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大便秘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大便秘結

大便秘結是指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的一種症狀。中醫認為,大便秘結是由於腸道傳導失常、津液不足、大腸燥結所致。臨床上可見大便乾結、排便困難、排便費力、甚至出現便秘數日不解等症狀。

大便秘結的病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不節: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生冷寒涼,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腸道傳導失常,出現大便秘結。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暢,會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從而出現大便秘結。
  • 久病體虛:久病體虛,氣血不足,津液虧損,腸道失潤,也容易導致大便秘結。
  • 其他因素:如缺乏運動、便秘用藥不當等,也可能導致大便秘結。

大便秘結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吃肥甘厚膩、生冷寒涼之物。可多吃蔬菜、水果、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 藥物治療:可根據病情,服用潤腸通便的藥���,如麻仁丸、大黃蒺藜丸等。
  • 針灸推拿:針灸推拿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腸道功能,緩解便秘。
  • 其他療法:如中醫理療、氣功、瑜伽等,也可以起到緩解便秘的作用。

大便秘結患者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要規律、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促進腸道蠕動。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忍便。
  • 保持肛門清潔,避免感染。

大便秘結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影響身體健康。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古今醫統》曰:「大承氣湯,治癲狂熱壅,大便秘結。」
  • 2.《醫方集宜》:「一熱邪入里煩渴,大便秘結,宜用 大承氣湯 涼膈散 洗心散
  • 3.《醫方集宜》:「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 4.《傷寒大白》:「_大承氣湯_,見大便秘結。
  • 5.《明醫指掌》:「腎消,熱在下也,大補陰丸。(方見火證。)腎虛,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腎消小便白如膏,清心蓮子飲。大便秘結,大承氣湯。(方見痢疾。)
▼ 展開更多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一人病鼓脹,一醫以大黃劑攻之,其脹自如,短氣腹痛倍於前日。先生診之,脹自胸肋起,波及於心下、小腹,其氣沸騰搶胸,勢如激波,日晡潮熱,大便秘結,或咳,或眩,飲食如平日。使塾生診之,皆曰:「其治一在大黃、芒硝。」先生與以當歸芍藥散,告曰:「若日散莞蓄之氣,疏滯瘀之血,則病必愈。

小柴胡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陽證,傷寒陽證,面赤作熱發渴,至五、六日不止,或服熱藥過多,熱甚發狂煩躁,或瀉赤汁膿血者,可服三黃丸、四順飲、洗心散。或大便秘結,與小柴胡湯之類。
  • 2.《幼科類萃》:「小便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取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
  • 3.《普濟本事方》:「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分,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六錢一字,乾薑二分。記有人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自頸以下無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秘結,或者見四肢冷,又汗出滿悶,以為陰證。予診其脈沉而緊。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種痘新書》曰:「桃仁承氣湯,治因痘大便秘結者。」

大柴胡湯

  • 1.《証治準繩‧幼科》:「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用四神丸(瀉)。手足並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脾)。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潮熱)。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渴)。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 2.《保嬰撮要》:「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胃俱虛也,用四神丸。手足並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 3.《景岳全書》:「一、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 4.《傷寒大白》:「大柴胡湯,有大黃,無人參,治腸胃實熱,大便秘結者。柴胡飲子,有人參,有大黃,治中氣虛,大便結熱,有潮熱者。
  • 5.《專治麻痧初編》:「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醫方集宜》:「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白虎湯

  • 1.《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加石膏、麻黃、豆豉、無知母、玄參,治暑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
  • 2.《痧疹輯要》:「形色,色貴紅潤,形貴尖聳。若色雖紅潤而不起,二便艱澀者,清熱透肌湯(方見前)。如色淡不起,二便如常,此屬本虛,兼當培養氣血。亦有色黯不起,大便秘結,唇舌燥赤者,為火邪內郁,白虎湯(方見前)加玄參、荊芥。其有色白,不分肉地,惟點粒高聳,晬時即沒者,邪熱本輕也。
  • 3.《幼幼集成》:「_白虎湯_,治陽暑發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實,大便秘結,小便赤痛。
  • 4.《雜病源流犀燭》:「無汗加蘇葉、薄荷,口渴加花粉、葛根,身重汗出加防己、石膏,溫瘧加柴胡、半夏,大便秘結加大黃,頭疼加川芎,遍身疙瘩腫痛加鹽葉、姜蠶、大黃,肌肉發紅黑紫斑加元參、青黛、連翹,先中熱又中暑加白虎湯、香茹,咳嗽涕唾頭目昏眩加旋覆花、荊芥,風溫身體灼熱加黃芩、黃連、黑山梔。
  • 5.《醫學研悅》:「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若服藥不愈者,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

