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目赤」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目赤

目赤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等症狀。中醫認為,目赤多由風熱、火熱、肝火上炎等原因引起。

風熱

風熱目赤多見於外感風熱,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

火熱

火熱目赤多見於內熱或陰虛火旺,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口乾、咽痛、尿黃等症狀。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目赤多見於肝火旺盛,主要表現為眼球充血、發紅、疼痛、畏光、流淚,常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口苦、咽干等症狀。

治療

目赤的治療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風熱目赤可用銀花、連翹、薄荷、菊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火熱目赤可用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肝火上炎目赤可用龍膽草、澤瀉、丹參、白芍等清肝瀉火的中藥治療。

預防

要預防目赤,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眼睛清潔,避免眼睛受到外界刺激。
  • 不要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等電子產品。
  • 注意飲食,避免吃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到醫院進行眼部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口噤者,牙關緊急也。剛痙者,《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又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2.《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目赤、咽乾、氣如噴火、小便赤黑、涓滴作痛、小便極臭、揚手擲足、脈沉數。
  • 2.《成方切用》:「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陶節庵曰: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
  • 3.《馮氏錦囊秘錄》:「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微火一二沸,溫服得利則止。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本條條文極似重出,當刪,而事實上卻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後,而肺氣自開,咳嗽自爽者,余亦屢屢逢之。有一俞姓小孩,於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初四日,皮膚髮出細點如麻。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夜間,病孩喉腫譫語,齗齒目赤。
  • 2.《此事難知》:「大黃(酒浸。邪氣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巔。人力之所不及。則射以取之。故以酒炒用大黃生者。苦泄峻必下。則遺高之分邪熱也。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食上熱疾生矣)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兩目赤霧縷縷,微脹不痛。夫目窠,乃五臟精華所聚之地,原著不得一毫客氣。今見赤霧縷縷,疑是陽火為殃。不知陽邪痛甚、脹甚,此則微脹不痛,明是陽衰於上,不能鎮納下焦濁陰之氣,地氣上騰,故見此等目疾。四逆湯力能扶陽祛寒,陽光一照,陰火自滅,故治之而愈。
  • 2.《赤水玄珠》:「又云:面赤、目赤、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用人參四逆湯治之。又夾陰中寒,面色青,脈沉,厥冷,囊縮,舌卷,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身痛脈沉,厥冷,脈微欲絕者,並用四逆湯。瀉多加肉果、訶子、粟殼、炒陳壁土、熟艾、木通,燈芯二十莖,取土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兩目赤霧縷縷,微脹不痛。夫目窠,乃五臟精華所聚之地,原著不得一毫客氣。今見赤霧縷縷,疑是陽火為殃。不知陽邪痛甚、脹甚,此則微脹不痛,明是陽衰於上,不能鎮納下焦濁陰之氣,地氣上騰,故見此等目疾。四逆湯力能扶陽祛寒,陽光一照,陰火自滅,故治之而愈。

小柴胡湯

  • 1.《成方切用》:「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釋曰:邪在半表半裡,以吐除煩,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汗,汗之譫語。
  • 2.《醫方集解》:「此足少陽藥也。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汗,汗之則譫語。釋曰:汗之亡津液,少陽之邪,因之入胃,故譫語)。
  • 3.《長沙方歌括》:「論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言少陽自受之風邪也。
  • 4.《傷寒總病論》:「少陽中風,兩耳微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驚悸,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和表證中。)
  • 5.《廣瘟疫論》:「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祖劑》:「即四物湯加龍膽草,治目赤暴發作,雲翳疼痛不可忍者,一方加防風、防己。
  • 2.《証治準繩‧幼科》:「或目赤眵淚者,肝血虛而生風也,四物湯加柴胡、釣藤鉤。或角弓反張者,水不生木也,六味地黃丸加柴胡、當歸,隨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釣藤鉤,不可直用治風之藥。蓋風藥能燥血散氣,必驗其手足冷、熱、溫和、三證,而用補瀉調理之法,庶無誤矣。如嬰兒,當審乳母而治之。
  • 3.《保嬰撮要》:「貫膿而搐搦,血氣虛也,參耆四聖散加鉤藤鉤。若靨後而搐搦,血氣尤虛也,八珍湯加鉤藤鉤。或目瞷,或直視者,風火相搏也,柴胡梔子散,或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鉤藤鉤。或目赤眵淚者,肝血虛而生風也,四物湯加柴胡、鉤藤鉤。
  • 4.《目經大成》:「血榮氣自華,血行疾弗作。一或不然,則營乎中者反出於外,向云不足,今敗而燥,燥而風欲動矣。乃目赤不退,加癢與淚,合主四物味厚之品以養肝,肝氣和而血自歸經。分而言之,當歸辛香微苦,可活其血滯。地黃甘苦微寒,可滋其血燥。血冷則凝,芎藭能行。血熱則走,芍藥能斂。

