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2)

1. 嘔吐

名義,嘗讀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有曰: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干吐。夫嘔者,東垣所謂聲物兼出者也。吐者,東垣所謂物出而無聲者也(按:東垣言出《試效方》)。至若干嘔與噦,皆聲出而無物也。夫仲景以聲物兼出而名為嘔,以物出而名為吐,以聲獨出而名為乾嘔。惟其嘔兼聲物,故無物而聲空鳴者,乃謂之干,干猶空也。至於吐則是必有物矣,其可謂之干乎。仲景於嘔字上加一干字,所以別夫嘔為聲物兼出者耳。成氏乃以嘔為獨有聲而同乎乾嘔,得不有失仲景措辭之本意歟云云。夫啘與噦,蓋字異而音義俱同者也。(《溯洄集》)

白話文:

名義,曾讀成無己所著的《傷寒明理論》中提到:嘔吐發出聲音的,俗稱作啘,吐是吐出東西,所以有乾嘔而沒有乾吐。嘔吐,是東垣所說的聲音和東西一起出來的。吐,是東垣所說的東西出來但沒有聲音(按:東垣的說法出自《試效方》)。至於若干嘔和噦,都是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出來。仲景將聲音和東西一起出來的情況稱為嘔,將東西出來的情況稱為吐,將只有聲音出來的情況稱為乾嘔。正是因為嘔吐兼具聲音和東西,所以沒有東西而空鳴的聲音,才稱之為幹,幹就是空的意思。至於吐就一定是會有東西了,難道還能稱它為幹嗎?仲景在嘔字上加一個幹字,就是為了區別嘔是聲音和東西一起出來的意思。成氏卻把嘔當作只有聲音,而與乾嘔相同,豈不是誤解了仲景措辭的本意嗎?啘和噦,是字不同但音義都相同的意思。(《溯洄集》)

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利害,理亦自不妨。(《要訣》)

病由脾胃虛弱,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太息,心裡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並其候。(《病源論》)

白話文:

疾病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的人,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受到風邪的侵襲所導致的。如果風邪在胃中,則會嘔吐。橫膈膜部位有積水,胃內有長期的寒氣,也會嘔吐。症狀是經常嘆氣,心裡恍惚不定,有時煩悶脹滿,大便困難,有時腹瀉,這些都是嘔吐的徵候。(《病源論》)

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譬之通瓶小口,頓溉不入,乃升氣所礙。人病嘔吐,其理如此。蓋脾胃氣弱,風冷干動,使留飲停積,飲食不化,胃氣虛脹,心下澹澹,其氣上逆,故令嘔吐也。(《聖濟》)

白話文:

嘔吐是由於胃氣向上而不能向下運行所致。比方說有一隻小口瓶子,突然間灌入大量的東西,自然進不去,而是氣體上升所阻礙的緣故。人們得了嘔吐的疾病,其道理是這樣的。原因是脾胃之氣虛弱,風寒之邪侵襲,使痰飲停積,食物不能消化,胃氣虛脹,心下感到空虛,氣體往上逆行,所以出現嘔吐的症狀。

所因不一,人之陰陽升降,三焦調順,脾胃和勻,乃能腐熟水穀,變化糟粕,傳瀉行導,下走腸間。若脾胃虛冷,水穀不化,則陰陽痞隔,三焦不調,濁陰之氣不能下行,奔衝於上,故發為嘔吐。然吐逆之病,有得之於膈實者,有生於中滿者,有發於下焦者。種種雖不同,悉本胃氣,逆則嘔吐。(《聖濟》)

白話文:

有嘔吐症狀的原因有很多種,在人體中,陰陽升降、三焦調順、脾胃和勻,才能腐熟水穀、變化糟粕、傳瀉行導,再流到腸間。如果脾胃虛寒、水穀不消化,陰陽乖隔、三焦不調,濁陰之氣就無法向下走、向上的衝擊,因此發為嘔吐。但是嘔吐這種病症,有因為隔實(膈肌上積滿食物或痰液,導致胃氣不通而嘔吐)、有因為中滿(胃氣過盛,脹滿難受而嘔吐)、有因為下焦有疾病(通常是膀胱、大腸等器官的疾病)而嘔吐,這些不同類型的原因,都歸根於胃氣,一旦逆亂,就會嘔吐。(《聖濟總錄》)

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據論云: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此亦一塗,未為盡論。且如氣屬內因,則有七種不同,寒涉外因,則六淫分異,皆作逆,但鬱於胃則致嘔,豈拘於憂氣而已。況有宿食不消,中滿溢出,五飲聚結,隨氣翻吐,痼冷積熱,及瘀血凝閉。

白話文:

嘔吐雖然根源在於胃部,但是因為嘔吐的原因有很多種,所以有寒熱飲食血氣的不同,都會讓人嘔吐。根據論語的說法:寒氣在上部,憂鬱之氣在下部,兩種氣息爭鬥,只吐不出。這種說法只是一種看法,並不能完全說明嘔吐的原因。此外,如果氣是內在的原因,那麼就有七種不同的情況。如果寒氣是外在的原因,那麼六種外邪之氣就會發生變化,都會導致逆,但只有鬱結在胃部才會導致嘔吐,豈止憂鬱之氣而已。此外,還有宿食不消、中滿溢出、五飲聚結、隨氣翻吐、痼冷積熱、瘀血凝閉等原因。

更有三焦漏氣走哺,吐利泄血,皆有此證,不可不詳辨也。(《三因》)

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為主。蓋胃受水穀,脾主運化,生血生氣,以充四體者也。若脾胃無所傷,則無嘔吐之患。其或飲食失節,溫涼不調,或喜餐腥膾乳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於胃。胃既病矣,則脾家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塞,遂成嘔吐之患焉。

白話文:

人誕生於天地之中,莫不以胃為根本。胃接受水穀,脾主運化,生血生氣以供應全身。如果脾胃沒有損傷,就不會有嘔吐的疾病。有的時候飲食失節,寒熱不均,或者喜歡吃腥味的食物、魚類、乳酪等,或者貪吃生冷肥膩的食物,露天睡覺,濕地取涼,使胃受到刺激。胃病之後,就會導致脾胃停滯,水穀不清濁不分,中焦部位被堵塞,於是產生了嘔吐疾病。

然此特論飲食過傷,風涼冷濕之所由致者。又如憂思傷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熱,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嘔吐。(《濟生》)

白話文:

然而這裡特別討論飲食過多引起傷害,風寒濕冷從此致病。又比如憂思傷感,宿寒在胃,胃中伏痰,胃受到邪熱,瘀血停積,這些也能讓人嘔吐。(《濟生》)

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入胃。凡是數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直指》)

白話文:

嘔吐是大家都知道是由於胃氣不和所造成的。但是有胃寒、胃熱、痰水、宿食、膿血、氣攻,還有一種是所謂的風邪入胃。凡是這些原因,難道不該追究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嗎?(《直指》)

人身以胃為主,賴之以容受五穀。但有所傷,非不能食,且有嘔吐之患。胃虛之人,或為寒氣所中,或為暑氣所幹,或為飲食所傷,或氣結而痰聚,皆能令人嘔吐。又有瘀血停積胃口,嘔吐之間,雜以涎血。當辨其脈證,施以治法。(《大成》)

白話文:

人體最重要的是胃,用來容納五穀。但如果胃受到傷害,會導致無法進食,還會經常嘔吐。有的人胃虛,可能是因為受了寒氣,可能是因為暑氣過盛,或者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或是因為氣結痰聚,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人嘔吐。還有一種是胃瘀血停滯在胃口,在嘔吐的同時,會伴隨著痰血。治療這類疾病,需要根據脈搏證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大成》)

冷熱二因,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無冷病,年壯力強,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致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胃,生此嘔逆。若是積冷嘔逆經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外臺》)

白話文:

關於冷熱二因,許仁則認為,治療嘔吐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胃中有積熱,導致嘔吐呃逆,無法進食;另一種是胃中有積冷,同樣也會導致嘔吐呃逆,無法進食。這兩種情況正好相反,因此需要仔細辨別。如果患者是飲食、睡眠、起居等方面損傷了陽氣,而且沒有舊冷病,身體強壯,肌肉豐滿,那麼就是胃中有積熱導致的嘔吐呃逆。如果患者飲食、睡眠、起居等方面沒有損傷陽氣,而且有舊冷病,身體虛弱,肌肉消瘦,那麼就是胃中有積冷導致的嘔吐呃逆。如果積冷嘔逆經久不愈,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很容易轉變成反胃病。

虛實二因,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涼,或暴傷飲食,或因胃火上衝,或因肝氣內逆,或以痰飲水氣聚於胸中,或以表邪傳裡,聚於少陽陽明之間,皆有嘔證,此皆嘔之實邪也。所謂虛者,或其本無內傷,又無外感,而常為嘔吐者,此既無邪,必胃虛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勞,或遇飲食少有不調,或肝氣微逆,即為嘔吐者,總胃虛也。凡嘔家虛實,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凡遇飲食,必皆運化,何至嘔吐。故雖以寒熱飢飽大有所傷,亦不能動,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使非胃氣虛弱,何以若此。此虛實之原,所當先察,庶不致誤治之害。(《景岳》)

白話文:

虛證和實證,嘔吐這一證狀,最應該詳細辨別虛證和實證。實證是邪氣存在的,驅除邪氣就能治癒。虛證則沒有邪氣,是完全由胃氣虛弱引起的。所謂邪氣,可能是突然吃進寒涼的東西,或突然吃壞肚子,或因胃火向上衝擊,或因肝氣向內叛逆,或因痰飲水氣積聚在胸口,或因表邪傳裡,積聚在少陽陽明之間,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嘔吐證,這些都是嘔吐的實證。所謂虛證,有些人本身沒有內傷,也沒有外感,卻經常嘔吐,這種情況既然沒有邪氣,一定是胃虛了。或者遇到輕微的寒冷,或者遇到輕微的勞累,或者遇到飲食稍微不調,或者肝氣稍微叛逆,就會嘔吐,這些總的來說都是胃虛。凡是嘔吐的虛證和實證,都是以胃氣來論斷的。如果胃強脾健,那麼凡是吃進去的東西,都能被消化運化,怎麼會發生嘔吐呢?所以即使因為寒熱飢飽傷到身體也不至於動搖,而現在稍微受點刺激,就承受不住,如果不是胃氣虛弱,怎麼會這樣呢?虛證和實證的根源,是應該首先診察清楚的,這樣纔不至於造成誤治的危害。

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庸可忽哉。第在河間,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也。茲余言嘔因胃寒,是寒多虛也。一熱一寒,皆失中和之論。

白話文:

胃原本屬土,沒有火氣就無法生長,沒有溫暖就無法消化食物。當土壤寒冷時,就意味著土壤虛弱。土壤虛弱時,就意味著火氣虛弱。因此說脾胃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土壤厭惡濕潤而喜歡乾燥。所以東垣在《脾胃論》中特別提出溫補的方法,這都是專門為胃氣而設定的,難道可以忽視嗎?但是在河間卻說嘔吐是因為胃火,這是火多實的表現。現在我說嘔吐是因為胃寒,這是寒多虛的表現。一個熱一個寒,都違背了中和的理論。

