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治傷暑。

高存之次郎,童時,夏月身熱十晝夜,止飲白湯。諸醫汗之不解,以麻仁丸下之,熱如故。惶急中,仲淳忽至,診曰:此傷暑也。白虎湯是其本方,因誤汗、下虛甚,加人參(三錢)。一劑微汗瞑眩,少頃熱解。更疏一方,防其瘧、痢,仍用人參(二錢),兼健脾、清暑、導滯之劑。

白話文:

有一位叫高存之的少年,在盛夏時患了發熱,持續了十天十夜,只喝白開水。各個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又用麻仁丸來瀉下,結果體溫仍然沒有下降。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醫生仲淳突然到訪,診斷說:「這是暑熱中傷。白虎湯是治療的根本藥方,但因為之前誤用了發汗和瀉下,所以身體虛弱,需要加上人參(三錢)。服用一劑藥後,微微發汗,頭暈目眩,過了一會兒體溫就退了。仲淳又開了一副藥方,防止他發瘧疾和痢疾,仍然加了人參(二錢),兼顧健脾、清熱、通便的作用。」

未幾瘧作,如方飲之,瘧止痢又作。存之不得已,於生脈散中加益元散飲之。兒尪羸甚,諸醫曰:數日後死矣。舉家惶急,禳禱紛紜。仲淳復自松陵來,存之語之故。仲淳曰:生脈、益元散得之矣。不診而諦視兒,問糜甘否?曰:甘。大呼曰:病去矣。存之且喜且訝,兒旦夕虞不保,兄言何易也?仲淳曰:視兒目光炯炯,且飲食味甘,是精神已旺,胃氣轉矣。尋果脫然起。

白話文:

沒過多久兒童又發瘧疾,照原先的藥方喝藥後,瘧疾是止住了,但又開始腹瀉。存之沒有辦法,就在生脈散中加入益元散給孩子喝。孩子身體虛弱不堪,所有醫生都說:他最多隻能再撐幾天了。全家人驚慌失措,爭相祈求神明護佑。仲淳又從松陵趕回來,存之向他敘述前因後果。仲淳說:生脈散和益元散配對得很好。他沒有診脈,只是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況,問他稀飯味道如何?孩子回答:很甜。仲淳大聲說:病好了。存之又驚又喜,孩子大病初癒,病情隨時可能惡化,怎麼兄長說得如此輕鬆?仲淳說:我看孩子目光炯炯有神,而且飲食有味,表示他的精神已經恢復,胃氣也開始運轉了。果然過沒多久,孩子就完全康復了。

臧玉涵子歲半,盛夏咳嗽七日,因浴受驚,又傷食,大熱倦頓三日,不敢與藥,目翳唇繭舌乾。謀之仲淳,曰:此暑病也,當與白虎湯。玉涵曰:腹瀉,石膏無害乎?曰:先以天水散探之。服二錢,少頃,藥夾痰而吐,微汗身涼,黃昏復熱;又以天水散二錢,不效。仲淳曰:其為暑症無疑,當以白虎湯加人參。

白話文:

臧玉涵,半歲大,盛夏時咳嗽了七天。因為洗澡受了驚,又吃了不消化的食物,高燒昏睡了三天。不敢給他吃藥,他的眼睛發紅,嘴脣乾裂,舌頭發乾。諮詢了仲淳大夫,他說:「這是暑病,應該服用白虎湯。」玉涵的父親說:「他腹瀉,石膏不會有害嗎?」仲淳說:「先用天水散試試。」服用了兩錢天水散後,過了一會兒,藥裹著痰吐了出來,微微出汗,身體涼了下來。黃昏時又發燒了;再用兩錢天水散,不起作用。仲淳說:「肯定是暑症,應該用白虎湯加上人參。」

因兒患肺熱且止。仲淳再診之曰:暑邪客於皮膚分肉,有熱無寒,是為癉瘧。斷當用白虎湯。連服二劑,不效。鼻露,眼開,口不納氣,勢甚危,叩仲淳曰:此正氣不足勝邪也。偶思《刺瘧論》有云,凡瘧先時一食頃乃可治,過時則失之也。又云,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

白話文:

因為小孩患有肺熱和寒氣,仲淳醫生再次診治後說:暑氣停留於皮膚和肌肉之間,有熱沒有寒氣,這是瘧疾。斷定應該使用白虎湯。連續服用了兩劑,沒有效果。鼻涕流出,眼睛睜不開,口不能呼吸,情況非常危急。向仲淳醫生叩問:這是正氣不足以勝邪的緣故啊。偶爾想起《刺瘧論》中提到,凡是瘧疾,必須在發作前半個小時左右施以治療,過了時間就錯失良機了。又說,沒有熱到發刺的感覺,沒有混亂的脈象,沒有大量出汗。

意者服藥不得時耶!將前藥並劑,煎露一宿,雞鳴溫服之,病頓失。更不須調理,精神漸復,經年無病。以此知仲淳察病望氣,靈心慧眼,又知服藥貴及時。當早服晚投,當晚服早投,當熱而溫,當溫而熱,均失之也。(此玉涵自定案。)

白話文:

可能是服藥時間不對吧!把前次開的藥材一起煎煮,煎好後放置一夜,天一亮溫熱後服用,病症突然消失。不需要再調理,精神逐漸恢復,多年來都沒有再發病。由此可知仲淳在診察病情和觀察面色上,具有極其靈敏的心思和銳利的眼光,並且知道服藥必須及時。早晚服用時,應當早服晚投;晚早服用時,應當晚服早投;應當熱的時候服用溫藥,應當溫的時候服用熱藥,如果弄錯了時間和溫度,都會影響療效。(這是玉涵自行確定的答案。)

任丘裴在澗棄家逃禪,持戒茹素,遍遊五嶽,足跡幾滿天下,偶客金壇,寓西禪寺僧舍,酷暑中坐臥小樓,日持准提咒三千,唸佛號三萬。忽患頭痛如斧劈,身熱發躁,口乾,日飲冷水斗余,渴猶未解,自分必死。莊斂之憐其旅病,時過視疾。

白話文:

任丘人裴在澗拋棄家園出家修佛,持守戒律、吃素食,走遍五大山嶽,足跡幾乎踏遍天下。一次偶然來到金壇,住在西禪寺僧舍,在炎熱的夏季坐在小樓裡,每天持誦準提咒三千遍,念誦佛號三萬遍。忽然間頭痛如被斧頭劈開一樣,發燒煩躁,口乾舌燥,每天喝一斗多冷水,還是解不了渴,自己預計必死無疑。莊斂之憐憫他的離鄉病重,時常去看望他。

一日,急走蒼頭召斂之永訣,以所攜書畫玩器盡授斂之,泣而言曰:兄其為我收藏,吾死後,切勿用世俗禮葬我,惟以兩缸盛吾屍其中,以三尺地埋之耳!斂之涕泗填胸,束手無策。余此時遊梁溪陽羨間,斂之命余僕克勤相追歸,視其脈知系受暑,為疏竹葉石膏湯方。斂之如方製藥,躬為煎服。

白話文:

一天,吳昌碩急匆匆地叫來吳斂之,要他辦理自己過世的後事。他把隨身攜帶的字畫和珍玩全部交給吳斂之,含淚說道:「兄弟,請你幫我收藏起來。我死後,千萬不要按照世俗的禮儀葬我,只要用兩個大缸盛放我的遺體,埋在地下三尺就夠了!」吳斂之悲痛欲絕,束手無策。那時,我正在梁溪的陽羨一帶遊玩。吳斂之派他的僕人克勤追上我,請我回去。我為吳昌碩診脈,知道他受暑了,便開了處方「竹葉石膏湯」。吳斂之按照方子配好藥,親自為吳昌碩煎藥服下。

不二劑,發熱、口渴俱止;幾十劑,病始退;旋加健脾藥十餘帖而安。

傷暑霍亂神方,(包瑞溪學憲傳,仲淳累驗)。

絲瓜葉(一片),白霜梅肉(一枚)並核中仁,同研極爛,新汲水調服,入口立瘥。

白話文:

絲瓜葉(一片)、白霜梅肉(一枚,連同果核裡的仁)一起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用剛打上來的井水調勻飲下,一入口就能立即見效治癒病症。

又方(馬銘鞠傳)。用粟米連殼搗碎,煎湯溫服,下口立愈。屢試神效。

又方(梁溪顧聖符傳)。取扁豆葉搗汁一碗,飲之立愈。

又方,高存之家僕婦患此,仲淳以砂仁(炒研,一兩),鹽(一撮)。沸湯調,冷定,服一劑愈。傷冷物者,加吳茱萸(四錢)。

白話文:

另外有一個方子,名醫高存家的女僕得了這種病。仲淳用砂仁(炒過研細,一兩)、鹽(一撮)調入沸水中,待其冷卻後服用一劑,病就好了。如果是因受寒涼食物而引起的,可以加入吳茱萸(四錢)。

又方,用青蒿嫩葉,手揉如豆大,井水吞下數枚,立愈。

治中暑昏眩,煩悶欲死。

挖地深尺余,取黃土,以新汲水調化,飲一二甌,立愈。

又方,取田中泥漿塗臍上,令壯者溺其上,並溺口中,得咽立起。

治中暑大小便不通。

田螺(三枚),搗爛,入青鹽(三分),攤成膏,貼在臍下一寸,即愈。

白話文:

把三顆田螺搗碎,加入三分的青鹽,搗成膏狀,敷在肚臍下一寸的部位,就可以治癒。

2.

如發熱口渴,先服此方一二劑。

麥門冬(五錢),蜜炙知母(二錢五分),研細硬石膏(五錢),竹葉(三十片),粳米(一撮)

白話文:

麥門冬(25 克)

蜜炙知母(12.5 克)

研細的硬石膏(25 克)

竹葉(30 片)

粳米(一小撮)

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熱多,作吐,頭痛,口渴,無汗或汗少。

茯苓(三錢),橘紅(二錢),山楂肉(二錢),竹茹(二錢),蜜炙知母(二錢),麥門冬(四錢),研細硬石膏(五錢)

白話文:

白茯苓(15克),橘紅(10克),山楂肉(10克),竹茹(10克),蜜炙知母(10克),麥門冬(20克),研細硬石膏(25克)

治寒多,熱少,無汗。

乾薑(一錢,生用),柴胡(一錢五分),當歸,廣皮,吳茱萸,土炒白朮(各三錢)

白話文:

生用乾薑(10 克),柴胡(15 克),當歸、廣皮、吳茱萸、土炒白朮(各 30 克)

如嘔吐而寒甚者,此方去柴胡、當歸,加人參(二錢),薑汁炒半夏(一錢)。如瀉,去當歸,加茯苓(二錢)。如有食,脾胃不健,第二方去當歸,加白豆蔻末(七分)。如寒熱相半及先寒後熱者,第二方加黃芩(一錢)。如汗多,加酒炒白芍藥(三錢),蜜炙黃耆(三錢),去柴胡。

白話文:

原文:

如嘔吐而寒甚者,此方去柴胡、當歸,加人參(二錢),薑汁炒半夏(一錢)。如瀉,去當歸,加茯苓(二錢)。如有食,脾胃不健,第二方去當歸,加白豆蔻末(七分)。如寒熱相半及先寒後熱者,第二方加黃芩(一錢)。如汗多,加酒炒白芍藥(三錢),蜜炙黃耆(三錢),去柴胡。

  • **嘔吐且寒氣很重:**用此方移除柴胡和當歸,新增人參(二錢),薑汁炒過的半夏(一錢)。
  • **腹瀉:**移除當歸,新增茯苓(二錢)。
  • **有食物積滯,脾胃消化不良:**用第二方移除當歸,新增白豆蔻末(七分)。
  • **寒熱交替或先寒後熱:**在第二方中新增黃芩(一錢)。
  • **盜汗:**新增酒炒白芍藥(三錢),蜜炙黃耆(三錢),移除柴胡。

如傷食,必惡食,第二方加山楂(五錢),白豆蔻末(七分),炒神麯(二錢),薑汁炒厚朴(一錢)。如渴甚者,不可用半夏,當用第一方加天花粉(二錢),倍用麥門冬、知母,須三四劑方可換健脾胃藥,或兼用健脾胃藥,如白茯苓、白朮、廣陳皮、白芍藥、人參、白豆蔻、山楂等劑是也。如寒甚,只用第二方加人參(五錢)、生薑(五片)。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傷了脾胃,就會出現厭食的情況。此時,可以添加以下藥材:山楂(5錢)、白豆蔻粉(7分)、炒神曲(2錢)、薑汁炒厚朴(1錢)。

