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中風

帝坐明堂觀八風,喜從正位怕從沖,

邪虛晝發民多病,強弱中間論不同。

夫八風者,八方之風也。太乙移宮之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是日也,黃帝坐於明堂之中,以察其災祥之變,與岐伯天師從容問答,著之於經,垂法萬世。其見於經者,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風從正北方坎位來,名曰大剛風。立春日移居天留,風從東北方艮位來,名曰凶風。

春分日移居倉門,風從東方震位來,名曰嬰兒風。立夏日移居陰洛,風從東南方巽位來,名曰弱風。夏至日移居天宮,風從南方離位來,名曰大弱風。立秋日移居玄委,風從西南方坤位來,名曰謀風。秋分日移居倉果,風從西方兌位來,名曰剛風。立冬日移居新洛,風從西北方乾位來,名曰坼風。

故於八節之日,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正位來為實風,主長養萬物;如從其沖後來為虛風,主殺,主害,傷人者也。其風晝發者,民多病,夜發者,少病,民皆睡也。強者氣實,雖有大風苛毒,不能害之。弱者氣虛,易於感邪,故經曰: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

善行數變莫如風,正邪衰微引賊攻,

內外淺深須要辨,治分三法是良工。

經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故曰賊風。中風之病,多起虛弱之人,由外而內,由淺而深,有中血脈、中腑臟之不同。按《發明》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脈者病在表,宜汗之;中腑者病在裡,宜下之;表裡已和,宜養血通氣。

六經形症見於經,便溺如難屬厥陰,

對症主方求必中,勿輕汗下損元真。

《發明》云: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如減;內有便溺之阻隔,則從三化湯通利之。又按《機要》云: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宜治在經,當以大藥養之,大秦艽湯是也。

按《內經·風論》,歷陳五臟與胃風之病,皆多汗而惡風。

體若虛羸易中風,挾痰挾火與邪通,

經分五臟須明瞭,脈症乖違即不中。

謹按經文《仁齋直指》所論,五臟與胃風之症與脈各自不同。

心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偃臥不能傾側,發熱失音。診在口,其色赤,故唇赤者可治。若唇上黑白青黃,乃心壞為水。面目停停時時慄動者,死。其脈浮而洪,宜小續命湯麻黃乾薑石膏杏仁,加白茯苓、生地、木通黃連、麥冬主之。

肝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踞坐,不能低頭,目直視,嗌乾,脅下痛,諸筋攣急,頭目瞤動。診在目下,其色青,故青繞兩目連額微青面黃者,可治。若火勢青黑,其目一白者,死。其脈浮而弦,宜小續命湯去麻黃、乾薑、杏仁,加羌活防風黃芩、梔仁主之。

肺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偃臥,時咳喘息,胸滿短氣,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故目下及鼻四圍以至於口色白者,可治。若色黃,乃肺壞為血,與循衣摸空者,死。其脈浮而澀,宜小續命湯去桂枝、乾薑,加黃芩、梔子、蘇葉主之。

腎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踞坐,腰脊痛引小腹,面㾓然浮腫,隱曲不得。診在肌下,其色黑故耳,黑者可治。若視左右脅有黃點,面如土色,髮直、發黃者,死。其脈浮而滑,小續命湯去石膏、杏仁,加黃柏細辛附子主之。

脾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不嗜食,腹滿,皮肉瞤動。診在鼻上,其色黃,故唇黃吐黃汁者可治。若手足青且冷,目下青者,死。其脈浮而緩,小續命湯去麻黃、杏仁、石膏,加黃耆白芷白芍主之。

胃中風者,頸多汗,惡風,其症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痞滿,張口喘息,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右關脈弦而緩帶浮,宜胃風湯主之。

火生於木木生風,風火原來共一宗,

治得火時風自散,不從標本只從中。

經曰:諸風振掉,皆屬肝木。蓋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身中則肝應之。風之從肝,自然之理也。自河間先生本諸《內經》作《原病式》,然後風從肝治,其義始明。古方用續命、排風治之者,乃火鬱發之之意也。河間用通聖散,仲陽用瀉青丸治之,乃風淫所勝,治以辛涼。

今之論者,乃謂古方之所治者,真中風也;河間之所治者,類中風之病也。豈理也哉!謹按經云: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中者謂少陽相火也。膽為少陽相火,肝之從火,其義甚明。

風從火治理須明,亦有脾虛被木侵,

濕則生痰與風似,莫將中氣作風稱。

真中風者,風自外入也。知八風之變,從虛而入,初得之,其邪在表,故宜辛甘溫熱之劑以發散之,不使傳變深入於裡也,《金匱》續命湯、防風羌活湯主之。二三日後,邪入於裡,漸變為熱,通聖散主之。如脾胃不足,肝木乘之為風病者,此風自內出者也。宜補中益氣湯建中湯加防風主之。

如因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者,此即《內經》土氣之下,木氣承之,亢則害,承乃制之病,所謂土極而兼木化者也,宜攝生飲子主之。痰盛氣實者宜吐,稀涎散主之。氣虛者不可吐。

