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傷寒時地議並六經治法

夫傷寒者,大病也。時者,聖人所不能違者也,以關乎死生之大病,而藥不從時,顧不殆哉。仲景,醫門之聖也。其立法造論,後之明師如華佗、孫思邈輩,莫不宗之。漢末去古未遠,風氣猶厚,形多壯偉,氣尚敦龐,其藥大都為感邪即病而設。況南北地殊,厚薄不侔,故其意可師也,其法不可改也。

白話文:

傷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時令變化是聖人也不能違背的自然規律,而傷寒這種與生死攸關的大病,如果用藥不適應時令變化,豈不是非常危險嗎?張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他制定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後世的醫學名家如華佗、孫思邈等人,都尊崇他的學說。東漢末年距離春秋戰國時期還不算太遠,民風淳樸,人們的身體普遍健壯,氣質敦厚,他的藥物大多針對的是因感受邪氣而引起的疾病。由於南北地區氣候不同,風土人情也有差異,因此他的醫學思想可以借鑑,但用藥方法不能照搬。

循至今時,千有餘年,風氣澆矣,人物脆矣。況在荊揚交廣梁益之地,與北土全別,故其藥則有時而可改。非違仲景也,實師其意,變而通之,以從時也。如是則法不終窮矣。故作斯議,條列其方,稍為損益,以從時地。俾後之醫師,知所適從,庶幾患斯疾者,可免於夭枉爾。

白話文:

從現在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千多年,醫術風氣衰敗,醫師素質低下。特別是在荊州、揚州、交州和廣州等南方地區,與北方氣候完全不同,因此藥方有時需要改變。這並不是違背張仲景的醫學思想,而是遵循他的原則,靈活運用,以適應時代。這樣,醫學才能不斷發展。因此,我撰寫了這篇醫學論述,列出了各個處方,並稍作增減,以適應不同時令和地區。這樣,後世的醫師就能有所遵循,讓身患此病的人們免於痛苦和早逝。

2. 辨驗外感真偽法

凡外感必頭疼,其疼也不間晝夜。探其舌本,必從喉嚨內幹出於外,多兼煩躁。不煩躁者,即輕證也。不頭疼而發熱,不發熱而頭疼,頭雖疼而有時暫止,口雖干而舌本不燥,骨雖疼而頭不疼,雖渴而不欲引飲,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惡居處,雖若尪怯而神氣安靜。凡若此者,皆非傷寒也。

白話文:

凡是外感風寒,必定會頭痛,這種頭痛不分白天黑夜。檢查舌根,必定會從喉嚨裡面乾出來冒到舌面上,還有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不煩躁,就是病情比較輕。不頭痛卻發燒,不發燒卻頭痛,頭痛也不是一直疼,有時會暫時停止,口乾舌燥但舌根不乾,骨頭疼痛但頭不疼,雖然口渴但不想喝水,晚上有時候能睡著,遇到食物不想吃,也不討厭居住的地方,雖然看起來身體虛弱膽怯,但精神氣色安靜。凡是像這樣的症狀,都不是傷寒。

3. 三陽治法總要

太陽病,其證發熱,惡寒,惡風,頭痛,項強,腰脊強,遍身骨痛,脈雖浮洪而不數,多不傳經。煩躁,脈數急者,是欲傳經。宜先發汗以解表邪。其藥以羌活湯為主:羌活(三錢),前胡(二錢),甘草(八分),葛根(二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杏仁(九粒,去皮尖,研爛)。水煎服。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症狀:發熱,怕冷,怕風,頭痛,頸部和腰背僵硬疼痛,全身骨頭疼痛。脈搏雖然浮大有力,但跳動並不快,大多不傳至其他經脈。如果煩躁不安,脈搏跳動快而急促,表示疾病將要傳入其他經脈。這時應該先發汗來解除體表的邪氣。主要的藥方是羌活湯:羌活(3錢)、前胡(2錢)、甘草(8分)、葛根(2錢)、生薑(3片)、棗(2枚)、杏仁(9粒,去皮尖,研碎)。加水煎服。

