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虛損章 (1)

回本書目錄

虛損章 (1)

1. 虛損章

一人病發熱,惡風自汗,出言懶怯,服表藥而熱益增,六脈沉細而微數。沉為里病,微數為五志之火內煽,語言輕微,為中氣之虛,種種皆內傷諦也。不可誤汗、宜投補劑。《經》曰:損者溫之。

白話文:

某人發燒,怕風並盜汗,說話有氣無力,服用了表症治療藥物後體溫反而升高,六脈沉細微數。脈沉主裡症,微數主五臟之火內熾,言語輕微為中氣虛弱,綜合上述症狀皆為內傷。不可誤汗,應投用溫補藥劑。《內經》說:虛弱者宜用溫補法治療。

方:人參(八分),黃耆(一錢),炙草(五分),白朮(七分),廣皮(五分),柴胡(三分),當歸(七分),白芍(七分)

白話文:

藥方:

  • 人參(0.24 克)
  • 黃耆(3 克)
  • 炙草(1.5 克)
  • 白朮(2.1 克)
  • 廣皮(1.5 克)
  • 柴胡(0.9 克)
  • 當歸(2.1 克)
  • 白芍(2.1 克)

一人血氣方剛,不慎酒色,復因勞怒。頭暈痰湧,手足麻痹,口乾引飲,六脈洪數而虛。此腎元虧損,不能納氣而頭暈;水冷不能歸源而痰湧。麻痹,乃陽氣虛然;作渴,乃虛火上炎。宜服六味丸補陰,而諸症自愈矣。

白話文:

某人血氣旺盛,但因縱情酒色和過度勞累發怒。導致頭暈、痰多、手腳麻痹、口乾口渴,脈象洪大、數快但無力。這是由於腎氣不足,無法吸納氣血而導致頭暈;水液津液不能歸於原本的來源而產生痰。麻痹是陽氣虛弱引起的;口渴是虛火上炎造成的。服用六味丸滋陰補腎,就能治癒這些症狀。

一儒素因勞苦,飲食失節,便血赤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罔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經》曰:心之液為汗。又曰:陰絡傷則後血。此心脾受傷,不能統血,汗血更迭而來,火之升降微甚耳。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法當補生化之源,收耗散之液。

白話文:

一個書生因為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導致大便出血發黑。半年後,不是大便出血就是盜汗,不是怕冷就是發熱。用血藥和汗藥治療都沒有效果。六種脈象浮大,心脾氣血虧虛。古籍《黃帝內經》說:心臟的津液是汗。又說:陰經脈絡受傷就會流血。因此,這個書生的心脾受損,不能控制血液,導致汗液和血液交替出現,體內火氣的升降調理功能也出現輕微異常。怕冷和發熱,是氣血都虧虛所致。治療方法應當補益心脾的來源,收斂流失的津液。

方:麥冬,五味,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遠志,棗仁,齒堅

白話文:

方劑:

藥材:

  • 麥冬
  • 五味子
  • 人參
  • 黃耆
  • 白朮
  • 甘草
  • 茯苓
  • 遠志
  • 棗仁
  • 齒堅

一人日晡微熱,至晚身涼,以手捫肌,仍有微熱,更兼汁出咳嗽,已一月矣。脈脾、腎、肝三部弦數。此屬勞傷,損耗脾腎之陰,恚怒擾動厥陰肝之火,以致血虛生火,火生燥而汗出咳嗽、骨蒸潮熱之恙作矣。速宜養陰抑陽,遠房幃,節勞役,床不至日甚耳。

白話文:

一個人每天下午發低燒,到了晚上身體發涼,用手摸他的皮膚,仍然有低燒的感覺,並且伴隨著出汗和咳嗽,已經持續一個月了。把脈發現脾、腎、肝這三處脈象都弦而數。這是勞累過度導致的,損傷了脾和腎的陰氣,而生氣和憤怒擾動了厥陰肝的火氣,因此導致血虛生火,火氣旺盛而導致出汗咳嗽、骨熱潮熱等症狀。應該趕快滋陰降火,遠離房事,節制勞作,臥牀休息,否則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方:柴胡,廣皮,鱉甲,歸身,黃芩,麥冬,紫菀,骨皮,秦艽

白話文:

藥方組成:

  •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熱
  • 廣皮:和胃止嘔
  • 鱉甲:滋陰降火,清熱解毒
  • 歸身:補血活血
  • 黃芩:清熱燥濕
  • 麥冬:滋陰清肺
  • 紫菀:止咳化痰
  • 骨皮:補腎強骨
  • 秦艽:祛風濕,舒筋活絡

一人素稟不足,近為寒熱內熱,飲食減少,四肢乏力,腹中不舒,脈息六部皆小而無神。須懲忿窒欲以修身,勝於藥石多矣。

白話文:

某人身體原本就虛弱,最近得了寒熱病,導致內熱,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肚子不舒服,各部位的脈搏都很微弱無力。必須剋制憤怒和慾望來調理身體,比吃藥更有效。

方:秦艽,人參,陳皮白豆蔻,白芍,山藥,茯苓,山楂,骨皮

白話文:

藥方包含以下藥材:

  • 秦艽
  • 人參
  • 陳皮
  • 白豆蔻
  • 白芍
  • 山藥
  • 茯苓
  • 山楂
  • 骨皮

一人吐血鼻衄,咳嗽有痰,脾肺部脈沉數,此思傷脾,憂傷肺,及遇勞傷形,怯弱之徵也。

方:陳皮,生地,杜仲,麥冬,貝母,知母,山藥,黃柏

白話文:

藥方:

  • 陳皮:乾燥的橘子皮
  • 生地:生地黃
  • 杜仲:一種藤本植物
  • 麥冬:百合科植物
  • 貝母:一種草本植物
  • 知母:一種百合科植物
  • 山藥:薯蕷
  • 黃柏:一種柏樹科植物

一人六脈洪數無力,煩熱頭疼,少食勞倦。叔和云:洪數為邪火甚,無力為精氣傷。此症雖為真陰虧損,而陽氣偏盛,故煩熱頭疼,少食勞倦也。不可過用苦寒,當溫中健土,滋養腎陰,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白話文:

有一位患者,六脈脈搏洪大而數次無力,感到煩躁發熱、頭痛,食慾不振、容易疲勞。叔和醫師說:脈搏洪大且數次表示邪熱很厲害,脈搏無力表示精氣受傷。這種症狀雖然是真陰虧損導致的,但是陽氣卻偏旺,因此才會煩躁發熱、頭痛,食慾不振、容易疲勞。不可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應該溫和地調養脾胃,滋養腎陰,調節飲食,適應寒熱變化。

方:白朮,茯苓,山藥,白芍,陳皮,骨皮,麥冬,石斛,秦艽,知母

一人倦怠氣弱,口乾畏寒,肌肉甲錯,脈來遲緩,右寸尤甚。《脈法》云;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此憂思過度,肺氣受傷之症也。肺主氣,虛則氣怯;氣為陽,陽虛則惡寒,肺主皮毛,虛則無津液充澤肌膚。氣有餘則物潤澤,氣不足則無以化液,故令口乾;氣壯則強,氣餒則弱,肺氣既虛,則怠倦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

白話文:

有一個人感到疲倦、氣虛、口乾、怕冷,肌肉痠痛,脈搏跳動緩慢,右寸脈尤其明顯。《脈法》說:脈搏跳動緩慢是寒證,跳動遲緩是虛證。這是因為過度憂思,導致肺氣受損所引起的症狀。肺主導氣,氣虛就會使人氣弱;氣為陽,陽虛就會怕冷;肺主皮毛,氣虛就會沒有津液滋潤皮膚。氣足時,身體就會水潤光澤;氣不足時,就無法化生津液,所以會口乾;氣壯時,人就強壯;氣弱時,人就虛弱;肺氣既虛,就會疲倦。《黃帝內經》說:損傷肺氣的人,要養益其氣。

宜健脾以調母,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肉桂,黃耆

一人少年醉飽使內,兩尺虛數,右關浮大,中脘作痛,小腹急脹,小便不利。此症在脾腎兩經也。書云:精傷則脈數,血傷則脈虛,脾傷則中脘作痛,腎傷則小腹急脹、小便不利。速當調氣活血,俟其痛止氣和,方可議補。

白話文:

有一名少年因飲酒過度導致腹脹,脈象虛浮,右關脈浮大,腹部中間疼痛,小腹脹急,小便不暢。這個症狀是脾臟和腎臟這兩條經絡出了問題。根據醫書記載:精氣受傷脈搏會變快,血液受傷脈搏會變弱,脾臟受傷腹部中間會疼痛,腎臟受傷小腹會脹急、小便不暢。現在應該趕快調整氣血,等到疼痛緩解、氣息平穩後,才能考慮補氣補血。

方:山楂,厚朴,神麯,麥芽,廣皮,白朮,茯苓,通草,白芍,甘草,紅花

白話文:

藥方:山楂、厚朴、神麴、麥芽、廣皮、白朮、茯苓、通草、白芍、甘草、紅花

一人向多郁,心胸飽悶,手足心熱,小便黃赤。診之脈洪數,更覺倦怠,精神不守,四肢不固。此乃內傷之症,挾熱鬱於內而發者也。當補中益氣,兼清郁之藥。

白話文:

一個人情緒鬱悶,導致胸悶氣滯,手腳心發熱,小便呈現黃赤色。診脈時發現脈搏洪數,且更加感到疲勞倦怠,精神恍惚,四肢無力。這是內部受傷導致的疾病,同時伴有熱鬱在體內而發作的症狀。治療時應調補中氣,同時清除鬱熱之藥。

方:人參,黃耆,白朮,柴胡,升麻,陳皮,乾葛,甘草,當歸,白芍

一人肥白多痰,右寸脈滋弦,氣高而喘,面色焦煩,肢體痠疼,頭運貪臥。此勞傷元氣,上焦有火,膈下有痰,乃痰為本,而內傷為標也。當先治其標,而後治其本。

白話文:

這名患者身體肥胖、多痰,右手的寸脈浮滑而緊,呼吸急促氣喘,面容焦躁不安,四肢痠痛,昏沉嗜睡。這是勞累過度損傷元氣,上焦有熱,膈肌以下有痰,痰為主要病因,而內傷是誘發因素。應該先治療誘發因素,再治療主要病因。

方: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石斛,白朮,黃耆,花粉

一人病餘,遇適口之味,過於饜飫,其脈氣口滑大,其症脹滿肩息,懶於言語惡食溏泄,日漸瘦弱,面色黧黑。此是脾勞肉極之病,種種俱三陰經受傷也。宜補少火之氣以生土,土旺則金盛,水生木得其平,而五臟咸利矣。

白話文:

有一個人病後,遇到合適的食物就吃得過飽,他的脈象氣口滑而大,症狀是脹滿、呼吸困難、懶得說話、噁心、腹瀉,一天天消瘦,面色暗沉。這是脾胃虛勞、肌肉極度衰弱的疾病,各種症狀都是三條陰經受傷所致。應當補益少火之氣以生髮屬土的臟腑,土運旺盛則金氣強盛,水又能生木,木氣得到平衡,五臟都能得到滋養。

方:木香藿香,益智,白豆蔻,人參,白朮,黃耆,遠志,棗仁,茯苓,炙甘草

白話文:

組方:

  • 木香
  • 藿香
  • 益智仁
  • 白豆蔻
  • 人參
  • 白朮
  • 黃耆
  • 遠志
  • 棗仁
  • 茯苓
  • 炙甘草

愚按:滑為氣壅,右寸氣口大於人迎一倍者,為內傷飲食之脈,脾主行氣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皆壅塞不通,故令脹滿;三陰之氣,至胸而還,故令肩息;中氣不足,懶於言語;脾主肌肉,虛則尫贏;惡食者,脾虛不足以運化也;搪泄者,脾弱不能以制濕也。陽明脈衰於上,則面始焦。

白話文:

愚者認為:滑脈是因為氣血鬱結。右寸脈(氣口穴)脈象比人迎穴脈象大一倍,是內因飲食傷脾之脈。脾主運行氣血於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經。脾氣虛弱,則三經氣血運轉不暢,不通則痛,所以會脹滿;三經氣血運行到胸部後會迴轉,所以會氣喘;中氣(脾胃之氣)不足,就會懶得說話;脾主肌肉,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腹瀉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約束水濕。陽明脈(胃經)在上面的部分虛弱,就會面黃乏色。

一少年自恃富厚,耽於酒色,五心煩熱,晡時尤甚,咳嗽多疾,夢泄盜汗,脈來弦數。此為精竭血虛,火盛水虧之症。速宜清心寡慾,庶使水升火降。

白話文:

一個年輕人仗著自己有錢有勢,沉迷於聲色犬馬,導致心煩意亂、咳嗽不斷、夢遺盜汗,脈象細數有力。這表明他的精氣耗竭、血虛火旺、水虧。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靜心節慾,讓體內的陰氣上升、陽氣下降。

方:橘紅,麥冬,棗仁,茯神,知母,貝母,白芍,骨皮,紫菀,甘草

白話文:

方劑:

橘紅、麥冬、棗仁、茯神、知母、貝母、白芍、骨皮、紫菀、甘草

一人陰虛發熱,咳嗽吐痰脈息虛數,屢進四物、知、柏降火滋陰,反致胸膈飽悶,飲食減少。殊不知地黃泥膈,妨礙飲食;川芎上竄,能動火炎;知、柏性寒,大損胃氣。余以百合、麥冬、五味、骨皮、杏仁、貝母、米仁等味煎膏,間飲童便降火,諸症減半。

白話文:

有一個人陰虛發熱,咳嗽吐痰,脈搏虛弱而數,反覆服用四物湯、生地黃、柏子仁等滋陰降火的藥物,反而導致胸悶不適,食慾減退。這主要原因是:

  • 地黃:滋膩難化,阻滯胸膈,影響飲食。
  • 川芎:上行入頭,易助火炎。
  • 生地黃、柏子仁:性寒,過度損傷胃氣。

我使用百合、麥冬、五味子、骨碎補、杏仁、貝母、米仁等藥物煎煮成膏狀,並配合飲用童便降火,各種症狀減輕了一半。

一人左手虛數,兩尺虛澀、有眩運、夢泄、滑精諸恙,此係腎陰不足。腎臟一虧,氣無所藏,氣不足以攝精,故潤下遺滑;水不足以制火,故炎上而眩暈。此坎離不交之故,宜寡欲以固元精,卻勞以保母氣。若徒事藥石,則末也。

白話文:

某位病患左手脈象虛弱,左右尺脈空虛無力,還有頭暈、夢遺、滑精等症狀。這是因為腎陰不足所致。腎氣虧損,精氣無法貯藏,精氣不足以收攝精液,所以會出現遺滑;水液不足以剋制虛火,因此虛火上升導致頭暈。這是因為腎水(坎)和心火(離)未能交合互補所致。治療應主張節制慾望以保固元精,減少勞累以保護腎氣。如果只靠藥物治療,那就只能治標不治本了。

方: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山藥,知母,玄參甘菊天麻,茯神,棗仁

白話文:

藥方:

  • 當歸
  • 白芍
  • 生地黃
  • 麥冬
  • 山藥
  • 知母
  • 玄參
  • 菊花
  • 天麻
  • 茯苓
  • 棗仁

一人食冷物作泄一時負重遠行,以致腰痛如折,難以任勞,腹中作響,飲食少進,脈澀而弱。中氣不足也,即勞倦傷,為不足之症。

白話文:

有人吃了生冷的食物而腹瀉,旋即負重遠行。結果腰痛如折,難以勞動。腹中鳴響,食量減少。把脈時脈搏細澀無力。這是因為中氣不足,再加上勞累受傷而導致的虛弱證狀。

方:白朮,蒼朮,人參,黃耆,當歸,山藥,澤瀉,加皮,杜仲,米仁

白話文:

藥方:

  • 白朮
  • 蒼朮
  • 人參
  • 黃耆
  • 當歸
  • 山藥
  • 澤瀉
  • 加皮
  • 杜仲
  • 米仁

一人性多憂慮,苦驚喜忘,不寐多汗,遺精溲赤,咳嗽吐血,咽痛口瘡,左脈大而芤,左手屬血,《脈訣》云:脈大而芤者,為脫血。《經》云:憂愁思慮,曲運神機,則傷心。此為心血不足,天君不寧之症。天五補心丹主之。

白話文:

一個人性格多疑多慮,經常驚恐喜悅忘形,失眠多汗,遺精小便發紅,咳嗽吐血,咽喉疼痛口腔潰瘍,左手脈搏強而滑利。左手屬血,《脈訣》說:脈搏強而滑利的是血虛的表現。《黃帝內經》說:憂愁思慮,曲折運行神志活動,就會損害心臟。這類症狀是由於心血不足,心神不寧所致。適用「天五補心丹」來治療。

方:人參,白苓,玄參,丹參,遠志,桔梗(各五錢),五味,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棗仁(各一兩),生地(四兩)

白話文:

藥方:人參、白朮、玄參、丹參、遠志、桔梗(各 25 克),五味子、當歸、天門冬、麥門冬、柏子仁、棗仁(各 50 克),生地黃(150 克)

愚按:心為君火主脈,過勞其心,則火妄動,而脈湧溢。血越竅而出也。火者,金之所畏,心移熱於肺,故令咳嗽;心與小腸為表裡,心移熱於小腸,故令溲赤;心主血,在內為血,發外即為汗,虛則開踖失司,故令溢出。四體,心之脈,繫於舌本,咽痛口瘡,皆虛陽之內灼;心為神室,虛則邪氣襲之,故若驚喜忘;心血不足,則心系急引,神無所依,臥而不得瞑也。道家以精譬汞,神譬火,火發則汞飛,陽動於中,精搖於外,亦就是也。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心臟是君主之火,管理著脈絡。過度使用心力,則火氣妄動,脈絡溢出,導致血流出竅。心火是肺金所畏懼的,心熱傳遞到肺部,所以引起咳嗽;心與小腸表裡相通,心熱傳遞到小腸,所以小便赤黃;心主管血液,在內為血,發散在外就為汗,心氣虛弱則開闔失常,所以汗液溢出。四肢是心臟的脈絡,連繫在舌根,咽喉疼痛、口腔潰瘍,都是虛陽內熱所致;心為神室,心氣虛弱則邪氣入侵,所以容易受到驚嚇和喜悅,而忘卻事物;心血不足,則心神急躁不安,神無所依,難以入眠。道家將精譬喻為水銀,神譬喻為火,火發則水銀蒸發,內在陽氣升騰,外在精氣動搖,也是這個道理。

一人六脈弦而大,左手獨甚,症見面青轉筋,爪甲痛、善恐,精神不守,眩暈目昏,脅痛口苦,不能久立。此為肝傷筋極之候。宜用六味丸,加枸杞、五加皮之類。古人謂:腎肝之病同一治。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白話文:

某人六脈脈象弦緊而有力,左手脈象尤為明顯。症狀表現為臉色蒼白,筋脈痙攣,指甲疼痛,易受驚,精神恍惚,頭暈眼花,肋部疼痛,口苦,不能站立太久。此為肝臟損傷,筋脈受到極大損害的徵候。宜服用六味丸,並加入枸杞、五加皮等藥材。古人說:腎臟和肝臟的疾病可以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所謂的虛證就滋補其母臟。

愚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因謀而不決拂而數怒,久久則傷其肝,東方之色也,病則色徵於面矣。轉筋者,肝主筋,筋竭律液則失其潤養,而作勁急也。爪甲痛者,爪乃筋之餘也。筋屬木,木板而金承之也。不能久立者,筋虛不能束骨也。《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白話文:

我的看法:肝臟是人體的將軍,負責出謀劃策。因為思慮過度,猶豫不決,經常生氣,久而久之就會損傷肝臟,肝臟屬東方五行屬木,所以生病時會反映在臉色上。腳筋抽搐:肝臟主宰筋骨,如果筋骨疲乏缺乏滋潤,就會出現抽搐緊繃的現象。指甲疼痛:指甲是筋骨的延伸。筋屬木,木克金。不能長時間站立:筋骨虛弱無法支撐骨骼。《黃帝內經》說:各種頭暈目眩的疾病,都與肝木有關。

又曰:踧蒙招搖,目眩耳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眼為肝之竅,得血而能視,今肝傷少血,故目昏;脅乃肝之區,謀慮不決,則正氣凝結,故脅痛。肝移熱於俯,膽汁上溢而口苦;肝藏魂,肝勞則邪居之,故令精神不守而恐。

白話文:

又說:四肢痙攣,頭暈眼花,耳朵聽力不好,下肢虛弱,上半身氣血較多,主要是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有問題,嚴重時會影響到肝臟。眼睛是肝臟的竅穴,需要足夠的血才能看得清楚,現在肝臟受傷導致血氣不足,所以眼睛昏花;脅肋是肝臟所在的地方,如果思慮太多,正氣就會凝結,所以脅肋會疼痛。肝臟的熱氣傳到了頭部,膽汁上泛,所以嘴裡發苦;肝臟儲存著魂魄,如果肝臟受損,邪氣就會進入,所以精神渙散,容易恐懼。

一人穉年,天真早虧,兩尺微澀,寸口近駛,背難俯仰,小腹裡急,小便赤澀,溺後餘瀝,囊濕生瘡,腰痛氣短,齒齲下冷。此嗜欲精傷。腎勞之症也。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固精健脾,以滋化源。

白話文:

這名患者年紀輕輕,但身體虛弱,手腳麻痺,脈搏跳動快,背部僵硬難以彎曲,小腹疼痛難忍,小便刺痛,尿後還有餘尿,生殖器潮濕潰爛,腰痛且氣喘,牙齒蛀牙且怕冷。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精氣受損,腎氣虛弱所致。治療時應以補腎壯陽為主要原則,抑制虛火;固本健脾,滋養精氣來源。

愚按:五臟皆有精,惟腎為藏精之都會,靜則精藏,躁則消亡矣。夫精主封填骨髓,精以入房而竭,骨髓空虛是以背難俯仰;腰為腎府,腎傷而腰亦痛也。前陰者,腎之竅,腎氣足則能管攝而溲溺,腎氣怯則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餘瀝,皆因腎虛而失其開闔之常也。腎者,水臟,傳化失宜,則水氣留之而生濕熱,故令囊濕生瘡;小腹裡急者,乃真水桔而火無制,故灼小腹筋膜而作裡急也。齒乃腎之標,為骨之餘,骨賴髓養,故精固則齒堅,腎衰則齒齲。

白話文:

我認為:五臟都有精氣,但以腎臟為主要儲藏處。腎臟平靜時,精氣能貯藏其中,若腎臟活動過度,精氣就會消耗殆盡。精氣主導骨髓的填充,若精氣過度消耗,骨髓就會空虛,導致背部難以俯仰。腎臟是腰部的居所,腎臟受損也會導致腰痛。前陰是腎臟的門戶,腎氣充足就能控制排尿,腎氣衰弱就會頻尿但排尿不順,排尿後還會有餘滴,這是因為腎氣虛弱,失去開闔的正常功能所致。腎臟是水臟,如果水液代謝失衡,就會導致水濕停聚,產生濕熱,進而造成陰囊濕疹。小腹裡急,是因為真水不足,火氣不受控制,灼傷小腹筋膜所致。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是骨骼的餘部。骨骼依賴骨髓滋養,因此精氣充足,牙齒就會堅固;腎臟衰弱,牙齒就會蛀蝕。

短氣者,以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腎傷則吸自微。陰並於下,陽格於上,所以下冷也。

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濁,脈息虛大而數。此由思慮過度,厥陰之火為患,且養心以寧神,和肝以清熱。

白話文:

有一個人生病了,出現神思恍惚、健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無力、發燒、小便混濁的症狀,脈搏虛弱而跳動較快。這是由於思慮過度,導致厥陰經的虛火亢盛所致。治療應以養心安神、和肝清熱為主。

方:茯神,棗仁,遠志,熟地,麥冬,黃柏,杜仲,骨皮,甘草

一人咳嗽少痰,脈常微數,陰分有虧之象,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治驗。

一人日晡不時熱,陰虛而陽不能制也。耳鳴頭暈,虛火有升無降也。午後飲食作脹,脾虛不能運也。交半夜不能寐,心血大虛也。容易感風,腠理不密也。總之營衛兩不足,況兼脾胃不實,下部作腫。與健脾扶正氣。則氣血自旺,而諸症退舍矣。

白話文:

一個人白天不定時發熱,是陰液不足而陽氣無法約束所致。耳鳴頭暈,是虛火上炎、無法下降所致。下午吃飯後腹脹,是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半夜醒來無法入睡,是心血極度虛弱所致。容易感冒,是皮毛腠理不緻密所致。總之,營氣和衛氣都很不足,再加上脾胃虛弱,導致下半身浮腫。與其單純地補脾扶正,不如直接補氣血,那麼氣血自然旺盛,諸多症狀就會消退。

方:茯神(一錢),白朮(一錢二分土炒),廣皮(八分),人參(一錢),砂仁(一錢焙研),棗仁(一錢炒),杜仲(一錢四分鹽水炒),山藥(一錢),續斷(一錢酒炒),白芍(一錢醋炒),丹參(一錢)

白話文:

藥材:

  • 茯苓:一錢
  • 炒白朮:一錢二分
  • 廣陳皮:八分
  • 人參:一錢
  • 焙研砂仁:一錢
  • 炒棗仁:一錢
  • 鹽水炒杜仲:一錢四分
  • 山藥:一錢
  • 酒炒續斷:一錢
  • 醋炒白芍:一錢
  • 丹參:一錢

一婦外怕寒,內怕熱,整夜不睡,將及四月矣。近來面色浮腫,飲食少進,又且噁心,有作酸意,手足瘦弱,面部及下部俱虛腫,大小便如常,六脈浮數無力。此陰陽兩虛,禁用寒涼等劑。

白話文:

有一位女性,怕冷但內心卻覺得燥熱,已經好幾晚睡不著了,快到四月了。最近她的臉部浮腫,食慾不振,而且噁心、想吐酸水,手腳消瘦,臉部和下半身都有浮腫,大小便沒有異常,六脈浮動而無力。這是陰陽兩虛的症狀,不宜使用寒涼藥物。

方:廣皮,半夏,黃連,茯神,棗仁,藿香,木香,白朮,芍藥,人參,益智

調理丸方用腎氣丸

一婦人病上盛下虛,乃火有餘而經水不足也。火不歸元,則火浮散於上,為咳血,為痰嗽發熱,為眩暈頭痛,而上盛之症日見矣。氣不歸經,則氣無所主,精血不生為腰痛骨疼之弱或冷或腫,或經不調,或精氣滑,而下虛之症日增矣。總屬陽旺陰虛,切不可用寒涼之劑。如刻下身熱咳嗽,頭疼骨痛,俱屬陰虛發熱之症。

白話文:

一位婦女上半身熱盛,下半身氣虛,是因為體內火氣過剩而經血不足。火氣不能歸於腎臟,就會浮散於上半身,導致咳血、痰熱、發熱、眩暈和頭痛,上半身熱盛的症狀日益明顯。氣血不能歸於經絡,就會沒有著落,精血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腰痛、骨頭疼、虛弱、畏寒或浮腫,或經期不調,或精氣流失,下半身虛弱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總的來說,這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所致,切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現在出現身體發熱、咳嗽、頭痛和骨頭疼的症狀,這些都屬於陰虛發熱所致。

須究根究本,堅固其精氣,快暢其胸臆,永無上不足之症。

方:萸肉,熟地,乾薑炒黑,甘草炙,人參,黃耆,牛膝,白朮,補骨脂,益智,茯苓,山藥,苡仁

白話文:

藥方:

• 菟絲子

• 熟地黃

• 炒黑的乾薑

• 炙甘草

• 人參

• 黃耆

• 牛膝

• 白朮

• 補骨脂

• 益智仁

• 茯苓

• 山藥

• 苡仁

一人潮熱,咳嗽盜汗,左右脈俱帶數而滑,總屬陰分有虧之象。須戒怒塞欲,病源不致日增。先服煎劑以治其標,後服丸方以治其本。

白話文:

有一位患者,潮熱、咳嗽、盜汗,左右手脈搏都帶數而滑,這些都是陰分虧損的徵兆。必須戒除怒氣和慾望,讓病症不要持續加重。先服煎藥來治標,之後服丸藥來治本。

方:麥冬,五味,桑皮,骨皮,知母,銀柴胡,熟地,白芍,貝母,甘草

丸方:六味加麥冬、五味。

一人因糙糧船勞頓,患頭痛身熱,滿身疼痛,惡食,狀似傷寒。至數日後,予診之,右手寸關浮大,重按少力,左脈微弱。此症雖外感而得,實系平日飢飽失時,勞役過度,元氣內傷,而致外邪易於湊之耳。不可誤用汗、下等劑。且見痰氣上升,不省人事,先以活絡丹一丸進之,利其關竅。至晚,痰降安睡,明日身涼,遍體疼痛亦減,遂以六君子湯加減施治。

白話文:

某人因粗糙糧食和船隻搖晃而勞累,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疼痛,噁心食慾差,類似傷寒的症狀。幾天後,我為他診斷,發現他的右手寸脈和關脈浮大,按壓後感覺力道虛弱,左手脈象微弱。這個症狀雖然是由外感所致,實際上是因為平日飢飽失常,勞累過度,元氣受損,導致外邪容易趁虛而入。不能誤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而且看到病人痰氣上升,昏迷不醒,先用活絡丹一丸給他服用,幫助他疏通氣血。到了晚上,痰氣消退,病人安穩入睡。第二天,體溫下降,全身疼痛也減輕了,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減方進行治療。

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廣皮,半夏,白芍,藿香,煨姜

一人細診其脈,肺部細小無力,肝部重按少神。肺病,則失降下之令,肺主氣也;肝病,則火無所滋,而心家亦受其損,為其本能生火,母病而子亦病,並其脾上亦傷之極矣。要之一身之中,以氣為主,三部受病,而兼向來腎家不足,自然不能納氣歸元,致有種種異症。曾服煎劑以治其標,今複製七味丸以治其本。

白話文:

某人仔細診斷其脈象,發現肺部脈象細小無力,肝部脈象按壓較重時反應遲鈍。肺部病變,導致肺氣下降受阻,而肺屬氣;肝臟病變,導致肝火無法滋養,進而影響心臟,因為肝臟有生火之功能,母臟生病,子臟也會受影響,此外,脾臟也受到極大的損傷。總而言之,人體以氣為核心,三臟皆有病變,加上腎臟原本就有不足,自然無法將氣歸納回原處(身體),導致出現各種異常症狀。先前服用的煎劑只針對表症治療,現在製作七味丸來治療根本病因。

方: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肉桂(一兩)

有升無降者,火也,氣也。六味加桂,未能奏績,還應從腎氣丸治之。但附子未應驟加,只須地黃加桂、牛膝、車前為得。

白話文:

如果症狀有上升而無下降的趨勢,則是由於火熱和氣鬱所致。雖然使用了六味丸加上桂枝,但效果不佳,還應從調理腎氣入手。不過,附子不宜一下子加入太多,只須添加地黃、桂枝、牛膝和車前子即可。

己卯蹐月底,次兒在東土,發熱不止,不省人事,晝夜不睡,舌如芒刺,兩手撮空,摸床尋衣,譫語不歇,目赤面紅,下部周身按之痛楚難動。如此三、四日,始入城報知,急下鄉看之,病形純似陽症。細診其脈,浮而無力,重按全無,乃陰症似陽病。急以補中益氣,加桂、參、耆,每味止一錢。

白話文:

己卯年十一月末,我的次子在異地患上發燒不退的症狀,神志不清醒,晝夜不寐,舌頭像芒刺般疼痛難忍,雙手在空中亂摸,好像在找尋衣物。他言語錯亂不停,雙目赤紅,臉色通紅,下半身和全身各處都疼痛難以移動。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四天後,我才收到消息趕回老家探望。診察病情後,發現症狀很像陽症。但仔細診脈後發現,脈搏浮而無力,重按後脈搏全無,這表明實為陰症似陽病的症狀。我緊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參鬚、黨參各一錢為其治療。

服之前症更甚,急以歸脾湯,加參六錢、桂五分。半夜照前加參六錢,天明又以補中益氣加參六錢,漸覺安妥,略能睡去,然譫語終未歇。非譫語,乃鄭聲也,譫則屬陽,鄭則屬陰故耳。但遍體筋骨疼痛,急服活絡丹一丸,身上痛止,熱亦漸涼,神氣頓覺清爽矣。三日後,滿身發水泡如珠,從前之風濕,庶幾稍解。

白話文:

服用湯藥後,原本的症狀更加嚴重,於是趕緊加上歸脾湯,並添加六錢人參、五分桂枝。半夜時再按先前方式添加六錢人參,天亮時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六錢人參,症狀逐漸緩解,可以稍微入睡,但胡言亂語的狀況仍然持續。其實不是胡言亂語,而是講出鄭國的方言,胡言亂語屬於陽症,方言則屬於陰症。只是全身筋骨疼痛,於是趕緊服用一丸活絡丹,身體疼痛就此停止,發熱也逐漸消退,精神氣色頓時清爽。三天後,全身長滿像珍珠一樣的水泡,之前的風濕症狀才稍稍緩解。

而二十餘日大便不利,一解之後,又復大瀉不已。仍朝用補中益氣,而投以八味丸,夜用歸脾,而亦投以八味丸,如此調理兩月餘,始得起身。嗟乎!此等症,若誤認外感,以汗藥發其表,寒藥涼其肌,必殆無疑矣。醒後細審其因,值大寒時,空腹遠行,兼之惱怒,乃因內傷真氣,勞動筋骨,攪亂心胸,陰陽兩傷也。如再遲屬不治矣。

白話文:

這個病人大約二十多天沒有大便,後來一解開後,又腹瀉不止。早上用補中益氣湯,並給八味丸;晚上用歸脾湯,也給八味丸。這樣調理了兩個多月,才得以起身。唉!這樣的病症,如果誤認為是外感,用發汗的藥物治療表面,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肌肉,必定沒有治癒的希望。仔細回想發病的原因,當時天氣很冷,空腹遠行,加上惱怒,因此傷到了體內的真氣,勞累了筋骨,擾亂了心胸,陰陽兩傷。再晚一點治療,就沒有治癒的希望了。

