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醫門法律》~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瘧證門方

白虎加桂枝湯(《金匱》方有論),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兩),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白話文:

白虎加桂枝湯藥方(出自《金匱要略》),配料有: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過的)、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熱服用,出汗後症狀即可痊癒。

蜀漆散(《金匱》方有論),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白話文:

蜀漆散方(《金匱》方書上有所論述),蜀漆(洗去腥味),雲母(燒製二日兩夜),龍骨(三者等份),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細末。在沒有發作前,用米湯送服半錢,如果是溫瘧(即三日一發之瘧)再加半錢蜀漆,在發作時服用一錢。

牡蠣湯《外臺秘要》方(《金匱》有論),治牡瘧。牡蠣(四兩熬),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白話文:

牡蠣湯(出自《外臺祕要》方,《金匱》也有記載),用於治療牡瘧。

做法

  1. 牡蠣四兩,熬製。

  2. 麻黃四兩,去掉節。

  3. 甘草二兩。

  4. 蜀漆三兩。

用法

將以上四種藥材放入水中,共八升,先煮蜀漆和麻黃,去除浮沫,直到藥液減為六升,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藥液減為二升,即可服用,每次服用一升。

注意事項

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的現象,則不要再服用。

柴胡半夏加栝蔞湯方(《金匱》有論),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柴胡(八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白話文: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收錄於《金匱要略》),用於治療發燒時口渴的瘧疾,也可用於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

藥方組成:

  • 柴胡(八兩)
  • 人參(三兩)
  • 黃芩(三兩)
  • 甘草(三兩)
  • 栝蔞根(四兩)
  • 生薑(二兩)
  • 大棗(十二枚)

服用方法:

以上七種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汁,去除藥渣。再煎煮一次,取二升藥汁,溫熱後分兩次服用,每天服用兩次。

柴胡桂薑湯(《金匱》有論),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白話文:

柴胡桂薑湯(《金匱要略》中有所論述),用於治療以寒症為主,輕微發熱的瘧疾,有時僅有寒症而無熱症,服用一劑後,效果極佳。

所需藥材有: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熬製)

甘草(二兩,炙製)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水一斗二升(約10升),煮沸後取六升藥液,去渣,再煎煮取三升藥液,溫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服用此方初期,可能會感到輕微煩躁,繼續服用,會出汗並逐步康復。

鱉甲煎丸(《金匱》有論),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藶(一分熬),石韋(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䗪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蜋(六分),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為末,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泥瀾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末煎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二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白話文:

《鱉甲煎丸方》出自《金匱要略》,使用以下藥材製藥:

  • 鱉甲(12片,烤製過)
  • 烏扇(3分,燒製過)
  • 黃芩(3分)
  • 柴胡(6分)
  • 鼠婦(3分,煮過)
  • 乾薑(3分)
  • 大黃(3分)
  • 芍藥(5分)
  • 桂枝(3分)
  • 葶藶(1分,煮過)
  • 石韋(3分,去除毛)
  • 厚朴(3分)
  • 牡丹(5分,去除花心)
  • 瞿麥(2分)
  • 紫葳(3分)
  • 半夏(1分)
  • 人參(1分)
  • 䗪蟲(5分,煮過)
  • 阿膠(3分,烤製過)
  • 蜂窠(4分,烤製過)
  • 赤硝(12分)
  • 蜣蜋(6分)
  • 桃仁(2分)

將上述23種藥材磨成粉末。在竈下燒灰一斗,並將清酒一斛與五斗水混合,浸泡藥灰,待酒剩一半時,放入鱉甲一起煮,直到混合物變稠如膠漆為止。過濾藥汁加入藥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7丸,每日服三次。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但使用12片鱉甲,並添加海藻2分、大戟1分、䗪蟲5分,且不含鼠婦、赤硝兩種藥材。藥材比例同上述,將鱉甲煎汁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藥丸。

桂枝黃芩湯,柴胡(一兩二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四錢五分),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一錢),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昌按:此方小柴胡湯合白虎加桂枝,於和法中兼解表熱,遵用仲景聖法,可喜可喜。

白話文:

桂枝黃芩湯:

柴胡(一兩二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四錢五分),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一錢),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昌按:此方是將小柴胡湯與白虎湯加上桂枝合方,用和法的同時兼解表熱,遵用仲景的聖法,真是令人高興。

