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滯下如金丸(滯下俗呼痢疾)。

真川黃連(真薑汁浸,隔土如法炒九次,不拘斤兩)

細末,薑汁和水跌丸,如梧子大,貯磁器中封固。如胃弱,以蓮子(四十粒),橘紅(二錢),人參(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腹痛,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黃柏(一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已後各條加減,皆以丸藥四錢為率。

白話文:

細碎,用薑汁和水搓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存放在瓷器中封好。如果胃虛弱,用蓮子(40粒)、橘紅(2錢)、人參(2錢)、醋炒升麻(7分),煎湯服用4錢。腹痛的話,用白芍藥(3錢)、炙甘草(1錢)、黃柏(1錢)、醋炒升麻(7分),煎湯服用4錢。之後的各條加減,都以丸藥4錢為準。

裡急甚,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後重甚,加檳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木香汁(七匙,調入)。口渴及發熱,調滑石末三錢,去木香。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加滑石末三錢,調入各症湯中吞藥。赤多,加烏梅肉(二錢),山楂肉三錢,紅曲(二錢)。

白話文:

如果腹瀉很嚴重,以白芍藥(3錢)、炙甘草(1錢)、當歸(2錢)、升麻(醋炒,7分)煎湯,喝4錢。

假如後來腹痛加劇,再加上檳榔(1錢5分)、枳殼(1錢)、木香汁(7匙,調入)。

如果口渴發熱,加滑石粉3錢,去掉木香。

如果小便發紅、疼痛、短少或不暢,加滑石粉3錢,調入各個症狀的藥湯中服用。

如果小便發紅較多,加烏梅肉(2錢)、山楂肉3錢、紅曲(2錢)。

兼裡急,用當歸等加入如前方。白多,加吳茱萸(湯泡一次,七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噁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參、石蓮肉、綠色升麻(醋炒,可用至八分或一錢),白扁豆(炒,三錢),白芍藥(酒炒,三錢)。

白話文:

同時有腹脹腹急的情況,使用當歸等藥材,劑量與前述相同。便便色白較多,增加吳茱萸(用湯泡過,去除七分之三),酒炒黃芩(一錢五分)。有噁心嘔吐感,而且拉閉口痢(即痢疾菌痢),多加人參、石蓮肉、綠色升麻(用醋炒,可用至八分或一錢),白扁豆(炒過,三錢),白芍藥(用酒炒,三錢)。

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一錢),蓮肉(去心,炒黃,三錢),砂仁(炒,一錢五分),人參(三錢),白扁豆(炒,去殼,二錢),炙甘草(一錢),橘紅(二錢),白芍藥(酒炒,三錢),白茯苓(二錢),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米湯下。若積滯未盡,加滑石末(三錢),每服四錢,白湯吞。

白話文:

長期的腹瀉不癒,再加上肉荳蔻(一錢)、蓮子肉(去心,烤黃,三錢)、砂仁(炒過,一錢五分)、人參(三錢)、白扁豆(炒過,去殼,二錢)、炙甘草(一錢)、橘紅(二錢)、白芍藥(用酒炒過,三錢)、白茯苓(二錢),研磨成細粉後,用蜂蜜煉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如果積食的情況還未消除,再加入滑石粉(三錢),每次服用四錢,用白開水送服。

水瀉無積滯者,用人參、橘紅、炒砂仁湯吞三錢。

凡治滯下,非元氣壯實多啖能食之人,慎勿輕用大黃巴豆、牽牛、甘遂大戟等下藥。凡產後滯下,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致傷胃氣,遂不可救。但用人參、白芍藥、當歸、紅曲、醋炒升麻、益母草,加炙甘草一倍,滑石末四五錢足矣。若惡露未盡,兼用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炒砂仁末(一錢),久之自愈。

白話文:

治療尿滯,如果患者的身體虛弱,不能多食,就要慎用大黃、巴豆、牽牛、甘遂、大戟等瀉下藥物。對於產後尿滯,即使積滯很多,腹痛很厲害,也不能用大黃等藥物瀉下,因為這樣會損傷胃氣,難以挽回。可以只用人參、白芍、當歸、紅曲、醋炒升麻、益母草,加上雙倍劑量的炙甘草,再加上四五錢滑石粉就足夠了。如果惡露尚未排盡,還可以加上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炒砂仁末(一錢),持續服用即可自行痊癒。

血虛,可加蛤粉炒阿膠(二錢)。凡胎前滯下,宜用黃芩、黃連、白芍藥、炙甘草、橘紅、赤曲、枳殼、炒蓮肉,略用升麻。未滿七月,勿用滑石。證急者必須用之,不拘此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血虛的情況,可以添加蛤蜊粉炒阿膠(兩錢)。對於懷孕前就有白帶過多的情況,建議使用黃芩、黃連、白芍藥、炙甘草、橘紅、赤曲、枳殼、炒蓮肉,並酌量加入升麻。懷孕不到七個月,不要使用滑石。如果情況緊急,必須使用,則不拘泥於此規定。

護心奪命丹(治虛弱人患痢及痢久脾胃虛者)。

肉豆蔻(一兩五錢),白芍藥(酒炒,六兩),炙甘草(一兩),廣橘紅(三兩),白扁豆(炒,三兩),滑石(六兩),赤曲(炒研,四兩),蓮肉(去心,炒焦黃,五兩),綠色升麻(醋炒,二兩五錢),川黃連(切片,拌好酒,同吳茱萸浸二宿,瓦上炒乾,分開連、萸各貯,淨黃連三兩,白痢加茱萸一兩)

白話文:

肉豆蔻(45克),白芍藥(60克,用酒炒過),炙甘草(30克),廣橘紅(90克),白扁豆(30克,炒過),滑石(60克),赤曲(40克,炒研),蓮肉(50克,去心,炒焦黃),綠升麻(25克,用醋炒過),川黃連(30克,切片,用酒浸泡2晚,與吳茱萸一起在瓦片上炒乾,將黃連和吳茱萸分開存放。淨黃連30克,白痢時加入吳茱萸10克)

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吞。如噤口痢並虛弱人,即以前方中去豆蔻,另以人參三錢煎濃湯吞。

白話文:

將中藥材粉碎成綠豆大小,煉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吞服。對於無法說話的痢疾患者和虛弱的人,用前述藥方去掉豆蔻,另用三錢人參煎成濃湯服用。

川黃連(白痢如前法,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八兩),白芍藥(酒浸,切片炒,五兩),烏梅肉(二兩),滑石(水飛如法,六兩),炙甘草(二兩),升麻(綠色者,醋炒,三兩),蓮肉(去心,炒如法,六兩),白扁豆(炒去殼,三兩),紅曲(簸淨炒,五兩),乾葛(二兩)

白話文:

川黃連(白痢依先前的處理方法,赤痢用濕槐花炒,去除槐花,八兩)

白芍藥(浸泡在酒中,切片炒,五兩)

烏梅肉(兩兩)

滑石(用水研磨,六兩)

炙甘草(兩兩)

升麻(選擇綠色的,用醋炒,三兩)

蓮子肉(去除蓮心,炒熟,六兩)

白扁豆(炒去外殼,三兩)

紅曲(簸乾淨,炒,五兩)

乾葛(兩兩)

為細末,蜜丸。每五錢,白湯吞,飢時服。證重者,日三服。

滯下丸

川黃連(如法制,一斤),滑石末(八兩),檳榔(四兩),炙甘草(三兩),木香(為末,和水隔湯燖,二兩五錢),枳殼(炒,五兩),白芍藥(酒炒,五兩)

白話文:

黃連(按照規範方法炮製,一斤)

滑石粉(八兩)

檳榔(四兩)

炙甘草(三兩)

木香(磨成粉,隔水用沸水蒸,二兩五錢)

枳殼(炒過,五兩)

白芍藥(用酒炒過,五兩)

