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心腹痛論

(附諸蟲痛)

心腹疼痛之症,非止一端。或有積、有聚、有蟲、有食、有冷、有熱。辨明症候,庶無誤矣。經云:五臟有五積,六腑有六聚。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曰痞氣,在胃中脘,覆大如盤;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如大杯,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

白話文:

心腹疼痛的疾病,不僅只一種原因。或者有積、有聚、有蟲、有食、有冷、有熱。辨明症狀,纔能有效治療。經書上說:五臟有五積,六腑有六聚。肝的積叫肥氣,位於左脅下,像個覆蓋著的杯子,有頭有腳;心的積叫伏梁,起始於臍上,大如手臂,向上直達心下;脾的積叫痞氣,位於胃的中脘,覆蓋面積像盤子那麼大;肺的積叫息賁,位於右脅下,覆蓋面積像個大杯子;腎的積叫奔豚,發於小腹,向上直達心下,像豬的形狀,有時會上下移動,沒有固定的時間。積是五臟所生成的;聚是六腑所造成的。

積者積也,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聚者聚也,其痛止無常處。經有九蟲,嬰兒脾氣衰弱,腸胃脆薄,凡一切生冷之物,積之於中,久而不化,皆能為積,變生諸蟲矣。再失於不治,附食臟腑,內耗精血。其候面色㿠白,口吐清水,心腹時疼,肌肉消鑠,變生疳疾矣。凡蟲在人腹中,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

白話文:

積是指食物積滯,發病部位固定,疼痛侷限於一處;聚是指食物聚積,發病部位不定,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經書上記載有九種蟲,嬰兒脾氣虛弱,腸胃脆弱,凡是生冷的食物,積聚在裡面,長時間不消化,都會形成積滯,變化產生各種蟲。如果再不治療,附著在臟腑上,內部消耗精血。症狀是面色蒼白,口吐清水,心腹不定時疼痛,肌肉消瘦,轉變為疳疾(兒童因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凡是蟲在人腹中,上旬頭向上,中旬橫著,下旬頭向下。

欲取蟲,須上旬五更時服藥,至午前蟲盡下矣,否則藥不驗矣。張子和云:諸痛皆屬於氣,凡一切心腹痛疾,當先理氣為主。治熱以寒,必因時而制伏;驅邪養正,須仗藥力以成功。

白話文:

如果您想要驅蟲,要在上半個月更半夜時服藥,一直到上午蟲才能全部下來,否則藥就沒效了。張子和說:所有的疼痛都與身體的氣有關,治療腹部疼痛,必須先以調理氣為主。治療熱性的病症則要使用寒性的藥,必須依照季節選擇藥物;驅除邪氣、扶正祛邪,需藉助藥物之力才能成功。

指迷七氣湯,治大小一切疼痛,諸般痞積,面色痿黃,肌體羸瘦,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泥土、茶炭、酸鹹等物,並效。

白話文:

《指迷七氣湯》,可以治療大小一切疼痛,各種痞積,面色萎黃,身體消瘦,這些都是由於體內有蟲積造成的,或者喜歡吃生米,或者喜歡吃泥土、茶葉、煤炭、酸鹹等東西,都可以服用。

蓬朮(醋炒),三稜(醋炒),藿香甘草(炙),官桂,桔梗(炒),青皮(醋炒),陳皮益智仁香附(醋炒),檳榔(各等分),大黃(酒煨,多用五錢,少用二錢)

白話文:

蓬朮 (醋炒)、三稜 (醋炒)、藿香、甘草 (炙)、官桂、桔梗 (炒)、青皮 (醋炒)、陳皮、益智仁、香附 (醋炒)、檳榔 (各等分),大黃 (酒煨,多用五錢,少用二錢)

水一碗三分,煎三滾入大黃,再煎一滾,空心早服。日午後下蟲鱉之物,用粥補之。

勻氣散,治一切氣痛,冷熱不和,肚腹疼痛,嘔吐吞酸,停滯生冷之物。

白話文:

均氣散,用於治療各種氣痛,無論是冷氣或熱氣引起的,都能緩和症狀。它也能治療腹部疼痛、嘔吐和吞酸,以及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引起的停滯不消化症狀。