調胃承氣湯

  • 1.《幼科切要》:「_調胃承氣湯_,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而嘔,日晡潮熱。
  • 2.《兒科要略》:「(五)驚風數日,壯熱欲狂,大便秘結者,宜用調胃承氣湯。熱盛口渴,灼筋成痙,不宜遽下者,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 3.《幼幼集成》:「_調胃承氣湯_,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而嘔,日晡潮熱。
  • 4.《慈幼新書》:「_調胃承氣湯_,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而嘔,日晡潮熱。
  • 5.《景岳全書》:「(仲景),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日晡潮熱者。凡陽明病有一證在經者,當解肌;入腑者,當攻下。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張氏醫通》:「玉燭散,治血熱大便秘結。
  • 2.《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斑症癢痛,大便秘結,脈沉實,以四物湯加芩、連、大黃、槐花治之而便利。用四物二連湯而瘡愈矣。
  • 3.《正體類要》:「一大便秘結,若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 4.《正骨心法要旨》:「傷損之證,大便秘結,若因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若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大便秘結,裡實氣壯,腹痛堅硬者,用玉燭散。
  • 5.《醫通祖方》:「治血熱,大便秘結。
▼ 展開更多

黃連湯

  • 1.《外科精要》:「_愚按:_,此方若焮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秘結,其邪在裡者,須佐以內疎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泄其毒。在經絡者,當佐以托裡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 2.《外科精要》:「一、瘡瘍作痛,若大便秘結者,用內疎黃連湯。熱毒熾盛者,仙方活命飲。瘀血凝滯者,乳香定痛散。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氣虛而痛者,四君、歸、耆。血虛而痛者,四物、參、耆。腎虛而痛者,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加減八味丸。

十全大補湯

  • 1.《內科摘要》:「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悉愈。

小承氣湯

  • 1.《蒼生司命》:「發狂譫語,大便滑而渴,宜加味白虎湯;不作渴,大便秘結,五七日不解,宜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等湯下之。
  • 2.《不知醫必要》:「大便秘結,小腹脹滿,則服小承氣湯。風寒俱從背俞而入,無論春夏秋冬,俱宜著背心以護之。若嚴寒時節,所縫綿衣,此處綿須加厚,庶免傷風傷寒之患。養生者其慎之,而年老及虛弱人,更不可忽。

黃耆建中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虛勞裏急,諸不足者,黃耆建中湯主之。黃耆建中湯方即前小建中加黃耆一兩半。氣短、胸滿者,加生薑一兩;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大便秘結者,去大棗,加枳實一兩半;肺氣虛損者,加半夏三兩。

黃連解毒湯

  • 1.《證治摘要》:「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調胃承氣湯,大黃牡丹湯,至十四五日大便秘結。口舌乾燥。或生黑胎。或嗜冷水及瓜果。腹滿譫語者。宜撰用此四方。
  • 2.《濟陽綱目》:「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局方犀角地黃湯。
  • 3.《濟陰綱目》:「一婦內熱作渴,大便秘結,畏惡風寒,手足逆冷,此內真熱而外假寒,先用黃連解毒湯,後用六味丸而愈。(有熱渴、便秘二症,故雖逆冷,亦是假寒。然亦有可下者,後用六味丸,求其屬也。然須以脈有力無力分虛實)
  • 4.《証治準繩‧雜病》:「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 5.《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加石膏、麻黃、豆豉、無知母、玄參,治暑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痘疹心法》:「或發熱時無此症,因大便秘結卻有之,此內熱也,先以三黃丸(八)、膽導法(五十一),解利其熱,後以導赤散(三十五)送下牛黃清心丸(三十六),或粉紅丸(一百一十一),以鎮其神。病已者,可治;連作不已者,勿治。

三黃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瀉心三黃湯_,治傷寒六七日,內有燥屎,大便秘結,譫語目赤,毒氣閉塞。
  • 2.《馮氏錦囊秘錄》:「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燥。
  • 3.《刪補名醫方論》:「_三黃湯_,治三焦實熱,一切有餘火證,大便秘結者。
  • 4.《奇效良方》:「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躁。
  • 5.《仁齋直指方論》:「三黃湯,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躁。

濟川煎

  • 1.《不知醫必要》:「_濟川煎_,滑兼補,治產後大便秘結。
  • 2.《經驗麻科》:「大便秘結,庸醫以為宜投大黃,二次仍不能通,但此症非瀉不能回生矣,速進濟川煎,內加肉蓯蓉、枳殼、牛膝,以泄大便秘結。又加升麻五六分之數,隨用大黃七八錢之,則頃刻黑糞先出,而後大便通泄即安矣。故用升麻一提則清氣上升,用大黃一瀉則濁氣下降也。