不知嘔因火者,余非言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耳;因胃實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辨。(同上)

白話文:

我不知道嘔吐是因火造成的,我並不是說它一定不存在,但因火而嘔吐的人少,因寒而嘔吐的人多;因胃實而嘔吐的人少,因胃虛而嘔吐的人多。所以不得不有這樣的區分。(同上)

脈候,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丸,針胃管瀉之。(《脈經》)

白話文:

脈象:寸口脈跳動快速,就是吐的脈象,是胃裡面有熱,熱氣燻蒸到胸口導致的,應該用藥物催吐,並且針刺胃管,喝湯藥來去除熱氣。關脈滑,是胃裡面有熱,滑脈是實熱,由於氣滿所以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吐出來,應該服用紫菀湯來通下,大平胃丸,針刺胃管來瀉下熱氣。(《脈經》)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同上)

緊而滑者,吐逆。(同上)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寬緩即瘥。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也。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白話文:

趺陽脈浮動的人,胃氣虛弱,寒氣在上面,憂愁之氣在下面,這兩種氣並起爭奪,只能出不能入,這個人就會嘔吐不能進食,恐懼而死,治療後就會痊癒。趺陽脈陽脈緊,陰脈急數,這個人吃了東西之後就吐出來,陽脈浮動而急數也會嘔吐。趺陽脈寸脈緊,尺脈澀,這個人胸滿不能吃東西而會嘔吐,嘔吐停止後要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此不能吃東西。如果醫師說嘔吐的狀況還沒停止的話,這是胃氣反逆引起的,所以尺脈微微地澀。寸口脈緊而浮大,緊則為寒,浮大則為虛,虛寒相搏,脈搏陰結而遲緩,這個人就會發生噎膈。

關上脈數,其人則吐。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也。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同上)

白話文:

關閉脈搏,病人就會嘔吐。趺陽脈微弱且遲緩,微弱的話就會拉肚子,遲緩的話就會嘔吐、呃逆,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嘔吐的脈搏,脈象來的時候,形狀就像人剛睡醒時一樣。(同上)

診決難易,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凶斷。(《崔氏脈訣》)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四言舉要》)(按:《續焰》曰:嘔吐有聲有物,反出於胃,上焦之病也。上焦則脈應浮,有物則脈應滑,浮滑為陽,飲食之能納能運而不反者,陽之力也,故云浮滑者昌。若得弦數緊澀之脈則逆矣。《必讀》曰:嘔吐反胃,脾虛有痰也。

白話文:

嘔吐、反胃,脈象浮滑的人能存活,脈象弦數緊澀的人會死亡。(《四言舉要》)(按:《續焰》說:嘔吐有聲音和伴隨物,從胃部反出,是上焦的疾病。上焦的疾病脈象應當浮,伴有物的脈象應當滑,浮滑屬陽,飲食能吃得下能消化不反胃,是陽氣的作用,所以說脈象浮滑的人能存活。如果脈象是弦數緊澀,那就是逆了。《必讀》說:嘔吐、反胃是脾虛有痰引起的。

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若弦數緊澀,則血液枯,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矣。《金鑑》取《必讀》,作若沉數細數,則為氣少液枯。)

白話文:

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若脈弦數緊澀,則血液枯竭,於是大便如羊屎,必死不治矣。(《金鑑》引用《必讀》,認為若脈沉數細數,則為氣少液枯。)

其脈實大者難治,虛細者易愈。(《大成》)(按:《如宜方》亦曰:大抵脈宜虛細,不宜實大。)

脈得虛緩易治,緊澀者難治。(《原病集》)

脈宜浮緩而滑,最忌澀脈。(《粹言》)

尺脈不至,奉常梁公(諱克從,鄢陵人)素精岐黃術,任吏部時,暮夜逆予,云夫人病危。至診脈兩寸洪大,關尺全無。視其床前有吐跡。公曰:人脈之有尺,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今尺絕矣,似難救矣。予曰:從吐後得乎?曰:然。曰:然則可治。問:何以故?予曰:凡人大吐則氣上行,是以脈亦上行而不下,下部何由有脈也。所以尺部無脈,在他證言凶,此則無害。用藿香陳皮厚朴枳實黃連半夏茯苓,加姜煎,連進二劑全愈。(《星海》)(按:何不引《十四難》為徵。)

白話文:

尺脈消失:奉常梁公(名克從,鄢陵人)素來精通醫術,在他擔任吏部尚書時,有一晚連夜趕來找我,說夫人病危。我去診脈,發現寸脈洪大,關脈和尺脈完全消失。我看到牀前有嘔吐物。梁公說:人體的脈搏有尺脈,就像樹木有根,水有源頭。如今尺脈消失,恐怕難以救治了。我說:是吐過之後纔出現這樣的脈象嗎?梁公說:是的。我說:那麼就能治癒。梁公問:為什麼?我說:一般人大吐之後,氣就會上升,所以脈搏也會向上行而不會向下行,下部又怎麼會有脈搏呢?因此,尺部沒有脈搏,在其他情況下來說是凶兆,但這種情況下卻無妨。我用藿香、陳皮、厚朴、枳實、黃連、半夏、茯苓等藥加生薑煎服,連續服用了兩劑藥,夫人的病就痊癒了。(《星海》)(按:為什麼不引用《十四難》作為佐證?)

又有嘔吐太甚,胸中氣不能降,而尺脈不至者。(《匯補》)

證治總說,蓋胃者水穀之海,三焦者水穀之道路。胃氣宣通,則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命曰平人。胃既虛弱,水穀停滯,致三焦格拒,升降不勻,其氣虛滿,得食則嘔。而又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有食已即吐者,有嘔吐谷不得前者,有但嘔而無所出者,有先嘔卻渴者,有先渴卻嘔者,有嘔家本渴而反不渴者,其本其治,各各不同。假令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舉此二者,乃知嘔吐之名則一,治療之法各異。雖治法有冷熱虛實之別,要當以安其胃氣為本,使陰陽升降平勻,嘔逆之病順而愈矣。(《聖濟》)

白話文:

《證治總說》中提到,胃是水穀的海洋,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胃氣通暢,則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泡沫一樣,下焦像河流一樣,這可以稱之為健康的人。

如果胃虛弱了,水穀就會停滯,導致三焦閉塞,升降不勻,胃氣虛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

有的人早晨吃進的東西到晚上才吐出來,晚上吃進的東西到早晨才吐出來;有的人吃了東西後馬上就會吐出來;有的人嘔吐的食物不能排出去;有的人嘔吐之前先口渴;有的人先口渴然後才嘔吐;也有的人本來口渴,但嘔吐後卻不渴了。

這些不同的症狀,其根源和治療方法都不相同。

打個比方,如果胃氣內阻,嘔吐不止,吃不進東西,這可能是因為有胃火。

如果嘔吐吐出來的食物,時間長了還是原樣,那就是沒有胃火了。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讓大家知道,嘔吐的病名雖然一樣,但治療的方法卻各不相同。

雖然治療方法有寒、熱、虛、實之分,但都要以安撫胃氣為根本,使陰陽升降平和,嘔吐的疾病才能順利治癒。(《聖濟總錄》)

夫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云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藥。(《婦人良方》)

白話文:

嘔吐的疾病,不只是脾胃虛寒才嘔吐。也有是因為胃火熱而嘔吐的,也有胃中寒冷、胃口熱而嘔吐的,也有痰多的而嘔吐的,也有血虛而嘔吐的,經書上說沒有陰液就會嘔吐,就是說不能只用一種藥來治療所有的疾病。

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入胃,凡是數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悽清,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中干,法當以溫涼解之。痰水證者,唾沫怔忪,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

白話文:

嘔吐是胃氣不和所致,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有胃寒、胃熱、痰水、宿食、膿血、氣攻,還有一些所謂的風邪入胃,凡是這些情況,難道可以不探究它們的來源嗎?

胃寒嘔吐,症狀是喜歡熱的,討厭冷的,四肢冰冷,治療方法應該是採用剛壯溫暖的藥物。胃熱嘔吐,症狀是喜歡冷的,討厭熱的,煩躁不安,治療方法應該是採用溫涼的藥物來緩解。痰水證,症狀是唾沫黏稠,先口渴後嘔吐,治療方法是採用消痰逐水類的藥物。

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燥氣,熏炙噁心,此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儘自愈是爾。七情內郁,關隔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鬱於胃則嘔吐是爾。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寒邪,於此尤關利害。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翻胃之垂絕者也。

白話文:

宿食證的人,胸腹脹滿,胃裡感到酸悶,吃點消食去積的藥就好了。腥氣燥氣,燻的讓人惡心,這是膿血淤積,經書上說:嘔吐的人,體內有膿腫,膿儘早排出就好了。七情內鬱,關隔不平,這是氣攻的證狀,經書上說:各種鬱結積聚在胃部,就會嘔吐。如果風邪侵入胃中,很多人不加辨別,就用人參、白術來幫助調理,這樣會把寒邪留在體內,這對病情特別不利。有的人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湯水喝不下去,粥和藥物也吃不下去,這是翻胃危急的症狀。

辨之不早,其何以為對治乎。(《直指》)

中寒則脈沉緊,四肢厥冷,飲食不下,當以溫暖之藥調之。挾暑則脈弦數,煩躁而渴,又當清涼之。停食則消化之。痰聚則順氣溫胃。停積者,多由憂思過度,損傷經絡。嘔吐之證,名狀不一。至若腳氣內攻,婦人懷妊,中毒困酒,俱有嘔吐,又須各從其類以求之。(《大成》)

白話文:

因受寒而引起的疾病,脈象沉滯而緊實,四肢冰冷,不想吃東西,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養。夾雜暑氣引起的疾病,脈象弦細而急促,煩躁口渴,應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積食引起的疾病,應幫助消化。痰氣聚集引起的疾病,應順氣溫暖胃部。停滯鬱積引起的疾病,通常是由於思慮過度而損傷經絡所致。嘔吐的症狀,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至於腳氣病發作、婦女懷孕、中毒和喝醉酒,都會出現嘔吐症狀,在治療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類進行。

嘔有聲長聲短之辨,吐有見痰見食之分,參之以脈證,合之以顏色,問之以從來,始為無失。毋但曰嘔吐小疾而忽之,常見肝實之證,令人嘔吐不已而死者。(《方考》)

白話文:

嘔吐有聲音長短的區別,吐出物中有痰或有食物的區分。再參照脈象,結合面色,詢問病人的過去情況,才能做到診斷無誤。不要因為嘔吐是小病就忽視它,經常看見肝臟實在的證候,使人嘔吐不止而死亡的。(《方考》)

食積吐,噫酸氣穢。寒積吐,清濁混出,不作腥臭,吐汁久澄,清浮濁底。血積吐,汁出色黑,口苦氣腥,吐汁久澄,濁浮清底。(《會解》)

白話文:

食積引起的嘔吐,吐出帶酸味的腐臭氣體。寒積引起的嘔吐,嘔吐物清濁混合排出,不產生腥臭味,嘔吐物經過長時間沉澱後,清澈的部分在上,渾濁的部分在下。血積引起的嘔吐,嘔吐物顏色是黑色的,嘴巴感到苦澀,氣體有腥味,嘔吐物經過長時間沉澱後,渾濁的部分在上,清澈的部分在下。(《會解》)

病分三焦,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而胸發痛,其治也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弱,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保命集》)

白話文:

疾病依三焦分類,嘔吐有由三種原因引起的,分別是:氣、積食和寒冷,都可以從三焦理論的角度來說明。

  1. 上焦吐: 胃口處為上焦,向上連結天氣,作用是以接受食物為主,不吐出。上焦吐出的嘔吐物,都來自於氣,氣是天陽,脈象浮且洪,嘔吐後會馬上想吃東西、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往上衝而造成胸痛,治療上應以降氣和中氣的藥物為主。

  2. 中焦吐: 中脘處為中焦,向上連結天氣,向下連結地氣,作用是分解消化食物和水。中焦吐出的嘔吐物,都來自於積食,積食包括陰虛和陽虛,食物和氣滯在體內互相糾結,才會產生積食,治療時應以毒藥來去除積食,檳榔和木香能理氣。

  3. 下焦吐: 臍下處為下焦,向下連結地氣,作用是以排出為主,不接收食物。下焦吐出的嘔吐物,都來自於寒冷,是地氣的緣故,脈象沉且遲緩,主要症狀是早上吃進的食物會在晚上吐出,晚上吃進的食物會在早上吐出,小便清澈、大便祕而不通。治療時應以毒藥來通下,溫暖寒氣,大便會慢慢變通,再以中焦的藥物來治療,避免大便再祕結,最後就能自行痊癒。

病分新久,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久病而吐者,胃虛不納穀也,六君子湯丁香、豆蔻之類。常常噁心,嘔吐清水,有熱而有痰也,宜用大棗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是也。(《醫統》)

白話文:

疾病分為新病和久病。沒有生病的人,突然嘔吐,一定是邪氣侵犯了胃部。在長夏,是暑邪所引起的;在秋冬,是風寒所引起的。暑邪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風寒引起的嘔吐,可以用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久病而嘔吐的,是胃虛不納穀所引起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經常噁心、嘔吐清水的,是有熱而有痰引起的,可以用大棗加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虛嘔,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木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景岳》)

白話文:

  • 嘔吐,(胃氣)虛弱而發生的嘔吐,有很多種,要根據症狀來區別。

  • 若胃部不脹滿,就表示不是實邪。

  • 胸膈不疼痛,就表示不是氣逆。

  • 內心沒有熱躁,就表示不是火證。

  • 外表沒有寒熱,就表示不是表邪。

  • 沒有飲食、沒有熱症,突然嘔吐的,是胃虛。

  • 嘔吐不固定,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是胃虛。

  • 吃的東西沒有停留在胃中,聞到食物就嘔吐的,是胃虛。

  • 沒有氣逆,聞到氣味就嘔吐的,是胃虛。

  • 面對身體虛弱或背部受寒,容易嘔吐。

  • 吞酸水、打嗝有腐臭味,時常感到噁心、心悸、心浮氣躁,吞嚥困難的,是胃虛。

  • 因為誤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導致脾胃虛弱而嘔吐的,是胃虛。

  • 有時早上吃飯晚上吐,有時晚上吃飯早上吐,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吸收的,是胃虛。

  • 吃進去的食物不能運至下焦消化吸收,是土母陽氣不足,命門虛的緣故。

  • 以上這些都是虛證,都應該使用補益方法來治療。(摘自《景嶽》)

凡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所以貴知權也。(同上)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脾胃原本就很虛弱,而且又有氣滯血瘀等實證,那麼就必須先進行清理,然後才能進行培補。如果患者既有氣滯血瘀的實證,又有中氣虛弱的虛證,那麼就必須先顧護中氣,同時兼顧清理實證。在治療中,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胃虛嘔吐,宜分寒熱,忌宜俱同胃虛。(《本草經疏》)

脈細弱或虛大,倦於言動,日久不食而吐者,屬胃虛,宜六君子湯加薑汁。久病或服攻伐藥,吐涎不止,脈大無力,屬脾虛不能攝涎而涎泛上,六君子加薑、桂涼服,睡覺即止。(《六要》)

白話文:

如果脈搏細弱無力或是虛浮洪大,感到說話和動作都很疲乏,長期不進食或進食後出現嘔吐的,這是屬於胃虛的病症,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薑汁輔助治療。如果長期生病或是服用過於猛烈藥物,出現吐涎不止現象,脈搏洪大無力,這是因為脾虛導致唾液無法收斂而泛濫,這時候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入薑、桂,涼服後,睡著覺症狀就會停止。(《六要》)

實嘔,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脹連於脅肋。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感者,必頭身發熱,脈數而緊。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吐者,切不可以實邪論治。(《景岳》)

白話文:

實嘔:指胃中有實邪而導致的嘔吐,肯定有誘因和見證。如果有因寒滯而導致嘔吐的,一定伴有疼痛。因為食物積滯而導致嘔吐的,一定伴有腹脹和腹滿。因為氣逆而導致嘔吐,一定伴有脅肋連帶疼痛和腹脹。因為火鬱而導致嘔吐的,一定伴有煩熱、口渴,脈搏洪大而滑。如果有外感而導致嘔吐的,一定伴有頭身發熱,脈搏數而緊。如果沒有實證實脈而出現嘔吐的,切不可視為實邪而治療。(《景嶽》)

寒嘔,《醫門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虛冷所致。

(《醫心》)(按:此說可疑,姑存之。)

病者胃中寒,心下澹澹,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或因傷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為也。(《三因》)

白話文:

病人的胃裡有寒氣,心胸悶悶不樂,四肢冰冷,吃了東西就嘔吐,叫做寒嘔。也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胃的陽氣,或者是因為曾經大汗淋漓,導致胃氣虛寒而引起的。

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並見《外臺》)。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婦人良方》)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胃部寒冷,伴有嘔吐的症狀,可以使用《局方》中的人參丁香散、理中丸,以及許仁則的半夏丸、人參七味丸(這些藥方在《外臺》中有記載)。如果出現胃部寒冷,但是胃口燥熱而嘔吐的症狀,可以使用《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也可以用生薑、棗子煎湯,待涼了服用就能止吐。(《婦人良方》)

嘔吐痰飲,不納飲食,狀猶翻胃,投燥脾胃等藥,疾愈增劇,意欲飲水,此雖胃中冷,而胃口有熱也。(《澹寮》)

白話文:

嘔吐痰液,不能進食,症狀像是翻胃,用治療脾胃乾燥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他想喝水,這雖然是胃中寒冷,但是胃口卻有熱氣。(《澹寮》)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要訣》)

白話文:

嘔吐伴有怕冷,是寒邪積聚在中脘(胃脘腹部)所致,喜歡吃辛辣、溫熱的食物,但食物入口後即吐出,宜使用二陳湯加入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入枳實半錢治療。如果不見效,改用溫中湯,嚴重時改用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將藥冷卻後服用。因為冷藥遇到胃中的寒邪,就會相互融合,這樣就不會吐出藥物。(《醫學要訣》)

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系辛溫群隊方)溫補。(《醫統》)

白話文:

胃虛導致嘔吐,厭食不想吃東西,兼有寒症的人惡寒,有時候吃很久才嘔吐,有時候早上吃的食物在傍晚嘔吐出來,傍晚吃的食物在早上嘔吐出來,脈搏遲緩而微弱,這些都是虛寒的人出現的症狀,應該服用藿香安胃湯(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理中湯治療,情況嚴重的人服用丁香煮散。

脈沉緊,四肢逆冷,或兼腹痛而吐者,屬寒。卒然而起,或過食生冷,或誤服寒藥所致,宜溫中理胃。(《六要》)

白話文:

脈搏沉細緊,四肢冰冷,或者兼有腹痛、嘔吐等症狀,屬於寒證。如果突然發病,或者過食生冷食物,或者誤服寒涼藥物引起的,應該溫中理胃來治療。(《六要》)

人有胃寒嘔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格陽病也,家秘加減理中湯一服。(《保命歌括》)

白話文:

有人患有胃寒嘔吐,連藥物都不能服用的情況,這是陰盛格陽導致的疾病,服用家傳祕方改進過的理中湯即可治癒。(《保命歌括》)

熱嘔,病者胃中挾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熱嘔。或因胃熱伏暑,及傷寒伏熱不解,濕疸之類,皆熱之所為也。(《三因》)

白話文:

熱嘔:

  • 病人的胃中挾雜著熱氣,感到煩躁、焦渴,涎沫凝聚,所吃下的食物都會馬上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熱嘔』。

  • 有些則是因為胃熱遇到暑熱,以及傷寒之熱未散,或濕疸之類的病症,都是熱邪傷及胃所導致的。

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散槐花散。(《婦人良方》)

白話文:

如果胃部有熱,而出現嘔吐的症狀,應該選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散、槐花散等藥物來治療。(《婦人良方》)

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熱(原作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要訣》)

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即《廣濟》方)清之。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醫統》)

白話文:

如果胃裡有鬱熱,飲食停滯在胃中,而引起嘔吐,那麼會出現厭惡飲食、畏寒、煩悶、胸隔滿悶,有時口渴喜愛涼爽的東西,聞到食物就嘔吐,服用藥物也會嘔吐,脈搏洪大而數,這些都是實熱的症狀,應當服用竹茹湯、麥門冬湯(也就是《廣濟》方的內容)來清熱。如果食物積滯較多,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神麴、麥芽、黃連,或者是保和丸之類的藥物來消導。

脈弦數或洪滑,口乾面赤,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而吐者,屬火,宜清胃降火。(《六要》)

嘔吐屬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澀,大便多燥,口苦或乾渴,忌同胃實,宜同胃實。(《本草經疏》)

外感邪入而嘔者,胃陽被鬱而上衝也,治宜辛散,生薑所必用也。不因外感而內熱胃火上衝者,治宜清降,石膏所必用也。痰濕鬱滯成熱上逆者,陳皮、半夏、茯苓所必用也。食鬱氣滯而上逆者,枳實、麥芽等所必用也。二便熱結,下不通而反於上者,大黃滑石等所必用也。

白話文:

如果是因外感邪氣侵入而嘔吐,可知胃陽受阻而上衝,治療宜採用辛散藥,一定會使用生薑。如果不因外感,而是內熱胃火上衝嘔吐的,那麼治療應該清熱降火,一定會使用石膏。如果是痰濕鬱滯生熱上逆引起的嘔吐,那麼治療宜化痰利濕,一定會使用陳皮、半夏、茯苓。若因食物鬱結、氣滯而嘔吐,則治療應行氣消食,一定會使用枳實、麥芽等。如果是因大便燥結,小便不通,鬱熱上衝引起的嘔吐,那麼治療應清熱潟火、通便利尿,一定會使用大黃、滑石等。

此治實熱之例也。若夫胃氣虛衰不運,鬱熱而嘔者,則推揚胃氣。寒冷不運,壓火而嘔者,則溫中散寒。胸中虛熱,久不食而嘔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立止(按:胸中虛熱云云,本出《準繩》)。此治虛熱之例也。(《醫碥》)

