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7)

1. 傷寒發渴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熱渴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髒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熱渴的記載提到:傷寒是寒氣侵犯皮膚,與血氣相搏,使腠理閉塞,氣血不宣通,鬱積生熱,所以頭痛、身體疼痛,壯熱。至於口渴的症狀,是因為熱邪進入臟腑,臟腑受到熱邪侵襲,津液消耗乾枯,所以會感到口渴。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渴者,何也?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

白話文:

《活人書》論述傷寒小兒和成人的治法:一般用的是小劑量,藥性多偏涼一點。問:口渴是為什麼?脈浮數而口渴,屬於太陽病,(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導致口渴的,用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太陽病,服用桂枝,大汗出以後,大煩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脈浮數,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用五苓散。傷寒四、五天,身熱怕風,脅下脹滿,手足溫熱而口渴的,用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為主。

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溫,栝蔞根湯主之。)有汗而渴屬陽明(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虛人、老人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主之。)傷風寒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自利而渴屬少陰。

白話文:

太陽證,身體灼熱而口乾舌燥者,是風溫引起的,用栝蔞根湯治療。

有汗而口乾舌燥屬於陽明證(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虛弱的人、老年人和春秋季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陽明病證,只有頭上出汗,小便不利,口乾想喝水,身體必定會發黃,宜用茵陳湯,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治療。

若感冒出現發熱惡風、口乾舌燥的症狀,屬於少陽證,少陽證會出現脅下(右脅)變硬、大便不通、嘔吐,舌頭上會有一層白色苔,宜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治療,若患有自發性腹瀉並口乾舌燥的症狀,則屬於少陰證。

(傷寒熱於臟,流於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意以小青龍、小柴胡湯也。

白話文:

如果傷寒之熱侵犯到臟腑,又流注到少陰腎經的話,由於腎臟畏懼燥熱,因此患者會感到口渴而想要喝水。如果少陰腎經出現腹瀉、咳嗽、嘔吐,又感到口渴的症狀,可以服用豬苓湯來治療。如果患者感到腹瀉並想要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可以服用白頭翁湯來治療。

《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特別提醒,在太陽病的證候中,如果患者沒有出汗卻感到口渴,不應該給予白虎湯。如果患者感到口渴,並且想要喝水,但是沒有表證,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患者脈搏浮動,發熱但沒有出汗,說明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不應該服用白虎湯,可以服用小青龍湯或小柴胡湯。

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或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也。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也。)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意以竹葉湯與之。仲景云:陽明病發作有時,汗出多者,急須下之。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病初期症狀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咳嗽或口渴,可使用去除了半夏、加上栝蔞的小青龍湯。傷寒病四、五天了,身體發熱怕風,脅部以下部位脹滿,手腳溫熱而口渴,可使用去除了半夏、加上人參、栝蔞的小柴胡湯。陽明經證,汗多而口渴的,不能使用五苓散。(汗多,胃中燥熱,豬苓反而會利尿,讓小便更多;應該使用竹葉湯。)仲景說:陽明病發作有一定的時間,汗出多的,需要緊急攻下。

)然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陽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

白話文:

如果發燒的人感到口渴,難道不能給他服用白虎湯嗎?太陽病患者出汗後,脈搏洪大而口渴,此時方可服用白虎湯。如果患有陽明病而口渴,難道就不能給他服用五苓散嗎?陽明病患者小便不利,汗少,脈浮,口渴,此時方可服用五苓散,這都是仲景的妙法。(仲景的豬苓湯證也說: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者,可用豬苓湯治療。)一般來說,在病人沒有感到異常口渴時,不要給他喝水。

苦小渴、咽乾者,小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發汗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金匱要略》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

白話文:

  1. 稍微口渴、嗓子發乾的,可以少量喝一點滋潤的東西,讓胃中和緩。

  2. 如果非常口渴煩躁,能喝一斗水的,可以給他喝五升水。

  3. 如果完全不給水喝,身體就會乾燥,無法發汗,最後會發汗而死。

  4. 普通人看到因為口渴喝水後出汗,稍微口渴就猛喝水,結果導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息而死的例子很多。

  5. 應該用五苓散或陷胸丸給他服用。(《金匱要略》中說:得了時疫到第五六天,又口渴想喝水,但喝不了很多,不應該給他喝水。)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依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或其禍,不可勝數。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

白話文:

是指腹中的熱氣還少,不能將水汽消化,就會轉變成讓人得病的原因。到了七八天,非常に口渴,想喝水,依舊應依照病情給水。通常要讓水喝得不夠,別過度勉強自己。一般人只是看到仲景說:得病反而能喝水,這是要好的徵兆。於是便稍微口渴的人,都勉強讓他喝水,因此會發生禍事,不勝枚舉。大體上,患傷寒而氣水不調的病患,都是因為喝過多的水造成的。水停留在心臟以下的位置,聚集的氣往心臟上奔,就會心悸氣喘。

