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指要》~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時邪

蔣左,初愈之體,氣血未充,衝風踐寒,焉得不乘虛而入?近見夜間發熱,得汗則減,而太陽連頰作痛。純是客邪見症,且先略為疏解。

白話文:

蔣左剛恢復身體,氣血尚未充足。冒著風寒,自然會讓外邪趁虛而入。最近見到你晚上發熱,出汗後會減輕,太陽穴附近連帶著疼痛。這完全是外邪致病的症狀,姑且先疏解一下。

玉竹(炒,三錢),前胡(八分),川貝(一錢),北參(三錢),荊芥(六分),川芎(五分),防風(五分),丹皮(八分),山藥(四錢),生熟穀芽(四錢),連須蔥頭(一枚)

白話文:

玉竹(炒熟,3錢),前胡(8分),川貝母(1錢),北參(3錢),荊芥(6分),川芎(5分),防風(5分),丹皮(8分),山藥(4錢),生的和炒熟的穀芽(4錢),連須蔥頭(1枚)

蘇右,風溫上受於少陽陽明,口內牙齦碎爛,連及左畔咽喉,外而頭面胸膈浮腫色紅。此乃大頭瘟之屬,為症不輕,且清少陽陽明之邪。

白話文:

蘇氏所記載的,是一種由風熱之邪侵襲少陽陽明經絡所致的疾病。患者口腔牙齦腐爛破損,蔓延至左邊咽喉,臉部、胸部浮腫呈紅色。這屬於一種稱為「大頭瘟」的嚴重疾病,必須清熱解毒,驅除少陽陽明經絡的邪氣。

柴胡(五分),葛根(一錢),川連(四分),黑梔(一錢),薄荷(二錢),元參(三錢),鮮石斛(三錢),甘草(一錢),射干(一錢),銀花(八分),牛蒡(一錢),馬勃(五分),荊芥(二錢),防風(一錢),竹葉(二十片),燈心(五寸),蘆根(八錢)

白話文:

柴胡(1 克),葛根(3 克),川連(1.2 克),黑梔(3 克),薄荷(6 克),元參(9 克),新鮮石斛(9 克),甘草(3 克),射干(3 克),金銀花(2.4 克),牛蒡(3 克),馬勃(1.5 克),荊芥(6 克),防風(3 克),竹葉(20 片),燈芯(5 寸),蘆根(24 克)

楊左,無汗而見寒熱,面赤咽紅喉痛,脈至浮數而尺無力,症屬虛體挾邪。至於遍體痰癧,此係舊恙。茲且緩圖,先為清理客邪。

白話文:

楊左沒有出汗,卻出現寒熱,臉色發紅,咽喉腫痛,脈象浮數而尺脈無力,症狀屬於虛弱體質挾帶外邪。至於全身的水腫,這是舊病。現在先暫緩調理舊病,先清理外邪。

柴胡(四分),黑梔(一錢五分),薄荷(一錢),牛蒡(三錢),澤瀉(一錢),歸身(三錢),元參(三錢),連翹(二錢),甘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一錢),大貝(三錢),生地(五錢),石決(六錢),防風(一錢),夏枯草(一錢),竹葉(二十),燈心(五寸)

白話文:

柴胡(10克)

黑梔子(5克)

薄荷(3克)

牛蒡子(9克)

澤瀉(3克)

當歸身(9克)

元參(9克)

連翹(6克)

甘草(3克)

黃芩(3克)

赤芍(3克)

大貝母(9克)

生地黃(15克)

石膏(18克)

防風(3克)

夏枯草(3克)

竹葉(20片)

燈心(15釐米)

吳左,邪陷心營,神昏似睡,六脈細微欲絕。已現脫象,勢在朝不保暮,不忍坐視。勉商竹葉黃耆湯加減,取其托透兼施,盡人事以待天。

白話文:

吳左的病症是邪氣侵入了心臟,導致神志不清、昏昏欲睡,脈搏微弱細小,幾乎要消失。已經出現了脫症的徵象,情況危急,可能活不到明天了,我於心不忍,坐視不管。只好勉強用竹葉黃耆湯進行加減治療,既能托住元氣,又能透邪,盡人事聽天命。

黃耆(一兩),洋參(一兩),熟地(二兩),懷藥(三兩),大豆卷(三錢),車前子(四錢),遠志(炒,一錢),琥珀(一錢),生地(一兩)

白話文:

黃芪:100克

西洋參:100克

熟地:200克

懷山藥:300克

大豆卷:30克

車前子:40克

遠志(炒):10克

琥珀:10克

生地黃:100克

另,用鶴珠(五分),犀黃(一分),研細末沖服。

棗仁(一兩),茯神(三錢),川芎(八分),神麯(炒,一錢),甘草(五分),犀尖(沖,一錢),菖蒲(五分),竹心(一錢)

白話文:

棗仁(60克),茯神(15克),川芎(4克),神曲(炒過,6克),甘草(3克),犀牛角尖(沖泡用,6克),菖蒲(3克),竹心(6克)

又診,原方,加白芍(六錢),五味(一錢),芡實(一兩),鉤鉤(一兩),石決(一兩),龍齒(煅,五錢),兩頭尖(二錢),金箔(五張),肉桂(三分),羚羊(一錢),去川芎、甘草、琥珀、犀角、竹心。

白話文:

再次診脈後,沿用原來的藥方,並增加以下藥材:

  • 白芍(6錢)
  • 五味子(1錢)
  • 芡實(1兩)
  • 鉤吻藤(1兩)
  • 石決明(1兩)
  • 龍齒(煅製後,5錢)
  • 兩頭尖(2錢)
  • 金箔(5張)
  • 肉桂(3分)
  • 羚羊角(1錢)

移除以下藥材:

  • 川芎
  • 甘草
  • 琥珀
  • 犀角
  • 竹心

又診,神識有時模糊,有時清楚,大便亦減,苔帶黑色,六脈漸起,生機已轉。

黃耆(一兩),黨參(一兩),生熟地(各二兩),懷藥(三兩),大豆卷(三錢),車前子(炒,三錢),遠志(七分),棗仁(一兩),茯神(二錢),白芍(炒,四錢),五味子(五分),芡實(一兩),大麥冬(三錢),黑梔(一錢),川連(五分),洋參(一兩),牡蠣(五錢),北沙參(三錢),生熟草(一錢),陳皮(二錢),元參(一錢),丹皮(一錢五分),燈心(五寸),竹心(一錢)

白話文:

草藥:

  • 黃耆:一兩
  • 黨參:一兩
  • 生地黃:二兩
  • 熟地黃:二兩
  • 懷藥:三兩
  • 大豆卷:三錢
  • 車前子(炒):三錢
  • 遠志:七分
  • 棗仁:一兩
  • 茯神:二錢
  • 白芍(炒):四錢
  • 五味子:五分
  • 芡實:一兩
  • 大麥冬:三錢
  • 黑梔:一錢
  • 川連:五分
  • 洋參:一兩
  • 牡蠣:五錢
  • 北沙參:三錢
  • 生熟草:一錢
  • 陳皮:二錢
  • 元參:一錢
  • 丹皮:一錢五分
  • 燈心:五寸
  • 竹心:一錢

凡瘧非必盡屬少陽,十二經俱能令人瘧。今寒從足起,脈見細數,舌尖彌紅,苔色帶黃。此肝腎之陰素虧,伏邪乘虛內戀,法當育陰透解。

白話文:

發瘧不一定都是小腸有熱,十二經脈都可能引起瘧疾。現在寒氣從腳部開始,脈象細弱而快,舌尖偏紅,舌苔帶黃。這是肝腎陰氣虛弱,外邪趁虛而入,治療方法應當是滋養陰液,透表發散邪氣。

生地(五錢),丹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懷藥(四錢),茯苓(二錢),柴胡(三分),當歸(三錢),陳皮(一錢五分),懷膝(二錢),洋參(一錢五分),生鱉甲(三錢),赤首烏(四錢),生熟穀芽(六錢)

白話文:

生地黃(25克),牡丹皮(7.5克),澤瀉(7.5克),山藥(20克),茯苓(10克),柴胡(1.5克),當歸(15克),陳皮(7.5克),懷姜(10克),西洋參(7.5克),生鱉甲(15克),何首烏(20克),生熟麥芽(30克)

形寒飲冷則傷肺,寒能澀血,邪閉皮毛,肺居上脘,為此胸膈作痛,氣急無汗。舌色邊紫,苔白,脈見浮弦而緊。理當溫散,得汗便有轉機,否則難治。

白話文:

身體受寒受涼會傷及肺部,寒氣可以收縮血管,阻礙血液循環,使皮毛閉塞。肺部位於上腹部,受寒後會導致胸部和膈肌疼痛,氣喘無汗。舌邊發紫,舌苔白色,脈象浮弦而緊。治療方法應該溫暖疏散,發汗後病情才會有轉機,否則難以治癒。

麻黃(七分),官桂(八分),當歸(三錢),白芥子(炒,一錢五分),萊菔子(炒,一錢五分),蘇子(炒,一錢),荊芥(炒,一錢五分),茅朮(炒,一錢),通草(五分),蔥頭(二),姜(三)

白話文:

麻黃(7克),肉桂(8克),當歸(9克),白芥子(炒過,4.5克),萊菔子(炒過,4.5克),蘇子(炒過,3克),荊芥(炒過,4.5克),茅術(炒過,3克),通草(1.5克),蔥頭(2顆),薑(9克)

寒束於表,為發熱頭疼,骨節煩疼無汗,而時見怯寒,熱伏於裡,為舌燥干而舌心欲黑,神情似醉,熱邪不得外達,有內陷之象,須防昏厥痙變。且商涼透一法,以冀邪從外達,方有轉機。

白話文:

寒氣聚集在身體表面,會引起發燒頭痛、骨節痠痛、無汗,但也時常感到畏寒。熱氣鬱結在身體內部,會導致舌頭乾燥、舌尖發黑,精神恍惚,像是喝醉了酒。熱邪無法外出,有向內部擴散的趨勢,需要預防昏厥和痙攣。因此,使用清涼疏散之法,讓邪氣從體外排出,纔有生機。

薄荷(一錢五分),黑梔(一錢),川連(三分),黃芩(一錢),丹皮(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犀角(一錢),燈心(一尺),竹葉(一錢),姜皮(六分)

白話文:

薄荷(9克),烏梅(6克),連翹(1.8克),黃芩(6克),丹皮(9克),麥冬(12克),知母(6克),犀角(6克),燈芯草(30公分),竹葉(6克),生薑皮(3.6克)

錢左,脈至右寸關浮滑而大,此為痰火蒙閉清竅,神識模糊,言語不清,痰壅絡脈,仰臥如屍,不能轉側,左脈見數。症屬溫邪內戀,以正氣不足,無力散邪外達,留於中焦,勢成棘手。勉商涼透解托之法,以冀百一。

白話文:

錢左的脈象:從左手的寸脈、關脈到右手的寸脈、關脈,都呈現浮滑而大的特徵。這表示痰火阻塞了清竅,導致神智不清,言語不清。痰液壅塞經絡血管,使得病人只能仰臥不動,就像死屍一樣,無法翻身。而且,左脈的跳動次數過多。

這種症狀屬於溫邪內伏,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無法把邪氣排出體外,導致邪氣停留在中焦,形成棘手的狀況。只能勉強考慮使用清涼透徹的方法來解除邪氣,希望有一絲絲的機會。

竹心(一錢),茅根(六錢),蘆根(一兩),鮮菊葉(三錢),銀花(三錢),花粉(一錢),黃芩(一錢),犀角(沖,一錢),洋參(四錢),六一散(三錢),生熟穀芽(二錢),北沙參(六錢),加珠子(一錢),犀黃(一分)

白話文:

竹心(5克),茅根(30克),蘆根(50克),新鮮菊花葉(15克),銀花(15克),花粉(5克),黃芩(5克),犀角(沖服,5克),西洋參(20克),六一散(15克),生熟麥芽(10克),北沙參(30克),珍珠粉(5克),犀黃(0.5克)

上藥研末,和竹油半杯,衝於藥內。另,將紫雪一錢,用竹心、燈心、菖蒲泡湯,於未服之前緩緩與服。

白話文:

將珍貴的中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半杯竹油,倒入藥中攪拌均勻。另外,取一錢重的紫雪,用竹心、燈心和菖蒲泡水,在喝藥之前,慢慢將其與藥一起服用。

又診,投涼透解托,轉則自如,知飢進谷,津津有汗,遍體俱到,邪能外達,此生機也。但虛人善變,調理不可不慎。

白話文:

再次診察,投以解表發汗的藥物,汗液透出後症狀便可自行緩解,患者能自行進食,汗液均勻出現在全身,病邪得以排出體外,這是身體正氣恢復的徵兆。但是體虛的人病情容易變化,調理時更需謹慎。

原方,加硃砂拌茯神(一錢五分)。

錢左,咳吐紅痰,左脅下痛不可忍,氣急不能下臥,脈數甚於左寸關,舌紅苔黃,晝夜不寧,反周日矣。此係暑風感於厥陰少陰,重險症也。

白話文:

錢左,咳嗽吐出紅色的痰,左脇肋下疼痛劇烈難忍,氣短不能平躺,脈搏比左手寸關明顯快,舌頭紅苔黃,晝夜不安,反覆已經一週。這是暑風侵襲厥陰少陰經,情況非常危急。

川連(六分),羚羊(一錢),連翹殼(三錢),石決(六錢),荊芥(一錢),前胡(一錢),洋參(二錢),防風(一錢),蘇子(一錢五分),六一散(三錢),夏枯草(二錢),竹葉(一錢),燈心(五寸)

白話文:

川連(0.36克),羚羊角(1.5克),連翹殼(1.8克),石決明(3.6克),荊芥(0.6克),前胡(0.6克),洋參(1.2克),防風(0.6克),蘇子(0.9克),六一散(1.8克),夏枯草(1.2克),竹葉(0.6克),燈心(15釐米)

此方,一劑熱退,脈平納穀,紅痰亦可不吐。

錢右,舌黃,微寒壯熱,右三部脈至無力而細,左三部略大於右,按之亦空。此體虛氣不足,更受暑邪,氣愈傷矣。急急固症清暑,勿施破散。

白話文:

錢右,舌頭發黃,身體微微發寒但發燒,右邊脈搏摸起來虛弱無力而且細微,左邊脈搏比右邊稍大,按壓時感覺空虛。這是因為體虛氣不足,又受到暑邪的侵襲,氣更加虛弱了。緊急處理,固本清熱,不要使用破氣的藥物。

洋參(五錢),大冬(二錢),青蒿梗(一錢),川貝(二錢),六一散(三錢),扁豆(三錢),通草(五分),竹心(五分),燈心(五寸),蘆根(五錢),荷梗(一尺)

白話文:

人參(50 克),大棗(20 克),青蒿梗(10 克),川貝母(20 克),六一散(30 克),扁豆(30 克),通草(5 克),竹茹(5 克),燈芯(5 寸),蘆根(50 克),荷藕梗(30 釐米)

又診,脈來兩手較昨略為有神,病勢大減。

原方,加洋參(三錢),生熟穀芽(四錢)。

某,素有目疾,肝陽獨熾,犯胃則常常嘔吐酸苦。今又寒熱,更挾暑風濕熱。擬與小柴胡、吳萸湯四苓散三合,宗古法。

白話文:

某人一直有眼睛的疾病,肝陽過於旺盛,侵犯到胃,所以常常嘔吐酸苦的水。現在又發起寒熱,還夾雜著暑風濕熱的病症。打算用小柴胡湯、吳茱萸湯、四苓散三種藥方合用,遵循古法。

柴胡(四分),黃芩(一錢),洋參(三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吳萸(三分),赤苓(三錢),車前(二錢),通草(一錢),陳皮(一錢),砂仁(八分),六一散(三錢),川連(二分),生薑(一)

白話文:

柴胡 4 份

黃芩 1 錢

西洋參 3 錢

豬苓 1 錢

澤瀉 1 錢

吳茱萸 3 分

赤茯苓 3 錢

車前草 2 錢

通草 1 錢

陳皮 1 錢

砂仁 8 分

六一散 3 錢

連翹 2 分

生薑 1 片

王,脈至右大於左,骨節時時疼痛,舌紅起點。此暑風挾濕,濕鬱化火之象,祛風清熱分泄。

香薷(一錢),防風(一錢),秦艽(二錢),木瓜(一錢),赤苓(三錢),六一散(三錢),黃芩(一錢),苡米(四錢),桑枝

白話文:

香薷(6克),防風(6克),秦艽(12克),木瓜(6克),赤苓(18克),六一散(18克),黃芩(6克),苡米(24克),桑枝葉(適量)

陳,脈至左關獨弦,胸脅痛,寒熱咳嗽。表有風寒,里有木鬱。

柴胡(四分),陳皮(一錢),青蒿(一錢),半夏(一錢),茅朮(炒,一錢),杏仁(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當歸(三錢),炙草(四分),白芍(炒,一錢),降香(五分)

白話文:


柴胡 4 分

陳皮 1 錢

青蒿 1 錢

半夏 1 錢

炒茅朮 1 錢

杏仁 1 錢 5 分

防風 1 錢

當歸 3 錢

炙甘草 4 分

炒白芍 1 錢

降香 5 分

許左,久咳形瘦之軀,脾肺兩經已傷,再行勞倦,時令之邪乘虛襲人,發熱不已,脈至浮數而甚左寸,厥厥動搖,舌苔隱隱黑色。有走心胞之勢,須防化燥神昏之劇,險甚險甚。擬與涼透泄勢法,留候明眼定裁。

白話文:

許左,長久咳嗽,身體瘦弱,脾肺兩條經絡已經受傷,又繼續勞累,時令邪氣趁虛而入,發燒不止,脈搏浮數而且左寸脈很亂,狂跳不停,舌苔隱隱發黑。有心胞受邪的跡象,必須預防燥邪化成火,導致神志昏迷的嚴重情況,情況非常危險。打算使用清熱瀉邪的方法,等天亮後請有經驗的醫生判斷。

豆卷(三錢),連翹(一錢),山梔(一錢),元參(四錢),丹皮(一錢五分),川貝(一錢五分),玉竹(五錢),竹葉(一錢),燈心(五寸),茅根(去心三錢)

白話文:

綠豆粉卷(3錢)、連翹(1錢)、山梔(1錢)、元參(4錢)、丹皮(1錢5分)、川貝母(1錢5分)、玉竹(5錢)、竹葉(1錢)、燈心草(5寸)、茅根(去心後3錢)

錢左,冬溫犯於肺胃,氣急咳嗽,舌黃滿布而帶干苦,口渴喜飲,胸膈不寬,須防加重化燥。

荊芥(一錢),當歸(三錢),葛根(一錢),貝母(三錢),玉竹(六錢),白薇(一錢),香附(五分),竹葉(二十片)

白話文:

荊芥(6克),當歸(18克),葛根(6克),貝母(18克),玉竹(36克),白薇(6克),香附(3克),竹葉(20片)

又診,據述病勢昨減輕,然有汗而脈數不退,門齒乾燥,舌尖紅起刺,指掌手腕厥冷。此係邪陷營陰,熱彌厥亦彌,惟恐正不敵邪,至有痙厥之變。扶正涼透,急急進之,三日內齒潤津回,脈數能減,還可有望,加重則危。

白話文:

再次診脈,據患者敘述,病情昨天減輕,但仍然出汗,脈象仍然快速,門牙乾燥,舌尖發紅且有刺狀凸起,手指、手掌、手腕處冰冷。這是因為邪氣深入營陰,熱氣彌漫,陰氣也彌散,擔心正氣無法抵禦邪氣,可能導致抽搐。需要扶正祛熱,緊急進行治療,三天內如果牙齒變潤,津液恢復,脈象減慢,還有康復的希望;如果症狀加重,則病情危急。

玉竹(八錢),白薇(一錢),川貝(二錢),洋參(五錢),麥冬(二錢),丹皮(一錢五分),連翹(一錢),黑梔(一錢),生地(一兩),穀芽(二錢),竹葉(一錢),燈心(五寸),姜皮(八分),蔥(一)

白話文:

玉竹(40克),白薇(5克),川貝(10克),西洋參(25克),麥冬(10克),丹皮(7.5克),連翹(5克),黑梔子(5克),生地黃(50克),穀芽(10克),竹葉(5克),燈芯(約15公分),生薑皮(4克),大蔥(1根)

又,溫邪內陷,劫液傷陰,齒燥唇乾,舌焦起刺,脈至左關尺弦細而數,右寸關浮大,按之無力。此所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也。論脈症玉女煎似屬相宜,但渴不引飲,而脈不實,未敢擅投。勉商扶正育陰之中,兼涼透甘寒一法,希圖津回液轉。

白話文:

此外,當溫熱邪氣內陷,劫奪體液傷害陰氣時,會出現牙齒乾澀、嘴脣乾燥、舌頭焦黑並且有刺狀突起,脈搏在左關尺部的狀態為細小而快速,右寸關部的狀態為浮大,按壓沒有力道。這種情況稱為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根據脈象和症狀,玉女煎似乎比較合適,但是患者沒有口渴的感覺,脈搏也不實,所以我不敢貿然使用。建議在扶正補陰的同時,兼用涼透、甘寒的方法,希望能讓津液迴流、體液轉化。

原方,加甘草(四分),元參(三錢),知母(二錢),豆卷(三錢),犀角(一錢),花粉(一錢),扁豆(二錢),蘆根(一兩),茅根(八錢),菖蒲(四分),去玉竹、白薇、姜皮、蔥。

白話文:

原來的方劑中,加入甘草(四分之一),元參(三錢),知母(二錢),豆卷(三錢),犀角(一錢),花粉(一錢),扁豆(二錢),蘆根(一兩),茅根(八錢),菖蒲(四分之一),同時去掉玉竹、白薇、姜皮、蔥。

又,汗雖未遍,熱勢減去五六,脈數略為有神,聲音不揚,氣弱也,大便溏泄。然一虛至此,而不肯服藥者,有何可恃乎?

