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6)

1. 傷寒嘔啘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嘔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嘔吐症狀的記載:傷寒是由於寒邪侵襲皮膚,與血氣相搏,使腠理閉塞,氣血不暢,蘊積生熱,因此出現頭痛、身體疼痛以及壯熱的症狀。而嘔吐的症狀,是由於胃氣虛弱,虛火乘虛進入胃中,胃部受到熱邪侵襲,氣機逆亂,因此出現嘔吐。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嘔者,何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

白話文:

《活人書》中說到傷寒的治療,對於小兒和成年人,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劑量要小一些,藥性也比較涼。有人問,為什麼會嘔吐?沒有陽氣就會厥,沒有陰氣就會嘔吐。嘔吐,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足陽明之氣應該向下運行,現在厥逆向上運行,所以造成氣逆,氣逆則嘔吐。仲景說,嘔吐很多,即使沒有大便,也不可瀉下,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上焦通暢了,津液能向下運行,胃氣便能調和,一身汗出而解。

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哺發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與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去微、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慎不可下。

白話文:

嘔吐的證候千變萬化,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小柴胡湯最適合治療多種嘔吐症狀。對於服用小柴胡湯後,仍然胸脅滿痛,嘔吐,傍晚發燒惡寒的人,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芒硝。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躁,鬱悶煩躁的人,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如果大便不通暢的人,可以加大黃。(大柴胡湯治療嘔吐的效果非常好,是因其含有枳實。枳實可以去除微熱,抑制虛火,但必須去除大黃。仲景說:嘔吐嚴重的人,即使有陽明症狀,也不能再瀉下了。

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薑。孫真人云:生薑是嘔家聖藥。仲景治嘔皆用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最適合治療嘔吐的方劑是官局桔梗湯,也用枳實。古人治療嘔吐多用半夏加生薑。孫思邈說: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張仲景治療嘔吐都用它。(太陽病和陽明病合病,必定會腹瀉,如果不泄瀉只嘔吐,則服用葛根加半夏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則服用黃連湯。太陽病和少陽病合病,自然腹瀉又嘔吐,則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主之,皆可選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湯主之。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

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附子加生薑也。若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瘥後嘔者,有餘熱在胃脘也,竹葉湯加生薑主之。又問:有乾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乾嘔者,今人所謂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熱,故便乾嘔,官局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乾嘔者,桂枝證也。

白話文:

  1. 如果病人是少陰證且有嘔吐的症狀,可以使用去除了附子並加入生薑的真武湯來治療。

  2. 如果病人有出汗、嘔吐、腹瀉等症狀,並且虛煩失眠、嘔吐,可以使用梔子、生薑、豉湯來治療。

  3. 如果病人患傷寒痊癒後出現嘔吐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胃中還有餘熱,可以使用加入生薑的竹葉湯來治療。

  4. 有人問:什麼叫乾嘔?通常嘔吐是指飲食不能下嚥。乾嘔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噎。乾嘔的原因可能是有汗水排出,或者有水飲,或者腹瀉,導致脾胃有熱,因此出現乾嘔的症狀。治療乾嘔,官局桔梗湯是最好的。

  5. 仲景的治療方法中,有自發出汗和乾嘔的症狀,屬於桂枝證。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兩脅痛,或乾嘔者,十棗湯也。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少陰下利,裡寒外熱,脈微欲絕,或乾嘔者,通脈四逆湯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傷寒論》云: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1. 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伴隨發燒,這是小青龍湯證。

  2. 身體寒冷出汗,兩脅疼痛,或乾嘔,這是十棗湯證。

  3. 少陰證下利,脈搏微弱,可以服用白通湯。

  4. 下利不止,出現厥逆,脈搏消失,乾嘔煩躁,可以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

  5. 少陰證下利,體內寒冷而體外發熱,脈搏微弱欲絕,或乾嘔,這是通脈四逆湯證。

  6. 乾嘔吐出涎沫,伴隨頭痛,這是吳茱萸湯證。(《傷寒論》中說:吃穀物想吐,屬於陽明證,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陽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白話文:

如果喝了湯藥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上焦的病症,仲景沒有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吳茱萸湯可以治療少陽症。食物進入胃裡而嘔吐,屬於陽明症,應當用小柴胡湯。如果病人只是單純嘔吐,沒有其他的症狀,那就是腳氣,應該按照腳氣來治療。

《聖惠》治小兒傷寒煩熱,頭痛嘔逆。麥門冬散

麥門冬(去心),石膏(細研。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種子),石膏(細研磨,各取三分),甘草(半兩,微烤至淡紅色,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取一大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吐逆不定。藿香散

藿香丁香木香(各一兩),葛根(一兩,銼),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藿香、丁香、木香(各 30 克),葛根(30 克,切碎),人參(去蘆頭),甘草(微烤至略微微紅,切碎。各 15 克)