白虎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 2.《保嬰撮要》:「_當歸補血湯_,治瘡瘍血氣虧損,或妄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喜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其症似宜服白虎湯,但脈不長實為可驗耳。若服白虎湯必死。
  • 3.《產鑒》:「治肌膚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證,誤服白虎湯必死。
  • 4.《濟陰綱目》:「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病似陽明,症象白虎,故云然)
  • 5.《女科撮要》:「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 展開更多

三黃瀉心湯

  • 1.《奇效良方》:「治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通。

麻黃湯

  • 1.《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 2.《明醫雜著》:「太守錢東圩,先患肩疽,屬足三陰虛,火不歸源,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愈。余曰:瘡疾雖愈,當屏去侍女,恐相火一動,其精暗流,金水復竭,必致變症。後果喘嗽,痰出如湧,面目赤色,小便淋澀,又誤認為外感風寒,用麻黃湯表散,汗出不止。迎余視之,其脈已脫,惟太衝未絕。
  • 3.《痘治理辨》:「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其症令人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膚緊而脈數,此皆熱極為瘡疹,雖順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則痘出亦輕,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主之。如班已出,切勿用此,有用發散,隨汗為白珠子。有出小紅點,亦由汗而毒氣隨散,不可不知。

小建中湯

  • 1.《傷寒六書》:「少陽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妄加汗下,則悸而驚,與小建中湯;有熱者,小柴胡湯。

當歸散

  • 1.《傷寒括要》:「主三四日目赤。七八日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 2.《經方例釋》:「_赤豆當歸散方_(《金匱要略》),治下血,先血後便,及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皆黃黑,能食。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赤豆當歸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乾)當歸十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匙,日三服。

桂枝湯

  • 1.《經方例釋》:「故學者習桂枝湯,不可不習蔥豉湯,恐妄作解,人誤以桂枝治溫病之發熱,致生口爛、舌乾、咽疳、目赤諸疾,往往不救。太陽桂枝症,自汗而用桂枝發之,猶少陰承氣症,自利而用大黃下之,皆為通因通用也。元、明人不得其說,妄謂桂枝止汗,而傷寒全論,不可通矣。

十全大補湯

  • 1.《不居集》:「薛立齋治王以道元氣素弱,復以科場歲考,積勞致疾,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熱,淚出隨凝,目赤露胸,氣息沉沉,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舌乾如刺,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遂先服十全大補湯。薛曰:服此藥脈當收斂為善。少頃熟睡,覺而惡寒增衣,脈頓微細如絲,此虛寒之真象也。
  • 2.《馮氏錦囊秘錄》:「有腎虛火不歸經,大熱煩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煙火,足心如烙,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或問燥熱如此復投桂附,不以火濟火乎?曰:心胞相火,附於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無所附,故厥而上炎,且火從腎出,是水中之火也。

逍遙散

  • 1.《大方脈》:「_逍遙散_,治血虛火旺,頭痛目眩,口苦煩渴,目赤耳聾,往來寒熱,骨蒸勞熱,咳嗽便秘,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小腹重墜,婦人月經不調,脈弦大而虛者。

