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3)

1. 本經疏證第十一卷

武進鄒澍學

下品,草十九味。

白話文:

下品:草藥十九味。

**大黃: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畱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榖,調中化食,安和五藏,**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畱結。一名黃良。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乾。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心下悸氣。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白話文:

**大黃:**味道苦,性寒至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排除舊的,生出新的,疏通水穀,調和胃氣,化解食物,安定五臟,**調和胃氣,讓氣往下運行,消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各種老血留結成塊。別名黃良。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二月、八月採收根部,火烤乾燥。配上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治療驚恚怒,心下悸氣。配上硝石、紫石英、桃仁,治療女子血閉。黃芩是它的引經藥,沒有什麼畏忌。

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萆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盌,長一、二尺。其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根,黃色中,貫赤紋,切之有黃汁。參《唐本》、《圖經》

白話文:

大黃,在正月的時候會長出青色的葉子,看起來像萆麻葉,葉子大的一片有如扇子般大。大黃的根莖像芋頭,大的根莖如小碗般大,可以長到一到兩尺。大黃的細根像牛蒡,小的看起來也像芋頭。大黃在四月開花,花是黃色的,也有一些是青紅色,像蕎麥花。大黃的莖是青紫色的,形狀像竹根,黃色帶有紅紋,切開後流出黃色的汁液。參考了《唐本》、《圖經》。

盧芷園曰「大黃稱將軍,將軍者,所以行君令,戡禍亂,拓土地者也。味大苦,氣大寒,似得寒水正化。而炎上作苦,苦性走下,不與上炎者反乎」?《參同契》云「五行相克,更為父母」,《素問》云「承迺制,制則生化」。是故五行之體,以剋為用。其潤下者,正炎上之用乎?則凡心用,有所不行,變生疢難者,舍同類之苦巽以入之,不能彰其用矣。蓋心主夏,主熱火,主神,主血衇,主病在五臟,主心腹部位。

白話文:

盧芷園說:「大黃稱將軍,將軍是執行命令、平息叛亂、擴展疆土的人。大黃味大苦,氣大寒,好像具有寒水的正氣。但它卻向上燃燒成苦味,苦性向下運行,不是與向上燃燒的相反嗎?」《參同契》說:「五行相剋,互相為父母。」《素問》說:「承接然後制約,制約則生化。」因此,五行之體,以剋為用。大黃能潤下,正是針對向上燃燒的功用。所以,凡是心臟功能失調,不能正常運作,變化出疾病的話,除了使用同類的苦味藥物緩和它,不能彰顯其作用。這是因為心主夏、主熱火、主神、主血脈、主疾病在五臟、主心腹部位。

若腸胃之間,心腹之分,夏氣熱火之鬱神情,血衇之結,瘀閉宿畱,致成癥瘕積聚,變生寒熱脹滿者,皆心用不行,大黃能蕩滌之,是謂「推陳」。推陳者,正所以行君之令;闢土地,安人民,阜生物,是謂「致新」。致新者,正所以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者也。或曰「開土地,滌腸胃,利水穀,皆脾所司,何為行火用也」?曰「火有用而靈,正當生土;火無用而息,正當瀉土。顧其名,自得之矣」。

白話文:

如果腸胃之間、心腹之間,充斥著夏季的炎熱之氣,或者血脈不通,瘀滯積留,導致形成癥瘕積聚,產生寒熱脹滿等症狀,都是因為心臟的陽氣運作不暢通。大黃能夠蕩滌積滯,這就是「推陳」的作用。「推陳」的目的,正是為了推動君主的政令,開闢土地,安撫人民,繁榮物產,這就是「致新」的作用。「致新」的目的,正是為了調和中焦,消化食物,安和五臟。「有人說「開闢土地,滌蕩腸胃,利於水穀吸收,都是脾臟的功能,為什麼要使用行火之法呢?」我回答說「火有用而靈活,正當生土;火無用而熄滅,正當瀉土。看其名,自然就能理解了」。

大黃之用,人概知其能啟脾滯,通閉塞,蕩積聚而已。予以為盧芷園「行火用」一語,實得火能生土之機括,何者?大黃,色黃氣香,固為脾藥。然黃中通理,狀如緜文,質色深紫,非火之貫於土中耳。《千金》〈諸風門〉仲景三黃湯,「心近熱者,加大黃」。〈肝臟門〉犀角地黃湯,「喜忘如狂者,加大黃」。

白話文:

大黃的功效,人們大多知道它能疏導脾胃的滯氣,打通閉塞之處,清除積聚。我認為盧芷園提出的「行火用」一語,真實地抓住了火能生土的規律。為什麼呢?大黃,顏色黃,氣味香,本是脾胃的藥物。可是黃色中透著輕鬆條達,形狀如同綿文,質地顏色深紫,不正像火貫穿在土中嗎?《千金》〈諸風門〉記載的仲景三黃湯,說「體質偏熱的人,加大黃的用量」。〈肝臟門〉記載的犀角地黃湯,說「經常忘記事情的人,加大黃的用量」。

〈解五石毒門〉人薓湯,「嗔盛者,加大黃」。以此,見土氣必得火氣貫入,而後能行;火氣必得土氣之通,而後能舒。火用不行,則積聚、脹滿、癥瘕遂生;土氣不行,則煩懊、譫妄、嗔恚竝作。兩相濟而適相成,胥於此識之矣。或謂「如是,則《本經》首推大黃通血,固不妄矣。

白話文:

〈解五石毒門〉人薓湯,「嗔盛者,加大黃」。由此可見,土氣一定要有火氣貫入,才能運行;火氣一定要有土氣的流通,才能舒暢。火氣不能運行,就會積聚、脹滿、癥瘕就隨之產生;土氣不能運行,就會煩懊、譫妄、嗔恚一起產生。火氣和土氣互相濟助,適當的互相配合,就能夠達到治病的目的了。有人說:「既然如此,那麼《本經》首推大黃通血,就一點也不錯了。

乃仲景偏以為承氣,何哉」?曰「自金元,人以順釋承,是理遂不可通爾。試以〈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迺制』之義參之,則承氣者,非血而何?夫氣有餘,即是火。而火不徒燃,必著於物。是故津、液、精、唾、便、溺、涕、洟、畱飲、宿食及血,皆火之膏也。因火盛而膏耗,膏耗則火愈燃。

白話文:

為什麼仲景偏認為承氣湯是治療血證的方子呢?因為自金元以來,人們把「順」解釋成「承」,這個道理自然不通了。試用《六微旨大論》中「亢則害,承迺制」的觀點來參照,那麼承氣湯所治療的,不就是血證嗎?人體的氣過多,就是火。而火不單獨燃燒,一定會依附於某個東西。所以津液、精血、唾液、大便、小便、鼻涕、痰液、積液、宿食以及血液,都是火的膏脂。由於火勢旺盛而膏脂消耗,膏脂消耗則火勢更旺。

火愈燃,則膏更易竭。故必增膏以配火,斯火復而膏亦復。然其所著不一,故為病亦不一。治之者,黃芩、知母、門冬、地黃,皆所以增膏、靖火者也。其所著之物不一,則其所著之處亦不一。故黃芩主著肺與脾者,知母主著肺、腎與胃者,門冬主著心、肺與胃者。然諸味所治,皆火僅著津液精唾,未必涉血。

白話文:

火勢越旺,膏脂越容易耗盡。因此,一定要增加膏脂以配合火勢,這樣火勢才能恢復,膏脂也才能恢復。然而,它們的作用並不相同,因此產生的疾病也不同。治療它們的方法,使用黃芩、知母、門冬、地黃等藥物,都是為了增加膏脂、平息火勢。它們的作用對象不相同,因此作用部位也不相同。所以,黃芩主要作用於肺和脾;知母主要作用於肺、腎和胃;門冬主要作用於心、肺和胃。然而,這些藥物的治療範圍,都只是火勢僅僅作用於津液、精液和唾液,不一定涉及到血液。

其同為著於血,又同歸心與脾者,惟地黃與大黃為然。特地黃,氣薄味厚,為陰中之陰;大黃,氣味竝厚,為陰中之陽。故地黃所主,是血虛火盛;大黃所主,是火盛著血。緣血虛而盛者,究係無根之火,故能著血,能著津液精唾,不能著畱飲、宿食。若夫火盛而能著血,則無處不可著矣。

白話文:

地黃和/大黃都歸屬於血,又同歸心、脾兩經者,就只有地黃與大黃為然。特別是地黃,氣微而味厚,為陰中之陰;而大黃則氣味都很厚重,為陰中之陽。所以地黃所主治的是血虛火盛;大黃所主治的是火盛而著血。由於血虛而盛,究其根本就是無根之火,所以能著血,能著津液、精、唾,不能著留飲、宿食。至於火盛而能著血,那它就是無處不可著了。

故著隧道,則為血閉、寒熱;著橫絡,則為癥瘕、積聚;著腸胃,則為畱飲、宿食。大黃通血閉,貫火用於土中。在隧道,則隧道通;在橫絡,則橫絡通;在腸胃,則停滯下。《本經》著其功,曰『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詎有濫歟?乃或者以其推逐迅疾,斤斤然計較其不可用之處,累牘連篇。殊不知,執定緣『火盛著物』,非緣『陰虛陽亢』二語,又豈有他歧之誤耶」?

白話文:

因此,火熱邪毒阻滯在經絡中,就會引起血脈閉阻,出現寒熱症狀;邪毒阻滯在橫絡中,就會形成癥瘕、積聚;邪毒停滯在腸胃中,就會形成水谷停滯的飲留積滯,形成宿食的癥結。大黃能夠通泄血脈瘀閉,貫火能夠清泄火熱邪毒。大黃貫火作用於經絡,就能使經絡通暢;作用於橫絡,就能使橫絡通暢;作用於腸胃,就能使積滯下行。本經中記述了大黃貫火的功效,說它能夠「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難道會有錯嗎?有一些人因為大黃貫火推逐迅疾,斤斤計較它們不可使用的地方,累積了大量文字。殊不知,他們僅僅抓住「火盛著物」一句話,而不考慮「陰虛陽亢」的因素,難道沒有其他錯誤的理解嗎?

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下瘀血湯,下瘀血者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鼈甲煎丸,除血閉寒熱者也。大黃䗪蟲丸、大黃牡丹湯,破癥瘕積聚者也。大陷胷湯、大陷胷丸、己椒藶黃丸、大黃甘遂湯、桂苓五味甘草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袪畱飲者也。厚朴七物、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推宿食者也。

白話文:

  1. 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下瘀血湯。都是用來治療瘀血的。
  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鼈甲煎丸。都是用來治療血閉寒熱的。
  3. 大黃䗪蟲丸,大黃牡丹湯。都是用來治療癥瘕積聚。
  4. 大陷胷湯,大陷胷丸,己椒藶黃丸,大黃甘遂湯,桂苓五味甘草加薑辛半杏大黃湯。都是用來治療留飲的。
  5. 厚朴七物,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都是用來治療宿食的。

火有微盛,著有淺深,宜緩宜急,為湯為丸,審而處之,而後知用大黃之法也。

白話文:

火勢有微旺,著色有淺深,宜緩和宜急促,做成湯劑或丸劑,審慎處理,然後才知道如何使用大黃。

血液、津溺、涕唾,人身已化之水氣也。飲,人身未化之水氣也。火氣著於血液津溺涕唾,則血液津溺涕唾,結而不行。遂不能洩澤骨節,滑利諸竅。用大黃,去著於血液津溺涕唾之火,使血液津溺涕唾,得復其常,可已。未化之飲,非血液津溺涕唾比也。火亦著之,仍可以大黃去其結耶?是則不然。

白話文:

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都是人體中已經消化的水氣。喝下去的水,是人體尚未消化的水氣。火氣作用於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則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就會凝結而不流通。於是就不能濡潤滋養骨節,滑利各個竅穴。使用大黃,可以去除作用於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的火氣,使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恢復正常,症狀就可以消除。尚未消化的飲水,與血液、津液、涕液和唾液不同。火氣作用於飲水,也能用大黃來解除凝結嗎?這就錯了。

蓋大黃之用,惟在火結於人身實有之物。飲之為飲,雖已在人身,未與人身浹,則猶在虛處,未在實處也。未在實處之物,縱為火著,即以大黃去火。火去,飲能仍畱為患。故大陷胷湯丸、己椒藶黃丸、大黃甘遂湯,皆有藉乎甘遂、葶藶,不全恃大黃已。然則溼熱發黃者,亦用大黃。

白話文:

大黃的用法,只適用於人體中的實熱。如果飲水過多,雖然已經進入人體,但還沒有與人體完全融合,所以還屬於虛證,而不是實證。虛證的病症,即使遇火,也可以用大黃來祛火。火去之後,飲水仍然會停留體內,成為禍患。因此,大陷胷湯丸、己椒藶黃丸、大黃甘遂湯,都藉助了甘遂、葶藶,而不完全依賴大黃。然而,如果濕熱引起的黃疸,也可用大黃。

夫溼又非飲比,乃瀰漫霧露之氣也。又何能與火結?而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均不離大黃之峻且速耶?是又不然。蓋發黃之溼,非外感之溼,所謂「瀰漫霧露」者也。考《傷寒》、《金匱》所載疸證,一則曰「但頭汗出,餘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則當發黃」,再則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夫汗,即津也。

白話文:

濕邪又不同於飲邪,它是瀰漫水汽的天地之氣,又怎麼可能和火熱相結合呢?而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都是以大黃這種峻烈且迅速的藥物為主藥,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不然。發黃的濕邪,不是外感濕邪,而是所謂的「瀰漫霧露」之氣。考證《傷寒》、《金匱》記載的黃疸證,一則是說「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液蔓延到頸部就停止了,小便不利,就會發黃」,再則是說「發熱,出汗,這是熱邪傳越,不會發黃」。汗,就是津液。

小便,乃溺也。所謂溼,乃緣津與溺,外不得越,下不得洩而生。則仍是人身實有之物,反非如飲之未化者矣。雖然觀所謂穀疸者,曰「食飽則微煩,頭眩,小便難」,曰「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曰「食即頭眩,心胷不安」,是穀疸者,兼有食而非徒溼矣。

白話文:

小便,就是尿液。所謂的溼,乃是津液和尿液,不能外排越過,也不能向下洩出而產生。那麼仍是人體實際上本來就有的東西,反而不是像飲入的食物那樣還沒消化掉。雖然看到所謂的穀疸症狀,有說「吃飽了以後就感覺身體微燥熱、頭昏眼花,小便困難」有說「風寒相爭,吃了食物就頭暈,穀氣不消化,胃中飲食化作濁氣,濁氣向下流動,小便不通暢,陰部受到寒氣,熱氣流向膀胱」,有說「吃了食物馬上頭昏,內心憂慮不安」,這些穀疸患者,除溼之外還伴有吃食不能消化所產生之症狀。

酒疸,曰「小便不利,胷中熱,足下熱」,曰「腹滿,欲吐,鼻燥,衇沉弦」,曰「心中懊憹或熱痛」,是酒疸之熱之盛,又非穀疸可比矣。於此,見大黃之用,火不盛者,必滯兼實滯,乃為得當也。或曰「柯韻伯曰『厚朴倍大黃為大承氣,大黃倍厚朴為小承氣』,是承氣者在枳、朴,應不在大黃矣」。曰「此說亦頗有理,但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朴,亦名承氣,則不可通耳」。

白話文:

酒疸,表現為「小便不利,肚子裡面發熱,腳底下發熱」;或者「肚子發脹,想吐,鼻子乾燥,脈象沉而弦細」;或者「心中煩躁不安或胸痛灼熱」,這是酒疸發熱很厲害的表現,與穀疸不可相提並論。在這種情況下,可見大黃的用處,如果火氣不旺盛,一定是濕熱兼有實證鬱滯,使用大黃纔是適當的。有人說:「柯韻伯說『厚朴比大黃多一倍就是大承氣湯,大黃比厚朴多一倍就是小承氣湯』,可見承氣湯的功效在於枳實和厚朴,不應該在於大黃。」我說:「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調胃承氣湯】沒有使用枳實和厚朴,也叫承氣,所以這種說法不能完全通行。」

承氣湯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黃,則無不用。是承氣之名,固當屬之大黃。況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朴分數且倍於大黃,而命名反不加「承氣」字,猶不可見承氣不在枳、朴乎!夫氣者,血之帥。故血隨氣行,亦隨氣滯。

白話文:

在三承氣湯中,有使用枳實、厚朴的,也有不使用的;有使用芒硝的,也有不使用的;有使用甘草的,也有不使用的。只有大黃,是每帖藥方都必須用到的。所以說「承氣」這個名稱,最恰當地屬於大黃了。況且,厚朴三物湯就是小承氣湯,厚朴的分量足足是藥方的兩倍,而命名反而沒有加上「承氣」兩字,更可以看出「承氣」這兩個字,並不在枳實和厚朴上啊!氣,是血的統領。所以,血跟隨著氣運行,也會跟隨著氣停滯。

氣滯血,不隨之滯者,是氣之不足,非氣之有餘。惟氣滯并波及於血,於是氣以血為窟宅,血以氣為禦侮,遂連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為火。此時惟大黃能直搗其巢,傾其窟穴。氣之結於血者散,則枳、朴遂能效其通氣之職,此大黃所以為承氣也。不然,驗其轉失氣,何以反贅於小承氣下,不責之倍用枳、朴之大承氣耶?

白話文:

氣和血停滯,不相隨而停滯的,是因為氣不足,而不是氣有餘。只有氣滯併波及到血,於是氣以血為巢穴,血以氣為抵禦外侮的武器,於是連接飲食,蒸發津液,全部變成火。這時只有大黃才能直搗巢穴,傾覆其窟穴。氣結於血的人散開了,那麼枳、樸就能發揮其通氣的作用,這就是大黃成為承氣的原因。不然,驗證其轉失氣,為什麼反而加於小承氣下,不責怪枳、樸用量加倍的承氣湯呢?