上件搗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溫服。(《聖惠》二方,一涼一溫,須善用之。

白話文:

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取一錢藥,加一小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情加減藥量,溫服。(《聖惠方》中有兩個方子,一個是涼性藥,一個是溫性藥,須懂得正確使用。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嘔吐。蘆根湯

蘆根(切,五合),知母(十二分),淡竹青皮(五分)

白話文:

新鮮蘆根(切碎,五合),知母(十二份),淡竹青皮(五份)

上水三升,煮一升,為三服。一歲兒方,大小增減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卻減水一升煮妙。

白話文:

將三升水煮成一升,分作三劑服用。嬰兒一歲的劑量,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另外,再加入一升冬瓜汁,減少一升水一起煎煮,效果更好。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一兩三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半兩),半夏(四錢半,湯洗),芒硝(一兩)

白話文:

柴胡(13克),黃芩,人參,甘草(各6克),半夏(7克,用熱水洗淨),芒硝(13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芒硝,更微沸,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枳實(二枚,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二兩。)

白話文:

上藥丸大概像麻豆那樣大,每次抓藥少量的量,取大約五錢加入生薑四片、棗一個,用一杯半的水煮成八分湯,喝完湯以後再服用藥丸,以此為原則。如果服用完沒有效果,可以再繼續服用一次。(此方劑中若想增加藥效,可加入二兩的大黃。)

《活人書》,官局桔梗湯

桔梗,半夏,陳皮(各一兩),枳實(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古方,半夏加生薑名,小半夏湯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生薑(薄切五片)

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後溫服。

《活人書》,仲景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一兩),麻黃(三分,去節),甘草(炙),芍藥,桂枝(去皮,半兩),半夏(二分半)

白話文:

  • 葛根:一兩

  • 麻黃:三分,去除節瘤

  • 甘草:經過炙烤處理

  • 芍藥:適量

  • 桂枝:去除樹皮,半兩

  • 半夏:二分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黃連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二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十錢匕,棗二枚,以水三盞,取一盞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芍藥,甘草(各二分),黃芩(三分),半夏(二分半)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湯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生薑(薄切五片),橘皮(一大片)

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後溫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赤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梔子薑豉湯

梔子(七枚),生薑(二兩半),香豉(二合)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薑至一盞,內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

《活人書》仲景竹葉生薑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白話文:

《活人書》中仲景記述的竹葉加生薑湯,可在傷寒發熱,鼻血不止的症狀中見到。

《活人書》仲景桂枝,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十棗湯

芫花(炒赤,熬),甘遂大戟

白話文:

  • 芫花:將芫花炒至赤色,然後熬製成藥物。

  • 甘遂:使用甘遂藥材。

  • 大戟:使用大戟藥材。

上各等分,搗篩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棗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一錢匕,羸人可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利後糜粥自養。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分別等量搗碎,過篩稱重,混合和勻,放入研缽中,再研磨三、二百下。先用水一升半,煮熟十顆肥棗,煮至八合,去除渣滓,加入藥末。體壯的人一次服一錢匙,體弱的人可服半錢,再單獨喝棗湯送服,早起服用。如果稍有瀉下但疾病沒有消除,第二天再服用時可加半錢,大便通利後用稀粥調養身體。服藥後若大便不通,會令人腹脹滿,全身浮腫而死。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上等粗粉研製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放入四寸長的蔥白,煮至剩七分,濾掉渣滓,溫熱服用。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

附子(半個,生用去皮),乾薑(半兩),蔥白(二莖),溺(二合半),豬膽(汁,半合)

白話文:

  • 附子(半個,生用,去除表皮)

  • 乾薑(半兩)

  • 蔥白(兩莖)

  • 尿液(二合半)

  • 豬膽汁(半合)

上以水一盞,煮至五分,去滓,內豬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去皮,一個),乾薑(一兩,炮)

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白話文:

  1. 面部紅赤者,再加入連須蔥九根。

  2. 腹部疼痛者,除去蔥,加入芍藥二兩。

  3. 嘔吐者,加入生薑二兩。

  4. 喉嚨疼痛者,除去芍藥,加入桔梗一兩。

  5. 腹瀉停止、脈搏沒有跳動者,除去桔梗,加入人參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續出者愈。

《活人書》,仲景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兩二錢,湯洗三遍),人參(三分,去蘆頭)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子一個,以水二盞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傷寒頭痛,和氣止逆,止渴。人參散

人參(去蘆頭),白朮,麻黃(去根節),藿香葉,甘草(炙微赤,銼),乾葛(以上各一分),石膏(透明者,半兩)

白話文:

人參(去掉根須)、白朮、麻黃(去掉根和節)、藿香葉、甘草(烤至微紅,切碎)、乾葛(以上各一錢)、石膏(透明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蔥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人參散,治小兒傷寒。調順陰陽,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參(一兩),木香,茯苓,藿香,甘草(炙。各一分),乾葛(二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煎五分,溫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