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7)

1. 傷暑第七

太醫局,香薷丸,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白話文:

太醫院的香薷丸,用於治療成年人和兒童因暑熱引起的悶熱、煩渴、精神恍惚、頭暈目眩、胸悶、噁心嘔吐、口苦舌燥、手腳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或者是患了霍亂、吐瀉、抽筋等病症,都可以服用。

香薷(去土),紫蘇莖葉(並用去粗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白茯神(去衣),薷香葉(去土),甘草(炙,銼),檀香(銼。各半兩)

白話文:

香薷(去掉泥土),紫蘇莖葉(一起使用,去掉粗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白茯神(去掉外皮),薷香葉(去掉泥土),甘草(烤過,切碎),檀香(切碎,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上藥碾成細末,用蜂蜜製成藥丸,每兩藥做成三十丸。每次服一到兩丸,細嚼後,用溫熱的湯送下;或者用剛打出的冷水送下也可以。小兒服半丸,不限服用時間。

太醫局,枇杷葉散,治大人、小兒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白話文:

太醫院的枇杷葉散,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在夏季炎熱天氣裡,喝太多水,導致脾胃受涼,食物不能消化,胸膈痞悶、嘔吐噁心、頭暈目眩、口乾舌燥、四肢疲倦、完全不想吃東西的症狀。或者,陰陽不調和,導致霍亂吐瀉、抽筋、煩躁不安,想喝水。

枇杷葉(去毛,淨,炙),陳橘皮(湯去瓤,焙),丁香(各半兩),香薷(三分),厚朴(薑汁塗,炙,四兩),乾木瓜,白茅根麥門冬(湯去心,焙乾),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枇杷葉(去掉毛,清洗乾淨,烘焙),陳橘皮(用熱水除去果肉,烘乾),丁香(各二錢),香薷(三錢),厚朴(塗上薑汁,烘焙,四錢),乾木瓜,白茅根,麥門冬(用熱水除去芯,烘乾),甘草(烘焙。各二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述中藥材搗碎成細末。每劑兩錢,加水一碗,放入生薑兩片,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量,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也可以用溫水調和服用。如果煩躁不安,可以搭配新汲的水服用,不限時間。三歲以上的小孩可以服用半錢,依年齡大小加減用量。

張渙治小兒伏暑嘔吐者,最宜服之,清膈飲子

香薷,淡竹葉(去枝梗,剪葉,焙乾。各一兩),白茯苓人參(去蘆頭),半夏(湯洗七次,焙乾),檀香,甘草(炙。各半兩),白粳米(一合)

白話文:

香薷、淡竹葉(去掉枝梗,剪碎,烘乾,各一兩),白茯苓、人參(去掉蘆鬚)、半夏(用湯洗七次,烘乾)、檀香、甘草(烤過,各半兩),白粳米(一合)。

上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時時如熱水令兒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治小兒中暑吐利。

上以白蒺藜苗研汁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中熱,面赤,身如水熱,或眼赤。

鬱金(三枚,用皂角水煮乾),甘草,馬牙硝(各一分),當歸(二錢)

白話文:

鬱金(三枚,用皁角水煮乾),甘草,馬牙硝(各一分),當歸(二錢)。

鬱金(三片,用皁角水煮乾),甘草,馬牙硝(各一點五克),當歸(三克)。

上末細研。一字或半錢,冷水調下。

2. 傷寒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候: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於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的症狀:傷寒是由於在嚴寒的冬天,人體受到寒冷的侵襲,寒氣侵入皮膚腠理,與血氣搏擊,於是產生寒熱、頭痛、身體疼痛的症狀,稱之為傷寒。另外,在應當溫暖的春天卻反而寒冷,這不是當時應有的氣候,這種天氣會讓人患病,稱之為時行傷寒。小孩子不會直接受到寒氣的侵襲而患上傷寒,而是因為大人在解除傷寒時,時間拖得太長,讓寒氣傷害了小孩子,所以小孩子也會患上傷寒。

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解肌發汗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寒從外搏於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泄,蘊積,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泄其氣則熱歇。凡傷寒無問長幼男女,於春夏宜發汗。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解肌發汗證候的解釋:傷寒是寒氣侵襲皮膚,寒氣從外侵入血氣,腠理閉塞,冷氣在體內無法排出,積聚在一起,因此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等症狀。因此需要解開肌膚,使腠理疏通。津液化為汗液,發散熱氣,則熱勢就會消退。凡是傷寒,不論年齡大小、男女老少,在春夏季都應該發汗治療。此外,脈搏浮大也適合發汗治療。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病邪在體表。

《千金》論曰: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傷於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

《聖惠》論:凡嬰孩傷寒,不可以燥藥發汗也。發汗,則孩子一向躁極於臟腑,熱極傷於心氣,多厥不可治也。若以性寒湯藥,陽受於冷,冷熱相擊,孩子一向驚叫不睡,熱衝於腦,頭縫開張,皮肉筋脈急脹,不可治也。若以性熱湯藥餌之,乃助於陽也。陽極則陰必爭也。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熱或冷,多狂癲驚瘈,即不可治也。

白話文:

《聖惠》論述:

凡嬰孩傷寒,不可以用燥藥使他發汗。因為發汗就會導致孩子內臟燥熱,過度熱會損傷心氣,如果孩子發作多次劇烈抽搐,就無藥可救了。如果使用偏寒的湯藥,孩子會因陽氣受冷所傷,寒熱交擊,孩子會一直驚叫不睡,熱氣衝上大腦,頭縫會擴張,皮肉筋脈急劇膨脹,無藥可救。如果使用偏熱的湯藥餵食,就會助長陽氣。陽氣過盛,陰氣就必然相爭。四肢會出汗如油,手腳可能會發熱或發冷,可能會發狂、癲癇、抽搐,也是無法治癒的。

茅先生:小兒有傷寒候。身微熱,⿰口孜啀吐乳,鼻塞,咳嗽。此候因抱兒子當風處,吹著背俞至此。所治者,當日下天麻散二服(方見本門中),硃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其患即愈,不得誤動臟腑。

白話文:

茅先生:小兒有傷寒的症狀。身體微微發熱,嘔吐奶汁、鼻塞、咳嗽。這種症狀是因為抱著兒子在風口處,吹著背部而引起的。治療方法是,當天服用天麻散二劑(配方見本門中),硃砂膏二劑(配方見驚積門中)。病情就會好了,不要誤傷臟腑。

茅先生:傷寒變蒸,夾驚夾食,中風,所中傷寒各說有一。因依根源各別下藥,有殊如調理。上件傷寒傳變,吐不可止,大小便不通,大渴,耳內膿出,身上生斑點赤,心狂,眼視,鼻口乾燥,死候不治。

白話文:

茅先生說:傷寒發生變化,導致發熱、驚悸、飲食停滯、中風,所中的傷寒各有不同的說法。根據不同的根源,用不同的藥物來治療,有特殊的方法來調理。像上面提到的這種傷寒傳變,嘔吐不止,大小便不通,口渴,耳朵裡面流出膿液,身上長出紅色斑點,心神狂亂,眼睛亂看,鼻口乾澀,預後很差,難以治癒。

漢東王先生《家寶》傷寒病證:嬰孩小兒單傷寒者,渾身壯熱,鼻流清涕,身上寒毛起,咳嗽欲喘,宜用解傷寒紅綿散三、二服,間調胃氣,進乳食觀音散三、二服。如有餘熱未退,睡里多驚,須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紅綿散、輕青丹方並見本門中。)再服調胃氣觀音散三、二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家寶》上記載的漢東王先生的傷寒病證:

專患風寒的兒童病人,全身發熱,鼻涕清稀,身上寒毛豎起,想咳嗽又想喘,這種情況要用解傷寒用的紅綿散服三、四次,間服調整胃氣,幫助飲食的觀音散三、四次。

發熱的狀況沒有完全退,睡覺時容易驚嚇,就要服用七寶輕青丹三、四次。(紅綿散、輕青丹的配方請參考書中其他章節。)隨後再服用調整胃氣的觀音散三、四次。(配方的內容請參考胃氣不和這一章節。)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傷寒可醫者七。

鼻內清水是傷寒。鼻者是肺之外應。傷寒,故外風吹著身,皮毛及發皆主於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身寒毛立,後則身熱躁叫,口乾,耳冷,汗出,是傷寒。傷寒者,是邪氣傷其正氣,正氣軟弱,則不能主於身,被邪氣攻出,故為汗。汗出多則令面黃無力,後若不止,則體虛生風,宜補實之。

白話文:

鼻內流清水是傷寒的症狀。鼻子是肺的外應器官。傷寒時,外來的風吹在身上,皮毛和頭髮都由肺支配,所以會讓鼻涕流出清水,身體感到寒冷,汗毛豎立。之後,身體會發熱煩躁,口乾,耳朵冰冷,汗水流出,這是傷寒的徵兆。傷寒是指邪氣損傷了正氣,正氣虛弱,則無法控制身體,被邪氣攻出,所以會出汗。汗出過多會導致面色發黃,體力不支。如果汗水不止,身體虛弱,容易生風,需要補益正氣。

鼻塞是傷寒。傷寒是外邪傷肺,所受則正在肺,邪氣傷正氣則滯,榮衛不通,故乃鼻塞。是發汗後更與通關藥耳。

白話文:

鼻子不通氣是傷風感冒。傷風感冒是外邪損傷肺臟,所受到的傷害主要在肺臟,外邪損傷了正氣,正氣就會停滯,氣血不通暢,所以才會鼻子不通氣。這時候,應該先讓身體發汗,然後再服用疏通經脈的藥物。

面赤是傷寒。傷寒是傷氣及邪氣入腹。其肺當旺,不肯受邪。肺者受患,其初傳心則心氣虛,故令面赤則口乾,夜間不臥,陰陽相剋,日中可解,則涼藥服之。

白話文:

臉色發紅是傷寒的症狀。傷寒是傷氣及邪氣入腹引起的。肺當令,不願受到邪氣侵犯。肺受到侵犯,一開始會傳到心臟,導致心氣虛弱,因此使臉色發紅、口乾,晚上睡不好,陰陽交加,到了中午可以解除,需要服用涼藥治療。

吐白水是傷寒。何以吐白水?其傷寒受在於胃,其胃氣為邪所傷,胃弱則吐白水。若吐食則入脾,瘥後須變身黃。脾胃俱象土,故色黃,宜早暖脾胃耳。

白話文:

嘔吐白色的液體是傷寒的症狀。為什麼會嘔吐白色的液體呢?因為傷寒進入胃部,胃氣受到邪氣的傷害,胃部虛弱就會嘔吐白色的液體。如果嘔吐的是食物,那麼就已經進入脾臟了,痊癒以後身體的顏色會變成黃色。脾胃都屬於土,所以顏色是黃色的,應該儘早溫暖脾胃。

兩眼黃赤是傷寒。傷寒是先受在脾,在其色黃。次傳在肝,主眼,故邪傷於肝,故共脾邪入之,故令眼黃赤,宜以洗肝後發汗耳。

白話文:

雙眼呈現黃赤色的病症,是傷寒所引起的。傷寒最先由脾臟受到侵害,因此症狀會呈現黃色。接著便傳染至肝臟,而肝臟主管眼睛,因此邪氣入侵肝臟後,便會和脾臟的邪氣一同作用,導致眼睛變成黃赤色。此時,適宜先清除肝臟的邪氣,然後再透過發汗將體內的邪氣排出。

小便黃赤是傷寒。傷寒者,寒氣傷肺,肺虛故不受,於心,心實傳腑。心以小腸為腑,受邪則滯榮氣,則赤,後則尿如血。通小便後取之。

白話文:

小便呈現黃色或紅色的症狀是傷寒。傷寒是寒氣侵犯肺部,肺部虛弱所以無法抵禦,進而影響到心臟,心臟實熱而傳播到腑臟。心臟以小腸為腑臟,受到邪氣侵襲則會阻滯氣血,導致小便發赤,之後小便可能會像血一樣。在小便通暢後取樣。

不可醫者六:

傷寒面黑者不治。傷寒氣傷皮膚,本入肺,肺傳腎。腎主水,水屬北方,其色黑。復傳心,心屬火。其水大能剋火,故令面黑,不治。

白話文:

傷寒患者出現面色發黑,通常是病情危重的徵兆,難以治癒。傷寒之氣損傷皮膚,本應傳入肺部,肺再傳至腎臟。腎臟主導水,水五行屬北方,色澤為黑色。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水氣又回傳至心臟,心臟主導火,水勢過大,足以剋制火勢,導致面色發黑,此時病情已十分危急,難以治癒。

傷寒大小腸痛不治。其傷寒受在肺,肺以大腸為腑,臟不能受,倒傳出一臟,不再傳入心,則火剋金;心將小腸為腑,故大小便痛耳。

白話文:

患上傷寒而引致大小腸疼痛的病症不可醫治。這是因為傷寒影響到了肺臟,肺臟和大小腸屬相表裡,因此肺臟的功能受到影響後,就會將病氣傳遞給大腸,導致大腸功能失調,疼痛難忍。而大腸又與心臟相表裡,因此大腸的功能失調也會影響到心臟,進而出現火剋金的狀況。心臟與小腸也屬相表裡,因此心臟功能失調,也會引起小腸疼痛。

傷寒忽作邪聲不治。此是傷寒,邪氣傷肺。肺主聲,肺被邪傷,絕則聲出不回。如便作邪聲,是肺絕也。

傷寒叫聲不出不治。此是傷寒入腎失解,腎氣絕,不能作聲,即死耳。

傷寒糞黑不治。何以瀉黑血糞?其傷寒邪傷肺,肺絕不能行血。其血黑色,從大腸中下,如死鵝鴨一般,即死。如大便無赤黑不妨,卻是熱盛,宜與涼藥耳。

白話文:

傷寒患者出現黑色糞便,則難以治癒。為什麼會排出黑色的血便呢?這是因為傷寒的邪氣損傷了肺部,肺部完全不能運行血液。血液呈黑色,從大腸中排出,就像死鵝鴨一樣,病人很快就會死去。如果大便沒有赤黑,則病情較輕,主要是熱盛所致,應服用清熱的藥物。

傷寒爪黑不治。爪黑者,傷寒傳肝,其邪勝,正氣絕。肝主筋及主諸爪甲,肝絕則不能榮於爪,故為死之形也。

上件,其傷寒皆是邪氣傷於臟腑,滯其血氣則寒熱,血脈亂,不能飲食。其頭痛面赤者,則是陽毒。其面青不語、多哭、身寒,是為陰毒。凡傷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後宜轉。又云:陰毒宜回陽,(先與熱藥,後方汗。)陽毒宜解。(先與涼藥,後與汗之。)取轉亦此說,三日前汗,三日後轉,此大略之言耳。

白話文:

上文中提到的傷寒,都是邪氣侵襲臟腑,導致血氣凝滯,產生寒熱,血脈紊亂,飲食不進的症狀。如果患者頭痛面赤,是屬於陽症。如果患者面青不語、多哭、身體寒冷,是屬於陰症。凡是傷寒,在發病的三天內應以發汗為治療原則,而三天後應轉為其他治療方法。另外,也提到陰症宜以溫熱藥物回陽,先服熱藥,後服發汗藥。陽症宜以涼藥解熱,先服涼藥,後服發汗藥。轉換治療方法的原則也類似。在發病的三天內發汗,三天後轉用其他治療方法,這是大概的原則。