桔梗,藿香,陳皮(各三錢),白豆蔻,砂仁沉香木香(各一錢二分),丁香茴香良薑(各一錢),玄胡索(炒),五靈脂(炒。各二錢)

白話文:

桔梗、藿香、陳皮(各15克),白豆蔻、砂仁、沉香、木香(各6克),丁香、茴香、良薑(各5克),玄胡索(炒)、五靈脂(炒。各10克)

為末,每服一二錢,視大小,用薑湯下。

冷氣痛:五積散(見中寒門。)加香附、紫蘇、木香。

熱症痛:四苓散加山梔、木通、生地。

三稜丸,治男婦小兒,五積六聚,癥瘕氣塊。

三稜(醋炒),青皮(醋炒),陳皮,蓬朮(醋炒),枳殼(麩炒),枳實(麩炒),蘿蔔子(炒),香附(醋炒。各一兩),神麯(炒),麥芽(炒),鱉甲(酥炙),乾漆(炒煙盡),桃仁(炒研),硇砂綠豆甘草湯煮),砂仁,歸尾,木香(各三錢),檳榔(二兩),山楂(一兩五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三稜(醋炒),青皮(醋炒),陳皮,蓬朮(醋炒),枳殼(麩炒),枳實(麩炒),蘿蔔子(炒),香附(醋炒,各一兩),神曲(炒),麥芽(炒),鱉甲(酥炙),乾漆(炒煙盡),桃仁(炒研),硇砂(綠豆甘草湯煮),砂仁,歸尾,木香(各三錢),檳榔(二兩),山楂(一兩五錢),甘草(二錢)

為末,醋糊為丸,白滾湯下。

肥氣丸,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

白話文:

肥氣丸 肝臟積氣在左脅下,形狀像倒放的杯子,有頭有足。長期不癒,會令人咳嗽不止、發逆,瘧疾連年不退。

厚朴(五錢,制),黃連(七錢),柴胡(二兩),花椒(四錢),乾薑(五分),廣朮(二錢五分),烏頭(一錢二分),人參(二錢五分),甘草(三錢),昆布(二錢五分),茯苓(一兩),皂角(一錢五分),巴霜(五分,制)

白話文:

  • 厚朴(50克,經過處理)

  • 黃連(70克)

  • 柴胡(200克)

  • 花椒(40克)

  • 乾薑(5克)

  • 廣朮(25克)

  • 烏頭(12克)

  • 人參(25克)

  • 甘草(30克)

  • 昆布(25克)

  • 茯苓(100克)

  • 皁角(15克)

  • 巴霜(5克,經過處理)

為末,煉蜜為丸。大人綠豆大,小兒麻子大。先二丸起,日增一丸。大便溏,再從二丸起,消大半,止服。

伏梁丸,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白話文:

「伏梁丸」是指在少腹至心下之間,形成堅硬的腫塊,大小如手臂。

如果這個腫塊長時間不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煩躁、心悸等症狀。

黃連(一兩五錢),人參,厚朴(制。各五錢),黃芩(二錢),官桂(一錢),乾薑,菖蒲(各五分),紅豆(三分),茯苓,丹參(各一錢),川烏頭(五分),巴豆(五分,制)

白話文:

  • 黃連(50 克):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証、痢疾、瘡瘍等。

  • 人參(20 克):具有補氣益元、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脾虛泄瀉、肺虛咳嗽等。

  • 厚朴(20 克,經過炮製):具有理氣化濕、溫中下氣、燥濕健脾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阻中焦、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

  • 黃芩(8 克):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証、黃疸、痢疾等。

  • 官桂(4 克):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寒証、腹痛、閉經等。

  • 乾薑(2 克):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寒証、腹痛、嘔吐等。

  • 菖蒲(2 克):具有芳香開竅、醒神益智、祛痰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暈目眩、精神萎靡、嘔吐等。

  • 紅豆(1.2 克):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等。

  • 茯苓(4 克):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等。

  • 丹參(4 克):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瘀血証、心悸、失眠等。

  • 川烏頭(2 克):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但有毒,需慎用,常用於治療虛寒証、風寒痺痛等。

