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斑疹條辨第九

斑疹既退,咳嗽聲低,熱熾舌赤少苔,此痧熱逗留,肺胃陰傷。宜用沙參、花粉、甜杏、地骨皮、川貝、生甘草桑白皮綠豆殼、枇杷葉等味,清肺養胃也。

白話文:

在紅疹消退後,咳嗽聲音低微,發熱嚴重、舌頭發紅且苔少,這是痧熱殘留,肺胃陰氣受傷。此時應使用沙參、花粉、甜杏仁、地骨皮、川貝、生甘草、桑白皮、綠豆殼、枇杷葉等藥材,以清肺養胃。

肺胃為斑疹往來之路,茲病退熱熾,咳聲不揚,舌赤少苔。是餘熱逗留,消爍肺胃。故用炒參、杏仁、川貝、桑皮、地骨皮、枇杷葉,一派清肺潤津,合綠豆殼、生甘草、粳米養胃解毒,毋使熱留肺底,釀成癆瘵,最宜慎之。

白話文:

肺和胃是身體抵抗斑疹熱的關鍵部位。這個疾病的高溫退卻時,咳嗽的聲音卻不顯著,舌頭發紅且苔少。這是因為餘熱仍然殘留,消耗著肺和胃。所以使用炒參、杏仁、川貝、桑皮、地骨皮、枇杷葉等藥材,它們可以清肺潤肺,並與綠豆殼、生甘草、粳米等藥材搭配,促進胃部健康並解毒。這樣可以防止熱氣殘留在肺部,導致癆瘵病,所以這種方法最值得重視。

2. 斑疹條辨第十

斑疹之後,頸頷核腫,牙關不宣,寒熱脈數,此痧毒壅結。宜用藍根、馬勃、元參、連翹、銀花、桔梗、殭蠶、土貝母甘草夏枯草等味,軟堅化毒也。

白話文:

青春痘發出來後,脖子下方淋巴結腫大,嘴巴張不開,忽冷忽熱,脈搏跳動得很快,這說明毒氣在體內堆積。適合服用藍根、馬勃、元參、連翹、銀花、桔梗、殭蠶、土貝母、甘草、夏枯草等藥物,可以軟化腫塊、清除毒氣。

斑疹雖退,熱結上焦,其腫核在額下者,屬陽明,在耳下者屬少陽,在頸項者屬太陽。總由三陽熱壅,風毒上攻,以致牙關不宣,而成時毒。故用苦辛泄降,清解上焦,又須按經旋治,以圖速解,則不致延成潰破之累矣。

白話文:

發斑的症狀雖然消退了,但體內餘熱仍積聚在上半身,腫塊如果長在額頭下方,屬於陽明經絡發炎;如果長在耳朵下方,屬於少陽經絡發炎;如果長在頸部,屬於太陽經絡發炎。主要是由於三陽經絡的熱氣上沖,風邪毒氣上攻,導致牙關緊閉,形成時令性的毒熱症。因此,要用苦寒辛散的藥物來瀉下清火,疏通上半身的熱氣,還需要根據經絡循行來治療,以便快速解除病症,這樣就不會發展成潰爛破損等更嚴重的問題。

3. 斑疹條辨第十一

斑疹未現,頸頷熱腫,延及頭面,皮腫色赤,此大頭溫也。宜用東垣普濟消毒飲,苦辛化解也。

白話文:

在紅疹尚未出現時,頸部和下巴發熱腫脹,蔓延至頭部和臉部,皮膚腫脹發紅,這是稱之為「大頭溫」的疾病。

建議使用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療,利用苦味和辛味來化解熱毒。

凡大頭溫初發,必先惡寒,煩熱頭痛口渴,頸面赤腫,延及滿頭。然須分經辨證,其腫在耳下及面頰者屬少陽,腫在面膛及鼻額者屬陽明,腫在頭頂及頸項者屬太陽。亦有滿頭俱腫者,為三陽合病,古稱大頭瘟。親戚不相訪問,恐其傳染。東垣制普濟消毒飲,最為的當。其用芩連苦寒降火,升柴辛涼升陽。

