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痘疹心法》~ 卷之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 (1)

1. 痘後餘毒症治歌括

三十六首。

痘瘡靨後喜無邪,人漸清寧食漸加,

若此痘中還更苦,莫言無事便矜誇。

或問痘後餘毒可前知乎?曰:痘未靨時,毒氣未除,正氣未舒,如蟮在湯,如蚓在灰之狀。痘已靨後,毒氣已盡,正氣將復,如困魚入水,囚鳥出籠之狀。但察其身無熱,口不渴,大小便調,腹中無痛,精神漸壯,飲食漸加,此真安樂之時,豈有餘毒哉!若身熱而渴,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堅秘,精神昏憒,四肢倦怠,飲食減少,坐臥不安,此有餘毒伏藏,必生後災。以此決之。

可前知也。

痘瘡輕者自無乖,逆重從來有後災,

不是毒邪根里得,或自調治誤中來。

凡痘瘡輕者,其本疏,其毒微,其症順,自然易靨,無餘毒也。重者其本密,其毒盛,其症險,自然難出難靨,有餘毒也。逆者,或伏,或倒陷,或倒靨,幸脾胃素強,調治又早,不至大困,亦作餘毒。錢氏云:其病有三:一者瘡,二者癰,三者目赤,以症求之,尚不止,此亦有出已盡,發已透,靨已齊者,復作餘毒,此由溫補之過,飲食之失而得之。故治痘後餘毒,或補,或發散,或解利,要在分表裡,論虛實,不可一概妄投湯劑也。

痘瘡靨後難調理,表裡俱虛勿縱施,

此與傷寒復同病,補虛為本而已矣。

痘瘡之後,表裡俱虛,要避寒暑,戒頻洗以養其表;節飲食,遠房室以養其里。《傷寒賦》云:勞食再復,病名內傷,言其虛也。又云:諸食皆復,飲酒則甚,諸勞皆復,御女必死。言犯其虛者,不可治也。如小兒則在父母調護,大人宜自保而勿失焉。治其病者,惟以補虛為本,所因之病,以末治之。

古云痘毒只三門,自我推求未足憑,

五臟有邪皆有症,各隨形症審來因。

痘科云:痘後餘毒,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夫疥者,心病也;癰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胎毒之發,五臟各有一名:如心為斑,脾為疹,肺為膿疱,肝為水疱,腎為黑陷是也。發熱之初,五臟各具一症:如呵欠、驚悸屬心,項急、頓悶屬肝,噴嚏、咳嗽屬肺,吐瀉、昏睡屬脾,耳涼、足涼屬腎是也。

何以餘毒只心肝脾三臟有之乎?以三臟之症,又不止於此乎!或者舉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廣之耳。如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癢痛,為壯熱,為咽乾而渴,為汗,為丹瘤。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泡,為腰痛,為目病,為卵腫,為乾嘔,為手足拘攣,為吐蛔,為寒戰咬牙。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為肩臂痛。

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病,為不食。毒歸於腎,為黑陷,為猝失聲,為手足逆冷,為咽中干痛,為飢不欲食,為多睡。毒歸於腸胃,為泄,為利膿血,為腸鳴、失聲,為大便不通。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尿,為頭腫痛,為目上視。

已上五臟之症,略舉其概,臨病之工,不可不審。

郡別駕壬峰肖公女,乙丑冬出痘,請全調治,緣嬌惜太過,非雞與煎熬厚味不食,而彼處風俗有病者,必服附子,食雄雞,灸關元。全請戒之,不聽,全告曰:不肯慎口,他日蓄毒作病,必費調理。公不肯信,自丙寅年後,兩目出淚,眼弦赤爛。全曰:此毒發於肝,肝火旺也。

公曰:目上下弦屬脾,脾有熱乎?全曰:此因淚,淚不止,浸淫爛潰也。乃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黃芩密蒙花,煉蜜為丸。服半年後而目不出淚,眼弦平復。丁卯夏,又小便如靛青點滴,著肉處皆爛成瘡疱。全曰:此亦肝火也。公曰:膀胱之熱。全曰:肝色青,乃肝移熱於膀胱也。