白話文:

以上是治療實熱的例子。如果胃氣虛弱、運轉不暢,造成鬱熱而嘔吐,那麼就要推動、提升胃氣。如果是寒氣導致胃氣不運,壓抑胃火而嘔吐,那麼就要溫暖中焦、散去寒氣。如果是胸中虛熱,長久不吃東西而嘔吐,只要用五穀的陰涼之氣來調和它,就能立刻停止嘔吐(按:胸中虛熱云云,出自《準繩》)。以上是治療虛熱的例子。(《醫碥》)

金宅少婦,宦門女也,素任性,每多胸脅痛及嘔吐等證,隨調隨愈。後前證復作,而嘔吐更甚,病及兩日,甚至厥脫不省如垂絕者。再後延予至。予因診之,見其脈亂數甚,而且煩熱躁擾,莫堪名狀。意非陽明之火,何以急劇若此。乃問其欲冷水否,彼即點首。遂與以半鍾,惟此不吐,且猶有不足之狀。

白話文:

有一位住在金宅的少婦,是官宦人家的女兒,性格任性,常常有胸痛和嘔吐的症狀。每次請我看病,我都能治好。後來她的前述症狀又發作了,而且嘔吐更嚴重了。病了兩天,甚至昏厥不省人事,好像快死了。後來她又請我看病。我診脈後,發現她的脈搏很亂、數目也很高,而且煩躁不安,難以形容。我想這不是陽明之火的症狀,怎麼會這麼急劇呢?於是我問她想喝冷水嗎?她點了點頭。於是,我給了她半碗冷水,她喝了之後就不吐了,而且還一副還想喝的樣子。

乃復與一鍾,稍覺安靜。因以太清飲(用知母石斛木通、石膏)投之,及藥下咽,即酣睡半日,不復嘔矣。自後凡見嘔吐,其有聲勢湧猛,脈見洪數,證多煩熱者,皆以此法愈之,是又不可不知也。(《景岳》)(節錄)

白話文:

於是又給他服下一劑,稍感安靜。於是用太清飲(用知母、石斛、木通、石膏)治療,藥物下嚥後,即熟睡半天,不再嘔吐了。從此以後凡是看到嘔吐,其聲勢洶湧,脈見洪數,症狀多煩熱者,皆以此方法治癒他們,這也是不可不知道的。(《景嶽忠綱全書》)(節錄)

痰嘔,病者素盛今瘦,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嘔,食與飲並出,名曰痰嘔。或因氣鬱涎結於胃口,或因酒食甜冷聚飲之所為也。(《三因》)

白話文:

嘔吐痰液,病人本來肥胖,現在瘦了,腸中有淅淅瀝瀝的聲音,食物吃進去就嘔吐,食物和水一起吐出來,這種病叫做痰嘔。有的因為抑鬱的氣滯、涎結積聚在胃口所致,有的因為過度的飲酒、冷的食物飲食所造成的。

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不能食、二陳湯。(《婦人良方》)

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用麻油、蘹香、良薑甘草)。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如錢大。

白話文:

如果有痰液飲飲症狀,喝藥粥到咽喉就吐出來,大家都說這是胃翻騰,其實不然。這是痰氣結在咽喉與橫膈之間,應該先用薑蘇湯送下靈砂丹,等到藥可以進下去後,再用順氣的藥接續治療。還有一種中脘部位隱藏的痰飲,遇到冷的東西就會發作,俗稱冷癇,可以服用新法半夏湯,或是用麻油、蘹香、良薑、甘草製成的撾脾湯。如果外面有熱痰而嘔吐的,應該用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竹茹用錢幣大小的份量。

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迷悶,謂之痰厥,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要訣》)

胃中有痰飲者,嘔吐痰沫,痞滿怔忡,法宜消痰逐飲。痰有寒熱,宜分治之。(《保命歌括》)

脈滑或沉伏或弦實,雖吐,口不渴,屬痰。(《六要》)

食嘔,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嘔。此由飲食傷脾,宿穀不化之所為也。(《三因》)

白話文:

食嘔:患者胸腹脹悶,四肢冰冷,聞到食物就噁心,吃了東西就會吐,早上的食物在晚上吐出來,晚上的食物在早上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食嘔。這種情況是飲食傷脾,宿穀不消化的原因造成的。(《三因》)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方缺)或導痰湯。(《要訣》)

白話文:

飲食後嘔吐多因情志刺激所致,也有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所致。通常以理中湯為首選,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也不錯,或只服用枳南湯。(方劑缺失)或導痰湯。(《要訣》)

右關脈弦滑而疾,症兼噫酸飽悶而吐者,屬食積,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六要》)

血嘔,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氣出,名曰血嘔。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三因》)

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則吐,面紫霜色,兩關脈澀,澀乃血病也。因跌僕後,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陳血劑,吐片血碗許而愈。(《丹溪》)

白話文:

有位中年人,肚子中部疼痛,吃完東西就會吐出來,臉色青紫如霜,兩邊脈搏澀滯,脈澀是血病的徵兆。因為跌倒後,腹部疼痛就開始了。我給他服用了生出新血、排出陳舊血液的藥物,吐了一碗血後就痊癒了。(出自《丹溪》)

氣嘔(子時吐),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三因》)

白話文:

氣嘔(子時吐):病人在子時突然嘔吐,感到心窩和胸腔脹滿,逆氣上衝,吃下的食物會立即嘔吐出來,嘔吐完畢後感覺舒暢,這種病叫做氣嘔。胃是足陽明經的臟腑,與足部相通、相合。現在因為逆氣上衝,在胃口堵塞,所以嘔吐的毛病也隨之產生。(《三因》)

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要訣》)(按:《得效》曰:藿香正氣散,治氣嘔大效。)

白話文:

嘔吐、胸部和橫膈膜脹滿,關格不通,不能飲食,即使吃了也會逆氣而吐,這是因為盛怒時飲食所引起的。宜選用二陳湯加上枳實、木香各半錢,或者吳茱萸湯,如果這兩種方劑都不起作用,再選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要訣》)(注:《得效》說:藿香正氣散治療氣嘔有顯著療效。)

怒中飲食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二陳加青皮、木香。未效,丁、沉、木香、砂仁、厚朴、神麯。更不效者,瘀血也,當從蓄血例治。有一等肝火逆證,亦嘔而不食,但所嘔者,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藍水,惟大小便不秘(按:《醫貫評》曰:亦有乍秘乍泄者),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鬱木鬱之候,木鬱達之,火鬱發之,須用萸、連濃煎,細細呷之,再服逍遙散。(《醫通》)(按:後段本出《醫貫》。

白話文:

脈搏在寸口處弦急,嘔吐酸水或綠水,這是肝火上逆所致,可用抑青丸治療,也可以用二陳湯,吳茱萸炒黃連、柴胡,效果很好。(《六要》)

婦女多郁,或食際著惱,鬱而不運,濁氣上攻作嘔,宜舒郁。(同上)

周慎齋治一人,飲食如常,每遇子時即吐,大便秘。詢其人必有苦慮憂思,脾氣鬱結,故幽門不通。宜扶脾開竅為主,用人參、白朮,以蒼朮拌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附子烏藥三分,水煎服。(《醫通》)

白話文:

周慎齋為一個人治病,此人飲食正常,每到子時便會嘔吐,大便便祕。詢問這個人一定有痛苦的憂慮和思想,脾氣鬱結,所以幽門不通暢。宜以扶脾開竅為主,使用人參、白朮,用蒼朮拌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附子煮烏藥三分,水煎服。(《醫通》)

蛔動,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要訣》)

白話文:

蛔蟲作動,並有嘔吐,試了各種藥都不見效,也沒有痰氣等其他症狀,這是蛔蟲在胸膈間作嘔,看見藥就會起反應,藥不吸收則會吐出,但是蛔蟲卻不會排出。雖然這不是吐蛔蟲的症狀,也應該使用吐蛔蟲的藥物,或者在治療嘔吐的藥物中加入炒過的川椒十粒,因為蛔蟲看到川椒就會把頭伏臥下來。

脈乍大乍小,時常嘔清水,胃口時痛時止,得食則愈,飢則甚者,屬蟲積。面上必自有白斑點,或吐出蟲,嘔而流涎,脈平,即非火與痰,是蟲積也。(《六要》)

白話文:

脈搏忽大忽小,常常嘔吐清水,胃部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吃了東西就會好一點,餓了就會痛得更厲害,這種情況是屬於蟲積。臉上一定會有白色的斑點,或者吐出蟲子,嘔吐時還會流口水,脈搏平緩,就不是火氣或痰引起的,而是蟲積。(《六要》)

酒毒,脈弦細而滑,或浮洪而數,症見面赤口乾,頭痛惡心,懊憹煩躁,嘔吐不寧者,酒毒也,宜涼以折之。(《六要》)

白話文:

酒毒

脈象:脈弦細而滑,或浮洪而數。

症狀:

  1. 面赤口乾。

  2. 頭痛惡心。

  3. 懊憹煩躁。

  4. 嘔吐不寧。

病因:喝酒過量。

治法:清涼。

人有酒後嘔吐者,此從飲冶,宜葛花解酲湯主之。(《保命歌括》)

注車注船,無問男子女人,乘車船則心悶亂,頭痛吐逆,謂之注車注船,特由質性自然,非關宿挾病也。(《病源論》)

白話文:

暈車暈船,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只要搭乘車船就會感到心煩意亂、頭痛嘔吐,這些症狀稱為暈車暈船,它是由於個人的體質自然而然形成,與是否宿疾無關。(《病源論》)

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丹溪》)

中毒,凡中毒而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劑。中陰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溫熱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胃致虛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並閱之。(《景岳》)(案:寒毒新按系食蘑菇大吐瀉,醫以黃連、黑豆之屬連進之而病益甚,乃投參、朮、甘、薑、附、茯之類,又加熟地,二十餘劑而復。曰:蘑菇必產於深坑枯井,或沉寒極陰之處,其得陰氣之最甚,解毒適所以助毒,茲用姜附,非所以解寒毒乎。)

白話文:

中毒:凡是由中毒而導致的嘔吐,應當觀察引起中毒的是什麼。如果中毒是因熱毒而引起的,應當用苦寒的藥物來解除。如果是中毒是因陰寒之毒而引起的,出現嘔吐、瀉瀉不止的現象,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解除。如果是因嘔吐、瀉瀉而導致脾胃虛弱的,必須用溫補藥物來進行大補。這類證候還有中了寒毒引起嘔吐、瀉洩的,治療的方法記載在後面,應當一併與之參考。(按:寒毒條目新加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吃了蘑菇致使腹瀉不止的大嘔吐,醫生用黃連、黑豆等藥物連續大量服用,病情反而加重了,於是用了人參、白朮、甘草、生薑、附子、茯苓等類藥物,又加入熟地,服用了二十多劑藥之後而恢復了健康。醫生說:蘑菇一定是生長在深坑、枯井,或沉積在極陰寒冷的地方,積聚了最多的陰氣,而用來解毒的藥物正好反而增強了毒性,現在用生薑、附子之類的藥物,不正是為瞭解除寒毒嗎。)

