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1)

1. 瘧疾

寒似懷冰熱在湯,發時暴虐苦難當,

避其銳氣休針藥,待到衰時事必昌。

瘧者,風暑不正之邪也。《內經》有五臟六經之瘧。古方有癉、寒、溫、食、牝、牡之分,名須不同,一言以盡之,曰寒,曰熱。名曰瘧者,其始發也,伸欠乃作,寒慄鼓顫,湯火不能溫,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冰水不能寒,頭痛如破,渴欲飲水,煩冤懊憹,有不可勝之苦,故曰瘧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勿毀,必待其衰也,事必大昌。

此言治瘧之法,不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凡用針藥,必於瘧未發之前二時,或於瘧退之後,其氣和而治之,病易愈矣。

瘧疾推來總是痰,世人相謂是脾寒,

五邪感受皆成瘧,痰聚中焦脈自弦。

瘧者,《內經》獨言風,諸書言暑,丹溪言痰,世人皆言脾寒。亦皆有見五邪者,即《難經》謂風、寒、暑、濕、飲食之邪也。人受五邪之氣,以致脾胃不和,痰聚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也。故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曰溫瘧;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但寒而不熱者,名曰牝瘧;瘧久而瘦者,名曰痰瘧。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猶難愈也。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小緊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數多熱者清之,弦遲多寒者溫之。故凡浮弦、浮緊、浮數者,其邪在表,宜汗;弦實、沉實、數實者,其邪在裡,宜下。若夫調胃氣,利痰水,分陰陽,行三焦,是皆治瘧之大法也。瘧脈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風瘧因中風得之。其證惡風自汗,煩躁頭痛,其脈弦浮,宜小柴胡湯羌活防風藁本川芎、桂以解散風邪。

其有先熱後寒者,名曰溫瘧,與風瘧相同。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葛根知母。熱少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枝

暑瘧,因中暑熱得之。其證得熱不寒,煩渴多汗,其脈弦洪,宜小柴胡合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方見痢疾)。其大熱渴者,宜小柴胡湯去半夏瓜蔞湯

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其證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其脈弦細,宜柴苓湯胃苓湯。寒多者,為寒濕,宜五積散。熱多者,為熱濕,宜通聖散大黃芒硝

其有寒多不熱,氣弱而泄,慘慘振振,此名牝瘧。因久受陰濕,陰盛陽虛,陽不能勝陰也,宜柴胡桂薑湯,減半黃芩,倍加半夏。

寒瘧,因傷寒得之。其證無汗惡寒,攣痛面慘,寒多熱少,宜桂附二陳湯。其脈弦緊,當與之發散寒邪也。

食瘧,因飲食不節得之。喜啖生冷肥甘之物,中脘生痰,故為食瘧。其證苦飢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脈弦滑,宜清脾湯,或小承氣湯檳榔下之良。或四獸湯下紅丸,大有奇功。

瘧疾初時即截之,中間和解最為宜,

久成老瘧須當補,莫厭湯丸自困疲。

凡治瘧疾,初宜發散,如上五法。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蓋氣血猶實,脾胃尚強,邪未深入,吐中便有發散之義。若謂瘧不可截,恐犯中氣,逡巡畏縮至於日久,榮衛虛弱,病邪深入,飲食減少,中氣益虛,治之則難矣。所謂瘧不可截者,謂不可用砒丹大毒之藥截之也。

截瘧之方,如常山、檳榔,乃必用之藥也。隨其所受五邪之方加而用之,吐去痰涎,病即瘳矣。

風瘧,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青皮、常山、檳榔。

暑瘧,用白虎湯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

濕瘧用平胃散,加草果、常山、檳榔。

寒瘧用草果飲,加乾薑、常山、檳榔。

食瘧用青脾飲,加常山、檳榔。

有病瘧者,不能知其所受之因,只以寒熱多少辨之。如寒多熱少者,宜常山飲去知母,加檳榔,或七寶飲及秘方。如寒少熱多者,宜六物湯截瘧常山飲

上初用截法。

瘧病者,截之不退者,慎勿再截也。宜分晝發夜發,寒熱多少和解之。和解之方,以小柴胡湯、二陳湯二方相合為主治,隨四時加輔佐藥。又看有汗無汗,若無汗,要有汗,以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以正氣為主帶散。