下保金預章病原:夫火有二,有君火,有相火。君火,即五行之火,乃燎原之火也;相火,即龍雷之火,得溫則炳,遇水則燔。若不識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濕攻之,適足以光焰燭天矣。蓋相火寄體於肝腎之間,即小腹下之左,亦旁及於右,乃水中之火,故曰龍雷之火,不可以寒涼治。《內經》所謂君火正治,相火反攻是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關於治療腹中疾病的原則:

火分為兩種,一種是君火,另一種是相火。君火就是五行中的火,如同燎原之火;相火就是龍雷之火,遇溫則發光,遇水則爆發。如果不瞭解它們的特性,用寒水來熄滅,用濕氣來攻克,只會讓火焰更加高漲。

相火寄存在肝腎之間,即小腹下方的左側,也延伸到右側。它是在水中的火,所以稱為龍雷之火,不可以用寒涼之法治療。《內經》中說,君火需要用正治法,相火則需要使用相反的療法。

正治而用清火之劑,人人知之;反攻而用溫補,病人不肯用,醫人不能用,即肉桂、附子是也。此二味,原與相火司氣,直入肝腎之中,據其窟宅而引之歸原耳。今尊恙,氣從小腹之下,直奔於上,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氣不歸,則精不攝,而夢泄之病屢至矣。氣既不歸元,則脾土無所滋養,而脾胃之氣不生,脾胃之氣不生,則五臟之氣不至,五臟之氣不至,則無根之火浮散無定,所以四肢痠軟,不能履地。虛火攻衝,延及於心包絡,則恍惚飄蕩無主,所以不寐而畏聲響。

白話文:

積極治療就使用清熱的藥物,大家都知道。反過來使用溫補藥物,病人不肯用,醫生也不能用,像桂皮、附子就是。這兩種藥,原本就是與腎火有關,直接進入肝腎中,據守它的住所,引導它歸回本源。現在你的病情,氣從小腹以下,直衝向上,這是腎氣虛弱,不能納氣歸元的緣故。氣不能歸元,精氣就不固攝,所以夢遺的毛病經常發生。氣既不能歸元,脾胃就沒有滋養,脾胃之氣不能生發,脾胃之氣不能生發,五臟之氣就不到位,五臟之氣不到位,則虛火上浮不定,所以四肢痠軟無力,不能行走。虛火衝擊,蔓延到心包絡,則神志恍惚飄蕩,所以失眠且畏懼聲響。

胃家雖能納食,止助陰質之濁氣,濁氣愈旺,則陽氣愈加浮散而發熱。內外上下飛越無定,元氣反為盜去,所以懶怯而口不能重語。怕寒而身不能出幃鮓,所以日漸痿瘦,久臥床褥,而不能舉步履地矣。《內經》曰:天無此火,不能生萬物;人無此火,不能有生。正指龍雷之火,即水中之火也。

白話文:

胃部雖然可以進食,但只能滋養身體中的陰濁之氣。陰濁之氣越盛,陽氣就越浮散,導致發熱。內外上下氣息亂竄,元氣隨之被盜,因此會感到疲倦怯懦,說話無力。怕冷,不敢離開溫暖的被窩,因此逐漸消瘦,長期臥牀,無法行走。

《內經》說:「沒有太陽的陽火,萬物無法生長;沒有人體的陽火,生命無法存在。」這裡說的陽火指的是腎中的真陽之火,就像水中的火一樣。

今以八味丸,用以補水中之火,(早上用參三錢)正所謂補天真之火;又以六君子湯加桂、附,以補中州之母氣(日間用參三錢),兼以補脾土之困。每日兩劑,則腎自歸經,火自歸元。比之春氣一回,遍地陽和,萬物自能生長。安得復疹頓於床褥間耶?若云桂、附助邪火,參、術滯邪熱。

白話文:

現在用八味丸,來補強水裡面的火(早上用人參三錢),正所謂補先天之火;又用六君子湯加上桂枝和附子,來補中州的元氣(白天用人參三錢),同時也補脾土的不足。每天兩劑,那麼腎氣就會歸於經絡,元氣就會歸於本源。就像春風一到,大地回暖,萬物自然能生長。哪還能再病倒在牀上呢?如果你說桂枝和附子會助長邪火,人參和白朮會阻滯邪熱。

愚不得而知也。在高明者,自能辨之。

一友三十四歲,為七情所傷,遂致脾氣不實。此胃強脾弱,不足之症已成。必須氣血兼補。

方:山藥,杜仲,茯苓,枸杞,甘草,白芍,山茱萸,熟地,五味,白朮,人參,當歸,腹皮,補骨脂

白話文:

藥方:

  • 山藥
  • 杜仲
  • 茯苓
  • 枸杞
  • 甘草
  • 白芍
  • 山茱萸
  • 熟地
  • 五味子
  • 白朮
  • 人參
  • 當歸
  • 腹皮
  • 補骨脂

一人小便淋漓,五年餘矣,此平時醉飽房勞之故也。近復感冒傷食,乍寒乍熱,五、六日不止,左右脈浮而帶數,兩尺重按無力,而右尺更甚,《內經》所謂倏忽往來,時作時止,責其無火,晝見夜伏,夜見晝伏,責其無水。又曰:陰虛生熱,陽虛生寒。總屬陰陽兩虛症。又云: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

白話文:

某人小便淋漓不止,已經五年多了,這是平時過度飲酒作樂造成的。最近他又感冒傷食,忽冷忽熱,五、六天都不見好轉。左右手脈象浮而帶數,兩尺脈重按無力,而右手脈象更加明顯。《內經》中說的倏忽往來,有時出現有時消失,是責怪沒有火氣,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是責怪沒有水氣。又說:陰虛會產生熱,陽虛會產生寒。總的來說是陰陽兩虛的症狀。又說:膀胱是津液的儲藏處,氣化之後才能排出。

小水不利,正因精氣虧損,不能運化津液所致耳。水虧,宜壯水之主;陽虛,宜益火之原;陽氣下陷,中氣受損,宜升之補之。空心用補中益氣加減,培其中州;上下午以腎氣丸,調其水火。如小水不利,暫用滋腎丸一、二錢,黃柏、知母各一兩,肉桂五分。

白話文:

小便不利的原因在於精氣不足,無法輸送津液。精氣不足,應壯大腎臟;陽氣不足,應滋補命門火;陽氣下陷,中氣受損,應提升和滋補中氣。

空腹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以培補脾胃;上下午服用腎氣丸,以調理水火。如果小便不利,可暫時服用滋腎丸一到兩錢,加黃柏、知母各一兩,肉桂五分。

夫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此腎氣一弱,二便為之不利。治宜滋腎化源為主,法當用六味丸服之,久久自愈。平時用冷水而爽快者,為因自己之真水不足,故藉外水以相濟耳。六味丸加黃柏二兩,敗龜板三兩。

白話文:

腎臟主管排尿與排便,並與兩個陰部器官(膀胱和生殖器)相通。當腎氣虛弱時,排尿和排便就會不順暢。治療應以滋養腎臟、化生腎水為主要原則,可以使用六味丸來調理。長久服用,自會痊癒。如果平時使用冷水後感到清爽,是因為自身的水液不足,所以藉助外在的水分來補充。六味丸可以加入二兩黃柏,三兩龜板來加強效果。

一人心經有火上炎,致兩眥作楚,自覺無光,正《內經》所謂大明勝則小明減,邪害孔竅是也。丸劑須補心丹加減,臨臥時服之,更用地黃丸加味,早上頻復,自然奏效。

白話文:

這個人的心經裡有火氣往上逆,導致兩眼邊緣疼痛,覺得眼睛沒有光澤,這正是《內經》所說的「大明勝則小明減」,是由邪氣侵害眼睛的孔竅所造成的。丸劑需要使用補心丹,並適當調整用量,在睡前服用。此外,還要使用加味地黃丸,每天早上多次服用,就能自然見效。

天王補心丹加減:茯神,遠志,柏子仁,黃連,甘草,丹參,玄參,生地,芍藥,石菖蒲,麥冬,甘菊,人參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加減後的成分:

  • 茯神
  • 遠志
  • 柏子仁
  • 黃連
  • 甘草
  • 丹參
  • 玄參
  • 生地黃
  • 芍藥
  • 石菖蒲
  • 麥冬
  • 甘菊
  • 人參

水二鍾,生薑一小片,煎五分,臨睡時服。若欲制丸,即以十帖料為末,煉蜜丸,硃砂為衣,每服二錢,或酒或白湯送下。

白話文:

用兩碗水和一小片生薑熬煮,熬到剩五分之一,在睡前服用。如果要製作成藥丸,先將十帖的藥材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再以硃砂作為外層,每次服用兩錢,可以用酒或白開水送服。

六味丸加味:甘菊(二兩),枸杞(二兩),五味子(一兩),麥冬(二兩)

一人虛寒之極,則肛門脫出。應服溫補實脾之劑。

方:人參(一兩),白朮(二兩),白芍(一兩半),五味(一兩),訶子肉(一兩),楂肉(一兩),山藥(一兩半),升麻(一兩),茯苓(一兩)

白話文:

配方:

  • 人參:1 兩
  • 白朮:2 兩
  • 白芍:1.5 兩
  • 五味子:1 兩
  • 訶子肉:1 兩
  • 山楂肉:1 兩
  • 山藥:1.5 兩
  • 升麻:1 兩
  • 茯苓:1 兩

共為細木,米糊為丸,白湯化下,空心服。

一人六脈浮數,按之豁然,此病後脾氣大虛,脾氣一虛則肺金先損,蓋土不能生金也。脾虛則不能攝涎,肺燥則多咳嗽,況脾濕動而生痰,令人亦咳。治須大補中氣,中氣旺則肺自安,不必治咳,而咳自安矣。

白話文:

一個人脈象浮而快速,按壓後立刻恢復,是因為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肺部金氣受損,因為土不能生金。脾虛無法承載津液,肺部乾涸就會頻繁咳嗽,加上脾濕會產生痰液,也會引發咳嗽。治療時需要大力補益中氣,中氣旺盛後肺部自然會安定,不需要治療咳嗽,咳嗽也會自行緩解。

方:人參(一錢),黃耆(一錢蜜炙),橘紅(一錢),白朮(一錢半土炒),當歸(一錢酒炒),甘草(三分炙),升麻(五分),柴胡(六分),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十二粒研),益智(一錢去殼鹽水炒研)

白話文:

藥方:

  • 人參(3克)
  • 黃耆(3克,經蜜炙處理)
  • 橘紅(3克)
  • 白朮(4.5克,經土炒處理)
  • 當歸(3克,經酒炒處理)
  • 甘草(0.9克,經炙製)
  • 升麻(1.5克)
  • 柴胡(1.8克)
  • 麥冬(3克,去除根芯)
  • 五味子(12粒,研磨)
  • 益智仁(3克,去除外殼,經鹽水炒製後研磨)

一人左脈微細,為陰血不足;右脈細數,為陰虛火動。病勢既重,且當君火司天,又值火令,水不能制火,則金被火爍,咳嗽日甚矣。宜生脈散加味。

白話文:

這個人左邊的脈搏微弱細小,表示陰血不足;右邊的脈搏細而快,表示陰虛火旺。病情如此嚴重,且正值當權之火司掌天空,又遇上火性旺盛的時節,水無法制火,那麼金就被火燒熔,因此咳嗽會愈來愈嚴重。建議使用生脈散並加入其他藥材治療。