(有初得便宜轉者,有得之三、兩日後宜汗者,不可拘此。)

《嬰童寶鑑》:小兒傷寒為客風傷於腠理,攻於皮膚,故身熱、頭痛、不食、氣多嘔逆、驚啼、面赤而喘。

《活人書》序:小兒傷寒與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劑小、藥性差涼耳。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方與錢乙同,見本門中。)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黏子湯主之。(方見瘡疹門中。)頭額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方與葛氏同,見溫壯門中。

白話文:

《活人書》序言:小兒傷寒的治療方法與成人相同,但劑量較小,藥性也較涼。常見症狀有風熱感冒、發燒、流鼻涕、咳嗽、煩渴等,可以使用惺惺散來治療。(方劑與錢乙相同,請參閱本門的內容。)如果咽喉不適,痰多咳嗽,可以使用鼠黏子湯來治療。(方劑請參閱瘡疹門的內容。)如果頭額和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可以使用四順散來治療。(方劑與葛氏相同,請參閱溫壯門的內容。)

連翹飲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三方見本門中。)小兒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能自節,心腹脹滿,身熱頭痛,此雙丸悉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方見傷寒大小便不通門。)調胃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連翹飲、三黃丸可以治療。如果前額和身體溫熱,大便白色且酸臭,則是胃中有食物積聚,用雙丸丸來治療。(三方都在本門中。)小兒身體沒有其他疾病,只是飲食過度,不能自我節制,導致心腹脹滿,身熱頭痛,可以用雙丸丸來治療。小兒身體發熱,頭部和眼睛疼痛,心神煩躁,小便發紅,大便不通,這是熱症嚴重的情況,可以用洗心散、(配方在傷寒大小便不通門中。)、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方見傷寒自汗門。)頭疼、發熱,偎人、惡寒者,此傷寒證也,升麻湯主之。(方見傷寒口內生瘡門中,十物升麻湯。)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二方並見本門。)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胃冷蟲動,其證與驚相類。醫人不能辨,往往復進驚藥,加腦、麝之類,遂發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

白話文:

(參看傷寒自汗篇。)頭痛、發燒、畏寒、喜近他人取暖者,這是傷寒的症狀,應以升麻湯治療。(參看傷寒口內生瘡篇,十物升麻湯。)沒有出汗者,服用麻黃黃芩湯;有出汗者,服用升麻黃芩湯,都需要按照症狀服用適當的藥物。(這兩種方劑都記載在本篇。)小兒一般不可以過度服用涼藥,否則會引起胃寒而導致蟲動,其症狀與驚風相似。醫生如果不能分辨,往往會重複服用驚風藥,添加腦髓、麝香等藥物,從而導致嘔吐、胃虛,最終形成慢驚風的症狀。

小兒須有熱證方可疏轉,仍慎用丸子藥利之,當以大黃川芎等㕮咀,作湯液,以盪滌蘊熱。蓋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

白話文:

小兒生病時必須有發熱的症狀,纔可以進行疏導轉移的治療,但是使用藥丸來攻利通便,此方法仍應謹慎。應該使用大黃、川芎等藥物,研磨成細末,用水煎成湯液,來去除體內的積熱。丸子巴豆只是用來攻下食積而已。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傷寒瘟疫者為何?答曰:神氣雖丸,性情未定,衣裳不擇於厚薄;或恣情而脫著,嬌縱不常,生冷盡意;或過餐寒熱之物,因此致患頭疼、氣促、發熱增寒;或飲多尚渴;或虛汗連連,精神⿰口孜啀。因綿綿用藥,須精審其根源,察病表裡,仍看脈體,未可便下,切須要知虛實,消停藥分,切在意處方治之。

《惠眼觀證》:傷寒外證,一見眼睛黃赤及鼻塞,遍身壯熱,口鼻出清水,非時冷汗,加之咳嗽氣閉、毛起,小便如粉汁,此皆是傷寒候。傷寒候如覺面帶黑色,大小腸干痛,上吐下瀉,氣又刺痛,耳內膿及眼生浮膜,皆惡候也。

白話文:

《惠眼觀證》:傷寒在外,一眼看眼睛黃紅色,鼻子堵塞,全身熱度,嘴巴鼻子流出來不是鼻涕的清水,偶爾出冷汗,另外加上咳嗽呼吸困難、汗毛豎起,小便顏色像米漿水一樣,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傷寒如果感覺臉色發黑,大、小腸乾燥疼痛,腹瀉、上吐下瀉,而且有刺痛感,耳內有膿,眼睛長著浮膜,這些都是嚴重的症狀。

《惠眼觀證》:小兒傷寒形候亦分數類。有兼驚、挾實、驚氣、溫候三證。一兼驚者,因患驚風,三日後治得驚退,第四日至五日忽有嗽,息粗大,面色恍惚,變動無時,上渴不止,急且治脾,宜下麥湯散(方末見)、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附子散(方見虛寒門中)。萬一記之,不得下冷藥,恐冰卻脾氣,伏熱不退。

白話文:

《惠眼觀證》:小兒傷寒的症狀也有好幾類。有兼驚、挾實、驚氣、溫候三種證候。所謂兼驚,是指因為患有驚風,治療三天後,驚風退了,但第四天到第五天忽然開始咳嗽,呼吸粗大,臉色恍惚,精神時常恍忽變動,口渴不止,趕快治療脾,宜服用麥湯散(藥方未見)、平胃丸(藥方見於噦逆門中)、附子散(藥方見於虛寒門中)。千萬要記住,不能服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氣,導致伏熱不退。

二挾實者,本因孩兒肥實,吃食無度,傷飽而閉卻胃氣。其候嘔逆,一見唇紅面赤,便問曾吐嘔逆無,如已曾吐嘔逆,必須頭痛或瀉不止,乃用鮓湯丸。(方見急慢驚風門中。)通利後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麥湯散服之。

白話文:

當嬰兒肥胖,飲食無度,傷於飽食而閉塞胃氣,就容易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此時,如果觀察到嬰兒的嘴脣紅潤、臉色發赤,並且詢問是否有嘔吐、呃逆的既往史,如果已經有嘔吐、呃逆的症狀,並且伴有頭痛或腹瀉不止的情況,則需要使用鮓湯丸治療(具體方劑請參閱急慢驚風門)。在通利胃氣後,再予以勻氣散(具體方劑請參閱胃氣不和門)和夾麥湯散服用。

驚氣者,本因氣膨脹,咳嗽,咽喉中涎響,心間煩躁,臟腑疼痛,夢中虛驚,先用烏犀膏(方見熱門中)滾涎,次下麥湯散及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相夾服至兩日方下鮓湯丸,通利一二日,氣行後常服醒脾平胃湯藥。如傷寒後,或遍身生黑黯血,所謂蘭斑形證,下可用藥。

白話文:

驚氣,是因為氣堵塞膨脹,使人咳嗽,咽喉中涎水響亮,心中煩悶,內臟疼痛,夢中虛驚。先用烏犀膏滾涎,然後服用麥湯散和大驚丸,在兩天內交替服用,之後再服用鮓湯丸,讓藥物在體內運行一到兩天,氣通暢後,可以經常服用醒脾平胃湯藥。如果是在傷寒之後,身體出現大片黑黯血斑,稱為蘭斑形證,可以用藥來治療。

三溫壯者,亦渾身微熱面紅,常困睡,微汗,因客風吹著毛竅,冷氣急,鼻塞,大體與變蒸相似,只下麥湯散與紅綿散(紅綿散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治之亦安。

白話文:

三溫壯的人也會出現渾身微微發熱、臉紅、經常想睡覺、微微出汗等症狀。這是因為外界的風吹著毛孔,導致冷氣驟然進入體內,出現鼻塞等症狀,與變蒸症狀相似。可以用麥湯散和紅綿散(紅綿散的方劑可在瘡疹已經出現、但還沒有發作出來的時候查閱)來治療,也能痊癒。

《小方脈》論傷寒皆因三陰三陽受病,緣未辨東西,不能言語,雖即遍身壯熱,四肢不任,其狀多喘,難為識候。凡傷寒與諸熱疾皆同,奈諸熱不生呻吟,惟傷寒呻吟眉聚是也。宜服麥煎散。(方未見。)

白話文:

《小方脈》中提到,傷寒是由於三陰三陽受到病邪侵襲而引起的。由於病邪尚未辨別出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因此患者不能言語,即使全身發熱,四肢無力,呼吸急促,也很難辨別病情的徵候。傷寒與其他熱性疾病有相似的症狀,但區別在於,其他熱性疾病不會產生呻吟,而傷寒患者會呻吟,並且眉毛會聚攏在一起。治療傷寒的方法是服用麥煎散。(方劑配方未見記載。)

茅先生小兒初受傷寒候歌:

小兒傷寒身壯熱,面赤唇紅眼赤黃,身上寒毛初凜凜,更兼冷汗潤汪汪。鼻中清涕涓涓滴,小便如粉又如漿,上喘鼻塞將加嗽,口乾嘔逆是尋常。看有諸般難治療,別為章句好看詳。

白話文:

小兒患傷寒,身體壯熱,臉紅脣紅眼睛赤黃,身上寒毛初起,遍體冷汗淋漓。鼻中清涕不斷滴落,小便如粉或如漿,上氣喘促鼻塞,咳嗽加重,口乾嘔吐是常有的症狀。這些難以治療的症狀合併在一起,必須詳細觀察並辨證論治。

茅先生小兒傷寒死候歌:

傷寒吐不止,便溺更難通,汗後發熱渴,耳中瘡潰膿。身生斑黑點,鼻丘出傾筒,咳嗽四肢厥,心狂下所攻。體軟睡不寤,腹脹喘聲雄,手足心熱痛,此候命須終。

白話文:

  1. 傷寒且吐不止,大便小便也更加不通暢

  2. 出汗後發熱與口渴,耳中長瘡潰爛流膿

  3. 身上出現黑斑與黑點,鼻子邊緣長出瘡

  4. 咳嗽且四肢冰冷,心臟狂跳而下半身痠痛

  5. 身體虛弱睡不著,腹脹且喘氣聲大

  6. 手腳心發熱且疼痛,這是危及生命之候

茅先生小兒又傷寒死候歌:

小兒傷寒面黑色,耳內有膿聲噎塞。氣逆吐瀉轉加增,大腸干泄眼浮極。醫士精神還更昏,千萬歸泉休廢力。

《玉訣》小兒傷寒候歌:

鼻多清涕肺傷風,寒氣相傳鼻不通,壯熱脈浮生內熱,發驚涎盛轉加濃。

夫小兒傷寒者,先與治風,後與下涎,次謂胃氣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正受傷寒候歌:

傷寒初得渾身熱,惡哭多啼無喜悅,眼紅臉赤類驚風,(《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眼急以驚風。)卻被醫人道驚熱。但須涼膈莫令渴,渴便飲水無休歇。若將三黃散子服,汗出身輕便無熱。

白話文:

傷寒一開始時,全身發熱,哭鬧不止,沒有喜悅的表情,眼睛發紅,臉色發赤,很像驚風。(《鳳髓經》這句話說:只要看眼睛急赤就是驚風症狀。)但被醫生誤診為驚熱。只要讓膈肌涼爽,不要讓病人感到口渴,口渴了就喝水,不要間斷。如果服用三黃散,就會出汗,而且全身輕鬆,沒有發熱。

風邪寒入肌體,汗閉熱氣內蘊,致使煩躁而多渴,喘嗽,汗不得泄,發熱不止。若服冷藥太甚,則使汗不出而反作別候也。須先出汗,次涼膈方愈。若不然,則慢脾、慢驚緣此得之。(《鳳髓經》歌同,仍注云:與三黃散,方見本門中,次麥湯散方未見。)

白話文:

風邪寒氣進入體內,汗水無法排出,熱氣在體內積聚,導致煩躁不安、口渴、喘息、咳嗽、汗水無法排出,發熱不止。如果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會導致汗水無法排出,反而會產生其他的病症。應先使汗水排出,然後再清涼隔膜才能痊癒。否則,就會因為脾氣虛弱、驚悸而得病。(《鳳髓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並註雲:要與三黃散一起服用,詳細方法可在本門中找到,沒有找到麥湯散方的具體配方。)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正受傷寒歌一同。後云:此為正受傷寒,目急、壯熱,氣喘嗽,面赤。先與解表散吃(方見慢驚風門中),後用南星丸退風熱(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如不退,卻將三黃散與吃(方見本門中。)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中的四十八種候症,與《正受傷寒歌》的症狀相同。之後,書中說:這是正受傷寒,症狀是眼睛發紅、發熱、呼吸急促、咳嗽、臉紅。首先服用解表散(配方請參閱「慢驚風篇」),然後服用南星丸來退去風熱(配方請參閱「傷寒變疹篇」)。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再服用三黃散(配方請參閱「本篇」)。

《千金》治少小傷寒,莽草湯浴方

莽草(半斤),牡蠣(四兩),雷丸(三十枚),蛇床子(一升),大黃(一兩)

白話文:

  • 莽草(半斤):半斤重的莽草。

  • 牡蠣(四兩):四兩重的牡蠣。

  • 雷丸(三十枚):三十枚雷丸。

  • 蛇牀子(一升):一升蛇牀子。

  • 大黃(一兩):一兩重的 大黃。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適寒溫,以浴兒,避眼及陰。

《千金》治小兒傷寒方。

葛根(汁),淡竹瀝(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斟酌服之,不宜生服,煮服佳。(《嬰孺方》同,乃云:只生服,不用煮。)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混合在一起,兩三歲的孩子分三次服用,一百天以內的嬰兒酌情服用,不適合生服,煮熟服用效果更好。(《嬰孺方》中說:只生服,不用煮。)

《千金》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

芍藥,黃芩,升麻,葛根(各半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歲以上分三服。(《傷寒證治》方同,云:又治小兒瘡疹之候,與傷寒溫疫相似,疑似之間先可與之。)

白話文:

將上面四種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成九合份,去渣服用。如果治療時間超過一年,可分成三份服用。(《傷寒證治》的方子相同,並說:也可用於治療小兒瘡疹,症狀與傷寒、溫疫相似,疑似期間可以先服用。)

《千金》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七物黃連湯

白話文:

《千金方》中治療夏季傷寒,四肢痠痛,發熱,患者煩躁、嘔吐不止,嚴重的如遭鬼魅邪祟纏身;寒熱交替,所以導致煩躁。七物黃連湯方:

黃連、黃芩、黃柏、乾薑、附子、桂枝、白芍

黃連茯苓,黃芩(各十八銖),芍藥,葛根(各一兩),甘草(炙,一兩六銖),小麥(三合)

白話文:

黃連、茯苓、黃芩(各十八公克),芍藥、葛根(各三十公克),甘草(炙, 四十八公克),小麥(九十公克)

上各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定乃臥。藥去毒氣,服湯之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服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人。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白話文:

將上面所列各味藥,以七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湯。待藥湯冷卻後,分三次服下。如果一次服不下一升,可以逐漸慢慢喝,待藥湯發揮作用後才躺下休息。這服藥可以去除體內的毒氣,服用後,胸中的燥熱和咽喉的疼痛都會痊癒。第二天再煎煮一劑,按照同樣的方法服用。服用此藥湯無毒,只會起到清熱降氣、安撫病人的作用。如果藥物是給兒童服用,則取藥物的三分之一,加上四升水,煎煮出二升藥湯,然後一點一點慢慢飲用。

《仙人水鑑》孩子傷寒方。

梔子仁(一枚),棗(一枚,燒灰),牙硝(一分)

上以古字錢兩文燒令赤,水中淬。如此七度,將此水調三味,灌之立愈。

《仙人水鑑》孩子百日內患傷寒壯熱,速宜療之。

鏵鐵(一斤,燒令通赤,以水二斗淬之,如此三七遍,煎取二停,更入柳葉七片,浴兒不用),胡油麻(二十一粒),松柏葉(二七枚),牙硝,乳香(各一分),金箔(一片),白芥子(三七粒)

白話文:

鏵鐵(一斤,燒到通紅,用二斗水淬火,這樣重複三到七次,煎煮取兩份,再加入七片柳葉,洗澡時使用),胡油麻(二十一粒),松柏葉(二七枚),牙硝,乳香(各一份),金箔(一片),白芥子(三七粒)

上並搗為散,蜜丸如彈子大。以青物裹一丸,如燒香法,熏兒雙足,微有汗出便瘥。

《仙人水鑑》:小孩三歲以下,忽患傷寒陰陽二毒。此因母之毒氣所致。庸醫多不會,自見壯熱不食、多睡,便以冷藥及冷物與吃,即兒轉不安加甚。蓋藥熱動風,藥寒嘔逆,宜使此,走馬散子方

白話文:

《仙人水鑑》:小孩子在三歲以下,突然患上傷寒陰陽兩種毒氣所引起的疾病。這是由於母親身上的毒氣所導致的。庸醫大多不瞭解這個病症,他們只看到孩子壯熱厭食、嗜睡,就給孩子吃冷藥或冷的東西,結果孩子的病情更加嚴重。因為熱藥會動風,冷藥會引起嘔吐,應該讓孩子服用「走馬散子方」來治療。

大黃(末,一兩,水醋煮令如),乾地龍(一粒,末入),牙硝(一分)

上為末,同研三百下,令蔭干;再搗為末,生薑汁調灌,立見神驗(量多少灌。)

《聖惠》治小兒四五歲傷寒,壯熱頭痛。射干散方

射干,甘草(炙微赤,銼),川升麻,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石膏(各半兩),麻黃(三分,去根節),桂心(一分)

白話文:

射干、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川升麻、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端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赤芍藥、石膏(各半兩)、麻黃(三分,去除根節)、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疼。解肌散

赤芍藥(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麻黃(三分,去根節)

白話文:

  • 赤芍藥(半兩):赤芍藥是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

  •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杏仁是一種中藥,具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 桂心:桂心是一種中藥,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的功效。

  • 川大黃(銼碎,微炒):川大黃是一種中藥,具有瀉下通便、清熱涼血的功效。

  •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甘草是一種中藥,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功效。

  • 麻黃(三分,去根節):麻黃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的功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濾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退熱。黑散

麻黃(去根節),川大黃,杏仁(去尖皮、雙仁。各一兩)

上件藥並炒令黑,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頻服,汗出瘥。四五歲每服一錢,未汗再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犀角散

犀角屑,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麻黃(去根節),栝蔞瓤(各一分),柴胡(去苗,半兩),石膏(半兩,細研)

白話文:

犀角屑、黃芩、川大黃(切碎,略微炒一下)、赤芍藥、麻黃(去除根部節點)、栝蔞果肉(各一份)、柴胡(去除苗,半兩)、石膏(半兩,研成細末)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體熱,頭痛心煩。麻黃散

麻黃(去根節),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石膏(一兩)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甘草(烤至微紅,切碎),赤芍藥(各半兩),川大黃(切碎,微炒),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用麩子炒至微黃。各一分),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心胸壅悶,煩熱頭痛。宜服,前胡散

前胡(半兩,去蘆頭),石膏(一兩,細研),黃芩,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前胡(半兩,去掉蘆頭),石膏(一兩,研磨成細粉),黃芩,赤茯苓,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掉果肉),甘草(烤至微赤,切碎)。各種藥物各取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中風傷寒,眼目不開,手足微冷,口多出涎,啼聲不出,齒噤,或時覺躁悶。附子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的治療小兒中風傷寒的藥方。症狀是:

  1. 眼睛閉著,不睜開。

  2. 手腳微微有些發涼。

  3. 嘴巴裡流口水。

  4. 啼哭的聲音很小。

  5. 牙齒緊緊咬著。

  6. 有時會感到煩躁和悶熱。

藥方是「附子散」:

  1. 附子:30克,用酒浸泡,曬乾,研成粉末。

  2. 人參:15克,研成粉末。

  3. 黃耆:15克,研成粉末。

  4. 麻黃:15克,研成粉末。

  5. 炙甘草:10克,研成粉末。

  6. 生薑:5克,切碎。

  7. 大棗:10枚,去核。

  8. 水:1500毫升。

將所有藥材加水煮沸,煮至藥液濃縮到500毫升左右,趁熱服用。

附子(炮裂,去皮臍),葛根(銼。各半兩),蜣螂(去翅足,微炒),人參(去蘆頭),桂心(各一分)

白話文:

  • 附子(用火炮裂後去皮和肚臍)

  • 葛根(切成細碎)

  • 蜣螂(去掉翅膀和腳,稍稍翻炒一下)

  • 人參(去掉蘆頭)

  • 桂心(取各味中藥各一份)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熱足冷。囟門張者難瘥。多躁啼,不睡,小便赤少,四肢熱者。桔梗散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了治療小兒傷寒的桔梗散方,適用於頭熱足冷、囟門張開、煩躁啼哭、難以入睡、小便赤少、四肢發熱等症狀。

桔梗散配方:

*桔梗一兩(約3克) *甘草半兩(約1.5克) *黃芩半兩(約1.5克) *黃連一錢(約0.3克) *柴胡一錢(約0.3克) *大棗五枚,不去核

製法:將桔梗、甘草、黃芩、黃連、柴胡一同搗碎,加入大棗,水煎服。

服法: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功用:桔梗散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宣肺平喘的作用,可緩解小兒傷寒引起的頭熱足冷、囟門張開、煩躁啼哭、難以入睡、小便赤少、四肢發熱等症狀。

桔梗,人參(各去蘆頭),葛根(銼。各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桔梗、人蔘(都去掉根鬚)、葛根(切碎,各半兩)、附子(炮裂,去掉外皮和臍,一分)、甘草(烤到微紅,切碎,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製成散劑。每次服用 2 錢,用少量的生薑和一小杯水煎煮至藥液只剩五分之一,濾渣。服用時不必拘泥於時間,溫熱即可。依兒童的體型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傷寒,體熱煩躁。知母散

知母,甘草(炙微赤,銼),竹茹,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麻黃(半分,去根節)

白話文:

知母:甘涼滋陰、清熱瀉火的藥

甘草(微火烤至淡紅色,切碎):甘溫益氣、健脾和胃的藥

竹茹:甘寒清熱、化痰止咳的藥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果皮和尖端,再用麩皮炒到微黃。各一分):苦甘溫潤,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藥

麻黃(半分,去掉根莖):辛溫發汗、宣肺平喘的藥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成粗末的藥粉。每次取一錢藥粉,加入一小杯水,放兩寸長的蔥白、三到七粒香豉和少許生薑,煎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一,去掉藥渣。不限服用時間,溫熱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乾心煩,宜服此方。

生薑(汁少許),竹瀝(一合),蜜(半合)

