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不寐,又稱失眠,是指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或早醒,醒後不能再入睡,或睡眠時間不足,影響白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不寐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證,多由情志不遂、飲食失調、勞倦過度、病後虛弱等因素引起。

中醫認為,不寐的病機主要在於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心主神明,心藏神,心氣不寧則失眠;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不寐;脾主運化,脾虛失運則不寐;腎主藏精,腎陰不足則不寐。

根據病因和病機的不同,不寐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心脾氣虛型:症見心悸、健忘、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2. 肝鬱氣滯型:症見胸脅脹悶、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
  3. 痰熱內擾型:症見口乾口苦、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4. 腎陰虛型:症見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健忘、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不寐的治療以調理臟腑、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為主。可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的中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艾灸等中醫外治方法,以提高療效。

不寐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2. 避免熬夜、過度勞累。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4. 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5.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不寐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苓桂朮甘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在癇、癲、狂、驚悸、不寐、健忘、奔豚等篇曰:「癇之證候千端萬緒,不遑枚舉,今考其目錄,略述其治因。夫奔豚雖為古來一種特病,要之亦惟癇中之一證耳,是非余之管見,先賢已辨之矣。」又曰:「苓桂朮甘湯,治氣上衝於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酸棗仁湯

  • 1.《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 2.《世醫得效方》:「上為末,酒煮稀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九丸到三九丸,去心麥門冬湯下。癲癇至甚者,乳香、人參湯下。夜寢不寐或多亂夢,炒酸棗仁湯下。
  • 3.《是齋百一選方》:「上將豬心切開,入硃砂、燈心在內,麻線系合,於銀石器內煮一伏時取出,不用豬心及燈心,只將硃砂研極細,用真茯神末二兩,酒煮薄糊,和硃砂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加至二十一丸。用去心麥門冬煎湯下。癲癇至甚者,乳香、人參湯下;夜寢不寐,或多亂夢,炒酸棗仁湯下。
  • 4.《醫方簡義》:「治肝虛不寐。
  • 5.《醫述》:「若陰陽並損,無陰則陽無以化,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更有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如不寐不食,衛疏汗泄,飲食變痰,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類。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或辛涼清上痰火。
▼ 展開更多

炙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兩頰紅赤,巨里動甚,噁心憒憒而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乾薑,水煮為佳。」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又活用於疳瀉不止者與痘瘡煩渴不寐者,有特效。」
  • 2.《醫學舉要》:「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熱邪傳裡,心煩不寐之症。黃芩黃連直清心火,白芍收斂心神,阿膠雞子黃(生沖)滋補心神,且二物交通乎腎,亦以見芩連之輔佐,少陰與他經不同。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痼毒壅滯證,其人腹中堅實或硬滿,而大便難,胸腹動悸,或喜怒無常,或不寐驚惕,健忘怔忡,或身體不仁,或戰曳癱瘓,筋攣骨痛,或言語蹇澀,緘默如偶人,而飲啖倍常,或數十月不食不饑等證,變怪百出,不可名狀。

四物湯

  • 1.《保嬰撮要》:「_四物湯_,治瘡瘍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 2.《保嬰撮要》:「_四物湯_,治痘瘡血虛發熱,或煩躁不寐,作癢色赤。
  • 3.《內科摘要》:「四物湯,治肝脾腎血虛發熱,或日晡熱甚,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或脅作痛,宜用此湯。若脾氣虛而不能生血,宜用四君子湯。若脾氣鬱而虛,宜用歸脾湯。若腎水涸而不能生肝血,宜用六味丸。
  • 4.《醫燈續焰》:「_四物湯_,治肝脾腎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熱甚,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脅肋疼痛等症。凡血虛諸病,以此為主治。若脾氣虛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氣鬱而血虛,宜歸脾湯。若腎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 5.《明醫雜著》:「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或脅作痛,尤當服之。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內科摘要》:「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 2.《何氏虛勞心傳》:「所以前論云: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寡婦僧尼,易犯此症也。立齋《女科醫按》,每用此方,屢屢見功。又云:若因鬱怒傷肝而寒熱,有怔忡不寐少食等症者,參以加味歸脾湯治之。李時珍云:寇氏乃謂柴胡本草無一字治勞,不分臟腑有熱無熱,一概擯斥,殊非通論。東垣則謂諸有熱者加之,無熱去之。
  • 3.《薛案辨疏》:「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所進飲食計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之而通,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 4.《不居集》:「忿怒太過,肝氣上逆,內邪留滯,煩擾不寐者,宜暢郁湯,或逍遙散、解肝煎、化肝煎俱可。