乾嘔,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病源》)

乾嘔者,有聲無痰,然不似噦聲之濁惡而長也。宜橘紅煎湯,入薑汁、白蜜少許、細細呷之,胃虛加人參,胃寒加炮姜。胃虛濁氣上逆,吳茱萸湯。(《醫通》)

白話文:

乾嘔是指有嘔吐的聲音,但沒有痰或異物排出,但又不像是呃逆的聲音那樣濁惡而綿長。治療方法是用橘紅煎水當湯藥,加入薑汁、少量白蜜,慢慢喝;如果胃虛,可以加人參;如果胃寒,可以加炮姜。如果胃虛以致濁氣上逆,則用吳茱萸湯來調理。

吐清水,吐清水證有五因:有因濕,因痰飲,因寒,因宿食,因蟲。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為寒濕也。胸膈間漉漉有聲者,痰飲也。飲食後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腹時痛而作,亦吐清黃水者,蟲也。宜類辨而治之。(《醫統》)

白話文:

嘔吐清水的情況有五種原因:有由於溼,有由於痰液,有由於寒,有由於消化不良,有由於蟲子。如果一個人知道由於吃生冷瓜果而導致嘔吐清水,這是由於寒溼引起的。胸膈之間發出漉漉的聲音,這是由於痰液引起的。吃飯後嘔吐清水,這是由於消化不良引起的。單純因爲寒冷而嘔吐清水,這是由於胃中寒冷引起的。心腹時時疼痛而嘔吐清水或黃水,這是由於蟲子引起的。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進行治療。(《醫統》)

是證忽作,清水如從齒縫中出,源源而來,吐至碗許,感受之由,種種不同,因寒因濕因蟲,痰飲食積,因醉飽房勞者居多,治亦小異。諸方與吐酸參用,皆宜戒厚味。(《簡明醫彀》)

白話文:

這種疾病突然發作,清水如同從牙齒縫中流出,源源不斷,吐至碗裏才停止。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可能是因爲寒氣、溼氣、蟲子、痰液、飲食積滯,或者是因爲醉酒、飽食、房事過度等。治療方法也略有不同,可以使用治療吐酸的各種方劑,但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不時清水上溢或吐出,用蒼朮陳壁土炒,茯苓、滑石、白朮、陳皮煎服。(《六要》)

嘔清水者,多氣虛,六君子湯加赤石脂。(《必讀》)

嘔苦,邪在膽經,木善上乘於胃,吐則逆而膽汁上溢,所以嘔苦也。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薑。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小柴胡湯。胃氣逆則嘔苦,吳茱萸湯。(《醫通》)

白話文:

  • 嘔苦:是指嘔吐時伴有苦味。
  • 邪在膽經:是指病邪侵犯膽經。

  • 木善上乘於胃:是指肝膽之氣上逆侵犯胃。

  • 吐則逆而膽汁上溢:是指嘔吐時,膽汁逆流上溢。

  • 所以嘔苦也:因此嘔吐伴有苦味。

  • 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薑:是治療嘔苦的常用方藥,吳茱萸、黃連具有疏肝瀉膽、清熱解毒之功;茯苓、澤瀉具有利濕健脾之功;生薑具有溫暖脾胃、止嘔止瀉之功。

  • 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是指病邪侵犯膽,導致膽汁外泄,出現口苦。

  • 小柴胡湯:是治療膽汁外泄引起的口苦的常用方藥,具有疏肝解鬱、清熱利膽之功。

  • 胃氣逆則嘔苦:是指胃氣上逆,導致嘔吐伴有苦味。

  • 吳茱萸湯:是治療胃氣上逆引起的嘔苦的常用方藥,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之功。

渴熱不可遽治,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要訣》)

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令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為本,其熱自退。縱熱不退,但得胃氣已正,亦可旋與解熱之藥。(《醫彀》)

白話文:

凡是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先弄清楚病情的起因和結果。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病人嘔吐痰涎,胃氣虛弱,導致發熱。如果醫生給病人服用涼性藥物來退熱,那麼病人的胃氣會變得更加虛弱,熱度也會更加不退。因此,醫生應該先以幫助胃氣、止住嘔吐為根本,這樣病人的熱度就會自然退去。即使病人的熱度沒有退去,只要病人的胃氣已經恢復正常,醫生也可以隨即給病人服用退熱藥物。(《醫彀》)

死證,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要訣》)(按:《原病集》作吐如青菜汁者死。)

渾身作脹者,不治。(《大還》)

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金鑑》)

至於嘔吐,不納飲食,或為滑泄,肌肉瘦極。眼胞浮腫,脈獨弦實,是為脾敗,百不救一。(《醫讀》)

定吐諸法,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後服余湯,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藥。(《千金》)(按:《資生經》曰:有此疾者,早上宜多用生薑泡湯取,或煨或生嚼,或取自然汁入酒服,皆效。)

白話文:

止吐的方法:

如果服用湯藥後出現嘔吐、藥汁無法進入腹中的情況,可以先服用甘草三兩,水三升,煮沸後取二升,服用後可以促使嘔吐。如果服後不吐,效果更好。

等到嘔吐的症狀緩解、平息後,再服用其餘的湯藥,這樣通常可以順利服用,不再嘔吐。

凡是嘔吐的人,都可以多吃生薑,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資生經》中記載: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早上宜多用生薑泡湯服用,生薑可以煨著吃,也可以生嚼,也可以取自然汁入酒服用,都有效果。)

大凡治嘔,多是飲藥難服。於此方中(按:此方即丁香飲,治寒嘔,用丁香、半夏、橘紅、乾薑,更加減治諸嘔)選宜用者,研為細末,薑汁為丸尤妙,或間服鎮墜丹砂亦好,審而用之,不可苟也。(《續易簡方脈論》)

白話文:

凡是想治療嘔吐的病症,都很難將藥喝下去。在此方中選出適合的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薑汁做成藥丸是最好的,也可以偶爾服用鎮墜丹砂,但是要細心判斷情況,不可輕忽。

嘔家諸藥不效,日久胃虛不納穀,用長流水,和伏龍肝澄清,炒陳米煮湯,飲一二杯,以安胃氣,殊效。(《六要》)(按:此本於《正傳》,引在後。)

白話文:

治療嘔吐的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時間久了導致胃虛不能正常消化食物,可以用長流水洗淨伏龍肝,澄清後,用炒過的陳米煮湯,飲下一兩杯,可以安撫胃氣,效果很好。(《六要》)(按:出自《正傳》,引用在後。)

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統旨》)(按:此本於《傷寒蘊要》。)

予按為醫者臨診治病,貴能體貼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嘔吐不納藥食者,最難治療。蓋藥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強灌胃口,愈吐愈翻,萬不能止。予之治此頗多,先將薑湯和黃土作二泥丸,塞其兩鼻,使之不聞藥氣。然後用對證之藥煎好,斟出澄清,冷熱得中,止服一口。

白話文:

我認為醫生在看診治療疾病時,必須能夠體諒病人的病情,並能用心思考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嘔吐而不能進食藥物食物的人,最難治療。因為藥物一入口就吐出來,怎麼可能會有療效。另外也不可以強行灌藥進胃裡,這樣只會吐得更厲害,根本無法止住。我在治療這種病症時,有很多方法。首先,將薑湯和黃土混合成兩個泥丸,塞住病人的兩個鼻孔,讓他們聞不到藥味。然後用對症的藥物煎好,倒出來澄清,冷熱適中,只服一小口。

即停之半時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頃,則任服不吐矣。斯時胃口已安,焉能作吐。愚人不知,明見其吐藥不納,偏以整杯整碗強灌之,則一吐傾囊而出,又何藥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脈亦當識此。倘臨證不體病情,全無心法,即如嘔吐一證,雖能識病,雖能用藥,其如不納何哉。

白話文:

剛停止(吐藥)時,先服下一口藥。再停一段時間,再服下兩口藥。再停一會兒,就可以隨便服藥,不再吐了。這時胃口已經安定下來,怎麼還會吐。愚蠢的人不知道,明明看到他吐藥不進去,卻偏要整杯整碗地強灌下去,結果是一吐就吐個精光,藥力又有什麼可指望的呢?這種方法,不但兒童可用,就是在方脈治療中也應該懂得這一點。如果臨到看病時不體察病情,完全沒有心法,像嘔吐這個症狀,即使能識別病情,即使能用藥,如果不服用,又怎麼辦呢?

(《幼幼集成》)

嘔吐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醫通》曰: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凡藥帶香藥行散不妨。(《丹溪》)(按:此說無類可附,姑錄於此。)

白話文:

嘔吐藥,禁止使用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這些東西都會引起嘔吐。(《醫通》中寫道:所有含有油脂的東西,都會刺激胃部引起嘔吐)。凡是帶有香氣的藥物和行散藥,都不會引起嘔吐。(《丹溪》)。(按:這些說法沒有類別可以歸屬,所以暫時記錄在這裡。)

溫中方法,《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乾薑甘草湯方。

乾薑(二分炮),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頓服則定。少間與粥,則不嘔,神驗。(《外臺》)

《延年》甘草飲,主脾腎疼氣乘心,痛悶吐利,四肢逆冷或煩疼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乾薑(四兩),厚朴(二兩炙),白朮(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四服,如人行八、九里。(同上)又許仁則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人參等七味丸,於本方去甘草、乾薑,加生薑屑、細辛橘皮、桂心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飲下之,初服十丸,日二,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將上方的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升水,煮沸後取出一升五合的藥汁,去除藥渣,溫熱後分三次或四次服用,服用後走路約八、九里的距離即可。(同前述方劑)

如果患者因積冷在胃,導致嘔吐、呃逆,且無法進食,則可以使用人參等七味丸。在原方基礎上,去除甘草和乾薑,加入生薑屑、細辛、橘皮、桂心,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時以水沖服。剛開始服用時,每天服用十丸,隔日增加到二十丸。

一方,白朮散,治嘔吐,用白朮、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兩半,茯苓、乾薑、甘草各半兩,薑、棗煎。

白話文:

一方,白朮散,用於治療嘔吐。方中用白朮、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兩半,茯苓、乾薑、甘草各半兩,用薑、棗煎服。

治嘔逆噁心者,於治中湯中(按:系理中湯四味各一兩,加橘紅二兩)更加丁香半兩,半夏一兩,名丁香溫中湯,每服加生薑十片煎服。(同上)加味理中湯,治痰浮於上,嘔吐不已,加半夏、丁香,酌量用,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熱服,再入生薑亦可。(《得效》)

白話文:

治療嘔逆噁心的方法,在理中湯(由人參、白朮、炙甘草、幹薑各一兩,加上橘紅二兩)中,再加入丁香半兩,半夏一兩,叫做丁香溫中湯,每次服用時,加上生薑十片煮沸服用。(同上)加味理中湯,治療痰液浮在上面,嘔吐不止,加上半夏、丁香,酌量使用,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不拘時間,趁熱服用,再加入生薑也可以。(《得效》)