細末,荷葉湯稍加薑汁,糊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錢,烏梅湯吞。若加吳茱萸、白扁豆、陳皮(各三兩),治白痢。作四樣:一無木香;一無檳榔、枳殼;一加當歸;一加吳茱萸、白扁豆、橘紅,去檳榔、枳殼。燥熱、煩渴、噁心者,勿用木香。元氣虛弱者,勿用檳榔、枳殼;積滯多而後重者,用檳榔、枳殼。

白話文:

將細末的荷葉加入薑汁,攪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至四錢,用烏梅湯送服。

如果加入吳茱萸、白扁豆、陳皮(各三兩),可以治療白痢。

分為四種組合:

  • 一種不加木香
  • 一種不加檳榔、枳殼
  • 一種加入當歸
  • 一種加入吳茱萸、白扁豆、橘紅,去除檳榔、枳殼。

燥熱、口渴、噁心的人,不要使用木香。元氣虛弱的人,不要使用檳榔、枳殼。積滯多且後重的人,可以使用檳榔、枳殼。

裡急色赤者,用當歸;惟噁心、嘔吐及不思食者勿用。久痢,加肉豆蔻。

治血痢痛甚湯液(仲淳傳自包瑞溪學憲,試之神效)。

白芍藥(酒炒,五錢,此一味仲淳加入者),枳殼(槐花同炒,去槐花,五錢),升麻(醋炒,七分),真川黃連(薑汁炒,五錢),滑石末(三錢),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山楂肉(三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白芍藥(以酒炒過的,五錢,這是仲淳醫生特別加入的藥材),枳殼(與槐花一起炒過,去除槐花,五錢),升麻(以醋炒過的,七分),真川黃連(以薑汁炒過的,五錢),滑石粉(三錢),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山楂肉(三錢),甘草(五分)

治噤痢神效。

綠色升麻(醋炒,一錢),人參(三錢),蓮肉(去心,炒焦黃,三十枚)

水一盅,煎半盅飲之。蜜和為丸更妙。每四錢一服,白湯吞。

治久痢,紅中兼有青色白痰,間發熱。

真川黃連(槐花炒,一錢五分),白芍藥(酒炒,二錢),廣陳皮(三錢),人參(一錢),蓮肉(炒,十二枚),肉豆蔻(八分),炙甘草(五分),山楂肉(二錢),綠升麻(醋炒,五分),砂仁(炒,一錢),滑石末(二錢五分,調服)

白話文:

真正的四川黃連(與炒槐花一起,1.5錢),白芍藥(與酒一起炒,2錢),廣東陳皮(3錢),人參(1錢),蓮子(炒熟,12顆),肉豆蔻(0.8錢),炙甘草(0.5錢),山楂肉(2錢),綠升麻(與醋一起炒,0.5錢),砂仁(炒熟,1錢),滑石粉(2.5錢,用於調服)

治噤口痢,吐不納藥者。

人參(一兩),川黃連(薑汁製,五錢),石蓮子(炒,去心,五錢

水二盅,煎八分,小杯緩服之。吐止痢亦止。

大黃丸(痢初起壯實者可用,胃弱者禁施)。

川大黃(切片,蜜蒸,一斤),白芍藥(酒浸,切片炒,六兩),甘草(炙,三兩),檳榔(四兩),木香(切片,不見火,為末,一兩),枳殼(炒,四兩)

白話文:

川大黃(切成薄片,用蜂蜜蒸熟,500克)

白芍藥(用酒浸泡後切片,炒製,300克)

甘草(炙烤後使用,150克)

檳榔(200克)

木香(切片,不經過加熱,研成細末,50克)

枳殼(炒製後使用,200克)

細末,煉蜜同水煎,木香和搗為丸,如綠豆大。白萊菔湯吞三錢,重者五錢。以行兩三次,腹中爽快為度。胃氣虛極之人,勿輕用之。積滯重而元氣虛者,以人參湯吞。孕婦以人參、縮砂湯吞;行後,另用人參丸補之。

白話文:

將細末與蜂蜜調和,加入水熬煮,再將木香搗碎混入,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白蘿蔔湯服用三錢丸子,症狀嚴重者服用五錢。連續服用兩至三次,直到腹部舒暢為止。

胃氣虛落的人不宜服用。對於積滯嚴重且元氣虛弱的人,以人參湯服用。孕婦以人參和縮砂湯服用。服用後另用人參丸補氣。

予家夏秋患此甚眾,輒依前方療之,歲為常,並以應里中之索方者,一一神驗。黃聚川年兄太夫人,年八十餘,偶患痢,胸膈脹,絕粒數日。予以升麻、人參、黃連、蓮肉方授之,參至一兩,諸子駭甚,再問予。予曰:遲則不救矣。一劑啜粥,再劑腹中響,一泄痢即止。今年九十餘,尚健也。

白話文:

我在夏秋季節時常患有痢疾,每次都按照古方治療,年年如此,也用同樣的方法應對街坊鄰裏求醫的。黃聚川的太夫人,年齡八十多歲,偶爾患上痢疾,伴有胸悶脹氣,幾天都無法進食。我用升麻、人參、黃連、蓮肉的方子給她服下,用參量達到一兩,她的孩子們都嚇了一跳,再次向我確認。我說:如果再耽誤時間,就救不活了。一劑藥下去,她喝了點粥,再一劑藥下去,腹中開始鳴響,一瀉,痢疾就停止了。今年她已經九十多歲,身體依然健朗。

陳赤石督學,因校士過勞感暑,遂滯下純血,醫皆難之。陳刺史曰:此非繆仲淳莫能療也,使者旁午,得之吳門,一日夜馳至武林。仲淳診得其所由,遂用人參(五錢),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烏梅(二枚),紅曲(一錢五分),川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蓮肉(四十粒),煎調滑石末(五錢)。二劑而愈。

白話文:

陳赤石擔任督學時,由於審閱考卷過於勞累中暑,導致大便全是血,醫生都難以醫治。陳刺史說:「這非得繆仲淳不能治療」,於是派人四處尋找,在吳門找到了他。繆仲淳日夜兼程,趕到武林。仲淳診斷出病因,於是用以下藥方:人參(五錢)、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烏梅(二枚)、紅曲(一錢五分)、川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蓮肉(四十粒),煎服時加入滑石粉(五錢)。兩劑藥服下,病就好了。

督學曰:痢止矣,心搖搖不能閱卷,奈何?仲淳曰:此勞心太過,暑因客之故爾。加竹葉、乾葛、酸棗仁。一劑遂平。

白話文:

督學說:「我的痢疾已經止住了,但是心神不定,無法閱卷,該怎麼辦?」

仲淳說:「這是因為你過度用腦,暑邪乘虛而入導致的。我們在藥方中加入竹葉、乾葛和酸棗仁。」

服下一劑藥後,督學的病情就痊癒了。

姚公遠幼子病痢,一醫誤下之,遂下純血,氣喘,身熱,不思食。仲淳偶至,亟以人參四五錢、石蓮子、白芍藥、升麻、橘紅、草石蠶、白扁豆、滑石末、炙甘草。投以一劑,喘平,血止;又數劑,痢止。仲淳臨別囑公遠曰:兒百日內不出痘則生,以下多元氣未復故也。未幾即痘,果殤。

白話文:

姚公遠的幼子得了痢疾,一位醫生誤給他瀉藥,於是腹瀉出純血,呼吸急促,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仲淳偶然拜訪,趕緊用人蔘四到五錢、石蓮子、白芍藥、升麻、橘紅、草石蠶、白扁豆、滑石末和炙甘草給他服用。服用一劑後,呼吸平穩,腹瀉出血停止;再服用幾劑,痢疾也好了。仲淳臨走前囑咐公遠說:孩子如果不滿百天出痘疹就會死亡,這是因為元氣尚未恢復的緣故。不久後孩子就得了痘疹,果然不幸去世。

家弟稚端幼病痢甚,日夜數十次,服數劑即愈。

人參(三錢),吳茱萸(滾湯泡七次,一錢),川黃連(薑汁炒,一錢)