白話文:

另外,雖然沒有全身出汗,但發熱的情況已減輕了五六成,脈搏雖然較快,但較有力,聲音較低弱,氣息虛弱,大便稀溏。然而身體虛弱到這種程度,卻不願意服用藥物,還能依靠什麼呢?

洋參(一兩),生地(一兩五錢),懷藥(八錢),陳皮(二錢),扁豆(六錢),生熟草(六分),車前子(二錢),白芍(炒,三錢),黑梔(五分),元參(二錢),麥冬(二錢),生熟砂仁(六分),生熟穀芽(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

白話文:

洋參(15克),生地黃(22.5克),淮山藥(12克),陳皮(3克),扁豆(9克),白茅根(1克),車前子(3克),白芍(炒,4.5克),烏梅(0.75克),元參(3克),麥冬(3克),白砂仁(1克),穀芽(4.5克),竹葉心(1.5克),燈芯草(約8公分)

又,熱勢稍退,脈數略為平和,然左三部微細欲無,尺脈更甚,肝腎之陰大虧,水不上承,所以舌乾而津難回也。未可恃以無恐,方仍扶正育陰涼透之法。得托邪外達,可望轉機。如羈於內,變症不測。

白話文:

此外,熱度已經稍微退去,脈搏也比之前平和一些,但是左手的三部脈象(關、尺)卻很微弱,幾乎不可察覺,尺脈尤其嚴重。這表明肝腎陰虛嚴重,水液不能上升滋養舌頭,所以舌頭乾澀,津液難以產生。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方劑仍然以扶正補陰、涼透為法。如果邪氣能從體外排出,病情就有望好轉。但如果邪氣拘留於體內,就會發生難以預測的變證。

生地(一兩六錢),洋參(一兩二錢),生懷藥(一兩),扁豆(六錢),麥冬(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甘草(四分),豆卷(四錢),穀芽(三錢),北沙參(三錢),白芍(二錢),車前(二錢),陳皮(二錢),桔梗(四分),元參(三錢),神麯(炒,四錢),菖蒲(三分),燈心(五寸),竹心(一錢),建蓮(去心,五粒)

白話文:

生地黃(60克),西洋參(45克),生懷山藥(60克),扁豆(15克),麥門冬(9克),丹皮(9克),甘草(2.4克),豆腐皮(15克),炒麥芽(9克),北沙參(9克),白芍(6克),車前草(6克),陳皮(6克),桔梗(2.4克),元參(9克),神麴(炒,15克),菖蒲根(0.9克),燈芯草(5寸),竹心(3克),蓮子(去芯,15粒)

又診,津回液轉,熱勢未能全退,脈還未能和平,仍要極其小心。倘人事稍有失宜,極易生變,不可不慎,方不外前法。

白話文:

再次診斷,體液循環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熱度還沒有完全退去,脈象也還沒有恢復平穩,因此仍然需要格外小心。如果人為因素稍有不當,很容易導致病情反覆,所以必須謹慎對待,治療方法仍需遵循前面的方劑。

前方,加澤瀉(一錢),前胡(一錢),蟬衣(四分)。

又,祖二十四味流氣飲方法。

洋參(一兩五錢),生地(一兩八錢),麥冬(一錢),丹皮(炒,五分),甘草(四分),扁豆(一兩二錢),元參(一錢五分),懷藥(一兩八錢),車前(一錢五分),北參(四錢),白芍(炒,二錢五分),桔梗(五分),陳皮(二錢),神麯(炒,一錢),萸肉(炒,一錢五分),澤瀉(一錢),茯苓(一錢),棗仁(炒,二錢),地骨皮(一錢),浮小麥(二錢),建蓮(炒,三錢),生熟穀芽(六錢),桑葉(二),燈心(五寸)

白話文:

西洋參(75 克),生地黃(105 克),麥冬(15 克),炒丹皮(7.5 克),甘草(6 克),扁豆(60 克),元參(22.5 克),淮山藥(105 克),車前草(22.5 克),北參(60 克),炒白芍(37.5 克),桔梗(7.5 克),陳皮(30 克),炒神麴(15 克),炒萸肉(22.5 克),澤瀉(15 克),茯苓(15 克),炒棗仁(30 克),地骨皮(15 克),浮小麥(30 克),炒蓮子(45 克),生熟麥芽(90 克),桑葉(2 片),燈心草(15 釐米)

上方二十餘劑而減輕分兩,又服二十餘劑而痊。

林左,風溫挾濕,漫布三焦,上為耳聾,中為嘔惡,下為溏泄,脈至模糊,須防化燥神昏之變。

製半夏(一錢),茅朮根(四錢),陳皮(一錢五分),赤苓(三錢),薄荷(一錢五分),滑石(三錢),砂仁(八分),竹茹(一錢),澤瀉(一錢)

白話文:

半夏:1 錢

茅朮根:4 錢

陳皮:1 錢 5 分

赤苓:3 錢

薄荷:1 錢 5 分

滑石:3 錢

砂仁:8 分

竹茹:1 錢

澤瀉:1 錢

胡左,大瘧已久,近日似有減輕之意,忽然初一日寒熱加重,隱隱透痧未能周遍,六晝夜來熱還不止,氣逆喘嗽,便溏不止,胸膈痞悶。顯系肺胃風溫之邪不清,所嫌脈數大而無倫,舌尖之上現出紅如指一點,此邪欲走入心胞之勢,倘若化燥昏迷,為害即難言者。刻下偏寒偏熱,偏補偏溫,均非所宜,且以透泄內蘊之邪一法。

白話文:

胡左患有嚴重的瘧疾已經很長時間,最近似乎有所好轉。但在大年初一那天,他突然出現寒熱加重的症狀,痧氣隱隱透出但沒有完全散開。過去六晝夜以來,發熱仍然沒有停止,同時伴有氣逆、喘嗽和持續的腹瀉,胸中還有痞悶感。很明顯,這是肺胃受到風溫之邪侵犯所致。但是,現在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雜亂無章,舌尖上有一處鮮紅的點,這表明邪氣正在向心臟和胸腔蔓延。如果邪氣化燥,導致神志昏迷,後果就不堪設想。目前,既不能偏寒也不宜偏熱,既不能偏補也不能偏溫。最合適的方法是通過透泄內部的邪氣。

竹葉(一錢),梔子(一錢),翹心(一錢),丹皮(一錢),車前子(一錢五分),麥冬(一錢),北沙參(三錢),桔梗(八分),蘆根(五錢),燈心(五寸),甘草(三分)

白話文:

竹葉(5克),梔子(5克),翹心(5克),丹皮(5克),車前子(7.5克),麥冬(5克),北沙參(15克),桔梗(4克),蘆根(25克),燈心(15公分),甘草(1.5克)

又,昨投透泄內蘊之邪一法,今早舌尖之紅色退淡,而右脈數大之形略減,清晨便溏一次,似乎稍有應效。舌根苔黃垢膩,門齒乾燥。胃家濕濁未清,肝腎之陰受灼,恐其液涸,仍宗前法再投。

白話文:

昨天使用發散法驅趕體內隱匿的病邪,今早舌尖的紅色已退去,右手脈搏跳動的次數與力度也略微減輕,清晨有一次腹瀉,看來治療稍微起效了。舌根苔黃且黏膩,門牙乾燥,說明胃部濕濁未清除,肝腎陰液受灼,擔心體液枯竭,因此還是繼續採用之前的治療方法。

原方,加通草(三分),赤苓(二錢),西湖柳(二錢),晚間加南沙參(五錢)。

白話文:

原先的藥方中,再加入通草(三分)、赤苓(二錢)、西湖柳(二錢),晚上加入南沙參(五錢)。

又,熱勢已退七八,脈數減去五六。但虛人善變,寒暖飲食,不可不小心。

南北沙參(一兩),麥冬一錢),丹皮一錢),梔子(一錢),甘草(三分),穀芽(一錢),車前(二錢),桔梗(五分),赤苓(二錢),通草(三分),扁豆(一錢五分),蘆根(六錢),竹葉(十片),燈心(五寸),西湖柳(二錢)

白話文:

南北沙參(6克),麥冬(3克),丹皮(3克),梔子(3克),甘草(1克),穀芽(3克),車前草(6克),桔梗(1.5克),赤茯苓(6克),通草(1克),扁豆(4.5克),蘆根(18克),竹葉(10片),燈芯(15釐米),西湖柳(6克)

許右,暑傷氣分,神情倦怠,邪走心包,昏迷似睡,脈至左寸獨大,其餘少力少神,起病即見目盲者,肝腎之陰傷也。今按臍震動如梭,龍相之火不能潛藏,窟宅飛越乎上,恐有厥脫之虞,勢在危險,無從下手。然坐視不救,亦非仁者之心。勉商壯水育陰,以制肝腎之虛陽妄動,輕靈護托,以泄心胞之暑邪蒙閉。倘得神情清爽,乃是轉機。

白話文:

許先生的病,是暑熱傷了氣分,精神萎靡不振。邪熱侵犯心包,病人昏迷不醒,像睡著了一樣。脈搏只有左寸脈跳動強勁,其他脈搏都很虛弱。這種情況下,起病時就會出現失明,這是肝腎陰虛所致。

現在檢查發現,病人的臍部劇烈震動,就像織布機上的梭子。這說明腎中的「龍相之火」無法潛藏,從腎中飛躍而出,恐怕會有厥脫的危險,情況非常危急,無從下手。

但是,如果我袖手旁觀,見死不救,也不是仁者的作為。所以我勉強用壯水法培育陰氣,以制約肝腎陰虛陽盛的妄動。同時用輕靈的針法扶助經絡,以疏泄心包的暑邪閉阻。如果病人的神情能夠清亮起來,那麼病情就出現了轉機。

甘菊(二錢),鉤鉤(八錢),石決(一兩),生地(一兩),白芍(一錢),黑梔(一錢),洋參(五錢),棗仁(五錢),川貝(二錢),茯神(三錢),遠志(七分),麥冬(二錢),羚羊(一錢),薄荷梗(一尺),硃砂(一分),犀尖(一分)

白話文:

  • 甘菊:6 克
  • 鉤鉤:24 克
  • 石決明:30 克
  • 生地黃:30 克
  • 白芍藥:3 克
  • 黑梔子:3 克
  • 洋參:15 克
  • 棗仁:15 克
  • 川貝母:6 克
  • 茯神:9 克
  • 遠志:2.1 克
  • 麥冬:6 克
  • 羚羊角:3 克
  • 薄荷梗:30 釐米
  • 硃砂:0.3 克
  • 犀牛角尖:0.3 克

研細末,用竹油十匙,前藥沖服。

蘇左,病起寒熱,由來月餘,近日但熱不寒,舌底紅而苔黃,口渴喜飲而不多,胸膈拒按,小溲短數,大便經旬不解,邪從少陽已入陽明之經,漸次感及於臍,恐有化燥神昏之變。然其病已久,實屬陰虛,今當清透。

白話文:

蘇左自從生病後持續出現寒熱症狀已經超過一個月了。最近只發熱不發寒,舌底發紅且有黃色苔垢,口渴愛喝水但並不多喝,胸悶上腹脹痛按壓後疼痛加劇,小便短少次數多,大便十天都沒有排出。邪氣從少陽經已進入陽明經,逐漸影響到肚臍,恐怕會有津液耗損、神智昏迷的變化。但他的病情已經拖了很久,實際上是陰津不足,現在應該清熱滋陰。

葛根(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黑梔(一錢),知母(二錢),陳皮(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瓜蔞仁(二錢),川貝(一兩),洋參(二錢),蘆根(一兩),竹茹(一錢),燈心(五寸),竹心(一錢)

白話文:

  • 葛根:15 克

  • 黃芩:10 克

  • 黑梔:10 克

  • 知母:20 克

  • 陳皮:15 克

  • 花粉:15 克

  • 瓜蔞仁:20 克

  • 川貝:100 克

  • 洋參:20 克

  • 蘆根:100 克

  • 竹茹:10 克

  • 燈心:5 寸

  • 竹心:10 克

惠右,有汗而熱不退,邪不在表,大便溏泄,頭目不清,中脘不適。溫邪瀰漫三焦,走入心胞,須防神昏發厥之劇。

白話文:

你好,你雖然有流汗但是發燒沒有退,病邪不在體表,大便稀溏,頭腦不清楚,肚子上半部不舒服。濕熱病邪瀰漫在三焦經,進入了心包,要預防神志不清、昏厥的危重情況。

洋參(二錢),元參(三錢),甘菊(一錢),山梔(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三分),蘆根(八錢),燈心(五寸),竹心(一錢)

白話文:

西洋參(12公克),元參(18公克),甘菊(6公克),山梔(6公克),黃芩(6公克),甘草(1.8公克),蘆根(48公克),燈心(15公分),竹心(6公克)

戈左,舌尖微紅,白苔滿布,口渴不喜飲冷,小溲短而熱,此係風溫挾濕瀰漫三焦。可慮者,有汗而熱不解,脈來洪大搏指,病勢方張,非但不能退,還恐增重。擬用分清,稍佐涼透一法。

白話文:

舌尖呈微紅色,舌苔白厚,感覺口渴但不想喝冷飲,小便量少且熱,這是風溫外邪夾雜濕氣,瀰漫於全身各處的緣故。值得擔憂的是,患者雖然出汗,但熱度仍然不退,脈搏強而有力,病勢正在加重,不僅不能減輕,還恐會加重。因此,建議使用清熱利濕,再輔以清熱透邪的方法進行治療。

通草(一錢),滑石(三錢),赤苓(二錢),陳皮(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連翹(一錢),薄荷(一錢),黃芩(一錢五分),青蒿梗(一錢),茅根(六錢),竹心

白話文:

通草(6克)

滑石(18克)

赤茯苓(12克)

陳皮(6克)

豬苓(6克)

澤瀉(6克)

連翹(6克)

薄荷(6克)

黃芩(9克)

青蒿梗(6克)

茅根(36克)

竹心(適量)

又,昨晚渴而飲多,今脈象雖不歇止,而右三部仍還數大,舌苔垢膩不化,漸見微黃,小溲略長而赤。瀰漫之濕熱,仍然急切不退,漸漸蒸及陽明之經,惟恐變端蜂起。擬竹葉石膏湯合四苓加減,一以清肺胃之熱邪,一以祛蒙閉之濕濁。

白話文:

另外,昨晚患者很渴而喝了很多水,雖然現在脈搏跳動比較緩和,但右邊三個部位的脈象仍然很強勁,舌苔厚膩且不消失,逐漸變黃,小便量略多而且發紅。瀰漫的濕熱仍然急迫不退,逐漸蒸發到陽明經絡,擔心出現各種變故。打算使用竹葉石膏湯和四苓湯合併加減,一方面清肺胃中的熱邪,另一方面祛除矇蔽的濕濁。

黃芩(一錢五分),連翹(三錢),滑石(三錢),通草(一錢),澤瀉(一錢),枳實(四分),薄荷(一錢),竹葉(一錢),麥冬(一錢五分),洋參(三錢),石膏(四錢),陳皮(二錢),半夏(一錢),赤苓(三錢),生熟砂仁(八分),竹茹(八分),燈心(五寸),姜渣(四分),香粳米(一撮)

白話文:

  • 黃芩:1.5 錢

  • 連翹:3 錢

  • 滑石:3 錢

  • 通草:1 錢

  • 澤瀉:1 錢

  • 枳實:0.4 錢

  • 薄荷:1 錢

  • 竹葉:1 錢

  • 麥冬:1.5 錢

  • 洋參:3 錢

  • 石膏:4 錢

  • 陳皮:2 錢

  • 半夏:1 錢

  • 赤苓:3 錢

  • 砂仁(生熟):0.8 錢

  • 竹茹:0.8 錢

  • 燈心:5 寸

  • 姜渣:0.4 錢

  • 香粳米:少許

又,昨午戰汗後,神情稍清,渴亦略減,但舌苔膩仍然,脈至右關數大如前,邪戀於中,未能盡徹,難保不有更變,未可恃以無虞,恐濕濁如此瀰漫,非四苓不可,右寸關洪大有力,且面油渴飲,非肺胃蘊熱而何?竹葉石膏亦在所必用。

白話文:

另外,昨天午戰後出汗,神情稍微清明,口渴也稍微減輕,但是舌苔黏膩仍然存在,脈搏到右手關位依然數大,邪氣仍然留滯在體內,沒有徹底清除,難保不會有變化,不可掉以輕心。擔心濕濁如此瀰漫,非用四苓湯不可。右手寸關部脈搏洪大有力,再加上臉上油膩口渴,難道不是肺胃有熱嗎?竹葉石膏湯也勢必要使用。

前方,加辰砂、六一散(三錢),車前子(一錢五分),去滑石。

王右,溫邪內閉,症見痞滿燥實,勢在不得不下,但勉下之後,熱勢雖然稍解,未能盡退,而脈還見數,舌仍乾黑,邪猶不清,難恃無虞,況在高年,此時只有扶正育陰,甘寒除熱一法,倘得身熱漸退,舌潤津回,乃是轉機。如熱日增,舌加短縮,便難挽矣。

白話文:

王右先生患有溫熱邪氣內鬱,導致腸胃脹滿、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迫不得已服用了瀉藥,儘管熱勢稍退,但仍未完全消除,脈象仍然急促,舌頭依然乾燥發黑,說明邪氣尚未完全清除,不能掉以輕心。何況患者已經年紀大了,此時只能採取扶正培陰、清熱生津的方法。如果身熱逐漸退去,舌頭變得滋潤,說明病情出現轉機。如果熱度持續升高,舌頭更加短縮,病情就難以挽回了。

洋參(六錢),麥冬(三錢),元參(二錢),連翹(一錢),山梔(一錢),豆卷(三錢),車前子(二錢),生地(一兩五錢),丹皮(一錢五分),川鬱金(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玫瑰(三朵),青梅(一個),粳米(一撮),竹心(一錢),燈心(五寸),竹油(十匕),甘蔗汁(半杯)