柯韻伯謂「凡藥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故大承氣之用,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朴除其痞滿」,此言是也。夫緩則久畱,銳則退速。故大陷胷湯,先煎大黃,後入他物。茵陳蒿湯先煎茵蔯,後入大黃、梔子。一以結胷熱實,按之石鞕,且衇沉緊,從心下至少腹鞕滿,痛不可近。

白話文:

柯韻伯說:「一般藥物的藥性,生藥的藥性猛烈而見效快;熟藥的藥性純和而緩和。因此仲景使用大承氣湯時,希望芒硝先把燥糞化掉,大黃接著把管道疏通,再用枳樸除去痞滿。」這說法是正確的。緩和的藥物就會停留得較久,猛烈的藥物就會退得快。因此使用大陷胷湯時,先煎煮大黃,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茵陳蒿湯也先煎煮茵蔯,然後再加入大黃、梔子。因為結實的胷有熱證,按壓時如同按壓石塊,而且沉緊,從心窩到小腹都脹滿,疼痛得無法靠近。

是上下皆痹,雖用甘遂、芒硝之銳,猶恐其暫通復閟,則反使大黃當善後之任,變峻劑為緩劑。一以溼熱不越,瘀熱於裏,渴飲水漿,小便不利,是內外皆痹。究之,一身面目悉黃,勢必不能一下皆退。故為內急外緩,則大黃、梔子當前茅,茵陳為後勁。峻者,任其峻;緩者,益其緩。

白話文:

上上下下都麻痹,即使使用了甘遂和芒硝這種劇烈通便的藥物,還是恐怕它們只能暫時通便,之後又會堵塞,反倒讓大黃來做善後的工作,把劇烈攻擊的藥物變成緩和緩瀉的藥物。一是因為濕熱不退,瘀熱留在體內,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內外都麻痹。仔細研究,全身和臉色都黃,這種情況必定不能一下子都退去。所以要內急外緩,那就讓大黃和梔子打頭陣,茵陳在後面跟進。峻烈的藥物,讓它們峻烈;緩和的藥物,讓它們更加緩和。

一物而處以權,則其物應之,而適當病情。更可知藥之性,固所宜究;用藥之巧,尤所宜參矣。惟《傷寒論》以瀉心湯治「心下痞」,《金匱要略》以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痞者,實證,大黃用麻沸湯絞汁;吐血,虛證,大黃與他藥同煮。豈不以實非真實,故銳藥銳用,能使其無所畱戀;虛則真虛,故銳藥緩用,能使其從容不迫耶?然究兩證之源,似皆不得指為實熱。

白話文:

如果把同樣一味藥,用不同的方法調配,它所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能夠適應不同的病情。由此更可知道,研究藥物性能固然是應該的,講究用藥技巧尤其需要深入探討。只有傷寒論用瀉心湯治療「心下痞」,金匱要略用瀉心湯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痞,是實症,用大黃配伍麻沸湯絞汁;吐血、衄血,是虛症,大黃與其他藥物一起煮。這不正是因為實證不是眞實,所以用猛烈的藥物,猛烈地使用,能使它無處停留;虛證就是眞虛,所以用猛烈的藥物,緩和地使用,能使它從容不迫嗎?但是探究這兩種症狀的根源,似乎都不能認為是實熱。

而竝用大黃者,其義何居?魏念庭曰「病本陰邪入裏,何以反用寒藥?蓋關上衇浮,其陽勃勃欲出,是陽為陰格也,故名之曰氣痞。氣痞,陽也。若以陽藥濟之,陽益浮於上,不幾成關格乎?惟急瀉其陰,陽亦隨之以降。陰邪凝結者去,真陽於是流布矣。此《傷寒論》之義也」。

白話文:

為什麼同時使用大黃呢?魏念庭說:「疾病的根本是陰邪進入體內,為什麼反而用寒藥呢?因為關上感到浮泛,陽氣勃勃地想要出來,是陽氣被陰氣阻隔,因此稱之為氣痞。氣痞,是陽氣。如果用陽藥治療,陽氣會更加浮於體表,難道不成為關格嗎?只能快速瀉去陰邪,陽氣也會隨之而消退。陰邪凝結的地方消失了,人體的陽氣於是能夠正常運行。這是《傷寒論》的意思。」

盧芷園曰「瀉心者,瀉血分有餘之邪,使之相平乎不足之氣也。心有不足,血無所主,兼并舊畜之瘀,鬱遏盛甚,而致暴焚,載血上行,倉皇洊妄,非下有形,安克效哉」?顧苦寒下法,似乎降火。不知火之成患,正在不得上炎。有形者去,火空斯發,心氣無虞不足矣。故知心氣不足之從來,實在堅凝閉密之寒。

白話文:

盧芷園說:「瀉心法是瀉血分有餘的邪氣,使它與不足之氣相平衡。心氣不足,血就沒有了依靠,再加上以前積累的瘀血,鬱結阻塞更加嚴重,導致突然發作,血上行,倉皇而妄動,如果不以實質的瀉法,怎麼能有效呢?」看過用苦寒瀉下的方法,似乎可以降火。但是不知道火患的形成,正在於不得以上炎。有形的邪氣去了,火就會虛空升發,心氣不足的現象就更加突出。因此知道心氣不足的原因,實在是堅實凝結閉密之寒。

火得疏通,安問堅凝閉密者乎?則奚為治火,實是治寒。此《金匱要略》之義也。二者,一以氣分虛痞,故取其氣,不取其味。一以血分瘀結,故氣味兼取焉。一方而氣血虛實之轉旋咸備。明乎此,則用藥遂無滯義矣。

白話文:

火氣得到疏通,還擔心那些堅硬、凝結和閉塞的東西嗎?所以,治療火氣,實際上就是治療寒氣。這就是《金匱要略》的道理。這兩種藥方,一種是針對氣分虛痞,所以只取其氣,不取其味。一種是針對血分瘀結,所以氣味兼取。一方藥方就兼顧了氣血虛實的轉換。明白這個道理,那麼用藥就不會陷入膠著了。

仲景用大黃,每諄諄致戒於攻下,而於虛實錯雜之際,如柴胡龍骨牡蠣湯、鼈甲煎丸、風引湯、大黃䗪蟲丸等方,反若率意者。今之人則不然,於攻堅破積,則投之不遺餘力。而凡涉虛者,則畏之如磇鴆。殊不知,病有因實成虛,及一證之中有虛有實。虛者宜補,實者自宜攻伐。

白話文:

仲景在使用大黃時,總是諄諄告誡大家要慎重使用,尤其是在虛實錯雜的情況下,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鼈甲煎丸、風引湯、大黃䗪蟲丸等方劑中,他反而好像很隨便地使用了大黃。而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在攻堅破積方面,他們毫不猶豫地使用大黃。但凡遇到虛證,他們就畏懼得像躲避毒蛇猛獸一樣。殊不知,有些疾病是因實證而導致虛證的,而且同一種疾病中既有虛證,也有實證。虛證宜補,實證自宜攻伐。

乃撤其一面,遺其一面,於是虛因實而難復,實以虛而益猖。可治之候,變為不治。無怪乎醫理之元,今人不及古人,遠甚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風引湯,濇劑也。濇劑用大黃,似乎相背,不知仲景用藥必不浪施。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證,暴;風引湯為證,緩。暴病旣以柴、桂解外,人薓、薑、棗益中,龍蠣、鉛丹鎮內,則大黃似可不用矣。

白話文:

如果只解除其中一類症狀,就會因實而難以再進一步治癒,實熱的症狀也會因虛寒的症狀而更加嚴重,本可治癒的病情,就會因此變成了無法治癒的結果。難怪現在的醫學理論,遠遠不如古人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風引湯,是治療表證的藥方。表證用大黃似乎不太對,但是仲景用藥一定有他的道理。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適合用於急性的表證,風引湯適合用於緩解的表證。急性表證,可以用柴桂散解表,人參、生薑、大棗補益中焦,龍骨、牡蠣、鉛丹鎮靜內臟,這樣似乎就不需要再用大黃了。

然解外,可以已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益中鎮內,可以已煩驚;胷滿、讝語,非大黃不為功;小便不利,非茯苓烏能通。是大黃、茯苓,實一方之樞紐,必不因此礙龍蠣之濇矣。緩證旣用桂、甘、龍、蠣,又益之滑石石膏、赤白石脂寒水石、紫石英,於五臟間,似亦網羅良備矣。然癱癇而曰熱,必其風聚熱生,挾木侮土,故脾氣不行,積液成痰,流注四末。

白話文:

消除外部病因,可以使全身感到舒適,而不再痛苦煩躁;如果改善內臟,使之安定,則可以去除煩惱和驚恐;如果肚子脹滿、言語不清,則非大黃不能治癒;小便不暢通,則非茯苓烏藥不能疏通。所以大黃、茯苓是方劑的關鍵藥物,一定不會因此而妨礙龍蠣的功效。緩證既用了肉桂、甘草、龍骨和蠣蛤,又加上了滑石、石膏、赤白石脂、寒水石和紫石英,對五臟之間的疾病,似乎也考慮周全了。然而對於癱癇病說它是熱症,那必然是風邪聚集,生出熱邪,挾著木氣侵犯土氣,所以脾氣不運行,積聚濕液成為痰飲,流溢到四肢。

如上諸物,止及肺心肝腎,作病之本,最要在脾。舍脾,何以行氣四旁。故大黃者,所以蕩滌脾家所聚,而乾薑之守而不走,實以反佐大黃,使之當行者用,當止者止。是大黃、乾薑,又一方之樞,不閡夫濇者也。鼈甲煎丸、大黃䗪蟲丸,攻劑也。攻劑用大黃,似乎適當其可。

白話文:

以上這些藥物,只針對肺、心、肝、腎,作為治病的根本,最重要的是在脾臟。離開了脾臟,氣血怎麼能夠運行到身體四面八方呢?所以,大黃可以蕩滌脾臟聚集的物質,而乾薑守而不走,實際上是反佐大黃,讓它該起的作用起作用,該停止的作用停止。所以大黃、乾薑,又是方劑中的關鍵,不讓氣血壅滯。鼈甲煎丸、大黃䗪蟲丸,是攻劑。攻劑使用大黃,似乎很適當。

不知二證者,一由外感,一由內傷,然皆有所結。內傷者,自血以及氣,故先有乾血而延及氣;外感者,自氣以及血,故寒熱不止而後為癥瘕。皆有所聚,又皆聚於血。故大黃率諸飛走靈動之物以攻堅,則同。但自於氣者,窮其源,以人薓、乾薑益之;自於血者,探其本,以芍藥、地黃濟之。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這兩種疾病,一種是由外部感染引起的,一種是由內部損傷引起的,但都有結塊。內傷的,從血到氣,所以先有瘀血而延及氣;外感的,從氣到血,所以寒熱不止而後為癥瘕。皆有所積聚,又皆積聚於血。所以大黃率諸飛走靈動之物以攻堅,則相同。但自於氣者,窮其源,以人薓、乾薑益之;自於血者,探其本,以芍藥、地黃濟之。

亦非徑情直行,孟浪以投之者也。大黃固將軍,隨所往而有所督率,烏得以卒伍卑賤視之哉?後之人鑒乎此。則知大黃實斡旋虛實,通和氣血之良劑,不但以「攻堅破積」責之矣。

白話文:

大黃並非只是一種強烈而直接的瀉下藥,也不是孟浪地使用它的藥物。大黃是將軍,它隨著所要到達的地方而有所約束,怎麼能用一般的卒伍低賤來看待它呢?後人如果能鑒別瞭解到這一點,就知道大黃其實是斡旋於人體虛實之間,調和氣血的良藥,而不只是用來「攻堅破積」的藥物了。

大黃之用,至賾而不可惡,於四方見之矣。他如六氣之中,風引湯,治風;大黃附子湯,治寒;茵蔯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治溼;調胃承氣湯、麻仁丸,治燥;大陷胷湯丸、大黃甘遂湯,治水。六經之中,調胃承氣湯、大陷胷湯丸,治太陽;大小承氣湯、茵蔯蒿湯、麻仁丸,治陽明;大柴胡湯,治少陽;桂枝加大黃湯,治太陰;大承氣湯,治少陰。

白話文:

大黃,這個藥性很強烈而且任人不喜歡的藥,在世間各處都可以看到。 其他如六氣之中,風引湯,用來治療風; 大黃附子湯,治療寒; 茵蔯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治療濕; 調胃承氣湯、麻仁丸,治療燥; 大陷胷湯丸、大黃甘遂湯,治療水。 六經之中,調胃承氣湯、大陷胷湯丸,治療太陽經; 大小承氣湯、茵蔯蒿湯、麻仁丸,治療陽明經; 大柴胡湯,治療少陽經; 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太陰經; 大承氣湯,治療少陰經。

氣血之中,大小承氣湯、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治氣;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鼈甲煎丸、大黃䗪蟲丸、大黃牡丹湯、下瘀血湯,治血。亦可謂至動而不可亂矣。雖然於此中,猶當舉一以反三焉。如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小承氣湯,藥味同而方名異;茵蔯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均治黃而佐使殊。皆不可不辨其所以然。

白話文:

在氣血方面,大小承氣湯、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用於治療氣。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鼈甲煎丸、大黃䗪蟲丸、大黃牡丹湯、下瘀血湯用於治療血。也可以說非常靈活,但不能亂。雖然如此,仍然應該舉一反三。比如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小承氣湯,藥味相同而方名不同;茵蔯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都用於治療黃疸,但輔助藥物不同。都不可不辨別原因。

得其所以然,而用大黃之精意愈顯矣。原夫三物成湯,其制方之意,豈不以大黃通其陰,枳、朴通其陽乎?然就通陽之中,又有朴通上,枳通下之別。小承氣湯較之大承氣湯,大黃之分數同,厚朴得大承氣四之一,枳實得二之一。厚朴三物湯則與大承氣同。在承氣湯,則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在厚朴三物湯,則曰「痛而閉」。

白話文:

只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黃的功效就能充分發揮。我們知道三種藥物組成的湯劑,其配方用意是:大黃疏通陰部,枳實、厚朴疏通陽部。但是,在疏通陽部當中,厚朴疏通上部,枳實疏通下部,兩者又有區別。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相比,大黃的用量相同,厚朴為大承氣湯的四分之一,枳實為二分之一。厚朴三物湯則與大承氣湯的用藥相同。在承氣湯方面,有關醫書記載說「熱不潮退,不能服用承氣湯,但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服小承氣湯,可以緩和胃氣,不要讓它大洩下痢」。在厚朴三物湯方面,有關醫書記載說「疼痛且腹部閉塞不通」。

夫痛而閉,與腹大滿不通,亦非大相逕庭。何以陽藥之多,至於此極。蓋陰主痛,陽主滿,言滿不言痛,是陽病陰不病;言痛不言滿,是陰病陽不病。病者,為不足;不病者,為有餘。重洩其有餘,以就不足;輕洩其不足,以配有餘。觀小承氣之三物同煎,則欲大黃之有餘力。

白話文:

疼痛而導致的閉塞與腹大滿不通,差別並不大。為什麼陽性藥物如此多,達到這種極端。因為陰主疼痛,陽主飽滿,說到飽滿而不說到疼痛,那是陽生病而陰沒生。說到疼痛而不說到飽滿,那是陰生病而陽沒生病。生病的,是虧虛的;沒生病的,是盈滿的。大量洩瀉盈滿的,以補充虧虛的;少量洩瀉虧虛的,以抵配盈滿的。看小承氣的 三種藥物一同煎煮,就是要利用大黃的充分功效。

厚朴三物湯之先煎枳、朴,後納大黃,是欲大黃之無餘威。非特小承氣用大黃多,厚朴三物用枳、朴多,且可證,惟其治血,乃為承氣矣。若夫厚朴大黃湯之治是飲,飲在陰而陽亦滯,不能為之運動,與諸結胷證不殊。故大陷胷湯用大黃六兩,大陷胷丸用大黃八兩,此亦用六兩,為非無因矣。

白話文:

厚朴三物湯先煎枳實和厚朴,之後加入大黃,這是為了讓大黃沒有殘餘的藥效。不僅小承氣湯使用較多的大黃,厚朴三物湯使用的枳實和厚朴也較多,而且可以證明,只有它們治療血證,才能成為承氣湯。至於厚朴大黃湯治療的是飲證,飲證在陰而陽也滯留,不能為之運行,與諸結聚證不相同。因此,大陷胷湯使用六兩大黃,大陷胷丸使用八兩大黃,這裡也使用六兩,這是因為有原因的。

明乎此方,可知大黃分數之宜慎。梔子大黃湯之候,曰「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茵蔯蒿湯之候,曰「穀疸,寒熱,不能食,食即頭眩,心胷不安」;大黃硝石湯之候,曰「腹滿,小便不利而赤,此表和裏熱」。懊憹,太陽證也,故佐以梔豉;穀疸,陽明經證也,故佐以茵蔯;表和裏實,陽明府證也,故佐以硝石、黃檗。府證者,倍大黃,陽明經證半之,太陽證又半之。

白話文:

瞭解了這些方劑,就可以知道大黃的使用必須謹慎。梔子大黃湯適用的情況是「酒疸,心中煩躁或疼痛」;茵蔯蒿湯適用的情況是「穀疸,寒熱交替,不能進食,進食後頭暈,心中不安」;大黃硝石湯適用的情況是「腹脹,小便不利且發紅,這是表證和裏證都熱的表現」。煩躁是太陽經證,所以佐以梔子和豉;穀疸是陽明經證,所以佐以茵蔯;表證和裏證實熱,是陽明腑證,所以佐以硝石和黃檗。腑證的方劑中大黃的用量加倍,陽明經證減半,太陽經證再減半。

明乎此,又可知大黃佐使之宜。擇斯二者,俱了然豁然,則大黃功能,庶幾無餘蘊矣。

白話文:

瞭解了這些內容,又可以知道大黃佐使的適宜情況。探討這兩種情況,都能夠理解得十分透徹,那麼大黃的功能和用藥的原則,便可無所遺漏了。

問《金匱要略》〈嘔吐篇〉旣曰「病人欲吐,不可下矣」,又曰「食已即吐,與大黃甘草湯」,不自相矛盾乎?按此,蓋當分別觀之。夫欲吐者,其人意中欲吐,仍未得吐,不由食與不食;食已即吐,可見不食則不吐矣。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嘔吐篇〉中既說「病人想要吐,就不能攻其下」,又說「吃完東西立刻吐,就服用大黃甘草湯」,這兩句話自相矛盾嗎?其實,應該分別看待。說病人想要吐,是說病人心裡想吐,但還沒有吐出來,不論吃與不吃;吃東西馬上就吐,顯然是沒有吃就不吐。王太僕說「內在的病症,引起嘔吐、噁心,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有火氣。病理性嘔吐,吃久了的東西又吐出來,這是因為沒有火氣」。

食久反出,且為無火,何況欲吐,仍無所出耶?是其一有火,一無火。有火者,實;無火者,虛。實者宜下,虛者不可下,章章明矣。然則《傷寒論》之「食入口即吐」,本篇「諸嘔吐,穀不得下」,與此正同。何以一用乾薑黃黃連人薓湯,一用小半夏湯,此獨用大黃之峻重耶?然食入口即吐,食纔入口,未嘗及咽也。嘔吐,穀不得下,能入咽而不能下也。

白話文:

食物吃進去之後又吐出來,而且是沒有火熱症狀的,更何況想嘔吐卻吐不出來呢?所以這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火熱症狀,一種是沒有火熱症狀。有火熱症狀的,是實證;沒有火熱症狀的,是虛證。實證應該瀉下,虛證不可以用瀉下法治療,這一點很明顯。然而,《傷寒論》中的「食物入口即吐」和本篇中的「各種嘔吐,穀物不能下行」,與這種情況是一樣的。為什麼一個要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薓湯,一個要用小半夏湯,而這個唯獨用大黃這種峻烈重的藥物呢?因為食物入口即吐,食物剛入口,還沒來得及嚥下去就吐出來了。嘔吐,穀物不能下行,是能嚥下去卻不能下行的。

食已即吐,能及食竟,則已下矣,而不能畱也。三者,一係寒熱相格,內外交鬪,故應機病發,不待及其鋒鍔。一係停飲在中,內方盛滿,納物即溢,故可入不可下。一係下脘為物壅塞,無從傳化,故不能畱而反出焉。然此與反胃,亦無以異。乃胃反、嘔吐諸條,何以仍不用下?蓋胃反,是脾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白話文:

  1. 吃完就吐,能及時吐完,那麼就能往下排,而不留下。
  2. 三種情況,一種是寒熱相格鬥,內外交戰,所以應機發病,不必等到它的鋒芒銳利。
  3. 一種是胃中充滿積飲,裡面已經盛滿了,吃下東西就會溢出來,所以可以吃進去但不能往下排。
  4. 一種是下脘被東西堵塞,無法傳化,所以不能留而返回。
  5. 然而這與反胃,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胃反、嘔吐諸條,為什麼還是不用下呢?
  6. 因為胃反,是脾不磨,所以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晚上吃的東西早晨吐。

此是胃氣不納,故食已即吐。夫胃能納,脾不能運,其病猶緩。胃且不納,定不能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所謂「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者,詎不勢迫且切,而急以大黃,瀉陽以救陰耶?大凡峻藥,多治急病。急病在人身,每伏於不可見知之處,如此證之用大黃,亦其一也。

白話文:

這是由於胃氣不接受食物、不收納食物,所以一吃東西就吐出來。如果胃能收納食物,那麼脾不能運化食物,這種病還不會太嚴重。然而,如果胃都不能收納食物,那肯定不能運行精氣,不能把食物送交給脾,如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胃氣生熱,陽氣就會被阻絕」。這種時候,如果不用大黃來瀉陽以救陰,難以急救病人的陰氣了。通常,快速且有效的藥,大多用於治療急症。在人體中,急症往往隱藏在看不見、不知道的地方,而這種症狀的治療,使用大黃也是其中之一種。

他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僅以胷滿、讝語而用;少陰大承氣湯證,僅以口燥、咽乾而用;大黃䗪蟲丸證,僅以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而用;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證,僅以面熱如醉而用。皆其機甚微,其勢甚猛,如鹵莽草率,鮮不以為不急之務而忽之。

白話文:

就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僅僅以腹脹、語言錯亂而使用;少陰大承氣湯證,僅僅以口乾, 咽喉乾燥而使用;大黃䗪蟲丸證,僅僅以肌膚粗糙,兩眼漆黑而使用;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證,僅僅以臉熱似醉而使用。這些證候的徵兆,都很細微,但發展勢頭卻很猛烈,如果粗心草率,很容易被認為不是十萬火急的事情而忽視。

**葶藶:味辛、**苦,**寒、**大寒,無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畱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疿音沸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一名丁歷,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得酒良。榆皮為之使,惡殭蠶、石龍芮

白話文:

葶藶:味道辛辣、微苦,性質寒涼,無毒。

主治:

  • **癥瘕積聚:**治療各種積聚腫塊,包括宿食積滯、痰飲凝聚、氣滯血瘀等。
  • **結氣:**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腹脹、嘔吐、腹痛等。