  • 巴豆(2 克,經過炮製):具有瀉下積滯、逐水消腫的功效,但有毒,需慎用,常用於治療便祕、水腫等。

為末,蜜丸,服如前法。

痞氣丸,脾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身發黃疸,飲食下為肌膚。

白話文:

痞氣丸,因脾臟積滯在胃脘部,就像覆蓋一個大盤子一樣。久了不癒,會導致四肢無法伸縮,身上發黃疸,吃的食物都會滲透到皮膚裡。

厚朴(四錢五分。制),黃連(八錢),茱萸(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二分),人參,川烏頭(各五分),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各一錢五分),白朮,官桂,巴豆(各四分),川椒(五分)

白話文:

  • 厚朴:4.5錢,須先處理過。

  • 黃連:8錢。

  • 茱萸:2錢。

  • 黃芩:2錢。

  • 茯苓:1.5錢。

  • 澤瀉:1.2錢。

  • 人參:0.5錢。

  • 川烏頭:0.5錢。

  • 茵陳:用酒炒過,1.5錢。

  • 乾薑:炮製過,1.5錢。

  • 砂仁:1.5錢。

  • 白朮:0.4錢。

  • 官桂:0.4錢。

  • 巴豆:0.4錢。

  • 川椒:0.5錢。

為末,煉蜜丸,服如前法,甘草湯下。

息賁丸,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白話文:

《息賁丸》,肺積瘤在右肋骨下方,像倒蓋的杯子一樣大。長久不治癒,會讓人出現咳嗽、寒熱、喘咳等症狀,還會長出肺癰。

厚朴(八錢),黃連(一兩二錢),乾薑,茯苓,川椒(各二錢五分),紫軟(二錢五分),桂心(一錢),川烏頭(炮),白豆蔻,桔梗,陳皮,三稜(各一錢),天門冬(一錢),人參(二錢),青皮(五分),巴霜(四分)

白話文:

厚朴(40克),黃連(60克),乾薑、茯苓、川椒(各12.5克),紫蘇(12.5克),桂皮(5克),川烏頭(炮製)、白豆蔻、桔梗、陳皮、三稜(各5克),天門冬(5克),人參(10克),青皮(2.5克),巴霜(2克)

為末,煉蜜丸,服如前法,薑湯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厚朴,減黃連。

奔豚丸,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則令人咳逆,骨痿少氣,及男子七疝,婦人癥瘕、帶下。

白話文:

奔豚丸,腎積發作於小腹,往上擴散到心窩下,像豬一樣拱,有時往上,有時往下,沒有固定時間。久而久之會讓人咳逆,骨頭痿弱、氣少,以及男性的七種疝氣,女性的癥瘕、帶下。

厚朴(一錢),黃連(五錢),澤瀉,茯苓,菖蒲(各二錢),烏頭,丁香(各五錢),川練肉(二錢),玄胡索(一錢五分),全蠍(一錢,炙),附子獨活(各一錢),官桂(三分),巴霜(四分,制)

白話文:

厚朴(6克),黃連(30克),澤瀉、茯苓、菖蒲(各12克),烏頭、丁香(各30克),川練肉(12克),玄胡索(9克),全蠍(6克,炙),附子、獨活(各6克),官桂(1.8克),巴霜(2.4克,制)

為末,蜜丸,服如前法,薑湯下,鹽湯亦可。

以上諸方,削堅積,破滯氣,隨症加減,性烈,非常服之劑。

靈應丹,治年久氣積,痞塊癥瘕,蚘蟲血鱉,馬尾穿心,蝦蟆牛頭猿猴,寸白蛇形,諸樣怪症,蟲積,金、銀、銅、鐵等物,及男婦十般水蠱,五種膈氣,墮死胎,下瘀血,山嵐瘴氣,並服如神。

白話文:

靈應丹,用於治療年久氣積、痞塊腫塊、癥瘕瘕疾、蚘蟲血鱉、馬尾穿心、蝦蟆牛頭猿猴、寸白蛇形等各種怪症、蟲積、金、銀、銅、鐵等金屬物件,以及男女十種水蠱、五種膈氣、墮死胎、下瘀血、山嵐瘴氣等疾病,服用後效果如神。