人參柴胡引子(《事親》),人參,柴胡,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昌按:此即小柴胡去半夏,加大黃,當歸、芍藥,大柴胡去半夏、枳實,加人參、當歸。於和法中略施攻裡之法,深中肯綮。

白話文:

人參柴胡引子(出自《事親》),人參、柴胡、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等分),以上中藥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熟,去掉藥渣,溫服。昌按:這就是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大黃、當歸、芍藥,大柴胡湯去除半夏、枳實,加入人參、當歸。在和法略微施用攻裡的方法,深中肯綮。

柴樸湯,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朮,厚朴,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一錢),甘草(三分),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發日五更服。氣弱加人參、白朮。食不克化加神麯、麥芽山楂。昌按:此方治瘧因起於暑濕,及食滯者宜之。

白話文:

柴樸湯


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朮、厚朴、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一錢),甘草(三分),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在清晨五更的時候服用。

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和白朮。

如果食物不消化可以加入神麴、麥芽和山楂。

這帖藥方適用於暑濕引起的瘧疾,以及食物滯留引起的瘧疾。

加味香薷飲香薷(二錢),厚朴(制),扁豆(炒),白朮(炒),白芍藥(炒),陳皮,白茯苓,黃芩(各一錢),黃連(薑汁炒),甘草(炙),豬苓澤瀉(各五分),木瓜(七分),上生薑煎服。口渴實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虛者,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昌按:此方暑邪入里,外無表證者宜之。

白話文:

《加味香薷飲》的配方:

  • 香薷:二錢
  • 厚朴:經過處理(一錢)
  • 扁豆:炒過(一錢)
  • 白朮:炒過(一錢)
  • 白芍藥:炒過(一錢)
  • 陳皮:一錢
  • 白茯苓:一錢
  • 黃芩:一錢
  • 黃連:用薑汁炒過(五分)
  • 甘草:炙烤過(五分)
  • 豬苓:五分
  • 澤瀉:五分
  • 木瓜:七分

以上藥材一起煎煮,服用藥液。

如果患者口渴且體質實熱,可以加入天花粉、葛根、知母。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可以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人參。

昌按:這個方劑適用於暑邪進入體內,但沒有表證的患者。

祛瘧散黃耆(蜜炙一錢六分),人參,白朮,白茯苓,砂仁草果,陳皮(去白),五味子(各一錢),甘草(七分),烏梅(三枚去核),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鍾溫服。昌按:此方表裡之邪已透,中氣虛弱者可用。

白話文:

  • 祛瘧散

配方:

黃耆:1錢6分,蜜炙

人參:1錢

白朮:1錢

白茯苓:1錢

砂仁:1錢

草果:1錢

陳皮:1錢,去白

五味子:1錢

甘草:7分

烏梅:3枚,去核

製法:

將所有藥材放入鍋中,加入2碗水,薑3片,棗2枚,煮成1碗,溫服。

昌按:

此方適用於表裡之邪已透,中氣虛弱者。

二術柴葛湯,治諸瘧必用之劑。白朮,蒼朮,柴胡,葛根,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分),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渴,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間日、或三日發,午後或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黃酒炒、知母各一錢,酒黃耆、酒紅花各四分。提在陽分,可截之。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地黃、歸、芍以補血。若陽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葛根以發之。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熟地、黃耆、黃柏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食少者,加人參、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麯、麥芽、枳實各一錢,黃連五分。痰盛加姜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連、黃芩各六分。若用截之,加檳榔常山青皮、黃芩各一錢,烏梅肉三枚。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黃耆、陳皮,以滋補氣血。

白話文:

二術柴葛湯,是治療各種瘧疾的必用藥劑。_二術柴葛湯_中,白朮、蒼朮、柴胡、葛根、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分,如果瘧疾發病為每日一日,且在上午前半段發作,這表示邪氣在陽分,此時需加入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如果發燒且頭痛嚴重,再添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渴,再加入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如果瘧疾是隔日、或隔兩日發作,且在下午或晚上發作,這表示邪氣在陰分,此時需加入川芎、酒炒當歸、芍藥、酒炒熟地黃、知母,各一錢,酒黃耆、酒紅花,各四分。若是陽分證,可用二術柴葛湯截斷病程。如果間隔一日,連續發作兩天,或日夜各發作一次,這表示氣血都虛弱,此時需加入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地黃、歸、芍以補血。如果陽瘧多汗,則用黃耆、人參、白朮來斂汗。如果沒有汗,則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葛根來發汗。如果陰瘧多汗,則用當歸、白芍、熟地、黃耆、黃柏來斂汗。如果沒有汗,則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來發汗。如果胃氣虛弱,飲食減少,或服用截斷藥物傷及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則加入人參、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如果傷食積滯,或有食物積滯,則加入神麯、麥芽、枳實,各一錢,黃連五分。如果痰濕盛,則加入姜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連、黃芩,各六分。如果需要截斷病程,則加入檳榔、常山、青皮、黃芩,各一錢,烏梅肉三枚。如果瘧疾日久虛弱,寒熱不顯著,或沒有寒症,只有輕微發熱,這表示邪氣已消除,此時僅使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入柴胡、黃芩、黃耆、陳皮,以滋補氣血即可。

柴苓湯(《活人》),治瘧熱多寒少,口燥心煩少睡。(即小柴胡湯五苓散。小柴胡湯見黃疸門。)

白話文:

柴苓湯(出自《活人書》),用於治療瘧疾,以熱症為主,寒症較輕,症狀包括口乾、心煩、睡眠少。(柴苓湯即小柴胡湯與五苓散的合方。小柴胡湯詳見「黃疸」類別。)

五苓散(見三氣門。),昌按:活人柴苓湯,治瘧之要藥也。然不敢輒入正選,姑存備用者,則以五苓散利水,恐遇木火乘胃,大耗津液。大渴引水自救之證,反利其小水,而自犯其律也,用方者詳之。

白話文:

五苓散(見三氣門。),昌按:活人柴苓湯,是治療瘧疾的主要藥方。但是我不敢直接將它放進主要藥方的選擇清單中,姑且先備用,是因為五苓散具有利水的作用,擔心遇到肝膽鬱熱型瘧疾,會大量消耗津液。此時患者會非常口渴,喝很多水來緩解口渴,但五苓散反而會增強小便的排出,這會導致身體更缺水,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使用五苓散時應特別注意。

半夏散,治痰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額角,並胸前肌肉瞤動,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帶赤,宜服之。半夏(泡七次為末薑汁和調作餅曬乾),藿香,羌活,芎藭(各一分),牽牛(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白湯調下。

白話文:

半夏散,用於治療瘧疾發作有時,發熱多,畏寒少,頭痛在額角,並且胸前肌肉抽搐,食物剛入口就吐出來,臉色發紅,適合服用此方。半夏(浸泡七次後研成細末,用薑汁調和製成餅狀後曬乾),藿香、羌活、芎藭(各一分),牽牛(半兩),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白湯送服。

露姜飲,治脾胃痰瘧,發為寒熱。生薑(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治久瘧。常山(酒炒),草果,檳榔,知母(酒炒),陳皮,青皮,川芎,枳殼,柴胡,黃芩,荊芥白芷,人參,紫蘇,蒼朮,白朮,半夏,良薑,茯苓,桂枝,葛根,甘草,杏仁,烏梅(各等分),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發日早服。昌按:此方治久瘧母瘧,邪氣散漫,表裡俱亂。廣其法以求之,然仍不離小柴胡湯為主,亦可喜也。

白話文:

二十四味斷瘧飲」用於治療久瘧。藥方中包含:

  • 常山(用酒炒過)
  • 草果
  • 檳榔
  • 知母(用酒炒過)
  • 陳皮
  • 青皮
  • 川芎
  • 枳殼
  • 柴胡
  • 黃芩
  • 荊芥
  • 白芷
  • 人參
  • 紫蘇
  • 蒼朮
  • 白朮
  • 半夏
  • 良薑
  • 茯苓
  • 桂枝
  • 葛根
  • 甘草
  • 杏仁
  • 烏梅

各藥材等分,搗碎成小塊,每服一兩,加入二碗水、三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八分,在清晨飲用。

昌按:此方治療久瘧,即瘧母瘧疾,其邪氣散漫,表裡俱亂。藥方廣泛使用各種藥材來治療,但仍秉承小柴胡湯的原理,也是值得稱讚的。

治瘧,因勞役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補中益氣湯。(方見虛勞門)