白話文: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

頭部、頸、肩、口鼻神經經脈脈、上、上上、胸胸胸胸胸胸胸胸胸肋肋肋頭頭喉、,,、、黃黃、、、、、、、、、、、、、、、、、、、、、、、、、、,,,,,,,,,,,,,、、、、、、、頭、、、、、、、、、、、、、、。、、、、、、、、、、、、、、、、、、、、、、、、、、、,,,,,,,,,。、、、、、、、、、、、、、、、、、、、、、、、、,,,,,,,,,,,,,,,,,,,,,,,,,,,,,,,,,,,,,,,,,,,,,、、,,,,,,,,、、、、、、、、、、、、、、、、、、、、、、、、、、、、、、、、、、、、、、、、、、、、、、、、、、、、、、、,,,,,,,,,,,,,,,,,,,,,,,,,,,,,,,,,,,,,,,,,,,,,,,

猶恐芩連之苦寒,直入腸胃,俱用酒炒,藉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機,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荷、大力祛風,連翹、元參清熱,藍根、馬勃解毒,桔梗甘草載之上行,殭蠶引之入絡。觀此方大有巧手,非深於仲聖之心法者,不能臻此妙境也。

白話文:

還是擔心黃芩和黃連的苦寒性質會直接進入腸胃,所以都用酒炒製,藉此幫助藥物上行。同時,這也符合升降之機,成為一種不易變更的法則。此外,還加入了薄荷、大力子祛風,連翹、元參清熱,藍根、馬勃解毒,桔梗、甘草引導藥物上行,殭蠶引導藥物進入經絡。從這個方劑中可以看出非常巧妙的手法,如果不是精通仲聖(張仲景)之藥理心法的人,無法達到如此高妙的境界。

4. 疹瘰條辨第十二

疹瘰發熱,惡寒,胸悶腹痛,煩熱欲嘔,此邪郁肺胃。宜用杏仁桔梗枳殼鬱金淡豆豉、黑山梔、薄荷、大力、蒼耳連翹等味,輕揚宣肺也。

白話文:

出疹生瘡發燒,怕冷,胸悶腹痛,煩躁發熱想吐,這是邪氣鬱積在肺腑。此時應使用杏仁、桔梗、枳殼、鬱金、淡豆豉、黑山梔、薄荷、大力、蒼耳、連翹等藥材,起到輕揚宣通肺氣的作用。

疹為肺經風熱,瘰為胃中濕熱。故疹粒細而如蚊跡,現於皮面,瘰粒大而如錢樣,附於肌肉,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初起必先胸膈滿悶,腹中絞痛。此由風熱壅遏,氣機不宣,甚而嘔吐不休,然疹瘰而得吐瀉,正郁遏之邪,得以疏泄,不必止之。故用杏仁、鬱金、枳殼、桔梗關上焦、山梔、淡豉祛鬱積,薄荷、大力祛風,連翹、蒼耳化熱,則邪透而瘰自解焉。

白話文:

疹子是因為肺經受風熱引起,瘰癧是因為胃中有濕熱。所以疹子顆粒細小如蚊蟲叮咬,出現在皮膚表面;瘰癧顆粒較大如銅錢,附著在肌肉上,這是因為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的緣故。

疹子、瘰癧初期,必定會先有胸膈滿悶、腹痛的症狀。這是因為風熱壅塞,氣機不通暢,嚴重時會導致嘔吐不止。但是,疹子、瘰癧如果能嘔吐或腹瀉,正是將堵塞的邪氣疏通排出,無需阻止。

因此,可用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來通利上焦,山梔、淡豉來消散鬱結,薄荷、大力來驅風,連翹、蒼耳來化解熱氣,這樣邪氣便能排出,瘰癧自然就能消散。

