桂枝茯苓丸

Gui Zhi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奪命丸,牡丹丸,奪命丹,仙傳保命丹,安纕丸,催生湯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肺經 23%
脾經 14%
肝經 14%
腎經 9%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7-16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澀脈

舌象舌頭上面有瘀斑,舌頭發紫

疼痛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腹痛,右下腹側部痛,恥骨痛,肋間神經疼痛,膝部腫大疼痛,下腹部痛(小腹痛),月經偏頭痛,月經腹痛,左下腹側部痛,睪丸疼痛腫脹

症狀月經不調,顏面神經麻痺,大便秘結,胃腸脹氣,胎動不安,月經淋漓不止,月經期間過長,胃腸出血,子宮崩漏,氣喘,白帶,流鼻血,月經過多,心悸,月經夾有血塊

現代疾病心律不整,子宮肌瘤,習慣性流產,卵巢炎,子宮發炎,盆腔炎,脂肪肝,甲狀腺腫,前列腺增生,慢性肝硬化,脾腫大,睪丸炎,慢性肝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不孕症

方劑介紹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的主要功用是「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主治婦人宿有癥塊,妊娠懷孕期間經血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經閉腹痛,或產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暗或有疾點,脈沉澀。

本方爲緩消癥塊之要劑,最初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篇,主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

這是指婦人子宮原本就有癥塊(瘀血、肌瘤...等等),致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之證,用現代醫學的概念來理解,主要是「子宮肌瘤」。

子宮原本有血瘀癥塊,後因為妊娠期間,導致經脈阻滯,血溢脈外,所以妊娠初期,陰道不時會少量流血,淋清不斷之胎漏。

由於血液外流,加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則陰血虧損,血不養胎,所以也會造成妊娠腹痛、陰道出血,血色紫黑晦暗,同時胎動不安。

後世應用本方,已經不限於妊娠,凡經胎、產之疾,屬癥塊引起者,皆可用之。

現代女性的生活習慣很容易產生子宮肌瘤
現代女性的生活習慣很容易產生子宮肌瘤

癥塊的形成,與氣、血,痰,濕密切相關。人體內的氣、血、津液,在正常情況下,是運行不息的。由於各種原因,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氣機不利,則呈氣滯,血行不暢,出現血瘀。津行受阻,則呈痰濕。

此氣滯、血瘀、痰凝、溼阻的病理變化,是形成癥塊的原因。此方所治的癥塊,屬於血淤和痰濕阻滯所致,痰濕之邪留結胞宮,積而成塊,屬有形之邪,故小腹疼痛拒按。

現代女性由於經血排不乾淨、飲食生冷、外來寒氣入侵等,經常導致瘀血停留胞宮,氣鬱引起血行受阻,氣聚血凝,積而成塊,逐漸增大形成癥瘕,而出現子宮肌瘤。

癥塊留滯,衝任受阻,故致月經不行而經閉,產後惡露不盡,亦爲瘀阻而血不歸經之現象,此如《胎產心法》卷4提到:「由於產時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併而下,日久不止。」

本方所治病證,皆因癥塊所致。瘀血癥塊不去,流者自流而漏下、出血、惡露終不能止。閉經經血終不復行。依據《黃帝內經》「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的治療原則,治當消散癥塊。

然而,這種疾病通常病程較長,多屬虛實夾雜,尤其是妊娠之身,只宜緩消,不可猛攻,否則易耗傷正氣及損傷胎元,故擬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法。

方中桂枝味辛甘而性溫,既能「通血脈」,以使經血流暢,又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用之通血脈而消瘀血,助氣化而行津液,一藥而兩擅其功。

桃仁性味苦甘平,可以「破瘀血」,「破癥瘕」,爲化瘀消癥之要藥,且「消癥瘕不嫌傷胎」。

茯苓甘淡性平,善「益脾除濕.....下通膀胱以利水」,並能「利腰躋間血」,其補脾益氣之功尚有利於安胎元。二藥合用,活血祛瘀,利水滲溼,分別從淤血與痰溼方面幫助消癥之力。

芍藥味酸苦而性寒,「除血痹、利小便」且「安胎止痛」。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善化凝血而破宿癥」,並能「生血,涼血」,其活血之功使消癥之力益彰。

由於婦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塊,只能漸消緩散,不可峻攻猛破。若攻之過急,則易傷胎元,所以原書對其服法作了極爲嚴格的規定,每日服兔屎大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可見本方用量極輕,化瘀之力甚爲緩和,是去癥保胎之良劑。本方配伍特點有三:1.是活血藥與去溼藥同用,對瘀血與痰溼兼顧,但以活血爲主。2是活血之中寓有養血益氣之功,消補並行,寓補於消。3是用量極輕,以蜜爲丸,漸消緩散。

本方原名是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化淤去濕為名。後《婦人良方》以本方更名為「奪命丸」,因運用此藥治療婦人小產(流產),子死腹中而見「胎上搶心,悶絕致死,冷汗自出,氣促喘滿者。」

《濟陰綱目》將本方改為湯劑,易名為「催生湯」,用於婦人臨產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有催生之功。

加減法:若血瘀日久,積結成癥,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可加牡蠣、鱉甲、丹參、乳香、沒藥、雞內金等以活血消癥。若月經過多,崩漏不止,加失笑散、血餘炭以化瘀止血。疼痛劇烈者,加元胡、乳香、沒藥等以活血止痛。帶下量多者,加薏苡仁、白芷、車前子等以除溼止帶。用於瘀滯溼阻之閉經,宜加當歸、川芎、紅花、制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行氣調經。瘀阻胞宮,血行不暢之痛經,月經量少有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可加當歸、川芍、烏藥、香附、牛膝等以活血止病。用治瘀阻胞宮之惡露不盡,宜加當歸、益母草、炮姜以活血止血。

現代運用於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卵巢囊腫、功能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慢性盆腔炎、子宮外孕等屬瘀血留滯胞宮者。

亦用於前列腺肥大、慢性附睪炎、甲狀腺腫、肝脾腫大等辨證屬血瘀溼滯者。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現代用法:共為末,煉蜜和丸,每日服3~5g)。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瘕,用之為臣。 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並能緩急止痛 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均為佐藥。丸以白蜜,甘緩而潤,以緩諸藥破泄之力,是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功,使瘀化癥消,諸症皆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爲活血化淤消癥之方,如正常妊娠下血者則當慎之,孕婦及產後必須格外小心。僅用於有血瘀者 。 如婦人宿有癥病又懷孕者,用本方爲良益之法,但用法應從小晝開始,不知漸加,使之下癥而不傷胎。 臨證運用本方,雖屬有故無須,但仍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服。若陰道下血反多,腰痠腹痛較甚,則非本方所宜,當辨而治之。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茯苓丸,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主治:下其癥。化瘀生新,調和氣血。主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3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爲癥痼害。婦人小産,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胎動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