麻子仁丸

  • 1.《經方實驗錄》:「徐(左),能食,夜臥則汗出,不寐,脈大,大便難,此為脾約。

歸脾湯

  • 1.《女科經綸》:「若體倦食少,口乾潮熱,乃肝脾鬱火傷血,加味逍遙散。若疙瘩痛癢,寒熱往來,乃肝經風熱傷血,柴胡、山梔、黃連。若不寐、盜汗、內熱晡熱,乃脾經血虛,歸脾湯。兼寒熱,加山梔、熟地。如愈後身起白屑,搔則肌膚如帛所隔,此氣血虛,不能榮於腠理也,十全大補湯。
  • 2.《女科撮要》:「一婦人尿血,因怒氣寒熱,或頭痛,或脅脹,用加味逍遙,諸症稍愈,惟頭痛,此陽氣虛,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後鬱怒,小腹內㽲痛,次日尿血熱甚,仍用前散加龍膽草並歸脾湯,將愈,因飲食所傷,血仍作,徹夜不寐,心忡不寧,此脾血尚虛,用前湯而痊。
  • 3.《祖劑》:「即歸脾湯無白朮、龍眼肉加柏子仁、麥門冬、白芍藥、紫石英,治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心血既傷神無所守,是以怔忡、恍惚、善悲憂、少顏色、夜多不寐、小便或濁。
  • 4.《古今名醫方論》:「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月經不調。
  • 5.《奇方類編》:「專治思慮過甚,健忘怔忡,氣短自汗,煩躁不寐。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治勞傷困倦,虛症峰起,發熱作渴,喉痛舌裂,心神昏亂,眩暈眼花,寐而不寐,食而不化。
  • 2.《刪補頤生微論》:「_十全大補湯_,治勞傷困倦,虛症蜂起,發熱作渴,喉痛舌裂,心神昏亂,眩暈眼花,寤而不寐,食而不化。
  • 3.《不居集》:「榮衛不足,氣血大壞,精神失守,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宜十全大補湯,或理脾益榮湯閤中和理陰湯。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茯苓飲

  • 1.《醫述》:「若陰陽並損,無陰則陽無以化,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更有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如不寐不食,衛疏汗泄,飲食變痰,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類。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或辛涼清上痰火。

養心湯

  • 1.《古今醫鑑》:「_養心湯_,治用心過度,心熱遺精,恍惚多夢,或驚而不寐者。
  • 2.《雜病源流犀燭》:「_養心湯_,〔不寐〕茯苓,茯神,當歸,生地(各一錢),蜜黃耆,姜遠志(各八分),柏子仁,川芎,棗仁(各七分),半夏曲(六分),人參(五分),炙甘草,肉桂(各三分),五味子(十四粒),姜(三片),怔忡加檳榔、赤苓。
  • 3.《古今醫統大全》:「(《集驗》)_養心湯_(方見不寐門。)二方並治神虛夢泄。此為固本。
  • 4.《古今醫統大全》:「(本集)_養心湯_,治體質素弱或兼病後思慮過多,而不寐者。
  • 5.《景岳全書》:「(《醫統》),養心湯,治體質素弱,或病後思慮過多,心虛驚悸不寐。
▼ 展開更多

溫膽湯

  • 1.《中風斠詮》:「_溫膽湯_,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 2.《溫證指歸》:「若嘔而舌白,心下臍上悸,小便不利者,不水氣四苓散加半夏、木通,或益元散利之。若嘔而滿痛拒按者,大柴胡湯、凋胃承氣湯選用。若嘔而口苦,邪犯少陽,增損小柴胡湯。不寐者,溫膽湯。有乾嘔不止,舌乾口燥者,胃受火傷,竹葉石膏湯。若屢經攻下,嘔不止,而舌無胎,多汗心煩,中氣傷也。
  • 3.《一見能醫》:「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薑汁。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子湯加黃耆、棗仁。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 4.《考證病源》:「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用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薑汁;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子湯加黃耆、酸棗仁;又有云不寐者,膽虛寒也,棗仁炒末,竹葉湯下;多睡者,膽實熱也,生棗仁為末,薑茶湯送下;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 5.《未刻本葉氏醫案》:「藏真不固。陽浮失守。化風內煽。心悸不寐。火升氣逆。陰不能平。陽不能秘耳。
▼ 展開更多

桑螵蛸散

  • 1.《三家醫案合刻》:「舌色白晦,脈得右大,來去不整,左部小促,耳聾,身熱不寐,語言謇澀,非是少陽傷寒,良由小產。陰氣不復,惕氣上冒,恐有牽搐暴厥之憂,勿以輕淺視之。