5. 疹瘰條辨第十三

疹瘰或隱或現,瘙癢無度,此風熱內蒸。宜用薄荷、大力、黃連黃芩荊芥防風、蟬衣、丹皮、連翹、黑山梔、杏仁地膚子等味,清熱祛風也。

白話文:

長了疹子和淋巴結腫脹,忽隱忽現,又癢得不得了,這是由於體內的風熱在作怪。可以用薄荷、大力、黃連、黃芩、荊芥、防風、蟬衣、丹皮、連翹、黑山梔、杏仁、地膚子等藥材,來清熱、祛風。

疹瘰既現,時或隱伏,遍身搔癢,良由風熱蘊結,氣血不清。故用酒炒芩連,合連翹黑梔清火,薄荷、大力、防風、荊芥祛風,蟬衣、丹皮、杏仁、地膚兩清氣血,則熱清而疹自化焉。

白話文:

當疹子和瘰癧出現時,有時會隱藏起來,全身發癢,主要是因為風熱積聚,氣血不乾淨。因此使用酒炒黃芩和連翹,加上連翹、黑梔子來清熱,薄荷、大力、防風、荊芥來祛風,蟬蛻、丹皮、杏仁、地膚子來清氣血,那麼熱氣就會消散,疹子自然就會消退。

6. 白㾦條辨第十四

白㾦未見,發熱身痛,面色晦滯,舌苔點膩,胸脘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濕熱蘊蒸。宜用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蔞皮、通草、豆卷等味,通泄三焦也。

白話文:

尚未發作瘧疾,已有發燒、身體疼痛、面色暗淡、舌苔上有黃色黏膩的點點、胸部和腹部悶脹不適、嘔吐、大便稀溏,脈搏大而緩。這是濕熱在體內積聚鬱結所致。應使用黃連溫膽湯,再加杏仁、蔞皮、通草、豆卷等藥材,疏通上中下三焦。

㾦之初發,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蓋濕必阻氣,熱亦傷氣,濕既化熱,薰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從汗而泄,則粒似細粟,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白㾦,西北風燥之區,每盛斑疹。考古醫書,只有斑疹,而無白㾦。惟近世南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

白話文:

麻疹一開始發病,一定是因為濕熱之氣蒸發,導致氣血混濁不清。濕氣會阻礙氣的運轉,熱氣也會損傷氣,濕氣一旦化為熱氣,就會燻蒸肺胃。邪氣從胃部傳到肺部,從肺部表現在皮膚上,從汗液中排出,就會形成像小米粒一樣的小疹子,顏色像水晶一樣。因此,氣候濕熱的東南地區,更容易出現麻疹,而氣候乾燥的西北地區,則更容易出現斑疹。翻閱古代醫書,記載的只有斑疹,沒有麻疹。直到近代,南方的醫家輩出,才開始討論麻疹,但論述也不完整。

殊不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薰蒸之際,但覺身熱不已,面色晦滯,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內則形諸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薰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化失清之證。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脘,加杏仁、蔞皮宣豁上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枳實泄滿,竹茹陳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宣,則濕熱之邪,藉以分消也。

白話文:

很多人都不知道,長江以南地區,土地低窪濕氣重,每到夏秋季節暑氣和濕氣蒸發,就會感覺身體發熱不止,面色晦暗、舌苔厚濁,這正是濕熱的表現,身體內部的情況反映到了外部。而且濕氣是一種沉重渾濁的邪氣,熱氣是薰蒸蒸發的氣體,首先傷及氣的部分,最容易轉化為熱氣。所以胸腹一定會悶痛,脈搏又大又緩,加上嘔吐、腹瀉,都是邪氣遍佈三焦,氣化不清的症狀。因此使用半夏和茯苓疏通中焦,加上杏仁和蔞皮宣泄上焦,通草和豆卷滲利下焦,配合上黃連和枳實瀉除滿滯,竹茹和陳皮調理氣機,使三焦氣機得以疏通,濕熱之邪就能夠逐漸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