又用瀉青丸方去大黃,加柴胡、木通車前子、煉蜜為丸,服之安。公曰:悔不早聽佳論耳。

痘後留邪作腫癰,或為結核論相同,

但將毒氣分深淺,莫使餘邪透骨縫。

此下二條言癰毒也,皆由毒氣留藏經絡,故於肌肉虛變,或關節動搖處紅腫而成癰。又或既平之後,失於解利,餘毒太盛,外不得泄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聚而不去,遂為之癰。如毒氣淺者,止生結,皆腫毒瘡癤而已,甚者至頭項、胸脅、手足肢節,盡掀腫作痛,但發一二處,或根淺者,可治。若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者,小則潰筋脫骨,必為殘廢之疾,甚則綿延日久,死。

邑文學胡近濱長女,出痘不甚密,亦不十分光壯飽滿,與藥,點滴不入口,蓋平生不肯服藥也,收靨時一片薄殼,逆痘也,足膝發癰毒,與藥一飲而盡。近濱夫婦喜。予曰:勿喜,病不可為也。近濱問故,予曰:脾主味,開竅於口。經云:口和則知五味矣。令愛素不肯服藥,今肯服藥,且盡是不知味而脾敗矣,況膝臏之處,脾實主之。

脾敗則亦不能成膿,及請方士蔡谷陽針之,果皆清水,次日死。

蘄水夏佐南長子,痘後手足發癰,請予視之。見其面色黧黑,精神疲睏,飲食且少。予曰:令嗣之痘,未得起壯,收靨太急,今發癰毒,乃倒陷歸腎症也,必不能成膿而死。果然。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之。予用十全大補湯連翹金銀花治之,愈。蓋其癰已潰,故用是方。凡潰癰者,以是治之,未有不愈者。

一小兒痘後發癰,即請予治。予用解毒內托散調理,愈。

黃岡蔡丹泉子,痘後卵腫,吾子邦正視之,作厥陰肝經病是也。丹泉不自安,使人問予。予曰:非癰,乃厥陰肝病。因寄一方,用小柴胡湯青皮、木通、山楂肉調理,愈。

看在何經用引經,腫時不與潰時論,

補中托裡分虛實,決毒排膿視淺深。

凡治痘癰,先看在何經絡,分氣血多少用引經藥。如太陽經,羌活防風;陽明經,升麻白芷;少陽經,柴胡;少陰經,獨活;太陰經,防風;厥陰經,柴胡。若初紅腫硬痛者,以針刺之,口吮去惡血,以拔毒膏(九十七)敷貼,解毒內托散(一二二,附方)。氣實能食,大便堅者,用排毒散(一二二)疏利之。

氣虛食少者,用十宣散(三十七)或流氣飲(一二八)。毒泄而小者,只內服小柴胡加生地黃湯(一二九),外用神功散,或拔毒膏貼之(九十七),此治腫瘍之法也。若已成膿而未潰者,以鈹針決去其膿,勿使內潰。已潰者,用十全大補湯主之(三十八),此治潰瘍之法也。

大抵痘毒發癰,在手肘腕,足膝膕中者多,若在手腕發者,屬手太陰肺經;在足膕發者,屬足太陰脾經,並用解毒內托散主之(一二二,附方)。

遍身疥癩候何寧,敗面殘形亦可矜,

撏掐膚傷為毒淺,薰蒸肉爛受邪深。

此一條言疥毒也,痘後遍身瘡癬如疥如癩,膿血浸淫,皮膚潰爛,日久不愈,此毒氣瀰漫,散於皮膚,宜升麻葛根湯(一),解毒防風湯(一○一),苦參丸(七十七)主之。若因撏掐成瘡者,只以百花膏(九十八)塗之。

疳蝕頑瘡亦可嫌,時時流血不曾干。

穿皮銷肉成瘢陷,腐骨傷筋作夭殘。

此毒在脾也。痘後疳蝕瘡者,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連皮膚,時痛出血,日久不痊,亦惡候也,內服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外以綿繭散貼之(一二五)。