如果口渴非常嚴重,不能使用半夏。應當使用第一種方劑,並添加天花粉(2錢),加倍使用麥門冬和知母。需要服用三到四劑,才能更換成健脾胃的藥物。也可以同時服用健脾胃的藥物,例如:白茯苓、白朮、廣陳皮、白芍藥、人參、白豆蔻、山楂等。

如果寒氣很重,只使用第二種方劑,並添加人參(5錢)、生薑(5片)。

如寒熱俱甚,久不止者,前方中去白朮、乾薑,加鱉甲(醋炙,研極細,二錢),地骨皮(二錢),麥門冬(五錢),牛膝(五錢)。

白話文:

如果寒熱症狀都很嚴重,且長時間無法改善的話,可以從之前的藥方中去掉白朮、乾薑,加上醋炙過的鱉甲粉(研磨得非常細,二錢)、地骨皮(二錢)、麥門冬(五錢)、牛膝(五錢)。

太陽經瘧,頭痛,遍身骨痛,項脊覺強主方。如渴則兼陽明矣。

羌活(二錢,此係太陽主藥),前胡(一錢五分),豬苓(一錢),炒澤瀉(一錢),陳皮(二錢)

白話文:

羌活(2錢,治療風寒的要藥)

前胡(1錢5分)

豬苓(1錢)

炒澤瀉(1錢)

陳皮(2錢)

惡寒,加姜皮,甚則加桂枝。渴則加乾葛。渴甚汗多,加麥門冬、知母、竹葉、白朮。久病用黃耆。虛甚加人參。

白話文:

如果出現惡寒,可以加入生薑皮;如果惡寒嚴重,可以加入桂枝。如果口渴,可以加入乾地瓜。如果口渴嚴重且出汗很多,可以加入麥門冬、知母、竹葉和白朮。如果是長期生病,可以使用黃耆。如果體虛嚴重,可以加入人參。

治秋深寒熱甚而汗多者。

人參白虎湯中加桂枝。素有血證及咳嗽者,勿用參、桂。

陽明經瘧,熱甚,渴甚,煩躁,惡人聲,噁心,不眠主方。

硬石膏(研細),麥門冬(各五錢加至一兩五錢),知母(去皮,蜜炙,三錢加至一兩),竹葉(四十片加至一百片),粳米(一撮)

白話文:

石膏(磨成細粉),麥門冬(5錢到1兩5錢),知母(去皮,蜜炙,3錢到1兩),竹葉(40片到100片),粳米(一小撮)

水三大碗,煎一碗,不拘時服。如瘧初發,汗未大透,本方加乾葛(三錢)。痰多,本方加栝蔞根(三錢),橘紅(三錢),竹瀝(一杯)。如嘔,本方去竹葉,換竹茹(三錢),橘紅(三錢)。汗多,本方去乾葛,加人參、(元氣虛倍之)。白朮(各三錢)。如兼惡寒甚,指爪色黯,本方加桂枝(一錢五分)。

白話文:

將三碗水熬成一碗藥汁,不限時間服用。

如果瘧疾剛發作,汗未出透,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乾葛(三錢)。

痰液多,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栝蔞根(三錢)、橘紅(三錢)、竹瀝(一杯)。

如果嘔吐,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竹葉,換成竹茹(三錢)、橘紅(三錢)。

出汗多,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乾葛,加入人參和白朮(各三錢),若元氣虛弱,人參量可加倍。

如果同時伴有嚴重的惡寒,手指指甲顏色發黑,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桂枝(一錢五分)。

頭痛,骨痛,又兼前症,此太陽陽明也,本方加羌活(二錢)。如在秋末冬初,又兼惡寒,加桂枝(一錢)。每日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兼除寒熱瘧邪藥一劑。方具於後:

白話文:

頭痛、骨頭痛,還伴隨著上述症狀,這種情況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問題,原先的方子中再加入羌活(兩錢)。如果在秋末冬初,還伴隨著畏寒,再加入桂枝(一錢)。每天下午,另外服用一劑健胃健脾、消食化痰,以及祛除寒熱瘧疾的藥。具體方子如下:

麥門冬(五錢),鱉甲(三錢加至一兩),廣橘紅,人參(各三錢加至五錢,素有肺火者勿用),白豆蔻仁(四分加至七分),白茯苓(三錢),烏梅肉(一枚),白朮(二錢加至四錢,胃熱及肺火咳嗽勿用),酒洗牛膝(二錢加至八錢)

白話文:

麥門冬(25 克)

鱉甲(15-50 克)

廣橘紅、人參(各 15-25 克,肺熱者忌用)

白豆蔻仁(2-3.5 克)

白茯苓(15 克)

烏梅肉(1 個)

白朮(10-20 克,胃熱和肺熱咳嗽者忌用)

酒洗牛膝(10-40 克)

水三盅,煎一盅。研入白豆蔻末,乘熱服。如熱甚而嘔,加木瓜(三錢),枇杷葉(三大片),竹茹(二錢)。如虛寒胃弱,有痰有濕,因而嘔者,加半夏(礬湯泡,一錢加至三錢),薑汁(十匙加至半杯,渴而便燥者勿用)。

白話文:

將三盅水煎煮到剩一盅,加入研磨成粉的白豆蔻,趁熱服用。

如果發燒嚴重並伴有嘔吐,另外加入木瓜(三錢)、枇杷葉(三大片)、竹茹(二錢)。

如果屬於虛寒胃弱,有痰濕導致嘔吐,則另外加入半夏(用礬湯浸泡,一錢至三錢)、薑汁(十匙至半杯,如果口渴但大便乾燥,則不加)。

少陽經瘧,往來寒熱相等,口苦而嘔,或兼耳聾,胸脅痛主方。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人參),鱉甲(三錢至七錢)牛膝,橘紅(各三錢至五錢)

白話文:

小柴胡湯:

  • 柴胡
  • 黃芩
  • 半夏
  • 甘草
  • 人參

其他成分:

  • 鱉甲(30-70克)
  • 牛膝
  • 橘紅(30-50克)

如惡食,本方加炒枳實(一錢),白豆蔻(五分)。如有肺火,本方去人參、半夏,加麥門冬(五錢),牛膝、鱉甲、橘紅如故。如爪黯、便燥及痰盛,方中去半夏,加當歸(三錢),竹瀝(一大杯)。惡寒甚,本方加桂枝(一錢至二錢),生薑皮(一錢至五錢)。如兼陽明,渴欲引飲,此少陽陽明也。

白話文:

原中醫古文:

如惡食,本方加炒枳實(一錢),白豆蔻(五分)。如有肺火,本方去人參、半夏,加麥門冬(五錢),牛膝、鱉甲、橘紅如故。如爪黯、便燥及痰盛,方中去半夏,加當歸(三錢),竹瀝(一大杯)。惡寒甚,本方加桂枝(一錢至二錢),生薑皮(一錢至五錢)。如兼陽明,渴欲引飲,此少陽陽明也。

如果食慾不振,可在原方中加入炒枳實(1錢),白豆蔻(5分)。如果有肺火,原方移除人參、半夏,加入麥門冬(5錢),牛膝、鱉甲、橘紅維持不變。如果指甲顏色暗沉、大便乾燥或痰多,原方移除半夏,加入當歸(3錢),竹瀝(1大杯)。如果惡寒嚴重,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1-2錢),生薑皮(1-5錢)。如果同時有陽明經的症狀,例如口渴且想大量喝水,則為少陽陽明並發。

本方去半夏,加石膏(八錢),麥門冬(五錢),竹葉(三十片)。每日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兼除寒熱瘧邪等藥如前方。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去掉了半夏,加入石膏(八錢)、麥門冬(五錢)、竹葉(三十片)。每天下午,另服健胃健脾、助消化化痰,兼除寒熱瘧疾等疾病的藥物,藥方如前所述。

太陰脾瘧,寒從中起,寒甚而後熱,嘔甚,嘔已乃衰主方。

桂枝(二錢),人參(三錢),酒炒白芍藥(三錢),姜皮(三錢)

水二盅,煎一盅,空心飢時各一服,再煎五六分。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兼除寒熱瘧邪藥如前方。

少陰經瘧,惡寒,心煩而渴,小便艱澀,無汗,躁欲去衣,或手足冷,或欲飲水,或咽痛主方。

鱉甲,牛膝(各三錢至七錢),知母(二錢至五錢),桂枝(一錢至二錢),細辛(五分),橘紅(三錢),白茯苓(三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人參(三錢,有肺火勿用),姜皮(一錢至三錢)

白話文:

鱉甲、牛膝(3-7 克)、知母(2-5 克)、桂枝(1-2 克)、細辛(0.5 克)、橘紅(3 克)、白茯苓(3 克)、豬苓(1 克)、澤瀉(1 克)、人參(3 克,有肺火者禁用)、姜皮(1-3 克)

水二盅,煎八分,空腹飢時各一服。如寒甚,倍人參、姜皮。如熱甚,倍鱉甲、牛膝,加烏梅肉。有痰,加竹瀝。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除寒熱藥,大略如前方。

白話文:

將兩碗水煎煮到只剩八分滿,在空腹飢餓時服用一劑。

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倍人參和姜皮。如果熱氣很重,可以加倍鱉甲和牛膝,並加入烏梅肉。有痰的話,可以加竹瀝。

下午另外服用健脾開胃、消食化痰、驅除寒熱的中藥,大致與上述處方相同。

厥陰經瘧,色蒼蒼然,善太息不樂主方。

桂枝(一錢至三錢),柴胡(一錢至三錢),鱉甲(二錢至四錢),當歸(三錢至五錢),橘紅(二錢至三錢),牛膝(二錢至五錢),何首烏(五錢)

白話文:

桂枝(5 克至 15 克),柴胡(5 克至 15 克),鱉甲(10 克至 20 克),當歸(15 克至 25 克),橘紅(10 克至 15 克),牛膝(10 克至 25 克),何首烏(25 克)

水三碗,煎一碗,空心飢時服。便燥及昏暈欲死,本方加麥門冬、竹瀝。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除熱藥如前方。如有肺火及內熱,去桂枝,加知母(三錢)。

白話文:

用三碗水煮沸一碗,在空腹時服用。

如果大便乾燥或昏迷不醒,可在原方中加入麥門冬和竹瀝。

下午再服用另一帖藥,用於開胃健脾、消食化痰、清熱,配方與原方相同。

如果有肺熱或內熱,則去除桂枝,加入知母(三錢)。

治陽分間日瘧,寒熱俱甚,煩躁,舌苔。

硬石膏(三兩),知母(五錢),麥門冬(一兩五錢),竹葉(一百片),栝蔞根(六錢),貝母(五錢),廣陳皮(三錢),發日加人參(五錢,有肺熱者勿用),姜皮(一錢)

白話文:

石膏(60克),知母(10克),麥門冬(30克),竹葉(100片),栝樓根(12克),貝母(10克),廣陳皮(6克),病情好轉逐日增加人參(10克,肺部有熱的人不要用),生薑皮(2克)

隔夜煎成,露一宿,五更服。

治隔一日一發,先熱後寒,熱少寒多,午時發,頭疼,筋骨痛,唇燥,口乾,噁心,無汗,後半夜涼,天明頭痛止。

白話文:

治療發病間隔一天一次的症狀,先發熱後發冷,發熱時間短、發冷時間長,通常在中午發病,伴有頭痛、筋骨痠痛、嘴脣乾燥、口乾舌燥、噁心、不出汗,後半夜會感到涼意,天亮時頭痛會消失。

羌活(二錢,頭不痛即去之),乾葛(二錢五分),陳皮(三錢),麥門冬(五錢),知母(二錢),生薑皮(二錢),炙甘草(五分),何首烏(五錢)

白話文:

羌活(2錢,頭痛就拿掉)

乾葛(2錢5分)

陳皮(3錢)

麥門冬(5錢)

知母(2錢)

生薑皮(2錢)

炙甘草(5分)

何首烏(5錢)