秋深冬月,應用此方,亦可量加紫蘇、蔥白。如冬月天氣嚴寒,感邪即病,服此藥不得汗,本方加麻黃(一錢),生薑(四片,共前七片),得汗,勿再服。如病人自覺煩躁,喜就清涼,不喜就熱,兼口渴,是即欲傳入陽明也。若外證頭疼,遍身骨疼不解,或帶口渴,鼻乾,目疼,不得臥,即系太陽陽明證。

白話文:

在秋天後半段和冬天這個時期,建議使用這個方劑。必要時,還可以加一些紫蘇和蔥白。如果冬天的天氣非常寒冷,受到風寒邪氣就會生病,服用這種藥物後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在原有方劑中加入麻黃(一錢)、生薑(四片,與之前加起來共七片)。如果出汗了,就不用再服用藥物。如果病人感覺自己煩躁不安,喜歡涼快,不喜歡熱,而且口渴,說明邪氣將要傳入陽明經。如果出現外證,例如頭疼、全身骨頭疼不止,或者伴有口渴、鼻乾、眼睛疼痛、不能入睡等症狀,說明是太陽陽明證。

羌活湯中加石膏知母、麥冬,大劑與之,得汗即解。如自汗,煩躁,頭疼,遍身骨疼不解者,羌活(一錢),桂枝(七分),石膏(一兩二錢),麥冬(六錢),知母(三錢),竹葉(一百二十片),白芍藥(二錢),甘草(八分)。如冬月即病太陽證,惡寒,畏風,頭疼,遍身骨疼,自汗,不渴,宜用桂枝(八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二枚),生薑(一片)。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白話文:

羌活湯

在羌活湯中加入石膏、知母和麥冬,大量服用。出汗後就能痊癒。

自汗、煩躁、頭痛、全身骨痛不解者

羌活(10克),桂枝(7克),石膏(60克),麥冬(30克),知母(15克),竹葉(120片),白芍(10克),甘草(4克)

冬季出現太陽病證,惡寒、畏風、頭痛、全身骨痛、自汗、不渴者

桂枝(4克),芍藥(10克),甘草(5克),大棗(2枚),生薑(1片)

太陽病不解,熱氣積聚在膀胱,病人發狂,有血便的,就會痊癒。

其外證不解者,不可下,當先解表;表證罷,少腹急結者,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無蓄血證,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外在症狀尚未緩解,不能立即進行瀉下治療,應先解表;當表證緩解後,腹中急結,這時就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如果沒有蓄血的跡象,可以用大承氣湯。

正陽陽明病,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其證不大便,自汗,潮熱,口渴,咽乾,鼻乾,嘔或乾嘔,目眴眴不得眠,畏人聲,畏木聲,畏火,不惡寒,反惡熱,或先惡寒,不久旋發熱,甚則譫語,狂亂,循衣摸床,脈洪大而長。宜急解其表,用竹葉石膏湯大劑與之。不嘔,無汗,與葛根湯,亦須大劑。

白話文:

正陽陽明病:指的是胃部有實熱的證型。

症狀:大便不通、自汗、潮熱、口渴、咽喉乾渴、鼻腔乾燥、嘔吐或乾嘔、眼睛紅赤難以入睡、怕聽到人聲和敲擊聲、怕火、不畏寒,反而怕熱,或最初怕冷,不久後轉為發熱,嚴重時會胡言亂語、神志錯亂、煩躁不安、脈象洪大而有力。

治療:應該急於清解體表熱邪,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大劑量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和自汗的症狀,可以使用葛根湯,同樣需要大劑量服用。

若表證已罷,脈緩,小便利,是病解矣。若表證罷後,邪結於裡,大便閉,小便短赤,宜用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下之。下後,按其腹中不作痛而和,病即已解;如作痛,是燥糞未盡也,再用前藥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利為度。陽明病不能食,若其人本虛,勿輕議下。陽明病頭眩,咳而咽痛者,用葛根、甘草、桔梗、麥冬四味濃煎,數數與之。

白話文:

如果表證(體表的病邪)已經消除,脈搏緩和,小便通暢,說明病情已經好轉。

但是,如果表證消除後,邪氣轉入內部,導致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這時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瀉下。瀉下後,檢查腹中是否沒有疼痛,感到舒適,這樣病情就已經好轉;如果還有疼痛,說明乾硬的大便還沒有完全排乾淨,需要再次服用前面提到的藥物瀉下,直到腹中感到舒適,二便通暢為止。

在陽明病(胃腸道實熱證)期間不能進食,如果患者體質虛弱,不要輕易考慮瀉下。

陽明病出現頭暈,咳嗽伴有咽痛,可以使用葛根、甘草、桔梗、麥冬這四種藥材濃煎,分多次服用。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當發黃。急用梔子、麥冬、淡豆豉,大劑濃煎與之。如已見身黃,急加茵陳為君主之。陽明病,衄血,此緣失於發汗,宜用荊芥(二錢),葛根(三錢),麥冬(五錢),牡丹皮(一錢五分),蒲黃(二錢),茅根(二兩),側柏葉(二錢),生地黃(三錢),濃煎與之,兼飲童便。陽明病,心下硬滿者,此邪未入於腹中,慎勿下之。

白話文: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的

患者會出現黃疸。應立即使用梔子、麥冬、淡豆豉,大量濃煎後服用。如果已經出現全身發黃,應立即加大茵陳的用量,作為主要的藥物。

陽明病,鼻出血的

患者是因為未能出汗而導致鼻出血,應使用荊芥(2錢)、葛根(3錢)、麥冬(5錢)、牡丹皮(1錢5分)、蒲黃(2錢)、茅根(2兩)、側柏葉(2錢)、生地黃(3錢),濃煎後服用,同時飲用童便。

陽明病,心下硬滿的

患者的邪氣尚未進入腹部,不要急於使用瀉藥。

用竹葉石膏湯,加栝蔞(一個,搗碎),桔梗(二錢),黃連(一錢)。陽明病,邪結於裡,汗出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六七日已來,宜下之,用小承氣湯;不解,換大承氣湯,勿大其劑。若大便不硬者,慎勿輕下。陽明病,發汗不解,腹滿急者,亟下之。

白話文:


使用竹葉石膏湯,加入搗碎的栝蔞(一個),桔梗(二錢),黃連(一錢)。在陽明病中,邪氣阻滯於內,大量的汗水排出,伴有呼吸急促、腹脹喘息、潮熱,手腳出汗明顯的人,這是因為大便已經變硬了。六七天後,應該使用瀉下劑,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就改用大承氣湯,不要過量使用。如果大便不硬,則不要輕易使用瀉下劑。陽明病,使用發汗法治療後症狀沒有緩解,並且腹脹加劇的,需要緊急使用瀉下劑治療。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宜承氣湯下之。陽明病,下之早,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人參,加栝蔞、黃連。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後,小便利,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之。

白話文:

  • 發燒六、七天,視物模糊不清,瞳孔收縮,沒有外感發熱的徵狀,大便不通,適合使用承氣湯幫助排便。
  • 陽明病熱症,瀉下過早,體外還有熱氣,手腳溫暖,沒有胸悶,心中煩躁,不能進食,但頭部出汗,可以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 陽明病發寒熱,大便稀溏,胸悶不除,使用小柴胡湯,除去人參,加入栝蔞和黃連。
  • 陽明病自發出汗,或出汗後,小便頻數,體內津液耗盡,即使大便乾硬,也不可以攻下治療。

須俟其自大便,用蜜導或膽導法通之。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宜再用承氣湯下之。食谷欲嘔,屬陽明,非少陽也。胸中煩熱者,竹茹湯主之。竹茹(三錢),麥冬(五錢),枇杷葉(拭去毛,三大片),蘆根(三兩)。內無熱證者,小便利,口不渴,此為陽明虛也,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等到便祕的人自行排便,可以使用蜂蜜或膽汁導通腸道。大便通暢後,如果6、7天都沒有排便,仍覺得煩躁不安,肚子脹痛,且原本有宿食,就應該再用承氣湯瀉下。吃了東西就想嘔吐,是陽明胃熱的症狀,並非少陽膽熱。胸中煩熱者,可以用竹茹湯治療。竹茹(3錢),麥冬(5錢),枇杷葉(去除絨毛,3大片),蘆根(3兩)。體內沒有熱證,小便通暢,口不渴,這時陽明胃虛,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