  • **飲食寒熱:**治療飲食不節引起的寒熱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

  • **破堅逐邪:**治療堅硬的積塊,驅除邪氣。

  • **通利水道:**治療小便不通暢,包括尿閉、尿少、尿急等。

  • **下膀胱水、伏留熱氣:**治療膀胱水腫,以及因熱而引起的水腫。

  • **皮間邪水上出:**治療皮膚上出現水泡、膿瘡等。

  • **面目浮腫:**治療面部浮腫。

  • **身暴中風:**治療中風。

  • **熱疿音沸癢:**治療皮膚瘙癢。

  • **利小腹:**緩解小腹疼痛。

副作用:

  • 長期服用葶藶可能會導致虛弱。

別名:

  • 丁歷

  • 蕇蒿

  • 大室

  • 大適

生長環境:

  • 葶藶生長在藁城平澤和田野中。

採摘和加工:

  • 在立夏後採摘葶藶的果實,陰乾,用酒浸泡後效果更好。

配伍禁忌:

  • 葶藶與殭蠶、石龍芮相剋。

白話文:

**結氣:**治療由於氣鬱阻塞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腹脹、嘔吐、腹痛等。

**飲食寒熱:**治療因飲食不節制導致的寒熱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

**破堅逐邪:**治療硬結塊,驅除邪氣。

**通利水道:**治療小便不通暢,包括尿閉、尿少、尿急等。

**下膀胱水、伏留熱氣:**治療膀胱水腫,以及因熱氣導致的水腫。

**皮間邪水上出:**治療皮膚上出現水泡、膿瘡等。

**面目浮腫:**治療面部浮腫。

**身暴中風:**治療中風。

**熱疿音沸癢:**治療皮膚瘙癢。

**利小腹:**緩解小腹疼痛。

副作用:

  • 長期服用葶藶可能導致身體虛弱。

別名:

  • 丁歷
  • 蕇蒿
  • 大室
  • 大適

生長環境:

  • 葶藶生長在平原、曠野中。

採摘和加工:

  • 在立夏後採摘葶藶的果實,曬乾,用酒浸泡後效果更好。

配伍禁忌:

  • 葶藶與殭蠶、石龍芮相剋。

葶藶,冬即萌芽,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圖經》

白話文:

葶藶在冬天就會萌芽,初春的時候長出幼苗。葉子高約六、七寸,類似薺菜。根部是白色的,枝莖都是青色的。到了三月,會開出微黃色的花朵,結成果實。果實扁小,如黍粒般大小,略微細長,呈黃色。《圖經》

葶藶,根白子黃,味辛氣寒,恰合從肺至脾之用。其萌芽於寒水,得潤下之性。長茂於風木,具通達之能。收成於火令,擅速急之長。從肺及脾,自上抵下,通達遠急,又何憂乎癥瘕不消,積聚不散,結氣不化,飲食停滯,得為寒熱哉?然,此猶上脘、中宮之患也。其最切近於肺,為極上之害者,尤莫如水。

白話文:

葶藶,根是白色的,果實是黃色的,味道辛辣,性寒,正好符合從肺到脾的用途。它在寒冷的水中萌發,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在風木中生長茂盛,具有通達的作用。在火令中收穫,擅長速急的功效。從肺到脾,自上而下,通達遠急,又何必擔心癥瘕不消,積聚不散,結氣不化,飲食停滯,形成寒熱呢?然而,這還只是上脘、中宮的疾病。最接近肺,對肺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水。

〈水熱穴篇〉曰「夫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畱也」。蓋水雖就下,滿則必溢。溢則盛於皮毛,攻其所合,而反上動下寧。若欲循其本,從下洩之。其畱於上與外者,必不能隨之順流而下,故當從上洩之。

白話文:

《水熱穴篇》中說:「腎是水的前端,而肺則是水的末端。因此,肺負責呼吸,而腎則負責水腫。肺有問題就會咳嗽喘氣,無法平躺。水氣之所以會滯留,是因為水氣相互輸布,而且都受到水氣的影響。」

水雖然會向下流動,但如果水太多就會溢出。溢出來的水就會聚集在皮膚和毛髮上,從而攻擊水氣的相合之處,最後導致水氣上衝下陷,無法安定。如果想要治水,就應該從水的前端著手,從下往上洩出水氣。但水氣如果已經停留在身體的上方和外部,就無法順著水流往下流動,因此必須從身體的上方洩出水氣。

此《本經》主治,所以及「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別錄》主治,所以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也。《淮南子》云「大㦸去水,葶藶愈脹」,於此可見,腫而不脹,非上氣喘逆者,非葶藶所宜矣。

白話文:

這部《本經》所記載的主要療效,因此及於「消除堅硬的腫塊,驅趕邪氣,疏通水道的功能」;《別錄》所記載的主要療效,因此及於「消除皮膚裡面的邪水,腫脹以及面目浮腫」等等。 《淮南子》這本書說,「大㦸可以利水,葶藶可以治癒脹病」,由此可見,腫而沒有脹,不是上氣喘逆的人,就不適合使用葶藶了。

「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胷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者,皆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水證,「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與葶藶丸下水」,則葶藶之用,前說不可云不善矣。惟是牡蠣澤藛散,治腰以下水氣;鼈甲煎丸,治瘧母;己椒藶黃丸,治腸間水氣。

白話文:

「肺癰的人,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肺癰的人,胸腹脹滿,全身和臉部浮腫,鼻塞,流清涕,聞不到香臭、酸辛的味道,嘔吐、呃逆、氣喘、呼吸困難,口渴,不能休息。」這些人都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水症的人,「胃部虛煩,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食物不消化,臉部和手腳浮腫,可以用葶藶丸來治療水症。」因此,葶藶的用途,前面所說的都不能說不好。只是牡蠣澤藛散,治療腰以下的水氣;鼈甲煎丸,治療瘧疾;己椒藶黃丸,治療腸間的水氣。

其病,皆不在上,又何以用之?殊不知,葶藶《本經》原主「癥瘕,積聚,結氣,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故凡水氣堅畱一處,有礙肺降者,宜用之。如腰下水氣,瘧母條中,原不具證,惟腸間有水氣者,明摘腹滿、口舌乾燥為據,猶不可識腸為肺合,為水所畱,能使氣阻化熱,致口舌乾燥。則葶藶之功,不難即此窺之矣。

白話文:

這些疾病都不在上面,又何必用它呢?不知道葶藶《本經》原主「癥瘕,積聚,結氣,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所以凡是水氣堅留在某處,妨礙肺氣下降的,都宜用它。例如腰下的水氣,瘧母類中,本來沒有證據,只有腸中有水氣的人,明確摘錄腹滿、口舌乾燥作為依據,還不能知道腸與肺相合,被水氣所留,能使氣阻化熱,導致口舌乾燥。那麼葶藶的作用,不難從此窺之。

矧大㦸、芫花、甘遂等,非不治堅癖難下之水。特其水,皆汪洋四射,不比葶藶所治之水,上不下,故古人多以「洩氣閉」目之也。尤在涇曰「大陷胷之治在胃,大承氣之治在大小腸。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胷并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

白話文:

大㦸、芫花和甘遂等藥物可以攻堅化瘀難以下行的積水。但水襄泛濫,充滿各處,不像葶藶湯所治療的水,在上不下行,所以古人大多用「洩氣閉」來形容它。尹涇說:「大陷湯治療胃裡積水,大承氣湯治療大小腸積水。大承氣湯專治腸中燥糞,大陷湯又能治療心下積水與飲食積塊。燥糞在腸道中,必須藉助推動的力量,所以需要枳實和厚朴。積水和食物積塊在胃中,必須兼顧破除飲服,所以使用甘遂。」

愚謂「甘遂僅著驅飲之效,葶藶更兼蕩食之功。故大陷胷湯但用甘遂,大陷胷丸并用葶藶也」。

白話文:

愚以為甘遂只有驅逐積水的功效,葶藶則兼具清除食物積滯的作用。所以大陷胷湯只使用甘遂,而大陷胷丸則同時使用甘遂和葶藶。

**桔梗: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胷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藏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採根,暴乾。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白話文:

桔梗:味道辛辣、苦澀,性質微溫,有微毒。主要用於治療肋骨和脅部的疼痛,疼痛劇烈如刀刺,腹部脹滿,腸鳴聲如幽幽風聲,驚恐不安,心悸氣短,促進五臟六腑和腸胃的運作,補益氣血,消除寒熱,治療風痹,溫暖中焦,幫助消化,治療咽喉疼痛,排出體內毒素。別名有:利如、房圖、白藥、梗草、薺苨。生長在嵩山高山谷地和冤句地區。在農曆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用節皮做引子,加入牡蠣、遠志,可以治療憤怒的情緒。加入硝石、石膏,可以治療傷寒。忌用白芨、龍眼、龍膽一起服用。

桔梗,春生苗,莖高尺餘。葉似杏葉而長垂,四葉相對而生。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子,根大如指,白色。《圖經》

白話文:

桔梗:春天生長嫩苗,莖長約一尺多。葉子像杏葉一樣,但較長且下垂,四片葉子相對生長。夏天開小花,紫碧色,很像牽牛花。秋天後結出果實,根莖大如手指,白色。《圖經》

《素問》〈皮部論〉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氣海、腸胃之氣,在陽者也;五臟間出納之氣,在陰者也。在五臟者,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不出氣,則氣逆亂於氣海,而腎無由納;腎不納氣,則氣逗遛於腸胃,而肺愈無由出。胷脅痛如刀刺,是氣海中氣不行也。

白話文:

《素問》〈皮部論〉說:「在陽的氣主內,在陰的氣主出,用於滲入內部」。氣海、腸胃之氣,是陽氣;五臟之間出入的氣,是陰氣。在五臟中,肺主呼出,腎主吸入。肺不能呼出,則氣逆亂於氣海,腎就不能吸入;腎不能吸入,則氣逗遛於腸胃,肺就更加不能呼出。脅肋疼痛如刀刺,就是氣海中的氣不流通的緣故。

腹滿,腸鳴幽幽,是腸胃中氣不行也。氣海、腸胃之氣皆不行,於是驚恐與悸作焉。驚者,氣亂也。恐者,氣下也。悸者,氣不行,則水內侵心也。桔梗色白,得肺金之質;味辛,得肺金之用。而苦勝於辛,苦先於辛。辛者主升,苦者主降。已降而還升,是開內之滯,通其出之道也。

白話文:

腹部發脹,腸鳴咕嚕作響,這是腸胃中的氣運行不暢所致。氣海和腸胃的氣都不通暢,於是就出現驚恐和心悸的症狀。驚恐是氣亂的表現,恐懼是氣下降的表現,心悸是氣不通暢,水液侵襲心臟的表現。桔梗花色白,屬於肺金的性質;桔梗味辛,屬於肺金的功效。而苦勝於辛,苦在辛之前。辛味主升,苦味主降。先下降然後再上升,這是打開內部的鬱結,疏通其出口。

六府之氣舒,五臟之氣達,上焦之痛,中焦之滿,下焦之鳴,何患不一舉而盡除。三焦之患除,又何患其氣之亂,且下飲之聚哉?惟氣怫於內,故邪畱於外。寒熱,邪畱於陽也;風痹,邪畱於陰也。五臟腸胃旣利,氣血旣和,在外之邪,又烏能容。故可不著意而自除,氣通則陽旺陰消,故納穀自加,蠱毒自下矣。

白話文:

如果六腑之氣通暢、五臟之氣順達,上焦的疼痛、中焦的飽滿、下焦的鳴叫,還有什麼疾患不能一次根除呢?三焦的疾患消除之後,又有什麼疾患不能消除呢?而且下飲的積聚還可以消除呢?只有體內之氣混亂,所以邪氣才會滯留在體外。寒熱,是邪氣滯留在陽經;風痹,是邪氣滯留在陰經。五臟腸胃既已通利,氣血既已調和,外在的邪氣,又怎麼能容得下呢?所以可以不用刻意而自行消除,氣通則陽盛陰消,所以進食量自然增加,蠱毒自然下降了。

海藏、東垣、丹溪,皆謂「桔梗入腎」,豈不以仲景治少陰喉痛耶?殊不知,桔梗主喉痛,仍是治肺,非治腎也。夫足少陰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支者,從肺,注心中。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不任受,遂相爭競,二三日邪熱未盛,故可以甘草瀉火而愈。

白話文:

海藏、東垣、丹溪都說「桔梗入腎」,難道不是因為仲景用它治療少陰喉痛嗎?殊不知,桔梗之所以能治療喉痛,是因為它治療肺,而不是治療腎。足少陰經的直行經脈從腎臟開始,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挾持舌根。它的支脈從肺臟出來,注入心臟。腎臟的邪熱沿著經絡向上,肺臟承受不了,於是相互爭競,二三天的邪熱還不嚴重,所以可以用甘草來瀉火而治癒。

若不愈,是肺竅不利,氣不宣洩也。以桔梗開之,肺竅旣通,氣遂宣洩,熱自透達矣。雖然此舉其暫者言耳,曰「欬而胷滿,振寒,衇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非氣停,即飲停。飲停即熱生,氣血為之潰腐耶?亦主以桔梗湯,而注其效,曰「再服則吐膿血」。

白話文:

如果咳嗽不好,那是因為肺的竅穴不通暢,氣無法宣發。用桔梗來疏通,肺竅通暢了,氣也就宣發了,熱也就透發出來了。雖然這樣做只是暫時的,但是「咳嗽而胸腹滿脹,感到寒冷,脈搏數快,咽喉乾燥,不口渴,時常吐出膿痰有腥臭味,久而久之吐出膿汁像米粥」的,不是氣滯就是飲滯。飲滯就會產生熱,氣血被熱所腐蝕而潰爛。也主要用桔梗湯,並且說明它的療效,「再服就能吐出膿血」。

豈非火清則熱行,氣宣則腐去也。由此而推,謂腎家之熱為肺所阻者,其一端也。肺家有熱,氣不宣洩,何獨不能阻腎之氣,使熱復生於下哉?又曰「亦主血痹」。血痹之衇,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是病亦關於腎。蓋血痹由於氣痹,氣開則血開,上竅通,下竅自通也。通衇四逆湯,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

白話文:

難道不是火升則熱邪流通,氣機宣暢則腐敗消散嗎?由此推論,認為腎臟的火熱是由肺部阻滯所致,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肺臟有火熱,氣機就宣散,為什麼不能阻滯腎臟的氣機,使火熱再在下面產生呢?又說:「也主治血痹。」血痹的脈象,寸口關脈微弱,尺脈略緊,這種病也與腎臟有關。血痹是由氣痹引起的,氣機通暢則血氣通暢,上路通暢,下路自然也通暢。《通衇四逆湯》中,若咽喉疼痛,則去掉芍藥,加上桔梗。

利止,衇不出者,去桔梗,加人薓。芍藥開陰結,止腹痛下利;桔梗開陽結,亦止腹痛下利。可知戴陽之候,有結於陽,有結於陰。桔梗、芍藥之用,隱然相對待矣。利止,必腹痛先已。腹痛已,則結已開,無所事芍藥,竝無所事桔梗。況結旣開,正嫌其虛,又烏可復用開洩。

白話文:

腹瀉止住了,但大便不通暢,要去除桔梗,並加入人參。芍藥可以打開陰結,止腹痛腹瀉;桔梗可以打開陽結,也可以止腹痛腹瀉。由此可見,在陽明經的時期,既可能有陽結,也可能有陰結。桔梗和芍藥的作用,隱然是互相對立的。腹瀉止住後,腹痛也一定會先消失。腹痛消失了,說明結已經打開了,此時再用芍藥和桔梗就沒有用了。況且結已經打開了,正擔心患者體虛,怎麼可以再用瀉藥呢?

人薓之補肺,桔梗之開肺,又隱然相對待矣。於此,知桔梗之苦先於辛,苦歸於辛。苦者,以開提腸胃畜積;辛者,使從肺洩為出路。諸家謂為「升提」,謂為「舟楫」,似矣。其實,又有故焉如此者。

白話文:

人參補益肺臟,桔梗則疏通肺臟,這兩味藥材隱然相互對應。從這裡,可以知道桔梗的苦味出現在辛味之前,苦味歸屬於辛味。苦味的作用是疏通腸胃積滯,辛味的作用是讓肺臟積氣從口中排出。許多醫家稱桔梗為「升提」,稱之為「舟楫」,這都很形象。但實際上,桔梗之所以如此還有別的原因。

寒實結胷,無熱證者,治以白散。散中用桔梗,為疏通氣分之主。夫開導胷中之氣,仲景於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梔子厚朴湯,莫不用枳、朴,此偏不用,何哉?蓋病有上下,治有操縱。結在上者,宿痰、停飲也。故凡結胷,無論熱實、寒實,寧用甘遂、葶藶、巴豆,不用枳、朴,如大陷胷湯丸、白散是也。結在中下,始熱與實浹。

白話文:

對於寒邪凝結在胸腹,沒有熱證的患者,可以使用白散治療。白散中加入桔梗,作為疏通氣機的主要藥物。張仲景在治療胸腹結氣時,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梔子厚朴湯中都使用了枳實和厚朴,為什麼白散中不使用呢?這是因為疾病有上下之分,治療方法也有不同的側重。

如果結氣在上焦,通常是宿痰、停飲引起的。因此,無論是熱實還是寒實,都寧可用甘遂、葶藶、巴豆等藥物,而不用枳實、厚朴,如大陷胸湯丸、白散等。

如果結氣在中焦或下焦,才開始出現熱與實證同時存在的狀況。

氣隨熱化,則於蕩滌邪穢中,疏利其與邪為伍之氣,大小承氣等湯是也。況桔梗之用,使氣上越而不使氣下洩。今病在至高,固宜操上而縱下,不使中下無過之地,橫被侵凌,故曰「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也」。熱邪與停飲結,治以瓜蔞,而佐之者,反用半夏、黃連;寒邪與停飲結,治以巴豆,而佐之者,反用桔梗、𦮷母。於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中,反佐以取之,可謂精義入神,以致用者矣。

白話文:

當氣隨熱化時,則在蕩滌邪穢的過程中,疏通那些與邪氣為伍的氣,大小承氣等湯就是這種情況。況且桔梗的作用,是讓氣向上宣發,而不讓氣向下洩漏。現在疾病在至高處,理應控制上方而放縱下方,不讓中下部位沒有過不去的地方,橫被侵犯凌辱,所以說「疾病在膈上,一定要嘔吐;在膈下,一定要瀉利」。熱邪與停飲凝結成塊,用瓜蔞來治療,而佐助的藥物,反而用半夏、黃連;寒邪與停飲凝結成塊,用巴豆來治療,而佐助的藥物,反而用桔梗、厚朴。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的治療方法中,反而佐助相反的藥物來取效,可以說精義入神,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排膿散,即枳實芍藥散加桔梗、雞子黃也;排膿湯,即桔梗湯加薑、棗也。排膿何必取桔梗?蓋皮毛者,肺之合。桔梗入肺,暢達皮毛,膿自當以出皮毛為順也。散之所至者,深;湯之所至者,淺。枳實芍藥散,本治產後瘀血腹痛,加桔梗、雞子黃為排膿。是知所排者,結於陰分、血分之膿。

白話文:

排膿散,就是枳實芍藥散加上桔梗和雞子黃;排膿湯,就是桔梗湯加上生薑和小棗。排膿為什麼一定要用桔梗呢?因為皮膚是肺的表層。桔梗入肺,能通達皮膚,膿自然而然就會從皮膚中排出來。散藥作用的位置比較深,湯藥作用的位置比較淺。枳實芍藥散原本用於治療產後血瘀腹痛,加上桔梗和雞子黃就可以用於排膿。由此可知,所排的膿是結在陰分、血分中的膿。

桔梗湯,本治肺癰吐膿、喉痛,加薑、棗為排膿湯。是知所排者,陽分氣分之膿矣。二方除桔梗外,無一味同,皆以「排膿」名。可見排膿者,必以桔梗,而隨病之淺深,以定佐使。是桔梗者,排膿之君藥也。

白話文:

桔梗湯,主要用於治療肺部膿腫引起的吐膿、喉嚨疼痛等症狀,如果再加入生薑和大棗,則成為排膿湯。由此可知,排膿所針對的是陽分的氣分之膿。這兩種方劑除了桔梗之外,其他藥物都沒有相同的,但它們都以「排膿」命名。由此可見,排膿藥物中必須含有桔梗,而根據疾病的深淺程度,來確定輔助藥物。所以桔梗是排膿藥物的主藥。

**旋覆花:味鹹、**甘,**溫、**微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藏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胷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畱飲,風氣溼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衇,益色澤。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風溼。生平澤川谷。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白話文:

旋覆花:味道鹹、甘,性溫、微溫,有輕微毒性。主治氣體聚集、脅下脹滿、驚悸不安、水腫、去除五臟間的寒熱,補益中氣、降氣,消除胸部的痰結,痰液如膠黏般,胸脅積痰、膀胱留飲,風濕痹症,皮膚間的死肉,眼中的翳障,潤滑大腸、通暢血脈,增益面容光澤。別名為戴椹、金沸草、盛椹。其根部,主治風濕。生長在澤川山谷。五月採摘花朵,曬乾,二十天後製成。

旋覆花,二月生苗,多在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莖細,葉似桺。六月,開花如菊,圓而覆下。七、八月,採花。《圖經》

白話文:

旋覆花,在二月生出苗芽。多生長在水邊,葉子像桺葉,莖細。長得像紅藍,但沒有刺,長一至二尺。花朵像菊花,圓圓的,花瓣向下覆蓋。六月份開花,七、八月採收花朵。《圖經》一書中有記載。

蘄陽李氏謂「旋覆花,俗傳露水滴下即生,蓋亦不然」。新城王氏名象晉,著有《群芳譜》則謂「花梢頭露,滴入土,即生新根」。嘗劚地驗其根,果不相聯屬。是說也,予亦親試之矣。凡花梢露,本從根出,而帖於上,以敵日暴。

白話文:

蘄陽李氏說:「旋覆花,民間流傳說它是露水滴下後就生長出來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新城王氏名象晉,寫了一本書叫做《羣芳譜》,裡面說:「花梢頭的露水滴到土裡,就會生出新的根。」我曾經挖地驗證過它的根,結果確實是沒有相連的。這個說法,我也親自試驗過了。所有的花梢露,本是從根部出來的,並附著在花梢上,用來抵抗日曬。

比之水從腎,而布於五臟為五液者,何異?其還下滴得土而別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滲於膀胱,或行於衛氣,或入於營氣者,何異?況黃通於脾,鹹先入腎,恰合水隨低窪而歸壑,氣由三焦而下行之義。以是,則稱之曰「補中,下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詎不可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比之水從腎,而布於五臟為五液者,何異?其還下滴得土而別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滲於膀胱,或行於衛氣,或入於營氣者,何異?況黃通於脾,鹹先入腎,恰合水隨低窪而歸壑,氣由三焦而下行之義。以是,則稱之曰「補中,下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詎不可也。

將中氣不足的情況比作水從腎臟流出,分佈於五臟而形成五液,與中氣不足的人補益脾氣、肺氣、心氣、腎氣、肝氣,而使臟腑功能得到恢復有什麼不同?將中氣下陷的情況比作水流向低窪處,遇到泥土而生出根來,與中氣足而下陷的人的五液下注,有的滲入膀胱,有的運行於衛氣,有的進入營氣有什麼不同?況且黃色與脾相對應,鹹味最先進入腎臟,恰好符合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氣從三焦向下運行的道理。所以,稱本方為「補中,下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豈不恰當嗎?