麥門冬湯


乾薑附子湯

  • 1.《診餘舉隅錄》:「東垣治陰盛格陽,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即散者,用乾薑附子湯加人參。余於此症,附子外又加乾薑、吳萸、白朮、人參,共服至百餘劑而止。可見陰寒固結,非重劑不為功也。

赤小豆當歸散

  • 1.《金匱懸解》:「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 2.《備急千金要方》:「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其四眥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治之之方。
  • 3.《金匱方歌括》:「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此方主之。並治先便後血。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瘍醫》:「用桔梗湯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一人不時咳嗽,作渴自汗,發熱便數,自用清肺降火,理氣滲利之劑,服之反小便不通,面目赤色,唇裂痰壅,脾肺腎三脈浮大,按之而數,此足三陰虧損,不能相生,當滋化源,否則成癰矣。不信,仍用分利之藥,後果患肺癰,余用桔梗湯,及六味丸而愈。
  • 2.《續名醫類案》:「一痘未出盡,利下赤白,此血熱痘壅,有積熱也。以葛根升麻湯加芎、歸、楂、麥、蟬蛻,稍減。面目赤,溺數,犀角地黃湯、補中益氣湯治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漓,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稟腎不足而虛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尋愈。
  • 4.《保嬰撮要》:「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稟賦腎虛陰燥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 5.《保嬰撮要》:「一小兒咬牙作渴,面色忽白忽赤,脈洪數按之無力,左關尺為甚,此屬腎虛也,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尋愈。後因驚面青目赤,呵欠咬牙,手尋衣領,此肝經虛熱,用加減八味丸料,煎與恣飲,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續命湯

  • 1.《雜病廣要》:「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讝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宜瀉心三黃湯。(總病)
  • 2.《外臺秘要》:「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衝胸,口焦乾,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 3.《校註婦人良方》:「_瀉心三黃湯_,治傷寒六七日,內有燥屎,大便秘結,譫語目赤,毒氣閉塞。
  • 4.《婦人大全良方》:「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
  • 5.《外台秘要》:「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衝胸,口焦乾,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 展開更多

桔梗湯

  • 1.《証治準繩‧瘍醫》:「用桔梗湯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一人不時咳嗽,作渴自汗,發熱便數,自用清肺降火,理氣滲利之劑,服之反小便不通,面目赤色,唇裂痰壅,脾肺腎三脈浮大,按之而數,此足三陰虧損,不能相生,當滋化源,否則成癰矣。不信,仍用分利之藥,後果患肺癰,余用桔梗湯,及六味丸而愈。
  • 2.《祖劑》:「○如涎嗽者,加知母、貝母。○如酒毒者,加葛根。○如少氣者,加人參、麥門冬。○如唾膿血者,加紫菀。○如疫毒腫者,加鼠黏子、大黃。○如咳渴者,加五味子。○如嘔者,加生薑、半夏。○如目赤者,加梔子、大黃。○如胸滿膈不利者,加枳殼。○如不得眠者,加梔子。
  • 3.《祖劑》:「即海藏桔梗湯去桔梗加大黃、朴硝,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本事方無黃芩,有赤芍藥、乾葛。

導赤散

  • 1.《古今醫統大全》:「小兒目赤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角散補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如面目浮腫,主久咳嗽,乃脾受疳積也。凡小兒唇白,主吐涎嘔逆吐血便血。唇紅渴飲煩燥,如久渴瀉唇紅者,是虛證也,不可用涼藥。
  • 2.《御藥院方》:「治小兒心熱,其證目赤、口中氣溫、合面睡,或上竄咬牙。
  • 3.《雜病源流犀燭》:「試觀肺經壅熱,則病白睛腫赤(宜桑皮湯)。心火上炎,則病目赤而寸脈數(宜導赤散、清火止痛湯)。脾胃不足,則病內障耳鳴,及多年目昏,不能視物(宜益氣聰明湯)。腎水不足,則病視不分明,漸成內障(宜熟地黃丸)。肝血不足,則病目昏生花,久視無力,多眵(宜養肝丸)。
  • 4.《目經大成》:「赤者,火也。導赤者,導其丙丁之火由溺而泄也。然五臟各有火,何以知為丙丁?蓋目赤心煩,小水黃赤耳。故用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草稍退心熱,佐以木通,則直入小腸膀胱而瀉心表。若他邪相傳,須導赤各半湯為當。
  • 5.《傷寒大白》:「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

