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散

ZHU R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肺經 23%
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0%
膽經 6%
大腸經 3%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竹茹散介紹

竹茹散是一種中醫方劑,由竹茹、伏龍肝、石膏、甘草、麥門冬、黃芩等組成,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

竹茹散的組成藥材介紹: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石膏: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竹茹散的功效:

竹茹散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

竹茹散的用法用量:

竹茹散的用法用量為,每次服用 6-10 克,一日服用 2-3 次。

總結:

竹茹散是一種中醫方劑,由竹茹、伏龍肝、石膏、甘草、麥門冬、黃芩等組成,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竹茹散的使用應在合格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3分,青竹茹1兩,黃芩3分,山梔子仁3分,紫蘇葉3分,黑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色),木通3分,赤茯苓(去皮)3分,樸消1兩(別研),甘草半兩(炙赤),大黃1兩(銼,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再煎1兩沸,不拘時候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味甘、淡,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伏龍肝味苦、辛,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石膏味甘、辛,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麥門冬味甘、淡,性平,歸肺、心經,具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黃芩味苦、寒,歸肺、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的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腸出血咳嗽胸悶胸痛心情煩燥流鼻血面色發黃牙齦出血身體發低熱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甜竹茹1兩,當歸1兩(銼,微炒),川芎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手足煩疼。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苦竹茹半兩,伏龍肝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焙),黃芩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青竹茹1兩,白芍藥1兩,川芎1兩,桂心1兩,生乾地黃3兩,當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內損或勞傷所致吐血、衄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竹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梔子6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主治:妊娠3-4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苦竹茹1兩,生乾地黃1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合,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耆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竹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葛根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蘆根1兩(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熱病四日,頭痛胸滿,食即嘔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