春宜柴胡二陳湯加川芎、白朮、葛根。

夏宜本方加知母、黃柏麥門冬

夏秋之交,本方加蒼朮、白朮、豬苓澤瀉

秋宜本方加知母、白芍藥、桂枝。

冬宜本方加乾薑。

晝發者,發於巳而退於申,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柴胡湯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入薑棗煎服。

夜發者,發於亥而退於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入薑棗煎。

此上二症,皆發於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經,故用小柴胡湯主治。如子午卯酉日時發者,少陰瘧也;如辰戍丑未日時發者,太陰瘧也。

如隔日發,發於晝,寒少熱多者,此氣分病也,宜桂枝石膏湯主之;其發於夜,寒少熱多者,此血分病也,宜麻黃黃芩湯主之。

如有汗者,此正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主之;無汗者,此邪氣勝也,宜柴胡二陳湯加葛根、蒼朮、紫蘇、青皮主之。

如不能食者,宜柴胡二陳湯加白朮、草果、青皮、神麯或養胃湯主之;能食胃強者,宜柴胡二陳湯去人參,加蒼朮、青皮、紫蘇葉、常山、草果、檳榔、烏梅生薑煎服。

如大熱大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麥門冬、天花粉、知母、炒黃柏、葛根、黃連。汗多者,再加黃耆生地黃

如有痰者,胸膈痞滿,柴胡二陳湯加枳殼桔梗

有大便燥實者,宜大柴胡湯加檳榔下之。

瘧疾調理,家秘平瘧養脾丸最效。

上中用和解法。

痎瘧,老瘧也,三日一發者,陰經受病也。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取風汗。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飲,及經試劫藥,胃氣大傷,其病難愈。必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加以滋陰養血之藥,或平瘧養脾丸常常服之,以平為期。兼服丹溪大補陰丸,仍節飲食,避風寒,遠房室,無不愈者。

瘧久成勞者,蓋因其人不善調養,耽食悅色,無所不至也。其補養湯丸宜久服之,勿求近功自棄其身,以至日漸羸瘦,遂成勞瘵之病,不可救矣。

其有久瘧之後,腹中有塊者,此名瘧母,當用丸藥消去之。丹溪有鱉甲丸,《辨疑》有鱉甲烏梅丸,嚴氏有鱉甲飲子,予家有消癖丸,皆經驗之方,宜擇而用之。如癖不去,則瘧終不愈,錢氏所謂癖為寒熱者是也。

上末用補法。

瘧有諸般以類求,瘴嵐溪毒惡涎留,

陰虛誤治多成瘵,癖不消時病不瘳。

有疫瘧者,有瘴瘧者,有溪毒瘧者,有鬼瘧者,種種不同。此皆邪毒不正之氣,人受之者,藏於臟腑之中,化為毒涎,遂成瘧疾。非大吐大下之劑,不能治也。如以尋常正法治之,必無效矣。

疫瘧者,一歲之中,有偏勝之氣,長幼相似,宜先以敗毒散發散之;後不已者,以大柴胡湯加檳榔下之。

瘴瘧者,近山則有之,乃風瘴,溪源鬱蒸之氣使然也。自嶺以南地方,苦炎燥濕不常,人多瘴瘧。其症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此脾胃實熱所致,宜先以辟邪,再吐去其痰,次以芎神丸下之。

溪毒有二:今江淮之間,多有射工蟲伏藏溪中,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人不見其形。若中其毒,轉為寒熱而似瘧,鄉人呼為沙病者是也。治此者,或用苧麻作弓,蘸熱水於遍身刮之,或以燈心蘸麻油點火焠之,或於手十指頭近甲處,針刺出血,皆能使腠理開通,榮衛舒暢而愈。此亦發散之義。

又夏間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百蟲吐毒之時,溪澗之中水多不潔,人飲之者,化為毒涎,遂成瘧疾。先宜吐之,瓜蒂散;吐之不盡,磨沉香水送下雄黃解毒丸

如上諸瘧有成瘧母者,宜用芫花消癖丸取之,後以養胃湯調之。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瘧脈弦實為辨耳,若作瘧疾治之,投以發散劫截之劑,多致誤人。醫者於此,當以脈證參驗其虛實而治之,毋縱劫截以殺人也,宜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炒柏、知母。

又有勞瘧者,經年不差,瘧須小愈,微勞不任,又復發作也。此脾虛證,宜用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鱉甲治之。

又有七情之傷,鬱而成瘧者,此脫營失精之病,當從痰治,以二陳湯為主,各隨臟氣,加對病之藥。然此乃神思間病,非針藥之能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