水二盅,煎八分,露一宿,天明溫服。

治胎前瘧,熱多,口渴方。

酒炒黃芩(二錢),柴胡(一錢),硬石膏(五錢至一兩),去心麥門冬(五錢至一兩),知母(去皮,蜜炙,忌鐵,二錢至四五錢),廣橘紅(二錢至三錢),白茯苓(三錢),竹葉(五十片至一百片)

白話文:

酒炒過的黃芩(2 錢),柴胡(1 錢),硬石膏(5-10 錢),去掉核心的麥門冬(5-10 錢),去皮用蜂蜜烤過的知母(2-4 錢),廣橘紅(2-3 錢),白茯苓(3 錢),竹葉(50-100 片)

胃虛,加人參(二錢至三五錢)。河水兩碗,煎八分,飢時服,發日五更溫服,滓再煎六分並進。如熱甚寒亦甚,本方加生薑皮(二錢至四錢),白朮(三錢)。

白話文:

對於胃虛弱的人,可加入人參(2-3.5錢)。用兩碗河水煎煮至剩八分,在飢餓時服用。隔天早上五點左右,將藥渣溫熱後服用。藥渣再重複煎煮至剩六分,然後一起服用。如果熱性很強或寒性很強,可在原方加入生薑皮(2-4錢)和白朮(3錢)。

治胎前瘧,寒甚,不渴,少汗方。

人參,生薑皮(各五錢至一兩),去白廣橘紅(二錢至四錢)

河水二碗,煎八分,五更溫服,再煎五六分並進。寒甚者,陽氣虛而下陷也,益陽氣則寒自止、邪自散矣,故應多服人參。如汗多,並加黃耆(五六錢)。

白話文:

取兩碗河水,煮沸至剩八分之一時,在清晨服用。之後再次煮沸至剩五六分之一時,接著服用。如果寒氣太重,表示陽氣虛弱而下沉,只要補充陽氣,寒氣自然會停止,邪氣也會散去,因此應該多服用人參。如果出汗過多,可以加入黃耆(五六錢)。

治產後瘧主方。

當歸(三錢至五錢),柴胡(一錢),鱉甲(四錢至七錢),牛膝(一兩),白茯苓(三錢),廣橘紅(三錢),生薑皮(一錢至二錢),炒黑乾薑(四分至六七分)

白話文:

當歸:3-5 錢

柴胡:1 錢

鱉甲:4-7 錢

牛膝:1 兩

白茯苓:3 錢

廣橘紅:3 錢

生薑皮:1-2 錢

炒黑乾薑:4-7 分

水二盅,煎八分,露一宿,五更溫服。如渴,加麥門冬(六錢),竹葉(五十片),青蒿(三五錢),去生薑皮、乾薑。如渴甚,更加知母三錢,栝蔞根(三錢)。痰多,並加貝母(四錢)。如脾胃弱,加人參(三錢至一兩),元氣虛亦如之。有肺熱者,去人參,加白芍藥(四錢)。

白話文:

水兩碗,煎煮成八分,隔夜後,於凌晨溫熱服用。

若口渴,加入麥門冬(六錢)、竹葉(五十片)、青蒿(三到五錢),去掉生薑皮和乾薑。

若口渴嚴重,再加入知母三錢、栝蔞根(三錢)。

痰多,另加入貝母(四錢)。

若脾胃虛弱,加入人參(三錢至一兩),元氣虛弱也加入人參。

若有肺熱,去掉人參,加入白芍藥(四錢)。

如汗多,加黃耆(二錢至五錢)。寒甚,加桂枝(七分至一錢二分),炒黑乾薑(七分)。如惡露未盡亦加之,並加益母草(五錢),炒黑豆(一兩),蘇木(五錢,打碎,別以錦裹入藥煎)。熱多,加青蒿三四錢。

白話文:

如果出汗過多,加入黃耆(二錢至五錢)。如果寒氣很重,加入桂枝(七分至一錢二分),炒黑的乾薑(七分)。如果惡露未盡,也加入這些藥物,並加入益母草(五錢),炒黑的黃豆(一兩),蘇木(五錢,打碎,另外用錦布包起來放入藥中煎)。如果熱氣過多,加入青蒿三四錢。

治三日瘧,寒多。

當歸(酒洗,二錢五分),桂枝(一錢五分),乾薑(二錢),廣陳皮(五錢),何首烏(洗淨切片,五錢),人參(三錢至一兩)

白話文:

當歸(用酒洗淨,二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乾薑(二錢)

陳皮(五錢)

何首烏(洗淨切片,五錢)

人參(三錢至一兩)

治三日瘧,寒熱俱甚,或早晏不齊,作止不一。

鱉甲,牛膝,何首烏,廣橘紅,麥門冬(各五錢),知母(三錢),桂枝(一錢五分),姜皮(三錢,無汗倍之),烏梅(一枚),乾葛(三錢,汗多或嘔去之,無汗倍之)

白話文:

烏龜殼、牛膝、何首烏、廣橘紅、麥門冬(各 15 克)

知母(9 克)

桂枝(4.5 克)

薑皮(9 克,出汗者加倍)

烏梅(1 枚)

乾葛(9 克,出汗多或嘔吐時去除,不出汗者加倍)

水三盅,煎一盅,露一宿,發日五更溫服,渣再煎七分,餘日空心飢時服。如渴,加石膏(一兩),竹葉(五十片),渴止去之。氣虛,加人參(五錢)。如汗多,加黃耆(三錢),兼便燥,加歸身(五錢)。不思食及食難化,加人參(五錢),白豆蔻仁(七分),厚朴(一錢五分)。

白話文:

用三碗水煎成一碗藥液,放置一夜。第二天清晨五點溫熱服用,藥渣再煎七分,剩下的藥液空腹時服用。

如果口渴,加入石膏(50克),竹葉(50片),口渴狀況消失後移除。

如果氣虛,加入人參(25克)。

如果出汗很多,加入黃耆(15克),如果同時有乾燥的症狀,加入歸身(25克)。

如果不想吃東西或消化不良,加入人參(25克),白豆蔻仁(3.5克),厚朴(7.5克)。

如泄,去石膏、知母、竹葉,倍白朮,加茯苓(三錢),車前子(二錢),肉豆蔻(一錢),澤瀉(一錢)。痰多,加竹瀝(一大杯)。

白話文:

如果是腹瀉,則去除石膏、知母、竹葉,加倍白朮,並加入茯苓(3錢)、車前子(2錢)、肉豆蔻(1錢)、澤瀉(1錢)。如果痰液很多,則再加入竹瀝(一大杯)。

治三日瘧,熱多,渴甚。

鱉甲,牛膝,何首烏,麥門冬(各五錢加至兩二錢),知母(四錢加至七錢),橘紅(五錢),石膏(八錢加至三兩),竹葉(三十片至百片)

白話文:

鱉甲、牛膝、何首烏、麥門冬(各 5 錢至 2 兩 2 錢)

知母(4 錢至 7 錢)

橘紅(5 錢)

石膏(8 錢至 3 兩)

竹葉(30 片至 100 片)

水三大碗,煎一碗,露一宿,發日五更溫服。如惡食,加醋炒青皮(一錢五分),白豆蔻仁(七分)。無汗或有汗而少,加乾葛(四錢)。汗多,本方加人參、白朮。氣虛,倍加人參。如嘔,本方加竹茹、烏梅。便燥,加當歸。得汗渴止,去石膏、乾葛。下午別服開胃健脾,消食消痰,藥如前法。

白話文:

用三碗水煎煮成一碗水藥,放在露水下過夜。第二天清晨溫熱後服用。如果食慾差,可以加入炒青皮(1.5錢)、白豆蔻仁(0.7錢)。如果沒有出汗或出汗少,可以加入乾葛(4錢)。如果出汗多,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人參、白朮。如果氣虛,可以加倍人參。如果嘔吐,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竹茹、烏梅。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當歸。如果出汗後口渴減輕,可以去掉石膏、乾葛。下午另外服用開胃健脾、消食化痰的藥,方法同前。

治三日瘧,寒多熱少,汗少或無汗。

人參,白朮(各五錢至一兩),橘紅(四錢至六錢),桂枝(二錢至三錢),姜皮(五錢至一兩),白豆蔻仁(七分)

白話文:

人參:50-100 克

白朮:50-100 克

橘紅:40-60 克

桂枝:20-30 克

姜皮:50-100 克

白豆蔻仁:7 克

水三碗,煎一碗,露一宿,發日五更溫服,渣再煎七分,連進不拘時,空心飢時服。

治三日瘧陰分。(黃氏姑服之立起)。

何首烏(二兩),牛膝(一兩),當歸(五錢,便燥用,胃弱勿用),鱉甲(醋炙,一兩),廣橘紅(三錢)

水三盅,煎一盅,空心服,立愈。虛極者,加人參(一兩)。

治三日瘧。

人參(一兩),生薑皮(五錢)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服。於中父病瘧,初服此不效。仲淳堅持此方,加參至(三兩),生薑皮(至一兩五錢),二服即起。

白話文:

水兩碗,煎到只剩八分滿。空腹服用。仲淳的父親得了瘧疾,一開始服用此方無效。仲淳堅持使用此方,並加了人蔘(至三兩)、生薑皮(至一兩五錢)。父親服用兩次後就病情有所好轉。

治瘧邪未盡而痢作者,先服此方二三劑。

鱉甲(三錢),廣陳皮(去白,三錢),白茯苓(三錢),柴胡(一錢),白芍藥(三錢),乾葛(一錢)

如惡寒,寒熱交作,加柴胡二錢,生薑皮一錢。如渴,去姜皮,加寒水石(七錢),滑石(四錢)。如無汗,加乾葛(二錢至三四錢)。可服參者,加參(三錢)。

白話文:

如果惡寒(怕冷)、寒熱交替,加柴胡 2 錢,生薑皮 1 錢。

如果口渴,去掉薑皮,加寒水石(7 錢),滑石(4 錢)。

如果沒有汗,加乾葛(2 錢至 3-4 錢)。

如果能服用人參,加人參(3 錢)。

次服方(服之滯下必止)。

乾葛(二錢五分),升麻(醋炒,七分),蓮肉(去心,四十粒,炒炙甘草一錢),烏梅肉(二枚),廣橘紅(三錢),白扁豆(炒,二錢),鱉甲(二錢),白茯苓(二錢),白芍藥(酒炒,三錢),黃芩(酒炒,一錢五分),川黃連(土炒,二錢加至三錢)

白話文:

乾葛:2錢5分

升麻:用醋炒過,7分

蓮肉:去芯後40粒,與1錢炒炙甘草一起炒

烏梅肉:2枚

廣橘紅:3錢

白扁豆:炒過,2錢

鱉甲:2錢

白茯苓:2錢

白芍藥:用酒炒過,3錢

黃芩:用酒炒過,1錢5分

川黃連:用土炒過,2錢到3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調水飛過滑石末(四錢)。兼吞滯下丸。二三服,送以葛根湯,或蓮子湯亦佳。如腹痛,以炒砂仁三四錢濃湯,吞滯下丸。

白話文:

使用兩杯半的河水,熬煮到只剩八分之一的水量。將煮過的水過濾後,加入四錢滑石粉調和。另外服用「滯下丸」。服用兩到三次後,再喝葛根湯或蓮子湯,效果也很好。如果腹痛,可以將三四錢炒過的砂仁加入濃湯中,再服用「滯下丸」。

治久瘧不已,似勞證。

當歸(酒洗,五錢,便燥者用),牛膝(酒浸,五錢),鱉甲(三錢),何首烏(自採鮮者,五錢),廣橘紅(三錢),生薑皮(二錢五分),柴胡(一錢五分,已上二味,熱多無汗者用,有汗則去之),貝母(三錢)

白話文:

  • 當歸(用酒洗過,用量 5 錢;如果感到燥熱,就用 5 錢)
  • 牛膝(用酒浸泡,用量 5 錢)
  • 鱉甲(用量 3 錢)
  • 何首烏(自己採摘的新鮮何首烏,用量 5 錢)
  • 廣橘紅(用量 3 錢)
  • 生薑皮(用量 2 錢 5 分)
  • 柴胡(用量 1 錢 5 分;如果熱象明顯但不出汗,就用這兩味藥;如果有汗,就不用)
  • 貝母(用量 3 錢)

水三盅,煎一盅,加竹瀝一大杯。發日五更時服。隔夜先煎,露一宿,臨服時再重湯燉溫。蓋瘧者,暑氣為病也。暑得露即解,世鮮知者。

白話文:

取三碗水,煎煮成一碗湯,加入一大杯竹瀝。在黎明時分服用。頭一天晚上就煎好湯,放一夜,在服用前再用熱湯溫熱一遍。因為瘧疾是暑氣造成的疾病,暑氣遇到露水就會消散,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

防瘧方(夏秋不輟,必無瘧矣)。

何首烏(十二兩),真茅山蒼朮(十兩),半夏(六兩),橘紅(八兩),人參(四兩),白茯苓(八兩),藿香葉(三兩),白豆蔻仁(一兩五錢)

白話文:

何首烏:12 錢

真茅山蒼朮:10 錢

半夏:6 錢

橘紅:8 錢

人參:4 錢

白茯苓:8 錢

藿香葉:3 錢

白豆蔻仁:1.5 錢

為細末,米粉糊加薑汁丸綠豆大。每五錢,下午及臨臥白湯吞。

白話文:

做成細粉末,加入米粉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錢,下午和睡前用溫開水吞服。

時淳年十七,時為瘧所苦,凡湯液丸飲巫祝,靡不備嘗,終無救於病。遍檢方書,乃知瘧之為病,暑邪所致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遂從暑治,不旬日瘳。後數以意消息,散邪之外,專養胃氣,痰多者消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益血;又分臟腑經絡,各從其類以施嚮導。即經年不愈者,竟霍然起矣。

白話文:

當時我十七歲,飽受瘧疾之苦。所有湯藥丸散,巫醫祈福,無所不用其極,卻始終不見好轉。遍查醫書後,才明白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經書上說:夏季受暑邪侵襲,秋季必定得瘧疾。於是,我專從祛暑的角度治療,不到十天就痊癒了。

後來,我反覆思索,發現除了祛除邪氣,還要注重養護胃氣。痰多者化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益血。同時,根據臟腑經絡的不同,採用相應的方法。即使是多年不癒的患者,也能很快康復。

沈少卿中丞,請告時苦瘧。仲淳往診之,憊甚。曰:再一發死矣。先生何方立止之。仲淳日:何言之易也。書三方作五劑,一日夜飲盡,次早瘧止。先二劑清暑,用大劑竹葉石膏湯加桂枝,以其渴而多汗也。次二劑健脾去積滯,用橘紅、白豆蔻、白朮、茯苓、谷櫱、烏梅、白扁豆、山楂、麥芽

白話文:

沈少卿丞相患了嚴重的瘧疾,請求告假。仲淳前去診斷,得知沈少卿病情十分嚴重,說道:「再發作一次,恐怕有生命危險。您有何良方可以立即止住病情?」仲淳回答道:「這很容易。」他寫了三張方子,共五劑藥,讓沈少卿一天一夜內喝完。翌日清晨,瘧疾便停止了。

前兩劑藥為清暑解渴,使用了大量竹葉石膏湯加桂枝,因為沈少卿口渴且出汗較多。後兩劑藥為健脾去積滯,使用了橘紅、白豆蔻、白朮、茯苓、谷櫱、烏梅、白扁豆、山楂、麥芽等藥材。

最後一劑,人參、生薑皮(各一兩),水煎,露一宿,五更溫服,盡劑而效。

顧伯欽患瘧,仲淳之門人疏方,以白虎湯加人參(一兩)。一庸工云:豈有用參至兩數者乎?改用清脾飲,二十餘劑而瘧不止,體尪弱。仲淳至,笑曰:此虛甚,非參不可,吾徒不謬也。投以大劑參、耆,一劑而瘥。

白話文:

患者顧伯欽得了瘧疾,仲淳的門人給他開了藥方,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一兩)。有一個庸醫說:「哪有人用這麼多參的?」於是改用清脾飲,服了二十多劑後,瘧疾仍未痊癒,患者身體虛弱。仲淳來了,笑著說:「這個人太虛弱了,不用參不行,我的學生沒錯。」他給患者開了一劑大劑量的參、耆(即人參、黃耆),一劑藥下去,瘧疾就好了。

人參(一兩),黃耆(蜜炙,一兩),知母(蜜炙,五錢),陳皮(二錢),乾葛(二錢),甘草(八分),石膏(五錢)

白話文:

人參(60克),黃耆(用蜂蜜炙烤過的,60克),知母(用蜂蜜炙烤過的,30克),陳皮(12克),乾葛(12克),甘草(4.8克),石膏(30克)

莊斂之妾患瘧,寒少熱甚,汗少,頭痛,不嗜飲食。余為診,脈洪數而實。用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五分),石膏(一兩五錢),竹葉(六十片),粳米(一撮),橘紅(二錢),牛膝(一兩),乾葛(三錢),白茯苓(三錢),白扁豆(三錢)。三劑不應。忽一日,凡寒熱者再,昏迷沉困,不省人事,勢甚危急。

白話文:

莊斂的妾室患有瘧疾,發作時寒氣較弱,熱氣較強,很少出汗,並伴有頭痛和不想進食。我為她診脈,發現脈象洪數而有力。我使用了麥門冬(5錢)、知母(3錢5分)、石膏(1兩5錢)、竹葉(60片)、粳米(1撮)、橘紅(2錢)、牛膝(1兩)、乾葛(3錢)、白茯苓(3錢)、白扁豆(3錢)。三劑藥服用後,情況沒有好轉。有一天,她的寒熱交替發作頻繁,出現昏迷、沉重,神志不清的狀況,病情非常危急。

斂之過余云:恐是虛脫,前方石膏、知母、竹葉似近寒涼,非其治也。余亦心疑,為去石膏等,而加人參二錢。已別矣,余追想前脈的非屬虛,急令人往囑,令其將參煎好,勿輕與服,待按脈加斟酌焉。次早往視其脈,洪數如初,急止人參勿服,惟仍用前方而加石膏至二兩,何首烏五錢。

白話文:

斂之過餘說:「恐怕是虛脫,之前用的石膏、知母、竹葉似乎太寒涼,不適合他的情況。」我也心存疑慮,於是拿掉了石膏等藥,加入了二錢人參。準備就緒後,我突然想起他的脈象不像是虛症,趕緊請人去提醒他,讓他把人參煎好,不要輕易服用,等我到場把脈後再斟酌用藥。第二天早上,我去探望他的時候,把脈發現脈象依舊洪數,於是急令停止服用人參,只使用之前的藥方,並加重石膏至二兩,何首烏五錢。