白話文:

中氣不足猶如水自腎臟流出,分佈五臟而成五液。五液來源不同,補益脾、肺、心、腎、肝各臟之氣,以恢復臟腑功能。

中氣下陷譬如水流低窪處,遇土而生根。中氣足而下陷,五液下注:有的滲入膀胱,有的運行於衛氣,有的進入營氣。

黃色與脾相應,鹹味先入腎臟,正合水往下流,氣自三焦向下運行之理。故稱本方為「補中,下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實屬恰當。

第補中之物,必味甘性平。旋覆花則鹹,鹹者,水之去而不返者也。故其為用,惟堪俾從小便出。所謂補中,不過為其必歸於土,任土之宣布輸送,不若甘遂、葶藶輩,一往無前,有傷中氣而已。兩脅者,陰陽之道路,升降之要樞。水不歸土而結滯於氣道,則為驚為悸,主結氣及脅下滿、驚悸,即下氣除水之功也。

白話文:

用來補益中氣的藥物,一定味道甘甜、性情平和。旋覆花卻是鹹的,鹹味是水味,一旦進入人體就會被排出,不會滯留。因此旋覆花只能起到利尿的作用。所謂的補益中氣,只是因為旋覆花最後一定會歸於脾胃,由脾胃運送輸布。不像甘遂、葶藶等藥物,會直衝中氣,損傷中氣。兩脅是陰陽運行、氣血升降的重要部位。如果水液不能歸於脾胃,而滯留在氣道中,就會引起驚悸。所以旋覆花有化氣除水的功效,可以治療結氣、脅下滿、驚悸等症狀。

然則仲景以之治,在上之「心下痞鞕,噫氣不除」,在下之「半產漏下」,何也?蓋水能從下行,則氣道可暢,而薓、甘、大棗,得以施其補中之力。氣能下返,則血源遂裕,而蔥與新絳,得以逞其通絡之功。絡通則血澤,氣順則痞除,原無甚深妙義也。

白話文:

為什麼仲景用它來治病,上面治「心下痞鞕,噫氣不除」,下面治「半產漏下」,原因是:水能從下行,氣道纔可以暢通,薓、甘、大棗就能發揮補益中氣的作用。氣能下行,血的來源就充足,蔥與新絳就能發揮通絡的作用。脈絡通暢則血澤,氣順暢則痞除,並沒有什麼深刻奇妙的道理。

**藜蘆: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欬逆,洩痢,腸癖,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一名蔥苒,**一名蔥菼,一名山蔥。生泰山山谷。三月採根,陰乾。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薓,惡大黃

白話文:

藜蘆:性味辛、苦,寒或微寒,有毒。主治蠱毒、噁心嘔吐、腹瀉、腸胃病、頭瘡、疥癬、惡瘡,殺死各種蟲毒,去除壞死的肌肉,治療呃逆、喉嚨阻塞不通、鼻子裡的息肉、馬刀造成的爛瘡,不可入湯劑。別名蔥苒、蔥菼、山蔥。生長在泰山山谷中。三月採挖根部,陰乾。黃連為其君藥,相反細辛、芍藥、五薓,忌大黃。

藜蘆,三月生者,葉青似初出椶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有黑皮裹莖,似椶皮。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圖經》

白話文:

藜蘆,在三月生長的,它的葉子青翠,像剛長出的柳樹葉,又像車前草的葉子。莖像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莖上包著一層黑皮,像柳樹皮。根像馬腸,根長四、五寸左右,黃白色。在二月、三月採收根部,陰乾保存。《圖經》

青紫為心腎肝膽之色,黑為腎色,黃白為脾肺之色。青屬木,於病應風;紫為赤黑相兼,屬水火,於病應痰與熱;黑屬水,於病亦應水。以青紫黑裹之莖,採於二月、三月。正當莖槁,大氣返於黃白之根,將透發而未透發。其象,為舉肝膽心腎之風水痰熱,盡從脾肺而宣,自下而上,自內而外,非吐劑而何?欬逆者,風水痰熱之客於脾也。

白話文:

青色與紫色的中藥材,是心、腎、肝、膽的藥色。黑色的中藥材,是腎的藥色。黃色與白色的中藥材,是脾、肺的藥色。青色歸屬於木,在病症上對應著風;紫色的中藥材,是紅與黑的顏色混合所呈現出來的,歸屬於水火,在病症上對應著痰與熱;黑色的中藥材,歸屬於水,在病症上也對應著水。採收中藥時,要選擇在莖部呈現青紫黑色在二、三月份採摘。這時正好是莖草枯老,藥氣已經回到黃白根莖的時候,將要發芽卻還未發芽。其藥性功效,會引發肝膽心腎的風邪痰熱,全都從脾肺宣發出來,由下而上,由內而外,這不就是吐劑的功能嗎?嘔吐、打嗝的病症,是風邪痰熱侵襲到脾臟所造成的。

舉肺脾之風水痰熱而盡除之,又何憂乎欬逆與腸澼、洩利哉?頭有瘍及疥瘙、惡瘡,是風水痰熱在上,病關乎肺,非上湧之品不為功。蟲,係風水痰熱醞釀而成,其病關脾氣之在內者。死肌,係風水痰熱漸漬而致其病,關脾氣之在外者。脾家風水痰熱被藜蘆一掃而清,則諸病焉能不瘳耳?不入湯用者,湯則降,散則升。

白話文:

把肺部和脾臟的風、水、痰、熱徹底清除乾淨,還擔心什麼咳嗽、腹瀉呢?頭上有瘡、疥、癢、惡瘡,是風水痰熱在上面,病與肺有關,不是上升的藥物就沒有效果。蟲子是由風水痰熱蘊釀而成的,其病與脾臟的內在氣質有關。死肌是由風水痰熱逐漸浸漬而引起的疾病,與脾臟的外在氣質有關。脾臟的風、水、痰、熱被藜蘆一掃而光,那麼各種疾病豈能不痊癒呢?不加到湯藥中使用的藥物,湯藥就會下降,散劑就會上升。

又湯取氣,散取質。用質,則應病速,而去亦亟。湯則恐其氣味畱連腸胃間,其毒足以累人元氣耳。

白話文:

使用湯藥可以去除病氣,使用散藥可以去除病質。使用質(散藥),則見效快,但去後亦急。湯藥則擔心其氣味停留於腸胃之間,其毒性足以傷害人的元氣。

藜蘆,味辛入肺,去風氣寒,除痰熱,而性主湧吐。故凡風痰之壅於上者,用之,可令隨病除病,無誅伐無過之咎。仲景以藜蘆甘草湯,治手指臂腫動,其人身體瞤瞤者。夫手指臂為手陽明、太陰兩經經由之地。腫則為溼,動則為風。謂非風與痰壅於肺部,可乎?瞤者,動之微;動者,潤之著。

白話文:

藜蘆,味道辛辣,能入肺經,可以祛除風寒,化解痰熱,但性質主要是導致嘔吐。因此,凡是風痰壅滯在上面的情況,使用藜蘆可以根據病症去除疾病,不會有誅伐過度的過錯。張仲景用藜蘆甘草湯來治療手指、手臂腫脹疼痛,病人肌膚繃緊的情況。手指、手臂是手陽明經、太陰經經過的地方。腫脹是因為濕氣,疼痛是因為風氣。難道不是風痰壅滯在肺部造成的嗎?繃緊是動的輕微表現;疼痛是動的明顯表現。

瞤則惟己獨知,動則人皆可見。當其風痰上壅,其所主之經,旣已躍動昭彰。人身之氣血衇絡,無不應之,蓋亦將自瞤而動矣。吐去風痰,肺家已治且安,所主之經絡,自然通暢,一身之與相應而欲效之者,悉除矣。

白話文:

眼皮跳動只有自己知道,一旦肢體抽動,旁人皆能看到。當風邪痰濁上升時,它所主控的經絡就會顯著而明顯地跳動。人體的氣血脈絡網絡交織,都會受到它的影響,所以也會有眼皮跳動的現象。祛除風邪痰濁,肺部的病症就能獲得治療且安寧,所主控的經絡自然就通暢了,全身與之相應而想要效倣的症狀,也就全部消除了。

徐洄溪曰「凡有毒之藥,皆得五行剛暴偏雜之性以成。人身氣血,乃天地中和之氣所結。故服毒藥者,往往受傷。瘡疥等疾,久而生蟲,亦與人身氣血為類。故人服之,有傷氣血者,必能殺蟲。惟用之得其法,乃有利無弊,否則必至兩傷,不可不慎也」。又云「毒藥、解毒,各有所宜。

白話文:

徐洄溪說:「任何有毒的藥物,都得五行中剛烈、暴戾、偏頗混雜的性質才能形成。人體的氣血是由天地間中和之氣所結成的。所以,服用有毒藥物的人,往往會受到傷害。瘡疥等疾病,時間長了就會生蟲,這和人體的氣血同類。所以,有人服用這些藥物,有損傷氣血的,必定能殺死蟲。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有利無害,否則必定兩敗俱傷,不可不慎重啊!」又說:「毒藥、解毒藥,各有所宜。

如燥毒之藥能去溼邪,寒毒之藥能去火邪。辨證施治,神而明之,非僅『以毒攻毒』四字可了也」。

白話文:

能祛除濕邪的燥熱藥物,能祛除火邪的寒冷藥物。辨證論治,巧妙地運用,不只是「以毒攻毒」這四個字就能說明的。

**射干:味苦,平、**微溫,有毒。**主欬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欬唾、言語氣臭,散胷中熱氣。久服,令人虛。**一名烏扇,一名烏蒲,**一名烏翣,一名烏吹,一名草薑。生南陽川谷田野。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白話文:

射干:味道苦,性質平和,略微溫熱,有毒。**主治嘔吐、呃逆、氣往上衝、喉嚨腫痛、咽喉痛、不能說話、消散結塊的氣、腹部邪氣作祟、飲食過於燥熱、**治療瘀血積存在心脾之間、吐痰、言語氣味臭、散去肺部熱氣。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別名烏扇、烏蒲、**烏翣、烏吹、草薑。生長在南陽的平原、山谷、田野。三月三日採收根部,陰乾。

射干,春生苗,葉似蠻薑而狹橫長,疏如翅羽,故一名烏翣。其中抽莖,高二、三尺,似萱草而強硬,疏長正如長竿。六月,開花六出,或黃,或紫,或紅,而以紫色者為勝,狀如蝴蝶,瓣上有細紋,其色白,故名紫蝴蝶花。花後結房,大如拇指,房四隔。一隔十餘子,大如胡椒,色紫極鞕,咬之不破。參《圖經》、《綱目》

白話文:

射干的幼苗生長在春天,葉子像野生的生薑,但較狹窄和長,疏落如翅膀的羽毛,因此又名烏翣。植株抽出的莖高約兩三尺,像萱草,但更強硬、修長,看起來就像長竿。六月時開花,花朵有六片花瓣,顏色有黃色、紫色或紅色,其中紫色最為名貴,花朵形狀像蝴蝶,花瓣上有細紋,顏色為白色,因此得名紫蝴蝶花。花後結果,果實像拇指一樣大,分為四個隔室,每個隔室內有十幾粒種子,大小像胡椒,顏色為深紫色,非常堅硬,咬不斷。參考《圖經》、《綱目》。

射干,紫花六出,上界白文,恰似水火相結於金之界域。所用又其還原反本之根,而味苦主降,氣平復下降,降之甚者,非特下行,且能橫散,故其所主,首為「欬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蓋旣有喉痹,復兼咽痛,且無止息之時,則非水火相結於肺之部位而何?肺屬金,火者,金之所畏;水者,金之子,能洩金之氣。《易通卦驗》云「冬至,射干生」,可知因水氣盛而動之物,則必能動水氣。

白話文:

射干的花是紫色的,有六片花瓣,花瓣上佈滿白色條紋,就像水和火在金屬邊界交融。它所使用的是射干的根,味道苦,有下降的作用,氣味平復而下降,下降的效果非常顯著,不僅能向下運行,還能橫向發散。因此,它主要用於治療「咳嗽、逆氣、喉嚨腫痛、咽喉疼痛、難以發聲」。因為既有喉嚨腫痛,又有咽喉疼痛,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不正是水和火在肺部交融的結果嗎?肺屬金,火是金所畏懼的,水是金的兒子,能夠洩漏金的氣。《易通卦驗》中說「冬至時,射干就會生長」,可知因水氣盛而動的植物,一定能帶動水氣。

其開花以四月,又可知因火氣盛而舒展之物,亦必能舒展火氣。乃至七月,即莖葉盡槁,其氣復返於根,則可知其動水氣、舒火氣,均能使從金之界域,各歸其所自來,此所以治「欬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也,此所謂「散逆氣」也。腹中者,大腸所居。大腸亦屬金,腹中邪逆,明逆氣自大腸而上也。

白話文:

它在四月份開花,所以可以知道由於火氣旺盛而舒展的東西,也可以舒展火氣。到了七月,莖葉就都枯萎了,它的氣又回到根部,那麼可以知道它能調動水氣,舒展火氣,都能使它們從金的領域各歸其來處,這就是治療「打呃逆,氣往上衝,喉嚨腫痛,咽喉疼痛,不能說話」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散逆氣」。腹中是指大腸所在的地方。大腸也屬於金,腹中的邪逆,明明是逆氣從大腸而上。

食飲大熱者,水穀之氣不下行,又不旁出,壅於胷中為患,即《別錄》所謂「因胷中熱氣而欬唾,言語氣臭」,得此,亦能下行且解散也。夫胷中水穀之氣,本係精微,原供上奉以敷布五臟,灑陳六腑。若上有肺部之結,則不能引其清者於上;下有大腸之逆,則不能傳糟粕於下。

白話文:

飲食過於燥熱的人,水谷之氣無法往下走,也不會往旁邊走,積聚在腸胃中造成疾病,這就是《別錄》中說的「因腸胃中的熱氣而咳嗽吐痰,說話有口臭」,遇到這種情況,也能使其往下走並消散。腸胃中的水谷之氣,本是精微之氣,本來是供應上部以滋養五臟,佈滿六腑的。如果上面有肺部的結,就無法將清氣引到上面去;下面有大腸的逆氣,就無法將糟粕傳送到下面去。

於是胷中之氣,清不得為清,濁不得為濁,居清虛之位,偏化為重濁之味。暫則但涉氣,久則將涉血。凡似此者,非咎肺不降,大腸不宣,而誰咎哉?上竅不通,則下竅亦不通;上竅通,則下竅自通。即用射干之微旨也。

白話文:

因此,胸中之氣,清的不能作為清明,濁的不能成為濁濁,居住在空虛之位,偏轉變化為沉重濁悶的氣味。暫時的話只涉及到氣,久了將會涉及到血。凡是像這種情況的,不是怪肺不下降,大腸不通暢,還能怪誰呢?上面的竅穴不通,那麼下面的竅穴也不能通暢;上面的竅穴通暢,那麼下面的竅穴自然通暢。這正像是用射干微小的藥性來發揮大的療效一樣的意思。

《別錄》「療老血在心脾間」一語,最是耐人思索。將主統之不善而有所畱耶?則「主血、統血」云者,調劑運量之謂,非若肝之實有所藏也。惡乎得有所畱?將經之不畱,轉而有所畱耶?則手少陰從臟走手,足太陰從臟走足,不在臟間,則在手足間,皆非畱血之地。縱手足間有老血,又決非射干之所能治也。

白話文:

「《別錄》中提到的「治療心脾間的老血」這句話,最值得深思。是說主令統治不善而有所殘留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主血、統血」所說的,是指調節運行量而言,而不是像肝臟那樣實際貯藏。老血從哪裡來呢?是經絡沒有留住,轉而有所停留嗎?手少陰從臟走手,足太陰從臟走足,不在臟間,那就在手足間,這些都不是老血停留的地方。即使手足間有老血,也不是射干所能治療的。

將絡間有所畱耶?則橫行曰絡,即有所瘀,亦決非射干直行者所能治。蓋讀仲景《金匱要略》而後知心脾間,即《內經》所謂「募原」者也。夫心氣,自左而降,脾氣由中而升,升降交錯之間,正受氣變赤之地。設升降之源不清,則所受之氣自濁,或不能變,聚為痰涎;或旣變赤,不能敷布灑陳。

白話文:

如果絡間還留有東西,那麼橫向流通的就是絡了,如果還有瘀血,那麼射干直行的藥物也不能治療。閱讀了仲景的《金匱要略》才知道,心和脾之間就是《內經》所說的「募原」。心氣從左邊降下來,脾氣從中間升上去,升降交錯之間,正是受氣變紅的地方。假設升降的來源不乾淨,那麼所接受的氣體自然渾濁,或者不能轉化,聚結成痰涎;或者已經變紅了,不能散佈和消除。

於是凝結臟腑空隙之所,脂膜之間。其處在中之左,左之中,則非左脅而誰。故《素問》〈瘧論〉曰「瘧,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於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金匱要略》曰「瘧當瘥不瘥者,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用鼈甲煎丸」,其中正有烏扇。

白話文:

於是,凝結在臟腑之間的空隙,在脂膜之間。它位於中部的左側,左邊的中心,因此不是左脅還有哪裏呢。所以《素問》〈瘧論〉說:「瘧疾,隔日發作,是邪氣內侵五臟,橫行於募原所致。邪氣的路程遙遠,邪氣深藏,發作遲緩,不能與衛氣一起運行,不能全部排出,所以隔日才發作。」《金匱要略》說:「瘧疾應該痊癒而沒有痊癒的,這是結成了癥瘕,叫做瘧母,用鼈甲煎丸」,其中就有烏扇。