半夏茯苓飲子,治痰飲嘔吐。

半夏(二兩),附子,赤茯苓,白朮,人參,黃橘皮,丁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空心姜煎五錢。(《雞峰》)(按:此係《千金》大半夏湯變方,宜參《水飲》。)

白話文:

用上等細末,空心服用姜煎五錢。(《雞峯》)(注:這是《千金》大半夏湯加變而成,宜參閱《水飲》。)

治脾胃虛寒,痰飲留滯,嘔吐不止,濟急散方。

附子(一枚切下蓋取出肉納丁香在內),丁香(四十九枚)

上二味,用生薑自然汁略浸附子,納瓷瓶中,重湯煮之令乾,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含化咽津。(《聖濟》)(按:《和劑》煨姜丸,與此相類,見《脾胃》。)《醫說》引《類編》治翻胃(修制略同),一錢匕,摻舌上,漱津下。若煩渴則徐食糜粥,忌油膩生冷。《大成》曰:翻胃如水穀不能下,《方便集》中一方,用丁香、附子為末,於掌心舐吃,亦一法也。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物,用生薑自然汁稍微浸泡附子,放入瓷瓶中,用重湯煮至乾燥,搗碎成細末,每次服一錢匕,含化嚥下藥汁。(出自《聖濟》)(按:《和劑》製作的煨姜丸,與此類似,見《脾胃》。)《醫說》引用《類編》記載的治療翻胃方法(附子製法的修制過程大致相同):服用一錢匕,放在舌頭上,用藥汁漱口,然後嚥下。若出現煩渴症狀,應慢慢食用稀飯,忌食油膩生冷食物。《大成》中說:翻胃症狀如同水穀不能下,在《方便集》中有一種方法,是用丁香、附子研磨成末,放在手掌心中舐服,這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張渙養中湯方,養脾胃嘔吐不止。

大附子(炮裂去皮尖臍一枚),沉香,木香(各半兩),人參(一兩),官桂,半夏(湯浸七遍焙乾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五合,去滓放溫,時時服。(《幼幼》)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準繩》無藥字),立吐定。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要訣》)

白話文:

曾經有一個患病的人服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在湯裡面添加丁香,喝了就吐,後來去掉乾薑,只用人參、附子、丁香、木香,煮熟後磨入沉香藥,嘔吐馬上痊癒了。這是因為體質虛寒、痰氣凝結,丁香、附子溫熱,配合沉香、木香通調,乾薑、白朮反而會阻滯藥效。

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下食,人參丸方。

人參(二兩),白朮(二兩半),乾薑(炮半兩),山芋(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甘草(炙銼一兩半)

白話文:

  • 人參:二兩

  • 白朮:二兩半

  • 乾薑(炒過的):半兩

  • 山芋:二兩

  • 附子(炒過的,剝去外皮和臍部):一兩

  • 甘草(炙過的,切碎):一兩半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入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白湯嚼服亦得。(《聖濟》)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成丸藥,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一杯水,加入劈開的兩枚紅棗,一起煎煮至水量減少四分之一,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也可以用白開水送服。

治乾嘔不下食,參粟湯方。

人參(一兩),陳粟米(一兩),生薑(切碎五兩),半夏(湯洗去滑七遍四兩與生薑同杵碎曝乾)

白話文:

人參(6克),陳年粟米(6克),生薑(切碎後30克),半夏(以熱水洗去表面的滑膩,重複七次,共24克,與生薑一起搗碎後晾乾)

上四味同入銀石鍋中,慢火炒令焦黃,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微熱服,空心食前。(同上)

白話文:

用銀石鍋將四種藥材慢慢炒至焦黃,粗粗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放入三片生薑,加入並挖走核的紅棗兩枚,一起煎煮至還剩七分時,過濾去渣,趁微熱時空腹服用。(引文同前)

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下食,藿香厚朴湯方。

香葉,厚朴(去粗皮,用生薑二兩切片,棗十枚劈破,同煮半日取出,去薑棗,銼焙。),半夏(漿水浸一宿,切,湯洗七遍,入粟米一合同炒黃,去米。),甘草(生銼),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白話文:

藿香葉、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用兩片生薑切片,十枚紅棗切碎,一同煮半日,取出後去除薑和棗,切碎並烘烤。)、半夏(用漿水浸泡一晚,切片,用熱水沖洗七遍,加入一碗粟米一起炒至金黃,取出粟米。)、甘草(生碎)、人參、白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的烘烤至半乾,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大片,大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同上)

在城黃氏婦,年將三十,產後因食傷,致胃虛不納穀,四十餘日矣。聞穀氣則噁心而嘔,聞藥氣亦嘔,求予治。予曰:藥不能入口,又將何法以治之乎。懇求不已,遂制一方,用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二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麯一錢,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大白盞,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渾,放澄清,取一盞,加薑、棗同煎前藥,至七分,稍冷服。此藥遂納而不吐,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與之,日進前藥二、三服,漸能吃粥而安。

白話文:

在城裡有一位黃姓婦人,年近三十,產後因飲食不當,導致胃虛不納穀,已經四十多天了。聞到穀物的氣味就會噁心嘔吐,聞到藥物的氣味也會嘔吐,她來向我求治。我說:藥物無法入口,我又能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她懇求不已,我於是開了一方藥,用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二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錢,十年以上的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大白盞,煎沸後泡製伏龍肝,研磨細膩攪拌均勻,放置澄清後,取一盞,加入薑、棗與前面的藥物一起煎煮,煎至七分,稍冷後服用。此藥遂能納而不吐,另以陳倉米煎湯,時時飲用,每天服用前面的藥物二、三服,逐漸能吃粥而安。

後以此法治十數人,皆驗。(《正傳》)《醫鑑》比和飲,治水穀不納,聞食氣即嘔。(即本方)

白話文:

然後用這種方法醫治了十幾人,都收到了滿意的效果。(《正傳》)《醫鑑》中記載的比和飲,可以治療不能進食穀物的疾病,聞到食物氣味就會嘔吐。(即此方)

家秘加減理中湯,治寒吐,陰盛格陽,不納藥者。

用理中湯加熟附,一劑共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童便、獖豬膽汁各半杯,煎一、二沸服之,神效。(《保命歌括》)嘔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壯火關格之病也,煎服妙不可言。(《醫學研悅》)

白話文:

  1. 使用理中湯加熟附,劑量為五錢,水量為二盞,煎熬至一盞,去除渣滓後加入童便和獖豬膽汁各半杯,再煎一、二沸即可飲用,效果顯著。(來自《保命歌括》)

  2. 嘔吐時間長且各種藥物都不能服用的患者,這是胃口強壯、火氣閉塞的疾病。煎服理中湯加熟附,效果非常神奇。(來自《醫學研悅》)

金,參藥不受,皆濁陰在上,阻塞氣機,幾無法矣。勉與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急進,以通陽泄濁。(《臨證指南》)

白話文:

對於服用金石類藥物不奏效的患者,都是因為濁陰在上,阻滯氣機,幾乎無法治療。勉勵病人服用白通湯,加入人尿、豬膽汁,急迫服用,以通陽氣,排出濁陰。

王,胃虛少谷,肝來乘克,嘔吐不能受納,蓋臟厥象也。

人參,川連,附子,黃芩,乾薑,枳實(同上)

吳,寒熱邪氣擾中,胃陽大傷,酸濁上湧吐出,脘痛如刺,無非陽衰陰濁上僭,致胃氣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憊,必得釜底暖蒸,中宮得以流通。擬用仲景附子瀉心湯,通陽之中,原可泄熱開導,煎藥按法用之。

白話文:

吳某,是寒熱邪氣擾亂體內,胃的陽氣被大大損傷,酸濁之氣上湧吐出,胃脘部疼痛好像被刺一樣,無非是陽氣衰弱,陰濁之氣乘機而上侵犯,導致胃氣不能下行。年紀大的人下元衰弱,一定要用溫陽之法來溫補下元,使中焦得以通暢。擬用仲景的附子瀉心湯,在溫通陽氣的同時,原可以瀉除熱邪,通導調理。煎藥時按方劑中的用法。

人參(一錢半),熟附子(一錢半),淡乾薑(一錢),三味另煎汁。川連(六分),炒半夏(一錢半),枳實(一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人參(一點五錢),熟附子(一點五錢),淡乾薑(一錢),這三味另煎取汁液。川連(零點六錢),炒半夏(一點五錢),枳實(一錢),茯苓(三錢)。

後四味,用水一盞,滾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藥汁服。(同上)

參連湯,治嘔吐飲食不進,或胃中虛熱噁心,宜服。(《醫約》)(方見《滯下》中)

白話文:

參連湯,主治嘔吐、飲食不進,或胃中虛熱噁心,適宜服用。(《醫約》)(方劑見《滯下》中)

驅飲諸方,《僧深方》生薑湯,治食已吐逆方。

生薑(五兩),茯苓(四兩),半夏(一升),橘皮(一兩),甘草(二兩)

五種,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醫心》)

二陳湯,嘔吐者,加丁香,如甘草之數。惡甜者,減甘草。吐甚者,兼服半硫丸。仍用半夏為細末,每一兩入丁香、檳榔各一錢,旋以生薑自然汁,丸如梧子大,名水煮半夏丸。先以水二盞煎沸,次下丸子,煮令極熱,以匙挑服,用藥汁嚥下。煩躁者,於二藥中並去丁香。(《易簡》)二陳湯,治胸腹脹滿,因傷宿食,或吐後噫敗卵氣。

白話文:

二陳湯,如果患者有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丁香,劑量與甘草相同。如果患者討厭甜味,可以減少甘草的劑量。如果患者嘔吐嚴重,可以同時服用半硫丸。另外,將半夏研磨成細末,每1兩加入1錢的丁香和檳榔,然後用生薑的天然汁液將藥材混合均勻,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稱為水煮半夏丸。首先將2杯水煮沸,然後放入藥丸,煮至極熱,用勺子挑出藥丸服用,並用藥汁送服。如果患者煩躁,可以從二陳湯中去除丁香。(《易簡》)二陳湯,可以治療胸腹脹滿的問題,通常是由於飲食不節,或因嘔吐後出現腐敗的食物氣味。

加丁香、縮砂,生薑七片,烏梅七個服,未效再服。(《得效》)

旋覆花湯,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覆花(去梗),半夏(湯泡七次),橘紅,乾薑(炮各一兩),檳榔,人參,甘草(炙),白朮(各半兩)

白話文:

旋覆花(去掉花梗),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橘紅,乾薑(炮製過的,各一兩),檳榔,人參,甘草(炙烤過的),白朮(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按:此《小品》半夏茯苓湯變方,宜參《水飲》門。)

白話文:

將上列草藥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四錢重,加入一盞半的水,另加七片生薑片,將所有藥材一起煎煮,煎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去除渣滓後趁溫熱時飲用,飲用的時間不受限制。(出自《濟生》)(註:這個藥方是《小品》中的半夏茯苓湯的變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水飲》這個章節。)

凡嘔不止,挾虛者,旋覆代赭湯妙。不虛者,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下代赭石一、二錢。(《西塘感症》)

白話文:

凡是嘔吐不止,兼有虛證的,旋覆代赭湯很有效。沒有虛證的,單用旋覆花煎湯,酌情加入代赭石一、二錢。(出自《西塘感症》)