方:人參(二錢),五味(十一粒研),麥冬(二錢去心),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酒炒),山藥(錢半),百合(錢半),橘紅(一錢),甘草(三分),粟殼(一錢蜜炙),當歸(一錢)

白話文:

組成:

  • 人參:2 錢
  • 五味子:研磨 11 粒
  • 麥冬:去核 2 錢
  • 知母:1 錢
  • 白芍:用酒炒過 1 錢
  • 山藥:1.5 錢
  • 百合:1.5 錢
  • 橘紅:1 錢
  • 甘草:0.3 錢
  • 粟殼:用蜜炙過 1 錢
  • 當歸:1 錢

一人左手脈帶細小,此真氣有虧;右手弦數,此脾肺二經受損。當壯火爍金之歲,又值心火刑肺之季,若非保肺健脾,何能有濟?急須參、術等煎劑,以治其本,更用地黃丸加味,以滋化源。扶過六、七月,漸入佳境矣。

白話文:

某人左手的脈搏細小虛弱,這是真氣不足的表現;右手的脈搏弦緊有力,說明脾肺兩條經絡受損。恰逢壯年陽氣旺盛之時,又遇心火刑剋肺氣之際,如果不保養肺氣、健運脾胃,怎麼能有益處呢?急需用人參、白術等藥物煎煮服用,以補益根本,再加用地黃丸滋補腎陰。經過六、七個月的調理,病情會逐漸好轉。

方:人參,麥冬(一錢去心),五味(九粒),白朮(一錢),橘紅(一錢),貝母(一錢),茯苓(一錢),山藥(一錢),苡仁(二錢),款冬(一錢)

白話文:

藥方:

  • 人參
  • 麥冬(1錢,去掉核)
  • 五味子(9粒)
  • 白朮(1錢)
  • 橘紅(1錢)
  • 貝母(1錢)
  • 茯苓(1錢)
  • 山藥(1錢)
  • 苡仁(2錢)
  • 款冬花(1錢)

噙化丸加減:真柿霜(一兩),玉露霜(一兩),薄荷葉(四錢),烏梅肉(二兩另搗),硼砂(二錢),貝母(一兩),桔梗(三錢),訶子肉(五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噙化丸配方與用法:

材料:

  • 真柿霜 50 克
  • 玉露霜 50 克
  • 薄荷葉 20 克
  • 烏梅肉 100 克(另搗碎)
  • 硼砂 10 克
  • 貝母 50 克
  • 桔梗 15 克
  • 訶子肉 25 克
  • 甘草 10 克

使用方法: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含在口中緩慢溶解。

共為細末,先將烏梅蒸熟,搗入藥末內,然後加白糖霜四兩,共搗為丸,不時噙化。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狀,然後將烏梅蒸熟,搗碎成泥加入藥粉中。接著加入四兩白砂糖霜,一起搗成藥丸。平時可以含服化解藥丸。

地黃丸加五味子一兩,麥冬二兩。

一友脈數而帶澀,獨肺部無力如絲,數為內熱,澀為血虛,因久熱未已,遂成咳而潮熱。總屬陰分有傷,衛氣無損之恙。先要滋陰清肺,陰得滋養則身熱自愈,肺得清化,則咳嗽自平。

白話文:

一位朋友脈搏跳動次數較多且感覺遲鈍,只有肺部無力,細弱如絲,跳動次數多表示體內有熱,遲鈍表示血虛。因為長期的熱邪未止,所以導致咳嗽和潮熱。總的來說是身體陰分受損,衛氣沒有損傷。首先要滋養陰分,清化肺部,陰分得到滋養,身體發熱的症狀會自行痊癒,肺部得到清化,咳嗽的症狀也會自行平息。

方:橘紅,生地,麥冬,天冬,知母,柴胡,牡丹皮,骨皮,秦艽,丹參,甘草,玄參,貝母,加生薑

白話文:

藥方:橘紅、生地黃、麥冬、天冬、知母、柴胡、牡丹皮、骨皮、秦艽、丹參、甘草、玄參、貝母,再加入生薑。

柴胡、秦艽,風藥也。熱極生風,骨蒸潮熱,非此不能引邪從毫竅而出。上二味,凡骨蒸潮熱者,必以知母、地骨皮而兼用之。服前方四、五劑,宜服後方數劑。

白話文:

柴胡和秦艽是治療風疾的中藥材。當風熱極盛,導致骨蒸潮熱時,必須使用這兩味藥物才能將邪氣從毛孔中引出。上述兩味藥物,凡是有骨蒸潮熱症狀的,都必須與知母、地骨皮一起服用。服用前面提到的藥方四到五劑後,再適當服用後面提到的這個藥方。

方:北五味(四分),廣皮(八分),知母(八分),銀柴胡(八分),當歸(八分),貝母(一錢),麥冬(一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紫菀(一錢),骨皮(一錢),蘇子(一錢炒),人參(一錢)

白話文:

藥方:

  • 北五味:4 分
  • 廣皮:8 分
  • 知母:8 分
  • 銀柴胡:8 分
  • 當歸:8 分
  • 貝母:1 錢
  • 麥冬:1 錢
  • 熟地:2 錢
  • 白芍:1 錢
  • 紫菀:1 錢
  • 骨皮:1 錢
  • 蘇子:1 錢(炒製)
  • 人參:1 錢

十二月十四日復診之,脈數已減,重按有神,病減去十之六。第脈猶帶澀而微,則血分尚虛,脾氣尚弱,肺部尚有虛痰也。

白話文:

在十二月十四日的回診中,脈搏次數已經減少,重按時有神采,病情已減輕了六成。不過,脈搏仍帶有一絲澀滯感,這表示氣血仍虛,脾臟功能仍弱,肺部仍有虛痰殘留。

方:熟地(二錢),白芍(二錢二分),人參(一錢),貝母(一錢半),陳皮,白朮,茯苓(各八分),白蔻(一錢研),北五味(九粒),麥冬(九分),甘草(一分)

白話文:

方劑:

  • 熟地黃(12 克)
  • 白芍藥(13.2 克)
  • 人參(6 克)
  • 貝母(9 克)
  • 陳皮(4.8 克)
  • 白朮(4.8 克)
  • 茯苓(4.8 克)
  • 白蔻(6 克,研磨成粉)
  • 北五味子(5.4 克)
  • 麥冬(5.4 克)
  • 甘草(0.6 克)

丸方:當歸(三兩),知母,丹皮,茯神,棗仁,丹參(各二兩),杜仲(三兩),熟地(四兩),橘紅,半夏(各二兩),山萸,山藥(各三兩),續斷(二兩),為末,密丸,白湯空心送下,如勞倦用人參湯送下。

白話文:

藥丸配方:

  • 當歸:三兩
  • 知母:二兩
  • 丹皮:二兩
  • 茯神:二兩
  • 棗仁:二兩
  • 丹參:二兩
  • 杜仲:三兩
  • 熟地:四兩
  • 橘紅:二兩
  • 半夏:二兩
  • 山萸:三兩
  • 山藥:三兩
  • 續斷: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製成藥丸。空腹時以溫開水送服。如果疲勞的話,可用人參湯送服。

一人左手關部脈狀如爛綿,重按無力而芤,右手寸部帶數,重按亦少神,脾部則中實。總屬肝血不足,肺金受火,脾有濕痰,所謂陰分有傷,衛氣無損。為今之汁,仍要滋陰清肺,少佐以治痰之藥。滋陰則肝得其養,筋絡舒而血自歸經;清肺則痰嗽平而吐紅自愈。第要戒勞怒,禁用寒涼,及一切乾燥之物。

白話文:

一位患者左手關脈弱如爛綿,按重無力,且脈象遲緩;右手寸脈跳動較快,按重也有些虛弱,而脾部脈象卻較為有力。總的來看,患者肝血不足,肺金受火,脾有濕痰,屬於陰分受損,衛氣未傷的情況。當務之急是滋陰清肺,再適當加入化痰的藥物。滋陰可以養肝,使筋脈舒展,血液回歸經脈;清肺可以緩解痰咳,自然就能治癒吐血。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應避免勞累和發怒,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和任何乾燥的食物。

方:白朮(八分),歸身(一錢),茯神(八分),遠志(一錢),生地(二錢),紫菀(一錢二分),知母(一錢二分),橘紅(八分),貝母(一錢),五味(九粒),鬱金(八分),人參(一錢),加烏梅肉(二個),柏葉一錢。

白話文:

處方:

  • 白朮(4 公克)
  • 當歸(0.5 公克)
  • 茯神(4 公克)
  • 遠志(0.5 公克)
  • 生地(1 克)
  • 紫菀(0.6 克)
  • 知母(0.6 克)
  • 橘紅(0.4 公克)
  • 貝母(0.5 公克)
  • 五味子(4.5 粒)
  • 鬱金(0.4 公克)
  • 人參(0.5 公克)
  • 加入烏梅肉(2 個)
  • 柏葉(0.5 公克)

因向來不足,兼項下有瘡,環跳作痛,近復咳血,狀如咯血,皆系肝氣受傷也。此血不禁,但日後不可惱怒耳。

方:橘紅,茯神,麥冬,青木香(各一錢,即馬兜鈴根,不可用木香),丹皮(二錢),牛膝(一錢半),生地(二錢),貝母(一錢半)

白話文:

処方:

橘紅、茯神、麥冬、馬兜鈴根(各一錢,不要用木香)

丹皮(二錢)

牛膝(一錢半)

生地黃(二錢)

貝母(一錢半)

正月十一日復診:六脈如前,環跳作痛稍減,咳血已除,今復胸膈不寬,每日晡則熱多寒少,正《內經》所謂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大為可慮,第一要戒勞煩惱為吃緊,前方大都近補中益氣湯加減,暫複數劑。

白話文:

正月十一日回診:六脈仍然虛軟,環跳穴的疼痛稍微減輕,咳血已經止住。但是現在胸膈又覺得不太舒服。每天下午就覺得身體發熱,但手腳卻感到冰冷。這正是《內經》中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這情況很值得憂慮,現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避免勞累煩惱,前面開的藥方主要是以補氣血,幫助強壯身體為主。現在先再開一些藥。

正月甘一日又診,復因胸膈不寬,加芍藥、枳殼

一人診得六脈雖見微數,但重按少力,此正氣虛而精血少也。目今咳嗽身熱,而脾胃欠實,不能多進飲食,但系肝木乘脾、脾土受制,則肺失所養,所以嗽未止,觸之則發,母病而子亦病矣。肺金既無所滋,則自然虛耗。治法宜保中州之土,滋腎中之陰,土壯則萬物自能生旺,陰長則心火自能下降。痰自然不生,嗽不治而自愈,熱不清而自除矣。

白話文:

有人診斷出的六脈雖然脈象微細,但重按後力道不足,這是正氣虛弱、精血不足的原因。現在有咳嗽發熱的症狀,而且脾胃虛弱,無法多進食,但這是因為肝木克脾、脾土受制,導致肺部失去滋養,所以咳嗽不止,觸摸肺部就會發作,母親病了孩子也跟著病了。肺金既然沒有得到滋養,就會自然消耗。治療方法應該是保衛脾胃,滋養腎陰。脾胃強壯,萬物就能生長興旺;腎陰充裕,心火就能下降。這樣一來,痰自然不生,咳嗽不治而癒,發熱不清除也能自愈。