黑醜(四兩),使君肉(一兩二錢),檳榔(四兩),磨碎碾頭(十二兩),鶴蝨(一兩二錢,曬乾),錫灰,雷丸,木香,蕪荑(炒。各一兩),阿魏(一兩,肉積用之)

白話文:

黑醜(120克),使君肉(37.5克),檳榔(120克),磨碎碾頭(360克),鶴蝨(37.5克,曬乾),錫灰,雷丸,木香,蕪荑(炒。各30克),阿魏(30克,肉積用)

為末,酒糊為丸,連須蔥白湯空心下。大人三錢,小兒一二錢。午後看下何物,稀粥補之。

白話文:

將藥品碾磨成細末,用酒將藥糊成丸,用須連蔥白煎的湯劑於空腹時服用。成人三錢,兒童一二錢。下午觀察排便情況,再用稀粥調理。

萬病無憂散,治症同前。

黑醜(八兩。四兩,用巴豆四十粒紙包火煨,去豆不用),大黃(二兩),檳榔(二兩,雞心者),雷丸,蕪荑(各一兩)

白話文:

黑醜(八兩,四兩的巴豆用紙包起來烤焦,去除豆子後不用),大黃(二兩),檳榔(二兩,最好是雞心狀的),雷丸,蕪荑(各一兩)

各取淨末,用皂角十兩,去黑皮,水三碗,煮十滾,濾去渣為丸。大人三錢,小兒看大小茶湯下。

神應丸,治症同前。

黑醜(取頭,三斤),檳榔(十二兩,雞心),使君肉(二兩,生熟各半),大黃(四兩五錢),木香,雷丸,錫灰(炒),蕪荑(炒。各一兩八錢)

白話文:

黑醜:取整棵植物,重量三斤。

檳榔:取十二兩,切成雞心狀。

使君肉:取二兩,生、熟各一半。

大黃:取四兩五錢。

木香:取一兩八錢。

雷丸:取一兩八錢。

錫灰:取一兩八錢,炒熟後使用。

蕪荑:取一兩八錢,炒熟後使用。

為末,蔥白煎湯,打糊為丸,空心蔥白湯下。如前服。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蔥白煎湯,和藥糊成丸,空腹時以蔥白湯送服。像以前那樣服用。

遇仙丹,追蟲取積。

檳榔,黑醜(炒。各二兩半),木香(五錢)

為末,磁罐收貯。上旬,空心,赤砂糖湯下。

得效方,治症同前。

白牽牛(四兩,生熟各半),白檳榔,蓬朮(醋煮),三稜(醋煮),皂角(各五錢)

為末,醋糊為丸。看大小,赤砂糖湯下。

取癖丸,治一切癥瘕、痞積、瘧母,及男婦水蠱、膈氣。

甘遂,蓬朮,芫花,牽牛(炒),官桂,五靈脂,青皮,桃仁(去皮尖,炒研),木香(各二錢),巴豆(五分,制)

白話文:

甘遂、蓬朮、芫花、牽牛(炒)、官桂、五靈脂、青皮、桃仁(去皮尖,炒研)、木香(各八公克),巴豆(一點五公克,炮製)。

紅丸子,治症同前。

山稜(醋炒),蓬朮(醋炒),芫花,烏梅肉,桃仁(炒),杏仁(炒去皮尖。各五錢),硃砂(三錢),巴豆(五分,制)

白話文:

山稜菜(先醋炒後用),蓬朮(先醋炒後用),芫花,烏梅肉,桃仁(炒熟),杏仁(炒熟去尖皮,各五錢),硃砂(三錢),巴豆(五分,炮製過)

為末,醋糊為丸,麻子大,硃砂為衣,白滾湯下。冷粥補之。

木香醒脾丸,治疳疾虛羸,蟲積食積,肚腹作痛,兼治痞塊水腫。

檳榔,枳殼(麩炒),青皮(醋炒),砂仁(各五錢),丁香(二錢),木香,使君肉(各三錢),神麯,香附(醋炒。各五錢),蘆薈(二錢),胡連(六錢)