六君子湯

  • 1.《考證病源》:「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用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薑汁;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子湯加黃耆、酸棗仁;又有云不寐者,膽虛寒也,棗仁炒末,竹葉湯下;多睡者,膽實熱也,生棗仁為末,薑茶湯送下;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 2.《一見能醫》:「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薑汁。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子湯加黃耆、棗仁。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 3.《醫宗必讀》:「愚按:《內經》及前哲諸論詳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氣虛,六君子湯加酸棗仁、黃耆。一曰陰虛,血少心煩,酸棗仁一兩、生地黃五錢、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滯,溫膽湯加南星、酸棗仁、雄黃末。一曰水停,輕者六君子湯加菖蒲、遠志、蒼朮,重者控涎丹。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一人年逾五十。五月間。因房後入水。得傷寒證。誤過服熱藥。汗出如油。喘聲如雷。晝夜不寐。凡數日。或時驚悸發狂。口中氣自外出。諸醫莫措手。郭診之曰。六脈雖沉無力。然晝夜不得安臥。人倦則脈無力耳。細察之。尚有胃氣不澀。可治也。夫陽動陰靜。觀其不得安臥。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1.《中國內科醫鑑》:「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不寐之人。徹夜一目不眠。如及五六夜。必發狂。如恐其發。亟以此方服之。

竹葉石膏湯

  • 1.《重訂溫熱經解》:「謹按:溫瘧發於初夏,夏令人氣在胸,瘧發,則其氣入胸,當先其時,服白虎加桂枝湯,一劑知,二劑已。後人所擬五汁飲、竹葉石膏湯,皆不可用,何也?此症最忌麥冬,若誤用麥冬,引邪入心,病即加劇,發病時,邪熱入心,強者煩擾不堪,徹夜不寐,弱者危矣。

加味逍遙散

  • 1.《証治準繩‧瘍醫》:「_加味逍遙散_,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二陳湯

  • 1.《張氏醫通》:「溫膽湯(千金),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 2.《醫通祖方》:「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 3.《成方切用》:「(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牆倒壁之功。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疲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片子薑黃。)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胸滿,咳逆上氣。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麯,治食積痰嗽發熱。

補中益氣湯

  • 1.《內科摘要》:「昌平守王天成,頭暈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牡蠣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不寐之人,徹夜雖一目亦不得瞑,及於五六夜時,必發狂,可懼也。亟宜服此方,蜀漆去心腹之邪積也。」

百合雞子湯

  • 1.《本經疏證》:「倘不有邪,何以施汗吐下耶?玩百合知母湯,可以見汗則傷氣,邪搏於氣分,為消渴、熱中也。玩百合代赭湯,可以見下則傷血,邪搏於血分,為血衇中熱也。玩百合雞子湯,可以見吐則傷上,邪擾於心,為煩懊不寐也。玩百合地黃湯,可以見不經吐下發汗,則係百衇一宗,悉致其病,無氣血上下之偏矣。

半夏湯

  • 1.《本經疏證》:「半夏,味辛氣平,體滑性燥。故其為用,辛取其開結,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陰,燥取其助陽。而生於陽長之會,成於陰生之交。故其為功,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能不使人身邪氣,自陽入陰。使正氣自陽入陰,則《內經》所謂「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
  • 2.《本經疏證》:「得此,又烏能不愈乎?況有陰以成陽,則陽之用不窮;用陽以化陰,則陰之源遂裕。陽用窮,則無以生血;陰源裕,則有以化氣,故古人稱其「治目珠疼,至夜輒甚,及點苦寒藥劇」者,苦寒止能折陽,此竝能化血也。又稱其治失血後不寐,仿半夏湯意,代以夏枯草。半夏僅能導陽入陰,此又能使陽從陰化也。
  • 3.《景岳全書》:「(《靈樞》),秫米半夏湯,久病不寐者神效,世醫鮮用之。
  • 4.《溫病條辨》:「三十一、温病愈後,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
  • 5.《吳鞠通醫案》:「初一日,渴為痰飲欲去,不寐為胃仍未和,故以枳實橘皮湯逐不盡之痰飲,以半夏湯和胃令得寐。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類證治裁》:「趙氏,疫癘用五積散,煩渴,昏譫不寐,舌縮唇黑。又誤進麻黃湯,肢搐鼻衄,脈數無度。竊謂五積散治傷寒惡寒,方中薑、桂、蒼、樸皆熱燥,疫症本不惡寒,服此營液愈涸,邪焰益熾,是抱薪救焚,再服麻桂,強汗劫津,更傷表氣,與內陷熱邪風馬不及,勢必痙厥衄紅矣。

