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調理脾胃

萬物五行皆藉土,人身脾胃是根基,

四時調理和為貴,胃氣常存怕損虧。

《內經》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源也。萬物借土而生。故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胃主納穀,脾主消穀,皆穀氣之本也,谷多則傷胃,谷少則傷脾,全谷則昌,絕谷則亡。故人身之中,谷為寶焉。

然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所以調理脾胃者,節其飲食,適其寒溫,為中和之道也。苟能飲食有節,寒溫適宜,則脾胃強實,外邪不能侵,內邪無由起,何病之有哉?若飲食無節,寒暑不適,則脾胃虛弱,百病生矣。況小兒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無知,口腹是貪,父母嬌愛,縱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視大人猶多也。

蓋調理脾胃,必資於藥。五氣屬天,五味屬地,味氣之中,惟甘平者,土之性也。古人立法,必四氣渾合,五味相濟,所以「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今幼科方中,多用丁香、豆蔻、益智仁砂仁之例,一切辛燥者,集群成劑,溫養脾胃,耗散陽氣,熬煎陰血,甚非所宜也。蓋調理脾胃之法固難,而變通之法尤難。

熱則消於肌肉,寒則減於飲食。吾有家秘養脾丸,以和中進飲食之傷,肥兒丸以補脾胃之弱,又加黃耆調元湯,錢氏異功散參苓白朮散,皆調理脾胃之要藥也。茲於其間,又取古方可用者,以補其未盡之法於下。

加減異功散,調理脾胃。

傷食不消,炒神麯、麥芽山楂肉。

傷食嘔吐,加半夏藿香乾薑(炒);如吞酸水,再加黃連(將吳茱萸同炒,去萸)。

傷食、胸膈痞悶,加半夏、枳實、黃連(薑汁炒),去白朮

傷食腹痛,加木香、砂仁;常覺氣逆,去人參、白朮,加半夏、枳殼桔梗香附

傷食泄瀉酸臭者,加木香、黃連、澤瀉,細末,薑棗湯調服。

加味理中丸,治脾胃虛寒,不進飲食,嘔吐瀉泄,或服寒藥太過。用:

白朮(四錢),人參,白茯苓,神麯(各一錢),砂仁,乾薑(煨),麥芽(炒,各二錢),炙甘草(錢半)

煉蜜丸,薑湯嚼下。

加味平胃散,治胃脾不和,不思飲食。用:

平胃散(一兩),加人參(一錢),白茯苓(一錢半)

棗肉和丸,薑湯下。

健脾丸,養脾進食,調理胃氣,和養榮衛。即:

胃苓丸方內,加山藥,蓮肉(各二錢),木香,砂仁(八分),白朮(錢半),當歸,麥芽(炒),神麯(炒,各一錢)

棗肉和丸,米飲下。

人參白朮膏,治脾胃虛弱,肌膚瘦怯,欲成疳症者。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山藥,蓮肉(去心,各一兩),山楂肉(七錢),當歸,麥芽(炒),澤瀉(各五錢)

末,煉蜜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米飲化下。

2. 感冒四氣

感冒天時四氣中,小兒亦與大人同。

必先歲氣無輕犯,寒熱溫涼有逆從。

天地之氣行乎四時者,有四氣焉。四氣者,風寒暑濕之氣也。人在氣中,體之虛也,感則病矣。故春傷風,夏傷暑,秋傷濕,冬傷寒。此四時之正氣病也。小兒失其調理,尤易感之,嫩弱故也,治法與大人同,但劑小耳。又小兒病則發熱,則發搐,此與大人異也。四時調理之法不同,春宜食涼不可犯溫,夏宜食寒不可犯熱,秋宜食溫不可犯涼,冬宜食熱不可犯寒。

然發表者,必宜用辛甘溫之劑,如有可汗之症,必犯其禁而用之,經云:發表不遠熱者是也。但於汗藥中少加涼藥以制之,勿使熱甚而發搐也。小兒四時感冒病,幼科未備,今特表而出之。

小兒傷風寒者,口不能言,脈無可診,但以虎口之指之色驗之也。錢氏云: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惡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然病有表裡陰陽之症,治有汗解溫下之法,臨病之時,當詳察之,不可誤也。如惡風寒者,必偎藏其身於母懷內,引衣密隱,是為表症,可微汗之,人參敗毒散主之。

如惡熱,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渴煩躁糞,掀衣氣粗,是為里症,略與疏通之,小柴胡加大黃湯主之,(方見驚風。)中病即止。如頭額冷,手足涼,口中冷氣,面色暗淡,大便泄青,此為陰病裡虛,當以溫藥救其里,以理中湯附子主之。(方見脾臟。)如不惡風,大熱大渴,此表裡俱熱,半表半裡也,宜和解,柴胡白虎湯主之。

