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傷寒

傷寒為諸病之魁,死生繫於數日之內,苟識病不真,用藥一錯,則變異立見。古人有七日不服藥之說,非謂傷寒不可服藥,謂藥之不可輕試也。故見之未審,寧不用藥,豈可妄投之,以速其死耶!

白話文:

傷寒是所有疾病的頭號殺手,生命危險往往只在數日之間。如果不能正確辨識病情,藥物用錯了,病勢變化就會馬上顯現。古人有「七日不服藥」的說法,並不是說傷寒不能用藥,而是強調藥物不能輕易嘗試。所以如果對病情沒有把握,寧可暫時不用藥,怎麼可以胡亂投藥,加速病人的死亡呢?

治傷寒者,必先辨其六經之形症,而後可也。如初發於一二日間,便覺頭項痛、腰脊強、而發熱惡寒,乃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而診之則黃柏俱浮焉。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又下至尾閭,故腰脊強;以寒邪在表而不得泄,故發熱惡寒也,而太陽症可辨矣。

白話文:

要治療傷寒,必須先辨別六經的表現症狀,才能進行後續治療。如果剛發病一到兩天,就感到頭痛、脖子痛、腰背僵硬、發熱怕冷,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了。診脈時,可以發現脈浮在黃柏穴上。因為這條經脈上面連接著風府穴,所以頭痛;下面連著尾閭穴,所以腰背僵硬;而由於寒邪停滯於體表無法排出,所以發熱怕冷。由此,太陽經症狀就可以辨別出來了。

太陽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胃,發於二三日之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而反惡熱,乃足陽明胃經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長矣。以其脈絡於目,故目疼;又挾於鼻,故鼻乾、不得眠;以邪在肌肉之中,故不惡寒而惡熱也,而陽明症可辨矣。

白話文:

當太陽病症狀減退後,感染會逐漸傳遞到其他經絡,必定會傳到胃經。在二到三天之間,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傍晚時分出現潮熱、不畏寒反而怕熱。這些都是足陽明胃經受病的表現。診脈時,拇指側和食指側的脈搏都會比較強。由於胃經的經絡與眼睛相連,所以會出現眼睛疼痛;また鼻の経絡ともつながっているので、鼻の乾燥や睡眠障害が出現する。また邪気が筋肉の中にあるため、寒さではなく熱を嫌がるようになる。これらの症狀があれば、陽明症と診斷できる。

陽明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膽,發於三四日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往來寒熱,乃足少陽膽經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弦焉。以其脈循於脅,故胸脅痛;又絡於耳,故耳聾;以邪在半表半裡,故往來寒熱也,而少陽症可辨矣。

白話文:

陽明經的疾病已經痊癒,然後病情逐漸蔓延到其他經絡,必定會傳到膽經。發病大概在三、四天之間,就會感到胸脅疼痛、耳聾,並且反覆出現寒熱,這是因為足少陽膽經受到病邪侵襲的緣故。診脈時發現寸口脈和尺脈都呈弦緊狀。因為膽經的循行路線經過脅部,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膽經又與耳相絡屬,因此會出現耳聾;病邪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所以會反覆出現寒熱。這樣就可以辨別出少陽經的病症了。

少陽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脾,發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而咽乾、身無大熱、自利不渴,乃足太陰脾經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沉細焉。以其脈布於胃,故腹滿;又絡於咽,故咽乾;以邪入於裡,故身無大熱、自利不渴也,而太陰症可辨矣。

白話文:

少陽病恢復後,病情依序傳入另一條經絡,必定會傳到脾經。四五天後發病,會感到腹部脹滿、喉嚨乾澀、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自然腹瀉而不覺得口渴。這是足太陰脾經受到病邪侵襲的緣故,診脈時,寸脈和尺脈都會顯得深沉而細小。因為脾經的脈絡分佈到胃,所以會腹脹;又與咽喉相連,所以會喉乾;因為病邪深入內裡,所以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自然腹瀉而不覺得口渴,因此可以辨別出是太陰經症。