涼膈散

  • 1.《蘭臺軌範》:「_涼膈散_(《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 2.《赤水玄珠》:「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項結硬,口舌生瘡,譫妄,燥澀,便溺閉結。
  • 3.《醫學輯要》:「涼膈散,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熟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4.《中風斠詮》:「_涼膈散_,《局方》,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5.《大方脈》:「治胃火牙痛,牽引頭額,面熱腮腫,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主以清胃散。若腸胃積熱,腫痛臭爛,目赤頭暈,口渴生瘡,唇裂便秘者,皆上中焦實火為病,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末以下其熱(見瀉火門)。
▼ 展開更多

黃連解毒湯

  • 1.《玉機微義》:「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疼燥渴
  • 2.《羊毛瘟證論》:「黃連解毒湯二,治羊毛溫邪毒火內熾壯熱狂越煩躁目赤咽乾唇燥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癍或周身痹痛腹痛嘔吐
  • 3.《外科備要》:「吞毒蟲,舌脹滿口,目赤腹痛,四肢青冷者,取雞冠熱血服之,倘得吐利,隨服黃連解毒湯元,研蒲黃末搽其舌。吞活蟲入腹,病如血積癥瘕,煮篦梳汁服之,伏時吐出。

當歸補血湯

  • 1.《女科證治準繩》:「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 2.《外科證治全書》:「_當歸補血湯_(三十三),治氣血損傷,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無脈者宜用。
  • 3.《內外傷辨惑論》:「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 4.《赤水玄珠》:「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
  • 5.《赤水玄珠》:「薛氏謂: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而惡寒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用六味丸。若氣血不足而惡寒發熱者,用八珍湯。若病後寒熱倦怠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目赤面紅者,用當歸補血湯。
▼ 展開更多

柴葛解肌湯

  • 1.《廣瘟疫論》:「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六味地黃丸

  • 1.《薛案辨疏》:「先母七十有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乾目赤,頭暈痰壅,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間殊甚,滿身作癢如蟲行,以六味地黃丸加山梔、柴胡治之,諸症悉愈。
  • 2.《濟世全書》:「一婦人年七十餘,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遍身作癢如蟲行,口乾目赤,頭暈痰壅,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間殊甚,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子、柴胡。
  • 3.《校註婦人良方》:「先太宜人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乾目赤,頭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赤短,夜間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屬肝腎氣虛而熱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而愈。
  • 4.《保嬰撮要》:「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漓,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稟腎不足而虛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尋愈。

八正散

  • 1.《赤水玄珠》:「_八正散_,心經蘊熱,口燥咽乾,五淋小便澀,眼目赤脈赤瘡。
  • 2.《御藥院方》:「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3.《証治準繩‧類方》:「_八正散_(《寶鑑》),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赤,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亦氣分藥也。
  • 4.《幼幼新書》:「太醫局,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5.《嬰童類萃》:「_八正散_,治心蘊熱,口燥咽乾,目赤便澀。五淋初起,必先用此分利為主。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煩躁作渴,飲冷不止,先君謂脾胃熱毒,用犀角地黃湯而愈。後復作,喜飲熱湯,面目赤色,用當歸補血湯而痊,惟倦怠少食,用白朮散而愈。