二者與《別錄》射干「療老血在心脾間」,正相脗合。於此,見心脾間老血,由於結氣。氣之結,由於腹中邪逆。腹中邪逆,由於飲食大熱。飲食大熱之見於外者為欬吐,言語氣臭;其見於內者,為胷中熱氣。是致病之由,診病之法,悉舉無遺,《本經》、《素問》、《金匱要略》,均一以貫之矣。

白話文:

《別錄》中記載射干「療老血在心脾間」,與《本經》、《素問》、《金匱要略》的論述相符合。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心脾間的老血,是由於氣的結聚導致的。氣的結聚,是由於腹中的邪氣逆亂引起的。腹中的邪氣逆亂,是由於飲食過於熱燥引起的。飲食過於熱燥在外表現為嘔吐、言語帶有酸臭味;在內表現為腹中熱氣。這就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和診斷疾病的方法,全都在其中了,《本經》、《素問》、《金匱要略》都是一以貫之的。

喉中水雞聲比之喉痹、咽痛、不得消息,同乎?否耶?蓋氣必因痹而阻,喉中必由阻而有聲。且其聲不他似,獨似水雞,則決可知為氣與水阻矣。氣與水阻之候,其正治在小青龍。特無表證而又不腫,故以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棗,易桂枝、芍藥、甘草,俾散為和,以收為降。雖紫苑、款冬,大擅其功,然號無邪,而實有飲;謂涉虛,尚屬實。

白話文:

喉嚨裡發出像水雞的聲音,和喉嚨腫痛、咽喉疼痛、聲音沙啞等症狀是否相同?不是。因為氣運行必然因為受到阻滯而受阻,喉嚨裡必然因為阻滯而發出聲音。況且那個聲音不像是其他東西,而獨像是水雞,那麼就可以確定是氣和水阻滯了。氣和水阻滯的症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小青龍湯。特別是沒有表症,也不腫脹,所以用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棗,代替桂枝、芍藥、甘草,讓藥物散發出和緩的力量,收斂而下降的功效。雖然紫苑、款冬發揮很大的功效,但是虛證沒有邪氣侵入,實際上是有飲;說它是虛證,但它仍然屬於實證。

終不能不仗射干降氣開結之猛力,故其名,獨冠一方之首。是亦可悟射干與麻黃合而名方之義矣。善夫!徐忠可曰「肺痿,有欬,有涎沫,無上氣喘逆」,則凡遇上氣喘逆及有臭痰者,為肺癰。無臭痰,只水雞聲者,為火吸其痰。然水乃潤下之物,何以逆上作聲。近見拔火罐者,以火入缾,罨人患處,立將內塞,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

白話文:

最終還是不能不依賴射干來宣發肺氣、寬解阻塞的強烈功效,因此它的名聲,在一方之地獨冠羣芳。這也可以明白射干與麻黃合為一方之名的意義了。說得好!徐忠可說「肺癆,有咳嗽,有痰液,沒有向上氣喘逆流」,那麼凡是遇到向上氣喘逆流以及有臭痰的,就是肺癰。沒有臭痰,只有水雞啼叫的聲音的,是火吸走了痰液。但是水是滋潤、向下的東西,為什麼會逆向上升發出聲音呢?最近看到拔火罐的人,用火放入罐中,在患者患處吸拔,立即使裡面阻塞的地方通暢,吸力很大,這才明白火的性質是向上升的。

火聚於上,氣吸於下,勢不容已。上氣水聲,亦此理耳,此非瀉肺,何以愈之。故治此病,以加射干,開結下水為上也。

白話文:

火氣積聚在上,而氣息吸入在下,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上氣發出水聲,也是這個道理。這不是肺部的原因,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它呢?因此,治療這種疾病,以上方式疏導積聚的水氣為上策。

**蜀漆:味苦,平、**微溫,有毒。**主瘧及欬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飛氣,蠱毒,鬼疰,**療胷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白話文:

蜀漆:味道苦,性情平和,微溫,有毒。主治瘧疾和呃逆,寒熱,腹中堅硬的包塊、硬結,胃脹氣,蠱毒,鬼祟引起的疾病,治療胷(胷音 同 腹)中的邪氣,結成的氣塊,吐出來。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地以及蜀、漢中。常山,是一種草藥。五月採摘葉子,陰乾。用栝蔞(栝蔞音 同 誇)做引藥,忌諱貫眾。

常山,汴西、淮浙、湖南州郡出者,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蜀漆,是其莖也。八月、九月採之,其草暴燥,色青白者可用。若陰乾,便黑爛鬱壞矣。參《唐本》、《圖經》

白話文:

常山:汴水以西、淮水以東、浙水以南、湖南各州郡所生產的,莖圓有節,高不過三、四尺。葉子像茶葉但較窄長,一對對相對生長。二月,開小白花,青萼片。五月,結出青圓形果實,三個果實為一房。海州生產的常山,葉子像楸葉。八月開花,花紅白。種子呈碧色,像山楝子但較小。蜀漆,就是常山的莖。八月、九月採收,把草曬乾,呈青白色者可以用。如果陰乾,就會變黑變爛腐敗。參考《唐本》、《圖經》。

凡藥物,非鱗介飛走,未有云氣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則可見其氣之惡劣,異於他草木矣。而以二月生,九月收其花,又色白萼青,故其功能為自肺及肝。凡惡劣之氣結為病者,皆能從而入之,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人身惡劣之氣鍾為病者,在肺,無如痰涎;在腸胃之間,無如募原之邪;在肝膽之間,無如積聚。故痰涎之發為欬逆、寒熱,募原之發為瘧,積聚之凝為腹中癥堅與痞,蜀漆竝能治之。

白話文:

所有藥品,除了鱗介飛走類,沒有像腥味一樣的有味道。只有仲景是用蜀漆時,必定強調「洗去腥臭」,這可以證明蜀漆的氣味很惡劣,不同於其他的草木。蜀漆在二月生長,九月收穫花,而且顏色是白色,花萼是青色的,所以它的功效是從肺部到肝臟。凡是惡劣的氣導致的疾病,都能夠用蜀漆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體的惡臭之氣導致的疾病,在肺部,就是痰涎;在腸胃之間,就是募原之邪;在肝膽之間,就是積聚。所以痰涎引起的嘔吐、寒熱,募原引起的瘧疾,積聚引起的腹中癥堅與痞,蜀漆都能夠治療。

在上、在中者,以吐而除;在下者,以利而解。亦各從其類也。楊仁齋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畜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能吐之;水在脅下,則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有所佐助,必克收功。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是物,大便點滴而下,似洩不洩者,須得大黃為佐,洩利之而愈矣。則知是物之用,正欲其吐且下。

白話文:

位於上焦或中焦的,用吐的辦法來去除;位於下焦的,用攻利的方法來解除。同樣也是根據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的方法。楊仁齋說:「常山根治瘧疾,人人都不屑一顧。瘧疾患者,大多積聚痰涎黃水,有的停留在心下,有的結聚在脅間,於是產生寒熱症狀。方法應該吐痰逐水,怎能不用常山。水在中上焦,就能把它吐出來;水在脅下,就能攻破它的凝結而把水下行。但必須有所幫助,才能收到好的療效。如果有純屬熱性的瘧疾,或蘊熱內盛的病症,服用此藥後,大便滴滴答答地向下行,似乎要瀉又不瀉的,必須用大黃做輔助藥,攻利它,才能治好。可見此藥的應用,正想讓它既吐又瀉。

今人每每欲以他物制之,使不吐,未免違其所長。然雖不吐,終能直抵病所,激之使動,則亦未可厚非也」。

白話文:

今人往往要用其他藥物抑制嘔吐,這多少會影響到這個病症的優勢。然而,即使不嘔吐,最終也能直接作用於病處,激發其活動,所以也不可過分責難。

瘧病之本,由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所舍之處,遂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或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與衛氣并居。衛氣行至畜邪之所,則兩邪相薄,先則陽邪從陰為寒,繼則陰邪并陽為熱。先寒後熱,此為「寒瘧」。其有先中之邪,舍之深者,內薄於五臟,橫連於募原。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是由於夏季受到暑熱的傷害,暑熱之氣停留在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所停留的地方。因此使人汗流浹背,皮毛腠理擴張。秋季之氣,使汗液遇風,或因洗澡,氣停留在皮膚之間,與衛氣並存。衛氣運行到積蓄寒邪的地方,兩邪相激,先則陽邪從陰變為寒,繼則陰邪與陽合變為熱。先寒後熱,這就是「寒瘧」。如果有先中之邪,停留在深處,內侵五臟,橫連於募原。

則其道遠,其出遲,不能日與衛氣相從,故有「間日作」者,有「間兩日作」者。甚有病因與是反者,則先熱後寒,為「溫瘧」。有陽邪獨發,不返於陰,則但熱不寒為「癉瘧」。大率邪之深者,痰涎必多。痰涎愈多,則寒益盛,故《金匱》用蜀漆散,治多寒之牡瘧;更加蜀漆,則治溫瘧。

白話文:

如果邪氣的傳播路徑較遠、發作時間較久,不能與正氣每日交替,所以有的瘧疾是「隔日發作」,有的瘧疾是「隔兩日發作」。有些病因與這個相反,就先有熱、後有寒,這就是所謂的「溫瘧」。如果陽邪單獨發作,不恢復到陰邪,那就只有熱而無寒,這就是所謂的「癉瘧」。一般而言,邪氣深的瘧疾,痰涎必定很多。痰涎越多,寒氣就越盛,所以《金匱要略》用蜀漆散來治療寒氣重的牡瘧;如果再加一些蜀漆,就可以治療溫瘧。

附《外臺》牡蠣湯方,亦治牡瘧。即三法以觀蜀漆之用,及用蜀漆之法,均可窺矣。蓋痰涎深伏幽隱,非蜀漆和漿水湧吐之法,無以發越。更須龍骨、雲母,使不當去之火有所歸。斯陽從龍起,陰隨湧洩,庶胷次得以廓然。其痰涎益深,則寒氣亦益深。甚且寒反居後,則蜀漆更加半分。

白話文:

《外臺》裡也記載著牡蠣湯的配方,用於治療瘧疾。以上三種方法可以看出蜀漆的功用,以及如何使用蜀漆的方法,也就可以一目瞭然了。

痰涎隱伏很深,若不使用蜀漆和漿水一起湧吐,就無法發散出來。另外,還需要用龍骨、雲母,讓不該散發的火氣有所依歸。這樣,陽氣才能從龍骨中升起,陰氣才能隨著湧吐而洩散,這樣腹脇才能變得寬廣通暢。

如果痰涎更加深厚,寒氣也就更加深厚。甚至寒氣反而加重了,那麼蜀漆的用量就要再增加一半。

至牡蠣湯中牡蠣,即蜀漆散中龍骨之義。蜀漆得雲母,專去陽邪依陰,故以龍骨為佐。牡蠣湯中麻黃,即蜀漆散中雲母之義。蜀漆得麻黃,專開陰邪之固閉,故以牡蠣為輔。升降得宜,收放由我,此用蜀漆之權宜,亦用諸毒藥之通義也。

白話文:

牡蠣湯中的牡蠣,就如同蜀漆散中的龍骨。蜀漆散藉由雲母,專門除去依附在陰性的陽邪,因此以龍骨作為輔助藥物。牡蠣湯中的麻黃,就如同蜀漆散中的雲母。蜀漆散藉由麻黃,專門打開陰邪的固閉,因此以牡蠣作為輔助藥物。藥性升降得宜,收放由我,這是運用蜀漆散權宜的變通,也是用在所有毒藥的通義。

「傷寒,衇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其加蜀漆也,成聊攝謂「是山澤通氣,取以洩陽熱之氣」,方中行謂「是散火邪之錯逆」,張隱庵謂「是從陰達陽,以清火熱」,魏念庭謂「去芍藥加此,為奏迅疾之效」,黃元御謂「是吐瘀腐而療狂」,尤在涇謂「是去胷中邪結氣」,徐五成謂「是辛散火邪」,喻嘉言、程郊倩并不解及於此。愚按,洩熱正須芍藥,辛散豈無生薑,通陽豈無桂枝。

白話文:

傷寒時脈浮,若醫生用了強烈的熱藥來對抗病邪,就會耗傷人的陽氣,導致驚狂及多動不安,這種情況應該用去了芍藥,加上蜀漆、牡蠣、龍骨的「救逆湯」來治療。

成聊攝認為加蜀漆是山澤通氣,用來洩去陽熱之氣。

方中行認為加蜀漆是為了消除火邪的錯逆。

張隱庵認為加蜀漆是為了從陰分通於陽分,清除火熱之邪。

魏念庭認為去芍藥而加蜀漆,是為了迅速奏效。

黃元御認為加蜀漆是為了吐出瘀腐之物而治療狂症。

尤在涇認為加蜀漆是為了祛除胸中邪結之氣。

徐五成認為加蜀漆是為了辛散火邪。

喻嘉言、程郊倩則沒有解釋到這一點。

我認為,如果要清洩熱氣,正需要用芍藥,如果要辛散邪氣,豈不是有生薑,如果要通陽,豈不是有桂枝嗎。

惟吐腐去結,庶為近理。然同一火逆也,前此曰「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夫吐之與下,必吐傷甚而下差緩,與其吐之,而仍治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何如下後,亦不過用此之愈乎?曰「衇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可見」。

白話文:

只有吐出腐敗的物質來除去結塊,這纔是比較符合治療原則的。可是這同樣是火氣逆亂,在前面提到「火氣逆亂,用下法治療,由於燒鍼感到煩躁的,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主」。吐法和下法,一定是要吐得很嚴重了,而下法治療才會比較緩慢,與其用吐法,而仍然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來治療,為什麼不用下法治療呢?這也是不過是用同種藥物的另一種治療方法來治療的罷了。說「腳上的陽氣浮起,熱火十分旺盛,反而用灸法來治療,這是實證。用虛寒的方法來治療實證,因而火氣蔓延到心,一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情況」。

衇浮被火,應至吐血,今更吐之,是速其血耳。矧《千金》、《外臺》兩書,非痰、非瘧不用是物,則是方之有舛訛無疑,故愚不敢強為附會云。

白話文:

衇浮被火灼燒,就會吐出含有血絲的痰,如果再服用衇浮,那麼血絲痰只會吐得更多、更急。況且《千金方》、《外臺祕要》這兩部醫書都提到,如果不是痰引起的疾病,也不是瘧疾,就不要用衇浮。可見衇浮的藥方一定有錯誤。因此,我不冒昧地勉強屈就。

**甘遂: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畱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榖道,**下五水,散膀胱畱熱,皮中痞,熱氣腫滿。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澤,一名重澤,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採根,陰乾。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白話文:

甘遂:味道苦、甘,性質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肚子的疝氣、腹部有硬塊,腹部脹滿,臉面浮腫,腹中滯留水液,宿食不化,破除癥結、堅硬的積聚,利尿通便,排出五水,消除膀胱積熱,皮膚下痞滿,熱氣腫滿。別名:甘藁、陵藁、陵澤、重澤、主田。生長在中山的川穀中,在二月採集根部,陰乾。瓜蒂為它相須相使的藥物,與遠志相惡,與甘草相反。

甘遂,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狀,大如指。實重者,良。參《唐本》、《蜀本》、《圖經》

白話文:

甘遂是一種藥草,它的莖很短,葉子上有汁液。根皮是紅色的,肉是白色的,像一串連在一起的珠子,大拇指那麼粗。果實越重,質量越好。參考《唐本》、《蜀本》、《圖經》記載。

甘遂,根皮赤,肉白,金就火裹,何憂不流。而味苦下趨,氣寒協水。實重者,其性著。裏如連珠,則節節疏通,雖有挾束,仍能開縱,故專行著裏之水,無問頑堅也。〈水熱穴篇〉之論水,曰「水病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故腎為之本,肺為之標。「大腹腹滿,面目浮腫」,標本俱病矣。

白話文:

甘遂的根皮是紅色的,內部果肉是白色的。放入金屬容器中,在火中燒製,任何疾病都能治癒。甘遂味道苦澀,藥性往下走,藥氣寒冷能與水相配。實症重的人,甘遂的藥性顯著。甘遂的果實像連接的珠子一樣,可以節節疏通,即便體內被疾病束縛,也能打開並使之通暢。因此甘遂專門治療實際裡面的水濕,治療時對於體質頑固堅實的人也不用擔心。〈水熱穴篇〉的論述,在論述水病時說:「水病的患者,下面會表現為小腿腫、腹部擴大,上面表現為喘息」,因此腎臟是水病的病本,肺臟是水病的病標。「腹部脹滿,臉部浮腫」,病本和病表都出現了病症。

尤在涇之論陷胷證,曰「胃為都會,水穀竝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雜痰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胷。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胷并主心下水食糞。在腸必藉推逐,故須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飲,故須甘、遂」,畱飲宿食去,則水穀之道利矣。

白話文:

尤在涇討論陷胷證,說:「胃是食物的匯聚之所,水穀並居,清濁未分,邪氣進入,夾雜著痰食,互相結合不解,就形成了結胷。大、小腸是精華已經排出的部位,糟粕獨居,邪氣進入,只會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湯專門針對腸中的燥糞,大陷胷湯則同時針對心下水食糞。燥糞在腸中必須藉助推逐,所以必須加入枳實、厚朴;水食在胃中,必須兼顧破飲,所以必須加入甘草、大棗」,留飲宿食去除,則水穀的流通之道就暢通了。

《金匱要略》用甘遂半夏湯治「雖利,心下續堅滿」,又用大黃甘遂湯治「水與血結於血室」。於此,見水能為疝瘕、癥堅、積聚之根,并可見洩利者,大黃不得用,甘遂仍可用。蓋其性徑情直行,不稍畱戀,故非特能行停蓄泛濫之水,即徘徊瞻顧,欲行不行之水,并其所長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雖然大便解利,但心下繼續堅硬而滿」。又用大黃甘遂湯來治療「水份和血凝結成塊,積聚在腹中」。由此可見,水份可以成為疝氣、癥結、積聚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知道,對於腹瀉的人,不能使用大黃,但仍然可以使用甘遂。因為甘遂的性質徑直快速,快速流動,不會稍有停留,所以不僅能夠排出積蓄氾濫的水份,即使是猶豫不決、想要排出卻又排不出來的水份,甘遂仍然有效果。

**白斂: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癎、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代赭為之使,反烏頭

白話文:

白斂:味道苦和甘,性平、微寒,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腫瘡膿瘡,散結止痛,清除熱氣,治療眼睛發紅,小孩驚風、發燒,以及女性陰部腫痛,排除赤白,殺除火氣毒素。別名菟核,白草,白根,崑崙。生長在衡山山谷。二月份和八月份採集根部,曬乾。用代赭石做為引經藥,但烏頭藥相反。

白斂,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色,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而長,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一種赤斂,花實功用皆同,但表裏俱赤爾。《圖經》

白話文:

白斂在二月生長苗,多生長在林中。莖蔓是赤色的,葉子像小桑葉。五月開花,七月結果。根部像雞鴨卵一樣長,三、五個長在一起,皮是黑色的,肉是白色的。還有一種赤斂,花和果實的功用都和白斂相同,但是外皮和內肉都是紅的。《圖經》

昔人多謂白斂以「能斂瘡」得名,此義終覺未妥。夫癰腫瘡疽,或有當斂而解者。結氣,不可斂而散也;熱,不可斂而除也;帶下赤白,不可斂而止也。然則其根色白屬肺,氣平屬金,味苦象心,赤蔓象血衇,得無與肺朝百衇之義合否?蓋尚未然。若眾赤蔓共成一白,實則合矣。

白話文:

從前的人都說,白斂之所以被稱為「白斂」,是因為它「能斂瘡」。但我認為這個解釋不太合適。癰腫瘡疽,有的應該斂而解。由於積結之氣,不能斂而散;由於熱,不能斂而除;由於帶下赤白,不能斂而止。那麼它的根色是白色,屬於肺;氣平屬於金;味道苦像心;赤蔓像血絲,這難道和肺朝百脈的道理相符嗎?恐怕還不是這樣。如果許多赤蔓合起來形成一個白色的,那纔是正確的。

眾白根共生一赤蔓,又可以為肺朝百衇乎?〈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為容平」,玩「容平」二字,正合「斂」字之意。蓋方經夏三月,散發已極,如人意得志滿,諸事惟所欲為。一旦遇尊嚴有道之人,不自知其不能肆意遂志,而心為之斂,氣為之消,容為之平。此豈有道之人呵叱之、束縛之,而使之然耶?今夫涼飈倏動,暑意默消,鳴蛩吟階,白露被野,向日盈溢之溝渠,溽潤之土地,又孰使之不漲,又孰使之淨潔。推其故,則謂之諸物就斂。