白話文:

  • 檳榔:5錢

  • 枳殼:5錢,麩炒過

  • 青皮:5錢,醋炒過

  • 砂仁:5錢

  • 丁香:2錢

  • 木香:3錢

  • 使君肉:3錢

  • 神麯:5錢

  • 香附:5錢,醋炒過

  • 蘆薈:2錢

  • 胡連:6錢

為末,健豬膽汁為丸,清米湯下。

消塊丸,治氣塊、血塊、積塊,一切癥瘕、痞積並效。

沉香,阿魏,全蠍(炙),羌活(各二錢),砂仁(三錢),蘿蔔子(炒),水紅花(四錢),土狗(二十個,瓦上焙乾),赤小豆(二錢)

白話文:

沉香、阿魏、全蠍(烤製)、羌活(各兩錢),砂仁(三錢),蘿蔔子(炒製)、紅花(四錢),土狗(二十隻,瓦上焙乾),赤小豆(二錢)。

為末,豬油去皮,搗爛為丸,麻子大。大人三十丸,小兒量大小,空心、午前,日服二次,酒下。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豬油去皮後搗爛成泥,將藥末和豬油泥混合製成丸劑,每丸大小如麻子。成人每次服用三十丸,小兒根據年齡大小服用適當的劑量。在空腹時或上午服用,一天服用兩次,用酒送服。

化蟲丸,治一切蟲積,心腹咬痛。小者化水,大者自下。

鶴蝨草,胡粉,檳榔,枯礬,蕪荑,黃連,石榴皮,雷丸(各五錢),苦楝根皮(一兩,曬乾)

白話文:

  1. 鶴蝨草:現代名稱為「仙鶴草」,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痢、消腫止痛的功效。

  2. 胡粉:是一種白色粉末,由牡蠣或貝殼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痢、斂汗固澀的功效。

  3. 檳榔:是一種棕櫚科植物的果實,具有殺蟲、驅風、行氣、止痛的功效。

  4. 枯礬:是一種硫酸鐵的結晶體,具有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

  5. 蕪荑:是一種山毛櫸科植物的果穗,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的功效。

  6. 黃連:是一種毛茛科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瀉火解毒的功效。

  7. 石榴皮:是一種石榴科植物的果皮,具有收斂止瀉、健脾止痢、固澀止血的功效。

  8. 雷丸:是一種中成藥,由多種中草藥製成,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

  9. 苦楝根皮:是一種苦楝科植物的根皮,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的功效。

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白滾湯加油數點,空心下。

靈礬散,蟲咬心痛,奄奄欲絕,服藥必吐出蟲而愈。

五靈脂(二錢),白礬(五分)

水一盞,煎五分服。

奪命飲,治症同前,兼治中脘痛,㽲痛欲絕。

老蔥頭(七個入),真香油(四兩)同熬,蔥枯為度,用油。候溫服。

玉露膏,治蚘蟲作痛。此藥不吐、不瀉,自令從大便成團而出。多止二服,少止一服,除根。真濟世仙方也。

白話文:

玉露膏,是治療蚘蟲作痛的良藥。服用此藥後,既不會嘔吐,也不會腹瀉,蚘蟲會自然跟著大便成團排出體外。通常只需服藥一到兩次,就能根除蚘蟲。這真是濟世救人的仙方啊!

苦練皮(四兩,東引不出土根洗淨取皮),使君子(連殼,二兩,捶碎),生薑(三兩)

白話文:

苦練皮(四兩,東引地區不生產,需購買根莖乾淨的種類並洗淨取出皮)、使君子(連著殼,二兩,打碎)、生薑(三兩)

用水五碗,煎至二碗,去渣,加蜜四兩,煎至一碗二三分,露星月下,空心,頓熱,徐服之。渣再煎服。

沉香化氣丸,治大小一切痞塊氣積。

香附(八兩,四制),白朮(四兩,炒),枳實(二兩,麩炒),廣皮(三兩),青皮(二兩),黃連(一兩五錢,薑製),山梔(二兩,姜炒),膽星(一兩),半夏曲(一兩五錢),厚朴(一兩五錢,制),沉香(一兩),砂仁(七錢),木香(五錢)