小柴胡湯加常山,截瘧神效。(方見黃疸門)

婦人久瘧,用小柴胡,合四物湯服之。(小柴胡湯見黃疸門,四物湯見婦人門。)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調醋炙鱉甲末效。

白話文:

小兒瘧疾,如果有痞塊,可用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服,調入醋炙鱉甲末服下即可。

《正傳》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痎瘧三年。俱發於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發於巳而退於申。一人夜發,發於亥而退於寅。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夜發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青皮,各與十帖,加薑棗煎,於未發前二時,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白話文:

《正傳》中記載了兩名男子,皆為四五十歲,都患有瘧疾三年。兩人的瘧疾都會在寅日、申日、巳日、亥日發作。一位男子是白天發作,在巳時發作,在申時退去。另一位男子是晚上發作,在亥時發作,在寅時退去。白天發作的男子,屬於陰中之陽,其病情宜補氣解表,可用小柴胡湯加倍柴胡和人參,再加入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晚上發作的男子,屬於陰中之陰,其病情宜補血疏肝,可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再加入青皮,每人各給十帖藥,加上薑棗煎服,在未發作前兩小時,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兩人同日大汗淋漓而痊癒。

丹溪治一人,因勞役發嗽得痎瘧,又服發散藥,變為發熱,舌短,語言不正,痰吼有聲,脈洪實似滑。先用獨參湯,加竹瀝蛤殼,一服後,吐膠痰,舌本正,後用黃耆人參湯,半月愈。

白話文:

丹溪大夫曾經診治一位病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咳嗽和瘧疾,後來醫生開了發散的藥給病人服,但藥物副作用,導致病人出現發熱、舌頭短、語言不清的症狀,並且痰液裏有聲響,脈搏洪實並且十分滑動。丹溪先用獨參湯給病人服用,並加入竹瀝和二蛤殼,在服藥後,病人吐出了黏稠的痰液,舌頭的狀況開始好轉。接著,丹溪使用黃耆人參湯來治療病人,半個月後病人痊癒。

一婦病瘧,三日一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時寒,議作虛寒治。疑誤,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乃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當作實熱治,與三化丸。旬日後,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令淡滋味,果應。

白話文:

有一位女士患有瘧疾,每三天發作一次,食慾不振,月經也不來了,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我為她把脈時,沒有脈搏,身體有時也會感到寒冷,我認為她是虛寒體質,就準備用溫補的藥物進行治療。但我心中還是有些懷疑,於是又仔細診斷了一次。我發現她梳洗打扮,說話和動作都和正常人一樣,這讓我開始懷疑我之前的診斷是否錯誤。月經不來,並不是因為她沒有血,而是因為痰氣凝結在體內。脈搏沒有,並不是因為她的血氣衰弱,而是因為積痰生熱,導致脈搏隱伏看不見。因此,我決定改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並給她開了三化丸。十天後,她的食慾增進了,脈搏也出現了,並且帶有一點弦脈。我告訴她,胃氣已經恢復了,即使不繼續吃藥,瘧疾也會自然痊癒,月經也會恢復正常。我讓她飲食清淡,果然她的病情好轉了。

一婦痎瘧月餘,間日發於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湯,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白話文:

有一位婦人,患瘧疾一個月了,每隔一天在下午五點到七點發病,頭和身子疼痛,怕冷,喜歡喝非常燙的熱湯,脈搏沉伏,臉色晦暗。醫生診斷為實熱證,用十棗湯製成藥粉,用粥水做成像黍米那麼大的藥丸。每天三次,每次服用十粒,用津液送服。讓她吃清淡的飯菜,半個月後,大汗淋漓,疾病痊癒。

一婦人痢,因哭子變瘧,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吐,脈微數,疲甚。無邪可治,陰虛陽散,命在旦夕,遂用參朮二兩、白芍一兩、黃耆半兩、炙甘草二錢,作四大劑,服之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得了痢疾,因為哭泣兒子,導致痢疾變成了瘧疾,每天發作五六次,汗流如雨,沒有嘔吐症狀,脈搏微弱且數,體力也非常疲倦。沒有外邪可治,她是陰虛陽散。生命已經很危急,於是我用了參朮二兩、白芍一兩、黃耆半兩、炙甘草二錢,共分作四劑,服用了以後就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