後二味飯鍋上蒸,水煎至八分,溫服。如不受,以藥一匙,間米湯一匙,漸漸飲之,胃氣漸復。如頭痛發熱,煎方中加寒水石(六錢,即硬石膏),乾葛(一錢),別調六一散(四錢),冷水服。

白話文:

把最後兩種藥材放在米飯鍋上蒸,加水煎煮到八分滿,趁溫熱服用。如果不能一次喝完,可以取一湯匙藥汁,加一湯匙米湯,逐漸飲用,讓胃氣逐漸恢復。如果頭痛發燒,在煎煮的方劑中加入寒水石(六錢,也就是硬石膏)、乾葛(一錢)、別調六一散(四錢),用冷水送服。

庚子秋,華氏妹歸寧,忽痢,日夜幾百行,身熱,發嘔,一嘔數十聲不絕。吳醫爭欲下之,且曰:補即死矣。時仲淳以先王母病留湖濱,憐其促治後事甚亟,曰:既已知危,何不以藥試之?服如金丸,因思飲。予固守仲淳前方,以人參(五錢)、炒黃連、白扁豆、升麻、滑石、炙甘草、橘紅,再進如金丸。二劑勢稍定,更數服愈。華水部至今感服。

白話文:

庚子年的秋天,華氏的妹妹回孃家,突然得了痢疾,一晝一夜排便數百次,發高燒,嘔吐不止,一嘔就是數十聲。當時,吳地的醫生都主張用瀉藥,還說:服用補藥會死。那時候,仲淳因為先王的母親生病而留在湖濱,看到華氏妹妹的病情危急,就說:既然知道危險了,為什麼不試著用藥呢?她服下的藥如金丸般大小,因噎而喝湯。我堅持使用仲淳的藥方,用人參(五錢)、炒黃連、白扁豆、升麻、滑石、炙甘草、橘紅,再製成如金丸般大小的藥丸。兩劑藥下去,病情稍微穩定,再服幾劑就痊癒了。華水部至今仍對此藥方心懷感激。

友人虞元靜房中人方孕,五月患滯下,腹痛日不下數次。為定此方,甫服一盅,覺藥行至腹,即解一次,痛亦隨已,滯下全愈。

白話文:

我的朋友虞元靜家裡的侍女懷孕,到了五個月時患上帶下病,肚子痛一天要拉好幾次。我為她制定了這個藥方,她剛喝了一小碗,就覺得藥效到了肚子裡,立刻就解了一次大便,疼痛也隨之消失了,帶下病也痊癒了。

川黃連(四錢),白芍藥(三錢),黃芩(三錢),白扁豆(二錢),蓮肉(四十粒),橘紅(一錢半),枳殼(三錢),紅曲(二錢),乾葛(一錢半),升麻(五分),炙甘草(一錢),烏梅肉(一枚)

白話文:

四川黃連(4 錢),白芍藥(3 錢),黃芩(3 錢),白扁豆(2 錢),蓮子(40 粒),橘紅(1.5 錢),枳殼(3 錢),紅麴(2 錢),葛根(1.5 錢),升麻(0.5 錢),炙甘草(1 錢),酸梅肉(1 顆)

治毒痢及發疹時疹毒下利方

鮮金銀藤(即忍冬藤,數兩,煎濃汁三大碗),入地榆(五錢),川黃連(槐花濕拌炒,四錢),黃柏(二錢),黃芩(二錢),白芍藥(酒炒,三錢),炙甘草(二錢),升麻(綠色者,醋炒,六分)

白話文:

新鮮金銀藤(或稱忍冬藤,數兩,煎煮成濃縮汁三碗),加入地榆(五錢)、川黃連(與槐花拌炒,四錢)、黃柏(二錢)、黃芩(二錢)、白芍藥(用酒炒過,三錢)、炙甘草(二錢)、升麻(綠色的,用醋炒過,六分)