防風通聖散

  • 1.《大方脈》:「_防風通聖散_,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 2.《濟陽綱目》:「_防風通聖散_,治風熱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發熱煩躁,瘡毒作癢等證。
  • 3.《醫方選要》:「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 4.《續名醫類案》:「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瘀血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者。咽雖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膿也,然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結,雖輕針刺去血,必當以防風通聖散攻之。甘寒之劑非虛不宜用。
  • 5.《癘瘍機要》:「_防風通聖散_,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熱煩躁,表裡俱實者。
▼ 展開更多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產後傷寒,雖見頭痛發熱或脅痛腰痛,似乎外感而宜汗,須念產後亡血而禁發汗,惟於生化湯內量為加減,大便秘結亦當思產後亡血而禁下瀉,惟養正助血通滯為穩耳。
  • 2.《靈驗良方彙編》:「_麻仁丸_,產後去血過多,津液枯竭,不能傳送,大便秘結,宜多服生化湯,加麻仁丸以潤之。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出氣喘,大便秘結,手足並熱,作渴飲冷,用前胡枳殼散而安,但飲食少面白,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而愈。

龍膽瀉肝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二歲,不戒厚味醇酒,不時作痛,或大便秘結,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治之而安。後飲燒酒,前症復發,遍身色赤煩躁,飲冷醋半鍾,赤熱悉退,腫痛頓減。
  • 2.《景岳全書》:「一、肝膽實熱,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瀉青丸,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仙方活命飲

  • 1.《保嬰撮要》:「大凡發熱腫痛,大便不結,用仙方活命飲及隔蒜灸法。大便秘結,用仙方活命飲加大黃。大便已通,腫痛未退,再用活命飲一服,用托裡散補其元氣。若發熱倦怠,大便調和,用補中益氣湯;未應,亦用隔蒜灸。若潰而發熱口乾,肢體倦怠,用東垣聖愈湯。膿水淋漓,不時發熱,用四君、參、耆。

大陷胸湯

  • 1.《顧松園醫鏡》:「_大陷胸湯_,治誤下因成大結胸,從心上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口渴舌燥,日脯潮熱,大便秘結,脈沉緊者。

涼膈散

  • 1.《雜病廣要》:「火熱咳嗽,喉啞痰濃,或大便秘結者,涼膈散加桔梗。(《醫通》)
  • 2.《醫方集宜》:「一熱邪入里煩渴,大便秘結,宜用 大承氣湯 涼膈散 洗心散

六味地黃丸

  • 1.《內科摘要》:「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悉愈。
  • 2.《明醫雜著》:「凡此皆宜實脾土、補肺金,諸病自愈。若因大腸火燥而大便秘結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胃虛弱而大便不實,用六君、炮姜;若因脾腎虛弱而大便不實者,須用四神丸、補中益氣湯。

下瘀血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婦人,月經過度,或每月再見,肩背強,腹中攣急,或硬滿,飲食能進,大便秘結,陰門時癢,患已數年,不得治效。先生與當歸芍藥散,兼用下瘀血丸,宿疴遂愈。」

清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審乳母飲食厚味所致。用清胃散以治母熱,兒間飲以一二匙而愈。後乳母感寒腹痛,食姜酒之物,兒大便秘結兼便血,仍用清胃散每日數匙而愈。一小兒因乳母暴怒,大便不通,兒亦患之,兼用加味小柴胡湯,先用保和丸二服,後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兒日飲數匙,並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大便不通,審乳母飲食厚味所致,用清胃飲以治母熱,兒間飲以一二匙而愈。後乳母感寒腹痛,食姜酒之物,兒大便秘結,兼便血,仍用清胃散,每日數匙而愈。

人參湯

  • 1.《世醫得效方》:「治小便赤澀,加燈心十莖,麥門冬去心、車前子各半錢煎湯調。人參湯加枳殼去穰切少許,治大便秘結,內煩外熱。未效,更加四順清涼飲少許。(方見大方科傷暑及傷寒陽證類。人參湯即小柴胡湯。)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 2.《皇漢醫學》:「一人患大便秘結,用一切之通下藥不能治,因用大黃甘草湯,以倍加甘草,則大便暢通。此處亦以大黃通氣,以甘草緩肛門之急迫,因而大便暢通也。其後考知此理,凡秘結之證,倍加甘草而得屢效。