上件藥相和令勻,二三歲兒分為三服。

《聖惠》治傷寒五日不能言語,熱在胸中。宜服,抵聖丸

犀角屑,麻黃(去根節),黃芩,釜下黃土,梁上塵,灶突墨(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川朴硝(各一兩)

白話文:

犀角屑、麻黃(去除根和節)、黃芩、鍋底黃土、屋樑上的灰塵、竈膛灰(各半兩)、川大黃(切碎,稍微炒一下)、川朴硝(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服一丸。如渴,飲新汲水,當有汗出。良久未汗,即更服一丸,汗止熱退能語。若小兒即量力服之。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研成細粉,和蜂蜜一起搗三、四百下,丸成彈珠大小。 服用時不拘時間,用新汲來的水研磨一丸服用。 如有口渴的情形,喝些新汲的水,就會出汗了。如果很長時間沒有出汗,就再服一丸,汗止熱退就能說話了。若是小兒,根據體質酌量服用。

《靈苑》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表大效。紅綿散方

麻黃(半兩),乾蠍(七個),天麻,甘草(各一分,並焙乾)

上件為末。每一錢紅綿一片,摻藥於綿上,入生薑一片、棗子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薑、棗,冷服。

《譚氏殊聖》方:初得傷寒兩日間,作時壯熱四梢寒。朝來還似依稀瘥,至夜猶來似火燃。求取元明粉一物,飲中頻吃便身安。忽然未得惺惺瘥,更與神丹轉後看。解交飲

白話文:

《譚氏殊聖》方:

當一個人剛患上傷寒,在最初的兩天內,會表現出白天發高燒、四肢寒冷的症狀。到了早上,病情似乎有所好轉,但到了晚上,病情又會像燃燒的火焰一樣加重。這時,應該服用元明粉,這是一種可以緩解病情的藥物。如果服用元明粉後,病情還沒有好轉,那麼就應該再服用神丹,以幫助病情恢復。

解交飲子:

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傷寒的藥方,它由多種中藥組成,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等。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促進病情恢復。

元明粉(一錢)

上加紅粉散二錢,分作四服,茶調下,相次與吃了,更服下項救生丸真珠散。(譚氏方即無紅粉散,恐是紅龍散,亦治傷寒,方見搐搦門。救生丸,方見無辜疽門中。真珠散,方見客忤門中。)

白話文:

再加兩錢重的紅粉散,分成四次服用,用茶水送服,接連吃完後,再服用下述救生丸和真珠散。(譚氏的方子沒有紅粉散,恐怕是紅龍散,也用來治療傷寒,方子見於搐搦門。救生丸的方子,見於無辜疽門。真珠散的方子,見於客忤門。)

《譚氏殊聖》方:小兒壯熱又頭疼,手足饒寒冷似冰,嗞啀時時多眼澀,睡中忽跳愛虛驚。都緣全是傷寒作,不是家親及鬼神,發表微溏通取氣,免教災苦病相縈。問命散一名定命散

白話文:

《譚氏殊聖》方:小孩子的壯熱的同時還頭疼,手腳冰冷如同冰塊,經常流鼻涕,眼睛乾澀,睡覺中突然跳起來容易受驚嚇。這些都是傷寒所致,不是被家裡的親人或鬼神附身導致,要通過發汗和輕微腹瀉的方式去治療,才能避免疾病繼續纏身。問命散(另一名稱為定命散)

藜蘆(一兩,炒乾為末),麝香(半錢,同研勻)

白話文:

藜蘆(一兩,炒乾後磨成粉末),麝香(半錢,與藜蘆粉一起研磨均勻)。

上用一字以來,吹鼻中效,須先服紅龍散四服,次與救生丸,次服真珠散,次於鼻中吹藥三兩噴效。(三方並見同前。)

白話文:

首先使用一味藥,在鼻子中吹藥粉以見效,必須先服紅龍散四次,然後服用救生丸,然後服用真珠散,然後在鼻中吹藥粉三到兩次以見效。(三種藥方均見附方。)

茅先生小兒傷寒,天麻散

天麻,荊芥穗,甘草(炙。各半兩),麻黃(去節,一兩),全蠍(一分)

白話文:

天麻、荊芥穗、甘草(炒過的,各半兩),麻黃(去掉節,一兩),全蠍(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薄荷三葉,同煎四分,通口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發熱。服解肌湯不除,宜服此,當歸湯,方。

當歸,桂心,甘草(炙),黃芩,芍藥,人參,乾薑(各一兩),大黃(三兩)

白話文:

當歸、桂心、甘草(經過烘烤的)、黃芩、芍藥、人參、乾薑(各 1 兩),大黃(3 兩)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下芒硝一兩,再煎三兩沸,三百日兒半合,二歲一合。如不利加之,取利為度。

白話文:

用刀切碎後以三升水煮出一升,去除渣滓,加入一兩芒硝,再煎至沸騰三兩次,三百日的小孩服用半合,二歲的小孩服用一合。如果沒有效果,就增加劑量,直到有效果為止。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不休,不能服藥。浴湯方

莽草,丹參肉桂(各三兩),菖蒲(半斤),蛇床子(二兩),雷丸(五十個)

白話文:

莽草、丹參、肉桂(各120公克),菖蒲(240公克),蛇牀子(80克),雷丸(50顆)

上水三升煮十餘沸,適寒溫浴兒,避陰及目。

《嬰孺》治四五歲兒傷寒。取汗湯

麻黃(三分,去節),射干,甘草(炙),升麻,芍藥,貝母,石膏(碎。各二分),桂心(一分),杏仁(二十粒,去皮)

白話文:

  • 麻黃(3分,去掉枝節)

  • 射干(2分)

  • 甘草(2分,烤過的)

  • 升麻(2分)

  • 芍藥(2分)

  • 貝母(2分)

  • 石膏(2分,搗碎)

  • 桂心(1分)

  • 杏仁(20粒,去皮)

上切,以水三升,煮及一升二合。兒強者三合,弱者二合。便令臥取汗,如人行十五里再服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

芍藥,黃芩,葛根(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為四服,一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方。

葛根(四兩),麻黃葉,人參(各二兩),甘草(炙),桂心(各一兩半),生薑(二兩半)

上水六升,入棗十枚,同前藥煮及二升。百日兒一合,二百日兒一合半,量兒增之。蓋取汗,汗出溫粉粉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炒),桂心(各一兩),大黃(十二銖)

上為末,二百日兒,乳汁和服大豆大四丸,抱出汗。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往來。麻黃

麻黃(去節),牡蠣,雷丸(各十分),乾薑,桂心,枳殼,厚朴(炙。各四分),白蘞(四分。一云:四合),大黃(六分),蜀椒(汗,一合)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牡蠣,雷丸(各十分之二),乾薑、桂心、枳殼、厚朴(經過炙烤,各十分之四),白蘞(十分之四,另有說法:四合),大黃(十分之六),蜀椒(經過出汗處理,一合)。

上取豬脂一斤,細切,合藥杵熟,入絹袋中炙微熱,摩兒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盡絞令汗出,摩訖粉之,厚衣抱汗出。宜於春夏用之,至秋冬不可用也。

白話文:

取一斤豬油,切成細塊,與藥物一起搗碎,放入絲綢袋中烘烤至微熱,以袋子塗抹兒童的腹部、背部、手部和腳部,使之遍佈全身。直到袋中的汁液全部擠出,捏使汗水流出,然後塗上爽身粉,穿著厚衣服,將汗水排出。這種方法適宜在春夏季使用,秋冬季節不可使用。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單傷寒及夾驚傷寒。紅綿散

