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嘔吐脈候

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為吐。脈緊而滑者吐逆,緊而澀者難治。寸口脈數者吐,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汁者死。中焦噦逆,其聲短,是水穀之病,為胃火,易治;下焦噦逆,其聲長,是虛邪之病,為陰火,難治。低聲頻密相連,為實,易治;半晌噦一聲,為虛,難治。

白話文:

  • 脈搏緊繃且次數密集,同時伴有嘔吐。

  • 脈搏浮動且次數密集,也代表有嘔吐現象。

  • 脈搏緊繃但滑潤的人,容易出現嘔吐和反胃。

  • 脈搏緊繃而澀滯的人,病情比較難以治癒。

  • 寸口脈次數密集的人,容易出現嘔吐。

  • 脈搏虛弱而伴有嘔吐,小便次數頻繁,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症狀的人,通常難以治癒。

  • 嘔吐劇烈疼痛,嘔吐物顏色像青菜汁的人,通常難以治癒。

  • 中焦部位出現呃逆,聲音短促,這是水穀之病,屬於胃火,容易治癒。

  • 下焦部位出現呃逆,聲音悠長,這是虛邪之病,屬於陰火,難以治癒。

  • 呃逆聲音低沉且連續不斷,屬於實證,容易治癒。

  • 隔一段時間纔出現一次呃逆,屬於虛證,難以治癒。

暴病發噦,必痰食血,或怒氣所幹,易治;久病發噦者,多難治。

白話文:

突然發作的嘔吐,必定是痰液、食物或血,或者是因為生氣導致,容易治療;慢性病發作的嘔吐,大多數難以治療。

2. 附方

〔平肝〕,左金丸,見一卷火。

〔平肝〕,戊己湯,見本卷飲食。

〔胃寒〕,吳茱萸湯,吳萸,人參,姜,棗

白話文:

平肝

左金丸(見第一卷「火」)

平肝

戊己湯(見本卷「飲食」)

胃寒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紅棗)

〔行滯〕,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加,木香砂仁

白話文:

〔氣血或痰濁〕,用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加入木香、砂仁。

〔鎮逆〕,旋覆代赭湯,人參,甘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姜,棗

白話文:

〔鎮逆〕,旋覆代赭湯,人參,甘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姜,棗

旋覆代赭湯:

  • 人參:補氣益血,扶正固本。
  • 甘草: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 旋覆花: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代赭石:止血安神,清熱除煩。
  • 半夏:化痰止嘔,降逆平喘。
  • 姜: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 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除痰〕,大棗,見一卷中風。

〔扶陽〕,理中湯,見一卷濕。

〔祛風〕,真武湯,見二卷喘。

〔消痞〕,生薑瀉心湯,見本卷飲食。

〔液虛〕,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

〔行水〕,小半夏湯,半夏,姜

〔化痰〕,溫膽湯,見一卷溫。

白話文:

化痰

大棗:見中風第一卷。

扶陽

理中湯:見濕症第一卷。

祛風

真武湯:見喘症第二卷。

消痞

生薑瀉心湯:見飲食這一卷。

液虛

大半夏湯

  • 半夏
  • 人參
  • 白蜜

行水

小半夏湯

  • 半夏

化痰

溫膽湯:見溫病第一卷。

〔伏蛔〕,理中安蛔湯,參(三錢),術,苓,姜(各一錢半),川椒(炒,十四粒),烏梅(三個),不用甘草,忌甜。

白話文:

治療蛔蟲病的理中安蛔湯,由人參(三錢)、白術、茯苓、生薑(各一錢半)、炒川椒(十四粒)及烏梅(三個)組成,不用甘草,忌吃甜食。

〔蛔厥〕,烏梅丸,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當歸,川椒,乾薑黃連

白話文:

[蛔厥],烏梅丸。

烏梅丸是由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當歸、川椒、乾薑、黃連組成。

烏梅:具有清熱止瀉、生津止渴、斂肺止咳的作用。

細辛: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通竅醒腦的作用。

附子:具有溫陽補腎、回陽救逆、祛寒止痛的作用。

桂枝:具有解表散寒、溫通經脈、止痛的作用。

人參:具有補氣固脫、益氣養神的作用。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川椒:具有溫中止瀉、健胃消食、散寒祛濕的作用。

乾薑:具有溫中止瀉、回陽救逆、發汗散寒的作用。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這些藥材合用,具有溫陽補虛、驅蟲止瀉的作用。

〔伏蛔〕,安胃丸,烏梅,川椒,川附,桂枝,乾薑,黃柏,黃連,川楝子,廣皮,青皮白芍,人參

白話文:

〔伏蛔〕,安胃丸,烏梅、川椒、川附、桂枝、乾薑、黃柏、黃連、川楝子、廣皮、青皮、白芍、人參等藥材組成。

具有溫胃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疼痛、嘔吐、泄瀉等症。

〔止嘔〕,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白話文:

制止嘔吐

半夏瀉心湯,《傷寒雜病論》卷一溫病篇

〔暴吐〕,生薑橘皮湯橘皮,姜

白話文:

【嘔吐不止】,用生薑橘皮湯,橘皮,生薑

〔嘔吐〕,橘皮半夏湯,橘皮,半夏,姜

〔暴吐〕,枳桔湯,枳,桔,陳,樸,木香

白話文:

嘔吐

橘皮半夏湯 橘皮、半夏、生薑

暴吐

枳桔湯 枳殼、桔梗、陳皮、樸硝、木香

〔反胃〕,金花丸,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天麻(五錢),雄黃(二錢),白麵(三兩),滴水為丸,薑湯下。

白話文:

[反胃],金花丸,生南星,生半夏(各 30 公克),天麻(15 公克),雄黃(6 公克),白麵(90 公克),滴水為丸,薑湯送服。

〔去積〕,紫沉丸,杏,蔻,陳,夏,砂仁,烏梅,丁香檳榔沉香,木香,巴霜,醋糊丸。

白話文:

〔消除積食〕,紫沉丸,杏仁,蔻仁,陳皮,砂仁,烏梅,丁香,檳榔,沉香,木香,巴霜,醋糊丸。

〔通閉〕,半夏生薑大黃湯,夏,姜,大黃

白話文:

〔通閉〕,半夏生薑大黃湯,半夏、生薑、大黃。

〔泄飲〕,豬苓湯豬苓,赤苓,白朮

白話文:

【泄飲】,即水腫。

豬苓湯的組成:豬苓、赤苓、白朮。

豬苓湯的作用:豬苓湯可以利尿消腫,適用於水腫。

〔吐厥〕,橘皮湯,橘皮,生薑

白話文:

吐厥

橘皮湯

材料:

  • 橘皮
  • 生薑

〔散逆〕,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加薑汁,人參,甘草,大棗

白話文:

〔驅散上逆〕,橘皮竹茹湯,材料有橘皮、竹茹,加入薑汁、人參、甘草、大棗等藥材。

〔逐寒〕,半夏乾薑湯,半夏,乾薑,漿水煎。

白話文:

驅逐寒氣:使用半夏乾薑湯。把半夏和乾薑磨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煎服。

〔溫胃〕,紅豆丸,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粒),薑汁糊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入一丸,煨熟嚼之。

白話文:

溫暖胃氣的紅豆丸

材料

  • 紅豆:21粒
  • 丁香:21粒
  • 胡椒:21粒
  • 砂仁:21粒

做法

  1. 將紅豆、丁香、胡椒、砂仁研磨成細粉。

  2. 加入薑汁攪拌成糊狀。

  3. 取一顆大棗,去核,填入一丸藥糊。

  4. 將填好藥糊的大棗放入鍋中煨熟。

  5. 取出藥丸,嚼碎吞服。

〔脾郁〕,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白話文:

脾鬱

歸脾湯

本方出自《傷寒雜病論》第二卷「勞瘵」篇。

〔漏氣〕,麥冬湯,麥冬,參,術,陳,苓,竹茹,甘草,蘆根玉竹,陳米,姜

白話文:

治療漏氣的湯劑,所需的藥材包括:麥冬、人參、白術、陳皮、茯苓、竹茹、甘草、蘆根、玉竹、陳米、生薑。

〔走哺〕,人參湯,人參,黃芩知母,玉竹,蘆根,竹茹,白朮,梔子陳皮石膏

白話文:

〔走哺〕,參湯:人參、黃芩、知母、玉竹、蘆根、竹茹、白朮、梔子、陳皮、石膏。

〔鎮墜〕,靈砂丹,見二卷喘。

白話文:

鎮墜:靈砂丹(參閱第二卷哮喘)

〔鎮逆〕,養正丹,硝石,硫黃(各一兩),研末,入瓷器內微火炒,再研,次用水飛。元精石(一兩),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二兩),醋糊丸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一名來復丹,又名黑錫丹

白話文:

鎮逆丹,是由養正丹、硝石、硫黃(各一兩)研成細末,放入瓷器中以微火炒製,再研磨,然後用水飛。再加入元精石(一兩)、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二兩),用醋糊丸成豆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米飲送服。此藥又名來復丹或黑錫丹。

〔胃虛〕,比和飲四君子湯加,陳皮,砂仁,藿香,神麯,陳米,伏龍肝,姜,棗

白話文:

〔胃虛〕

方劑:「比和飲」加上陳皮、砂仁、藿香、神麯、陳米、伏龍肝、姜、棗。

胃虛的治療方劑:「比和飲」加上陳皮、砂仁、藿香、神麯、陳米、伏龍肝、姜、棗等藥材。

〔止吐〕,藿香安胃散,橘皮,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五分),

〔清胃〕,竹葉石膏湯,見一卷傷風。

〔劫飲〕,二術二陳湯,見二卷痰飲。

〔和脾〕,溫胃飲,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胃虛的治療方劑:

「比和飲」加上陳皮、砂仁、藿香、神麴、陳米、茯苓、薑、棗等藥材。

其他針對胃虛的治療方法:

止吐:

  • 藿香安胃散:橘皮、人參、丁香、藿香(每味二錢五分)

清胃:

  • 竹葉石膏湯:參照卷一的傷風條目

劫飲:

  • 二術二陳湯:參照卷二的痰飲條目

和脾:

  • 溫胃飲:參照卷一的風中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