結於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胃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搏,則為噎。上逼於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痢。邪熱所搏,蓄於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裡急。溢於皮膚,則為腫。)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結於胸脅,就變成水結胸。胃中虛胃冷,就會嘔吐。冷氣相搏,就會造成噎住。上逼於肺,就會咳嗽。漬入腸中,就會變成痢疾。邪熱相搏,蓄積在下焦,就會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裡急。溢於皮膚,就會腫脹。若陽毒加倍,經常煩躁口渴的,可以使用黑奴丸。中暑伏熱很深,多次調理都不見好轉,病人發渴不止,可以使用酒蒸黃連丸。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煩渴。大青散

大青知母,柴胡(去苗),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川升麻黃芩赤芍藥,梔子仁(各半兩),石膏(一兩),川芒硝(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四肢煩熱,心躁口乾,多渴。葛根散

葛根(銼),麻黃(去根節),人參(去蘆頭。各半兩),甘草(炙微赤,銼),桂心(各一分)

白話文:

葛根(搗成小碎塊),麻黃(去掉根部和節),人參(去根頭,每種半兩),甘草(烤至微紅,搗碎),桂心(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子一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少許生薑和一枚紅棗,煎至五分熟,去除渣滓。不拘泥於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溫熱服用。

《聖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乾煩渴。宜服,柴胡散

柴胡(去苗),麻黃(去根節。各半兩),赤芍藥,黃芩,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石膏(一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細根),麻黃(去除根和節。各半兩),赤芍藥,黃芩,葛根(切成碎塊),甘草(烤至微紅,切成碎塊。各一份),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溫服,以汗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增減。(丁時發傳柴胡散,有前胡半兩。)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品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再放入少許生薑、三寸長的蔥白、二十粒大豆,煎煮至五分之一水量,去渣服用。不拘時間溫熱服用,以出汗為佳。劑量可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適當增減。(丁時發傳柴胡散中,另加入半兩前胡。)

《聖惠》治小兒傷寒熱渴,而下後覺煩悶。宜服,甘草散

甘草(炙微赤,銼),牡蠣(粉),黃芩,赤芍藥(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取雞子清一枚,投入散中熟,攪掠去沫,徐徐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煎到只剩下四分之一,去掉渣滓,加入一個雞蛋清,放入散劑中煮熟,攪動去除浮沫,慢慢溫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熱足冷,口乾多渴,宜服,人參散

人參(去蘆頭),黃耆,麻黃(去根節),赤茯苓(各半兩),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

白話文:

人參(去除蘆頭)、黃耆、麻黃(去除根節)、赤茯苓(各半兩),蜣螂(兩隻,去除翅膀和腳,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以上藥方,將藥材搗碎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的分量,加入一小杯水和少許生薑,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過濾掉藥渣。不拘泥於服用時間,溫熱服用,根據小孩體型的不同適當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傷寒熱渴,頭痛心煩。宜服,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半兩),苦參(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分,《嬰孺》各用三分),甘草(炙微赤,銼,一分。《嬰孺》用三分),寒水石,石膏(各半兩。《嬰孺》各用一兩二錢半)

白話文:

栝蔞根(半兩),苦參(切碎),人參(去掉根須,每種一分,如果適用於嬰孺,則各用三分),甘草(烤至微紅,切碎,一分,如果適用於嬰孺,則用三分),寒水石,石膏(各半兩,如果適用於嬰孺,則各用一兩二錢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嬰孺方》以米飲調下。

白話文:

把上述的藥物搗成粗末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至水量只剩下五分之一,去渣。不限服藥時間,依照孩子的體型大小酌量加減藥量,溫熱服用。《嬰孺方》以米湯調和藥粉後服用。

《聖惠》治小兒傷寒煩熱,大渴不止。宜服,土瓜根散

土瓜根,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各半兩),葛根,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土瓜根、麥門冬(去心,炒過)、柴胡(去苗。各半兩)、葛根、枇杷葉(拭去毛,烤至微黃)、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大汗後,及以下,自煩渴不解,其脈大洪。宜服,石膏散

白話文:

聖惠方治小兒患傷寒後,出大汗不止,煩渴不解,脈象洪大的情況。藥方如下:

石膏散方:石膏、人參、甘草、杏仁、粳米,共研細末,用水調服。

石膏(一兩),知母,地骨皮,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內入粳米一百粒同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上列藥材搗成粗末,用羅篩過。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煎至五分之一,再加入一百粒粳米一同煎煮,去渣。不限服用時間,溫服,依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

《嬰孺》治小兒傷寒,熱渴散方

栝蔞(三分),白石脂(二分)

上為末,水服一刀圭。

張渙,葛根湯方,治小兒傷寒,體熱煩渴。

葛根,人參(去蘆頭。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白茯苓澤瀉(各半兩)

白話文:

葛根,人參(去掉鬚根,各一兩),麥門冬(去掉心),炙甘草,白茯苓,澤瀉(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一盞,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服。

白話文:

前面所說的是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倒入八分滿水的一杯,再加入兩片生薑和三片薄荷一起煎煮,直到只剩下六分滿,過濾掉藥渣,放溫後服用。

《嬰童寶鑑》治小兒傷寒,身熱頭痛,渴躁。紅綿散

麻黃(一兩,去根節),天麻(末),蠍(末),甘草(炙,末),人參(末),硃砂(末。各一分)