麻黃(去節,焙),全蠍(炒),甘草(炙),大黃(用濕紙裹,炮令熟,切,焙),白附子蘇木(炒),天麻(生。各一錢)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部,烘烤),全蠍(炒熟),甘草(炙烤過),大黃(用濕紙包裹,烤熟,切片,烘烤),白附子,蘇木(炒熟),天麻(不經加工。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三、二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綿胭脂𨫼子同煎十數沸,如無綿胭脂,只用綿少許,裹藥在內如前法,煎須候綿帶紅色,去綿與服。

白話文:

擦成粉末。每次服用,嬰兒服用一匙,三、四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和藥物混合,或用半銀杯,用棉花和胭脂包住藥物,一起煎煮十幾次,如果沒有棉花和胭脂,只用少許棉花,將藥物裹在裡面,按照前面的方法煎煮,直到棉花變成紅色,去掉棉花,即可服用。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變蒸及小兒傷寒、溫壯、斑瘡水豆、夜啼、驚叫,諸驚餘熱;口內生瘡、小便赤色。

七寶輕青丹方

螺頭青黛(半兩),葛粉,鉤藤(炒為末,秤),天竺黃(各一分),白附子(三字),丁香(一字,炒),麝香(一字,別研,用半皂子大亦得),鉛錫(灰二錢)

白話文:

  • 螺頭青黛(半兩):半兩的螺頭青黛

  • 葛粉

  • 鉤藤(炒為末,秤):炒成粉末的鉤藤,秤取。

  • 天竺黃(各一分):一分的延胡索

  • 白附子(三字):三字白附子

  • 丁香(一字,炒):一字丁香,炒製過。

  • 麝香(一字,別研,用半皁子大亦得):一字麝香,研磨,可以用半個皁角大小的量。

  • 鉛錫(灰二錢):二錢的鉛錫灰。

上為末粉,粟米煮糊為丸,如此○大。嬰孩每一丸分三服,三、二歲每一丸分二服,四、五歲每服一丸,薄荷、蜜、熱水磨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粟米煮成糊,把藥粉和糊做成丸,每個丸子的大小約為一錢重。嬰兒每次服用一丸,分三次服用。三、四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丸,分兩次服用。四、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丸,將藥丸用薄荷、蜂蜜和熱水研磨後服用。

錢乙論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白話文:

錢乙的升麻葛根湯,可以治療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疼痛。不論是瘡疹已經發作還是尚未發作,皆適合服用。

升麻,乾葛(細銼),芍藥,甘草(炙,銼)

上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

錢乙惺惺散,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

桔梗,細辛(去葉),人參(切,去頂,焙),甘草(銼炒),白茯苓(去皮),白朮,栝蔞根(各一兩)

白話文:

桔梗、細辛(去除葉子)、人參(切片、去除頂端、烘焙)、甘草(切碎炒過)、白茯苓(去除外皮)、白朮、栝蔞根(各一兩重)

上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五葉,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要和氣,入生薑五片同煎。一法用防風一分、川芎二分。

白話文:

上文提到的都是細小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上一杯水,再放入五片薄荷葉,煮至原藥液的七分。溫熱服用,不限制服用的時間。如果想和中理氣,可以再加入五片生薑同煮。另外一種方法是使用一分防風和二分川芎。

張渙,羌活湯方,治小兒傷寒。解利邪氣。

羌活,防風,川芎,人參(去蘆頭。各一兩),乾葛根,川升麻,犀角(末),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羌活、防風、川芎、人參(去掉鬚根。各一兩),乾葛根、川升麻、犀角(研成粉末)、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解肌湯方,治小兒傷寒。透肌散毒。

麻黃(三分),川芎,人參(去蘆頭),赤芍藥,前胡,獨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黑散子方,治小兒傷寒。解利邪熱。

川大黃(半兩),麻黃(去根節),川升麻,芍藥,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一分)

上藥慢火炒令黑色,搗羅為散。每服半錢至一錢,煎荊芥湯調下。

張渙,前胡散方,治小兒傷寒四五日,邪熱不除者。

前胡(一兩),甘草(炙),桔梗,半夏(湯洗七遍),黃芩,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白話文:

  • 前胡(10克)

  • 甘草(炙),5克

  • 桔梗,6克

  • 半夏(湯洗七遍),10克

  • 黃芩,10克

  • 柴胡(去苗),10克

  • 人參(去蘆頭),5克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嬰童寶鑑》治小兒傷寒。金花散

鬱金(半兩,末),馬牙硝(一兩半),膩粉,硃砂(各半錢)

白話文:

鬱金(12 克,研成粉末),馬牙硝(30 克),膩粉,硃砂(各 1.5 克)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用麥門冬、熟水調下。

《良方》治小兒傷寒、風癇。小黑膏

烏頭天南星(各一枚大者,燒通赤,入小瓶內,濕紙密口令火滅,取刮之,中心存白處如皂莢大子為度,須燒數枚,擇中度者可用),薄荷,元參(各末五錢)

白話文:

烏頭,天南星(各取一個大的,燒至通紅,放入小瓶子內,用濕紙把瓶口封緊,使火熄滅,取出後刮除表層,取中間像皁莢大子一樣大小的白色部分,需要燒幾次,選擇適中的即可),薄荷,元參(各研磨成五錢重的細末)

上蜜和,蔥白湯下豆許,頻服。筋緩急加乳香同蔥白煎湯。潤州傳醫賣此藥累千金。余家小兒傷風發熱與二三丸,令小睡及寤則已涼矣。

白話文:

將蜜與蔥白搗勻,煮成湯後加入適量豆子,頻服。如果症狀緩急,可加入乳香與蔥白煎煮成湯服用。據說潤州的那位醫生靠賣這藥賺了不少錢。我家小孩傷風發燒時,我就給他吃兩三丸藥,讓他睡一覺起來後,病就好了。

《活人書》,連翹飲,治小兒一切熱。

連翹,防風,甘草,山梔子仁

上件各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七分。

《活人書》,三黃丸,治吐血、黃疸及腹中有熱。

黃連(三兩),大黃(一兩),黃芩(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吞下。小兒減服之。

白話文:

搗藥至細末狀,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服 15 粒,用溫開水吞服。兒童減量服用。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麻黃黃芩湯

麻黃(去節,一兩),黃芩,赤芍藥(各半兩),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一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暖水調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潰,或出尚身疼熱者。

白話文:

研磨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調和,每天服用三次。兼治流行性熱病,患有豌豆瘡,煩躁不安神昏迷亂,或身體疼痛發熱等症狀。

《活人書》,升麻黃芩湯,治小兒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寒。

升麻,黃芩,葛根,芍藥(各三錢),甘草(一錢半,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若時行瘡痘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錢半。

白話文:

藥材切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用兩錢的量,以一茶杯半水煎煮,煎到只剩六成時,把藥渣濾掉,趁溫熱時服用。如果正在流行的瘡痘出不快,或是有煩躁不安、睡不著的情形,再加入一錢半的木香。

《活人書》,雙丸,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脹滿。或心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數起未瘥,可再服。小兒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肉不調,並宜用此丸下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的雙丸方,可以治療小兒發燒、頭痛、食慾不振、腹脹、腹痛、大小便不利等症狀。對於那些反覆發作的腹瀉,也可以服用此藥。

此外,對於小兒蒸熱、食量減少、呼吸不暢、夜啼不眠等症狀,也可以使用此藥來進行治療。這是因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腹部的肌肉功能失調引起的。

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新布絞去油,日中曬之白如霜),麥門冬(湯洗,去心,二兩半),甘草(一兩一分,炙),甘遂(半兩),硃砂(一錢,研),牡蠣(煅赤取粉,二兩),蕤核(取仁四兩半,研)

白話文:

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磨後,用新布絞出油,在日曬下曬成霜狀),麥門冬(用湯洗淨,去除中心,二兩半),甘草(一兩一分,烘烤過),甘遂(半兩),硃砂(一錢,研磨),牡蠣(煅燒成紅色,取粉二兩),蕤仁(取仁四兩半,研磨)