白話文:

洋參(36克),麥冬(18克),元參(12克),連翹(6克),山梔(6克),豆卷(18克),車前子(12克),生地黃(90克),丹皮(9克),川鬱金(9克),金銀花(18克),玫瑰花(3朵),青梅(1個),粳米(1小撮),竹心(6克),燈心(15釐米),竹油(150毫升),甘蔗汁(半杯)

徐左,兩尺脈日加數大,舌上白苔忽有忽無,漸見干苦之象,小水頻數而少,昨日三次大解,糞堅水多,至於氣血之虧,不言可知。惟恐閉因於火,泄因於勢。

白話文:

徐左,兩手脈象每天都比昨天增加次數、粗大,舌頭上的白苔時有時無,逐漸變得乾燥且苦澀,小便頻繁但是量少,昨天大便三次,糞便乾燥而水份多。至於氣血不足的情況,不用說都知道。擔心如果閉結是因為火氣,腹瀉是因為外力影響。

洋參(五錢),生地(一兩),丹皮(一錢),茯苓(二錢),秫米(三錢),銀花(三錢),菊花根鬚(四錢),車前根鬚(二錢),萹蓄草(二錢),竹茹(六分),香粳米(一撮)

白話文:

洋參(25克),生地(50克),丹皮(5克),茯苓(10克),玉米(15克),銀花(15克),菊花根鬚(20克),車前草根鬚(10克),白茅根鬚(10克),竹茹(3克),香糯(少許)

又,原方加麥冬(二錢),扁豆(五錢),懷藥(三錢)。

陳左,中宮痞滿拒按,由貪涼寒積交阻,上下之氣不能通調,為此頭痛有汗而熱不除,足膝畏冷而麻木。無非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得通,則上下自和矣。

白話文:

陳左,腹部脹滿疼痛且拒絕按壓,這是因為貪圖涼爽導致寒氣積聚,阻礙氣血運行,導致上下之氣不通暢,因此頭痛出汗但熱不退,足膝怕冷且麻木。這都是因為清氣不能升,濁氣不能降。讓中焦通暢,那麼上下氣機調和自然而然。

檳榔(一錢五分),草果(煨,八分),陳皮(一錢),小樸(八分),通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枳殼(炒,一錢),蔓荊子(二錢),赤苓(三錢),木香(三分),姜(一)

白話文:

檳榔:1.5錢

草果(炙烤過):0.8錢

陳皮:1錢

小樸(益智仁):0.8錢

通草:1錢

半夏:1.5錢

枳殼(炒過):1錢

蔓荊子:2錢

赤苓:3錢

木香:0.3錢

生薑:1塊

何左,熱重寒輕,往來如瘧,半月未已。今診脈左浮洪豁大,右略略稍減,頭重欲眩,口渴引飲,由乎暑風挾濕。然暑必傷氣,議清熱分,消之中必佐扶正。

白話文:

何先生,熱症較嚴重,寒症較輕微,發作時反覆發作,像瘧疾一樣,已經半個月了。現在診斷後發現,左脈浮大而有力,右脈稍弱,頭部沉重有眩暈感,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暑熱之風挾帶濕氣所導致的。但是暑熱必定會損傷正氣,所以治療時應該清熱瀉火,在消解暑熱的同時,也必須幫助扶持正氣。

甘菊,青蒿,連翹,洋參,麥冬,赤苓,川貝,鉤鉤,首烏,甘草,桑葉,荷葉,穀芽

白話文:

金盞花、青蒿、連翹、西洋參、麥冬、茯苓、川貝、鉤藤、何首烏、甘草、桑葉、荷葉、麥芽

又,病經半月有餘,疏解清泄之品,所服亦不少矣。今仍頭痛而眩,脈至浮洪豁大,唇齒乾,口渴引飲。經曰:下虛者必上實。一切見症,雖因暑風不清,已萌氣弱陰虧之象。清泄和解之中,必兼扶正育陰。

白話文:

另外,病症持續半個月以上,疏通清熱解毒的藥物,我也服用了不少。現在仍然頭痛眩暈,脈象浮大鬆散,嘴脣乾裂,口渴想喝水。醫經上說:下虛的人,上部一定實。現在所見的各種症狀,雖然是由於暑熱之風不去造成的,但也潛伏著正氣衰弱、陰液虧損的徵兆。在清熱解毒、調和陰陽的治療中,必須兼顧扶正固本、滋養陰氣。

麥冬(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川貝(一錢),葛根(一錢),知母(一錢),甘草(三分),薄荷(一錢),青蒿(一錢五分),洋參(四錢),生地(六錢),蔻仁(二粒),赤苓(二錢),天麻(一錢),穀芽(二錢),蘆根(一兩),竹葉(十),姜皮(八分)

白話文:

麥冬(4.5公克),丹皮(2.25公克),花粉(2.25公克),川貝(1.5公克),葛根(1.5公克),知母(1.5公克),甘草(0.45公克),薄荷(1.5公克),青蒿(2.25公克),洋參(6公克),生地(9公克),蔻仁(2粒),赤苓(3公克),天麻(1.5公克),穀芽(3公克),蘆根(15公克),竹葉(10片),姜皮(1.2公克)

又,大勢已退,飲食寒暖,還當格外小心。

前方,加鮮荷葉(一錢),去葛根、花粉。

吳童,風火上熾,先從太陽腦後腫,邪火逼血妄行孔竅,繼及肺腎,氣逆咳嗽,兩眼胞浮腫如桃,此即大頭溫症。本應砭血,俾邪毒有路而出,免不肯從,亦不勉強。脈至洪弦博數,已屬重險,更兼氣喘,又為危險。侯能過無變,方可無虞。

白話文:

吳童得了風火上攻的病,最初從太陽穴開始腫脹,邪火逼迫血液亂竄,接著影響肺和腎,出現氣喘和咳嗽,雙眼浮腫得像桃子一樣,這就是大頭溫症。原本應該放血,讓邪毒有路可出,但如果患者不願意,也不勉強。脈象洪大、弦緊、搏動有力、數次快速,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氣喘,那就更加危險。等到病情沒有變化,纔不會有危險。

桑皮(二錢),地骨(二錢),甘菊(四錢),黃芩(二錢),黑梔(一錢五分),荊芥(一錢),北沙參(六錢),花粉(二錢),連翹(二錢),桔梗(八分),甘草(一錢),馬勃(一錢),銀花(五錢),元參(二錢),竹心(一錢),順治錢(三文)

白話文:

桑皮(20 克),地骨皮(20 克),甘菊(40 克),黃芩(20 克),黑梔子(15 克),荊芥(10 克),北沙參(60 克),花粉(20 克),連翹(20 克),桔梗(8 克),甘草(10 克),馬勃(10 克),銀花(50 克),元參(20 克),竹心(10 克),順治錢(3 個)

又,大勢已退,惟右寸關仍見弦滑而大,餘邪未盡也。

某左,六脈數疾,無論目赤唇焦,神昏譫語。邪已內陷心胞,肝風掀動,手痙而搐,乃熱彌厥症,屬百分凶險。

犀角(一錢五分),羚羊(一錢五分),丹皮(三錢),鮮地(五錢),知母(一錢),鉤鉤(一兩),石決明(一兩),膽星(一錢),麥冬(三錢),沙參(八分),黑梔(一錢),川貝(三錢),豆卷(三錢),川黃連(一錢),車前(二錢),菖蒲(四分),茅根(五錢),竹心(一錢),燈心(一錢),蘆根(一兩)

白話文:

犀牛角(1.5錢),羚羊角(1.5錢),丹皮(3錢),新鮮地黃(5錢),知母(1錢),假蒟(1兩),石決明(1兩),膽星(1錢),麥冬(3錢),沙參(0.8錢),黑梔子(1錢),川貝(3錢),豆卷(3錢),川黃連(1錢),車前子(2錢),菖蒲(0.4錢),茅根(5錢),竹心(1錢),燈芯(1錢),蘆根(1兩)

另用犀黃(一分),硃砂(一錢),金箔(三張),研細沖服。

胡左,六脈數大,甚於左寸關,熱來口渴喜飲,熱甚自覺模糊,且舌色無苔而紅,小溲短少。此夏秋伏暑切發,漸犯營分,陰氣恐傷。理當扶正護陰,兼以涼透泄熱。

白話文:

胡先生,六脈跳動得較快,比左寸關脈跳得更快,感到口渴想喝水,熱到發燒時,自己會覺得頭昏眼花,且舌苔脫落,舌色發紅,小便量少。這是夏季天氣炎熱時發作的疾病,漸漸會侵入體內,損傷陰氣。治療時應該扶正固本,保護陰氣,同時用涼性藥物瀉熱。

洋參(二錢),甘菊(二錢),甘草(三分),川貝(二錢),花粉(一錢),山梔(一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麥冬(二錢),茯神(一錢五分),丹皮(一錢),青蒿(一錢),知母(一錢),連翹(一錢)

白話文:

人參(12克),菊花(12克),甘草(1.8克),川貝母(12克),花粉(6克),梔子(6克),竹茹(6克),燈芯(約15公分),麥冬(12克),茯苓(9克),丹皮(6克),青蒿(6克),知母(6克),連翹(6克)

王右,暑傷氣分,汗多而身熱不退,幾及兩旬。今舌色赤而唇紅,六脈數大,邪漸干及營分,失托正虛者,每多變局。商靜以制動,甘寒除熱一法。

白話文:

王先生,因暑熱而傷及氣分,出汗過多,身體發熱且持續不退,已接近兩個星期。目前舌頭發紅、嘴脣紅潤,六脈跳動快速且強勁,說明病邪逐漸侵入營分。對於失去正氣扶持,身體虛弱的患者,病情變化往往較為複雜。宜採取鎮靜安神以制止妄動,用清涼甘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的方法。

南北沙參(各五錢),麥冬(二錢),元參(三錢),銀花(二錢),生地(八錢),川金(七分),桑葉(二張),竹茹(一錢),綠豆(一兩),蘆根(八錢)

白話文:

藥材:

  • 南沙參和北沙參各 5 錢
  • 麥冬 2 錢
  • 元參 3 錢
  • 銀花 2 錢
  • 生生地黃 8 錢
  • 川貝母 7 分
  • 桑葉 2 片
  • 竹茹 1 錢
  • 綠豆 1 兩
  • 蘆根 8 錢

又,視物不明,神識模糊,六脈滑數,耳聾無聞。肝腎之陰大傷,邪得干及心胞,勢在危險,理當扶正育陰,兼以泄熱清解。

白話文:

另外,如果視力模糊、精神恍惚、脈搏快速滑動、聽力喪失。這代表肝腎陰虛嚴重,邪氣侵犯心包,情況危急。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扶正資陰,同時清熱解毒。

洋參(三錢),麥冬(三錢),生地(一兩五錢),丹皮(二錢),淡芩(一錢),知母(二錢),石膏(三錢),茶菊(二錢),川連(四分),羚羊(一錢五分),菖蒲(一分),西瓜翠(五錢)

白話文:

西洋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黃(75克),丹皮(10克),淡竹葉(5克),知母(10克),石膏(15克),野菊花(10克),川連子(2克),羚羊角(7.5克),菖蒲(0.5克),西瓜皮(25克)

王左,夏暑秋風感而成熱瘧,因多勞慮,以致屢經反復,兩日來寒熱未已。今脈至左三部微弱如絲,經曰微弱為血枯,大便所以艱澀。右三部虛軟納少而不知飢,正胃氣俱衰。憑脈論症,宜急急扶正養營,兼以脾胃為化生之本,不可不理。

白話文:

王左這個病人,在夏天受暑熱,秋天遇風寒而患上熱瘧疾。由於勞累煩心,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最近兩天寒熱交替,一直沒有好轉。現在檢查脈象,左邊三部的脈象微弱如絲,根據經文的記載,微弱的脈象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所以大便才會乾結。右邊三部的脈象虛浮無力、食慾不振且沒有飢餓感,說明胃氣和元氣都處於衰弱的狀態。從脈象可以判斷出病人的病症,應該趕緊採取措施扶正固本,滋養氣血,同時調理脾胃,促進氣血化生,這是治療的關鍵所在。

人參(一錢),生赤首烏(四錢),當歸(一錢五分),陳皮(一錢),麥冬(一錢),姜(二片),棗(二),生熟穀芽(二錢)

白話文:

人參(6克),生何首烏(24克),當歸(9克),陳皮(6克),麥冬(6克),生薑(2片),紅棗(2顆),生熟穀芽(12克)

目赤顴紅,舌無苔而中心起刺,神昏似睡,言語不清,脈至數而右大於左。邪由表而入營,犯及肝絡,內風動而手搐,漸入心營,將有內閉外脫之劇。勢屬危險,用擬導赤散合瀉心法。

白話文:

眼睛發紅,臉頰泛紅,舌頭不生苔但舌尖有刺狀突起,精神昏迷似睡,言語不清,脈搏數而快,且右脈比左脈強。邪氣由表層侵入營血,侵犯肝臟經絡,內部風氣發作導致手部抽搐,逐漸深入至心營,將有內閉外脫的危險情況。病情危急,應採用擬導赤散合瀉心法治療。

犀角(一錢),羚羊(一錢),鉤鉤(八錢),麥冬(二錢),橘紅(一錢五分),蘆根(一兩),豆卷(三錢),大生地(一兩),鮮地(一兩),洋參(四錢),丹皮(二錢),薄荷(二錢),知母(二錢),茯苓(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

白話文:

犀牛角(1克),羚羊角(1克),鉤藤(8克),麥冬(2克),橘紅(1.5克),蘆根(1兩),豆卷(3克),大生地(1兩),新鮮地黃(1兩),西洋蔘(4克),丹皮(2克),薄荷(2克),知母(2克),茯苓(3克),竹心(1克),燈心草(5寸)

吳,六旬以外,風溫挾暑,舌卷短,壯熱神昏,脈來浮大而數,宜從涼透。

葛根(三錢),丹皮(二錢),淡芩(二錢),薄荷(二錢),知母(一錢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六一散(三錢),連翹(一錢五分),川貝(三錢),茅根(一兩),蘆根(一兩),燈心(五寸)

白話文:

葛根 (15 克)

丹皮 (10 克)

淡竹葉 (10 克)

薄荷 (10 克)

知母 (7.5 克)

麥冬 (15 克)

元參 (15 克)

六一散 (15 克)

連翹 (7.5 克)

川貝 (15 克)

茅根 (50 克)

蘆根 (50 克)

燈芯 (2.5 釐米)

此方一日兩劑,汗解身涼。

徐左,溫邪內陷,神識昏迷,脈來左軟弱而右空大,筋惕肉瞤,齒燥舌乾。議與竹葉黃耆湯加減,體虛邪實,疏托兼行。今人挽不肯用古賢一成法。

白話文:

徐左得了溫熱邪氣侵犯,導致神志不清醒,脈象左側微弱,右側強而有力,身體抽搐、肌肉跳動、牙齒乾燥、舌頭乾燥。建議使用竹葉黃耆湯加減方,既可疏通經絡,又能祛除邪氣。現在的人固執己見,不願意沿用前人的成熟方劑。

洋參(六錢),大生地(一兩),丹皮(三錢),綿耆(八錢),麥冬(三錢),犀角(一錢),石膏(五錢),陳皮(二錢),鉤鉤(五錢),車前(二錢),木香(五分),川連(三分),生薑(五分),蘆根(五錢),竹心(一錢),姜皮(一錢),菖蒲(五分)

白話文:

洋參(30克),生地黃(60克),丹皮(15克),續斷(40克),麥冬(15克),犀角(5克),石膏(25克),陳皮(10克),鉤吻(25克),車前草(10克),木香(2.5克),川連(1.5克),生薑(2.5克),蘆根(25克),竹瀝(5克),姜皮(5克),菖蒲(2.5克)

此方出入加減,二十餘劑得生。

王右,得病五日,診脈無力而無汗,神情昏昏,面油舌黃。正虛邪實,不託無以挽回。

洋參(一兩五錢),生地(三兩),麥冬(辰砂拌,三錢),柴胡(六分),薄荷(二錢),葛根(二錢),丹皮(二錢),犀角(一錢),知母(三錢),甘草(五分),陳皮(二錢),川貝(二錢),竹心(一錢),蘆根(一兩),茅根(一兩),姜皮(八分)

白話文:

西洋參(66克),生地黃(132克),麥冬(13.2克,並酌情加入適量硃砂),柴胡(2.6克),薄荷(8.8克),葛根(8.8克),丹皮(8.8克),犀角(4.4克),知母(13.2克),甘草(2.2克),陳皮(8.8克),川貝(8.8克),竹心(4.4克),蘆根(44克),茅根(44克),姜皮(3.5克)

上方五六劑,得汗而解,兼飲西瓜汁一日二三次而愈。

吳左,新婚之後,房幃過度,暑風乘虛而入,為寒熱不已,已五日矣。今下泄無度,而舌黑干短起刺,脈至厥厥動搖,右尺更甚,左三部數而無力,真陰告竭,水不上承,且吸吸短氣,乃元海無根,虛陽無制,恐有離脫之變。正虛如此,邪勢熾賬,確有方法,鞭長不及,不忍坐視。勉商生脈六味加減,壯水制陽,扶正透托,冀幸於萬一。

白話文:

另外,腹瀉不止,舌頭乾短,表示陰虛。陽氣無法依附,脈搏虛浮且快速,按下去沒有根,邪氣內陷,難以排出體外,情況危急。挽救不及,只能盡全力調理,等待上天的幫助。

又,泄不止,舌乾短,陰竭矣。陽無附,脈虛數,按無根,邪內陷,難外達,勢危險。挽莫及,欲不怨,盡吾力,勉擬方待天相。

北沙參(三錢),元參(四錢),丹皮(二錢),生地(三兩),洋參(一兩),青蒿(一錢),豆卷(三錢),大麥冬(辰砂拌,三錢),翹心(一錢),車前(二錢),川連(二分),犀角(一錢),扁豆(五錢),懷藥(生,五錢),竹心(一錢),竹茹(八分),燈心(五寸),蜜梅(二),蓮子(六分),蘆根(六錢)

白話文:

北沙參(15克),元參(20克),丹皮(10克),生地黃(150克),洋參(50克),青蒿(5克),豆卷(15克),麥冬(與辰砂混合,15克),翹心(5克),車前子(10克),川連翹(1克),犀角(5克),扁豆(25克),懷山藥(生,25克),竹心(5克),竹茹(4克),燈心草(2.5釐米),蜜餞梅(2個),蓮子(3克),蘆根(30克)

又,雖未有應效,喜其不至加重,今當藥病相持之際,病勝藥則變生頃刻,藥勝病或有轉機。

白話文:

另外,雖然治療沒有明顯效果,但慶幸的是病情沒有加重。現在正處於藥物和疾病相互抗衡的階段,如果疾病勝過藥物,情況會惡化;如果藥物勝過疾病,可能會有轉機。

原方,加生甘草(五分),陳皮(二錢),生熟穀芽(三錢)。此方服三劑。

又,燥雖未潤,而舌底紅色漸退,脈至左三部稍和,右三部仍然滑數。陽明之熱邪未解,上焦津液未回,仍以育陰疏托。

白話文:

此外,雖然乾熱尚未緩解,但舌底的紅色漸漸退去,左邊三條脈象稍微平和,右邊三條脈象仍然滑數。表明陽明經的熱邪還未消除,上焦津液還未恢復,仍需滋陰疏通來治療。

北參(八錢),元參(三錢),洋參(一兩五錢),生熟地(各一兩),扁豆(一兩五錢),豆卷(三錢),陳皮(一錢五分),葛根(一錢),丹皮(二錢),鉤鉤(六錢),生熟芽(一兩),車前(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蘆根(一兩),蜜梅梅,懷藥(一兩五錢),砂仁(五分)

白話文:

北參(8 錢)

元參 (3 錢) 洋參 (1 兩 5 錢) 生地黃 (1 兩) 熟地黃 (1 兩) 扁豆 (1 兩 5 錢) 豆卷 (3 錢) 陳皮 (1 錢 5 分) 葛根 (1 錢) 丹皮 (2 錢) 鉤藤 (6 錢) 生地芽 (1 兩) 熟地芽 (1 兩) 車前子 (3 錢) 竹心 (1 錢) 燈心草 (5 寸) 蘆根 (1 兩) 蜜棗 懷山藥 (1 兩 5 錢) 砂仁 (5 分)

又,原方,加澤瀉(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芡實(五錢),山梔(五分),去鉤鉤、葛根。此方服三劑。

白話文:

此外,原來的方劑中,加入澤瀉(1.5錢)、白芍(1.5錢)、芡實(5錢)、山梔(0.5錢),去掉鉤鉤和葛根。這個方劑服用三劑。

又,舌尖猶紅黑色漸退,脈雖數而根腳漸固,微咳嗽。蓋因邪從表入,仍由表而出也。

扁豆(一兩五錢),丹皮(一錢),豆卷(三錢),南沙參(三錢),元參(一錢),懷藥(二兩五錢),澤瀉(一錢五分),洋參(一兩五錢),陳皮(一錢五分),砂仁(八分),青蒿(一錢五分),車前子(三錢),玉竹(五錢),神麯(一錢),生熟地(各一兩五錢),生熟甘草(六分),芡實(五錢),白芍(二錢),生熟芽(一兩),竹心(五分),燈心(五尺)

白話文:

扁豆(93.75公克),丹皮(6.25公克),豆卷(18.75公克),南沙參(18.75公克),元參(6.25公克),懷藥(156.25公克),澤瀉(9.375公克),洋參(93.75公克),陳皮(9.375公克),砂仁(5公克),青蒿(9.375公克),車前子(18.75公克),玉竹(31.25公克),神麴(6.25公克),生熟地(各93.75公克),生熟甘草(3.75公克),芡實(31.25公克),白芍(12.5公克),生熟芽(62.5公克),竹心(3.125公克),燈心(1.5公尺)

此方,服二劑。

又,脈雖有根而未和,舌苔轉白微有黑色,大便時患見溏泄,培加固氣分之品。

制洋參(一兩五錢),懷藥(一兩),生地炙(一兩五錢),豆卷(三錢),扁豆(一兩五錢),熟地炙(一兩五錢),綿耆(六錢),生熟草(六分),黨參(六錢),棗仁(三錢),蘇子(一錢),荷蒂(五個),車前(炒,三錢),陳皮(一錢五分),神麯(一錢五分),青蒿梗(一錢五分),生熟穀芽(一兩),姜(一),棗(二)

白話文:

原中醫古文:

制洋參(一兩五錢),懷藥(一兩),生地炙(一兩五錢),豆卷(三錢),扁豆(一兩五錢),熟地炙(一兩五錢),綿耆(六錢),生熟草(六分),黨參(六錢),棗仁(三錢),蘇子(一錢),荷蒂(五個),車前(炒,三錢),陳皮(一錢五分),神麯(一錢五分),青蒿梗(一錢五分),生熟穀芽(一兩),姜(一),棗(二)

西洋參片(15克),淮山藥(30克),生地黃(炒,15克),黑豆皮(9克),扁豆(45克),熟地黃(炒,45克),黃芪(18克),柴胡(1.8克),黨參(18克),棗仁(9克),蘇子仁(3克),蓮子心(5個),車前草(炒,9克),陳皮(4.5克),山藥(4.5克),青蒿梗(4.5克),生熟麥芽(30克),生薑(1片),紅棗(2枚)

又,諸恙減輕,漸入佳境,前方減輕分兩,再服三十餘劑而痊。

顧左,伏暑癉瘧,愈而反復,初非余治,延及兩旬。招診,目睡露精,口閉不合,舌黑耳聾,唇焦齒衄,筋惕肉瞤,腹如仰瓦,大小便遺,俱不自主,神識昏迷,呼不能答應,脈至無力而數,甚於左關,著指即空。此大虛極凶之恙,邪已陷入心胞,氣血兩虧,不能鼓邪出表,勢有脫絕之虞,藥非尋常可挽,入手工夫,還宜循序漸進,擬方備候明眼定裁。

白話文:

看這個病人的左手邊,他的症狀是暑邪導致的癉瘧,好了一陣子又復發,原本不是我負責醫治,拖了兩星期後才來請我看診。我檢查時發現,病人的眼睛浮腫,嘴巴緊閉無法合起來,舌頭發黑、耳朵失聰,嘴脣乾裂,牙齒流血,肌肉跳動、皮膚發硬,肚子像仰放的瓦片,大小便失禁,這些情況都無法自主控制,神志昏迷,叫他也不回應,脈搏極為虛弱但卻跳得很快,左關脈比其他脈位更虛弱,手指按下去後會感覺空空的。這是一個虛弱到極點、非常兇險的疾病,邪氣已經入侵心包,氣血兩虛,無法將邪氣驅趕出表,很可能會導致死亡。這可不是用一般藥物就能治好的,治療時需要循序漸進,開出的藥方還要等有經驗的醫師確認後再定奪。

洋參(三錢),丹皮(炒,一錢),淡芩(一錢),粉葛(一錢),建曲(二錢),車前子(炒,一錢),砂仁(六分),生草(四分),青蒿(一錢),翹心(一錢五分),滑石(二錢),燈心(五寸),竹心(五分)

白話文:

洋參(15克),丹皮(炒,5克),淡芩(5克),葛根(5克),麥芽(10克),車前子(炒,5克),砂仁(3克),生草(2克),青蒿(5克),翹心(7.5克),滑石(10克),燈心草(約12.5釐米),竹心(2.5克)

又,頃投藥後,熱不減,泄不止。泄多則陰愈傷,正氣亦從而益損矣。今晚加重洋參一劑。

神麯(炒,二錢),車前(炒,二錢),砂仁生(六分),生草(五分),洋參(六錢),丹皮(一錢),懷藥(五錢),扁豆(五錢),白芍(一錢五分),生熟穀芽(二錢)

白話文:

炒神麯(2錢),炒車前(2錢),砂仁(6分),生草(5分),洋參(6錢),丹皮(1錢),懷藥(5錢),扁豆(5錢),白芍(1錢5分),生、熟穀芽(2錢)

又,清早診脈,熱勢稍減,泄仍不止,托藥還宜加重。

洋參(六錢),神麯(炒,二錢),葛根(一錢),車前子(一錢),淡芩(一錢),丹皮(一錢),滑石(二錢),甘草(四分),扁豆(五錢),砂仁(五分),懷藥(五錢),竹葉(五分),燈心(五寸),赤芍(一錢),生熟穀芽(四錢)

白話文:

北美參(6錢),神曲(炒製,2錢),葛根(1錢),車前子(1錢),黃芩(1錢),丹皮(1錢),滑石(2錢),甘草(0.4錢),扁豆(5錢),砂仁(0.5錢),淮山(5錢),竹葉(0.5錢),燈心草(5寸),赤芍(1錢),生熟麥芽(4錢)

又,前方不敢用生地者,為其便泄,恐有積滯,故先調理脾胃,病勢看來未能遽退,清疏分泄之中,已為扶正,不可不兼育陰。

白話文:

此外,對於病情正在發展的患者,不敢直接使用生地黃,因為生地黃容易引起腹瀉,擔心會導致積滯。所以,先調理脾胃,讓病情逐漸緩解。如果在清熱利濕的同時,能兼顧補腎陰,那麼就已經在扶正氣了。因此,補陰是不可或缺的。

前方加生地(一兩),大冬(一錢五分),澤瀉(一錢),陳皮(一錢五分),茯神(二錢),青蒿(一錢),茅根(四錢),蘆根(八錢),姜皮(三分),去砂仁、赤芍。

白話文:

地黃(1兩),大冬瓜(1錢5分),澤瀉(1錢),陳皮(1錢5分),茯苓(2錢),青蒿(1錢),茅根(4錢),蘆根(8錢),生薑皮(3分),去除砂仁和赤芍藥。

又,病不退,正日虛,惟有加重扶正育陰以御邪。

洋參(一兩五錢),生地(一兩五錢),丹皮(二錢),懷藥(八錢),麥冬(三錢),粉葛(一錢五分),滑石(二錢),扁豆(五錢),陳皮(二錢),神麯(炒,三錢),淡苓(一錢),元參(三錢),鉤鉤(五錢),生熟芽(六錢),茅根(四錢),蘆根(一兩),竹心(一錢),燈心(五寸),姜皮(三分)

白話文:

參鬚(15 克),熟地黃(15 克),丹皮(2 克),黨參(8 克),麥冬(3 克),葛根(1.5 克),滑石(2 克),扁豆(5 克),陳皮(2 克),神曲(炒,3 克),茯苓(1 克),元參(3 克),鉤藤(5 克),生熟地黃(6 克),茅根(4 克),蘆根(10 克),竹茹(1 克),燈心(5 釐米),姜皮(0.3 克)

又,早晨診視,六脈驟見細弱無根而數,面青鼻冷,滑泄不止而損及中陽,方宜改用甘溫從治。

人參(一錢),黃耆(六錢),熟地(八錢),豆卷(三錢),生熟草(六分),陳皮(一錢),範志曲(炒,二錢),車前(二錢),生薑(一)

白話文:

人蔘(3克),黃芪(18克),熟地黃(24克),卷柏(9克),生熟地(2克),陳皮(3克),伏苓(炒制,6克),車前子(6克),生薑(3克)

又,病之不退,皆由不氣充,血不足,邪不能外達,而得氣旺血充,自然汗至,極宜耐心靜養。

洋參(一兩二錢),生熟地(各一兩),綿耆(六錢),懷藥(一兩),扁豆(四錢),麥冬(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神(辰砂拌,二錢),建澤瀉(一錢),車前(三錢),陳皮(二錢),元參(三錢),葛根(一錢),神麯(一錢五分),竹心(五分),蘆根(四錢),生熟芽(六錢),茅根(二錢),姜皮(三分),青蒿(一錢五分),牡蠣(煅,四錢),生熟砂仁(四分)

白話文:

高麗參(24克),生地黃、熟地黃(各24克),山藥(12克),懷山藥(24克),扁豆(8克),麥冬(6克),丹參(3克),茯苓(4克,拌入硃砂),澤瀉(2克),車前子(6克),陳皮(4克),太子參(6克),葛根(2克),神曲(3克),竹葉心(1克),蘆根(8克),生地芽、熟地芽(各12克),茅根(4克),生薑皮(0.6克),青蒿(3克),牡蠣(8克,煅燒),砂仁(0.8克)

上方,做二十四味流氣飲法。按,流氣飲即此義也。

又,病屬下虛上實,實其下,清其上,固其後,防邪內陷,利其前,引邪出路,體虛邪實,一定治法。時俗見之以為謬,余亦不敢自逞。思東垣補中益湯以勞力感邪,明明示曰,有一二劑而得汗者,有十餘劑而汗解者,有二十餘劑而汗解者。切不可以投方不效者,輕易更換,重訓如此,非所妄也。況數十年來,治經不少,茲議雖多,不從俗附和。

白話文:

此外,如果病情是虛弱在下,實邪在上,治療原則應是補益下部,清熱上部,鞏固後方以防止邪氣入侵,疏利前方以引邪氣排出。針對虛弱體質和實邪的病情,應採用確定的治療方法。當今多數人認為這種方法錯誤,但我也不自認為正確。曾思索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是用於因勞累而感受邪氣的,他明確指出,有的人用一兩劑就會發汗,有的人用十幾劑才會發汗,還有的人用二十幾劑才會發汗。不能因為投方後沒有效果就輕易更換,如此慎重,並非我胡亂主張。況且,幾十年來,我治療的疾病不少,儘管我的見解很多,但從不隨波逐流。

洋參(一兩五錢),生熟地(各一兩),懷藥(一兩),綿耆(八錢),扁豆(八錢),茯神(辰砂拌,三錢),麥冬(辰砂拌,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車前(二錢),元參(三錢),青蒿(一錢五分),生熟砂仁(四分),陳皮(一錢五分),牡蠣(五錢),神麯(二錢),粉葛(一錢),姜皮(三分),茅根(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芡實(五錢),五味(三分),菖蒲(四分)

白話文:

洋參(15克),生地黃和熟地黃(各30克),懷山藥(30克),續斷(24克),扁豆(24克),茯苓(加硃砂拌炒,9克),麥冬(加硃砂拌炒,4.5克),丹皮(4.5克),澤瀉(3克),車前草(6克),元參(9克),青蒿(4.5克),生砂仁和熟砂仁(各1.2克),陳皮(4.5克),牡蠣(15克),麥芽糖(6克),葛根(3克),姜皮(0.9克),茅根(9克),竹瀝(3克),燈心(5寸),芡實(15克),五味子(0.9克),菖蒲(1.2克)

又,症屬陽邪陷里,脈雖無力,護托之中,先宜涼透,當祖竹葉黃耆湯法。

前方,加犀角(一錢),川連(二分),蘆根(五錢),豆卷(三錢),去五味、姜皮,用生熟穀芽(一兩)煎代。

白話文:

在前面加犀角(0.5克),川連(0.1克),蘆根(2.5克),豆卷(1.5克),去除五味子、姜皮,用生熟谷芽(5克)煎煮代替。

又,便泄已能漸止,汗還未得,仍在險途。可喜者,能受重劑。四五日來,立得住腳,但人事宜於格外小心。

洋參(一兩五錢),生地(一兩五錢),懷藥(一兩五錢),扁豆(一兩),芡實(五錢),黃耆(八錢),大麥冬(辰砂拌,二錢),茯神(辰砂拌,二錢),葛根(一錢),青蒿(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車前(二錢),生熟砂仁(一錢),元參(二錢),陳皮(二錢),神麯(二錢),豆卷(三錢),牡蠣(煅,五錢),菖蒲(五分),生熟芽(五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茅根(三錢),萸肉(二錢),缸豆(五錢),熟地(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1.5兩),生地黃(1.5兩),懷山藥(1.5兩),扁豆(1兩),芡實(5錢),黃耆(8錢),麥冬(與硃砂拌勻,2錢),茯苓(與硃砂拌勻,2錢),葛根(1錢),青蒿(1.5錢),丹皮(1.5錢),澤瀉(1.5錢),車前子(2錢),生熟砂仁(1錢),元參(2錢),陳皮(2錢),酒糟(2錢),豆衣(3錢),牡蠣(煅燒,5錢),菖蒲(5分),生熟芽(5錢),竹茹(1錢),燈草(5寸),茅根(3錢),枸杞子(2錢),小豆(5錢),熟地黃(1兩)

又,大劑日進,今時見煩躁,非加病也,乃邪正相持,欲達不達之象。

前方,加棗仁(三錢),黑梔(一錢),知母(一錢),去熟地、萸肉、缸豆。

又,夜半神清躁煩,起坐不安之象,於旁人關切視之,似欲加重,難怪其著急。如欲加重,三四日來,大便反能完固乎?余所以無恐者,恃此耳,況脈至無力而漸見有力,細微而逐浮大,內陷之邪得托解,有外達之機。邪正交戰於中,欲達未達之象,因勢利導,此其時矣。亦又可先生先補後散之法。凡屬虛症宜用,非余之杜撰也。

白話文:

另外,半夜時精神清靈但煩躁不安,坐起身來坐立不安的現象,在旁人關切的眼神下,好像要加重,難怪他如此著急。如果要加重,這些天來,大便怎麼還能成形呢?我之所以不害怕,就是依據這個觀察,而且脈搏越來越有力,由細微漸漸變得浮大,說明內陷的病邪得到了解託,有外達的趨勢。病邪和正氣在體內交戰,正處在進退兩難的階段,順勢利導,正是這個時機。也可以像先生一樣先補後散,所有虛弱的病症都適合用此法,這不是我杜撰出來的。

柴胡(五分),川芎(八分),枳殼(一錢),石決(一具),鉤鉤(一兩),通草(一錢),羚羊(一錢),黑梔(一錢),川貝(二錢),車前(二錢),金器(一具)

白話文:

柴胡(0.5兩),川芎(0.8兩),枳殼(6克),石決明(少量),鉤鉤(50克),通草(6克),羚羊角粉(6克),黑梔子(6克),川貝(12克),車前子(12克),金器(一個)

又,昨投利導一劑,果得疹子一身,層層密密,無空隙處。雖為佳兆,惜其不滿二時而隱,汗雖得,未及遍體,究由氣血虛弱,不能鼓送盡徹,餘邪未盡,未免還有風波。接用清解透達一法,此亦先補後清之議。

白話文:

另外,昨天服用了一劑通便藥,果然全身起了疹子,密密麻麻,沒有空隙的地方。雖然這是好兆頭,可惜不到兩個時辰就消失了,雖然出了汗,但沒有遍及全身,究其原因還是氣血虛弱,不能鼓動汗液透徹排出,餘毒未除,難免還會有反覆。接著採用清熱解毒通達的療法,這也是先補後清的思路。

柴胡(三分),牛蒡(一錢),山梔(一錢),犀角(一錢),豆卷(三錢),丹皮(一錢五分),鮮地(一兩),羚羊(一錢),鉤鉤(五錢),燈心(五寸),竹心(五分)

白話文:

  • 柴胡:3分

  • 牛蒡:1錢

  • 山梔:1錢

  • 犀角:1錢

  • 豆卷:3錢

  • 丹皮:1錢5分

  • 鮮地(地黃):1兩

  • 羚羊角:1錢

  • 鉤藤:5錢

  • 燈心草:5寸

  • 竹心:5分

前方投後,病者神情頹困,不宜再用。

洋參(一兩五錢),生熟地(各一兩),黃耆(四錢),懷藥(一兩),遠志(七分),菖蒲(四分)

上方所以簡者,透疹之後,邪有出路,未便挾雜以致有礙。看其動靜,再酌可也。

又,身熱仍然不退,究屬末邪未盡達,肺陰腎液更枯涸矣。扶正育陰,兼佐酸甘。

洋參(五錢),生地(一兩二錢),丹皮(一錢五分),懷藥(一兩),萸肉(二錢),扁豆(一兩),陳皮(二錢),澤瀉(一錢五分),黃耆(六錢),麥冬(二錢),元參(二錢),豆卷(二錢),牡蠣生(五錢),蜜梅(一個),石榴(五錢),燈心(五寸),竹心(二十片),蓮心(五錢),茯苓(二錢),車前(一錢五分),北沙參(一錢五分),川貝(一錢五分),蘆根(五錢),生熟芽(三錢)

白話文:

洋蔘(30克),生地黃(60克),丹皮(9克),懷山藥(60克),菟絲子(12克),扁豆(60克),陳皮(12克),澤瀉(9克),黃芪(36克),麥冬(12克),元參(12克),豆莢(12克),鮮牡蠣(30克),蜜餞梅(1個),石榴(30克),燈心草(15釐米),竹葉心(20片),蓮子心(30克),茯苓(12克),車前草(9克),北沙參(9克),川貝母(9克),蘆根(30克),發芽黃豆(18克)

又,熱仍然不退,唇舌仍見乾枯,內戀之邪依然劫液傷陰。滋填扶正之藥未免輕減,還宜加重。

前方,加熟地(一兩五錢),砂仁(一錢),芡實(五錢),神麯(炒,二錢),遠志(七分),去沙參、茯神、車前、川貝、蘆根。

白話文:

前方移除:沙參、茯神、車前、川貝、蘆根,加入:

  • 熟地:1兩5錢
  • 砂仁:1錢
  • 芡實:5錢
  • 神麯(炒過):2錢
  • 遠志:7分

又,晚間湯飲。

竹心(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燈心(五寸),石榴(一兩),沙參(四錢),玉竹(四錢),蓮心(一兩)

白話文:

竹心(5 克),麥冬(9 克),元參(9 克),燈心草(15 釐米),石榴皮(30 克),沙參(12 克),玉竹(12 克),蓮子心(30 克)

又,病後變幻,脈無一定,此所謂虛人多變也。再用參、耆、朮、地,以立其命,候其變出如何境象,用施何藥。

白話文:

此外,病後病情變化無常,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這正是虛弱的人容易多變。此時再次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生地黃這些藥物來維持病人的生命,觀察病情變化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再根據具體情況用藥。

熟地(一兩五錢),綿耆(一兩),黨參(一兩五錢),冬朮(五錢),玉竹(四錢),懷藥(一兩),扁豆(一兩),棗仁(五錢),生熟芽(一兩),石榴子(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15克),杜仲(15克),黨參(15克),山藥(7.5克),玉竹(6克),懷山藥(15克),扁豆(15克),酸棗仁(7.5克),生、熟地黃芽(15克),石榴子(15克)

又,神情頹困,自透診之後,解表之藥不敢再用。扶正卻邪,不失萬全。

熟地(一兩六錢),黨參(二兩),黃耆(八錢),陳皮(一錢五分),砂仁(炒,一錢),龍齒(煅,三錢),麥冬(辰砂拌,二錢),冬朮(三錢),玉竹(四錢),黑梔(一錢),牡蠣(煅,五錢),蓮心(三錢),蜜梅(一個),石榴(二兩),硃砂(一錢),珠子(三分)

白話文:

熟地黃(90克),黨參(120克),黃耆(45克),陳皮(8克),砂仁(炒,6克),龍齒(煅,18克),麥冬(與辰砂拌,12克),冬朮(18克),玉竹(24克),黑梔(6克),牡蠣(煅,30克),蓮心(18克),蜜梅(1個),石榴(120克),硃砂(6克),珍珠(1.8克)

另用人參(一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六分),玉竹(二錢),棗仁(六錢),香粳米(一撮)。

上藥代湯飲之。

又,舌色時而更變,病情忽陰忽陽。

熟地(八錢),黃耆(一兩),陳皮(一錢五分),龍齒(煅,四錢),茯神(三錢),黨參(一兩),穀芽(六錢),懷藥(一兩),砂仁(一錢),生地(一兩六錢),杞子(二錢),炙草(六分),川斛(二錢),血珀(一錢)

白話文:

熟地黃(240公克),黃耆(300公克),陳皮(45公克),龍骨(煅燒過,120公克),茯苓(90公克),黨參(300公克),大麥芽(180公克),懷山藥(300公克),砂仁(30公克),生地黃(480公克),枸杞(60公克),炙甘草(18公克),川附子(60公克),血琥珀(30公克)

又,夜臥安適,清晨脈亦和平,交午復熱,脈又加數。究屬氣血未充,伏邪示能透盡,虛至如此。清散之藥,不可再投。

白話文:

此外,晚上睡覺安穩,清晨脈象平和,到了中午又發熱,脈象也比之前快。究其原因,應該是氣血不足,體內的邪氣露出端倪,導致身體虛弱到這種地步。這時不能再使用去散邪氣的藥物了。

黨參(一兩),黃耆(一兩),生地(一兩一錢),懷藥(一兩五錢),茯神(三錢),萸肉(二錢),炙草(六錢),陳皮(一錢五分),棗仁(一兩),龍齒(煅,四錢),穀芽(生炒,一兩),白芍(炒,一錢五分),杞子(一錢),砂仁(炒,一錢),川斛(一錢五分)

白話文:

黨參(60克),黃耆(60克),生地黃(67.5克),懷山藥(90克),茯苓(18克),山茱萸肉(12克),炙甘草(36克),陳皮(9克),棗仁(60克),龍骨(煅燒,24克),炒穀芽(60克),炒白芍(9克),枸杞子(6克),炒砂仁(6克),川斛(9克)

又,二三日內稍得藥力,漸有轉機。不料肛門之後,脊骨之下偏左,又生外瘍,此因質弱,內外挾攻,可畏可畏。

白話文:

此外,服藥兩三天後,病情稍微好轉,逐漸有了轉機。沒想到在肛門後面,脊骨下方偏左側,又生出了新的膿腫。這是由於患者體質虛弱,內外夾攻所致,令人擔憂。

前方,加銀花(三錢),草節(一錢),生赤首烏(四錢),丹皮(一錢五分),青蒿根(一錢),去白芍、炙草、杞子、砂仁、石斛。

白話文:

準備:

  • 銀花 (3 錢)
  • 草決明 (1 錢)
  • 生何首烏 (4 錢)
  • 丹皮 (1.5 錢)
  • 青蒿根 (1 錢)
  • 去掉白芍、炙甘草、枸杞、砂仁、石斛。

另用人參(二錢),麥冬(一錢),玉竹(二錢),茯苓(三錢),代茶飲

白話文:

另外,加入人參(兩錢)、麥冬(一錢)、玉竹(兩錢)、茯苓(三錢),泡水當茶飲用。

又,下午又見躁煩,至夜半大汗遍身,上中二焦之邪從此可以漸漸清楚,得汗後,夜臥安適,清晨胃口知飢,都是佳兆。惟下體外瘍,難卜就痊為慮也。

白話文:

此外,到了下午又出現煩躁不安,到了半夜全身大汗淋漓,上中二焦的病邪從此可以逐漸顯現。出汗後,晚上睡覺安穩,清晨胃口有飢餓感,這些都是好兆頭。只有下體的外傷,很難預測什麼時候能痊癒,這令人擔憂。

洋參(一兩),黨參(一兩),黃耆(一兩五錢),生熟地(各一兩二錢),大冬(二錢),萸肉,懷藥(二錢),玉竹(四錢),丹皮(一錢),生首烏(五錢),茯苓(三錢),棗仁(一兩),龍齒(三錢),甘草(一錢),砂仁(一錢),穀芽(一兩),銀花(四錢),扁豆(五錢)

白話文:

洋參(50克),黨參(50克),黃耆(75克),生地黃(60克),熟地黃(60克),大棗(10克),肉桂(10克),吳茱萸(10克),玉竹(20克),丹皮(5克),生首烏(25克),茯苓(15克),酸棗仁(50克),補骨脂(15克),甘草(5克),砂仁(5克),麥芽(50克),金銀花(20克),扁豆(25克)

又,景岳云,補藥助我之正氣,敵彼之邪氣。參、耆、朮、地,愈早愈好,愈多愈妙,正旺一分,邪退一分。時下皆曰補藥補住邪氣,用清散攻消,十人之中五六人得愈,並必不可用之藥,但可以醫輕症實症,欲挾虛純虛之症,忱以清散攻消,無不立弊,良可嘆也。自起病之至今,余未經手時,未嘗不服清攻消散,何以漸漸加重?自余經手至今,每日清晨服人參麥冬湯飲,飲中人參多服,總計一斤有餘。黨參、熟地、洋參、黃耆、冬朮之藥,已有餘斤矣。

白話文:

此外,醫家張景嶽說,補藥可以幫助人體的正氣,抵禦病邪。人參、熟地黃、山藥、地黃等補藥越早服用越好,用量越多越好,正氣強一分,病邪就退一分。如今的人們都說補藥會「補住」病邪,應該使用清熱解散的藥物。但實際上,十個人中五六個人服用後會康復,所以補藥並非不可用之藥,只是可以治療輕微的實證。如果用清熱解散的藥物治療虛證或純虛證,肯定會出問題,這一點令人遺憾。從我開始生病到現在,我在其他人接手治療之前,從來沒有停止服用清熱解散的藥物,結果病情卻越來越嚴重。自從我開始治療後,我每天清晨都服用人參麥冬湯,其中的人參服用量很大,總共有一斤多。黨參、熟地黃、西洋參、黃耆、山藥等藥物的用量也超過了一斤。

今得透疹發汗,便固知飢,熱輕邪解,豈非補藥之功乎?先前透疹,今又得汗,從此小心,可以漸入佳境。方不外乎補神安神,耐心多服。

白話文:

現在透過發汗疹子,就立刻感到飢餓,熱性減輕,邪氣化解,難道不是滋補藥物的功勞嗎?之前疹子發出來,現在又出汗,從此細心調養,就能逐漸好轉。方劑不外乎補養精神安定心神,耐心多服用。

洋參(一兩),黨參(二兩),黃耆(一兩六錢),生地(一兩二錢),萸肉(二錢),茯苓(三錢),陳皮(二錢),懷藥(一兩二錢),玉竹(四錢),甘草(一錢),棗仁(一兩),扁豆(炒,一兩),龍齒(四錢),砂仁(一錢),銀花(三錢),首烏(三錢),穀芽(生炒,三錢),白芍(炒,二錢),沙參(四錢),牡蠣(五錢),血珀(一錢),神麯(炒,一錢五分)

白話文:

西洋參(1兩)、黨參(2兩)、黃耆(1兩6錢)、生地黃(1兩2錢)、菟絲子(2錢)、茯苓(3錢)、陳皮(2錢)、懷山藥(1兩2錢)、玉竹(4錢)、甘草(1錢)、酸棗仁(1兩)、炒扁豆(1兩)、龍齒(4錢)、砂仁(1錢)、金銀花(3錢)、何首烏(3錢)、穀芽(生炒,3錢)、炒白芍(2錢)、沙參(4錢)、牡蠣(5錢)、血珀(1錢)、炒神曲(1錢5分)

又,論病後遺泄,有飲水多而不及傳化發腫者,有飲食不節發腫者,有氣復而陰未復,氣無所附而腫者。飲水多而腫者,小便不利,宜通其小便。食多運化不及而腫者,胸滿惡食,消食健脾則愈。氣復而陰未復腫者,順氣則愈。考之,《瘟疫論》而述之也。今面目手足腫浮,身體轉側輕便,順其氣不久自愈。

白話文:

此外,討論疾病後遺留的小便失禁,有飲水過多但不消化而導致水腫的,有飲食不節制而導致水腫的,有氣血恢復但陰氣未恢復,氣無處依附而導致水腫的。飲水過多導致水腫的,小便不利,應通利小便。飲食過多消化不及而導致水腫的,胸悶厭食,消食健脾就能痊癒。氣血恢復但陰氣未恢復導致水腫的,順氣就能痊癒。參照《瘟疫論》而總結。現在面部、手腳浮腫,身體轉動方便,順其氣息不久就能自己痊癒。

黨參(一兩),綿耆(炙,一兩六錢),杞子(三錢),白芍(炒,四錢),芡實(炒,一兩),懷藥(炒,五錢),冬朮(一兩),杜仲(四錢),棗仁(八錢),砂仁(炒,一錢),陳皮(二錢),神麯(炒,一錢),萸肉(炒,三錢),肉果(一錢),牡蠣(六錢),穀芽(生炒,一兩),苓皮(炒,四錢),龍齒(五錢),蘇梗(二錢),半夏(一錢五分),車前(炒,八錢),五味(炒,一錢五分),姜(二片),棗(一枚)

白話文:

黨參(50 克),炙綿耆(80 克),枸杞子(15 克),炒白芍(20 克),炒芡實(50 克),炒懷藥(25 克),冬朮(50 克),杜仲(20 克),棗仁(40 克),炒砂仁(5 克),陳皮(10 克),炒神麯(5 克),炒萸肉(15 克),肉桂(5 克),牡蠣(30 克),生炒穀芽(50 克),炒茯苓皮(20 克),龍齒(25 克),蘇梗(10 克),半夏(7.5 克),炒車前子(40 克),炒五味子(7.5 克),生薑(2 片),紅棗(1 枚)

又,黨參(一兩),綿耆(一兩二錢),熟地(一兩六錢),杞子(三錢),白芍(炒,三錢),芡實(炒,一兩),懷藥(炒,二兩),冬朮(炒,二錢),杜仲(五錢),棗仁(炒,八錢),砂仁(一錢),陳皮(二錢),神麯(炒,一錢),肉果(一錢),牡蠣(五錢),萸肉(炒,三錢),茯苓(三錢),龍齒(三錢),炙草(三錢),扁豆(五錢),建蓮(炒,一兩),生熟芽(一兩)

白話文:

同時,還需要黨參(一兩),綿耆(一兩二錢),熟地(一兩六錢),枸杞子(三錢),炒白芍(三錢),炒芡實(一兩),炒懷藥(二兩),炒冬朮(二錢),杜仲(五錢),炒棗仁(八錢),砂仁(一錢),陳皮(二錢),炒神麯(一錢),肉蔻果(一錢),牡蠣(五錢),炒萸肉(三錢),茯苓(三錢),龍齒(三錢),炙甘草(三錢),扁豆(五錢),炒建蓮(一兩),生熟芽(一兩)

又,微微發熱,脈稍見數。

加玉竹(四錢),丹皮(一錢),北沙參(四錢),首烏(三錢)。

又,言語猶有不清處。

黨參(一兩),冬朮(六錢),熟地(一兩五錢),杞子(三錢),懷藥(一兩),芡實(炒,一兩),黃耆(一兩二錢),白芍(三錢),砂仁(一錢),杜仲(四錢),棗仁(八錢),半夏(一錢五分),神麯(炒,一錢),牡蠣(五錢),萸肉(二錢),穀芽(生炒,六錢),陳皮(二錢),炙草(一錢),茯神(三錢),龍齒(三錢),扁豆(五錢),玉竹(三錢),丹皮(一錢五分),姜(一)

白話文:

黨參(60 克),冬朮(36 克),熟地(90 克),枸杞(18 克),淮山(60 克),芡實(炒後,60 克),黃耆(72 克),白芍(18 克),砂仁(6 克),杜仲(24 克),酸棗仁(48 克),半夏(9 克),炒山藥(6 克),牡蠣(30 克),肉蓯蓉(12 克),麥芽(生炒後,36 克),陳皮(12 克),甘草(6 克),茯苓(18 克),龍齒(18 克),扁豆(30 克),玉竹(18 克),丹皮(9 克),生薑(一片)

前方加肉果(炒,一錢),五味(二十粒),菟絲(三錢),棗(二個),去扁豆、炙草、丹皮。

又,黨參(一兩五錢),熟地(一兩八錢),茯神(三錢),懷藥(一兩),芡實(炒,一兩),杞子(三錢),白芍(炒,三錢),杜仲(四錢),炙草(一錢),半夏(二錢),棗仁(八錢),黃耆(一兩五錢),冬朮(八錢),萸肉(三錢),陳皮(二錢),牡蠣(煅,六錢),玉竹(四錢),穀芽(生炒,六錢),扁豆(六錢),丹皮(二錢),建蓮(三錢),益智(三錢),炮姜(一錢),生首烏(五錢)

白話文:

黨參:15 克

熟地黃:18 克

茯苓:3 克

懷山藥:10 克

芡實(炒過):10 克

枸杞:3 克

白芍(炒過):3 克

杜仲:4 克

炙甘草:1 克

半夏:2 克

酸棗仁:8 克

黃耆:15 克

冬朮:8 克

熟地萸肉:3 克

陳皮:2 克

牡蠣(煅燒過):6 克

玉竹:4 克

炒穀芽:6 克

扁豆花:6 克

丹皮:2 克

蓮子:3 克

益智仁:3 克

炮姜:1 克

生何首烏:5 克

又,前方,加川斛、肉果、神麯、龍齒、五味、車前子,去首烏、玉竹、丹皮、益智、姜。

以上十數日,稍溫則見熱象,稍涼則見寒象,此虛體初愈一定之理,藥亦隨時變通。

又,脈來漸漸和平,時而數,時而浮,時而大小,所謂虛人之脈,來無定形也。今胃口日起,大便完固,可以望痊。自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五日,計六十餘日矣。服至明年二月未曾脫離煎藥,今已發胖脈固矣。

白話文:

此外,脈搏逐漸平穩,有時變快、有時變浮,大小不一,這就是虛弱之人的脈象,來無定形。現在胃口好轉,大便成形,可以預計康復了。從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五日,大約六十多天了。服藥至明年二月都未曾停止煎藥,現在已經發胖,脈象也穩定。

顧左,病經二十餘日,今神色昏迷,舌乾無津,脈至軟弱且細且空,氣血俱傷矣。邪難外達,勢必轉趨於內,危險之至。邪不在表,斷無散理。無火症火脈,斷無清理。大便已解,斷無下理。況脈弱無神,不慮重虛其虛乎?昔賢曰,無實症可據,即是虛症。今但有虛象,舍托一法,別無妙策。

白話文:

顧先生已經病了 20 多天了,現在神志昏迷,舌頭乾燥無津,脈搏細弱而空虛,氣血都受到損傷。邪氣難以排出體外,勢必轉為內傷,非常危險。邪氣不在體表,不能用散寒法治療。沒有火症和火脈,不能用清熱法治療。大便已經通暢,不能用瀉下法治療。況且脈搏虛弱無神,難道不用補益法來治療嗎?古人說,沒有可辨證的實症,就是虛症。現在只有虛症的表現,除了使用補益法,沒有其他好辦法。

黃耆(六錢),洋參(三錢),熟地(一兩),當歸(一錢五分),棗仁(炒,一錢),麥冬(一錢),豆卷(四錢),生地(五錢),柴胡(三分),鉤尖(五錢),穀芽(四錢),竹心(十張),甘蔗汁(十匕)

白話文:

黃耆(36克),西洋參(18克),熟地黃(60克),當歸(9克),炒棗仁(6克),麥冬(6克),卷柏(24克),生地黃(30克),柴胡(1.8克),鉤藤(30克),炒穀芽(24克),竹葉心(10張),甘蔗汁(10湯匙)

又,病情脈色俱屬重險,然人事不可不盡。宗古法,清上實下。

黃耆(一兩五錢),洋參(一兩二錢),熟地(二兩),當歸(二錢),棗仁(炒,二錢),大冬(辰砂拌,一錢),豆卷(四錢),犀角(五分),菖蒲(五分),川連(四分),製附子(一錢),銀花露(半杯)

白話文:

黃耆:175公克

洋參:140公克

熟地黃:280公克

當歸:28公克

棗仁(炒):28公克

大冬蟲夏草(與硃砂共拌):14公克

豆卷:56公克

犀牛角:7公克

菖蒲:7公克

川連:5公克

製附子:14公克

銀花露:半杯

蔣左,先傷於陰,後觸暑熱,清之不效,散之不應,得汗不解,得便亦不解,脈至左三部微細,右三部浮大而空,舌有捲縮之象。邪陷於內,勢有漸蹈外險之危途。本難下藥,不忍坐視,勉為圖治。吳又可先生《瘟疫論》中有云,清散攻消不應,上見液涸,下見陰失者,只有生脈、六味合投,茲採其意立方。

白話文:

蔣左,一開始受傷於陰寒,後來接觸暑熱,使用清熱藥物無效,使用散寒藥物也不見效,出汗無法解除病情,排便也無法解除病情,把脈發現左邊三部脈象細小,右邊三部脈象浮大而空洞,舌象有捲縮的現象。邪氣陷在體內,有逐漸演變成外證重症的危險。原本很難用藥,但不能坐視不管,勉強嘗試治療。吳又可先生在《瘟疫論》中提到,清熱散寒、攻邪消積的藥物無效,如果觀察到體液耗竭,陰氣不足,就只能使用生脈散和六味地黃丸這類藥物合用。現在我採用這個思路開具藥方。

洋參(一兩),炒丹皮(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二錢),萸肉(三錢),大冬(三錢),五味(三分),生地(一兩五錢),豆卷(四錢),秫米(四錢),懷藥(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

白話文:

洋參(50克)

炒丹皮(5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

萸肉(15克)

大冬(15克)

五味子(1.5克)

生地黃(75克)

豆卷(20克)

秫米(20克)

懷藥(15克)

竹心(5克)

燈心(15釐米)

竇右,六脈無力而數,神識似昏非昏。此正虛不能敵邪,邪已入心胞,吉少凶多。論治當大方托解,但恐藥力不及耳。

白話文:

竇右的六脈搏動無力且跳得很快,神志看起來既昏沉又不太昏沉。這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抵禦邪氣,邪氣已經侵入心包,吉兆少,凶兆多。治療時應該採取大膽託舉、解救的方法,但恐怕藥效不足。

洋參(一兩),當歸(三錢),黃耆(六錢),穀芽(生炒,五錢),紫蘇(一錢五分),棗仁(炒,二錢),鉤鉤(五錢),遠志(五分),柴胡(六分),豆卷(三錢),生熟甘草(四分),姜(三)

白話文:

  • 洋參:一兩

  • 當歸:三錢

  • 黃耆:六錢

  • 谷芽(生炒):五錢

  • 紫蘇:一錢五分

  • 棗仁(炒):二錢

  • 鉤鉤:五錢

  • 遠志:五分

  • 柴胡:六分

  • 豆卷:三錢

  • 甘草(生熟各半):四分

  • 生薑:三片

又,投大劑托解,脈來稍覺有神,惟右尺似有欲無,便溏足冷,舌心乾紅,小溲時赤時淡,乃元陽衰憊於下,陰液不能上承。方,不外乎大補大托之中,少佐溫養下元一法。

白話文:

此外,服用大劑量的補氣藥物後,脈象稍微恢復了元氣,但右寸脈似乎有氣無力。大便稀溏,腳冷,舌尖乾紅,小便時而紅赤時而淡黃。這是元陽衰弱於下,陰液不能上升。方劑不外乎大補大託的原則,再稍加溫養下元的藥物。

洋參(一兩五錢),當歸(三錢),黃耆(一兩二錢),棗仁(四錢),遠志(炒,七分),扁豆(一兩),生熟地(炒,一兩六錢),懷藥(炒,五錢),玉竹(炒,四錢),陳皮(一錢五分),茯神(一錢五分),甘草(四分),穀芽(三錢),杞子(三錢),姜(一)

白話文:

洋參(75克)

當歸(15克)

黃耆(60克)

棗仁(20克)

遠志(炒過,3.5克)

扁豆(50克)

生熟地(炒過,80克)

懷山藥(炒過,25克)

玉竹(炒過,20克)

陳皮(7.5克)

茯苓(7.5克)

甘草(2克)

穀芽(15克)

枸杞子(15克)

生薑(1塊)

許,面赤舌焦,口喝引飲,脈來右寸關洪大有力,但熱不寒,二便艱澀,議清降法。

鮮斛(一兩),蘆根(一兩),黃芩(二錢),山梔(二錢),花粉(三錢),連翹(二錢),薄荷(二錢),元參(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五分),竹葉(一錢),元明粉(二錢)

白話文:

鮮生地(一兩),蘆根(一兩),黃芩(二錢),山梔子(二錢),花粉(三錢),連翹(二錢),薄荷(二錢),元參(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五分),竹葉(一錢),明礬(二錢)

上,一二劑,諸恙退去大半,原方再服。

凡用寒涼,有火症火脈俱見者方可用,有火症而無火脈者不可用,有火脈而無火症者亦不可用,此等處可不細心參究哉?