太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腎,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身不熱,乃足少陰腎經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沉焉。以脈貫脊,而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也;以邪入於陰分,故身不熱也,而少陰症可辨矣。

白話文:

太陰病症狀消退後,依次傳輸到其他經絡,必定會傳到腎經,在五到六天內發作。患者會感到口乾舌燥、口渴,但身體不發熱,這是足少陰腎經被侵襲的症狀。

診脈時,沉脈出現在寸、關、尺三部,脈象通到脊椎,並與肺系和舌根相連。因此,邪氣入陰分,導致身體不熱,可以確診為少陰病症。

少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肝,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滿而囊縮、身冷如冰,乃足厥陰肝經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微緩焉。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以邪入陰分,既深且固,故身冷如冰也,而厥陰症可辨矣。

白話文:

少陽病痊癒後,如果病情順著經絡傳遞,必定會傳到肝臟,在六七天內發作。患者會感到煩躁、腹脹、身體冰冷像冰塊一樣,這是足厥陰肝經受到病邪的緣故。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沉細而緩慢。因為肝經循行於生殖器,與肝臟相連,所以會引起煩躁、腹脹;而且病邪已經深深入陰分,所以身體會冰冷像冰塊一樣。這時就可以確診為厥陰症。

太陽、陽明,傷寒表症也,宜汗之。少陽,傷寒半表半裡症也,宜和解之。太陰,傷寒邪入於裡也,宜下之。少陰,寒邪入里尤深也,亦宜下之。若手足厥冷,自汗,亡陽者,又宜溫之,而不可輕下也。至於厥陰傷寒,則寒氣固結,非大熱之劑不能除,而承氣湯之類不可用也。觀於此,則六經之形症已明,而用藥可以不錯也。

白話文:

太陽病和陽明病屬於傷寒表證,應該發汗治療。少陽病屬於傷寒半表半裡證,應該和解治療。太陰病屬於傷寒邪氣進入裡面的情況,應該下法治療。少陰病屬於寒邪深入裡面的情況,也應該下法治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自發出汗,陽氣衰微的情況,則應該溫補,不能輕易採用下法。至於厥陰病傷寒,寒氣凝結,必須使用大熱的藥物才能去除,承氣湯一類的藥物不能使用。從這些情況來看,六經的證候特徵已經明確,用藥就可以不至於出錯。

然陽症易治,陰症難治,而少陰、厥陰為尤難也。況於兩感傷寒,而可以措手乎?

所謂兩感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逆。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白話文:

所謂的「兩感」,是什麼意思呢?假設某天太陽(膀胱經)受到感受,就會和少陰(腎經)一起生病,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發滿、口渴等症狀;如果第二天陽明(胃經)受到感受,就會和太陰(脾經)一起生病,會出現肚子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等症狀;如果第三天少陽(膽經)受到感受,就會和厥陰(肝經)一起生病,會出現耳鳴、陰囊縮小、暈厥等症狀。如果患者無法進食水或流質,也不認得人了,六天後就會死亡。

兩感所以不可治者,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表症里症,一齊而發,兩邪相迫,陰陽俱病,救其表則里益急,救其里則表益劇,猶外寇方獗,而內又反,既不能安其內,又無以攘其外,必致兩敗而俱傷,豈能兩全而無害?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

白話文:

同時感染兩種病邪無法痊癒,是因為一個髒器和一個腑器同時受到病邪侵犯,外在症狀和內在症狀同時發作,兩種病邪互相加重,導致陰陽俱病。如果治療外在症狀,內在症狀就會加劇;如果治療內在症狀,外在症狀就會加重。就像外敵正盛時,內部又發生變亂,既不能安撫內部,又無法抵抗外部,必然導致兩敗俱傷。怎麼可能兩全其美而不受影響?這就是同時感染兩種病邪無法治癒的原因。