同煎至一碗,調水飛過滑石末五錢,不拘時服。

治濕熱腹痛。

一少年貴介,暑月出外,飲食失宜,兼以暑熱,遂患滯下。途次無藥,病偶自止。歸家腹痛不已,遍嘗諸醫之藥,藥入口,痛愈甚,亦不思食。仲淳視之曰:此濕熱爾。其父曰:醫亦以濕熱治之而轉劇。仲淳曰:投何藥?曰:蒼朮、黃連、厚朴、枳殼、陳皮等。仲淳曰:誤也。

白話文:

一位富家子弟,在炎熱的夏季出外,飲食不當,加上暑熱,得了腹瀉。中途沒有藥可治,病情暫時自我痊癒。回到家後,腹痛不止,遍尋諸多醫生的藥方,但藥入口後,腹痛加劇,也不想進食。仲淳診斷說:這是濕熱造成的。他的父親說:醫生也說是濕熱,但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仲淳問:用了什麼藥?回答說:蒼朮、黃連、厚朴、枳殼、陳皮等。仲淳說:用錯了。

術性溫而燥,善閉氣,故滯下家忌之。郎君陰虛人也,尤非所宜。更以滑石(一兩)為細末,以牡丹皮汁煮之,別以白芍藥(酒炒,五錢),炙甘草(二錢),炒黑乾薑(五分),水煎,調滑石末服之。須臾小便如注,痛立止。

白話文:

這款藥的性質溫暖而乾燥,容易導致氣血不通暢,因此有下痢問題的人應避免服用。郎君的體質偏陰虛,更不適合服用這種藥。可以改用以下方劑:滑石(一兩)研磨成細粉,用牡丹皮汁煮沸;另用炒過的白芍藥(五錢)、炙過的甘草(二錢)、炒過的乾薑(五分)加水煎服,再加入滑石粉服用。不久後,尿液會像水一樣暢通,疼痛也會馬上停止。

秦公蕃病痢,醫誤投澀劑,一服痢止,濕熱無自而出,遍攻肢體骨節間,以致項強,目赤,肩、臂、腕、膝、足、脛俱發腫,痛甚不能轉側。仲淳疏方寄之,用白芍藥、石斛、牛膝、木瓜、黃柏、薏苡仁、炙甘草、車前子、茯苓。痛雖止,尚不能轉側,更用蒺藜、菊花何首烏、胡麻、黃柏、炙甘草。

白話文:

秦公蕃得了痢疾,醫生誤用了收斂藥物,服用後痢疾就止住了。但是濕熱不能排出體外,就侵犯了四肢和骨節,導致脖子僵硬、眼睛發紅,肩膀、手臂、手腕、膝蓋、腳、小腿都腫脹疼痛,嚴重到無法轉身。仲淳寫了藥方寄給他,用白芍藥、石斛、牛膝、木瓜、黃柏、薏苡仁、炙甘草、車前子、茯苓。雖然疼痛減輕了,但還是不能轉身,又用了蒺藜、菊花、何首烏、胡麻、黃柏、炙甘草。

復逾年愈。其始病時,一醫稍投參、術,痛極欲死。此係木證,陰虛有火,又加濕熱暑濕交攻,故現此證,名痢風。陰虛火多,故不受補,又不宜燥,惟微寒清平之劑調之,久之自愈。

白話文:

過了幾年才治癒。他一開始發病時,一位醫生輕微給他服用了人參和白術,疼痛劇烈到想死。這是木證,陰虛火旺,再加上濕熱暑濕交加,所以出現了痢風這種症狀。陰虛火旺,所以不接受補藥,也不適合燥熱的藥物,只能用微寒清平的藥物來調理,久而久之便自愈了。

凡治滯下,與大腸滑泄自利不止不同。滑泄自利不止,有可澀之道,故古人有間用罌粟殼及訶梨勒以止其滑泄。若夫滯下,本屬濕熱澀滯不行,法宜疏利,藥忌兜澀。大腸者,肺之腑也。大腸既有濕熱留滯,則肺家亦必有熱。肺乃華蓋之臟。經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白話文:

治療腹瀉和腸滑不固自利不止是不同的。對於腸滑不固自利不止,有可以收澀的方法,所以古人有時使用罌粟殼和訶子來止洩。至於腹瀉,基本上是濕熱阻滯不通所致,應該依法疏通,忌用收澀藥。大腸是肺的腑臟。大腸有濕熱停留,那麼肺部也一定有熱。肺是蓋住全身的臟器。經文說:脾氣散發津液,上輸於肺,調節水道,下輸於膀胱。

是肺氣喜通利,惡閉澀,故古人藥性中每云利肺氣,其意概可見已。倘誤用罌粟殼、訶梨勒,使濕熱無所宣泄,肺氣不得下行,非惟滯下增劇,濕熱薰蒸,上干乎肺,則脹悶、氣逆、不得眠、不思食諸證至矣。又有久嗽不愈,緣於肺虛有火,法當清肺潤肺,忌用澀燥閉氣之藥。

白話文:

肺部的氣機喜歡通暢,不喜歡閉塞收斂。因此,古代醫家在藥性中常說「利肺氣」,其意思大致可以理解。如果誤用了罌粟殼、訶梨勒,導致濕熱無法宣泄,肺氣無法下行,不僅會加重滯下,濕熱蒸騰,上侵肺部,還會出現脹悶、氣逆、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也有久咳不愈,是因為肺氣虛弱有熱,治療方法應該是清肺潤肺,忌用收澀乾燥、閉塞氣機的藥物。

設若誤用粟殼、訶子,俾火壅於肺,不得下降,若兼參、朮、半夏,即死不旋踵矣。世醫往往蹈此覆轍相尋,卒無悟者!聊為論著,敢告方來。

白話文:

如果誤用了粟殼和訶子,它們會讓肺部上火,無法下降。如果再加參、朮、半夏,就會很快死掉。當世的醫生常常重蹈前人的覆轍,卻沒有人醒悟。我特地寫這篇論述,希望告誡後人。

已上瘧、痢二門諸方,皆仲淳斟酌所定,因證加減,與時消息,可謂詳且盡矣。然不盡用方書所載,投之輒效,百不爽一,蓋獨門戶者也。

白話文:

上面所寫的瘧疾、痢疾兩門的各種方劑,都是仲淳審慎考量之後制定的,根據症狀酌情增減,隨著時令變化作調整,可以說是既詳細又周全了。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方書上的內容,使用起來不見得有效,百次使用才會有一次奏效,這可是獨門祕訣。

外有時行疫痢一證,三十年前,間或有之,今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其證大都發熱,頭疼,口渴,煩躁,下痢,溺澀,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發斑疹,勢甚危迫。世醫妄指為漏底,殊不知此是時氣使然。因世人稟賦漸薄,積感濕蒸厲氣所致。治法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之類。

白話文:

在夏季末、初秋時期,時常會流行一種疾病,稱為「疫痢」。約莫在三十年前,這種病症偶爾會出現,而近來卻經常發生,且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人患病。

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口渴、煩躁、腹瀉、小便困難,嚴重的患者甚至一天腹瀉上百次。有些患者還會併發皮疹,情況十分危急。

許多醫生誤將這種疾病診斷為「漏底」,但實際上這是時令造成的疾病。由於現代人的體質越來越差,再加上長期接觸濕熱、刺激性的空氣,導致發病。

治療此病的方法應以清熱解毒、表散為首要任務,可以使用的藥物包括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等。

或熱甚渴甚,前藥中可加寒水石。更有別證,以意加減。切忌下行、破氣、收澀,如大黃、芒硝、檳榔、枳實、烏梅、粟殼等。犯此者多致不救。(上一條附)。

白話文:

如果發燒嚴重、口渴厲害,可以將寒水石加入前面的藥方中。其他不同的症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增減藥物。一定要避免使用瀉下、破氣或收斂的藥物,例如大黃、芒硝、檳榔、枳實、烏梅、粟殼等。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可能會導致無法救治。(上一條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