毒敗皮膚有幾般,或為癮疹或成丹,

丹瘤凝結從深論,癮疹分疏作淺看。

此毒在心肺二經也,痘後毒氣散於皮膚肌肉者,病有數般,或為癮,皮上起如疙瘩,瘙癢抓搔更多,內服解毒防風湯(一○一),外以簞衣湯(一三○)洗之。或為疹皮上如蚊蟲所咬之跡,或如小疥子,即麻子也,升麻葛根湯(一)加防風、荊芥穗主之,熱甚渴者,與以人參白虎湯(二十四)相合服之。或為丹瘤紅腫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過心腎者,即死。

宜內服小柴胡加生地黃湯(一二九),外用蜞針法吮去惡血自消(一三一),或用砭法。若但紅不腫不痛者,斑也,人參白虎湯(又名化斑湯,二十四)加玄參大青葉生地黃主之。

眼中膜翳忽遮睛,癮澀難明若霧云,

但用湯丸頻解毒,勿輕點洗反傷明。

此下二條言目病,毒在肝也,瘡痘毒氣之為目翳也。蓋自臟而達外,治之法,但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於熱,解毒不致於冷,五臟平和則翳當自去,不可輕用點藥,反致損睛,宜蟬蛻散(九十六)、四物湯(十九)加柴胡。

暗中強視淚盈腮,略見陽光不敢開,

此是羞明差別法,莫將膚翳混同猜。

痘後目閉,淚出不敢見明者,此羞明症也,唯於黑暗處則能開,才見明則陽光爍之,淚自溢出,癮澀難開,宜洗肝明目散(九十五)加密蒙花。目中赤者,洗肝明目散(九十五)主之。

邑丞雷省齋一孫出痘,七日倒靨,予往視,發出,雷公問曰:再服何藥?予曰:痘既發出,毒猶太甚,欲解其毒,中氣素虛,恐傷中氣,又致倒靨;欲補其中,恐助毒火,又傷其目,不如節飲食,適寒溫,以待自安。時萬世喬欲進補中藥,聞予言,止。

偶因傷食發熱,予不在,世喬言於眾曰:昔欲用藥,密齋力阻,今亟矣,奈何?公怒,乃作參耆溫補劑服之,韓觀岐與吾子邦治不敢止,予聞之往問曰:勸勿服藥,恐其傷目,何求效速耶?雷公曰:但得生,雖帶疾何妨?蓋謂必不得生也。予又告曰:令孫必無事,他日損目,須記吾言。

今果兩目俱盲,雷公始悔不用予言,遽疏世喬。

邑司訓月山王公公子,痘後兩目畏明。予曰:肝火太旺,宜服瀉肝散加柴胡、蟬蛻、黃芩,初一劑,用酒製大黃,公子畏苦藥,果成內障,目盲。

邑人徐少柳子,痘後兩目不開,吾兒邦治醫不效,乃請予視之,予曰:兩胞高腫而不流淚,決非痘翳,乃脾經濕熱也,遂制一方,用蒼朮(童便浸)、黃連(酒炒)、防風、升麻、生甘草。為末,蜜水調服,愈。

邑人肖天秩一子,痘後目有白翳,延予視之,曰:此痘瘢也,治之無功。果盲。

蘄水徐淑道,出痘不靨,先君命全治之。肖桂屏再請團風李醫視之,用陳氏木香散一服。予曰:誤也,必損目矣。果損一目。

蘄水周望峰女,出痘後目閉不開,予曰:令愛痘順,無餘毒,必羞明症也。乃試之,向暗則開目,目不赤,嚮明則閉,又不流淚,此肝經火邪未除耳,乃用羌活、防風、當歸梢、川芎、柴胡、蔓荊子、密蒙花、生甘草、竹葉,一服而目開,遍身痘瘢腫凸而起,再用四物湯加防風、荊芥、人參、連翹、生甘草,服之,愈。

吾邑多雲山周宅一小兒九歲,痘後出外忽頭腫,兩目不開。請甘大文視之,大文問予,予曰:此非痘毒,乃風熱也。口授一方,用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當歸、川芎、藁本、蔓荊子、細辛甘菊花、黃芩(酒炒),往治之,愈。