倪慶雲病膈氣,十四日粒米不入咽,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茶匙與之,立止。(《寓意草》)(節錄。按:喻氏所謂膈氣,即是嘔吐,故列於此。又《匯補》以此方名旋覆代儲湯,治嘔吐不已,真氣逆而不降,用此鎮墜。)

白話文:

倪慶雲患了膈氣,十四天沒有吞嚥一粒米,開始吐清水,接著吐綠水,再接著吐黑水,最後吐出臭水,呼吸幾乎停止。於是用旋覆花一味藥煎成湯,調入代赭石末二茶匙給他服用,當場就止住了嘔吐。(《寓意草》)(節選。注:喻氏所謂膈氣,也就是嘔吐,所以列於此。另外《匯補》以此方名為旋覆代儲湯,治療嘔吐不止,真氣逆而不降,用此藥鎮墜。)

徐(四六),氣衝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伏飲在於肝絡,辛以散之。

吳萸(泡淡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乾薑(一錢),代赭石(三錢),旋覆花(二錢)(《臨證指南》)

白話文:

吳茱萸(用清水浸泡至八分乾),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乾薑(一錢),代赭石(三錢),旋覆花(二錢)(《臨證指南》)

治水逆嘔吐。

上用生料五苓散去桂,熟煎去滓,入生薑自然汁,細細服之效。(《經驗良方》)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薑汁。(《丹溪》)

白話文:

如果是上吐,可用生五苓散去除桂枝,煮熟去渣,加入生薑自然汁,慢慢服用即可見效。(《經驗良方》)夏季嘔吐不止,可將五苓散加入薑汁服用。(《丹溪》)

清中諸方,《廣濟》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三兩去心),青竹茹(三兩),茅根(五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外臺》)又許仁則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生蘆根五味飲服,於本方去茅根、甘草、人參,加生蘆根、茯苓,水煮去滓,加竹瀝攪調服。《醫鑑》枇杷散,治胃虛嘔噦不止,於本方去茅根,加枇杷葉

白話文:

把上六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來煮,等到剩下兩升五合時停止,把渣滓過濾掉,放溫熱以後分成三次喝,喝完後等一個人的步行時間,也就是行走六到七里的距離,再喝第二服,以此類推,如果沒有吐或拉肚子就繼續服用。

《外臺祕要》又列出由許仁則治癒的病例,病患的案例是胃部有積熱,嘔吐、噁心,不下食。許仁則使用生蘆根五味飲來治療,方劑的組成和六味飲相同,但是把茅根、甘草、人參去掉,改成加入生蘆根、茯苓,用水煮後去除渣滓,加入竹瀝攪勻服用。

《醫鑑》記載了枇杷散的方劑,用來治療胃虛嘔吐、噁心不止。原方中去除茅根,加入枇杷葉。

主熱嘔逆方。

生薑(二分),甘草(一分炙),竹葉(一握),人參(二分),梔子(七枚)

白話文:

  • 生薑(二錢):有溫熱、發汗、止嘔的作用。

  • 甘草(一錢,炙過):有補氣、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竹葉(一握):有清熱、消暑、利尿的作用。

  • 人參(二錢):有補氣、健脾、益智的作用。

  • 梔子(七顆):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上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再服之。(《千金月令》)

治胃實熱,嘔逆不下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枇杷葉(一兩),葛根(三分),麥門冬(一兩)

白話文:

  • 犀角粉(0.6克)

  • 枇杷葉(3克)

  • 葛根(0.6克)

  • 麥門冬(3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聖惠》)

治胃膈熱(按:膈熱原錯易,據下文正),吐逆不定,吃諸藥無效者,宜服乾葛散方。(胃膈熱者,手心熱,胸膈煩是也。)

白話文:

治療胃膈熱(按:膈熱原錯置,據下文更正),嘔吐不定,服用各種藥物無效者,宜服乾葛散方。(胃膈熱者,手心熱,胸膈煩擾便是。)

乾葛(十二兩如白麵肥好者),甘草(三兩上者生用),齊州半夏(三兩,用生薑汁半盞,水一升同煮,切,焙乾(按:煮原作者,依誼改)。

白話文:

乾葛(十二兩,如白麵肥好者),甘草(三兩,上者,生用),齊州半夏(三兩,用生薑汁半盞,水一升一同煮,切碎,焙乾(原作者寫煮,依義理改)。

上件藥同搗羅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原脫五錢水三字,二作一,據《雞峰》、《本事》補改),生薑三片,棗二枚(《本事》一個,《雞峰》不用棗)青竹茹一彈子大(此四字原作鬼子,今照《本事》補改,《雞峰》棗許大),同煎七分(煎原作前,今改。《雞峰》、《本事》並作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服,亦可常服以為效,小兒一錢。

白話文:

以上藥物共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分,加水二杯(原有「水三」二字,且一作二,以《雞峯》、《本事》為準而改正)與生薑三片、棗子兩個(《本事》作「棗子一顆」,《雞峯》則未用棗子)、青竹茹一彈子大(此處原寫成「鬼子」,如今參照《本事》改正,《雞峯》作「棗許」大)一同煎至藥液剩七成(原寫「煎原前」,現改正為煎至。且《雞峯》、《本事》皆寫作煎至一盞就已服用了)後,把渣滓過濾,溫服,每日服兩次,也可以長期服用至有療效時止,小兒則服用一分。

(傳家秘寶)乾葛湯,治心下微煩,惡聞熱物,得熱則嘔,時時喜渴。此由邪熱蓄於胃中,胃中得熱則氣不清,氣不清則陰陽渾,其脈虛數或細而疾,宜此(《雞峰》)(即本方,乾葛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治胃熱嘔吐,竹茹湯(即本方,分量同《雞峰》)。胃熱者,手足心熱。

白話文:

(傳家祕寶)乾葛湯:治療心下微煩,討厭聞到熱的東西,一熱就吐,時常喜歡喝水。這是因為邪熱積聚在胃中,胃中受熱則氣不通暢,氣不通暢則陰陽混雜,脈搏虛弱而數,或細而快,適宜用此方(《雞峯》)(即本方,乾葛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

治療胃熱嘔吐,竹茹湯(即本方,分量與《雞峯》相同)。胃熱的人,手腳心熱。

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本事》)《聖濟》治胃實熱,煩渴咽乾,吐逆,葛根湯,去棗,加黃連。

白話文:

政和年間,有一位宗室成員患上了傷寒,出汗後身體發涼,幾天後突然嘔吐,藥和飲食都無法下嚥。醫生們都給他服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但一下嚥就吐出來。我說:這是汗後餘熱留在胃中,用孫兆竹茹湯來治療正是適宜。趕緊煎好藥給他服下,他隨即痊癒。《良方》中的槐花散也有類似的功效。(《本事》)《聖濟》中治療胃實熱、煩渴咽乾、吐逆,用葛根湯,去除大棗,加入黃連。

治上焦壅熱,見食嘔吐,頭痛目赤,石膏竹茹湯方。

石膏(八兩),竹茹(焙),人參,白茅根,半夏(湯洗七遍炒各一兩),玄明粉(研),桔梗(炒),甘草(炙銼),葛根(銼各半兩)

白話文:

石膏(八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渴、清肺化痰的功效。

竹茹(焙):具有清熱化痰、止渴生津的功效。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

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半夏(湯洗七遍炒):具有化痰止咳、燥濕除痰的功效。

玄明粉(研):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

桔梗(炒):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功效。

甘草(炙銼):具有補氣健脾、和中緩急、清熱解毒的功效。

葛根(銼):具有解肌透疹、退熱生津的功效。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聖濟》)(按:又治小兒吐逆,麥門冬散,用麥門冬、石膏、甘草為散。)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杯半,連同切好的五片生薑一起煎煮,直到藥液只剩八成,去渣後趁溫熱服用。(《聖濟錄》)(備註:麥門冬散又可治療小兒嘔吐和反胃,使用方法是將麥門冬、石膏和甘草研磨成散劑。)

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姜炒一錢),石膏(水煅二錢)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保元》)

治上焦吐,頭髮痛有汗,脈弦,青鎮丸主之。(《保命集》)(即小柴胡加青黛,方見《咳嗽》。)

白話文:

治療上焦、嘔吐、頭部疼痛,伴有盜汗,脈象弦緊,可以使用「青鎮丸」。

竹葉湯,治熱吐翻胃。及傷寒遍身發熱冷,吐(冷字疑)亦宜服之。

竹葉(半斤),白茯苓(一兩銼),真珠小半夏(一兩洗),生薑(四兩切)

上以水十碗,煎一碗,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每服一盞服亦可。(《家寶》)《經驗良方》加味二陳湯,治胃熱嘔吐不已,於二陳湯加刮筀竹青。

白話文:

先將水十碗,煎煮成一碗,去除沉澱物,溫熱喝下,不限時間,每次服一茶杯的量也可以。(《家寶》)《經驗良方》中加味二陳湯,用來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不止,在二陳湯中加入刮筀竹青。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丹溪》)

新定清中止嘔方

半夏(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竹茹(一錢),乾葛(五分),生薑(五分),蘆根(五錢),枇杷葉(三片),麥冬(一錢),白風米(百粒)

白話文:

  • 半夏(一錢):一種中藥,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 茯苓(二錢):一種中藥,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

  • 陳皮(一錢):一種中藥,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

  • 竹茹(一錢):一種中藥,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

  • 乾葛(五分):一種中藥,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 生薑(五分):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 蘆根(五錢):一種中藥,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

  • 枇杷葉(三片):一種中藥,具有清肺止咳的作用。

  • 麥冬(一錢):一種中藥,具有養陰清肺的作用。

  • 白風米(百粒):一種中藥,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金匱翼》)(按:此係《濟生》橘皮竹茹湯加減方。)

治熱吐,槐花散。

皂莢(去皮燒煙絕),白礬(熬沸定),槐花(炒黃黑色),甘草(炙)

白話文:

皁莢(去皮並燃燒後取煙氣)、白礬(煮沸後固定)、槐花(炒至黃黑色)、甘草(炙烤)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嘉興李使君曾病嘔,每食訖即吐,如此兩月,服翻胃藥愈甚。或謂有痰飲,投半夏散,旋服之,亦皆不驗。幕下樂判官授此方,服之即時瘥。又有一老年人,久病嘔,與服之又瘥。大凡吐多是隔熱,熱且生痰(《本事》生涎),此藥能化胃膈熱涎,特有殊效。(《蘇沈》)

白話文:

將藥材均等分為末,每次服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嘉興的李使君曾經患有嘔吐,吃完東西後就會吐,這樣持續了兩個月,服用了翻胃藥後病情反而更嚴重。有人說他有痰飲,給他服用了半夏散,很快服用後,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幕僚樂判官教授了這個方子,服用了此方後立時痊癒。又有一位老年人,嘔吐的舊疾,服用了此方後也痊癒了。凡是吐多是因為隔熱,熱還可以生痰(《本事》中寫成生涎),此藥可以緩解胃裡的熱痰,有很顯著的效果。(《蘇沈》)