白話文:

麻黃(一兩,去除根和節)、天麻(研磨成粉末)、蠍子(研磨成粉末)、甘草(炙烤後,研磨成粉末)、人參(研磨成粉末)、硃砂(研磨成粉末,每種藥材各一分)。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半錢,水一小盞,紅綿一方寸許,同煎至半盞,熱服。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炙),粳米(一合半),人參(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栝蔞根湯

栝蔞根(三分),葛根(一兩半,生用。若干者只用三分),石膏(二兩),人參,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 栝蔞根(三分):

  • 栝蔞根是一種中藥,有清熱、消腫、化痰的功效。

  • 葛根(一兩半,生用。若干者只用三分):

    • 葛根是一種中藥,有解熱、生津、止瀉的功效。

    • 生用葛根是指不經過炮製直接使用。

    • 如果葛根的重量較多,可以只用三分。

  • 石膏(二兩):

    • 石膏是一種中藥,有清熱、瀉火、止渴的功效。
  • 人參(半兩):

    • 人參是一種中藥,有補氣、生津、益智的功效。
  • 防風(半兩):

    • 防風是一種中藥,有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 甘草(炙。半兩):

    • 甘草是一種中藥,有補氣、和中、緩急的功效。

    • 炙甘草是指經過炮製的甘草。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服。

《活人書》仲景竹葉石膏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白話文:

在《活人書》中,仲景的竹葉石膏湯,是出現在傷寒鼻衄門之中的。

《活人書》仲景茵陳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咳嗽門中(傷寒咳嗽門)。

《活人書》,仲景白頭翁

白頭翁(一兩),黃柏秦皮黃連(各一兩半)

白話文:

  • 白頭翁:1 兩

  • 黃柏:1.5 兩

  • 秦皮:1.5 兩

  • 黃連:1.5 兩

上銼如麻豆大。分五服,以水二大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不瘥更服。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竹葉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丸

大黃(二兩),苦葶藶子(熬),芒硝,杏仁(去皮尖,熬黑,各三分)

白話文:

大黃(二兩),苦葶藶子(熬過的)、芒硝、杏仁(去皮尖,熬黑,各三分)

上搗羅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一字匕,白蜜一合,水二盞,煮取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止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白話文:

將羅氏草、夏枯草搗碎成粉,再將杏仁、芒硝研磨如脂,搓成如彈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並加甘遂末一字匕(約9.09克)、白蜜一合(約250毫升)、水二盞(約500毫升),煮至剩下約250毫升,一次服用,一般隔夜就會排泄。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甘遂藥性猛烈,需依個人體質斟酌服用)

《活人書》,仲景黑奴丸

麻黃(去節,炮一二沸,焙乾,秤三兩),大黃(二兩),釜底煤(研入),黃芩,芒硝,灶突黑(研入),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

白話文:

麻黃(去除莖節,炒一到兩次,烘乾,稱重三兩),大黃(二兩),鍋底煤(研磨加入),黃芩,芒硝,竈口黑灰(研磨加入),屋樑上的灰塵,小麥奴(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末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躁盛渴者乃可與之。不渴若與之,翻為禍耳。

白話文:

把上等的羅布麻搗成細末,用蜂蜜把它煉成約彈珠大小的丸劑。服用時用新汲的水研磨下一粒丸,快要乾渴的人,給他吃下去再讓他盡情地喝冷水,一會兒後就會覺得寒冷,當冷得發汗時病情就痊癒了。如果過了一天還沒有流汗,照原來的服法再吃一丸,病好了就停止服用。要注意,羅布麻丸微有通便作用。小麥奴是指小麥未成熟時,麥叢中未成形的麥粒,搓捻成黑色粉末就是了。不一定非要用小麥奴不可。這帖藥一定要用在病人非常口渴、煩躁不安的渴症上。如果病人不渴而服用,反而會起副作用。

《活人書》,仲景酒蒸黃連丸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面上約一寸,以重湯熬干)

上搗羅為細末,糊為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長沙《胡氏家傳》治小兒諸熱,傷寒,熱渴,熱瀉。紅綿散

麻黃,人參,甘草,蠍(通明全者。各半兩),天麻(二分酒浸,切、焙),天南星(大者,炮裂、去皮臍,取一錢)

白話文:

  1. 麻黃:一種中草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2. 人參:一種名貴中草藥,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的作用。

  3. 甘草:一種中草藥,具有補氣健脾、清熱解毒的作用。

  4. 蠍子:一種動物,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作用。但是要注意,使用蠍子時必須是全蠍,而且要挑選通明的蠍子,並且要將蠍子泡在酒中,然後切碎並焙乾。

  5. 天麻:一種中草藥,具有息風止痙、平肝熄風的作用。使用天麻時,需要將其浸泡在酒中,然後切碎並焙乾。

  6. 天南星:一種中草藥,具有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使用天南星時,需要將其炮裂,去除皮臍,然後取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棗子一枚,紅綿少許,煎至七分。分兩服,小者作四服,時時與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