聖愈湯

  • 1.《類證治裁》:「潰後發熱,煩躁不寐,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發熱煩擾,筋惕肉瞤,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浮洪,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煩擾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姜附湯。其潰後便瀉,有因胃傷寒涼不化者,六君子湯加神麯、乾薑。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後作癢,夜甚不寐,此脾經氣血俱虛,用四君、歸、耆數劑而止。後傷食作瀉,復癢不寐,仍用前藥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天王補心丹

  • 1.《何氏虛勞心傳》:「)虛煩無寐,(腎水不上交,心火無所制,亦心血少之故,仲淳云:不寐,清心火為主。)大便不利,(心主血,心傷則血燥,而便難。)小便短赤,(心與小腸為表裡,藏移熱於府。)咽乾口渴,(津液被灼,)口舌生瘡等症。(心火上炎。)
  • 2.《驗方新編》:「記異症方案一條:靖江劉姓,年四旬,遇疫遭數喪自外歸,母病旋卒,遂成驚悸,不寐,略睡去即叫跳,其心如蕩如撞,服天王補心丹之類半月不效,予用奇方制就琥珀丸,三服遂定(每服三分三釐,共錢)。
  • 3.《琉球問答奇病論》:「男子歲已二旬有五半生少言不喜與人談笑獨自愁郁思慮過度心神慌亂怔忡不寐如見鬼神妄言妄笑或歌或怒言誤無序不辨新疏不知穢潔多動少靜自認高賢飲食或多或少不食或一日或二日六脈浮數肌肉肥胖常用溫膽湯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降龍丹等劑無效是何方治之乎(問)

八珍湯

  • 1.《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氣血俱虛,以致惡寒發熱,嘈雜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臥,四肢酸倦等症。

三黃石膏湯

  • 1.《羊毛瘟證論》:「陶華三黃石膏湯加減十二治羊毛溫邪大熱神昏兩目如火唇若塗朱煩躁譫言口渴不寐鼻衄失血發癱發疹脈象洪長此方主之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夜眠不寐尋酸棗,痰盛南星一物添。

五汁飲

  • 1.《重訂溫熱經解》:「謹按:溫瘧發於初夏,夏令人氣在胸,瘧發,則其氣入胸,當先其時,服白虎加桂枝湯,一劑知,二劑已。後人所擬五汁飲、竹葉石膏湯,皆不可用,何也?此症最忌麥冬,若誤用麥冬,引邪入心,病即加劇,發病時,邪熱入心,強者煩擾不堪,徹夜不寐,弱者危矣。

化肝煎

  • 1.《不居集》:「忿怒太過,肝氣上逆,內邪留滯,煩擾不寐者,宜暢郁湯,或逍遙散、解肝煎、化肝煎俱可。

人參養榮湯

  • 1.《不居集》:「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人參養榮湯,或培土養陰湯。

升麻葛根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升麻葛根湯_,太陽病,次傳陽明胃經,身熱、目痛、鼻乾、不寐、脈洪而長,以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也。

內補黃耆湯

  • 1.《外科心法》:「一男子,患腿癰,膿已成。予針之,出二碗許。飲以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以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子三片,薑棗煎,再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與內補黃耆湯而平。
  • 2.《古今醫統大全》:「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以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以內補黃耆湯而平。
  • 3.《証治準繩‧瘍醫》:「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飲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食少不寐,更以內補黃耆湯而平。

導痰湯

  • 1.《醫辨》:「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心風、不寐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導痰湯加石菖蒲半錢。

阿膠雞子黃湯

  • 1.《吳鞠通醫案》:「二十八日,太陽中風,先與解外,外解已即與瀉誤下之胸痞,痞解而現自利不渴之太陰證。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陰出陽也,脈亦頓小其半。古云脈小則病退。但仍沉數,身猶熱而氣粗不寐,陷下之餘邪不淨。仲景《傷寒論》謂真陰已虛,陽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膠雞子黃湯。按:此湯重用芩連。議用甘草瀉心法。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西豐縣張××,年十八九,患病數年不愈,來院診治。其證夜不能寐,飲食減少,四肢無力,常覺短氣。其脈關前微弱不起。知系胸中大氣下陷,故現種種諸證。投以升陷湯,為其不寐,加熟棗仁、龍眼肉各四錢,數劑全愈。

保元湯

  • 1.《張氏醫通》:「內補黃耆湯,治潰瘍膿水出多。虛熱不寐盜汗。
  • 2.《醫通祖方》:「治潰瘍膿水出多,虛熱不寐、盜汗。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新行洪飛濤之四令郎,因勞傷發熱頭疼,咳嗽脅痛,一醫認為傷寒,大用發散,一劑之後,汗大出而熱更甚,神昏見鬼躁渴舌黑,身重足冷,徹夜不寐,困頓欲盡。乃延余治,按其脈細數無倫,胃脈微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