疏里方法,足陽明之經,胃之絡脈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直指》)

白話文:

疏通裡導方法,足陽明經是胃經絡脈,陽明之氣下行是正常的。現在嘔吐,是氣逆而上行。這就變證,絕對不能再瀉。固然,嘔吐的人往往大便祕結,邪氣壅遏,氣不能暢行。應該考慮採取區別對待,理導疏通的辦法。

此證決不可輕用利藥,惟腹滿腳脹(腳字蓋訛),視其何部不利,然後利之。《三因》詳論及此,不可不審。(《大成》)

白話文:

這種情況絕對不可隨便使用攻下利藥,只有肚子脹滿腳脹(腳字可能是錯字),看哪個部位不舒服,然後才攻下利之。《三因》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不可不慎重考慮。(《大成》)

嘔吐證忌用利藥者,此言其常;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上。(《丹溪附余》)

白話文:

嘔吐證忌用利藥這句話,在醫學上很常見。但是,如果大小腸和膀胱有熱結而不通暢,上面的嘔吐、膈食,如果不使用利藥來疏通發泄,那麼嘔吐怎麼可能會好呢?(《丹溪附餘》)

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症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哉。(《準繩》)

白話文:

仲景說:病人想要吐的,不可用下劑。而他又用大黃甘草湯治療才吃食物就吐的病,這是為什麼呢?仲景說:想要吐的,他的病症在上面,順著它的病勢向下引導,就可以治癒了。而逆著病勢使它向下,那就會抑制阻塞,使病情更加混亂而更加嚴重,所以禁止用下劑。假如已經吐了,吐得不停,有升無降,那就應該逆著病勢來改變它,引導它向下運行,沒有比大黃更快的了,所以不禁止用下劑。《兵法》說:「避開它的銳勢,攻擊它的弱點。」就是這個道理。丹溪拘泥於仲景的說法,說凡是嘔吐的病症絕對不能用下劑,這就固執了。

《古今錄驗》療胸膈痰飲,食啖經日,則並吐出,食皆不消,出如初,空腹一兩日聚食,還復吐之,極不便,此由痰飲聚下絕不通,服此丸宣通下氣方

白話文:

在《古今錄驗》中記載,有一種疾病,叫做「胸膈痰飲」,患者會出現胸悶、氣短、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果患者在飲食後一整天,就會將食物全部吐出來,而且食物一點也沒有消化,跟剛吃下去的時候一樣。如果患者空腹一兩天,然後再吃東西,也會將食物全部吐出來。這種疾病非常讓人感到不方便,這是因為痰飲聚積在下焦,導致氣機不通暢,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治療這種疾病,可以使用「宣通下氣方」的藥丸,可以宣通氣機,化解痰飲,從而緩解患者的症狀。

吳茱萸,澤瀉,芍藥,白朮,漢防己,赤茯苓(各二兩),蜀大黃(二兩)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五丸。(《外臺》)《集驗》療吐逆乾嘔,生薑湯方。

生薑(四兩),澤瀉(三兩),桂心(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人參(一兩),大黃(四兩)

白話文:

  • 生薑(160 公克)

  • 澤瀉(120 公克)

  • 桂心(80 公克)

  • 橘皮(120 公克)

  • 甘草(80 公克)

  • 茯苓(160 公克)

  • 人參(40 公克)

  • 大黃(160 公克)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同上)(按:據《醫心》,此本僧深方,治胃逆乾嘔,欲吐無所出,人參湯。)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切片,以七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五次服用,每天三次。(根據《醫心》記載,這是僧人深所創的方劑,用於治療胃氣上逆、乾嘔、欲吐無物可出的情況,也叫人參湯。)

三乙承氣湯,治嘔吐,水漿不入,或食已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鬆快,時覺腹滿者,或下利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腸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隔食。

白話文:

三乙承氣湯:用於治療嘔吐、水漿不入(任何液體都不能喝)、進食後立即嘔吐、大便祕結,或大便暢通但不鬆快,時常感覺腹脹;或者下痢赤白、嘔吐、進食困難;或大腸、小腸、膀胱阻塞不通,向上引起嘔吐、隔食等症狀。

川大黃,厚朴,枳殼芒硝(各半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大黃、厚朴、枳殼、芒硝各半兩,甘草一兩。

上四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卻入硝,細細啜服。(《經驗良方》)

袁玉行患小腹厥氣上衝即吐,得飲則吐愈甚,諸藥不效,延余診之。兩脈虛澀,右尺獨見弦急。余曰:人身之中,清氣本乎上而反陷下,則為注為泄;濁氣本乎下而反逆上,則為嘔為吐。今證正在下而不在上也。下焦之濁氣上騰,則胸中之陽氣不布,故飲入於胃,有上壅而不下達矣。

白話文:

袁玉行的症狀是小腹裡的氣往上衝,導致嘔吐,喝水反而讓嘔吐更嚴重,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請我看診。把脈後發現脈搏虛弱且澀,右尺脈特別出現弦急的現象。我說:人體中,清氣本該在上面,但反倒往下陷,就會出現注泄的現象;濁氣本該在下面,但反倒往上逆,就會出現嘔吐的現象。如今這位病人的症狀表 Now this patient's symptoms indicate that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not the upper part. The濁氣 from the lower abdomen is flowing upwards,阻礙胸中的陽氣,so when he takes something to drink, it gets accumul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and cannot flow downwards.

經云:雲霧不清,則上應白露不下。若非地道一通,濁氣何由而降,嘔吐何由而止耶。治以調胃承氣湯,一劑而得宿穢甚多,繼漸培中氣而愈。(印機草)

白話文:

醫書上說:雲霧不清,就表明上應白露不會下降。如果不是腸胃通暢,濁氣怎麼能夠下降?嘔吐怎麼能夠停止呢?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吃一劑以後,宿便排出很多,接著漸漸調理中氣而痊癒。(印機草)

嘉定錢遠之,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大棗過度,不能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澀。自謂必死,求診於余。余曰:脈按有力,非死證也。以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必讀》)

白話文:

嘉定府有個名叫錢遠之的人,二十五歲,吃了太多大棗,以致於情緒激動,不能吃飯。過十幾天,粥也不能吃了,吃什麼吐什麼,大小便也不順暢。他認為自己必死無疑,於是找我看病。我說:你的脈搏有力,不是要死的症狀。用酒蒸大黃,加上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製成蜜丸給他服下。五服之後,排出了很多乾硬的大便和乾血,病情好像消失了。幾天之後,他的食量恢復到以前的兩倍。

金針丸,治卒然嘔吐,胸中痞悶,氣不下行,此由飲食失宜,過傷胃氣,胃氣滯而不行,水穀不化,氣逆則吐,其脈沉疾而短滑。

白話文:

金針丸,可以治療突然嘔吐、胸中痞悶、氣機不能下行的毛病。這些問題通常是由於飲食不當,導致胃氣受損;胃氣不能正常運行,食物和水穀也不能正常消化;氣機逆亂,就會引起嘔吐。患者的脈象通常是沉而急促,同時短而滑動。

巴豆硃砂(等分)

上用白麵糊和丸,如麻子大,遂旋用針穿一竅子,每服一丸,以針札定,於燈上燒少時,熟水下。(《雞峰》)

嘔家不以溫藥微利大便,則無由愈。養正丹來復丹黑錫丹之類(養正云云,原作此數藥三字,今照上文錄入)皆有硫黃,能溫利之。秘甚者,用加味感應丸。若先自溏利,是為虛寒,不宜用此。(《易簡》)

白話文:

嘔吐症不以溫熱的藥物來輕微通便大便,就沒有辦法痊癒。養正丹、來復丹、黑錫丹之類的藥物(養正云云,原著作這些藥物三個字,現在照上文錄入)都含有硫黃,能夠溫熱通便。病情特別嚴重的,可以用加味感應丸。如果已經先腹瀉大便稀溏,那是虛寒的症狀,不適合用這種藥。

嘔吐家多大便秘結,虛冷者用靈砂或養正丹,溫而利之。又蘇合香丸用四分,感應丸用六分,夾研作細丸,薑汁泡沸湯下,此亦溫利。若大便熱結,用蜜煮凝,捻作指鋌,納後部導之。(《直指》)

白話文:

嘔吐腹瀉的病人大多便祕,虛冷體質的人使用靈砂丹或養正丹,溫暖通利腸道。又使用蘇合香丸四分,感應丸六分,碾碎成小丸子,用薑汁泡後用熱水送服,也可以溫暖通利腸道。如果大便燥熱結塊,使用蜂蜜煮凝固,搓成像手指一樣的藥條,插入肛門通便。

凡大腸燥結,嘔吐不止,湯藥不入,老人虛人多有此症,幽門不通,上衝於竅,以致嘔吐泛滿。須先以蜜煎導其大便,通其幽門,然後服藥則安,此要法也。(《危證簡便》)

白話文:

凡是患有便祕,嘔吐不止,藥汁不能入口的情況,老弱多病者常患有這種疾病,幽門不通暢,嘔吐物流向咽喉,便會導致嘔吐不止。應先用蜜煎的方法來通便,打通幽門後,再服用藥物就會見效,這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

鎮墜方法,治吐,紫粉丸

針砂醋浸一宿,闢去醋(按:館本云劈破),便帶醋炒,直候銚子紅色無煙乃止,候冷細研,更用醋團,火燒洞赤,取起候冷,再研極細,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飲下。服訖,便啜一盞許粥,不吐已。如未定,再服決定。小兒小丸之,隨兒大小與之。此藥極神異,然吐有多端,《良方》中有數法,皆累驗者,可參用之。(《蘇沈》)

白話文:

將針砂用醋浸泡一晚上,去除醋漬(根據館本記載,是將針砂破碎後浸泡),再灑上醋炒,直到鍋子呈現紅色、沒有煙冒出後才停止,等冷卻後將針砂研磨成細粉。另外用醋團,將針砂燒製到通紅,取出後等冷卻,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麵糊將針砂丸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粥送服。服完藥後,再喝一小碗粥,不要吐出來。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再服用一次。對於小兒,應將丸藥製成較小顆,並依據小兒年齡及體型給予適量的藥丸。此藥極為靈驗神奇,但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嘔吐反應。《良方》中記載了好幾種方法,皆為累積驗證過的有效方法,可以參考採用。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須百粒作一服。俟藥得效,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要訣》)

白話文:

如果嘔吐各種藥物無效,應該使用鎮重之藥來壓制嘔吐的逆氣,可以使用姜蘇湯來送服靈砂丹,需要一百粒作為一服。等到藥物有效後,再用養正丹、半硫丸來調理導正。

雜治諸方六味地黃丸,陰虛於下,令人多嘔者,主此方,鹽湯吞之。(《方考》)

白話文:

各種的治療方法,六味地黃丸,陰虛於下,令人多嘔的,主治這個症狀,用鹽湯吞服。(《方考》)

嘔吐諸藥不效,再以鵝翎探吐積痰為愈。(《六要》)

凡嘔吐,用蘆管入鼻孔內,吹皂莢末少許,令嚏出即止。(《捷法》)

調攝法,痰澼吐逆,忌甘滑等物。(《萬安》引《保生信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