熱毒乘虛入腹中,大腸乾澀便難通,

如逢熱結膀胱里,溲不來時又病癃。

此言毒在大腸、膀胱也。痘後毒入腹中,熱氣並於小腸,則小便不通;並於大腸,則大便不通;如前後部俱不通者,熱勢愈甚。小便不通者,五苓散(二十八)、導赤散(三十五);大便不通者,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三乙承氣湯(三十);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四十六)、通關散(一一五)斟酌用之。凡靨後餘毒未盡,有諸熱症者,並宜大連翹湯(八十八),多服佳。

而今泄利又何如,治法難將一例拘,

能食渴多知是熱,脈微食少又為虛。

此下皆毒在腸胃症也,痘後泄瀉,其症有二:如能食而渴,脈盛者,此熱入大腸也,渴者,內熱也,食能多者,邪熱殺穀也,脈盛而數,熱症諦也,宜黃芩湯(四十一)加黃連;如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裡氣虛不能禁固水穀也,宜四君子湯(二十)加訶子,肉豆蔻,或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熟附子。甚者以肉豆蔻丸止之(四十三)。

泄利頻頻見膿血,此是大腸多蘊熱,

莫將倒靨一般論,只宜解毒不宜澀。

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十九)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邑人張國重子,痘靨時面瘡潰腫,膿水浸淫,泄下膿血後重不食,先請聞延南作噤口痢治,不效,請予治之。予察其症,乃是倒靨,非痢也。在痘科中,利下膿血痂皮者,生;水穀不化者,死。在傷寒厥陰經病論則曰:熱蓄於裡,當便膿血,勿治;利盡膿血,自愈。予思此疾不死,不可亟治,乃買藥製藥,故延緩以待之,數日後,度其膿血將盡,乃用四君子湯白芍藥、枳殼、黃連、木香,一服,後重除,利稍止,再服而能食,三服而痘靨。

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

若是痘家多屬熱,嘔家聖藥是生薑

此言毒在胃也,胃主納而不出,大小腸主出而不納。痘後嘔吐者,是餘毒在胃也,然有冷熱二症;如心煩作渴,食乳甚急,聚滿於胸中,然後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帶赤,手足心熱,居處喜涼,此熱毒也;如乳食水漿隨吐,面色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熱吐者,橘皮湯(四十九)加黃連、竹茹;冷吐者,益黃散(四十五)。

痘後餘毒多是熱邪,但聞食臭,即吐不能食,木香大安丸(九十一),或養脾丸(一百零六),並用生薑湯下。有飲水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主之(二十八)。

一向蒸蒸熱未除,治宜詳審勿差殊,

便難煩渴方為實,清便飢疲本是虛。

此毒在心經也,痘瘡自初以來,一向發熱,至於差後猶不少減者,此有虛實二症。如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三黃丸(八)或四順飲(二十七),先解利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湯(一)加地骨皮解表熱也。蓋升麻葛根湯治瘡疹未發之先,已發之後,身熱藥也。

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甚進者,此虛熱也,以調元湯(十八)加知母麥門冬。虛甚者加炒乾姜,或熟附子少許以調之。

一小兒痘後發熱,大小便難,瘡瘢帶赤,他醫言虛,欲用保元湯,予曰:不可,此實熱也,因食辛熱之物得之。果因食雞而得,以連翹飲服之,愈。

一小兒痘後發熱不止,食少喜睡,延予視之,瘡瘢黑黯,乃知痘毒有陷也。予問:此兒痘瘡膿水必清,痂皮必薄否?其家答曰:果然不成膿不結痂,但水出皮脫而干也。予告之曰:凡痘出初,壯熱昏睡,常候也,痘既收後,則邪氣已盡,正氣當復,熱漸退,食漸加,精神漸爽,亦常候也。今皆不然,吾恐術無用矣。遂辭歸。半月後,忽昏冒死。

邑染匠徐姓者一子,痘後發熱,諸醫或用小柴胡湯,或用竹葉湯,或用黃連解毒湯,皆不效,熱益甚,請予治之。予用保元湯加當歸(炒)、黑乾薑,一服熱去。

遍身青黑色非常,口噤涎潮身反張,

手足時時頻瘈瘲,不逢識者少安康。

此毒在肝經也,此中風也。痘瘡方愈,榮衛正弱,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故為此症,宜消風散(一三二)二錢,入蟬蛻末一錢,分為三服,投生薑、薄荷汁及酒各數點。溫湯進之,連進二三服,或作癮疹,或再出膚疹而愈,後以抱龍丸調理(四十)。

