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諸寒門

夫寒者,乃天地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為根本,惟腎則受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冷,此感寒也;霍亂轉筋,洞泄下利,乾嘔吐逆,積飲停痰,此寒邪入於腸胃也;或為疝瘕,或為腳氣痿痹,或為腰膝冷痛,或為虛勞陰痿,或小腹急痛,皆寒邪所為也。

白話文:

寒氣是天地間嚴厲肅殺的氣息。人體以腎臟為根本,寒氣容易侵襲腎臟,損傷腎氣,導致腎氣虛弱,寒邪加重。

如果出現劇烈疼痛、抽筋、戰慄、身體僵硬、昏迷、厥冷、嘴脣發紫、聲音嘶啞等症狀,這是寒邪侵襲身體內部所致;如果出現不發汗、怕冷、頭痛、臉色蒼白、發熱、肌肉拘緊、手腳微冷等症狀,這是感受寒邪所致;如果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痰多、積飲等症狀,這是寒邪侵襲腸胃所致;如果出現疝氣、水腫、腳氣、痿痺、腰膝冷痛、虛勞、陰痿、小腹劇烈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寒邪所造成的。

惟腎氣不充,疏於謹護,非特霜凝水泫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寒邪之氣自皮膚而入經絡,自經絡而入臟腑,然後諸病作焉。

白話文:

只有腎氣不足,不注意保暖,不只是霜凝水濕才叫做寒,有可能在炎熱的夏季,迎風納涼,躺在地上著涼,寒邪之氣就會從皮膚進入經絡,從經絡進入臟腑,然後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治法:中寒者,宜溫中禦寒,如四逆、理中湯、丸,或加桂、附、丁香、茱萸之類;甚者手足厥冷,腹中絞痛,唇青氣冷,可急於臍下三寸丹田穴上灸之,俟其手足溫暖為度,或三、五十壯或百壯,視其輕重施之,或用熨法亦可。其感寒者,當以五積、正氣、十神之類發散之。若其他所感,變證甚多,又當從各證門類而治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

  • **中寒者:**宜溫暖身體,驅除寒氣,如服用四逆湯、理中湯、理中丸等,或加入桂枝、附子、丁香、茱萸等溫熱藥物。
  • **嚴重者(手腳冰冷、腹痛、脣青氣虛):**可在肚臍下方三寸的「丹田穴」上進行灸法,灸至手腳溫暖為止,視情況施灸三至五十壯,甚至一百壯。也可使用熨帖法。
  • **感受寒氣者:**應服用五積散、正氣散、十神散等發散藥物。
  • **其他原因引起的變證:**情況較複雜,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相應的治療。

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

附子(炮,去皮臍),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二錢)

白話文:

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肚臍),人參,炮製過的乾薑,炙過的甘草,白朮(各 2 錢)

上㕮咀,分二帖,每帖水二盅,煎至八分,溫服。如口噤,捾開口灌之。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乾薑(炮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吐逆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白話文:

生料五積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感冒,由寒邪引起的頭痛、身體疼痛、頸部僵硬、畏寒、噁心嘔吐、腹痛。
  • 傷寒發熱,頭痛、怕風。
  • 不論是因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還是寒濕滯留經絡,導致的腰腿痠痛。
  • 女性經血不調,或難產。

白芷(七分),陳皮(一錢),厚朴(薑製八分),桔梗(九分),枳殼(去穰,麩炒八分),川芎(七分),甘草(炙六分),茯苓(八分),蒼朮(米泔浸二錢),當歸(八分),麻黃(一錢),肉桂(六分),芍藥(八分),乾薑(炮八分),半夏(湯洗七次七分)

白話文:

白芷(7錢),陳皮(1錢),厚朴(用薑製作,8錢),桔梗(9錢),枳殼(去內膜,用麩子炒,8錢),川芎(7錢),甘草(烤製,6錢),茯苓(8錢),蒼朮(用米湯浸泡,2錢),當歸(8錢),麻黃(1錢),肉桂(6錢),芍藥(8錢),乾薑(用火炮製,8錢),半夏(用熱水洗7次,7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蔥白三莖,煎一盅,不拘時服。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本方中加陳皮、青皮各等分,名治中湯,治法同。若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飲送下,名理中丸,治中寒腹痛。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加入等量的陳皮和青皮,叫做「治中湯」,治療原則與前面的相同。如果把這些藥材研成細末,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八十顆,用米湯送服,叫做「理中丸」,用於治療中寒腹痛。

正氣散,治傷寒陰證,憎寒惡風。正氣逐冷。

半夏(湯泡),厚朴(各三兩同為末,以生薑四兩研爛,同為餅子,微炒),藿香葉,白朮,陳皮(各一兩),甘草(炒七錢)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過),厚朴(各三兩,磨成粉),生薑四兩研磨成泥,加入粉中混合揉製成小餅,小火微炒。

藿香葉、白朮、陳皮(各一兩),甘草(炒過的,七錢)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常服除瘟疫。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白話文:

理氣治中湯是用來治療因寒氣侵襲心臟而引起的嘔吐、噁心、心腹絞痛、腹瀉、四肢冰冷,或疝氣發作導致小腹疼痛的症狀。服用此湯皆可獲得改善。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白話文:

  • 青皮(去除果肉)
  • 陳皮(去除果皮內層白膜)
  • 人參
  • 白朮(炒製過)
  • 乾薑(炮製過)
  • 甘草(炙製過),各一錢
  • 木香,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

白話文:

肉桂散,用於治療傷寒引起以下症狀: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後,腹部脹滿、四肢發冷、意識不清且神志不清,病情惡化為陰寒毒邪證。

肉桂(三分),白芍藥,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人參(各一兩),白朮,木香,厚朴(制),良薑(各三錢),吳茱萸(半兩)

白話文:

肉桂(9克),白芍藥(30克),陳皮(30克),前胡(30克),當歸(30克),附子(炮製過的,30克),人參(30克),白朮(9克),木香(9克),厚朴(炮製過的,9克),良薑(9克),吳茱萸(15克)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溫中湯,治病人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白話文:

溫中湯,用於治療脈搏緩慢或緊繃的患者,這些都是胃中受寒所致。此外,患者還會出現胸悶、身體僵硬、手腳冰冷等症狀。此時應緊急溫暖患者的身體。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急,心腹痛。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用白湯食前送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粗皮),茴香(炒),川烏頭(炮,去皮臍,銼小塊如豆大),吳茱萸(湯浸洗,炒)

白話文:

沉香、附子(烘製,去除皮和肚臍)、乾薑(烘製)、良薑(炒熟)、官桂(去除粗皮)、茴香(炒熟)、川烏頭(烘製,去除皮和肚臍,切成小塊,大小如黃豆)、吳茱萸(用熱湯浸泡後清洗,炒熟)

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白話文:

將上述各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煮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50-70 顆,用米粥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一天服用兩次。忌諱食用生冷和堅硬的食物。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之。

白話文:

熨法,適用於治療三陰中寒、各種虛寒、厥逆嘔吐、陰盛陽虛、陰毒傷寒導致的四肢冰冷、臍腹疼痛、咽喉痛、嘔吐腹瀉、身體僵硬、自汗、脈搏沉細、脣青面黑等虛寒證狀。

肥蔥(細切銼),麥麩(各三升),滄鹽(二兩)

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分作二次。於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將一包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熱依前用之,至黴爛不用。別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止,守氣養之和之。

白話文:

把上列三味藥材放進一大碗水裡,一起攪拌均勻,濕透後分成兩份。把藥材放到鍋裡炒到很熱,用厚絹布縫成兩個藥包。把一個藥包熱敷在肚臍上,涼了就換另一個藥包。蔥包涼了以後,再用鹽水攪拌濕透,炒焦後繼續熱敷,直到蔥包腐爛發黴為止。另外準備蔥麩,不斷地用蔥麩熱敷,直到身體溫暖、脈搏有力,陽氣恢復為止,然後靜養,保持氣血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