清涼飲

  • 1.《仁齋直指方論》:「清涼飲,治諸痔熱證,大便秘結。
  • 2.《保嬰撮要》:「大便秘結,用清涼飲。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食積內熱,用大安丸。仍參口瘡腮腫條互覽之。
  • 3.《証治準繩‧幼科》:「食雞魚葡萄酒物者,用東垣清胃散、生犀汁。若發熱飲冷,大便調和,用四物連翹牡丹皮。若發熱飲冷,大便秘結,脾胃實熱也,用清涼飲(發熱)。若發熱作渴飲湯者,脾胃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渴)。大凡痘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傷元氣,輕者反重,重者難治,大人亦然。
  • 4.《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用四味肥兒丸(疳),大便秘結者用清涼飲(裡熱)。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內。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
  • 5.《保嬰撮要》:「若熱毒盛者,用東垣消毒散,或仙方活命飲。食雞魚葡萄酒物者,用東垣清胃散、生犀汁。若發熱飲冷,大便調和,用四物、連翹、牡丹皮。若發熱飲冷,大便秘結,脾胃實熱也,用清涼飲。若發熱作渴飲湯者,脾胃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痘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傷元氣,輕者反重,重者難治,大人亦然。
▼ 展開更多

桃仁承氣湯

  • 1.《仁齋直指方論》:「桃仁承氣湯,治男女下焦蓄血,小腹急痛,內外有熱,大便秘結。
  • 2.《皇漢醫學》:「《種痘新書》曰:「桃仁承氣湯,治因痘大便秘結者。」
  • 3.《推求師意》:「大渴者,白虎湯;小渴者,涼膈散;大便秘結,桃仁承氣湯下之。四順飲子、柴胡飲子察其在氣在血;小便不通,導赤散、八正散之類,求上下二焦何經用之;驚者,涼驚丸,重者瀉青丸,泄者治分寒熱,寒則異功散、四君子湯,熱則澤瀉茯苓湯。
  • 4.《疹科類編》:「_桃仁承氣湯_,治癍疹大便秘結,以此下之。

潤腸丸

  • 1.《奇效良方》:「大便秘結通用。
  • 2.《幼幼集成》:「凡大便始終須宜潤澤,一二日一次為佳。若至於收靨後而大便秘結,乃痘出太多,血枯氣不潤腸,宜潤腸丸兼膽導法(方見前。)
  • 3.《正骨心法要旨》:「傷損之證,大便秘結,若因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若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大便秘結,裡實氣壯,腹痛堅硬者,用玉燭散。
  • 4.《正體類要》:「一大便秘結,若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 5.《育嬰家秘》:「_潤腸丸_,治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秘結者,良驗。
▼ 展開更多

肥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用四味肥兒丸(疳),大便秘結者用清涼飲(裡熱)。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內。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

三黃石膏湯

  • 1.《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加石膏、麻黃、豆豉、無知母、玄參,治暑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
  • 2.《証治準繩‧雜病》:「若服藥不愈者,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如糜,或如泔色。
  • 3.《醫學研悅》:「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若服藥不愈者,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
  • 4.《濟陽綱目》:「_三黃石膏湯_,治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瀉青丸

  • 1.《女科撮要》:「_瀉青丸_,治肝經鬱火實熱,脅乳作痛,大便秘結,及肝經一切實火症。
  • 2.《景岳全書》:「一、肝膽實熱,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瀉青丸,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 3.《校註婦人良方》:「_瀉青丸_,治肝經實火,脅乳作痛,或惡寒發熱,大便秘結。
  • 4.《赤水玄珠》:「_瀉青丸_,治肝經實火,脅乳作痛,或惡寒發熱,大便秘結。

瀉白散

  • 1.《幼科鐵鏡》:「一、本臟有熱而發燒熱者,面色紅燥,口中作渴,鼻門乾燥,或大便秘結,治宜瀉白散。

人參敗毒散

  • 1.《醫學正傳》:「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蘇之類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不可妄用猛浪。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 2.《醫學原理》:「如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宜犀角地黃湯、人參敗毒散或紫草飲。如秘結太甚,少與大黃亦不妨,但在斟酌,詳其熱於虛實,不可猛浪。
  • 3.《痘治理辨》:「凡治痘疹,大小二便不可不通。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或小兒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當,或少與四順清涼飲。