方:人參(二錢),白朮(錢半土炒),北五味(四分),白芍(二錢炒),山芍(錢半),茯苓(錢半),苡仁(二錢炒),橘紅(一錢),款花(錢半),半夏(一錢)

白話文:

方劑:

  • 人參(6 克)
  • 白朮(4.5 克,用土炒過)
  • 北五味(1.2 克)
  • 白芍(6 克,用炒過)
  • 山芍(4.5 克)
  • 茯苓(4.5 克)
  • 苡仁(6 克,用炒過)
  • 橘紅(3 克)
  • 款花(4.5 克)
  • 半夏(3 克)

加生薑三片,空心服,如丸方,即以此煎膏可也。

方:杜仲(二兩鹽水炒),牛膝(二兩),山萸(四兩),生地(八兩),薑汁、砂仁末(各二兩),拌搗,山藥(四兩),焙丹皮(三兩),茯苓(三兩),澤瀉(二兩),五味(兩半隔紙焙),麥冬(二兩去心)

白話文:

藥材:

  • 杜仲(100克,用鹽水炒過)
  • 牛膝(100克)
  • 山萸肉(200克)
  • 生地(400克)
  • 生薑汁、砂仁(各100克,搗碎)
  • 山藥(200克)
  • 煨丹皮(150克)
  • 茯苓(150克)
  • 澤瀉(100克)
  • 五味子(10克,隔紙焙乾)
  • 麥冬(100克,去心)

照法煎膏,不必加蜂蜜,煎好收貯磁罐內。每用二、三茶匙,惟飽時不必用,一日之內要服數次。

白話文:

按照方法將草藥煎成膏狀,不必加入蜂蜜。煎好後,將膏藥儲存在瓷罐中。每次使用兩到三茶匙。只有在飽腹時可以不用。一天中多次服用。

一人咳嗽不止,脾虛不能生養肺金也;面色浮腫,脾虛不能制其水也;飲食後作悶。脾虛不能運化精微也;大便溏而似覺後重,脾虛而清氣不能升,故濁氣下降也。總之,脾家受病,致變生種種。宜先固脾土,急以白朮膏加減,先照顧脾胃,然後投以丸劑,保肺扶元氣,以善其後。

白話文:

有個人一直咳嗽不止,這是因為脾虛無法滋養肺部,導致肺金不足。

面色浮腫,這是因為脾虛無法控制體內的水液。

進食後感到胸悶,這是因為脾虛無法運化食物中的精華。

大便稀溏,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這是因為脾虛導致清氣無法上升,因此濁氣下降。

總之,脾臟出現問題,會導致各種疾病。治療時,首先要加強脾臟功能。可以使用白朮膏加減方,先調理脾胃,然後再使用丸劑治療,補肺固本元氣,以改善後續症狀。

方:白朮(半斤,米泔水浸一日夜,銼片,飯上蒸一次,土炒焦色),茯苓(四兩),山藥(三兩),苡仁(三兩炒焦),訶子(三兩去核),北五味(二兩),澤瀉(二兩),補骨脂(二兩)

白話文:

處方:

  • 白朮(250 克,用米湯浸泡一天一夜,切片,蒸熟後用土炒至焦色)
  • 茯苓(200 克)
  • 山藥(150 克)
  • 苡仁(150 克,炒焦)
  • 訶子(150 克,去核)
  • 北五味(100 克)
  • 澤瀉(100 克)
  • 補骨脂(100 克)

小水不利,煎車前子湯飲,照法煎成膏,不時服。

白話文:

小便不利時,煎煮車前子湯飲用,按照方法煎製成膏狀,隨時服用。

丸方:人參(另煎),陳皮(一兩),半夏,補骨脂(炒),益智仁(炒),茯神棗仁(炒,以上各一兩),白朮(一兩半土炒),山藥(一兩)

白話文:

藥丸配方:

  • 人參(另行煎服)
  • 陳皮(一兩)
  • 半夏(一兩)
  • 補骨脂(炒製,一兩)
  • 益智仁(炒製,一兩)
  • 茯神棗仁(炒製,以上各一兩)
  • 白朮(炒製,一兩半)
  • 山藥(一兩)

為末,淡薑湯泛為丸,每服二錢,桂圓十個,人參二錢,同煎湯服。

煎方:山藥,米仁炒,訶子,百合(各二錢),補骨脂(一錢),北五味(六分),白朮(土炒焦),茯苓,車前(各二錢),半夏,款冬花(各一錢),白芍(錢半酒炒),人參(三錢),煨姜(四分)

白話文:

湯藥配方:

  • 山藥、炒米仁、訶子、百合(各 12 克)
  • 補骨脂(6 克)
  • 北五味(3.6 克)
  • 焦白朮、茯苓、車前草(各 12 克)
  • 半夏、款冬花(各 6 克)
  • 炒白芍(9 克)
  • 人參(18 克)
  • 煨乾薑(2.4 克)

二月初一復診:面色痿黃,久瀉不止,未瀉作痛,瀉後痛愈,六脈數而無力,飲食減少,精神日耗,大解不時流出。此皆氣虛之極,不能收攝,且元氣下陷之故也。恐防氣脫,須當理中湯溫其脾胃,以調中益湯升提下陷之氣,方為正治。

白話文:

二月初一複診:面色發黃,腹瀉持續不癒,瀉前會疼痛,瀉後疼痛會減輕,脈搏數弱無力,食慾不振,精神逐漸衰弱,大便經常不自覺地流出。這些都是氣虛嚴重,無法收斂,加上元氣下陷造成的。擔心會氣脫,必須用理中湯溫暖脾胃,以調中益氣湯升提下陷的元氣,這纔是治本之道。

下午,專固脾元:熟附子,炙甘草(三分),訶子肉(一錢),煨姜(三分),人參(三錢,另),乾薑(一錢四分炒黑),茯苓(二錢),白朮(五錢土炒)

白話文:

午後,主要調理脾胃元氣:

  • 熟附子
  • 炙甘草(三分)
  • 訶子肉(一錢)
  • 煨姜(三分)
  • 人參(三錢,另取)
  • 乾薑(一錢四分,炒黑)
  • 茯苓(二錢)
  • 白朮(五錢,土炒)

早上,應以調中益氣加減:人參(二錢),升麻(四分),柴胡(五分),白朮(三錢),木香(八分),黃耆(一錢半),炙草(二分),陳皮(八分)

白話文:

早上建議使用調理中氣、補益氣血的藥方:

  • 人參:2 錢
  • 升麻:4 分
  • 柴胡:5 分
  • 白朮:3 錢
  • 木香:8 分
  • 黃耆:1.5 錢
  • 炙甘草:2 分
  • 陳皮:8 分

午後,應服理中湯:人參,白木,乾薑,甘草

如脈沉細,腹中痛,故用於姜之辛熱能土中瀉水;若脈弦,是木來剋土,當用芍藥為君,其味酸,能於土中瀉水,故建中湯以此為君。

白話文:

如果脈象細弱無力,腹中疼痛,就使用生薑的辛辣溫熱性質,幫助脾胃運化水液;如果脈象緊繃弦急,表示肝木過盛剋制脾土,應當使用芍藥作為主藥,其味酸,可以幫助脾土運化水液,因此建中湯以此為君。

二月初十又診:六脈細數無力,真陰與真陽俱虛也。身體外邊不熱,而內有虛燥,皆屬虛極之候,目今瀉既稍減,則溫補之劑亦宜稍減,煎方另書於後。

白話文:

二月初十再次診斷:六脈細數無力,說明身體的陰陽精氣都已虛弱。身體表面不發熱,但內部有虛火,都是虛弱到極點的徵兆。現在瀉下之劑已有所減少,溫補藥劑也應酌情減少,煎劑處方另見下文。

方:人參(二錢),炙草(四分),茯苓(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耆(一錢),貝母(一錢半),五味(三分),生薑(四分),烏梅(三分)

白話文:

處方:

  • 人參 (2 錢)
  • 炙甘草 (4 分)
  • 茯苓 (1 錢)
  • 白朮 (1 錢 2 分)
  • 黃耆 (1 錢)
  • 貝母 (1 錢 5 分)
  • 五味子 (3 分)
  • 生薑 (4 分)
  • 烏梅 (3 分)

如前煎,上下午服。

丸藥每日二錢,以人參一錢煎湯,空心送下。

病原內大便時漏,氣虛不能攝也;咳嗽交加,發火愈甚,浮游之火上升,虛極狀也。一、二日內,大便雖減一次,然不時流出,皆系氣不能攝,且脾氣未能即復也。浮腫、腹響、氣脹,皆可驗矣,且咳嗽多痰,系土虛不能生肺金,即所謂母病而子亦病也。咳嗽中間,或有血珠,似絲非絲,此更人所難知,乃子病而母亦病也,心為脾之母耳。

白話文:

便祕時大便仍會漏出,這是因為氣虛無法收攝大便。咳嗽加劇,引發發燒,這是浮游之火上升,虛弱極點的表現。一、兩天內,雖然大便次數減少一次,但還是會不時漏出,這都是因為氣無法收攝,而且脾氣還沒有恢復。浮腫、腹脹、脹氣,都是氣虛的證據。咳嗽多痰,是因為脾虛無法滋養肺金,這是所謂的「母病而子亦病」。咳嗽中偶爾會帶血絲,像絲又不像絲,這更難以理解,這是「子病而母亦病」,因為心是脾的母親。

總之心主血,脾統血,一經受病,則子母俱傷,不可不虛心體認也。予行醫四十年,豈不知寒涼能治火熱?以血分治陰虛,但要切脈之虛實、形之虛實,然後用藥,方無差誤。近來四、五日內,應將前方為主,另立加減法於後,以備鮍用。

白話文:

總的來說,心臟掌管血液,脾臟統攝血液。一旦一方受損,就會同時傷及心脾,不可不謹慎體會。我行醫四十年,豈會不知用寒涼藥物治療火熱症?以血分來治療陰虛症狀,但必須切脈診斷虛實,觀察形體虛實,才能用藥,纔不會有誤差。最近四、五天內,應以之前的方劑為主,另立加減法作為後備,以備不時之需。

如口渴甚,禁用天花粉等類,宜加北五味幾粒。如大便仍每日一、二次,則暫加天門冬錢許。如覺氣脹或腹內痛,宜暫用木香(七分),白豆蔻錢許。如覺元氣下墜而撒屁則稍寬,或不時大便流出,此真元下陷,方中宜加升麻、柴胡二、三劑。如痰中有紅色者,宜加懷生地,因防腸滑,不如以丹參代之;如無等症,不必加。

白話文:

如果患者非常口渴,不要使用天花粉等藥材,建議加入一些北五味子。如果患者仍每天排便一到兩次,則暫時加入一點天門冬。如果患者感覺腹脹或腹痛,建議暫時使用木香(七分)和白豆蔻(一錢)。如果患者感覺元氣下墜並放屁,則稍作寬鬆,或不時排便,這是真元下陷的表現,應在方劑中加入升麻和柴胡二到三劑。如果痰液中帶有紅色,建議加入懷生地,因為懷生地容易導致腸滑,不如用丹參代替;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可不加。

如火氣上升,正是無根之火上炎,應另煎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九粒,間呷一、二口。如腹中窄狹,或大便漉漉作聲,此水火相傳之聲,方中宜加制好真茅、山蒼朮錢許。如氣打呃,應淡薑湯倍用人參。如小水頻數,加益智仁錢許;如小水不利,加車前子二錢;如覺氣升,宜磨沉香七、八分;如浮腫甚,倍加茯苓、車前。