白話文:

眾多的白根共享一條紅色的蔓藤,那麼(這些根)都可以供給肺朝向各處的支氣管道嗎?《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季三個月的養生原則是容平」,細細玩味這容平二個字,正好與「斂」字的意思相合。因為經過夏天的三個月的時光,人體的能量已經發散到了極點,就像一個人得意而志滿,所有事情都順著他的心意。一旦遇到一個德高望重又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會不自覺地收斂自己的行為,壓抑自己的慾望,神態也變得平和。這難道是這個有道德的人呵斥、約束他而形成的嗎?現在秋風突然吹拂,暑氣漸漸消退,秋蟲在臺階上鳴叫,田野上覆蓋著白色的露珠,那些以前因雨水充盈而漲滿的溝渠和那些潮濕潤澤的土地,又是誰使它們不漲滿,又是誰使它們變得潔淨的呢?追究其原因,那就是說,所有的萬物都開始收斂。

然斂之為斂,果可與聚斂、厚斂,同日語哉?不得已以一字解之,曰「肅」。肅者,清肅也。清肅氣振,則暑熱自消,結聚自解。故夫暑熱之氣壅於血,則為癰腫疽瘡;壅於氣,則為結氣;壅精明之光耀,則為目赤;壅神氣之游行,則為驚癇;壅營衛之周流,則為溫瘧。內與血壅,則為陰中腫痛;內有溼壅,則為帶下赤白。

白話文:

所謂的收斂,真的可以和聚攏或者增厚的收斂一樣地談論嗎?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表達,那就是「肅」。肅在這裡指的是清涼和肅靜。當有清涼肅靜的氣息,那麼炎熱就會自然消散,結聚的問題也會自然解開。因此,當炎熱的氣體堵塞在血液中,就會形成腫塊、疽瘡;如果堵塞在氣中,就會形成氣結;如果阻礙了精明的光輝,就會導致眼睛發紅;如果堵塞了神氣的流動,就會引起驚癇;如果阻礙了營衛的循環,就會造成瘧疾。如果內部和血液堵塞,就會引起陰部的腫痛;如果內部有濕氣堵塞,就會導致帶下病的發生,不論是紅色還是白色的分泌物。

莫非凝血衇之流行而然。是則清肅之白氣纍纍者,不一貫通於赤蔓之中,以消散其蘊隆,開解其菀結,此《本經》白斂主治之義也。雖然壯年,不有驚癇、溫瘧乎?男子不有陰腫、淋瀝乎?獨稱小兒、女子,何也?夫惟嗜欲之失節,思慮之過度,營求之不遂,皆能生火而閡血之流、氣之行,小兒則無是也。衝任之不咸而氣逆裏急,內結七疝,婦人則無是也。

白話文:

難道是因為凝血病的流行才如此嗎?那麼,乾淨、清新的白色氣息連連不斷,不會一直貫穿於紅蔓之中,以消除其中積聚的膿血,打開並化解其鬱結,這就是《本經》中白斂的主要功效。雖然成年人,沒有驚厥、溫瘧嗎?男子沒有陰腫、淋漓的病症嗎?為什麼只說小兒、女子呢?嗜好和慾望失去節制、思慮過度、謀求不遂,都可能產生火氣而阻滯血液運行、氣的運行,而小兒則沒有這些。衝任不調和而氣往上逆、內部急迫,導致七疝結聚一處,而女子也沒有這些病症。

夫然,則知循經而阻之熱,與氣血間熱、臟腑間熱、腸胃間熱、骨節間熱、肉腠間熱、皮膚間熱,皆有異矣。

白話文:

如身體出現這種症狀,就知道循經而阻滯的熱,以及氣血之間的熱、臟腑之間的熱、腸胃之間的熱、骨節之間的熱、肌肉皮層之間的熱、皮膚之間的熱,各有不同。

《金匱》薯蕷丸,類萃補益以為君,復類萃開結消導以為臣。「虛勞,諸不足」之治,古之人固如是也。獨風氣百疾,桂枝以行皮腠,大豆黃卷以行肌肉,防風以行筋骨,柴胡以行腸胃。惟結於血衇間者,不能不用白斂也。任為最輕,職為最下,故其分數,殿一方之末。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是以類萃的補益藥品作為君藥,再以類萃的開結消導藥品作為臣藥。古人治療「虛勞,諸不足」的方劑,大體上都採用這種方法。 只有風氣百疾,才用桂枝來疏通皮肉,大豆黃卷來疏通肌肉,防風來疏通筋骨,柴胡來疏通腸胃。唯有結於血衇間的疾病,才需要用到白斂。 白斂的藥性最輕,功效最弱,所以它的分量,排在方劑的最後。

**大㦸: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一名卬鉅。**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陰乾。反甘草

白話文:

**大㦸:**藥味苦、甘,藥性寒、大寒,帶有輕微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蠱毒,十二水毒,腹中滿急痛,體內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嘔吐反胃,**頸部、腋下的癰腫,頭痛,發汗,通利大小腸。**別名:卬鉅。**生長於:**常山。**在十二月採集其根部,陰乾收藏。**配伍相剋:**甘草

大㦸,春生紅芽,漸長叢高。莖直中空,葉長狹如桺,折之有白汁。三、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蕪荑花。根似細苦薓,皮黃肉黃白,有紫色者,浸於水中,水色青綠。參《蜀本》、《圖經》、《綱目》

白話文:

大㦸是一種植物,春天長出紅色的嫩芽,逐漸生長成茂密的叢林。莖稈直立中空,葉子狹長,類似桺樹的葉子,折斷後會流出白色的汁液。三、四月間,會開出黃色或紫色的花朵,花朵團圓狀,類似杏花或蕪荑花。根部類似細苦薓,表皮黃色,肉質黃白色,有些品種帶有紫色。將根部浸泡在水中,水色會變成青綠色。相關記載可參閱《蜀本》、《圖經》、《綱目》。

十二經皆屬於五臟,大𦺩芽紅,莖中汁白,花黃紫,根皮或黃或紫,漬水則青,具五行之色。味苦氣寒,功專降洩,而合德於水。是以十二經皆有水,至腹滿急痛而成積聚者,能治之。其莖中空,惟其中空,斯能外達。是以中風在表難洩而至皮膚疼痛者,亦能治之。水滿則上溢,風急則上冒,故為吐逆。水行風息,吐逆之根已拔,是以亦能治之。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都與五臟相連,大黃的芽是紅色的,莖裡邊的汁是白色的,花是黃色和紫色的,根的皮是黃色或紫色的,泡在水裡就變成青色的,具備了五行之色。大黃味苦氣寒,功能以降洩為主,並且與水的德性相合。所以十二經都有水,腹滿急痛而形成積聚的,都能夠治療。大黃的莖中間是空的,只有中間空,纔能夠將內部的東西排出體外。所以中風在體表難以宣洩,而導致皮膚疼痛的,也能夠治療。水滿則往上溢出,風急則往上冒,所以會嘔吐並且氣逆。水行則風停,嘔吐並且氣逆的根源已經去除,所以也能夠治療。

**澤漆:味苦、**辛,**微寒,**無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一名漆莖,大㦸苗也。生泰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根葉,陰乾。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白話文:

澤漆:味道苦、辛,性質微寒,沒有毒性。主治皮膚熱毒,腹部腫大,水腫,四肢和麪部浮腫,男性陽氣不足,利於大腸、小腸通暢,明目,減輕體重。別名漆莖,是豬屎豆的幼苗。生長在泰山的山川河流和沼澤地帶。在三月三日和七月七日採摘根和葉,在陰涼處晾乾。用小豆作引經藥,忌食薯蕷。

澤漆,一名貓兒眼睛草,一名綠葉綠花草,一名五鳳草。江湖、原澤、平陸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叢,柔莖如馬齒莧,綠葉如苜蓿葉,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睛,故名貓兒眼。莖頭凡五葉中分,中抽小枝五莖,每枝開細花,青綠色,復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名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搯莖,有白汁黏人。

白話文:

澤漆,又名貓兒眼睛草、綠葉綠花草、五鳳草。在江河、沼澤、平原上都有生長。春天長出嫩芽,一棵分枝成叢,柔嫩的莖像馬齒莧,綠色的葉子像苜蓿葉,葉子圓形黃綠色,很像貓的眼睛,所以名叫貓兒眼。莖的頂部有五片葉子分開,中間抽出五根小枝,每根枝上開著細小的花朵,青綠色,又有小葉託著,整齊劃一,所以叫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折斷莖,有白色的汁液粘在手上。

其根,白色有鞕骨,方家用治水蠱、腳氣有效,尤與《神農本經》文合。自《別錄》以莖有白汁,誤以為大㦸苗,故諸家襲之爾。《綱目》

白話文:

它的根,是白色的,裡面有骨節,民間用它來治療水蠱、腳氣有奇效,這與《神農本經》的記載相符。但自《別錄開始,就認為它莖裡有白色汁液,誤以為是大㦸苗,所以以後的書也都這麼寫。《綱目》

凡物之行水者,必能傷陰;養陰者,未必能行水。何則?水,陰屬也。氣不薰身、充膚、澤毛,洩澤骨節屈伸,而化為水,則旣已傷矣。若又使往而不返,能無倍其傷乎?養陰者,能使陰滋,不能使陰若霧露之溉。使陰滋者,適足助水之瀾,決非濬水之源,以導其流,能變懷山襄陵為膏壤埴墳者也。

白話文:

所有生育、成長、運動的一切東西,都離不開水分的滋養;但是,能滋養陰氣的,未必就能暢通水液的運行。為什麼呢?水,是屬於陰性的。人的陽氣不能溫養肢體、充盈肌膚、滋潤毛髮,流溢於肌膚、骨骸、節、竅,而化為水,那麼身體就已經受到傷害了。如果再使它往而無返,豈能沒有雙倍的傷害?養陰氣的,能夠讓陰氣滋長,但不能使陰氣像霧露那樣滋潤萬物。使陰氣滋長的,只能更加助長水液氾濫成災的勢頭,決不能疏通水液的來源,使水液的運行通暢,使那些乾硬的陵地、高原,變成腴沃的農田、平地。

若旣行水,而又妙能使陰氣不至不足者,其惟澤漆乎?何以言之?夫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入肺為涕,入肝為淚,入脾為涎,自入為唾〈四十九難〉。不似澤漆之白汁貫莖,徹下徹上,一本在下,五歧在上,歧端各生燦爛之花乎?腎者,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上古天真論〉。

白話文:

如果像水一樣運轉,同時又神奇地使陰氣不至於不足,那唯有澤漆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腎,主管五種水液,進入心臟,就變成汗;進入肺臟,就變成鼻涕;進入肝臟,就變成眼淚;進入脾臟,就變成口水;自己進入,就變成唾液〈四十九難〉。不就像澤漆的白色汁液貫穿莖幹,上通下達,一根莖幹在下,五個枝杈在上,枝杈的末端各開著燦爛的花朵嗎?腎,主管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所以五臟充盈才能分別排泄〈上古天真論〉。

不似澤漆之五歧,原出一莖,收花成實已後,則精氣原歸於本乎?惟其能使方為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之水,仍歸於分布五液之腎。使腎旣平均,方瀉其有餘,則水消之後,又豈致陰氣不足耶?夫然,則凡病水者,胡不皆用此,免事後之周章。乃古人不常用,何哉?蓋腎家之水與火同居,故惟與火同病之水,澤漆能化之能行之,否則不能矣。何謂「與火同病」?則「皮膚熱」是也。

白話文:

澤漆不像具有五個分歧的漆樹,它原本只生長出一根主莖,在開花結果之後,精氣會回到根部嗎?它之所以能治療大腹水和四肢及臉部浮腫的水腫,全在於它能把分佈於五臟體腑的水,重新歸於腎臟,使腎臟功能平衡正常,然後去除過多的水,因此水腫病消退後,怎麼會導致陰氣不足呢?既然如此,那麼所有水腫患者應該都用澤漆來治療,就能免去治療後的麻煩。但古代醫生卻不常使用澤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澤漆的屬性具有水和火兩種特性,所以它只能治療水腫合併火熱的疾病,否則就無法奏效。什麼叫「水腫合併火熱」?就是「皮膚發熱」的意思。

水病者,不皆皮膚熱。惟皮膚熱之水病,則澤漆所專治矣。然則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且皮膚熱之病,婦人亦應有之,條中特提丈夫者,何?夫丈夫之腎,以氣為權衡;婦人之腎,以血為權衡。澤漆者,能化氣,不能化血。倘婦人病此而用澤漆,水氣旣回於腎,腎家或值血實,或值血虛,實則水與血混,虛則水入血中。雖兩者竝仍可治,然至水血攸分,恐腎氣不能無不足之患也。

白話文:

患有水腫的人,並不都是皮膚發熱的。只有皮膚發熱的水腫,纔是澤漆所專門治療的。既然如此,嚴重腹水、四肢以及臉部浮腫,而且伴有皮膚發熱的疾病,婦女也應該會有的,為什麼條文裡特別提出男性呢?這是因為男性的腎臟,是以氣為主;女性的腎臟,是以血為主。澤漆,可以化氣,不能化血。如果婦女患了這種病而使用了澤漆,水氣就會迴流到腎臟,腎臟或正值血實,或正值血虛,實的話水與血混雜在一起,虛的話水進入血液中。雖然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療,但是等到水分和血液快要分開的時候,恐怕腎氣會出現不足的問題。

《金匱要略》曰「欬而衇沉者,澤漆湯主之」,夫但曰欬而衇沉,似未足盡病之情狀,何以見定當用澤漆湯?按此,亦發凡起例處也。欬之為病,木與水氣相連。故大青龍湯小青龍湯越婢湯射干麻黃湯,均防欬之能為水,而水仍有陰陽內外之分。陽且外者,不外如龍之興雲致雨,以汗而解;陰且內者,水徵雖見,欬究未除。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提到「咳嗽且伴隨痰多黏稠的人,澤漆湯是主要治療方法」。這句話僅僅描述了咳嗽和痰多黏稠的情況,似乎還不足以完全瞭解疾病的狀況,要如何確定應該使用澤漆湯呢?這個問題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原則。

咳嗽是一種疾病,與木氣和水氣相關。因此,大青龍湯、小青龍湯、越婢湯、射干麻黃湯等方劑,都是為了防止咳嗽轉化為水飲,而水飲又分為陰陽和裡外的區別。陽且外者,就像龍興雲致雨,可以用汗來化解;陰且內者,雖然有水飲的症狀,但咳嗽還沒有消除。

終不可忘在上之病源,但顧在下之水氣,故厚朴麻黃湯治欬而衇浮,仍是大小青龍加減。若衇沉者,終不得與五苓、十棗同科。澤漆湯用澤漆為君,使水氣還歸於腎,先煎久煎,使其力緩厚。然後以和陽化飲,複入其間。當歸者歸,當散者散。不似治水,亦不似治欬,欬無不止,水亦無不行。

白話文:

永遠不能忘記上部的病根,只顧慮下部的濕氣,所以用厚朴、麻黃湯治療咳嗽而浮腫,仍然是增減大小青龍湯。如果浮腫沉重,始終不能和五苓散、十棗湯類似的藥方一起使用。澤漆湯以澤漆為君藥,讓濕氣歸還於腎,先煎、久煎,使藥力緩和而厚重。然後用它去調和陽氣,轉化體內的飲邪。當歸具有歸元的作用,可以讓水濕消散。這種方法既不像治療水腫,也不像治療咳嗽,但咳嗽卻能停止,水濕也能消除。

所謂「衇得諸沉,當責有水」者也。誠使水猖於欬,原不能不治水。若欬甚於水,亦焉可不專力治欬,故曰「欬而衇浮者,厚朴麻黃主之。欬而衇沉者,澤漆湯主之」,似乎泛指之詞。實欲治病者,得風便轉,使不滯於當前,而能以證參衇,相與為推移者矣。學者於此等處,非特不容忽,且尤不可泥。

白話文:

所謂「聽診診斷出疾病病因是水」的說法。如果咳嗽是因為水濁的情況造成,那當然不能不治療水症。如果是咳嗽症狀嚴重於水症,那麼怎麼可以不專心治療咳嗽?所以說「咳嗽而且聽診診斷出疾病病因是浮陽,那麼就用厚樸、麻黃治療。咳嗽而且聽診診斷出疾病病因是水沉,那麼就用澤漆湯治療」。這些話看起來像是一般性的說法,但是真正想要治療疾病的人,能夠抓住一絲跡象就能判斷出疾病發展狀況,不會停留在症狀的表面上,而且能利用診斷與聽診結果來互相配合,做出適切的治療。學者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僅不能忽略,還不可以過於拘泥。

歷考澤漆治水,非不暫與防己、大黃、葶藶、甘遂輩,相合成方,而決壅瀉實,然終其與人薓、白朮、茯苓、桂心、薏苡等,治因虛成水者居多。如《千金》與鯉魚、人薓、甘草、生薑、赤小豆、茯苓、麥虋冬同用,治或從消渴,或從黃疸,致內虛不足,營衛不通,血氣不化,氣實皮膚中,徧身洪腫,四肢無堪,喘息不安,腹中嚮嚮脹滿,眼不得視。

白話文:

歷代考據澤漆的用途是治水腫,確實也曾經跟防己、大黃、葶藶、甘遂等一起組成藥方,用來減少膿瘡或瘡口造成的腫脹。但歸根究柢,澤漆還是經常跟人薓、白朮、茯苓、桂心、薏苡等藥材一起使用,用來治療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的水腫。例如《千金要方》記載澤漆與鯉魚、人薓、甘草、生薑、赤小豆、茯苓、麥門冬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由消渴症或黃疸引發的內虛不足、營衛不通、血氣不化的症狀,特別是氣積在皮膚裡導致全身浮腫、四肢無力、呼吸困難、腹中脹滿、雙眼無神等症狀。

崔氏與白朮、生薑、橘皮桑根白皮、元薓、郁李仁、杏仁同用,治水腫盛滿,氣急喘欬,小便濇如血。《古今錄驗》與鯉魚、人薓、甘草、茯苓、麥虋冬同用,治水在五臟,令人欬喘,上氣,腹大嚮嚮,兩足腫,目下臥蠶,胷滿隱痛,吸吸寒熱,小便數少甚。至《古今錄驗》與鯉魚、人薓、甘草、茯苓、澤藛、杏仁同用,治緣三焦決漏,精液不通,水氣都行,致通身手足面目腫,食飲減少。

白話文:

崔氏使用白朮、生薑、橘皮、桑根白皮、元薓、郁李仁、杏仁等藥物治療水腫嚴重、氣喘籲籲、小便混雜血水的症狀。

《古今錄驗》中記載,使用鯉魚、人薓、甘草、茯苓、麥虋冬等藥物治療水在五臟的情況,這些患者會出現喘息、胸悶、腹大向外鼓脹、兩足腫脹、眼下有臥蠶,身體虛弱隱痛、忽冷忽熱、小便次數多而量少。

《古今錄驗》中還記載,使用鯉魚、人薓、甘草、茯苓、澤藛、杏仁等藥物治療因三焦有破洞導致精液運行不暢、水氣到處流竄,導致全身手足面目腫脹、食慾不振的症狀。

且云「年八十,病大困者,服此亦差」,可見澤漆所治之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必兼喘欬上氣,小便不利者。澤漆誠行水中,返顧根本之劑哉!

白話文:

還有說,「人到八十歲,體力虛弱且疾病纏身,服用澤漆後情況也有所改善」。由此可見,澤漆對於治療大腹水、四肢面目浮腫,而且同時伴有氣喘、呼吸困難和排尿困難等症狀的疾病非常有效。澤漆真稱得上是治療水腫的「返本還元」之藥啊!

