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飲

CHAI H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白喉全生集》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18%
脾經 14%
肝經 13%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膽經 3%
心經 2%
大腸經 1%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柴胡飲」的組成及功效

組成: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金銀花: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
  • 蟬蛻: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功效:

  • 適用於初期白喉寒證,初期症狀:滿喉部淡紅,稍腫脹並略微疼痛,頭痛、怕冷發熱,飲食照常,舌苔為白色,排尿、排便正常。

總結:

柴胡飲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初期白喉寒證,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檳榔(煨,銼)半兩,五味子(炒)半兩,桂(去粗皮)1分,高良薑1分,羌活(去蘆頭)1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飲由柴胡、羌活、半夏、白僵蠶、桔梗、金銀花、蟬蛻、厚朴、陳皮、甘草、生薑等中藥組成。柴胡有疏散風寒、解表的作用;羌活有散風祛寒、止痛的作用;半夏有燥濕化痰、止咳化痰的作用;白僵蠶有解毒利咽、消腫止痛的作用;桔梗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金銀花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作用;蟬蛻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作用;厚朴有行氣寬中、燥濕化痰的作用;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甘草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生薑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作用。這些中藥合用,可以疏散風寒,解毒利咽,從而達到治療白喉寒證初起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胡飲性味辛、苦、微寒,有疏散風寒、解毒利咽的作用。本方主要用於治療白喉寒證初起,症狀以寒證為主。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大便乾燥等熱證表現,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頭痛氣喘痤瘡肺結核糖尿病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白喉百日咳腦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病毒性腦膜炎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飲, 出處:《傷科匯纂》卷七。 組成:柴胡5錢,紅花3錢,大桃仁(不去尖)3錢(研末)。 主治:大怒及從高墜下,血積肋下,左邊疼。

柴胡飲,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引《孝慈備覽》。 組成:柴胡1錢5分,廣皮1錢半,細辛1錢半,厚朴1錢半,半夏1錢半,甘草8分。 主治:四時感邪,或三陽並病,或時逢寒勝,症無內熱,而用涼藥致寒邪凝滯。

柴胡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檳榔(煨,銼)半兩,五味子(炒)半兩,桂(去粗皮)1分,高良薑1分,羌活(去蘆頭)1分。 主治:傷寒柔痙,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脈急。

柴胡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赤芍藥、柴胡、黃連、半夏(薑制)、桔梗、夏枯草、龍膽草、浙貝母、黃芩、甘草(生)。 主治:小兒無辜疳。證見頸項生瘡,或項內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中有蟲如米粉,便利膿血,身體羸瘦,面黃發熱。

柴胡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半兩,白朮1分半,赤茯苓(去黑皮)1分半,鱉甲(去裙瀾,醋炙)1分半,知母(切,焙)1分,犀角屑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半。 主治:虛勞咳嗽,氣喘頰赤,心忪煩躁,兩脅脹悶,肌瘦少力,不思飲食。

柴胡飲,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柴胡(去蘆)2錢,羌活2錢,法夏(薑汁炒)2錢,僵蠶2錢(薑汁炒),桔梗5分,銀花5分,蟬退7隻(去頭足翅),厚朴5分(薑汁炒),陳皮1錢,粉草1錢,生薑3片。 主治:白喉寒證初起,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熱,飲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