白話文:

如果上火的症狀是無緣無故火氣上升,需要另外煎服人參 0.5 錢、麥冬 0.8 錢、五味子 9 粒,可以少量分次飲用。

如果腹部感覺狹窄或有水聲響,是因水火相激所致,需要在藥方中加入製好的真茅根、山蒼朮各少許。

如果出現打嗝,需要使用淡薑湯並加倍人參。

如果小便次數多,需要加入益智仁少許;如果小便不利,需要加入車前子 2 錢;如果感覺氣往上衝,需要研磨沉香 0.7-0.8 錢;如果浮腫嚴重,需要加倍茯苓和車前子。

一人面色痿黃,四肢倦怠,頭眩作渴,手足厥冷而麻;誦讀略勞,則覺喉間作痛,飲食雖能進,而覺心慒,睡臥亦欠安。總之,真元不足,脾氣受損,氣血兩虧,虛火炎上之象也。八月十四日復診,得六脈遲緩,重按無神,益合前症矣。至如頭眩作渴,心嘈內熱,似覺實火,目今大忌寒涼之劑,深恐伐其胃氣,則將來飲食少進,而諸變症出矣。目今丸方以扶養元氣,及固保脾胃之藥為主。

白話文:

此患者面色蠟黃,四肢乏力,頭暈口渴,手腳冰冷麻木;略微讀書就會覺得喉嚨痛,雖然還能進食,但覺得心裡空虛,睡眠也欠佳。總之,這是真元不足、脾氣受損、氣血兩虛、虛火上炎的表現。八月十四日複診時,發現六脈脈象緩慢,重按無力,更加符合先前的症狀。至於頭暈口渴、心煩內熱,看似是實火,但是目前最忌用寒涼藥物,深怕損傷胃氣,導致日後飲食量減少,出現其他併發症。目前的藥方以扶助元氣和保護脾胃的藥物為主。

煎方另制服,並有加減法附後。

丸方:山藥,山萸,白苓,丹皮,白朮,熟地,澤瀉(各三兩),枸杞,知母(各兩半),人參(一兩),麥冬(兩半去心),五味(五錢)

白話文:

配方:

  • 山藥:三兩
  • 山茱萸:三兩
  • 白茯苓:三兩
  • 丹皮:三兩
  • 白朮:三兩
  • 熟地黃:三兩
  • 澤瀉:三兩
  • 枸杞:兩半
  • 知母:兩半
  • 人參:一兩
  • 麥冬(去心):兩半
  • 五味子:五錢

煉蜜為細丸,每服二錢,空心白湯送下。

煎方:遇喉痛及內熱,加服三、四劑。

陳皮,山藥,茯苓,白朮(各一錢),米仁錢(半炒),蓮肉(一錢),黃連(薑汁炒八分服三帖後減去),熟地,山萸(各一錢),丹皮(八分),澤瀉(六分)

白話文:

陳皮、山藥、茯苓、白朮(各1錢)

炒米仁(半錢)

蓮肉(1錢)

黃連(用薑汁炒,服用3帖後減量到8分)

熟地黃、山茱萸(各1錢)

丹皮(8分)

澤瀉(6分)

加圓眼肉四枚,生薑三片,煎五分,空心服。

點心:宜用此糕或粉。

蓮肉(去心炒),白扁豆(去殼炒),米仁(炒),山藥(炒),芡實(各半斤),陳米(二升)

白話文:

蓮子(去除蓮心後炒熟),白扁豆(去除外殼後炒熟),薏米(炒熟),山藥(炒熟),芡實(各半斤),陳米(二升)

宜食:腰子、肚子、肺頭、鰻魚豬腳、鴨羊肉、煮藕。

白話文:

建議進食:

  • 腰子
  • 豬肚
  • 豬肺
  • 鰻魚
  • 豬腳
  • 鴨肉、羊肉
  • 煮熟的蓮藕

忌食:梨、菱、蟹及一切生冷油膩之物。

丸方:人參(一兩),山藥(兩半),白朮(一兩土炒),白芍(一兩),麥冬(一兩瓦上焙去心),知母(一兩去毛),懷熟地(二兩),半夏曲(五錢),棗仁(一兩炒),甘草(三錢),山萸(一兩)

白話文:

藥丸配方:

  • 人參:1 兩
  • 山藥:2 兩半
  • 白朮:1 兩(炒製)
  • 白芍:1 兩
  • 麥冬:1 兩(瓦上烘烤,去除中心)
  • 知母:1 兩(去除外殼)
  • 熟地黃:2 兩
  • 半夏:5 錢
  • 棗仁:1 兩(炒製)
  • 甘草:3 錢
  • 山萸肉:1 兩

以後又看,去半夏曲,加黃耆一兩,蜜炙枸杞子一兩半。

煎方: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四分),人參(六分),桔梗(六分),甘草(二分),石菖蒲(八分),茯神(八分),棗仁(八分),當歸(八分),半夏曲(一錢),生地(二錢),橘紅(八分),加生薑

白話文:

煎藥配方:

  • 麥冬(15克,去心)
  • 五味子(6克)
  • 人參(9克)
  • 桔梗(9克)
  • 甘草(3克)
  • 石菖蒲(12克)
  • 茯神(12克)
  • 棗仁(12克)
  • 當歸(12克)
  • 半夏曲(15克)
  • 生地黃(30克)
  • 橘紅(12克)
  • 加上生薑

一貴者,因煩勞忿怒,飲食不思,已二、三月矣。春初患左脅痛極,不能向左眠,三日後,又感暴寒微風,遂加咳嗽、喘急短氣,惡風,喜重衣覆身,汗流不止,不時嘔吐清水及痰。每偏左臥,久則疼而且煩,或飲冷水才覺稍舒,胸膈中脘痞塞,上下氣不相通,日夜煩燥,止飲米湯碗許,耳鳴如風颳樹,手指肉眼,振搖不已。予始至,診得兩寸脈微浮而澀,關尺微虛不固。

白話文:

一位富貴人家的人,因為過於操勞、生氣,已經好幾個月吃不下飯了。春天剛開始的時候,他左邊肋骨痛得厲害,無法向左側睡覺。三天後,他又感覺到突如其來的寒冷微風,於是開始咳嗽、喘息急促、氣短,怕風,喜歡穿很多衣服,汗水流個不停,時不時嘔吐清水和痰。每次偏向左側躺著,時間長了就會疼痛煩躁,或者喝冷水後才會覺得稍微舒服一些。他的胸部和上腹部堵塞不通,氣息上下不通暢,日夜煩躁不安,只能喝一碗稀飯,耳朵裡嗡嗡作響像風吹樹葉,手指和眼睛的肌肉不斷顫動。當時我到了他的家中,診斷發現他的兩寸脈象微弱浮動而澀滯,關脈和尺脈微弱而無力。

此日溏泄大便三次,其子問曰:「脈氣如伺?」予曰:「不妨,究方書云:虛勞咳嗽之症,靠左不得眠者,肝脹;靠右不得眠者,肺脹。及咳嗽自汗,喘急下泄,俱在難治例。況澀脈見於春時,金來剋木,亦是可畏,但神氣尚未乏極。雖少春夏之脈,而兩寸帶浮,尚有微陽,小便稠黃而尤長,面色焦黑而微有黃氣,數件或可療耳。」仲景云:脈虛微弱,下無陽。

白話文:

今天拉了三次稀屎,他兒子問:「脈相怎麼樣?」我說:「沒問題,古書上說:虛弱勞累又咳嗽的病症,(如果)靠左邊(躺下)不能入睡的,是肝臟脹氣;靠右邊(躺下)不能入睡的,是肺臟脹氣。而且(如果)咳嗽又盜汗、呼吸急促、腹瀉,都屬於難以治癒的範例。況且(脈搏)澀脈出現在春天,金來剋木(金剋木),也是需要注意的,但精神氣息尚未枯竭。雖然缺少了春夏脈象,但兩寸脈帶浮,表示還有一點陽氣,小便顏色濃黃且時間較長,面色焦黑但略帶黃氣,這些症狀都或可治癒。」仲景說:脈搏虛弱細微,下焦沒有陽氣。

又云:微虛相傳,乃為短氣。又云:微浮,傷客熱。東垣云:陰先亡,陽欲得去,乃是熱壅口臭,謂之假熱之症。各條所云,頗覺相似,此蓋得之七情傷陰,煩勞傷陽,風寒得以乘虛入客,胸膈痞塞。

白話文:

也有人認為:元氣微虛,就會導致氣短。還有說:脈象微浮,是熱邪傷客。東垣先生說:陰氣先虧,陽氣就要離散,這樣就會導致熱氣鬱結,口臭,這種情況稱為假熱之症。以上各條所說,都有些相似,這可能是因為七情所傷,損耗陰氣,煩勞所傷,損耗陽氣,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導致胸膈痞塞。

因邪在半表半裡,又為冷水停凝,症似支結,脅側不能,臥寐覺痛作,雖飲留肝實,亦是元氣不調充,參之咳嗽,喘緊短氣,自汗耳鳴,肉瞤振搖不已,嘔吐泄瀉,俱屬正氣已疲,合從為治。雖有表邪,亦惟調其氣,使邪自釋;養其血,使氣自平。用順氣養榮湯,加桂枝、甘草、二劑,諸症頓減。

白話文:

由於邪氣位於半表半裡,再加上冷水停滯凝固,症狀類似於肢體拘緊,肋骨兩側疼痛,平躺或睡覺時疼痛加劇。雖然飲酒導致肝氣鬱結,但也是因為元氣失調,再加上咳嗽、氣喘、氣短、自汗、耳鳴、肌肉痙攣、顫動、嘔吐、腹瀉等症狀,全是正氣衰竭所致,需要綜合調理。即使有表邪,也只需要調和氣血,讓邪氣自然消散;滋養氣血,讓氣血自發平穩。使用順氣養榮湯,再加入桂枝、甘草,服用兩劑後,各種症狀都明顯減輕。

關尺之脈,沉澀可慮,易以補中益氣湯,順春升之令,以補不足之陽,少佐小青龍湯一、二分,以和營衛而撤其未盡之邪。又二劑,自汗喘嗽嘔吐己除,但痞塞脅病未減,更以六君子湯,倍半夏、陳皮,少佐白豆仁、木香。向左右側臥俱不痛,臉上焦黑之色,日漸減去,而脾胃尚不實,再製四神丸以固之。

白話文:

關尺脈沉悶滯澀,令人擔憂。可服用補中益氣湯,順應春氣升發的時令,以補益陽氣不足。再少量加入小青龍湯一、二劑,以調和營衛,驅散殘留的邪氣。經過兩劑藥後,盜汗、喘咳、嘔吐等症狀已經消除,但胸脅痞塞的病狀尚未減輕。於是改用六君子湯,加大半夏、陳皮的用量,再少量加入白豆仁、木香。此時,患者左右側臥都不會感到疼痛,臉上的焦黑之色逐漸減退,但脾胃仍虛弱。於是再製四神丸以鞏固療效。

左尺甚弱,知腎為胃之關,腎虛則胃之化機未運,又合腎氣丸投之。腎氣服之空腹,六君服之日中,四神服之臨臥,自此月餘而起。

白話文:

左尺脈非常虛弱,我知道腎臟是胃的關口,腎臟虛弱就會導致胃的消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於是,我又給他服用了腎氣丸。他空腹服用腎氣丸,中午服用六君子丸,睡前服用四神丸。這樣調養了一個多月,他的身體就恢復了。