**蕘花: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畱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欬嗽。生咸陽川谷及河南中牟。六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蕘花:味道苦、辛,性寒、微寒,有毒。主治傷寒,溫瘧,利尿通便,消除大堅、癥瘕等凝聚的積塊,淨化腸胃中堆積的食積、寒熱、邪氣,利於排尿,治療痰飲、咳嗽。生長於鹹陽川穀及河南中牟。六月採收花朵,陰乾。

蕘花,苗似胡荽,高二尺許。莖無刺,花細黃色,六月收。參《唐本》、《蜀本》

白話文:

蕘花的苗類似芫荽,高大約二尺左右。莖沒有刺,花是細小的黃色,在六月收穫。參考《唐本》、《蜀本》。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注云「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去麻黃,惡發汗」。夫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者,與葛根湯,其中未嘗無麻黃,不慮其脹滿,何哉?蓋葛根湯所治證,其表但有風寒。風寒者,標在外,本亦在外。

白話文:

太陽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並且咳嗽。如果伴有輕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拳頭大的蕘花,熬煮至呈現赤色。

注釋雲:「腹瀉時,不可發散其表,如果發汗必定會腹脹。去掉麻黃,避免引起發汗」。太陽與陽明合病、伴有腹瀉時,就使用葛根湯,其中並沒有去除麻黃,也不用擔心會引起腹脹,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葛根湯所治療的證候,它的表證只有風寒。風寒屬於傳變在外的輕症,根本也位於體外。

青龍湯證,則本雖風寒,標已化水。風寒雖仍在外,水飲則已內連。若徒發其外,則在外之風寒纔散,內連之水氣必隨出於表。於是,水入經隧為脹滿,不可與葛根湯同論也。雖然治水之出於表者,有防己,有大㦸。治水之為欬喘者,有芫花。此則用蕘花者,何?蓋防己主傷寒、溫瘧、熱氣,此則未化為熱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證,其本源雖然是由風寒引起的,但症狀已經轉化為水飲。風寒雖然仍然存在於體外,但水飲已經內連於臟腑。如果只驅散外在的風寒,那麼外在的風寒剛剛散去,內連的水氣必定隨之而出。這樣一來,水氣就會進入經脈隧道引起脹滿,這與葛根湯的證狀不同。雖然有防己、大㦸等藥物可以治療水氣出於表證的疾病,有芫花可以治療水氣引起咳喘的疾病。那麼,為什麼這裡使用蕘花呢?那是因為防己主治傷寒、溫瘧、熱氣,而本證尚未轉化為熱證。

大𦺩治風與水在皮膚疼痛,此則不疼痛也。芫花治因水欬者,僅能下氣,不能治利,故主以蕘花。然主治惟與芫花為近,故後世或有以芫花代者焉。於此,見蕘花與芫花功用略同,而芫花惟下氣行水,蕘花兼破飲食積聚、利水道,差有別矣。

白話文:

大黃治療風濕引起的皮膚疼痛,這種疼痛是沒有痛覺的。芫花治療因水引起的咳嗽,只能通氣,不能治療便祕,所以主要用蕘花。然而,主要治療方法還是與芫花相近,所以後代或有人用芫花代替。在此,可見蕘花與芫花的作用略同,而芫花只能通氣行水,蕘花兼具化解飲食積聚、利尿的功能,兩者有差別。

**牙子: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一名大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採根,暴乾。中溼腐爛生衣者,殺人。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白話文:

牙子:味道苦、酸,性寒冷,含有毒性。主治邪氣、熱氣、疥癬、惡瘡、瘡、痔瘡,並能去除體內的白蟲。別名有狼牙、狼齒、狼子、大牙。生長在淮南川穀和冤句。於八月採根,在陽光下曬乾。遇到潮濕腐爛生衣服的,會殺人。蕪荑是它的引導藥,不適合搭配地榆、棗肌。

狼牙,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蜀本》

白話文:

狼牙菜,葉子像覆盆子但厚而大,顏色深綠。根部呈黑色,形如野獸的牙。《蜀本》

牙者其形,狼者其性。狼腸直鳴,則後竅皆沸。是物能通中,且專治陰中之疾。其形似牙,故以狼牙目之。凡物生溼地者,多燥。狼牙出淮南、冤句、江東汙下處川谷,性偏不燥。善治因溼為病者,則以其生氣鍾於溼中,即能轉溼氣為生氣。又味苦化溼,氣寒勝溼熱,故凡係邪氣、熱氣所生之疥瘙、惡瘍、瘡痔,咸賴之為治矣。

白話文:

狼牙草的外形像牙齒,性質像狼。狼牙草的根莖直而細長,就像狼的腸子。當狼牙草的根莖受到刺激時,會發出吱吱的響聲,這種聲音就像狼的叫聲一樣。狼牙草可以治療中焦的疾病,尤其擅長治療陰部的疾病。狼牙草的外形很像牙齒,因此得名狼牙草。在潮濕的地方生長的植物大部分都具有燥性,但狼牙草卻不然。狼牙草主要生長在淮南、冤句、江東等地的水草叢生、污泥遍地的地方,因此,狼牙草的性質偏於不燥。狼牙草擅長治療因濕邪引起的疾病,這是因為狼牙草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因此它能把濕氣轉化為生氣。此外,狼牙草味苦,可以化濕;氣寒,可以清熱除濕。因此,狼牙草可以治療各種因邪氣、熱氣引起的疾病,如疥瘡、惡性瘡瘍、瘡痔等。

雖然邪熱所生之恙,但去邪清熱,無不可愈,何為獨取狼牙?蓋嘗以《金匱要略》參之。知狼牙所治疥瘙、惡瘍、瘡痔之必由蟲也。曰「少陰衇,滑而數,陰中蝕瘡爛者,以此洗之」。夫衇滑數而瘡爛,自是溼熱為病。但曰蝕,則非蟲不能已。陰中生瘡,可以有蟲,則疥瘙、惡瘍、瘡痔,何者不可有蟲?陰瘡中有蟲,可以狼牙治,則疥瘙、惡瘍、瘡痔有蟲,何者不可以狼牙治耶?然殺蟲之物亦多,唯取狼牙,必又有故。

白話文:

儘管疾病是由邪熱引起的,但只要去除邪熱,清熱解毒,沒有什麼病是不能治癒的。為什麼單單選取狼牙草呢?因為我曾參考《金匱要略》得知,狼牙草可以治療疥瘡、惡性瘡瘍、瘡痔,這些疾病必定是由蟲引起的。書中說「少陰衇滑而數,陰中蝕瘡爛者,以此洗之。」衇滑而數,瘡爛,這是溼熱造成的疾病。但書中說「蝕」,則非蟲不能造成。陰中可以生瘡,可以有蟲,那麼疥瘡、惡性瘡瘍、瘡痔,哪一種不可能有蟲呢?陰瘡中有蟲,可以用狼牙草治療,那麼疥瘡、惡性瘡瘍、瘡痔中有蟲,哪一種不可以狼牙草治療呢?然而,殺蟲的藥物也有很多,為什麼唯獨選取狼牙草,必定有其他原因。

蓋諸疾者,非一殺蟲能了,與其兼用清熱化溼殺蟲,何如用一物三者竝擅其長之為愈乎?且人之肌肉,因溼熱而潰腐。蟲即借人之潰腐,以為生氣。狼牙者,固借溼熱之氣為生氣者也。同氣相求,以毒攻毒,用藥之巧,莫逾於是。捨其便利而委曲繁複,是求農黃之智,不出此也。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不能只靠「殺蟲」一途來解決,與其用清熱、化濕、殺蟲等多種藥物一起使用,不如用一味藥物來同時具備這些功效,這樣不是更好嗎?再者,人體的肌肉,因為濕熱而潰爛腐敗。寄生蟲就會借著人體潰爛腐敗的部位,來作為生存的場所。狼牙,本來就是借著濕熱的氣來生存的。同類相求,用毒攻毒,用藥的巧妙,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捨棄這種方便的方法,而去採用委曲繁複的方法,就是求取農夫一般的智慧,也不過如此而已。

九痛丸雜狼牙於附子、乾薑、吳萸、巴豆、人薓中,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胷痛,冷衝上氣,及腹脹痛,口不能言。豈諸辛熱者,必藉茲苦寒為之導乎?不知所謂狼牙者,正以其性似狼,鳴則後竅皆沸也。夫冷滯至口不能言,則在中機鍼,閉矣。設但攻其積,積去,機鍼仍不能開,又當用何法開之?則何如用鳴則通,通則鳴之物為善乎!

白話文:

特九痛丸將狼牙草和其他辛熱藥物一起研磨製成,用於治療多年積聚的寒氣與冷水,造成的心臟疼痛、冷水往上衝作嘔的症狀,以及腹脹痛、說不出話的病症。難道是熱性藥物非得狼牙草這一味苦寒藥物做為導引嗎?其實狼牙草之所以被稱為狼牙草,正是因為它的特性如同狼,叫起來時可以讓所有的孔竅都通暢。如果因為長期積聚的寒氣導致無法說話的症狀,說明身體中的孔竅已經閉塞。如果只能治療積聚的寒氣,寒氣治好了,但孔竅仍然無法打開,那麼又該用什麼方法打開呢?不如使用可以暢通孔竅的藥物,使其暢通後又能讓孔竅打開,效果一定很好!

**商陸: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胷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一名𦳝根,一名夜呼。**生咸陽川谷。

白話文:

商陸:味道辛、酸,性質平和,有毒。主治水腫、疝氣、腫塊、麻痹,熨燙消除腫脹,殺死鬼神精物,治療胸腔中的邪氣,水腫,肌肉萎縮和麻痹,腹滿、大便不通,疏通五臟,散發水氣。像人形的,有神靈。別名滑根,又名夜呼。生長在鹹陽的川穀之中。

商陸,春生苗,高三、四尺。葉青,如牛舌而長。莖青赤,至柔脆。夏秋,開花作朵。根如蘿蔔而長。赤花者赤根,白花者白根。赤者不可用,八月採。參《蜀本》、《圖經》

白話文:

商陸,在春天生長嫩苗,苗高三、四尺。葉子是青色的,形狀像牛舌,但較長。莖是青赤色的,十分柔軟脆弱。在夏天和秋天,商陸會開花,花朵成形。它的根部像蘿蔔,但較長。花朵是紅色,紅色的花朵根部是紅色的,白色的花朵根部是白色的。紅色的商陸不能使用,在八月採收。這些內容在《蜀本》、《圖經》中有記載。

劉潛江云「商陸,春生苗,夏秋開花,八、九月乃採其根。《本經》用以主水腫、疝瘕痹,熨除癰腫,豈非取其導陽入陰,歸於陰中氣分,以散結消腫耶」?即《別錄》所謂「療胷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夫亦自胷而腹,遂并見其由心肺而及肝腎,方得謂之直疏。

白話文:

劉潛江說:「商陸在春天生苗,夏天和秋天開花,到了八月、九月的時候就可以採摘它的根。根據《本經》記載,商陸可以治療水腫、疝氣、痹痛,還能消腫止痛。難道不是因為它能引導陽氣進入陰中,歸於陰中氣分,從而起到散結消腫的作用嗎?」也就是《別錄》中所說的「治療胸脅內部邪氣,水腫,痿痹,腹滿肚子脹滿,直接疏通五臟,散佈水氣」。這裡從胸脅到腹部,於是同時可以發現由心肺到肝腎的部分,才能算是直接疏通。

夫水,陰也。腎,納五臟之陰者也。直疏五臟氣以歸腎,令水氣散。以腎能聚水生病,則使水或畱或行,宜消宜散,不為病者,亦惟腎耳。雖然,檢古方書有治石水之檳榔散,及治陽水之疏鑿飲子,均用商陸,豈不嫌其漫無別擇乎?不知兩者之用商陸,所謂「急則治標」之義,皆取其導陽氣,以化陰邪;疏陰邪,以導陽氣耳。蓋陽水之本,由於陰虛。

白話文:

水屬陰,而腎是五臟陰氣所歸,它能直接疏通五臟之氣,使之歸於腎,讓水氣散開。腎臟具有聚集水液的功能,而水液過多會導致疾病,因此我們需要使水液或停留或流通,適當消散,才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腎臟。雖然如此,我查閱古代的方書,發現治療石水的檳榔散和治療陽水的疏鑿飲子中都用到了商陸,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漫無選擇嗎?其實不然,這兩種藥方使用商陸,是出於「急則治標」的考慮,都是為了引導陽氣,以化解陰邪;疏通陰邪,以引導陽氣。陽水的根本原因在於陰虛。

陽不能化,而標病之甚者,乃陰邪也;陰水之本,由於陽虛。陰不能化,而標病之甚者,亦陰邪也。同是陰邪為之標,舍氣實能食之時,不因其小大不利,以取其水而救其標。乃漫云治本,逡巡畏縮,緩不及事,直待正氣盡化為水,馴至不治,則所謂「羊已亡而計補牢」,果何益之有歟?即其敷貼石癰堅硬不作膿者,張文仲方「商陸根擣擦,燥則易,取輭為度,亦治溼漏諸癤」。腹中暴癥有物如石,痛刺嗁呼,不治,百日死。

白話文:

陽氣不能溫化,導致邪氣嚴重侵襲,這就是陰邪的緣故;陰水之源,主要是因為陽虛所致。陰邪不能化解,以致標本並治的徵候很明顯,也是陰邪所致。都是陰邪做為標本,應該在陽氣盛實可以克服陰邪的時候,不因為陰邪輕重和不利的因素,施以取水來改善情況。卻空談治療根本,拖延不前,耽誤時機,直至正氣全部變成陰水,發展到了無法治療的地步,那就像「羊已經丟了纔想著補牢」,還有什麼用呢?就連皮表貼敷石臃塊堅硬不化膿的,張文仲有方:「商陸根搗爛塗擦,乾燥了再塗,以皮膚變軟為度,也可治療濕漏諸癤瘡」。腹部突然腫痛有物如石,痛得又螫又刺,叫喊不已,不治療,百日內會死亡。

《千金方》多取商陸根,擣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藥勿覆,久即易,晝夜勿息、痃癖如石在脅下堅硬,《聖惠方》「取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浸去皮,擣如泥,以商陸汁絞杏泥,火煎如餳,每服棗許,空腹熱酒服,以利下惡物為度」,胥能散之。就其能散成形之物於陰分,則其疏五臟之氣而散陰結者,固可不言喻矣。

白話文:

《千金方》中大多採商陸根,將其搗碎取汁或蒸製,然後用布把它敷在肚子上,固定好藥物不要覆蓋,長時間敷著,白天黑夜都不間斷,腫塊就像石頭一樣堅硬地長在脅下。《聖惠方》中說:「採集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浸去皮,搗碎成泥,用商陸根汁把杏仁泥絞成膏狀,用火煎製成餳狀,每次服用棗子大小一丸,空腹時用熱酒送服,以利於排泄出體內惡物為度」,兩種方法都可以將腫塊消散。由於它們能夠消散陰部形成的腫塊,因此它們疏通五臟之氣並消散陰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即《本經》所謂「治疝瘕痹及熨除癰腫」者,不又可於此見之耶?

白話文:

《本經》所說的「治療疝氣、瘕積、痹症,並用於外敷來消散癰腫」,難道不能從此文中看出嗎?

異哉!李瀕湖謂「商陸沉降而陰,其性下行,專於治水,與大𦺩、甘遂,異性同功」也。夫所貴於治《本經》者,為能審名辨物,知其各有所宜耳。若商陸之功,不過與大𦺩、甘遂埒埒,等也。則用大𦺩、甘遂已耳,又何取於商陸哉!夫大𦺩、甘遂味苦,商陸味辛。苦者,取其降;辛者,取其通。

白話文:

真奇怪呀!李瀕湖說「商陸沉降而陰,它的性質向下行,專門用於治療水腫,和大黃、甘遂,性質不同功效相同」也。那些治《本經》的人,最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審慎地正名辨物,知道它們各自有所宜罷了。如果商陸的功效,不過與大黃、甘遂相等,那麼用大黃、甘遂就可以了,又何必取用商陸呢!大黃、甘遂味苦,商陸味辛。苦的,取它的降下作用;辛的,取它的流通作用。

降者,能行逆折橫流之水;通者,能行壅淤停畜之水。取義旣殊,功用遂別,豈得以此況彼也。仲景書中,十棗湯,用大𦺩、甘遂;大陷胷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均用甘遂,不用大𦺩。則甘遂之與大𦺩,固自有異矣。獨於大病差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藛散中偏取商陸,謂非商陸有異於大𦺩、甘遂乎?商陸不用赤花赤根,獨有取於白花白根者。蓋以其色之白,恰配其味之辛,以為攻堅破頑之用。

白話文:

「降」是能行使逆折橫流之水;「通」是能行使壅淤停畜之水。取義既然不同,功用自然也就不同,難道可以就此類比嗎?仲景書中,《十棗湯》用大𦺩、甘遂;《大陷胷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都用甘遂,不用大𦺩。由此可見,甘遂和大𦺩,本來就有所不同。唯獨在《大病差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藛散中偏取商陸,難道商陸沒有異於大𦺩、甘遂的嗎?商陸不用赤花赤根,卻獨取白花白根者。大概因為它的顏色白,恰恰配於它的味道辛,用作攻堅破頑。

下病者,上取;上病者,下取。牡蠣澤藛散治腰以下水氣不行,必先使商陸、葶藶,從肺及腎,開其來源之壅,而後牡蠣、海藻之輭堅,蜀漆、澤藛之開洩,方能得力。用栝蔞根者,恐行水之氣過駛,有傷上焦之陰,仍使之從脾吸陰,還歸於上。與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者,不殊也。

白話文:

下半身有病,治療取穴在腰部以上;上半身有病,治療取穴在腰部以下。牡蠣、澤瀉散用來治療腰部以下的水腫,必須先用商陸、葶藶從肺和腎臟入手,打開水氣源頭的堵塞,然後牡蠣、海藻的滋陰固澀,蜀漆、澤瀉的通利洩下,才能發揮作用。使用栝蔞根,是擔心行水之氣太快,會損傷上焦的陰氣,於是再讓它從脾臟吸收陰氣,回到上半身。常用山蛇治療,攻擊蛇頭,蛇尾就會反應;攻擊蛇尾,蛇頭就會反應,道理和這個是一樣的。

是故商陸之功,在決壅導塞,不在行水疏利。明乎此,則不與他行水之物同稱混指矣。

白話文:

所以商陸的功效,在於化解阻塞,通暢鬱塞,不在於行水疏利。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把它與其他行水通利之物混為一談了。

**白頭翁:味苦,溫,無毒、**有毒。**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一名奈何草。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採。

白話文:

白頭翁草:味道苦澀,性溫,無毒或有毒。**主要治療溫熱型瘧疾,癲狂易怒,寒熱交替,癥瘕積聚,淋巴結腫大,散瘀血止痛,治療刀傷和鼻出血。**別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生長在高山下山地和野地中。在每年四月採收。

白頭翁,正月生苗作叢,狀似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端,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近根處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風則靜,無風則搖。《圖經》

白話文:

白頭翁,正月生長的幼苗叢生,外型像白薇但柔軟細膩且稍微長一點。葉子生長在莖端,形狀像杏葉,上面有細細的白色絨毛但摸起來不光滑。近根處有白色絨毛,根部呈紫色,很深像蔓菁。它的幼苗,有風吹的話就會靜止不動,沒風吹則會搖動。《圖經》

溫瘧為病,緣《素問》論證與《金匱要略》不同,其旨遂歧,而以為罕有之候。殊不知《素問》與《金匱要略》,本無所異。《素問》是述其所以然,《金匱要略》遂補其所當見,正可謂若合符節者矣。〈瘧論〉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

白話文:

溫瘧這種疾病,由於《素問》和《金匱要略》的論證不同,所以其旨意就產生了分歧,而認為它是罕見的疾病。殊不知《素問》和《金匱要略》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同。《素問》是敘述溫瘧發生的原因,《金匱要略》則補充了應該看到的症狀,這正可以說是像符節一樣完全吻合的。〈瘧論〉上說:「溫瘧,是在冬天感染風邪,潛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行排出。」

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故熱。熱已,則氣反入而寒」,《金匱要略》曰「溫瘧者,其衇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夫冬中於風,必隨陽氣之伏而入也。陽氣發矣,何以尚不能自出。蓋惟應時而動,故曰陽氣;惟不肯應時而動,故曰邪氣。

白話文:

因氣候進入炎熱的夏季,腦髓都被曬熱了,筋肉消瘦,皮膚腠理都開洩了。或有勞力工作,邪氣和汗液都出去了,所以感到熱了。熱過了以後,邪氣又反過來進入體內而感到寒冷。」《金匱要略》說:「溫瘧的人,他的脈搏像正常人一樣,身上沒有寒氣,只有熱氣,骨節疼痛煩躁,有時嘔吐,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在冬天感染了風邪,一定會隨著陽氣的衰弱而進入體內。陽氣發散了,為什麼邪氣不能自己出來。因為只有順應季節變化而活動的纔是陽氣;只有不肯順應季節變化而活動的纔是邪氣。