白話文:

  • 香附(八兩): 四種方法處理過的香附

  • 白朮(四兩,炒): 炒過的白朮四兩

  • 枳實(二兩,麩炒): 麩皮炒過的枳實

  • 廣皮(三兩): 廣皮三兩

  • 青皮(二兩): 青皮二兩

  • 黃連(一兩五錢,薑製):薑製的黃連,一兩五錢

  • 山梔(二兩,薑炒): 薑炒的山梔,二兩

  • 膽星(一兩): 膽星一兩

  • 半夏曲(一兩五錢): 半夏曲,一兩五錢

  • 厚朴(一兩五錢制): 經過處理的厚朴,一兩五錢

  • 沉香(一兩): 沉香一兩

  • 砂仁(七錢): 砂仁七錢

  • 木香(五錢): 木香五錢

水疊為丸。婦人氣痞加吳茱萸、蘿蔔子各一兩。

磨積丸,健脾開胃,消積理氣,及男婦痞積並效。

黃連(一兩五錢),香附(二兩,醋浸炒),陳皮,青皮(炒),三稜(醋炒),蓬朮(醋炒),蘿蔔子(炒),桃仁(一兩,炒去皮尖),山楂(肉),山梔(姜炒。各一兩),乾薑(炮),官桂(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60克),香附(100克,用醋浸泡,炒香),陳皮,青皮(炒香),三稜(用醋炒香),蓬朮(用醋炒香),蘿蔔子(炒香),桃仁(60克,炒熟,去除皮和尖端),山楂(去核),山梔(用姜炒香。各60克),乾薑(炮製),官桂(各180克)

為末,神麯糊丸,白滾湯下,米湯亦可。

脾積膏,治蟲積腹痛。

雞蛋(一個),硃砂(三分),巴豆(一粒,去油)

將蛋開一孔,入朱、豆攪勻,紙封口,飯上煮熟食。

貼痞靈應膏,治一切痞塊。

蟾酥,黃蠟(各一兩),羚羊角牛黃(各二分五釐),硇砂(五釐),巴豆(五分),麝香(一分),冰片(五釐)

白話文:

蟾蜍皮和黃蠟,各一兩;羚羊角和牛黃,各二分五毫;硃砂,五毫;巴豆,五分;麝香,一分;冰片,五毫。

為末,糊丸,菜子大,每用一丸。先將扁頭針,針痞塊上,將藥納入,用膏藥貼上。一伏時揭起,其痞化水,待膿水盡,方用調理脾胃藥。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並將其糊成丸狀,每個丸子的大小約為菜子大小,每次使用一丸。首先用扁頭針刺入患處,然後將藥丸放入針孔中,並用膏藥貼上。經過大約一個伏天的時間後,揭開膏藥,患處積聚的膿水會化為水狀,等到膿水完全排出後,再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

貼痞膏

大黃(一兩),雄黃(五兩),皮硝(一兩),水紅花

為末,蒜煨熟,搗爛成膏,貼上。

琥珀

大黃,皮硝(各等分)

蒜煨熟,搗膏敷上。

貼諸痞癥瘕血塊

白芥子,蘿蔔子,山梔,硫黃(各一兩),大黃(六錢),鬱金滑石(各一錢)

白話文:

  • 白芥子:1 兩

  • 蘿蔔子:1 兩

  • 山梔:1 兩

  • 硫黃:1 兩

  • 大黃:6 錢

  • 鬱金:1 錢

  • 滑石:1 錢

為末,酒調如餅。貼患處,三炷香。

熨痞法,先將麩皮同鹽炒熱,熨病處。

白芥子,牽牛(各二錢),大黃(三錢),蕎麥麵(半合)

將燒酒將藥入面調勻,用布攤貼患處。三炷香去之,又用:

蔥子(一兩),飛羅面(五錢),阿魏(三錢),麝香(半分)

細捶搗成膏,貼之。三日一換。

灸法,治痞塊日久不消,隨痞塊上攢火灸,更妙。

中脘穴,在𩩲骨下,取兒四指頭是,灸五壯。

章門穴(在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灸五壯)

脾俞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等五分。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