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湯

ZI W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18%
心經 16%
胃經 14%
肝經 8%
膀胱經 6%
腎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紫菀湯

紫菀湯是由川貝母、前胡、桑白皮、紫菀、白朮、甘草、黃芩、五味子、桔梗、麻黃、紫蘇葉、杏仁、知母、當歸、陳皮、赤茯苓組成。

  1.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2.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3.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4. 紫菀:具有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等功效。

  5.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6.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7.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8.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9.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10.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11. 紫蘇葉: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功效。

  12.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13. 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14.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15.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16.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紫菀湯主治咳嗽,是由於感冒寒邪侵犯肺經,導致咳嗽不止。腠理不密,寒邪趁虛而入肺,白天咳嗽嚴重,晚上緩解,或者白天緩解,晚上加重,有的有痰,有的無痰。

紫菀湯的功效是止咳化痰、平喘、止咳平喘、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傳統服藥法


紫菀茸、貝母、真蘇子(微炒)、杏仁(水浸,去皮,焙黃)、北梗、陳皮、麻黃(去節)半夏曲、赤茯苓、桑白皮(炒)、甘草(微炙)各等分。
上銼細。
每服1錢,加薑3片,紫蘇3葉(並嫩梗),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 紫菀、川貝母、前胡、桑白皮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 麻黃、杏仁、桔梗等發散寒邪、宣肺平喘。
  • 白朮、甘草、黃芩、五味子、知母、當歸、陳皮、赤茯苓等健脾益肺、化痰止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偏於宣肺平喘,若咳嗽痰多,可加用化痰止咳之品,如枇杷葉、白果、羅漢果等。
  • 若咳嗽伴有氣喘,可加用平喘止咳之品,如蘇子、百合、款冬花等。

相關疾病


咳血感冒氣喘肺結核腹中有鳴叫聲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卵巢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營養不良

相同名稱方劑


紫菀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三。 組成:甘草1分,杏仁1分,紫菀1兩,桑白皮1分,苦梗3分,天門冬1兩。 主治:清潤肺氣。主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

紫菀湯,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 紫菀湯(《雞峰》卷十一。)出處:《雞峰》卷十一。組成:紫菀1兩,款冬花1兩,麻黃1兩,甘草1兩,乾地黃2兩,卷柏半兩,麥門冬1兩。主治:平肺。 。 主治:平肺。

紫菀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紫菀半兩,杏仁半兩,麻黃6錢,桂心6錢,橘皮6錢,青木香6錢,黃芩半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大黃1兩。 主治:小兒中冷,及傷寒暴嗽,或上氣喉咽鳴,氣逆,或鼻塞清水出者。

紫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紫菀(去土)半兩,柴胡(去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蒼朮(米泔浸1宿,切片,焙乾)1兩,赤芍藥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人參半兩。 主治:虛勞咳嗽,腸鳴滑泄。

紫菀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貝母、前胡、桑皮、紫菀、白朮、甘草、黃芩、五味子、桔梗、麻黃、紫蘇、杏仁、知母、當歸、陳皮、赤苓。 主治:子嗽。妊娠咳嗽,因感冒寒邪,傷於肺經,以致咳嗽而不已。腠理不密則寒邪乘虛入肺,或晝甚夜安,晝安夜甚,或有痰,或無痰。

紫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紫菀(去苗土)1兩,貝母(去心)1兩,黃耆(銼,炒)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麻黃(去根節)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者,炒,研)1兩,款冬花1兩,桂(去粗皮)1兩,桔梗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當歸(炙,銼)1兩,大腹子(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五味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半夏(洗去滑,焙)1兩半。 主治:肺臟虛勞,痰嗽不止,背膊並項筋痠疼,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