白話文:

凡是使用寒涼藥物,必須在確定有火熱證候且脈象顯現火熱徵兆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如果只有火熱證候而沒有火熱脈象,則不能使用。如果只有火熱脈象而沒有火熱證候,也不能使用。難道能不在這些方面仔細推敲嗎?

又,前投開泄清解,而大便通利,身熱稍退,而舌苔干黃如故。急宜純甘清潤,以救上津液。

鮮地(四錢),麥冬(四錢),丹皮(二錢),豆卷(四錢),川貝(二錢),元參(三錢),川連(三分),知母(二錢),花粉(一錢),薄荷(一錢),燈心(一錢),連翹(一錢),甘草(五分),山梔(八分),鮮斛(五錢),蘆根(二兩),竹心(一錢),雪梨(二兩),銀花露(一杯)

白話文:

  • 生地:4 錢
  • 麥冬:4 錢
  • 丹皮:2 錢
  • 豆卷:4 錢
  • 川貝:2 錢
  • 元參:3 錢
  • 川連:3 分
  • 知母:2 錢
  • 花粉:1 錢
  • 薄荷:1 錢
  • 燈心:1 錢
  • 連翹:1 錢
  • 甘草:5 分
  • 山梔:8 分
  • 鮮斛:5 錢
  • 蘆根:2 兩
  • 竹心:1 錢
  • 雪梨:2 兩
  • 銀花露:1 杯

另用蔗汁,代湯飲之。

侯左,身熱無汗,便溏,舌心干黃,表邪未透,已有內走之勢,況兼耳聾氣短,亦屬虛象,症非輕視。

葛根(一錢五分),姜皮(六分),薄荷(二錢),丹皮(二錢),扁豆皮(一錢),知母(一錢),茅根(六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鮮藿香(一錢)

白話文:

葛根(7.5克),姜皮(3克),薄荷(10克),丹皮(10克),扁豆皮(5克),知母(5克),茅根(30克),竹心(5克),燈心(5寸),鮮藿香(5克)

又,邪熱不散,內阻機竅,耳聾,舌黃,胸悶便泄,最慮內閉。

原方,加連翹(一錢),鬱金(一錢),桔梗(五分),牛蒡(三錢),六一散(三錢),通草(七分),竹茹(炒,七分)。

白話文:

原來的方子,再加入連翹(一錢)、鬱金(一錢)、桔梗(五分)、牛蒡(三錢)、六一散(三錢)、通草(七分)、炒過的竹茹(七分)。

又,脈至右關無力,時見嘔惡,胃氣傷矣。

鮮藿香(一錢),扁豆(三錢),丹皮(二錢),葛根(一錢),知母(一錢),陳皮(一錢),益元散(一錢),洋參(一錢五分),前胡(一錢),荷葉(一錢),姜皮(六分),燈心(五寸),生穀芽(二錢)

白話文:

新鮮藿香(6克),扁豆(18克),丹皮(12克),葛根(6克),知母(6克),陳皮(6克),益元散(6克),西洋參(9克),前胡(6克),荷葉(6克),生薑皮(3.6克),燈芯(15公分),生穀芽(12克)

又,無形暑濕,阻遏清氣,以致升降失職,頻頻呃逆,舌苔兩傍黃,中心絳而干,脈至右寸關虛軟。肺液胃津兩傷,最慮內陷變幻。

白話文:

另外,無形的暑邪濕氣阻礙清氣,導致身體的升降失調,連續打嗝,舌苔兩側發黃,中間有紅色而乾燥,脈象到右手寸關部位虛弱。肺部的津液和胃部的津液都受到損害,最擔心的是會進一步演變成內臟病變。

丹皮(一錢),橘紅(鹽水炒,一錢),竹茹(薑汁炒,七分),洋參(一錢五分),柿霜蒂(三個),桔梗(五分),益元散(五分),通草(七分),鬱金(一錢),姜渣(七分),燈心(一丈),枇杷葉(一張),苡米(炒,一錢),沉香汁(三匕)

白話文:

丹皮(6克),炒橘紅(6克),炒竹茹(4.2克),洋參(9克),柿霜蒂(3個),桔梗(3克),益元散(3克),通草(4.2克),鬱金(6克),姜渣(4.2克),燈芯(約3米),枇杷葉(1片),炒苡米(6克),沉香汁(45毫升)

又,病經兩旬,有昏沉之象,已有內陷厥脫之慮,脈至右寸關無力,呃逆頻頻,無真寒可據,又無實火可憑,所有見症無非虛象。宜宗益納法,兼和胃清暑立方。

白話文:

此外,患者病情已持續二十天,出現意識不清的情形,有內臟機能衰竭的疑慮。脈搏在右寸關尺位置微弱無力,頻繁打嗝。既沒有明確的寒證,也沒有火氣旺盛的症狀。目前所見的症狀皆為虛證。應採取補益調理的方法,並同時調和腸胃、清解暑熱,以制定治療方案。

洋參(八錢),半夏(炒,一錢),通草(七分),橘紅(一錢五分),丹皮(三錢),知母(一錢),扁豆(二錢),連翹(一錢),竹茹(薑汁炒,八錢),鬱金(四分),麥冬(辰砂拌,一錢),生地(四錢),姜渣(八分),益元散(二錢),沉香汁(三匕),木香汁(三匕),石菖蒲(三分),燈心(五寸),枇杷葉(一錢),蓮子心(十粒)

白話文:

西洋參(50克),半夏(炒過,6克),通草(4.4克),橘紅(9.4克),丹皮(18.8克),知母(6克),扁豆(12.6克),連翹(6克),竹茹(薑汁炒過,50克),鬱金(2.5克),麥冬(用硃砂拌過,6克),生地黃(25克),薑渣(5克),益元散(12.6克),沉香汁(三小匙),木香汁(三小匙),石菖蒲(1.9克),燈心草(15.2公分),枇杷葉(6克),蓮子心(10粒)

又,洋參,川連,山梔,豆卷,穀芽,新會皮,車前(鹽水炒),元參,神麯,翹心,竹茹,扁豆,大生地,木香(磨沖),秫米,浮麥,菖蒲,燈心,枇杷葉

白話文:

另外,西洋參、川連子、山梔子、豆卷、穀芽、新會陳皮、車前草(用鹽水炒過)、元參、神曲、翹心(蘭草根)、竹茹、扁豆、大生地黃、木香(磨成粉)、糯稻米、浮麥、菖蒲、燈草芯、枇杷葉

徐左,年逾六旬,氣血兩虧,勞則心神暗耗,煩則肝陽妄動,濕疫居於中焦,暑風襲於脈絡,乃為眩暈,為左手不用,舌白脘痞,發熱便溏,病如履冰,理之不易,急先醒胃理肝,如得大便漸固,方為轉機,否則難為力矣。

白話文:

徐左,年齡超過60歲,氣血不足,勞累時心神暗淡,煩躁時肝陽妄動,濕邪在中焦寄居,暑熱侵襲脈絡,導致眩暈,左手無法使用,舌苔白膩、腹部脹滿,發熱、大便溏,病情如履薄冰,治療不易。首先要醒神安胃、調理肝臟。如果糞便逐漸成形,病情才會有轉機。否則,很難醫治。

鉤鉤(一兩),桑葉(一錢),半夏曲(一錢五分),扁豆(炒,五錢),建曲(炒,三錢),赤苓(二錢),苡米(三錢),荷葉(二錢),橘紅(一錢),生熟芽(六錢)

白話文:

鉤藤(50克),桑葉(5克),半夏曲(7.5克),扁豆(炒過,25克),建曲(炒過,15克),茯苓(10克),苡米(15克),荷葉(10克),橘紅(5克),生薑(30克)

某,久熱傷陰,舌赤無苔,飲食不思,胃液枯涸,溫燥難投,清疏不合,苦寒恐礙正氣,滋補又慮助邪,擬芳香悅脾,酸甘化陰之法。

白話文:

某人,長期遭受熱邪損傷陰液,舌頭發紅且無舌苔,食慾不振,胃液乾枯,溫熱燥熱的藥物難以服用,清熱疏通的藥物也不適合,苦寒的藥物恐怕會損害正氣,滋補的藥物又擔心會助長邪氣。因此,考慮使用芳香化濕健脾,酸甘生津的治法。

銀花露(一杯),香梗穗(二支),鮮佛手(二錢),真川貝(三錢),丹皮(二錢),白芍(一錢),鮮青蒿梗(三錢),生甘草(三錢)

白話文:

金銀花水(一杯),桔梗(兩根),新鮮佛手(兩錢),川貝(三錢),丹皮(兩錢),白芍藥(一錢),新鮮青蒿梗(三錢),生甘草(三錢)

另用鮮藕(一兩),綠豆(一兩),煎湯代茶。

周右,病後勞碌不慎,風寒以致發熱,頭痛嘔惡,便溏,穀食不納,正氣極虛,邪難外達,脈來浮大無力,面白舌淡。此虧在氣分,擬補中益氣湯主治。乃東垣治勞倦感冒之第一妙方。然症甚劇,極要小心。

白話文:

周右在病後過度勞累而不注意調養,導致風寒入侵而發熱,出現頭痛、嘔吐、腹瀉,進食困難的情況。此時,正氣極度虛弱,邪氣難以排出體外,脈搏浮大無力,面色蒼白,舌苔淡白。這個問題出在氣分虧虛,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這個方劑是東垣派用來治療勞倦感冒的著名妙方。但是,由於症狀比較嚴重,需要特別注意治療。

柴胡(三分),升麻(三分),洋參(五錢),黃耆(六錢),冬朮(炒,三錢),陳皮(一錢),炙草(六分),當歸(炒,三錢),姜皮(三分),川芎(三分),茯苓(二錢),蔓荊子(三分),荷葉(五錢),焦芽(三錢)

白話文:

柴胡(0.9克),升麻(0.9克),西洋參(15克),黃芪(18克),炮附子(9克),陳皮(3克),炙甘草(1.8克),當歸(9克),姜皮(0.9克),川芎(0.9克),茯苓(6克),蔓荊子(0.9克),荷葉(15克),焦芽(9克)

陳,得汗得便而邪不能解,脈數不減,口渴喜飲,熱邪陷入營分,恐有劫液昏之厥變。寒之不寒,水之虧也;透之不透,正之虛也。清開之中,佐以育陰扶正。

白話文:

陳姓患者,出汗排便後邪氣未消,脈搏跳動不減,口渴喜飲,熱邪侵入營血中,恐有神志昏迷抽搐的意外變化。身體不覺得冷,是津液不足;藥物無法發揮透達作用,是正氣虛弱。在清熱開竅的同時,加入滋養陰液扶助正氣的藥物。

生地(一兩),丹皮(二錢),川金(二錢),元參(二錢),麥冬(三錢),連翹(二錢),知母(炒,一錢五分),車前(炒,三錢),犀角(沖,一錢),陳皮(鹽水炒,二錢),豆卷(三錢),洋參(三錢),川貝(三錢),木香(三分),竹茹(一錢),燈心(一丈),刀豆子(切,炒,二錢)

白話文:

生地黃(60克),丹皮(12克),川金銀花(12克),元參(12克),麥冬(18克),連翹(12克),知母(炒製,9克),車前子(炒製,18克),犀角(衝服,6克),陳皮(鹽水炒製,12克),豆卷(18克),西洋參(18克),川貝(18克),木香(2克),竹茹(6克),燈心草(30釐米),刀豆(切片,炒製,12克)

萬氏牛清心黃丸,藥汁化服。

某,脈至沉分帶數,口渴便溏,邪伏於內,擬輕可去實法。

姜皮(一錢),丹皮(一錢五分),六神麯(二錢),粉葛(一錢)

某,頭暈脈數,惡寒發熱。純乎外感,以柴陳煎疏解。

柴胡(三分),陳皮(一錢),赤苓(一錢),炙草(三分),半夏(一錢),薄荷(一錢),荊芥(一錢),麥芽(一錢),香茹(七分),姜(一片),鮮藿香(二錢)

白話文:

柴胡(1.5克),陳皮(6克),赤苓(6克),炙草(1.5克),半夏(6克),薄荷(6克),荊芥(6克),麥芽(6克),香茹(4.2克),薑(一片),新鮮藿香(12克)

姚左,熱多寒少,脈來數大,法宜清上。

知母(一錢五分),葛梗(二錢),元參(一錢五分),六一散(二錢),薄荷(五分),竹葉(一)

歐左,寒熱日來,以柴胡飲和解之。

柴胡(三分),防風(一錢),陳皮(一錢),蘇葉(七分),半夏(一錢),炙草(三分),姜(一),棗(一)

白話文:

柴胡(1.5錢),防風(0.5錢),陳皮(0.5錢),蘇葉(0.35錢),半夏(0.5錢),甘草(1.5錢),生薑(1片),紅棗(1顆)

許左,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寒熱無定,更兼勞役,所以腰痛。法宜疏解,以柴陳煎加味。

柴胡(四分),廣皮(一錢),炙草(二分),生熟砂仁(六分),半夏(一錢),荊芥(一錢),杜仲(四錢)

白話文:

柴胡(4 錢),廣陳皮(1 錢),炙甘草(2 錢),生熟砂仁(各 3 錢),半夏(1 錢),荊芥(1 錢),杜仲(4 錢)

章左,暑風挾濕,寒熱日至,長短不齊,由年高正氣不足,脈至右關滑大,左關弦硬,曾經嘔吐。刻當疏泄少陽陽明,宗小柴胡法,兼以扶正,留方候正。

白話文:

今年夏天悶熱潮濕,寒熱交替頻繁,時冷時熱,而且冷熱時間不明顯。這是因為年紀大,正氣不足。脈象在右關的位置滑而大,左關的位置則弦而硬,而且曾經嘔吐。目前應疏通少陽和陽明經,採用小柴胡湯的原則,同時扶助正氣。待正氣恢復後,再根據情況調整藥方。

青蒿梗(一錢),川貝(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生熟砂仁(八分),洋參(一錢五分),前胡(八分),薄荷梗(一尺),竹茹(炒,三分),姜(一)

白話文:

青蒿梗(6克),川貝母(9克),陳皮(6克),半夏(6克),生熟砂仁(4.8克),西洋參(9克),前胡(4.8克),薄荷梗(30釐米),竹茹(炒製,1.8克),生薑(一塊)

徐左,溫邪瘧疾久延,熱蒸不已,齦糜舌白,腹滿,脈數,恐其內陷成脹。

葛根(一錢),赤苓(二錢),神麯(炒,一錢),大腹皮(炒,一錢),車前子(一錢),陳皮(二錢),蘇梗(一錢五分),焦穀芽(三錢)

白話文:

葛根(6克),赤苓(12克),炒神曲(6克),炒大腹皮(6克),車前子(6克),陳皮(12克),蘇梗(9克),焦穀芽(18克)

吳左,風溫劫液,由衛入營,上下痛無定所,口渴喜飲,舌無苔而乾紅起刺,即欲從黑咳逆不已,痰不易出,脈至右寸與兩尺滑大而數。此不特肺陰受灼,津枯不能滋潤,而腎水亦涸矣,無以上承。倘不伋伋救陰津肺,惟恐炎烈之火,不至燎原不已也。

白話文:

吳左,患有風熱病,病邪從體表侵入體內,導致上下游走不定疼痛,口渴喜愛喝水,舌頭無苔但乾燥發紅並有刺狀凸起,並伴有乾咳不止,痰液難以咳出,脈象在右寸部和兩尺部滑大有力且次數頻繁。這種情況不僅是肺陰受到了灼傷,津液枯竭無法滋潤,而且腎水也已經耗盡,無法滋養肺部。如果不及時搶救肺陰和津液,恐怕旺盛的邪火會持續蔓延。

生地(一兩),麥冬(二錢),丹皮(二錢),薄荷(一錢),知母(二錢),瓜蔞皮(二錢),川貝(三錢),鬱金(一錢),甘菊(一錢),竹心(二十片),燈心(五寸),枇杷葉(蜜炙,一錢)

白話文:

生地(60克),麥冬(12克),丹皮(12克),薄荷(6克),知母(12克),瓜瓞皮(12克),川貝(18克),鬱金(6克),甘菊(6克),竹心(20片),燈心(15公分),枇杷葉(加蜂蜜烘焙,6克)

何右,寒熱嘔吐,邪在少陽陽明,得汗不解,今見舌黑齒乾,邪熱不但不能外達,業已干及營陰,症屬重險,況身懷六甲,熱逼陰傷,難保無胎動之虞。納穀甚少,日虛一日,恐有正不敵邪之變。脈滑而數,口渴喜飲,似可寒涼,第胃氣如此,恐非盡善。醒胃理脾,無不香燥,又非液涸所宜。勉商護陰泄熱,扶正涼透一法,以質高明。

白話文:

何右,出現寒熱和嘔吐,病邪在少陽和陽明經,發汗後症狀沒有減輕。現在看到舌頭發黑,牙齒乾枯,說明邪熱不僅沒有排出體外,而且已經乾擾了營陰,病情非常嚴重,而且患者懷有身孕,熱邪逼迫陰血受損,恐怕會危及胎兒。進食很少,身體一天天虛弱,擔心正氣不敵邪氣而變生。脈搏滑數,口渴喜飲,似乎可以服用寒涼藥物,但是胃氣如此虛弱,恐怕不能完全應對。如果用醒胃理脾的藥物,大多數都有燥熱之性,並不適合患者體液不足的情況。權衡之下,建議用護陰泄熱的方法,扶助正氣,徹底清涼化解熱邪,請各位同仁指點。

柴胡(四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八錢),陳皮(四分),洋參(二錢),黃芩(八分),蘇梗(一錢),蘆根(六錢),竹茹(一錢),生熟穀芽(一錢),姜(一)

白話文:

柴胡(15克),麥冬(7.5克),生地黃(40克),陳皮(15克),西洋參(10克),黃芩(4克),蘇梗(5克),蘆根(30克),竹茹(5克),生熟穀芽(5克),生薑(3片)

又,氣虛則脈無力,陰虛則脈數,胃弱則納少而嘔,火旺則口乾舌黑,種種見症,無非邪甚正虛。前投護陰泄熱,扶正涼透,嘔吐得止,大便十餘日不解,今得一次,雖然帶血,並不溏薄,不算忌欵,方不外乎前法加重再投。

白話文:

另外,氣虛則脈搏無力,陰虛則脈搏快,胃弱則食量減少且嘔吐,火氣旺盛則口乾舌黑。種種症狀無非是邪氣過盛,正氣虛弱。之前使用護陰瀉火的藥方,扶正涼透,嘔吐已經停止。大便十幾天沒有通暢,現在通了一次,雖然帶血,但並不稀薄,不算忌諱,藥方不用改變,只需要加重劑量再服用。

柴胡(四分),黃芩(一錢),知母(炒,一錢),麥冬(二錢),甘草(四分),生地(一兩),元參(二錢),陳皮(一錢五分),蘇梗(一錢),黃柏(五分),穀芽(生炒,二錢),蘆根(八錢),竹葉(五片),竹茹(一錢),姜

白話文:

柴胡(15克),黃芩(3克),知母(炒過的,3克),麥冬(6克),甘草(15克),生地黃(30克),元參(6克),陳皮(4.5克),蘇梗(3克),黃柏(1.5克),穀芽(生炒過的,6克),蘆根(24克),竹葉(5片),竹茹(3克),生薑

又,兩投育陰泄熱扶正之劑,嘔吐雖止而正氣不足,未能托邪外出,其勢仍然,但熱甚則氣火上升,君主為之震動,此因水不足以制相火,心火受熱灼,所以舌乾而焦也。昨方去黃柏、川連,宗瀉南補北之旨。

白話文:

另外,服用了滋陰降熱、扶正的藥物,嘔吐雖然停止,但正氣不足,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狀況仍然持續。但是,當熱邪太過嚴重時,氣血會向上蒸騰,導致心神受到震動。這是因為水不足以抑制腎火,心火受熱灼傷所致,因此舌頭會乾燥發焦。上一個處方中去掉了黃柏和川連,遵循了瀉南補北的原則。

蘇左,發熱頭暈,腹痛瀉泄。脈見浮數,左寸關尤甚,而左半舌色乾紅起刺。此風熱從口鼻而入,漫布三焦,劫液爍津,有舌短神昏之變。急為清透,毋犯溫燥,忌抑遏。

白話文:

蘇左發燒頭痛,肚子痛拉肚子。把脈摸到脈象浮浮沉沉,左手寸脈和關脈尤其明顯,左手半邊舌頭顏色乾紅,還起了刺。這是風熱從口鼻進入,蔓延到三焦,劫持津液,導致舌頭變短,神志昏沉的變化。趕緊清熱解毒,不要用溫熱燥烈的藥,也不要過度抑制病情。

薄荷(一錢),生草(四分),丹皮(一錢),山梔(一錢),連翹(一錢),元參(一錢五分),茅根(五錢),竹葉(五張),燈心(一丈)

白話文:

  • 薄荷:1錢

  • 生草:4分

  • 丹皮:1錢

  • 山梔:1錢

  • 連翹:1錢

  • 元參:1錢5分

  • 茅根:5錢

  • 竹葉:5張

  • 燈心草:1丈

此方,朝夜兩劑。

昨投兩劑清透,稍見微汗,頭昏少減,舌上紅刺更甚。

原方,加川連、赤芍、車前。

王右,感冒時令風熱之邪,為頭暈痛發熱,脈來浮數有力而大,可清可散。

前胡(一錢),薄荷(一錢五分),荊芥(一錢),黃芩(一錢),知母(一錢五分),連翹(二錢),甘草(五分),竹葉(十),茅根(一兩)

白話文:

  • 前胡:6 克

  • 薄荷:9 克

  • 荊芥:6 克

  • 黃芩:6 克

  • 知母:9 克

  • 連翹:12 克

  • 甘草:3 克

  • 竹葉:10 片

  • 茅根:60 克

昨日清散,熱勢稍輕,脈象稍和,仍前法治之。

原方加元參(一錢五分),山梔(七分),葛根(一錢),蘆根(八錢)。

榮,發熱口渴,噁心腰痛如折,脈至浮數,左寸關右甚。此挾虛感冒。宜與清解之中,兼以護陰一法。

花粉(一錢),生地(八錢),知母(炒,一錢),陳皮(一錢),生杜仲(二錢),前胡(一錢),茅根(六錢),竹葉(五張),竹茹(一錢),生熟砂仁(六分),姜(一)

白話文:

花粉(5克),生地黃(40克),知母(炒製後,5克),陳皮(5克),生杜仲(10克),前胡(5克),茅根(30克),竹葉(5片),竹茹(5克),生熟砂仁(3克),生薑(一片)

強左,病經兩旬之外,愈而復發,今微寒熱甚,暮重朝輕,得汗而解,止發有時。脈至左三部軟弱無力,右寸關紅滑而大,沉分按之愈甚。熱來口渴喜飲,自胸及腹脹滿不堪,為嘔惡泄瀉。顯系風溫轉瘧,邪居肺胃兩經。溫症門中,原有熱泄熱嘔之症,論脈症及是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景岳新方玉女煎最為切當。但久病泄瀉之軀,石藥未敢擅投,胸腹免然脹悶,熟地未敢據進。

白話文:

病人左邊身體強健,病症經過二十多天後痊癒,但後來又復發了。現在病人有微微的發燒和發熱,傍晚時症狀加重,早晨時症狀減輕,出汗後會緩解,咳嗽有時會發作。脈象從左邊三部診斷,感覺虛弱無力,而右邊寸關脈位紅潤滑動且強勁,按壓後感覺更嚴重。發熱時會覺得口渴,想喝水,從前胸到腹部都有脹滿不適的感覺,伴隨嘔吐和腹瀉。很明顯是風溫演變成了瘧疾,邪氣侵入了肺和胃兩條經脈。在溫症的範疇中,本來就有發熱伴隨腹瀉和嘔吐的症狀。從脈象和症狀分析,是少陰經氣虛,陽明經氣盛。景嶽新方中的玉女煎丸最為適合治療。但因為病人長久患病且有腹瀉,不適合貿然服用含有石藥的方劑。病人胸腹脹悶,也不適宜服用熟地黃。

然多泄者陰必傷,熱極者液易涸,恐其有化燥之慮,酌以玉女煎之法,甘寒可以治熱,存津而不傷胃,庶乎穩當。

白話文:

然而如果腹瀉過多,陰氣必定會受傷;熱氣極盛的話,體液容易乾涸。擔心出現化為燥熱的現象,所以根據玉女煎的方法,加入甘寒之藥,可以治療熱氣,並且保存津液而不傷胃,這樣纔是穩妥的。

元參(三錢),蘆根(一兩),青蒿(一錢),北沙參(四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粉葛(一錢),藿香(一錢),竹茹(一錢),燈心(一丈)

白話文:

元參(15克),蘆根(60克),青蒿(6克),北沙參(20克),黃芩(6克),陳皮(6克),粉葛(6克),藿香(6克),竹茹(6克),燈心(3公尺)

又,投甘寒治熱存津,脈仍然,胸滿按之而中空,久熱久泄,真陰涸竭,勢有化燥之虞。今所急者在泄,但止泄之藥無不傷陰,培土之藥無不溫燥,俱非陰虛火甚者所宜。經曰腎司二陰,腎真不固則二便不禁,陰虧則水不上承而口渴舌紅無苔,惟生料六味一方,補陰即可制陽,固腎即可止泄。

白話文:

另一方面,用甘寒之藥來治療熱病以保存津液,脈象仍存在,胸部有脹滿感,按壓後感到中間是空的,長期發熱和腹瀉,真陰耗竭,有轉化為燥症的危險。現在急需治療的是腹瀉,但止瀉的藥物基本上都會損傷陰液,補腎的藥物基本上都會溫熱乾燥,這兩種藥都不適合陰虛火旺的患者。經典中說腎主二陰,腎氣不固則大小便無法控制,陰液虧虛則水液無法上升,會導致口渴、舌紅、沒有舌苔。只有生料六味丸一劑,可以滋補陰液而抑制陽氣,固腎而止瀉。

趙養癸用此治陽明實火之症,吳有性用此救焚存陰,往一取效,今有汗而勢不退,便泄而熱不解,非陰虛而何?先賢免用於煎,茲遵其旨矣。

白話文:

趙養癸用這個方子治療陽明實火症狀,吳有性用這個方子急救搶救體內的陰液,過去的醫案都取得了效果。現在出汗但病情不退,腹瀉但熱症不消,這不就是陰虛嗎?前輩們不把它用於煎服,現在我遵循他們的原則。

生地(一兩),丹皮(二錢),懷藥(六錢),茯苓(三錢),萸肉(一錢),澤瀉(一錢),廣皮(一錢),青蒿(一錢),元參(二錢),蘆根(六錢),車前(生炒,二錢),燈心(一丈),竹心(五分)

白話文:

生地(60克),丹皮(12克),懷藥(36克),茯苓(18克),萸肉(6克),澤瀉(6克),廣皮(6克),青蒿(6克),元參(12克),蘆根(36克),車前(生炒,12克),燈心(3米),竹心(3克)

又,初投甘寒清肺胃之藥,諸恙似屬仍然,繼復投生料六味固腎止泄,佐以清胃之劑,胃口稍蘇,兩日來為進穀味則胸腹脹,胸滿如前,得泄則寬,其為胃口之虛,脾象之弱不待言矣。今唇紅口碎舌赤,右寸關之脈仍然洪大,顯繫上焦溫邪未楚,致投和胃理脾,仍以甘寒泄邪,冀其熱退加谷,方為轉機。

白話文:

此外,一開始給予生冷降肺胃火的藥物,諸症狀似乎仍然存在。後來改用生六味丸來補腎止瀉,並輔以清胃的藥物,胃口稍有改善。兩天來進食後胸腹脹滿,胸悶如前,瀉後才舒緩。這說明胃氣虛弱,脾氣虧虛。現在嘴脣紅,口腔潰爛,舌頭發紅,右寸關脈仍洪大,顯然是上焦熱邪未除,所以投以和胃理脾的藥物,仍然以生冷藥物來瀉邪,希望熱邪退散,胃口增加,這樣才能轉危為安。

扁豆(八錢),穀芽(生炒,二錢),枳殼(炒,三分),茯苓(二錢),通草(八分),廣皮(炒,一錢),砂仁(生炒,四錢),洋參(一錢),車前(生炒,二錢),竹茹(一錢),香粳米(一撮),姜(一)

白話文:

扁豆(40克),生炒穀芽(10克),炒枳殼(1.5克),茯苓(10 克),通草(4克),炒廣陳皮(5克),生炒砂仁(20克),洋參(5克),生炒車前子(10克),竹茹(5克),香粳米(適量),薑(1片)

又,久泄肝腎兩傷,脈象左軟弱而右洪大,舌苔干黃。脈症合參,下焦屬於虛寒,上焦因乎邪熱。管先生投溫固實下,便泄雖止而上焦熱熾更甚。余昨投平補之方,上焦熱熾雖退而舌色稍潤,下焦仍見溏泄而諸象畢現。細參之,下焦宜乎溫補,上焦宜乎清養,先賢本有清上實下之法,遵其旨而治之。

白話文:

其次,長期腹瀉會同時損傷肝臟和腎臟,脈象的特徵是左手脈軟弱,右手脈洪大,舌苔乾燥而發黃。脈象和症狀綜合來看,下焦屬於虛寒,而上焦則因邪熱而致。管先生開出的藥方是溫補下焦,雖然腹瀉止住了,但上焦的熱氣更加嚴重了。我昨天開的藥方是平補的,雖然上焦的熱氣有所消退,舌苔也變的稍微濕潤,但下焦仍然腹瀉,而且各種症狀都顯現出來。仔細分析後,下焦適合採用溫補的方法,而上焦則適合採用清養的方法。先賢早就有「清上實下」的治療方法,所以我遵循他們的指導來治療。

黨參,冬朮,茯苓,炙草,桂心,神麯,熟附子,木香(煨),肉果(煨),粟殼,車前,川連,麥冬,五味子,懷藥,白芍,姜

白話文:

黨參、冬朮、茯苓、炙甘草、桂心、神曲、熟附子、木香(煨製)、肉果(煨製)、粟殼、車前子、川連、麥冬、五味子、懷山藥、白芍、生薑

某右,頭痛發熱無汗,時而怯寒,大便溏泄,脈來細數模糊,胸膈煩悶,症屬挾虛時邪,防其昏厥之變。

元參(一錢五分),洋參(三錢),甘草(五分),神麯(二錢),前胡(一錢),荊芥(一錢),薄荷(一錢),桔梗(一錢),橘紅(一錢),鬱金(一錢),蟬蛻(一錢),姜皮(七分),茅根(一錢),竹葉(十),燈心(一丈)

白話文:

元參(1.5錢),洋參(3錢),甘草(0.5錢),神曲(2錢),前胡(1錢),荊芥(1錢),薄荷(1錢),桔梗(1錢),陳皮(1錢),鬱金(1錢),蟬蛻(1錢),生薑皮(0.7錢),茅根(1錢),竹葉(10片),燈草(1丈)

又,上不得汗,下泄不止,疹透而隱,邪戀於中不能外達,神識不清,脈左細數而模糊。顯系體虛邪甚,宗透托之法。

白話文:

此外,上半身不能發汗,下半身腹瀉不止,疹子透發後又隱藏起來,邪氣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神志不清,脈象微弱、快速且混亂。這明顯是身體虛弱、邪氣很重,需要採用宗透託的方法來治療。

山梔(一錢),車前(一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洋參(三錢),粉葛(一錢五分),薄荷(一錢),黃芩(一錢),連翹(二錢),桔梗(一錢),丹皮(一錢五分),甘草(四分),福皮(一錢),蘆根(五錢),燈心(一丈),竹心(一錢)

白話文:

山梔子(6克),車前子(9克),元參(9克),洋參(18克),葛根(9克),薄荷葉(6克),黃芩(6克),連翹(12克),桔梗(6克),丹皮(9克),甘草(2.5克),福巽(6克),蘆根(30克),燈心草(1丈),竹葉芯(6克)

又,溫邪未有不傷陰者,況兼下泄不止,今熱不退而舌赤無苔,脈至左弦數,右脈中空。急急護陰扶正,兼以涼透泄邪。

白話文:

另外,溫熱之邪往往會傷及陰氣,更何況還有腹瀉不止的情況。現在熱症未退,舌頭紅而無苔,脈象左邊弦而數,右邊中空無力。必須趕緊保護陰氣,扶助正氣,同時兼顧清熱利水,瀉掉邪氣。

生地(五錢),元參(二錢),桔梗(一錢),洋參(三錢),薄荷(一錢五分),粉葛(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山梔(一錢),黃芩(一錢),車前(一錢五分),福皮(炒,一錢),甘草(五分),鬱金(八分),蘆根(五錢),茅根(五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

白話文:

生地黃(25克),元參(10克),桔梗(5克),西洋參(15克),薄荷(7.5克),葛根(7.5克),丹皮(7.5克),山梔(5克),黃芩(5克),車前草(7.5克),炒福皮(5克),甘草(2.5克),鬱金(4克),蘆根(25克),茅根(25克),竹心(5克),燈芯(約15公分)

後方,加重生地(一兩),蘆根(一兩),廣皮(鹽水炒,一錢)。

又,溫邪內戀,干及乎心營,神識模糊,舌無苔而起刺,脈至無力而數。邪盛正虛,無力外達,藥不外乎涼透托解,能逐向外則吉。

白話文:

此外,溫熱邪氣在體內糾結,侵犯心臟和心包,導致神志不清,舌頭沒有舌苔但長出刺狀突起,脈搏虛弱無力且頻數。邪氣盛,正氣虛,邪氣無法向外排出,應使用寒涼通利、昇舉透散的藥物,如果能將邪氣驅逐到體外,則為吉象。

豆卷(三錢),生地(一兩),元參(二錢),桔梗(一錢),洋參(四錢),丹皮(三錢),花粉(一錢),連翹(一錢五分),山梔(一錢),甘草(四分),車前(炒,一錢五分),廣皮(一錢),甘菊(一錢),川連(二分),菖蒲(四分),茅根(六錢),燈心(一錢),竹心(五寸)

白話文:

  • 黑豆皮(3 克)
  • 生地(15 克)
  • 元參(3 克)
  • 桔梗(1.5 克)
  • 西洋參(6 克)
  • 丹皮(4.5 克)
  • 蜂花粉(1.5 克)
  • 連翹(2.25 克)
  • 山梔(1.5 克)
  • 甘草(0.6 克)
  • 車前草(炒,2.25 克)
  • 廣陳皮(1.5 克)
  • 菊花(1.5 克)
  • 川連(0.3 克)
  • 香蒲(0.6 克)
  • 茅根(9 克)
  • 燈心草(1.5 克)
  • 竹茹(7.5 釐米長)

又,原方,加扁豆(炒,三錢),穀芽(二錢),鉤鉤(四錢),黃菊花

又,邪因正虛不達,氣因抑鬱不舒。前法之中,佐逍遙散以疏肝木。

柴胡(四分),赤芍(炒,一錢),當歸(一錢),茯苓(二錢),甘草(四分),川貝(二錢),丹皮(三錢),山梔(一錢),前胡(一錢),生地(一兩二錢),鬱金(一錢),洋參(五錢),懷藥(三錢),穀芽(炒,二錢),廣皮(一錢五分),通草(七分),神麯(炒,二錢),菖蒲(五分),茅根(五錢),燈心(五寸),竹心(五錢)

白話文:

柴胡 (15 克),炒赤芍 (3 克),當歸 (3 克),茯苓 (6 克),甘草 (15 克),川貝 (6 克),丹皮 (9 克),山梔 (3 克),前胡 (3 克),生地 (39 克),鬱金 (3 克),洋參 (15 克),懷藥 (9 克),炒穀芽 (6 克),廣皮 (4.5 克),通草 (2 克),炒神麯 (6 克),菖蒲 (1.5 克),茅根 (15 克),燈心 (12.5 釐米),竹心 (15 克)

又,舌色漸淡,神識稍清。

原方,加遠志(五分),生綿耆(三錢)。

又,脈至無力而漸有力,大汗將至之兆。

柴胡(四分),粉葛(一錢),赤芍(一錢),滑石(二錢),懷藥(四錢),生地(一兩二錢),洋參(八錢),綿耆(六錢),玉金(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一錢),茯神(二錢),甘草(四分),川貝(二錢),山梔(一錢),丹皮(三錢),通草(八分),穀芽(二錢),神麯(二錢),遠志(五分),菖蒲(五分),茅根(三錢),燈心(一丈),竹心(一錢)

白話文:

  • 柴胡 4 份

  • 粉葛 1 錢

  • 赤芍藥 1 錢

  • 滑石 2 錢

  • 懷山藥 4 錢

  • 生地黃 1 兩 2 錢

  • 洋參 8 錢

  • 綿耆 6 錢

  • 玉竹 1 錢

  • 陳皮 1 錢

  • 當歸 1 錢

  • 茯苓 2 錢

  • 甘草 4 份

  • 川貝母 2 錢

  • 山梔子 1 錢

  • 丹皮 3 錢

  • 通草 8 分

  • 穀芽 2 錢

  • 神曲 2 錢

  • 遠志 5 分

  • 菖蒲 5 分

  • 茅根 3 錢

  • 燈芯草 1 丈

  • 竹茹 1 錢

又,熱退脈平,其起坐不寧,語言無論次者,並無邪熱為患。半由神不守舍,半由心事不適。

洋參(八錢),麥冬(一錢),茯苓(二錢),遠志(去心,七分),棗仁(四分),龍齒(三錢),丹皮(一錢五分),生地(一兩二錢),鬱金(一錢),膽星(五分),竹黃(一錢),山梔(一錢),菖蒲(五分),竹心(五分),砂仁(沖,一錢)

白話文:

太子參(8錢)

麥冬(1錢)

茯苓(2錢)

遠志(去心,7分)

酸棗仁(4分)

龍齒草(3錢)

牡丹皮(1錢5分)

生地黃(1兩2錢)

鬱金(1錢)

膽南星(5分)

竹茹(1錢)

山梔子(1錢)

菖蒲(5分)

竹葉心(5分)

砂仁(沖洗過,1錢)

強右,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多言妄語,純乎陽邪見症,所嫌右脈細微欲絕,左脈亦細微無根。病勢極險,勉商一方,以冀萬一。

白話文:

患者身體右側強壯,可以抬起手腳,掀開被子,胡言亂語。這些都是陽盛的症狀。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患者右側脈搏細小微弱,幾乎斷絕,左側脈搏也很細小,且無根。病情極其危險,勉強開個方子,希望出現一絲轉機。

洋參(一兩二錢),生地(三兩),丹皮(二錢),川連(四分),犀角尖(一錢),燈心(五寸),豆卷(三錢),穀芽(生炒,二錢),菖蒲(五分),竹心(一錢)

白話文:

西洋參(120 克),生地黃(300 克),丹皮(20 克),川連子(4 克),犀牛角尖(10 克),燈芯草(15 釐米),豆鼓(30 克),穀芽(生炒,20 克),菖蒲(5 克),竹心(10 克)

另用硃砂(一錢),犀黃(一分),研極細末,和勻沖服。

又,昨投大劑托透清解之方,大便兩次連得,穢濁異常。今神情稍安,然不足為喜,尚在險途。不外前法,能日夜酣飲,以冀藥力到時,可望轉機。

白話文:

另外,昨天開的藥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服用了之後您已經排便兩次,排出的便便很臭很髒。現在您的精神狀況稍微好一些了,但還不足以高興,因為病情仍在危險階段。除前面開的藥方外,您現在可以隨時多喝藥,希望能讓藥力持續作用,以便病情好轉。

洋參(一兩二錢),生地(三兩),丹皮(三錢),川連(四分),犀尖(一錢),山梔(一錢),連翹心(一錢五分),豆卷(三錢),穀芽(生,二錢),遠志(四分),膽星(五分),茯神(三錢),菖蒲(五分),竹心(一錢),燈心(五寸),車前(鹽水炒,二錢),銀花(二錢)

白話文:

  • 洋參:1 兩 2 錢

  • 生地:3 兩

  • 丹皮:3 錢

  • 川連:4 分

  • 犀尖:1 錢

  • 山梔:1 錢

  • 連翹心:1 錢 5 分

  • 豆卷:3 錢

  • 穀芽(生):2 錢

  • 遠志:4 分

  • 膽星:5 分

  • 茯神:3 錢

  • 菖蒲:5 分

  • 竹心:1 錢

  • 燈心:5 寸

  • 車前(鹽水炒):2 錢

  • 銀花:2 錢

另用辰砂(一錢),西黃(一分),研,沖服。

強左,面垢唇紅,舌將化燥,有汗而熱不退,脈數無力,語聲不揚。氣虛陰傷極矣,而溫邪內戀,轉為神昏,便棘手矣。

白話文:

病情嚴重時,患者左半身疼痛,面色灰暗,嘴脣發紅,舌頭將化為乾燥,有汗水卻高燒不退,脈搏跳動快而無力,說話聲音微弱。這是氣虛陰傷到了極點,而且溫熱邪氣在體內糾纏,如果轉化為神志昏迷,治療將會非常棘手。

洋參(五錢),生地(一兩),川貝(三錢),知母(二錢),廣皮(一錢),扁豆(炒,三錢),葛根(一錢),楂炭(二錢),蘆根(一兩二錢),竹心(一錢)

白話文:

西洋參(30 克), 生地黃(60 克),川貝母(18 克),知母(12 克),陳皮(6 克),炒扁豆(18 克),葛根(6 克),山楂炭(12 克),蘆根(72 克),竹茹(6 克)

又,連投大劑,諸恙雖減而脈神未得,未可恃也。

洋參(一兩二錢),生地(三兩),丹皮(三錢),麥冬(一錢五分),山梔(一錢五分),茯神(二錢),連翹心(一錢),棗仁(炒,三錢),志肉(五分),扁豆(炒,三錢),豆卷(三錢),廣皮(一錢五分),車前(鹽水炒,二錢),銀花(二錢),竹黃(一錢),川連(一分),菖蒲(五分),硃砂(沖服,一錢),燈心(一丈),竹心(一錢)

白話文:

洋參(6 克),生地黃(18 克),丹皮(1.8 克),麥冬(0.9 克),山梔子(0.9 克),茯苓(1.2 克),連翹心(0.6 克),炒棗仁(1.8 克),蓮子肉(0.3 克),炒扁豆(1.8 克),豆卷(1.8 克),廣皮(0.9 克),鹽水炒車前草(1.2 克),銀花(1.2 克),竹黃(0.6 克),川連(0.06 克),菖蒲(0.3 克),沖服硃砂(0.6 克),燈心草(30 釐米),竹心(0.6 克)

又,吸吸短氣,乃元海無根,虛煩似狂,乃神不自主,盡是陰盡陽盡之兆,症屬危險。溫邪而致液涸津枯,總不外乎生脈六味兩方。吳又可《瘟疫論》中慣用此法,能日夜酣飲,往往有得生者。又考之如狂,似白虎湯症而用當歸補血湯,此症近似,亦兼用之。不識以為然否,茲採取三方之意合成一方。

白話文:

此外,如果呼吸短促、氣息淺弱,表示體內元氣不足;精神恍惚、似狂似醉,說明神智不能自主,這些都是陰陽兩虛的徵兆,病情危急。

如果因為溫邪導致體液消耗、口乾舌燥,通常可以服用生脈散六味丸這類方劑。吳又可在《瘟疫論》中經常使用此法,即使患者日夜昏迷不醒,也能從中獲益。

另外,患者發狂時,症狀與白虎湯症相似,但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滋補氣血。這兩種情況類似,也可以兼用。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這種看法,我從三個方劑中提取精華,合為一方。

洋參(一兩五錢),麥冬(五錢),五味(二錢),生地(三兩),丹皮(三錢),懷藥(四錢),扁豆(三錢),元參(三錢),花粉(二錢),當歸(三錢),青朱(五分),辰砂(五分),菖蒲(五分),竹心(一錢),竹油(半杯),竹茹(一錢),燈心(一丈),蓮子心(五分)

白話文:

洋參(67.5 克),麥冬(22.5 克),五味子(9 克),生地黃(135 克),丹參(13.5 克),淮山藥(18 克),扁豆(13.5 克),元參(13.5 克),花粉(9 克),當歸(13.5 克),青黛(2.25 克),硃砂(2.25 克),菖蒲(2.25 克),竹心(4.5 克),竹油(約 120 毫升),竹茹(4.5 克),燈心草(約 4.5 公尺),蓮子心(2.25 克)

此方,日夜酣飲。

又,昨投三合方法,一以扶正,一以育陰,一以清神透解,氣喘略平,舌不加燥。但右三部脈至究嫌細弱,所謂暑則傷氣,熱則傷營,不外乎前法,原方加重。

白話文:

此外,昨天開始使用三合療法,包括扶正氣、滋養陰分和清熱解毒。這些方法讓氣喘稍微減緩,舌頭也不再那麼乾燥。但右手三部的脈象仍然微弱,符合「暑則傷氣,熱則傷營」的原則。因此,仍舊延續先前的療法,並加重藥方的強度。

洋參(三錢),懷藥(二錢),車前(炒,二錢),綿耆(五錢),去當歸

又,屢次扶正育陰,清解之品,氣喘漸平,脈亦有神,茲溲少腹脹。因陽藥頻多,中無去路之故,良由膀胱氣化無權,腎真不司開合,小腸傳導失職,虛人往往有此。小溲便不通爽,且先見症治症,候其小溲通長,再商大劑。

白話文:

此外,反覆使用扶正育陰和清解之藥,氣喘逐漸緩解,脈象也有力,現在小便量少,小腹脹。這是因為陽性藥物用得太多,身體無法排出,原因是膀胱氣化功能不足,腎臟無法正常開合,小腸傳輸功能失調,體虛的人常有這種情況。小便不暢通,先根據症狀治療,等小便通暢後再考慮使用大劑量藥物。

洋參(一兩五錢),麥冬(五錢),生地(三兩),丹皮(一錢五分),元參(三錢),銀花(三錢),山梔(炒,一錢),枳殼(炒,四分),穀芽(生,二錢),通草(一錢),木香(沖,一分),福曲(一錢五分),荷梗(一尺),竹心(一錢),鮮車前根鬚(五錢),鮮菊花根汁(四錢),細菖蒲(五分),辰砂(沖服,五錢),血珀(沖服,五分)

白話文:

洋參:1.5 兩

麥冬:5 錢

生地:3 兩

丹皮:1.5 分

元參:3 錢

銀花:3 錢

山梔(炒):1 錢

枳殼(炒):4 分

穀芽(生):2 錢

通草:1 錢

木香(沖):1 分

福曲:1.5 錢

荷梗:1 尺

竹心:1 錢

鮮車前根鬚:5 錢

鮮菊花根汁:4 錢

細菖蒲:5 分

辰砂(沖服):5 錢

血珀(沖服):5 分

又,小便通調,又可進大劑,然真汗未得,真陰未復,邪熱未清,未可恃以無恐。

洋參(一兩五錢),元參(三錢),丹皮(二錢),銀花(四錢),通草(一錢),花粉(二錢),麥冬(六錢),穀芽(生炒,三錢),福曲(一錢五分),扁豆(炒,四錢),生地(三兩),知母(三錢),川連(三分),木香(二分),燈心(一丈),蘆根(五錢),荷梗(一尺),菖蒲(五分),鮮車前連根鬚(五錢),菊花根鬚(四錢),鮮萹蓄(三錢)

白話文:

西洋參(75克),元參(18克),丹皮(12克),銀花(24克),通草(6克),花粉(12克),麥冬(36克),穀芽(炒熟,18克),福曲(9克),扁豆(炒熟,24克),生地黃(180克),知母(18克),川連(1.8克),木香(1.2克),燈心(3.3公尺),蘆根(30克),荷梗(30公分),菖蒲根(3克),新鮮車前草連根鬚(30克),菊花根鬚(24克),新鮮萹蓄(18克)

又,精氣神為人身之寶,今諸患雖為轉機,而精氣神無不虧劇。凡寒暖飲食惱怒,稍有不遵戒守,極易生變,慎之慎之。原方俱為減輕。

白話文:

此外,精、氣、神是人體的珍貴財富。目前疾病雖然有轉機,但精、氣、神無一不虛弱嚴重。日常飲食寒熱不適,情緒激動或憤怒,稍有不注意約束,極容易復發,務必謹慎再謹慎。目前的藥方都是用來改善的。

又,熱退身涼,風恬浪靜,但舌光如鏡,津液未回,脈細如絲,氣血大虧,宜事小心,稍失其宜,即有變端之患。

白話文:

此外,體溫下降,身體涼爽,風浪漸息,但舌頭光亮如鏡,唾液尚未恢復,脈搏細微如絲,氣血嚴重不足。應小心對待,稍微不當,就會導致病情變化。

原方,加萸肉、粳米,去山梔、知母、通草、花粉、銀花。

李左,頭痛發熱無汗,脈至浮數,厥厥動搖,咽喉疼痛。此屬新涼束縛於表裡,熱不能外達,擬與涼散。

薄荷(一錢五分),荊芥(一錢),粉葛(一錢),桔梗(一錢),元參(三錢),淡芩(一錢),川連(五分),牛蒡(二錢),山梔(一錢),甘草(四分),連翹(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竹葉(二十張),燈心(三十寸)

白話文:

**薄荷:**1.5錢

**荊芥:**1錢 **粉葛:**1錢 **桔梗:**1錢 **元參:**3錢 **淡芩:**1錢 川連: 0.5錢 **牛蒡:**2錢 **山梔:**1錢 甘草: 0.4錢 連翹: 1.5錢 知母: 1.5錢 竹葉: 20張 燈心草: 30寸

潘,淅淅惡寒,翕翕發熱,為日頗多,咳痰納少,舌白微黃,溲熱便結,熱來氣機上升,神識昏迷,脈至右大於左,此屬暑風襲於肺衛。肺主皮毛而形寒,風為陽邪而發熱,肺主諸氣而上升,肺主臟主咳逆。肺屬金,水出高源而溲熱。肺與大腸為表裡而便結。肺乃相傳之官,與心君密邇,此以神模也。此方失去。

白話文:

潘某,惡寒怕冷,發燒低熱,持續的時間較長,咳嗽有痰,食量減少,舌頭白略帶黃,小便熱痛,大便乾結,發燒時氣機上升,神志昏迷,脈搏右手比左手強,這是暑風侵襲肺衛所致。肺主皮毛,故惡寒;風為陽邪,故發熱;肺主諸氣,故上升;肺主臟氣,故咳嗽氣逆。肺屬金,水從高處流下,故小便熱痛。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故大便乾結。肺為相傳之官,與心君關係密切,故出現神志昏迷。此方已遺失。

某左,神昏似笑,脈數無力,發熱無汗。溫邪內陷心胞,刻欲傳入心營則險。

竹心(二錢),茅根尖(六錢),蘆根(二兩),麥冬(三錢),山梔(五分),川連(五分),翹心(一錢),丹皮(一錢),犀角(一錢),洋參(三錢),大生地(一兩),茯神(三錢),遠志(七分),車前(一錢五分),天竺黃(一錢)

白話文:

竹心(20 克),茅根尖(60 克),蘆根(200 克),麥冬(30 克),山梔(5 克),川連(5 克),翹心(10 克),丹皮(10 克),犀角(10 克),西洋參(30 克),生地(100 克),茯苓(30 克),遠志(7 克),車前子(15 克),天竺黃(10 克)

某左,上齶碎爛,痛連咽喉。此雖時邪素來,氣體薄弱,清解之中,兼以育陰。

甘草(一錢),銀花(三錢),馬勃(五分),荊芥(一錢),山梔(一錢),黃芩(一錢),生地(四錢),元參(二錢),燈心(五尺),竹葉(二十),沙參(三錢),麥冬(一錢),桔梗(一錢),射干(一錢五分),薄荷(一錢)

白話文:

甘草(6克),金銀花(18克),馬勃(3克),荊芥(6克),山梔(6克),黃芩(6克),生地黃(24克),元參(12克),燈芯(約150公分),竹葉(20片),沙參(18克),麥冬(6克),桔梗(6克),射干(9克),薄荷(6克)

屈,頭痛發熱,脘痛惡心,口渴脈數,純乎時邪挾積。

柴胡(四分),薄荷(一錢),炙草(三分),砂仁(炒,八分),廣皮(一錢),粉葛(一錢),黃芩(一錢),花粉(一錢),竹葉(十),焦穀麥芽(各三錢)

白話文:

柴胡(16 克),薄荷(4 克),炙甘草(12 克),砂仁(炒製,32 克),廣陳皮(4 克),葛根(4 克),黃芩(4 克),花粉(4 克),竹葉(10 片),焦穀芽(12 克),麥芽(12 克)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也。暑風燥火,上先受之;濕寒濁氣,下先受之。《內經》所謂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是也。夫六淫之中,惟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景岳有言曰,風送寒來,寒來風入。由此觀之,非惟寒從於風,而暑濕火三者皆由乎風也。而燥獨不居焉,此統言其外來之邪,再言其時令之感。

白話文:

六種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暑、風、燥、火這類偏熱的邪氣,人體常從上部接觸到它們;濕、寒、濁氣這類偏寒的邪氣,人體常從下部接觸到它們。這跟《黃帝內經》所說的「清邪侵犯上部,濁邪侵犯下部」是一致的。

在六種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只有風是各種疾病的罪魁禍首,它善於流動和變化。景嶽說,風會把寒氣帶進來,寒氣進來了風也會進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不僅寒氣會隨著風而來,暑、濕、火這三種邪氣也會隨著風而來。只有燥氣是個例外,它不會隨著風而來。這裡是綜合論述了外來的邪氣,然後再談論時令的變化(致病因素)。

《內經》冬傷於寒者,春必病溫;夏傷於暑者,秋為痎瘧,春傷於風者,夏為飧泄;秋傷於濕者,冬生咳嗽。此言其伏邪也。凡邪之中人,必乘隙而侵耳。惟所虛之處,即受邪之地。《內經》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冬天受了寒邪侵襲,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夏天受了暑邪侵襲,秋天會得瘧疾;春天受了風邪侵襲,夏天會得腹瀉;秋天受了濕邪侵襲,冬天就會咳喘。這說明疾病會潛伏在體內。所有的邪氣侵入人體,必定趁著空虛的地方進犯。邪氣只會侵入身體虛弱的部位,《內經》也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氣血虛弱。

蓋表受邪則畏寒頭痛,肺受邪則鼻塞咳逆,脾受邪則便泄惡食,肝受邪則牛蒡痙厥,心受邪則舌短神昏,腎受邪則腰痛耳聾,膽受邪則寒熱不止,胃受邪則壯熱嘔吐,小腸膀胱受邪則溺赤短縮,大腸受邪則便難而燥。至於虛實寒熱之別,當察其形症脈色可洞。然於心目之間,揣先生用意。

白話文:

如果表層受到外邪侵襲,就會畏寒頭痛,肺部受到外邪侵襲,就會鼻塞、咳嗽、胸悶,脾臟受到外邪侵襲,就會腹瀉、厭惡飲食,肝臟受到外邪侵襲,就會痙攣抽搐,心臟受到外邪侵襲,就會舌短昏厥,腎臟受到外邪侵襲,就會腰痛耳聾,膽囊受到外邪侵襲,就會發冷發熱不止,胃部受到外邪侵襲,就會高燒嘔吐,小腸和膀胱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小便短赤,大腸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大便困難且乾結。至於虛實寒熱的區別,應根據症狀形狀、脈搏和麪色仔細觀察。但最重要的是,應揣摩醫生的意圖。

邪在表者散之,在裡者泄之,生冷傷臟者溫而通之,實火熾甚者折之。氣虛邪陷者,竹葉黃耆湯托透。兼陰虛邪甚者,生脈六味,扶正為主。虛極危劇者,二十四味流氣飲大劑用之。無不應手而愈。回養之力,活人已無計矣。後學得而習之。

白話文:

表證用疏散法,裡證用瀉下法,生冷傷胃腸用溫熱通利法,實熱嚴重用瀉火法。氣虛導致病邪陷於體內用竹葉黃耆湯補益元氣,託扶正氣。氣虛陰虛兼實熱嚴重用生脈六味飲,以扶正為主。氣虛嚴重,病情危急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大劑量治療,幾乎所有證型都能手到病除。但如果元氣極度虛弱、病情危重,就難以救治了。希望後學者能學到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