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人參湯

HUANG QI REN C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中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21%
脾經 17%
胃經 14%
腎經 11%
大腸經 5%
肝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0%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人參湯」

此方劑由黃耆、升麻、人參、橘皮、麥門冬、蒼朮、白朮、黃柏、當歸、五味子、甘草組成。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可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 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
  • 夏天氣候炎熱盛行,損傷元氣。
  • 感到倦怠嗜睡,四肢不收,精神不足。
  • 兩腳痿軟,遇到早晚寒氣侵襲。
  • 日出後陽氣將要旺盛,又發熱如火。
  • 這是陰陽氣血俱不足,所以有時發熱而陰虛。
  • 有時發寒而氣虛,口裡沒有味道。
  • 眼睛裡冒火,而看東西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 小便頻繁,大便困難而便祕。
  • 胃脘部和心窩疼痛,兩脅疼痛或急劇收縮。
  • 臍下週圍像繩子束縛一樣急迫,嚴重時像刀刺一樣。
  • 腹部難以舒展,胸中閉塞,時常顯出嘔吐呃逆,或有痰嗽。
  • 口中湧出白色的泡沫,舌頭強硬。
  • 腰、背、胛骨部位都疼痛,頭痛時常發作。
  • 吃不下飯,或吃一點就飽了,一點也不想吃飯。
  • 自汗更加嚴重,如果陰氣蓋在皮毛之上,都是天氣的炎熱加重了本病。
  • 這是因為庚大腸、辛肺金被熱邪所乘而發作。
  • 癰疽膿血大量排出,敗壞發臭疼痛劇烈,以及潰爛後虛弱而發熱或疼痛,睡眠很少。

總結

中藥方劑「黃耆人參湯」主要成分是:黃耆,升麻,人參,橘皮,麥門冬,蒼朮,白朮,黃柏,當歸,五味子,甘草。

傳統服藥法


黃耆半兩,人參半兩,半夏半兩,陳橘皮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半兩,赤茯苓半兩。
安胎。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3片,煎7分,去滓,下阿膠末1小匕。溫與之,每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大便秘結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癤和癰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睡眠障礙不易流汗肋間神經疼痛頻尿手腳冰冷身體容易出汗食慾不振多痰味覺減退上腹胃脘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人參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七。 組成:黃耆、人參、白朮、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 主治:煎厥。

黃耆人參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黃耆半兩,人參半兩,半夏半兩,陳橘皮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半兩,赤茯苓半兩。 主治:安胎。主治:妊娠傷寒,服汗下諸藥,熱已退,覺氣虛不和者。

黃耆人參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3錢(蜜炙),生地5錢,熟地5錢,麥冬2錢(去心),五味1錢半,天冬3錢(去心),黃柏1錢半(鹽水炒),炙草1錢半。 主治:氣虛陰火發厥,脈軟數者。

黃耆人參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1錢(如自汗過多,更加1錢),升麻6分,人參5分(去蘆),橘皮5分(不去白),麥門冬5分(去心),蒼朮5分(無汗更加5分),白朮5分,黃柏3分(酒洗),炒曲3分,當歸身2分(酒洗),炙甘草2分,五味子9個。 主治: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主治: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目荒)(目荒)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爲熱所乘而作。癰疽膿血大泄,敗臭痛甚者,及潰後虛而發熱或作痛,少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