七情五志火相推,氣中如風火所為,

烏藥有方能順氣,蠟丸蘇合治顛危。

經云:憂喜悲恐怒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又云: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七情之病也。五志,心之志為喜,喜傷心;肝之志為怒,怒傷肝;脾之志為思,思傷脾;肺之志為憂,憂傷肺;腎之志為恐,恐傷腎。此五志之病也。

七情五志皆不可過,氣過而有餘便是火。故河間云: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人有中氣卒倒者,目閉口合,痰涎壅塞,有似中風之狀,但不瘈瘲搐掣耳,急用蘇合丸灌之,待其蘇甦,烏藥順氣散主之。

四肢痿弱狀如癱,莫作風邪一類看,

病屬肺經多燥熱,欲求治法問東垣。

丹溪云: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其昏惑、瘈瘲、瞀悶、冒昧、暴病、鬱冒、矇昧、暴瘖、瘈昧,皆屬於火。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若以中風之法治之,寧免虛虛之禍乎?宜東垣清燥湯健步丸主之見痿病。

風淫平治以辛涼,今古相傳續命湯,

辛熱過多能助火,不如通聖泄青良。

經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蓋木之味酸,辛勝酸;木之氣溫,涼勝溫。此五行相制之理也。古今所錄治中風者,皆以小續命湯為主,有桂、附、乾薑辛熱之藥,雖有黃芩、石膏,如一杯之水,豈能勝車薪之火哉?惟云風從汗散,初則服之,以發散風邪則可,如常服之,寧不助火為變耶?自河間、仲陽深得經中之意,以通聖散、瀉青丸為治火瀉肝之主,乃治其本也。

初中風時發散宜,小柴胡湯合桂枝,

便溺阻隔搜風取,調養無如大補奇。

《發明》云:中風主治各不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加減;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今按《機要》云:治宜少汗,謂中風之病;有汗惡風,續命湯有麻黃不可輕用也。亦宜少下,謂風乃肝病,肝強脾弱,三化湯乃仲景小承氣以瀉痞滿實之藥,不敢妄用也。

又不可利小便,謂中風有自汗,則津液外泄,小便自少,此東垣有五苓散之禁,恐重亡津液也。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斯為無疾人矣。風而挾虛,理宜補養,仲景治風虛、腳氣,用八味丸,略露端緒。

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耶?故予主以小柴胡桂枝,以代續命湯者,小柴胡乃足厥陰、少陽之藥,桂枝湯又治中風自汗之症藥也。經云:肝病者,大小便難,主搜風。順氣丸以代三化湯者,所以治風痹之病也;以十全大補湯代大秦艽湯、愈風湯者,取其養血益氣,收大補十全之功也。

中風之脈喜浮虛,浮緩而遲病易愈,

脾脈緩時空費力,小虛急數可嗟吁。

《正理論》云:風則浮虛。又云:浮脈而緩者為中風。《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診人被風,不仁痿痹。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脈訣》歌云:中風口噤遲浮吉,虛小還當命必殂。《玉函》歌云:風疾脾緩空費力。

中風人在四旬逾,腎氣始衰榮衛虛,

肥者多痰知氣弱,瘦人多火血無餘。

《發明》云: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多有風疾,少壯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患氣衰而然也。按《內經》曰:人年四十則腎氣始衰,發班、面槁,加以縱欲,則不待四十而腎衰也。腎水既衰,火寡於畏,故風病生焉。肥人中風多屬氣虛,治宜六君子湯為主,加行痰散風利關節之劑,恐痰泥經絡也。

瘦人中風,多屬血虛有火,宜四物加黃柏、知母以滋陰降火為主,則風自退也。又有肥人血虛、瘦人氣虛者,當以脈症辨之,不可拘泥。

癱瘓休將左右分,皆因血少不榮筋,

若將痿痹同條貫,誤殺閻浮多少人。

古書云:手足不遂者,左曰癱,謂屬死血也;右曰瘓,謂屬痰也。自予論之,癱瘓總是血枯之病,蓋為痰泥經絡,遂氣血不行以榮養其筋也。癱者,為手足木強難舉動也。瘓者,謂手足軟弱,雖能運動而無力也。癱者已成廢人,不可治也;惟瘓者,八味地黃丸主之。若痿痹之病,又不可與癱瘓同論。

瘓與痿相似,瘓則口角流涎,語言謇澀;痿則無是病,但手足軟弱無力也。癱與痹相似,癱則木強難動;痹則遊走疼痛,乍作乍止也。痿與痹相似,痿則不痛,而痹痛也。治法各見本病,惟癱瘓宜大防風湯主之。

百病無如風最先,莫將雜病一般看,

中間惡症須詳察,勿被時人作笑談。

中風惡症,若口開手撤,泄血遺尿,眼合不開,或瞪目直視,汗出不流,吐沫氣喘,聲如鼾睡,面緋面黑,髮直頭搖,手足口鼻清冷,口噤,喑不能言,皆為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