然其間亦有輕重之差焉。表重於里者,宜先救表,而後及於里;里重於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後及於表。此又求一生於萬死之中,而不忍坐視,故不得已而施其治也。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者,至七八日間,六經之邪漸退,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矣。

白話文:

在疾病的過程中,表症和裡症之間也有輕重的差別。表症比裡症嚴重,應先救治表症,再及時治療裡症。裡症比表症嚴重,應先救治裡症,再及時治療表症。這樣做是為了在危急的情況下挽救生命,而不能坐視不管,所以不得已才採取這樣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同時受寒邪和經絡傳變的影響,經過七到八天,六經的邪氣會逐漸消退,十二天後精神就會清爽,疾病自然痊癒。

然傷寒傳經亦有不同,未可視以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於太陽,以次傳入陰經,而終於厥陰者;或太陽不傳陽明、少陽,而即傳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受而為並病者。種種不一,審而治之可也。

白話文:

然而傷寒傳入經絡也會有不同,不能視為一定不變的順序。有的從太陽經開始,依序傳入陰經,最後傳到厥陰經;有的太陽經沒有傳到陽明經和小陽經,而是直接傳到少陰經;有的不經過陽經,直接傳入陰經;有的始終只待在一個經絡,而沒有傳播;有的兩個陽經或三個陽經同時受傷,成為合病;有的太陽經和陽明經先後受傷,成為並病。種種情況不同,仔細分辨後再進行治療即可。

然真正傷寒,與感冒傷寒,及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何以辨之?

蓋寒者,冬月嚴凝肅殺之氣也,故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皆屬冬令,必此時感寒而即發者,為正傷寒;至春分後發者,名曰溫病;冬傷於寒,春亦不病,至夏而後發者,名曰熱病。夫溫熱二病,既皆得之冬月所傷之寒,宜亦以傷寒名也,而反曰溫病熱病者,何耶?蓋所傷之寒,雖在於冬,而諒其所傷者,必不甚重,故不即發而延於春夏也。

白話文:

寒症,指的是冬季嚴寒肅殺的氣候。所以,從霜降到春分之間,都屬於冬季。如果這期間受寒而立即發病,叫做正傷寒。到了春分之後發病的,叫做溫病。冬季受寒,春天不發病,到了夏天才發病的,叫做熱病。溫病和熱病這兩種病症,都是由於冬季受寒引起的,因此也應該稱為「傷寒」。為什麼反倒叫做「溫病」和「熱病」呢?這是因為受寒雖然發生在冬季,但推測受寒的程度並不嚴重,所以沒有立即發病,而拖延到春夏季節才發作。

春氣溫,夏氣熱,則時令之氣已甚,而冬月之氣無權,所傷之寒,反從春夏而變為溫熱,故以溫熱名也。

其有不因冬傷於寒,而春自傷於風,夏自傷於暑者,則自有傷風傷暑之別,而又不可以溫熱並論矣。或有感於天行時氣而(沿染)相同者,謂之溫疫;或足膝等處,忽然紅腫,發熱頭疼者,謂之腳氣。皆似傷寒,而非傷寒也。其餘傷中之雜症頗多,不能枚舉,要皆諸病門中所有者。但雜症一兼寒熱,即謂傷寒雜症,醫者以意求之,則不言而自喻矣。

白話文:

有些人不是因為冬天受寒,而是到了春天受風邪,夏天受暑邪而生病的,這類病人另有中風、中暑之別,不能一概而論。有人感染了流行的時令疫氣,發病症狀相同,這種稱為溫疫;有些人突然感到腳部或膝蓋等部位紅腫,發熱、頭疼,這種稱為腳氣。這些疾病都類似傷寒,但並非傷寒。其他因中風、中暑而導致的雜症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但這些雜症都是醫書中記載的。只要雜症同時有寒症和熱症,就可以稱為傷寒雜症。醫師根據病情判斷,不言而喻。

藥例

太陽症,頭項痛,腰脊強,發熱無汗,宜以麻黃為主治而汗之。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白話文:

