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十全溫脾湯

治同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2. 天王補心丹

治同上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酒浸) 人參(五錢) 遠志(去心五錢)

五味子(七錢) 柏子仁(去殼一兩) 酸棗仁(去殼一兩) 玄參(五錢) 丹參(五錢) 當歸(一兩) 茯苓(一兩) 桔梗(五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龍眼大硃砂為衣臨睡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3. 養心湯

治思慮傷心,健忘失記

黃耆茯苓茯神半夏曲當歸川芎遠志肉桂酸棗仁(去殼)、柏子仁(去殼)、五味子人參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4. 歸脾湯

治同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5. 定志丸

治同上。

遠志(去心二兩) 人參(三兩) 石菖蒲(二兩) 茯苓(二兩) 硃砂(三錢另研為衣)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米湯送下。

6. 鎮心養榮湯

治忽然身火心中無主張恍惚不寧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7. 鎮心丹

黃連膽星遠志(去心各三錢)、石菖蒲(一錢)、生甘草(五分)、茯神茯苓酸棗仁(去殼各三錢)、生地黃(二錢)、當歸(五錢)

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食遠燈心湯化下。

8. 病源

火炎、鬱熱、水虧

夫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為上焦者,乃心消移熱於肺,熱氣熏胸,中心虛受之,津液乾燥,渴引飲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中消者,乃脾消移熱於胃,因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如泔病。病屬中焦,謂之消中。

下消者,是腎消移熱於膀胱,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泄髓冷,飲水自救,水飲不多,隨溺而下,小便多而渴。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之下,又有肢體瘦弱,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大抵三消之病,蓋因肥甘嗜於口,色欲放其情,炙爆無節,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津液乾焦,以致渴病生焉。所謂消渴尚輕,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至於強中則難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