牛蒡非時俗曰驚,只因熱毒內歸心,

若有傷食增潮熱,腹滿多煩乃食蒸,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痘後非時搐搦者有二症:一則心熱留而不去,熱甚生風,風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視,面赤引飲,居處喜冷,宜導赤散(三十五),瀉青丸(一一○)清心瀉肝,後以抱龍丸(四十)調之。

一則病後多食,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必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腹痛,先以備急丸(九)、丁香脾積丸(三十三)利之,彼用木香大安丸(九十一)、錢氏異功散(四十四)調理。取愈不如只用抱龍丸(四十)更佳。

手足拘攣不得伸,起居艱苦只呻吟,

要知養血真良法,莫誤終身作廢人。

此毒在肝脾二經也,痘後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者,乃血耗氣虛,不能榮養於筋,宜十全大補湯(三十八)去地黃、白茯苓,加川續斷,多服佳。氣虛者少加川烏炮過。行經,不可誤作風治,妄行發散,反耗陰血也。

邑令君唐肖峰以公子十二歲,戊辰正月出痘時,唐公要吾偕入京,乃延予四子邦治,八子邦靖,同韓鳳岐醫治,痘靨後右肩發一紅腫,非癰也。韓以針刺之,其手不能舉,三月末,肖峰北歸,至上蔡聞之甚憂。予慰之曰:勿憂,及至察之,其手不痛,但軟弱無力,不能自舉,必用左手持之,乃能舉。

唐公問故,予曰:此肝熱氣虛也。蓋肝主筋,資血以養,寒則縮,熱則張,惟補氣養血則病自痊。乃制一方,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藥、川續斷、甘草節白朮桔梗、木香、薏苡仁、防風,共為細末,山藥作糊為丸,服至半月而愈。

終日昏昏似醉人,口中妄語若邪侵,

誰知熱入心包絡,解毒安神泰宇清。

此毒在心也,痘後昏昧不解識人,口中常妄語如邪祟狀,此熱移入心包絡,宜導赤散(三十五),吞安神丸(四十七)也,待醒後以調元湯(十八)加麥門冬、生地黃,四物湯(十九)加石菖蒲、木通、山梔仁相間服之,以抱龍丸調理而安(四十)。

卒然昏睡不知人,飲食俱忘喚不醒,

邪毒從今都解散,精神自此漸和平。

此差後虛病也,痘後卒然喜睡,狀如眩暈,身無熱,口中無妄語,其人痘出必重,又少食。今毒氣已解,正氣未復,故邪退而喜睡,乃否極泰來之象,不須妄治,逡巡甦醒矣。用抱龍丸(四十)調理。

蘄水汪元士子,癸丑四月出痘,靨後忽然悶絕,目閉口合,一家大哭。予曰:勿哭,吾固知有此病也。乃命吾次子邦孝作調元湯加麥門冬濃煎汁,斡開口,少與咽之,又令煮粥湯相間進之,須臾,平復如故,元士曰:神哉,先生之術!敢問何以預知有此?予曰:正氣素弱,邪氣方盛,壯火食氣,氣益弱矣。今邪氣既退,正氣將生,乃否極泰來之兆,所以戒勿擾亂,待其自蘇。

人不知此意,卒見悶絕,便將抱動,呼喚號哭,神氣一散,其不救者多矣。時有二醫在側,周醫云:曏者起病,日犯太乙天符,尚恐有變。予曰:運氣之論,岐黃之秘旨,專論其年,非謂起病日也。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預料,豈可以是料病吉凶也?信如爾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凶,然則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向醫曰:尚有餘毒。

予笑曰:取錢氏小兒書來,痘後餘毒有樣,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未嘗言有昏瞀也。蓋痘瘡或出不盡,發不透,靨不齊,或空殼無水,或清水非膿,此則有餘毒也。今此痘起發胖壯,膿水飽滿,有何餘毒哉。