防風通聖散

  • 1.《成方切用》:「(河間),治一切風寒濕暑,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邪在表。)頭目昏暈,目赤睛痛。風熱上攻,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熱結大腑。)小便赤澀。(熱蓄膀胱。)瘡瘍腫毒。(氣血怫鬱。
  • 2.《祖劑》:「即雙和散去地黃,加麻黃、桔梗、石膏、滑石、防風、荊芥、白朮,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 3.《醫方集宜》:「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痛目赤
  • 4.《仁術便覽》:「治風寒暑飢飽勞役,及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症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心,內煩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燥渴,唇焦,咽燥,喉痹,目赤,耳閉,口舌生瘡,咳唾稠黏,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秘溺結,及風熱壅滯,並治之。

大陷胸湯

  • 1.《經方實驗錄》:「細考本湯證,顯屬陽明,其由太陽傳來者居多,不必定由誤下所致。蓋太陽發汗不暢,表證雖罷,而宿水積濁,留戀膈上,又加陽明之燥熱閉結於下,炎炎上熏,致濕濁凝為痰涎,欲吐不能,故胸悶特甚。細考其完全見證,厥為發熱,不惡寒,但惡熱,面目赤,喉中有痰聲,痰黏而稠,苦咯之不出。

二妙散

  • 1.《本草從新》:「(熱甚則傷血、血不榮筋則耎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朮、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宜隨證施治、目赤耳鳴。腎火。)消渴黃疸。水腫便閉。

普濟消毒飲

  • 1.《類證治裁》:「赤腫痛甚,瀉肺湯加黃連。目赤痛而頭目浮腫,普濟消毒飲。怕熱羞明,頭目腫痛,選奇湯。珠疼如針刺,心經實火,洗心散。熱結膀胱,小便不通,五苓散。雷頭風,目痛便秘,清震湯。陽邪風症,眉稜骨痛,兼火者,選奇湯、還睛丸。陰邪風症,腦後枕骨疼,三因芎辛湯。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血衄,蒲黃、山梔子、淡竹葉。目赤,秦皮、菊花、苦竹葉、甘草。肚蟲,檳榔、使君子、枳殼、苦楝皮。頭昏,石膏、川芎。癥瘕及腋下氣塊肚痛,此氣疾也,用天雄、三稜、朴硝、大黃。五心熱,犀角、腦子,磨刀水下。氣不升降,沉香、蘇子。養氣肥兒,檳榔、木香、紫蘇葉、紅棗。

三黃石膏湯

  • 1.《傷寒六書》:「_三黃巨勝湯_,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治以此方劫之,即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 3.《感症寶筏》:「亦有發黃兼發斑者,無非熱毒鬱結所致,宜犀角、連翹、赤芍、梔子、茵陳、黃柏、牛蒡、薄荷、銀花之類主之。瘟疫發於春夏之間,必熱證為多。如初起即大熱大渴、目赤唇焦、煩躁不寧、六脈洪滑、舌胎燥黃焦刺、急用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汗之。取汗在於速,一服無汗,即再進之,得汗熱退為愈。
  • 4.《羅氏會約醫鏡》:「_三黃石膏湯_,治目赤、目黃屬熱者,並治瘟疫、躁渴等症。

洗肝散

  • 1.《審視瑤函》:「_洗肝散_,風熱俱勝者服,治風毒上攻,暴作目赤,腫痛難開,癮澀,眵淚交流。

秦艽鱉甲散

  • 1.《目經大成》:「風勞,骨蒸壯熱,肌肉消瘦,乾咳目赤,此方主之。

敗毒散

  • 1.《秘傳外科方》:「治禁口痢:其證有冷有熱,有冷熱不調,皆須先發散表裡。如手心熱、目赤是熱,宜用敗毒散加陳米煎服;如手心冷,及純下白痢者是寒,宜以蓮肉不去心為末,用米飲調,每服三錢重,候進飲食,然後隨證冷熱治之。
  • 2.《濟世全書》:「治噤口痢,其症有冷有熱,有冷熱不調,皆須先發散表、里。如手心熱,目赤,是熱,宜敗毒散加陳米,煎服;如手心冷及純下白痢者,是寒,宜用蓮肉(不去心)為末,米飲調服,每服三錢。