令其日進二劑,瘧遂止。

莊斂之前患瘧妾,越一載,忽頭痛如裂,心內雜亂不清,喉作痛,失音,舌破,咳嗽有痰,胸膈飽脹,噁心不思飲食,如此者四日矣。日漸增劇,陡發寒熱如瘧狀,寒少熱多,熱後頻出汗方解。平時有心口痛證,並作下元無力如腳氣狀。斂之疑為傷寒。余曰:此受暑之證,即前年所患瘧而勢加劇耳。

白話文:

莊斂在前一年患有瘧疾。最近一年,他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心神混亂,喉嚨疼痛,聲音嘶啞,舌頭潰瘍,咳嗽有痰,胸悶腹脹,噁心不想吃飯。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四天。症狀逐漸加重,突然發冷發熱,類似於瘧疾,但發冷的時間較短,發熱的時間較長,發熱後出汗較多才能緩解。平時有心口疼痛的症狀,同時還有下肢無力,類似於腳氣的表現。莊斂懷疑自己得了傷寒。我說:這是中暑的徵兆,其實就是前年的瘧疾病情加重了。

法當先去其標。令以石膏(二兩),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橘紅(二錢半),牛膝(五錢),鱉甲(四錢),竹葉(一百五十片),貝母(三錢),栝蔞根(三錢),河水煎服。三四劑心內清,頭疼,喉痛,失音,舌破,飽脹,寒熱俱愈,但噁心不思食如故,而心口痛,下元無力不減。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該優先祛除病症表徵。用石膏(二兩)、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橘紅(二錢半)、牛膝(五錢)、鱉甲(四錢)、竹葉(一百五十片)、貝母(三錢)、栝蔞根(三錢)和河水一起煎服。服用三四劑後,心內清涼,頭痛、喉痛、失聲、舌破、腹脹、寒熱都痊癒了,但還是噁心、不想吃東西,而且心口疼痛、下腹部無力的情況沒有改善。

余為去石膏、知母、竹葉、鱉甲、貝母、栝蔞根,而加延胡索(二錢),五靈脂(七分),生蒲黃(一錢五分),薏苡仁(八錢),木瓜(二錢),石斛(三錢),白扁豆(三錢),白芍藥(三錢),竹茹(二錢),枇杷葉(三大片),炙甘草(四分)。幾十劑而愈。

白話文:

我使用以下藥材治癒了我:去除石膏、知母、竹葉、鱉甲、貝母、栝蔞根,並添加延胡索(二錢)、五靈脂(七分)、生蒲黃(一錢五分)、薏苡仁(八錢)、木瓜(二錢)、石斛(三錢)、白扁豆(三錢)、白芍藥(三錢)、竹茹(二錢)、枇杷葉(三大片)、炙甘草(四分)。服用了幾十劑後痊癒。

高存之甥女嫁後,患胎瘧久不止。仲淳云:病在陰分。以人參(五錢),牛膝(一兩),兼健脾清暑。一劑而止。章衡陽子室患瘧後失音,寒熱愈甚,告急仲淳。仲淳云:此必瘧時不遇明眼人,妄投半夏故也。投以大劑麥門冬、白茯苓、炙甘草、鱉甲、知母、貝母。數劑瘳。

白話文:

高存之的姪女出嫁後,患上了一種久治不癒的胎瘧。張仲淳說:這是陰虛體寒所致。於是用人參(五錢)、牛膝(一兩)組方,兼顧健脾清熱。服一劑而止。章衡陽的兒子得了瘧疾後失聲,寒熱加劇,情況危急,於是找張仲淳求治。張仲淳說:這一定是當時患瘧疾時沒有遇到目光犀利的醫生,胡亂用半夏治療所致。於是用大劑量的麥門冬、白茯苓、炙甘草、鱉甲、知母、貝母組方。服下幾劑後痊癒。

治停食發瘧。

梁溪王興甫,偶食牛肉,覺不快,後遂發瘧,飲食漸減,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飲亦不下,白湯過喉間,嘔出作碧色,藥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閉。諸醫束手。仲淳忽至,視之,令仰臥,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大叫,因詢得其由。用丸藥一服,至喉輒不嘔,水道漸通,次日下黑物數塊如鐵丸。

白話文:

梁溪的王興甫偶然吃了牛肉,感覺不舒服,後來得了瘧疾,飲食漸漸減少,最後完全吃不下東西,甚至連水也喝不下去。即使勉強喝了白開水,喝進去後也會吐出來,呈碧綠色。吃藥也不管用,小便只有一滴像赤茶色,大便也排不出來。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

仲淳突然來訪,看了看他,讓他仰臥,用手按壓他心口以下偏右的位置,王興甫大叫一聲,仲淳才問出他的情況。仲淳給了他一服丸藥,服下後,王興甫喝水就不再嘔吐,排尿也逐漸暢通。第二天,他排出了好幾塊像鐵丸一樣的黑色的東西。

藥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棗肉和丸,白湯下三錢。其病如失。再以人參(五錢),麥門冬(五錢),橘紅(三錢),白芍藥(三錢),水煎服。四日起。

白話文:

用明礬和健胃散磨成粉末,加入棗泥和成丸子,用白開水送服三錢。這樣症狀就會消失。接著再用人參(五錢)、麥門冬(五錢)、橘紅(三錢)、白芍藥(三錢)煎水服。四天後就會康復。

鱉甲(醋炙,四兩),䗪蟲(煅存性,研極細,一兩半),廣橘紅(一兩五錢),射干(曬乾,一兩),青皮(醋炒,八錢),人參(八錢),肉桂(去皮,六錢),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五錢)

白話文:

龜殼(用醋炙過,4兩)

蜣螂(煅燒後研成細粉,1.5兩)

柑橘皮(1.5兩)

射干草(曬乾,1兩)

橘子皮(用醋炒過,8錢)

人參(8錢)

肉桂(去皮,6錢)

乾漆(煅燒後研成極細粉末,5錢)

為極細末,醋煮稀糯糊和丸如梧子大。每四錢,空心淡薑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