一人向來脾腎兩虛,少年極失謹慎,三十歲前,忽患脾泄,參苓白朮散常不輟口,病發時,必用桂附方愈。三十歲後,脾胃甚好,善啖,自恃強壯,初患齒痛,口舌痛,以涼膈散數錢服之,即愈。

白話文:

一個人從小就脾腎虛弱,年輕時不注意保重身體,三十歲前,突然患上了脾泄,經常服用參苓白朮散,一發病就必須服用桂附劑才能治癒。三十歲後,脾胃變好了,能吃能喝,自認身體強壯,起初得了牙痛、口舌痛,服用了涼膈散幾錢就治好了。

自此常發常服,至半年後,滿口腐爛,飲食不進,涼藥愈服愈劇,予診其脈,兩寸浮數而微,關尺浮弱而澀,因謂乃兄曰:「形雖有餘,精仍不足,當嚴守戒忌,服滋補藥,涼劑不可再投矣。」用八珍湯,倍地黃以峻補腎水,加桂、附各一分,引火歸元,正《內經》所謂折之不去,求其屬以衰之也。煎就涼服,不使與上焦之虛熱爭也。

白話文:

從此以後,病人經常發作並服用治療熱症的藥物,半年後,滿嘴腐爛,吃不下東西,服用的涼性藥物越服越嚴重。我診斷他的脈象,兩寸位置的脈象浮數而微弱,關尺位置的脈象浮弱而澀。於是對他的哥哥說:「他的外形看起來很壯實,但精氣仍然不足。應嚴格遵守禁忌事項,服用滋補藥,不可再服用涼性藥劑。」於是使用八珍湯,加倍地黃的用量以滋補腎水,再加入桂枝和附子各一錢,以引火歸元。這符合《內經》所說的「折之不去,求其屬以衰之」。藥煎好後,等藥涼了再服用,這樣可以避免藥物與上焦的虛熱爭鬥。

一宦向來中氣不足,予進診視,常言服得力參、耆。壬戌六月,署歸烏二邑印務,午飯未幾。啖楊梅一大甌,胸中逐覺不爽,至午後,身熱頭眩,吐痰口渴,不思飲食,此三日矣。適延一友,用枳實、山楂,苓、連、厚朴、二陳之類,服三、四劑,大便一次,去燥糞數塊,而前症如舊。又用歸、芍、知母、麥冬、山楂、黃芩等味,反腹滿作嘔。

白話文:

一位官員平時中氣不足,我前往診視,他常說喝補氣藥參鬚、黃耆有效。壬戌年六月,這名官員處理完烏程、二縣的公務後返回。午飯後不久,他吃了很多楊梅,隨即感到胸中不舒服,直到下午,出現發熱、頭暈、吐痰、口渴、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已經持續三天了。他剛請了一位朋友來會診,對方使用了枳實、山楂、茯苓、連翹、厚朴、二陳湯等藥物,他服用了三、四劑後,大便了一次,排出了一些乾燥的糞便,但之前的症狀仍然未改善。接著,他又服用了當歸、芍藥、知母、麥冬、山楂、黃芩等藥物,反而出現腹脹和嘔吐的症狀。

予診得左三部浮微而弱,右三部浮大虛數,則曰:此脾胃虛弱,氣不能運,故胸膈不舒,非關前日之楊梅為祟也。況素日不能用苦寒之劑,豈可再用芩、連?《經》曰:但治其虛,安問其餘?先用六君子湯、加白豆仁、煨薑、大棗,二劑。前症頓減。服補中湯數劑,諸病霍然。

白話文:

我診斷後發現左手脈象浮而微弱,右手脈象浮而有力虛浮,判斷為脾胃虛弱,氣機不運,所以胸中膈膜感到不舒適,並不是前幾天吃的楊梅作祟。而且你平日不能服用苦寒的藥物,怎麼可以再使用黃芩、黃連呢?《內經》上說:只要治療它的虛症,其他症狀不必擔心。先用六君子湯、加入白豆蔻、煨薑、大棗,連續服用兩劑。之前的症狀明顯減輕。再服補中湯幾劑,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一婦年未四旬,生育已多,且小產數次,以致怯弱,其病不時眩暈,噁心,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面四肢浮腫,晡時潮熱,大便時瀉時燥,夜間恍忽不眠。醫家調理,已非一人一日。予診之,左寸浮澀,右寸浮滑,兩關俱弦細,兩尺初取覺洪大,重按則少神,知其心脾腎三經受病,而純以清涼為治非也。

白話文:

一位女士不到四十歲,已經生了許多孩子,還多次流產,因此身體虛弱。她的病症表現為經常頭暈目眩、噁心、胸悶腹脹、食慾不振、頭面和四肢浮腫、下午時出現潮熱、大便時而腹瀉時而便祕、晚上精神恍惚失眠。許多醫生都為她調理過身體,但病情不見好轉。我診斷後發現,她左手的寸脈浮而澀,右手的寸脈浮而滑,兩手的關脈都弦細,兩手的尺脈剛開始摸時覺得洪大,按重後卻感覺虛弱無力。由此得知,她的心、脾、腎三條經絡都出了問題,不能單純用清涼的藥物治療。

遂以陳皮、貝母、前胡、蘇子、木通、薏仁、歸身、白芍、天麻為煎劑,在已、午、未三時服;黎明用熟地、人參、附子、杜仲、麥冬、山藥、知母、白木、五味為丸,淡鹽湯送下;黃昏服安神丸。如此分為三治,至滿月而霍然。

白話文:

於是使用陳皮、貝母、前胡、蘇子、木通、薏仁、歸身、白芍、天麻等藥材煎成藥劑,在早上、中午、下午三時服用;清晨服用熟地、人參、附子、杜仲、麥冬、山藥、知母、白木耳、五味子製成的丸劑,用淡鹽湯送服;黃昏服用安神丸。這樣分成三個療程,直到滿月時,病情突然好轉。

按、生育過多,精血自然不足,兼之小產,益徵元氣之虛,現症水衰火盛。他醫昧於虛火宜補之說,概用寒涼,病難去體。予以健脾滋腎清心三項分治,補藥一進,虛回而火自熄。

白話文:

生產過多,自然會導致精氣血不足。再加上小產,更證明瞭元氣虛弱。現在的症狀是水液不足,虛火旺盛。其他醫生不瞭解虛火宜補的說法,一味使用寒涼藥物,難以根治疾病。我使用健脾、滋養腎氣、清心安神的三種方法分治,補藥一服用,虛火就退了,病情也就痊癒了。

一人十六歲,患吐血,面色痿黃,形容惟悴,脾虛泄瀉,四肢浮腫。平日原有夢遺,邇來更甚,六脈虛數。他醫投以清涼之劑,吐紅略減,反增發熱作嘔,內瀉外腫,更甚於前,狀勢危迫,皆以為不治之症,誠所謂寒涼為洽,百無一生之光景也。予投以開胃溫中,健脾養血之藥,月餘而大便實,浮腫消,身熱退,飲食進。

白話文:

有一位 16 歲的少年患有吐血癥,臉色蒼白,身體虛弱,脾虛腹瀉,四肢水腫。他原本就有夢遺的情況,最近症狀加重,脈象虛弱而急促。其他醫生給他開了寒涼的藥,吐血的情況稍有減緩,但反而發燒、嘔吐、腹瀉和水腫的症狀更為嚴重。病情危急,大家都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認為使用寒涼藥物只會讓病情更加惡化,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性。我給他開了溫胃、補中、健脾和補血的藥,一個月後,他的大便恢復正常、水腫消退、體溫下降、食慾增加。

後用六味丸加知母、黃柏、杜仲、枸杞、牡蠣、門冬,五更吞服,食遠用煎藥,養血健脾為主,五十餘劑。

白話文:

在服用六味丸之後,再加上知母、黃柏、杜仲、枸杞、牡蠣、門冬等藥材,在凌晨五點時空腹服用。平日則以煎煮的藥物為主,以養血健脾為主要目的,大約服用五十多次。

按: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但實火可瀉,虛火宜補。年方垂髫,即患夢遺,其虛可知。雖云是火,忌用寒涼,正所謂從氣血逆順調之,百無一失。只以寒涼為治,百無一生。紅雖止,而瀉、腫益甚,此脾虛不運明驗。況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脾胃好溫惡寒,寒涼太過,其症增劇。繼以滋陰補腎,培其本而虛火自熄。

白話文:

註:凡是逆氣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氣所致。然而,實火可以瀉下治療,虛火則宜用補法。年紀輕輕就患有夢遺的症狀,可見其身體虛弱。雖然說是火氣,但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應當從氣血的逆順調和著手,這樣纔不會有差錯。如果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十有八九會加重病情。雖然火氣被暫時壓制,但瀉泄和腫脹的症狀反而會更加嚴重,這是脾虛不能運化的明顯徵兆。再者,心臟生血,肝臟儲血,脾臟統攝血液,脾胃喜溫惡寒,如果寒涼之氣太多,病情只會惡化。所以,後續治療應當滋陰補腎,從根本上治療,這樣虛火自然會熄滅。

一人少壯時,貿易冗忙,飲食失時,以致脾胃有傷,飲食減少。脾虛而肺臟亦虧,咳嗽痰喘,微寒微熱,如此因循日久,病致劇甚,藥雖不闕,毫不見效。最後一醫,治法甚巧,每日煎藥二劑,一清涼,一滋補,丸藥四服,早晨補腎,辰時補脾,晡時消導,臨臥安神。服之月餘,飲食頓減,精神衰憊,一息奄奄,後事具備。

白話文:

有一個年輕人,年輕時經商繁忙,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受損,食慾減退。脾虛影響到肺,引起咳嗽、喘息,體溫時冷時熱。這樣拖延了很長時間,病情加重。雖然不斷吃藥,但效果不佳。最後一位醫生,治療方法很巧妙。每天煎兩劑藥,一劑清涼,一劑滋補;並配製四顆丸藥,早上補腎,上午補脾,下午消食導滯,晚上安神。服用一個多月後,食慾大減,精神衰弱,奄奄一息,後事都準備妥當了。

伊兄邀予往視,遍身瘡癬,六脈如絲,呼之勉強答應,音響輕微,甚屬危險。大便向來艱澀,臨圊殊覺苦楚,夜不成眠。予用人參、貝母、白朮、棗仁、麥冬、生地,另以人參、麥冬、五味為丸,五更吞下,每日服參約有四、五錢。三日之後,神精爽快,語聲響亮。外以歸、地、芍、連翹地榆煎湯,揉洗肚腹,大便通潤,頓有起色。

白話文:

他哥哥邀請我去看診,他的全身都是瘡癬,六脈微弱如絲,叫他出聲,勉強能回答,聲音非常輕,十分危險。大便一直都很難通,上廁所時特別痛苦,晚上睡不著覺。我用了人參、貝母、白朮、棗仁、麥冬、生地,另把人參、麥冬、五味製成藥丸,在凌晨服用,每天服用約四到五錢的人參。三天後,他的精神變好了,說話聲音也響亮了。外敷歸尾、生地、芍藥、連翹、地榆煎煮的湯汁,揉搓腹肚,大便通暢,病情明顯好轉。

按:弱症非一朝一夕之故,因循歲月,迨至伏忱而後杜門,此人常情也。延醫療病,不論其學術淺深,概可施乎哉?

白話文:

註解:衰弱的病情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惡化,等到疾病發作後才求醫看病,這是常有的情況。遇到病情後求醫治療,不論醫生的學識深淺,都能夠有所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