五積散

  • 1.《讀醫隨筆》:「節庵治一壯年,夏間勞役後,食冷物,夜臥遺精,遂發熱,痞悶。至晚,頭額時痛,火熱上乘也;兩足不溫,脾氣不下也。醫謂外感夾陰,以五積散汗之,煩躁,口渴,目赤,便秘。明日,以承氣下之,但有黃水,身強如痙,煩躁更劇,腹脹喘急,舌苔黃黑,已六七日矣。

升麻葛根湯

  • 1.《証治準繩‧幼科》:「痘出有三陽三陰之異,常須辨之,勿令誤也。太陽病寒,身熱小便赤澀,出不快,宜荊芥甘草防風湯。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宜連翹防風湯。陽明病,身熱目赤,大便閉實,瘡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湯(初熱)加紫草。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湯(瀉)、木香散(瀉)。
  • 2.《傷寒大白》:「二曰熱病發癍,即陽毒發癍。濕熱燥火,傷人血分,蒸釀發出。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癍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癍毒。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隨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癍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補肺湯

  • 1.《目經大成》:「氣虛咳嗽,因而目赤生眵,此方主之。

至寶丹

  • 1.《慈幼新書》:「胎熱者,生後氣急喘滿,眼閉或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大便澀,時復驚煩,宜至寶丹研服之,木通散與乳母服之。目不開,以二妙散溫洗之。不治,則生鵝口、木舌、重舌、紫赤丹瘤。

人參敗毒散

  • 1.《齊氏醫案》:「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注於皮膚則瘡疹。

雙解散

  • 1.《痘疹心法》:「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
  • 2.《景岳全書》:「一、清解之劑,用治表裡而兼清兼散也。凡熱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熱不退,或兼煩躁熱渴者,此其內火熏蒸而表裡俱熱也,須兩解之,宜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若身熱烙手而目赤口乾,二便熱秘,煩悶不安者,此表裡俱實也,宜柴胡飲子,甚者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調益元散以利之。

羌活勝濕湯

  • 1.《診餘舉隅錄》:「目赤有三,一曰時眼,二曰熱壅,三曰氣毒,古書用羌活勝濕湯、蟬化無比散、龍膽湯、蕤仁膏等方,大率辛涼苦寒之味為多,病久致虛。又有明目地黃湯、益氣聰明湯,與一切養陰理氣之劑,他若四生丸、補腎丸、夜光椒紅丸等方。大抵治腎中火衰,目無精光之宿疾,非治新害赤眼也。

達原飲

  • 1.《廣瘟疫論》:「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生脈散

  • 1.《感症寶筏》:「如兼嘔惡(胃火上逆),當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肺氣上逆),加旋覆花、甜杏仁以降氣。如經汗表,升提太過,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陰虧火逆)、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代赭之類養陰鎮逆,汗多合生脈散。

柴平湯

  • 1.《友漁齋醫話》:「延醫治之,用柴平湯,一服脹滿更甚,兩目赤突,招予治之。知其伏邪為粟殼澀住,不得出路,致先腹脹胸悶,漸攻上部,氣促而目突也。予心知前方柴平湯,非安危定亂之劑,若用承氣湯下之,或可救也。此時兩脈摶指,口中穢氣難聞,神呆目瞪,腸胃已敗,辭不定方。越一日而歿。

當歸龍薈丸

  • 1.《六因條辨》:「猶仲景白通湯中,加人尿豬膽之意也。然呃逆之症,陽虛者多,治呃之法,用涼者少。更有肝火上衝,胃氣失降,而致呃逆者,其氣必從少腹上衝咽喉,而軋軋連聲,勢甚雄壯,脈弦目赤,消渴易飢,又宜當歸龍薈丸,大苦大寒之直泄厥陰也。

都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