一朝手足冷如冰,蓋覆重加不得溫,

痘正盛時為逆症,病今差後作虛論。

厥逆者,痘疹逆候也。若在正盛之時,十無一生,今病已愈,氣血久虛,脾胃大困,宜有此厥逆也,用調元湯(十八)加當歸身、熟附子以主之。

咳嗽時多不得安,更兼涕唾盡稠痰,

莫拘死局輕調理,好把權宜用散丸。

此下皆毒在肺症也。咳嗽者,痘疹常症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不可拘泥一定之法,如自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此肺中餘邪未盡也。宜甘桔湯(七)合瀉白散(五十四),加牛蒡子馬兜鈴主之。如咳而熱,大便難,小便赤者,此熱毒也,宜黃芩瀉肺湯(五十五)主之。大便潤者,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合甘桔湯(七)主之。

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無大熱渴者,此虛也,宜人參清膈散(六十一)主之。如咳而血出者,甘桔湯(七)加牛蒡子、軟石膏、茅根汁主之。如向不咳,今始咳者,此風寒外感也,麻黃(六十七)主之。

黃岡陶前墩子,出痘將靨時,咳嗽喘急,吾子邦正醫,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服之,未效,請予視之,予謂邦正曰:汝用方是,此症肺有火邪,火鬱宜發之,即如前方去麥門冬,加紫蘇、地骨皮,服一劑即效。

咳嗽之時兩脅疼,陰陽左右被邪干,

不能升降多壅滯,解毒平和病早安。

經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左右,兩脅之謂也。瘡疹後咳嗽脅疼,由余毒在中,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脅居一身之左右,陰陽二氣之所行也。脅痛是氣不能升降之故,但解毒,毒氣去則真氣行,所苦自平,宜小柴胡加枳桔湯(一三三)服之。

未出腹疼斑毒攻,而今解毒已無壅,

不因燥屎或傷食,必是中虛要建中。

此毒在脾也,疹瘡未出而腹痛者,乃斑毒內攻也。今毒已解,無復壅遏,腹中痛者,一則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備急丸(九)主之。一則因食過多,胃虛不能消穀。腹痛者,便秘,丁香脾積丸(三十三);便利,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傷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

若原食少,大便常潤,忽爾作痛,此虛寒症也。病在中焦,用手按摩,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餘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來攻,

若是脾虛津液少,自然形症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後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飲水,心胃二經受邪熱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主之。若食少,大小便自調,雖好飲湯,咽舌不燥,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宜人參白朮散(三十三),不愈,人參麥門冬散(二十二)加天花粉主之。

病後那堪猝失音,語言不出意沉沉,

咽傷苦痛痰多結,心熱留邪舌不榮。

此毒在腎也,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一○三)主之。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十九)去川芎,加麥冬、白茯苓主之。

正氣將回食漸加,緣何惡食卻堪訝,

不因食壅脾重因,或食中虛病未差。

此下毒在脾經也,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舒,宜漸能食也。若原不食,今日喜食太過,或原能食,今又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餘症也,宜木香大安丸(九十一)主之。

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朮散(二十三)去葛根,加陳皮、木香,研末,取二兩,另用糯米二兩、綠豆二兩,各炒研末相和,棗子湯調服,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一○六)、抱龍丸(四十)。

寒熱往來形似瘧,不問早晚如期作,

只因調護少疏違,故惹風寒相擊搏。

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至後如期即發者,此脾虛氣弱,失於將息,重感風寒,宜先以柴葛桂枝湯(八十五)發去新受表邪。後以調元湯(十八)加當歸、陳皮、白朮調之。

面目虛浮忽改形,腹中脹滿喘聲頻,

邪風入肺疏通去,宿垢傷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經也。痘後面目虛浮,或久則一身皆腫者,此表氣不足,出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湯(一三四)先加桂枝,微汗之後,只服本方。若遍身皆腫,以胃苓湯(一三六)合五皮湯(一三四)主之。痘後腹虛腫脹滿,或氣喘粗者,此有宿垢在裡,不問餘毒、食積、蓄水,並宜先利之,以塌氣丸(一三五),利後以胃苓湯(一三六)去甘草,加人參、黃耆、大腹皮調之。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脹不腫者,只木香大安丸(九十一)。