吳茱萸(二錢),人參(三錢),生薑(一錢五分),大棗(三枚),水煎,日三服。凡陽明病,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以小承氣湯下之。若一服譫語止者,勿再服。陽明譫語,發潮熱,脈滑而數者,小承氣湯主之。服藥後腹中轉氣者,更與一服;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

白話文:

吳茱萸(6克),人參(9克),生薑(4.5克),大棗(3枚),用清水煎服,每天服用三次。

凡是陽明病症,表現為大量出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乾結。乾結就會出現胡言亂語。這時可以用小承氣湯來通下。如果服用一劑後胡言亂語消失,就不要再服用了。

陽明病症,出現潮熱、脈搏滑數的,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為主藥。服藥後腹中產生氣體,再給予一劑;如果沒有產生氣體,就不要再服用。

若服藥後,次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勿複議下。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汗止在頭。用荊芥(三錢),葛根(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麥冬(五錢),牡丹(一錢五分),生蒲黃(二錢),濃煎,以童便對飲之。陽明病,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

白話文:

如果服藥後第二天仍未排便,脈搏反覆微澀,表明身體虛弱,難以治療,切勿再考慮下藥。

陽明病,下血伴有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是由於熱邪入侵血室,汗液積聚在頭部導致。治療可用荊芥(三錢),葛根(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麥冬(五錢),牡丹(一錢五分),生蒲黃(二錢),濃煎,用童便送服。

陽明病,脈搏浮緊,咽喉乾澀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息,發熱出汗,怕熱身體沉重。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舌燥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若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心下痞者,以黃連栝蔞湯調服之;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附子乾薑、甘草。

白話文:

若要瀉下:

  • 如果胃中空虛,外邪影響膈膜,心中煩悶,舌苔上覆蓋,可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 如果口渴想喝水,舌頭乾燥,可使用加了人參的白虎湯治療。
  • 如果脈搏浮沉,發燒,口渴,小便不利,可使用豬苓湯治療。

陽明病,伴有發熱和腹瀉:

  • 如果出現腹瀉,可使用六一散治療。
  • 如果心下滿悶不適,可使用黃連栝蔞湯調服。

若脈搏浮遲,外表發熱,內裡寒涼,下利清穀:

  • 可使用四逆湯治療,其中包含附子、乾薑和甘草。

趺陽脈浮而澀,小便數,大便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麻仁(十三兩),芍藥(四兩),枳實(四兩),大黃(八兩),厚朴(三兩),杏仁(六兩),蜜丸如梧子大。每用十丸,日三服。陽明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白話文:

趺陽脈(足陽明胃經脈)浮而澀,小便頻繁,大便乾硬,說明脾臟被束縛。可以使用麻子仁丸來治療。

麻子仁丸配方:

  • 麻仁:13兩
  • 芍藥:4兩
  • 枳實:4兩
  • 大黃:8兩
  • 厚朴:3兩
  • 杏仁:6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10丸,每日三次。

附註:

  • 陽明經實證則會胡言亂語,虛證則會發出重疊的聲音(鄭聲)。
  • 直視、胡言亂語、氣喘胸悶的人會死亡。
  • 下痢的人也會死亡。

發汗多,若重發其汗,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不死。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或至十餘日,日晡時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澀者陽證見陰脈也)。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大量出汗後,如果再次出汗過多,神志不清,脈搏短促的人會死亡;脈搏平和的人不會死亡。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仍未見好轉,幾天不排便(5-6天,或長達十幾天),下午發高燒,不畏寒,自言自語像見到鬼;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不認識人,亂摸衣物,焦躁不安,微喘直視,脈搏弦緊者能生還,脈搏澀滯者會死亡。(脈搏澀滯是陽證出現陰脈。)病情較輕,只有發燒神志不清的,用大承氣湯通便治療。

利,勿再服。陽明病發狂,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此陽明實也;以承氣湯亟下之;如便不結者,大劑白虎湯灌之。石膏(四兩),麥冬(二兩),知母(一兩五錢),加大青(一兩),甘草(七錢)。太陽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以黃連煎湯調服之。太陽陽明並病,六七日表證仍在,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其血乃愈,當用桃仁承氣湯。又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譫語者,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 如果服藥後有瀉下作用,就不需要再服用。