上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味為細末,入巴豆、硃砂、蕤仁,合和搗二千杵;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半歲兒,服如荏子大一雙。一歲兒,服如半麻子大,分為一雙。二歲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歲者,如小豆大二丸。

白話文:

將上等的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種藥材研磨成極細末狀,加入巴豆、硃砂、蕤仁,一起搗研二千次,再加入少量蜂蜜,繼續搗研至極均勻,製成丸藥。

  • 半歲的小孩,服用如芸豆大小的一丸,分兩次服完。
  • 一歲的小孩,服用如半顆芝麻大小,分兩次服完。
  • 二歲的小孩,服用如一顆芝麻大小,分兩次服完。
  • 三、四歲的小孩,服用如兩顆芝麻大小。
  • 五、六歲的小孩,服用如兩顆大麻子大小。
  • 七、八歲的小孩,服用如兩顆小豆大小。

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如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服數合,投之即下,藥丸皆雙出也。下利甚者,濃煎冷粥飲便止。

白話文:

十歲的孩子,藥丸的大小略大於兩顆小豆子。通常在雞鳴時服用。如果到了日出時還沒有排出,可以用熱粥送服數合,藥丸就會一起排出。下痢嚴重的,濃煎冷粥飲服即可止瀉。

《聚寶方》,紅龍散,治小兒驚風及四時傷寒,渾身壯熱,唇口焦乾,兩目翻露,搐搦昏迷。

龍齒,鉛白霜(各二錢),硃砂(半錢),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日換水,薄切,日曬乾,為末,五錢),龍腦(少許)

白話文:

龍齒、鉛白霜(各兩錢),硃砂(半錢),天南星(用清水浸泡七天,每天換水,切成薄片,在陽光下曬乾,碾成粉末,五錢),龍腦(少許)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食後服。

《聚寶方》,金花散,治小兒傷寒。

肥皂角子(一百個,銚內炭灰炒裂,取黃子),訶子皮(五個),甘草(二寸,清油內煎黃)

白話文:

  • 肥皂角子(100個,在鍋中用炭灰炒至裂開,取出黃色的果仁)

  • 訶子皮(5個)

  • 甘草(2寸,在清油中煎至金黃)

上三味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治五歲以下。

《三十六種》治正受傷寒。三黃散

麻黃(半錢,去節),大黃(二錢,炒),黃芩(一分)犀角(三錢),茵陳,甘草(炙。各一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濃煎蔥白薄荷湯調,連進二、三服,避風。如大叚壯熱,只用一錢。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濃煎蔥白、薄荷湯調和,連續服用二、三服,避開風寒。如果發高燒,則每次只服用一錢。

《四十八候》治正受傷寒。三黃散

麻黃(不去節),大黃(蒸。各一分),黃芩(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蔥湯下,日進二服。

《惠眼觀證》,豆角膏,治傷寒鼻塞,貼囟。

赤豆,皂角(炙過。等分)

上為末,以蔥油調貼之。

《王氏手集》羌活散,治大人、小兒四時傷寒,熱病時行,疫癘,山嵐瘴瘧;早晚中露霧及暴中風寒,並宜服之。不論陰陽證候,老幼虛實,服之使無變動,汗出即安。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羌活散,可以治療大人、小兒的四時傷寒、熱病流行、疫癘、山嵐瘴瘧等疾病;以及早晚中露霧和暴中風寒。無論是陰陽證候、老幼虛實,服用此藥都能讓病情不再變化,汗出就痊癒了。

川羌活,獨活,前胡(去),柴胡(去蘆,水洗),川芎,桔梗,枳殼(湯浸去瓤,細切,焙乾,麩炒),白茯苓,削術,防風(各一兩),細辛(去苗葉,好者),官桂,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中藥材川羌活,獨活,前胡(去除雜質),柴胡(去除蘆頭,用清水清洗),川芎,桔梗,枳殼(用熱水浸泡,去除果瓤,切碎,烘乾,用麩皮炒),白茯苓,削術,防風(各一兩),細辛(去除莖葉,選擇質量好的),肉桂,甘草(烘烤過的。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滿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八分。和滓熱服,連三服,汗出便安。小兒看多少加減服,並乳下亦吃。如路行不及,煎白湯點熱酒調亦可。

白話文:

將它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滿滿一杯水,薑三片,棗子兩枚,一起煎煮到只剩下八分之一。連渣一起趁熱服用,連服三次,出汗後就無事了。小孩視情況酌量增減服用的分量,哺乳期間也可以服用。如果趕路來不及,可以用白開水煮沸後,滴入熱酒調配也可以。

《吉氏家傳》治傷寒、疹痘蒸熱,,紅綿散

麻黃(二兩),蠍(一錢),天麻(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加減,水煎,入薑、棗、紅綿少許,煎服。

《吉氏家傳》治傷寒。人參散

人參,甘草(炙。各一分),麻黃(一兩半),桔梗(一兩),茯苓(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薄荷湯煎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肌散

地骨皮檳榔,芍藥,當歸(各半兩),甘草(炙),石膏(各一分),麻黃(去節,用湯浸洗,一錢)

白話文:

地骨皮、檳榔、芍藥、當歸(各半兩),甘草(炙)、石膏(各一分),麻黃(去節,先用熱水浸洗乾淨,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傷寒及咳嗽方。頭疼壯熱不能言,傳變終朝只是眠。面赤小便多血色,若安除是服紅綿。

紅綿散方

麻黃(半兩,去節),天麻,蠍,甘草(炙),人參,白朮(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入蔥白一寸,紅綿裹,煎四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大人、小兒傷寒一、二日,頭疼,發熱增寒,身體疼痛。

麻黃(湯浸,焙乾),石膏(各一兩),蒼朮(水浸,去皮),山茵陳,桔梗,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用湯浸泡後,烤乾),石膏(各一兩),蒼朮(用水浸泡,去除皮),山茵陳,桔梗,甘草(烘烤過。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兒小一錢、半錢。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人參散,治大人、小兒傷寒候,神聖方。

人參,荊芥,甘草,防風,乾葛,肉桂,五加皮,桔梗,川芎,柴胡,陳皮,芍藥(各半兩),麻黃(一兩,去節,依法制)

白話文:

  1. 人參:半兩

  2. 荊芥:半兩

  3. 甘草:半兩

  4. 防風:半兩

  5. 乾葛:半兩

  6. 肉桂:半兩

  7. 五加皮:半兩

  8. 桔梗:半兩

  9. 川芎:半兩

  10. 柴胡:半兩

  11. 陳皮:半兩

  12. 芍藥:半兩

  13. 麻黃:一兩(去除節,按照正確的方法處理,通常是去皮、切段或粉碎)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六分服。常服出汗熱,進三、二服。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一杯水,加入一個烏梅,煎煮至六分之一,然後服用。經常服用會出汗發熱,所以再服三、兩次。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細辛散,小兒大人頭疼及傷寒壯熱,治頭風明目。

細辛,石膏,何首烏(各一分),川烏頭,川芎,干薄荷(各半兩),蠍(十四枚)

白話文:

細辛、石膏、何首烏各一錢,川烏頭、川芎、幹薄荷各半錢,蠍子十四枚。

上為末。用薄荷茶調下,一錢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後不思飲食。餓虎散

人參(一錢),肉豆蔻(一個),殭蠶(七個),良薑,甘草(炙。各二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木瓜湯下,或粟米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傷寒。解交散

茵陳,升麻,茯苓,甘草(炙。各二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蔥白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壯熱,先宜出汗。浮萍散

浮萍,麻黃,京芎,天麻(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下,覆令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