一小兒痘後洗浴,面目一身盡腫,請予治。予曰:此水氣也,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去濕,加黃耆以實表,防風以勝肌表之濕,麻黃以逐皮間之水,一服而腫減,後以錢氏異功散加豬苓澤瀉調理而安。

漐漐渾身汗未休,膚濡發潤亦堪憂,

衛中氣弱榮中熱,若到亡陽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痘後自汗盜汗,皆衛氣弱,榮血熱,肌肉虛也,宜調元湯(十八)、便秘(六十八)相間並調敗蒲散(七十)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溫粉撲法撲之(六十九)。若渾身如水,發潤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陽症,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離經,

鼻中衄出堪調理,便溺中來禍非輕。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痘後失血,症乃餘毒,熱邪迫血妄行也。自鼻出者,玄參地黃湯(六十五)主之,外用梔子炒焦黑,研末吹之。自溺出者,八正散(四十六)主之。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氣湯(一二○)主之。此與上自汗症同為熱也。上是熱在衛,故汗出;此是熱在榮,故血出。二症大便秘者,並與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蛔動如從吐利中,必然腸胃熱邪沖,

若聞食臭蟲才出,此症虛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痘後或吐蛔者,皆熱毒入里也。熱在胃則吐蛔,熱在腸則利下蛔,利者,黃芩湯(四十一)加桃仁艾葉;吐者,黃芩半夏湯(四十二)加烏梅、川椒。若不吐利,但聞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虛,蟲無所食,故聞食臭即吐,食已易飢,宜理中湯丸(三十四)加烏梅肉、黃連、川椒主之。

狐惑之症聲啞嗄,唇口生瘡誠可訝,

齦根潰爛疳蝕瘡,息臭血出名走馬。

此毒在腎也。痘後吐利蛔出者,此蟲為熱所蒸而為蛔厥。若不吐利,內蝕臟腑者,為狐惑。狐惑之症,其人好睡,默默不欲食。上唇有瘡,蟲蝕其肝;下唇有瘡,蟲食其臟。其聲啞嗄,上下不定,故名狐惑。此候最惡,麻疹後尤多,化䘌丸(一三九)主之。如大便結者,以桃仁承氣湯(一二○)加槐子利之,或只牙齒齦肉潰爛者,此痘疕脫去,痰水浸漬為疳蝕瘡,用綿繭散(一二五)敷之。

若氣臭血出者,又名走馬疳瘡,內以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雄黃為丸,竹葉湯下,外以馬鳴散敷之(一三八)或口舌生瘡者,並宜洗心散(一三七)。已上諸症,大便秘者,並用四順飲(二十七)利之。

痘後宜行解利良,勿令熱毒得為殃,

若逢餘毒為諸症,緩藥安能得早康。

痘疹後須當解利,勿使餘毒或在表,或在裡,變生諸症也。解利之劑,如三黃丸(八)、四順飲(二十七)之類。若失於解利致生諸症,須當用切中病源之藥急治之,不可緩,恐令病勢滋蔓,反害人也。

今人不能究其病因,一概用不急之藥,如四君子之類,其意但欲逃差謬耳,何嘗實能究其致病之由而藥之耶?急治之中,惟在識其虛實,苟稟受既實,榮衛充壯,病後有熱者,即與解利,緩治不可也。所稟怯弱,病後榮衛大虛,坐立振搖。飲食少者,卻宜和緩之藥以扶持之,候其飲食如故,榮衛既充,然後微微解利,未為之晚。

或至虛之人,不必解利可也。

能醫惡瘡是良工,不宜怪異及虛驚,

若然乍見成凶兆,枉請師巫禱鬼神。

禎祥者,福之基。妖孽者,禍之萌。出痘之家,最宜內外肅靜,大吉之兆也。若有鴉鳴鼠鬧,虛響火光,蝙蝠入室,蔥蒜撲人,夜生怪夢,病見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苟非積善之家,方興之世,鮮能免其禍者矣。

胡松山子出痘,在母黃氏懷中,半夜後此兒卻在地下。肖楚梧子出痘,日中時忽聞一陣蒜氣過。胡三溪子出痘,有鴉日日聒噪。胡叔卿子出痘,近夜時樓上忽聞桌倒聲,視之無他。王來樓子出痘,有蝙蝠飛入室,後皆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