升麻葛根湯

  • 1.《簡明醫彀》:「初發壯熱,腮紅面赤,毛焦色枯,煩躁,渴欲飲水,啼哭不寧,喜臥涼處,揭去衣被,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宜升麻葛根湯合十神解毒湯服。熱證悉平,太乙保和湯助漿;漿足後,保嬰百補湯。八、九日紫黑干陷,獨勝、人牙之類。惟泄瀉後熱證已除,見虛寒證,異功散、木香散可用矣。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出氣喘,大便秘結,手足並熱,作渴飲冷,用前胡枳殼散而安,但飲食少面白,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而愈。

保和丸

  • 1.《保嬰撮要》:「傷食發丹者,因脾胃之氣未充,乳食過多,不能運化,蘊熱於內,而達於肌表也。若因食乳停滯者,先用保和丸消之,大便秘結者,量加大黃通之。乳食既消,而丹尚作者,用清中解鬱湯治之。丹邪既去,而乳食不思者,用五味異功散補之。發熱作渴,或飲食少思者,用七味白朮散補之。

敗毒散

  • 1.《証治準繩‧瘍醫》:「)疔毒拔出,用金銀白芷散、十宣散調理,未潰者,不須此藥。初發惡寒發熱,或拘急,或頭疼,或寒熱交作,或肢體重痛,或大便秘結,宜以敗毒散加防風、荊芥、連翹、黃芩、青木香、金銀花、天花粉、大黃、生地黃。若無惡寒,但發熱者,可服劫瘴消毒散、十神散、萬全散。

當歸六黃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劑兼服月餘,諸症悉愈。
  • 2.《內科摘要》:「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悉愈。

五皮散

  • 1.《育嬰家秘》:「丹溪治腫大法云:宜補中行濕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先用五皮散,次用四磨飲加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清少,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主之。

五福化毒丹

  • 1.《外科備要》:「內治,初起母子同服大連翹飲雨,次服消毒犀角飲雨,大便秘結,加生大黃三五分,若煩躁、唇焦面赤,便秘者,宜服五福化毒丹露。若失治,毒氣入里,腹脹堅硬,聲音嘶啞,吮乳不下咽者,急取紫雪散露下之,一二日間,身輕腹軟,熱退身涼,砭處肉活,乳哺如常者生,反此者不治。

疏鑿飲子

  • 1.《育嬰家秘》:「丹溪治腫大法云:宜補中行濕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先用五皮散,次用四磨飲加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清少,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主之。

瀉黃散

  • 1.《錢氏小兒直訣》:「薛按:前症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名為臍風,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華散敷之。若舌下腫如小舌者,或舌絡牽痛,或齒齦患白星,俱用線針刺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腫痛,或裂紋作痛,以當歸膏調前散敷之。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用瀉黃散,疏導其熱。

化斑湯

  • 1.《片玉痘疹》:「小便大便秘結,壯熱煩渴者,宜下之,以承氣化斑湯主之。(方見前。)若吐瀉頻數,六脈虛弱者,宜溫之,以回陽化毒湯主之。若人事昏悶,寒戰咬牙,足冷腹脹喘促者,死。

牛黃清心丸

  • 1.《痘疹心法》:「或發熱時無此症,因大便秘結卻有之,此內熱也,先以三黃丸(八)、膽導法(五十一),解利其熱,後以導赤散(三十五)送下牛黃清心丸(三十六),或粉紅丸(一百一十一),以鎮其神。病已者,可治;連作不已者,勿治。

當歸龍薈丸

  • 1.《中風斠詮》:「_當歸龍薈丸_,河間《宣明論》,治肝經實火,頭痛暈眩,巔頂熱痛,耳脹耳聾,驚悸搐搦,躁擾狂越,大便秘結,小溲澀滯,或胸脅搘撐,䐜脹結痛,脈弦大有力數實者。
  • 2.《孫氏醫案》:「溫南溪內人,居常大便秘結,面赤,不思飲食,頭時眩暈。診其脈,右關尺滑大有力,此痰火症也。用栝蔞四錢為君,滑石三錢,枳實二錢,半夏一錢半為臣,蘿蔔子、薑黃各一錢為佐,兩帖愈矣。又教以或遇大便秘結,每服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一錢立應。(五十二)
  • 3.《校註婦人良方》:「_當歸龍薈丸_,治肝經實火,胸脅脹痛,或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凡屬肝經實火者宜用之。
  • 4.《醫學三字經》:「_當歸龍薈丸_,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
  • 5.《醫燈續焰》:「_當歸龍薈丸_,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膽實熱,並宜用之。
▼ 展開更多

香薷飲

  • 1.《醫學研悅》:「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若服藥不愈者,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

清燥潤腸湯

  • 1.《校注醫醇賸義》:「大腸受燥熱,則臟陰枯槁,腸胃不通,大便秘結,清燥潤腸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