※ 陽明病發瘋,脫衣狂奔,爬上高處唱歌,這是陽明實證;趕緊用承氣湯瀉下;如果仍然不解大便,就大量灌服白虎湯。白虎湯方:石膏(四兩),麥冬(二兩),知母(一兩五錢),加大青(一兩),甘草(七錢)。

※ 太陽、陽明病,同時發熱腹瀉,應使用六一散,用黃連煎湯送服。

※ 太陽、陽明兩病並存,六七天後表證仍然存在,患者發瘋,可能是熱在下方,小腹應發硬發脹,小便自利,排出大便會康復,應使用桃仁承氣湯。

※ 兩陽病並存,太陽病證消失,出現潮熱、出汗、大便困難、胡言亂語,應使用大承氣湯。

少陽病,其證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痛,胸滿或痛,耳聾。脈法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胃和者當自愈,不和者則煩而悸。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凡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未經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少陽病的症狀表現為:口苦、喉嚨乾澀、目眩、時冷時熱、胸脅疼痛、胸悶或脹痛、耳鳴。脈象弦細。如果出現頭痛發熱,則屬於少陽證。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導致神志不清。胃氣和順的人,可以自行痊癒;胃氣不和的人,則會煩躁不安和心悸。傷寒病三日,若少陽脈變小,則病情接近痊癒。凡是太陽病未解,轉入少陽病的患者,會出現脅部硬滿、乾嘔不能進食、時冷時熱的症狀,若未曾接受過催吐或瀉下的治療,且脈象沉緊,可服用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四分),人參(九分),黃芩(九分),甘草(九分),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九分),大棗(二枚),水煎,溫服,日三。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半)。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

白話文:

柴胡(7.2克),人參(2.7克),黃芩(2.7克),甘草(2.7克),半夏(4.5克),生薑(2.7克),大棗(2顆),加水煎煮,溫熱服用,每天三次。

加減方法:

  • 如果胸口煩悶但沒有嘔吐,去除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1個)。
  • 如果肋骨下方有疼痛感或脹硬,去除大棗,加入牡蠣(7.5克)。
  • 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錢)。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錢)。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一錢,夏勿用)。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一錢),少佐以乾薑。陽明少陽並病,必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也。

白話文:

腹痛:

去除黃芩,加入芍藥(3錢)。

心悸、小便不利:

去除黃芩,加入茯苓(2錢)。

不渴、微熱:

去除人參,加入桂枝(1錢,夏天不用)。

溫暖覆蓋,發點小汗就能痊癒。

咳嗽:

去除人參、大棗,加入五味子(1錢),再少加點乾薑。

陽明少陽兩經同時發病:

必定會腹瀉,脈搏滑而快,有宿食。

當承氣湯下之。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陽合病,脈大,上關上,但欲睡眠,目合則汗。藥用百合(一兩),麥門冬(五錢),炙甘草(一錢),知母(二錢),竹葉(五十片),栝蔞根(二錢),鱉甲(如法,三錢),白芍藥(二錢)。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白虎湯加百合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服用了承氣湯後腹瀉。如果已經嘔吐腹瀉、出汗、針灸溫熱、說胡話,柴胡湯的證狀消除,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要判斷是什麼逆證,並用相應的方法治療。三陽經合病,脈搏洪大,上半身熱而煩躁,只想要睡覺,眼睛閉上後就會出汗。藥方:百合(一兩),麥門冬(五錢),炙甘草(一錢),知母(二錢),竹葉(五十片),栝蔞根(二錢),鱉甲(按規定處理,三錢),白芍藥(二錢)。三陽經合病,腹脹、四肢沉重、說胡話、尿失禁,用白虎湯加上百合為主藥。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白話文:

傷寒過後六七天,沒有高燒,但人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離開了陽位,進入了陰位。傷寒三天後,三陽經氣已盡,三陰經應該受到邪氣侵襲。但這人卻還能吃東西,而且不嘔吐,這是因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