曰「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洩」,明明所依者,漸不足恃,方浩然有去志,然尚不去也。遇大汗出,乃始出焉。始終只與陰糾連,故汗出熱作,汗收熱止。其所謂寒者,必不如寒瘧之寒慄鼓頷,故曰「身無寒,但熱」。而邪依於陰旣久,遂相浹洽,故衇如平。若使衇不平,原為「汗出,輒復熱,衇躁疾」之陰陽交,非溫瘧矣。

白話文:

古文記載:「腦髓乾枯,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汗液排出」,可見依賴的漸漸不足以靠了,方浩然才萌生離開之意,但還沒有離開。直到大汗排出,才開始離去。從頭到尾只糾纏於陰,所以汗出時發熱,汗沒了發熱就停止。古文所說的寒,肯定不如寒瘧的寒慄打顫,因此記載「身上沒有寒,只有發熱」。邪毒依照於陰的時間久了,就彼此相通融合,所以脈搏才如常人。如果脈搏不正常,原本就是「汗出,馬上又發熱,脈搏躁動且快」的陰陽交爭,就不是溫瘧了。

骨節疼煩,正以見邪之藏於骨髓。嘔正與汗同,亦陽隨陰出也。故主以白虎加桂枝白虎湯,固治汗後身大熱者也。如此,猶不可明溫瘧者,病以時發,汗出而熱乃作,夏間常有之病也。然則不與癉瘧無別乎?夫癉瘧,熱止則無寒,今必稍有寒也;癉瘧者,無端而熱作,此必汗出而始熱。此其所以別矣。

白話文:

骨頭關節疼痛而煩躁不安,說明病邪貯藏在骨髓中。嘔吐與出汗一樣,都是陽氣隨著陰氣排出體外。所以治療原則是使用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專門用來治療汗後,身體大熱的病患。這樣,還是無法斷定是溫瘧,是因為溫瘧會隨著節氣發作,汗出後就發熱,這是夏季常見的疾病。那麼,溫瘧和癉瘧沒有分別嗎?癉瘧是熱症止住了就不會再出現寒症,現在必定稍微有些寒症;癉瘧是莫名其妙地發熱,溫瘧必定是因汗出才開始發熱。這就是溫瘧和癉瘧的區別所在。

白頭翁,根色紫,紫為赤黑相兼,正與熱依於骨髓合。而近根處有白毛,毛為肺所主,白又其色,是使水中之火達於金,從皮毛而解也。故曰「主溫瘧、狂𬌺、寒熱」。偏考字書,竝無「𬌺」字,《玉篇》有𬌺字,注云「犬張耳貌」。《後漢書》〈陳忠傳〉「狂易殺人」,注「狂易,狂而易性也」,當是「狂易」之誤苦本主降,性溫則主發,故也。

白話文:

白頭翁的根呈紫色,紫色是紅、黑色的混合,這正好符合熱依靠骨髓的原理。而在靠近根部的地方有白色的毛,毛由肺統御,白色又是它的代表性顏色,這就使體內的火通過金的運化,從皮毛散發出來,(因此)白頭翁可以「治療溫瘧、狂熱、寒熱」。單獨考據字書,並沒有「𬌺」這個字,《玉篇》上有「𬌺」字,注釋說「犬張耳的樣子」。《後漢書》中的〈陳忠傳〉有「狂易殺人」的說法,注釋說:「狂易,就是狂亂而改變常性」,這裡應該是「狂易」寫錯的。苦是其本性,溫則是其發出的作用,因此如此。

他如熱依於血為癥瘕,依於飲為積聚,依於痰為癭氣,依於腸胃中脂液而腹痛者,竝能主之。曰逐血者,承癥瘕而言也。不曰逐飲痰脂液者,色紫之物,原能入血,不能入飲痰脂液。且附飲痰脂液之熱旣去,則病自可除,不必更逐也。他如因血出而熱隨出者,為金瘡,為鼻衄;因津液下溜而熱隨出者,為毒利。

白話文:

他如熱依附於血而形成癥瘕,依附於飲而形成積聚,依附於痰而形成癭氣,依附於腸胃中的脂液而腹痛,都能夠治療。所謂的「逐血」,是承接癥瘕的說法而來,不說逐飲痰脂液,是因為紫色的藥物,本來就能夠進入血液,卻不能進入飲痰脂液。況且,附著在飲痰脂液的熱氣已經去除,則疾病自然而然能夠消除,不必再逐一治療。其他像血流出而熱氣隨之而出的稱為金瘡或鼻衄;津液向下運行,熱氣隨之而出的稱為毒痢。

亦竝能主之。故仲景於厥陰熱利、產後下利,皆用之,正其旨耳。

白話文:

根據中醫理論,厥陰熱利及產後下利兩症狀狀況相同,因此張仲景運用同一種藥物來治療,目的是糾正病理。

《別錄》止載蘆根而不及葦莖,大率生水中者,多與水為事。其根,能啟水精上滋,治消渴客熱;則其莖,必係導痰熱下流而治肺癰矣。凡有節之物,能不為津液隔閡者,於津液之隔閡而生患害,尤能使之通行,此《千金》所以有葦莖湯歟!

白話文:

《別錄》只記載蘆根而沒有提到葦莖,一般來說,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大多與水有關。蘆根能夠促進水精向上滋潤,治療消渴症、客熱症;那麼,葦莖肯定可以導引痰熱向下流動,治療肺癰症。凡是具有節的植物,都能夠不為津液隔閡,對於津液隔閡而產生的疾病和危害,更能使之通暢,這也就是《千金》方中有葦莖湯的原因吧!

**連翹: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去白蟲。**一名異翹,一名蘭華,一名折根,一名軹,一名三廉。**生泰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白話文:

連翹:味道苦,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治寒熱交替、鼠瘻、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還能驅除白蟲。

**別名:**異翹、蘭華、折根、軹、三廉。

**生長環境:**泰山山谷。

**採收時間:**八月。

**加工方法:**陰乾。

連翹有兩種,大翹生下溼地,葉狹長如水蘇,花黃,子似樁。實之未開者,作房,翹出眾草。小翹生岡原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小。《唐本》

白話文:

連翹有兩種,大連翹生長在潮濕的土地上,葉子狹長,像水蘇葉,花是黃色的,果實像樁木。還沒有成熟的果實,形成花苞,高出其他草木。小連翹生長在山岡平原上,葉子、花和果實都像大連翹,但較小。《唐本》

廬子繇曰「《本經》所列連翹主治,合陰陽內外而言,誠開闔之樞鍵也。故主熱結在中,為寒熱、鼠瘻、瘰癧。其本在臟,其末在頸腋間也。若蠱毒,則但沉於臟;癭瘤、癰腫,則但浮於衇。咸屬寒熱為病,因熱結為形證者也。其功力與夏枯草相等,但夏枯草偏於從本,秉寒水化令,故上徹顛頂,下及趺踵。

白話文:

廬子繇說:《本經》記載連翹的主治功效,是指陰陽內外結合而言,連翹確實是開闔的樞紐。所以連翹主治熱結在中的疾病,像寒熱、老鼠瘡、淋巴結腫。其根本在臟腑,而末梢則在頸部和腋下。如果是蠱毒,那就只有沉積在臟腑;如果是癭瘤、癰腫,那就只有浮在皮膚表面。這些疾病都屬於寒熱引起的病症,都是因為熱結而形成的有形徵候。連翹的功效與夏枯草相當,但夏枯草主要作用於根,具有寒水化令的特性,所以上達頭頂,下到腳跟。

連翹偏於從末,秉容平氣味,故外彌膚腠,內徧五中。至解邪熱結於心,理則一矣」。

白話文:

連翹性偏於標本兼顧,溫和平衡藥性與氣味,因此外敷能通達皮肉,內服能遍行五臟。對於解除邪熱鬱結於心中的效果,也是同樣的道理。

連翹,赤莖獨上,秋來結萼,莖端花後,分瓣作房,中含黑子。乾,則振之皆落,而不著莖。其房剖之即解,片片相比,氣甚清馥。其形屬火,其氣屬金。當夫溽暑之候,諸氣懈弛,血衇僨湧。懈弛者,多顛躓;僨湧者,易壅淤。僻仄徑折,最善顛躓之所也。故鼠瘻、瘰癧,氣多於血之候,恆生於頸腋。

白話文:

連翹,莖呈紅色,直立向上生長,秋季開花結果,花朵在莖端開放後,花瓣分裂形成果實,裡面含有黑色的種子。果實乾了之後,搖晃就會掉下來,不會粘在莖上。果實剖開後就會散開,一片一片地對比,氣味非常清香。它的形狀屬火,氣味屬金。在炎熱的夏天,各種氣候都很鬆弛,血液瘀滯、奔湧。鬆弛的,容易顛躓;奔湧的,容易瘀堵。道路狹窄曲折,最容易顛躓。因此,鼠瘻、瘰癧,氣多於血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在頸腋。

平原曠蕩,尤善壅淤之地也。故癰腫、惡瘡,血多於氣之候,恆生於背腹。及夫結為癭,漫為瘤,又何?莫非氣遭炎𭶟而顛躓壅淤,迨至涼飈倏動,萬象清明,庶類遂剝落紛紜,頓然改舊。故草彫於上,葉辭於樹,水涸於瀆,與連翹之治寒熱鬱結,何以異哉?雖然《本經》以寒熱起,以熱結終。而臚列諸證,其間當亦必有意義。

白話文:

平原廣闊平坦之地,尤為積水與阻塞的地方。因此癰腫、惡瘡等症狀,血液多於氣的症狀,通常會發生在背部和腹部。若久了結成癭,蔓延成瘤,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不是因為氣受到炎症的刺激而顛倒錯亂並阻塞嗎?等到涼風突然吹動,萬物都變得清朗,各種跡象都一掃而空,逐漸地剝離紛亂,頓時變換了舊的樣貌。因此,草在上面彫零凋謝,樹葉離開樹木,水在溝渠裡枯竭,與連翹治療寒熱鬱結的原理又有何不同呢?雖然《本經》從寒熱開始,以熱結症狀結束,但是詳細列舉各種症狀,其間斷定也一定有它的意義。

蓋鼠瘻、瘰癧,無偏寒偏熱之證。癰腫、惡瘡、癭瘤,則有但因寒結者。故宜以「寒熱、鼠瘻、瘰癧」為句,以「癰腫、惡瘡、癭瘤、熱結」為句,而用連翹,斯無誤矣。

白話文:

鼠瘻和瘰癧,沒有偏寒偏熱的症狀。癰腫、惡瘡和癭瘤,則有單純由於寒結造成的。所以應該把「寒熱、鼠瘻、瘰癧」當作一句,把「癰腫、惡瘡、癭瘤、熱結」當作一句,這樣使用連翹,就沒有錯了。

《傷寒論》「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因「瘀熱在裏」句,適與連翹功用不異。郭景純《爾雅注》「一名連苕。苕、軺,聲同字異耳」,而今本《傷寒論》注曰「連軺即連軺」,遂以《本經》有名,未用翹根當之。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人無識者」,故《唐本草》去之。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傷寒,瘀熱在裡面,身體一定會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用來治療」,因為「瘀熱在裡面」這句話,恰好與連翹的功效相同。郭景純在《爾雅注》中說:「連軺又叫連苕。苕、軺的發音相同。只是字不同」,而現在《傷寒論》的注釋中說:「連軺就是連軺」,所以用《本經》中的名字,沒有用翹根來代替它。陶隱居說,「藥方無用,就沒有人知道了」,所以《唐本草》中去掉了它。

豈仲景書有此,六朝人皆不及見,至王好古忽見之耶?噫亦必無之事矣。

白話文:

哪有仲景的書上記載這件事,六朝時代的人都沒有見過,難道王好古能突然看見嗎?唉!這必定是沒有的事。

**陸英:味苦,寒,**無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採。

白話文:

陸英:味道苦,性寒,無毒。主治骨節之間的各種痺症,四肢拘攣疼痛痠疼,膝蓋寒冷疼痛,陽痿,呼吸短促氣息不足,腳部腫脹。生長在熊耳山谷和冤句。立秋時採摘。

蒴藋:味酸,溫,有毒。主風瘙,癮疹,身癢,溼痹。可作浴湯,一名蓳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白話文:

蒴藋:味道酸澀,性質溫和,有毒。主治風瘙、癮疹、身體瘙癢、溼痹。可作爲浴湯,別名蓳草,又名芨。生長在田野中。春天和夏天採摘葉子,秋天和冬天採摘莖和根。

蒴藋,或謂即是《本經》陸英,或云非是。瀕湖氏亦不能主持其說,今疏《本經》陸英如右,而附以《別錄》蒴藋條,旣不能的指其物,世又竝無用者,姑從闕疑。

白話文:

蒴藋,有人說是《本經》中的陸英,也有人說不是。瀕湖氏也無法確定他們的說法,現在疏通《本經》中的陸英如右,並附以《別錄》中的蒴藋條,既然不能明確地指出它們是什麼東西,世上也沒有人用,姑且暫時存疑。

**芫花: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主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胷中痰水,喜音戲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可用毒魚。生淮源川谷。三月,日採花,陰乾。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白話文:

芫花:味道辛辣、苦,性質溫和,微溫,有小毒。

主治:嘔吐、打嗝,喉嚨有鳴聲,喘氣,喉嚨腫脹,氣短,蠱毒,瘧疾,疝氣和腫脹,膿瘡,殺蟲和魚,化痰,喜歡聽音樂和戲劇,唾液,水腫,五臟和皮膚中的五種水分,以及腰痛,排泄寒毒和肉毒。長期服用會導致虛脫。

又名去水、毒魚、杜芫。其根,名為蜀桑。根可以治療疥瘡,可用毒魚。生長在淮河源頭的山谷中。三月,在晴天採摘花朵,在陰涼處晾乾。決明子為它引導藥,甘草為反佐藥。

芫花,宿根舊枝生,莖紫。正月、二月開花,有紫赤黃碧白數種,作穗似紫荊花。實落後,方生葉,色青,厚則黑。根皮黃,似桑根,入土三、五寸,有白似榆根者。收釆當及花時,葉生花落,即不堪用。參《蜀本》、《圖經》

白話文:

芫花,是多年生植物,老根舊枝會生出新枝,莖部是紫色的。在農曆正月和二月開花,有紫、紅、黃、綠、白等多種顏色,花序像紫荊花一樣。果實成熟後才會長出葉子,葉子是青色的,長得厚時會是黑色的。根皮是黃色的,像桑樹的根,埋入土裡三至五寸,當中會有白色像榆樹根的部分。適宜採收時機是在開花時,如果葉子長出、花凋謝了,就不適合使用了。相關記載見於《蜀本草經》、《圖經本草》。

張隱庵曰「草木根荄之在下者,性欲上行;花實之在上者,性復下降。此物理之自然也。芫花,氣味辛溫,花開赤白,稟金火之氣化,主行心肺之氣下降。故治欬逆上氣,喉鳴而喘,以及咽腫而短氣。稟火氣,故治蠱毒、鬼瘧;稟金氣,故治疝瘕、癰腫。辛溫有毒,故殺蟲魚」。

白話文:

張隱庵說:「草木的根荄在下方,其性情慾往上發展;花實在上,其性情又再下降。這是物體的自然特性。芫花,氣味辛溫,花朵會開出紅色或白色的花,稟受金火之氣的變化,主導心肺之氣的下降。因此,芫花能夠治療呃逆、上氣、喉嚨有聲響伴隨著喘鳴,以及喉嚨腫脹伴隨著氣短的症狀。芫花稟受火氣,因此能夠治療蠱毒和鬼瘧;芫花稟受金氣,因此能夠治療疝氣、結塊、癰疽和腫脹。芫花辛溫有毒,因此能夠殺死蟲魚。」

愚謂所注甚當,惟以開花赤白為稟金火之氣,猶為牽合。以花不止赤白兩色也。夫開花成實者,收藏之氣也。生枝發葉者,生長之氣也。凡物,莫不旣生長而後收藏。芫花,獨花實在前,枝葉在後,偏具收藏於散發之先,是謂「以斂降為體,開解為用」。故確與肺合德,主肺病最多肺在極上,所主皮毛,又在極外,乃偏屬金而主收藏。

白話文:

我看那個注釋是很適當的,只有將開花赤白是因為稟承金火之氣,這一點牽強附會。因為花朵不只是紅白兩種顏色。開花結果,屬於收藏之氣;生長枝葉,屬於生長之氣。凡物,都是先有生長,後有收藏。芫花,獨特之處在於花實在枝葉之前,偏重於收藏在散發之前,這就是所謂的「以斂降為體,開解為用」。所以它確實與肺的德性相合,也因此可以治療很多的肺病。肺在最上方,所主宰的皮毛,又在最外面,是以偏屬金而主收藏。

「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皆肺病也。其發葉生枝,反退居於斂降之後,而當火令之始,又可不謂得火氣而榮。準之於此,或庶幾矣。

白話文:

「乾咳、反覆嘔吐、喉嚨有聲響、呼吸困難、喉嚨腫痛、呼吸短促」等,都是肺病的病症。這種病症的發展過程就像樹木生長發芽,先向上生長,然後又退回到收斂下降的階段。而當春天的火令開始時,肺臟又可以說是得到了火氣的滋養而生機勃勃。以此為準則來判斷,或許就能夠理解肺病的病理了。

仲景於飲之劇者,類萃甘遂、大𦺩、芫花為十棗湯。解之者咸謂「病旣急迫,用藥不嫌其峻」是已。然終無以三味之殊,體帖病情而為之說者。夫謂不嫌峻,則驅飲之物豈止三味。若謂以其功用相近,則一味足矣,何必三味。愚因此細參,而後知三味之蠲逐飲邪,用各不用,其與病情甚為帖切也。

白話文:

仲景對飲水過多引起的疾病,把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藥材合併用做「十棗湯」。解釋這湯方的人,都說:「病情急迫時,用藥不嫌嚴峻」就可以了。但是始終沒有人能夠針對三味藥材的不同,具體說明它們與病情的關係。如果認為不用顧忌藥物的峻烈性,那麼治療飲水過多引起的疾病的藥物豈止三味。假如說因為藥物的功效接近,那麼一種藥物就夠了,為什麼要用三種呢?我因此仔細研究,最後才明白三種藥物消除飲邪的作用各有不同,它們與病情非常吻合。

夫甘遂用根,且須形類連珠,體實重者,是其性為著裏。再覈之以甘遂半夏湯治「雖利,心下續堅滿」,不可知其為飲在裏,縱不利而不減者用乎?大𦺩用根皮,其莖中空,是其性為著表,再參之以治「一身十二經之水,及中風,皮膚疼痛,吐逆」,又不可知其為飲在表,而兼吐逆者用乎?芫花用花,且其物先花後葉,是其性為著上,再其主治為「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更不可知其為飲橫於上者用乎?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

白話文:

甘遂主要採用根部入藥,而且需要是形狀像連在一起的珠子,形態紮實且沉重這種品質好的甘遂。再根據使用甘遂半夏湯治療的 病例 「雖然腹瀉,但是胸中仍有緊滿的感覺」,不能判斷出是水停留在體內的原因。即使沒有腹瀉但胸滿依然不減,可以考慮使用甘遂治療。大黃主要採用根皮入藥,它的莖裡面是空的,性質顯著在體表。再根據它治療的病症「全身各處的體液,以及中風、皮膚疼痛、嘔吐、反酸」等等,也不能判斷出是水停留在體表並伴有嘔吐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大黃治療。芫花主要採用花朵入藥。芫花的生長規律是先開花後長葉,性質顯著在體表。再根據它主治的病症「咳嗽、逆氣上衝,喉嚨有痰,呼吸困難,咽喉腫痛,氣短」等等,更不能判斷出是水橫亙在上焦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芫花治療?《傷寒論》提到「太陽中風,腹瀉,嘔吐,反酸, 表證解除後,這時纔可以攻裡。病人微微出汗,病症發作是有規律的。

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夫上為吐,下為利,外為汗出,內仍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自非甘遂、大𦺩、芫花,何以使淨盡無餘,而後知仲景之用藥,決非漫無分別也。

白話文:

頭痛,胸腹堅硬脹滿,延伸到肋骨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盜汗,不畏寒者,可用「十棗湯」治療。上半身有嘔吐,下半身有腹瀉,外有盜汗,內部仍然胸腹堅硬脹滿,延伸到肋骨下疼痛,若不使用甘遂、大黃、芫花等藥物,如何使其徹底清除淨盡?從中可知仲景用藥,絕不是漫無章法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