又有夾食夾驚者,不可與上症同治也。夾驚傷寒者,或因驚之時,又感寒邪,以發散為主,宜脫甲散主之。或因傷寒發熱,以致驚風者,宜退驚為主,以薄荷散主之。夾食傷寒者,如先傷寒,後傷食者,此食傷證也,枳實大黃丸主之。如先傷食後傷寒,無吐下者,先解其表:香葛散;後去其宿食:枳實大黃丸主之。

如有吐瀉者,以藿香正氣散主之。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感冒及時行瘟疫並痘疹,初發熱宜服。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實,桔梗茯苓,人參,甘草(各等分)

㕮咀,水煎服。

斑疹,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

痢疾時行,加陳倉米,名倉廩湯。

柴胡白虎湯,治傷寒半表半裡,大熱大渴,自汗不止。

柴胡,人參,黃芩知母,甘草,石膏

㕮咀,竹葉水煎服。

脫甲散,治夾驚傷寒,煩渴。

柴胡(軟),當歸(酒),膽草,炙甘草,知母(各三錢),白茯苓,人參,川芎(各二錢半),麻黃(去根、節,一錢)

用連根蔥白水煎服。

熱甚加升麻、乾葛。

薄荷,治傷寒發驚,痰涎壅甚。

荷葉(半兩),羌活,全蠍(去毒),麻黃,甘草(炒),殭蠶(炒),天竺黃,白附子

薄荷湯調下一匙,略煎數沸,入竹瀝少許,服。

枳樸大黃丸,治傷食腹滿煩熱及傷寒後食復症。

枳實,厚朴,大黃(酒煨,等分)

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用大梔子一個,劈破,淡豆豉三粒,水煎濃汁化下。

香葛散,治夾食傷寒,不吐利者。

香附子,紫蘇葉(等分),葛根陳皮青皮(各減半),炙甘草(又減半)

香附散加減也。㕮咀,生薑蔥白引。要溫服,以汗微出為度。

傷食輕者,本方去葛根、薑、蔥,加小枳實一枚,重者一分。

三黃枳朮丸,治傷食,乃下劑之輕者,有熱者可服。

黃芩(酒炒),黃連(炒),大黃(酒煨),枳實(炒),白朮(等分)

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藿香正氣散,治夾食傷寒,有吐利者。

藿香,白朮(如發汗用蒼朮),厚朴,陳皮,半夏,白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

㕮咀,入生薑片煎,徐徐服之。

凡小兒風寒外感,用推摩捏掐法亦妙。

中暑,夏月有之,其症面垢,遍身大熱,自汗,煩躁不安而渴,兒不能言,但吮乳不止,是渴也。治有二法。

富貴家小兒,居高厚深涼之處,其有病也,乃靜而得之,謂之中暑也。惡寒發熱者,以人參白虎湯加減主之;不惡寒而發熱者,人參白朮湯,皆可服。熱退,服調元生脈散。如有吐泄者,加味五苓散主之。乳母服清暑湯

尋常家小兒,常在烈日之中,坐於熱地之上,浴於寒澗之內,其有病者,乃動而得之,為中熱也。或有寒熱者,或吐瀉者,並以薷苓飲加減主之。

如上暑熱二症,有發驚搐者,如先病熱,後作搐者,辰砂五苓散益元散主之。或先驚搐,又中暑者,以薷苓湯加減主之。

人參白虎湯,(方見肺臟。)

有中暑不惡寒者,只惡熱而渴,加麥冬、淡竹葉,水煎,調天水散。用滑石(水飛)六錢,甘草一錢,和勻。

無汗惡寒者,加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有汗惡寒者,加桂枝白芍藥。

調元湯,見脾臟。加麥冬、五味子,乃生脈散二方合也。

暑湯,小兒一歲內中暑,以此方調其乳母。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地,麥冬,黃連,黃芩(等分)

㕮咀,煎,食後服。

五苓散,此治暑之要藥也。(方見腎臟。)加硃砂

吐瀉加藿香、木瓜砂仁。煉蜜丸,芡實大,陳皮湯化下。

有寒熱,加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甘草(炒)。名薷苓湯。

有吐泄,再加藿香,木瓜。

有驚搐者,五苓散末二兩,加辰砂三錢,黃芩(末)、甘草(末)各五錢,和勻,煉蜜丸,芡實大,麥冬湯下,名卻暑丹。如先驚後中暑者,合香薷飲加人參、黃連、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