麻黃:一兩五錢

桂枝:一兩

甘草:五錢

杏仁:五十粒

每劑用五錢,水煎服,取汗出為度,無汗再服。春分後忌之。

陽明症,目疼,鼻乾,不眠,發熱,乾嘔,有汗,宜以桂枝為主治。

赤芍,桂枝(各六錢),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宜用,恐其不喜甘而中滿作嘔也。春分後忌之。

白話文:

每次服藥五錢,加入薑片三片、棗子二枚,煎煮後服用。服藥後稍等片刻,喝一些稀粥以幫助藥效。若小便次數多,以及飲酒者,不宜服用,以免因不喜歡甜味而導致腹脹嘔吐。春分後禁用。

少陽症,胸脅痛,而耳聾,往來潮熱,宜以小柴胡湯為主治。

柴胡(一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七錢半)

白話文:

柴胡 (60 克)

半夏 (40 克)

黃芩 (45 克)

炙甘草 (45 克)

人參 (45 克)

上作五服,每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此方乃少陽症藥,故治瘧疾者亦用之。但人參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氣未退,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上面這些藥物份量為一人份,每次加 3 片薑、2 顆紅棗,煎服。此方屬於少陽證的藥方,因此治療瘧疾時也會使用,但其中的人參成分需斟酌使用。若邪氣尚未退散,不可輕易使用人參。

少陽症,身熱,不大便,不惡寒,邪在半表半裡,宜以大柴胡湯為主治,而和解之。

白話文:

少陽病證:身體發熱,大便不通,不畏寒,邪氣既在肌表又入內裡,宜以大柴胡湯作為主方,以調和解毒。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半),芍藥(三錢),半夏(六錢半),枳實(四枚,炙),大黃(五錢)

白話文:

柴胡 120 克

黃芩 45 克

芍藥 18 克

半夏 39 克

枳實 4 枚(炒製)

大黃 30 克

上作三服,每加薑、棗煎服。

太陽、陽明症,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噦,宜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治而下之。

白話文:

對於太陽、陽明經患者,他們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大便乾燥,胡言亂語,嘔吐或噁心,應使用調胃承氣湯為主方進行瀉下治療。

大黃(一兩,酒浸),甘草(五分),芒硝(九分)

每服五錢,水一碗,先煎大黃、甘草至七分,去渣,入硝煎一沸,溫服。

陽明症,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無表症,汗後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宜以小承氣湯為主治而下之。

白話文:

陽明症候羣的患者,六七天沒有大便,腹部脹滿,沒有外感症狀,出汗後不覺得畏寒,卻有潮熱,胡言亂語並且喘氣,應該以降氣為主來治療,可以使用小承氣湯。

大黃(一兩),厚朴(五錢),枳實(六枚)

上作一劑,水煎溫服,以利為度。

太陰症,自利不渴,脈沉身痛,宜以四逆湯為主治。

甘草(一兩),乾薑(七分),附子(半個),黃連(五錢)

白話文:

甘草(60 克),乾薑(42 克),附子(30 克),黃連(30 克)

上作一劑,水煎溫服,弱人用大附子,加乾薑三錢。

本方乾薑加至一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厥逆下利,脈不至,每服五錢,加蔥白九莖。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本方去附子、黃連,加人參、白朮,名理中湯,專治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等症。治病之效,雖不可誣,而用藥之時,亦宜斟酌。大補大熱之劑,必審其真而後用也。

白話文:

在這個方劑中,添加了一兩乾薑,名為「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腹瀉、脈搏微弱的症狀。每次服用五錢,並加入九根蔥白。如果出現嘔吐,則加入生薑;如果喉嚨痛,則加入桔梗;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則加入人參。

將這個方劑中的附子、黃連去掉,加入人參、白朮,名為「理中湯」。專門用於治療自發性腹瀉,不口渴,寒氣過多導致嘔吐,腹痛並伴有稀爛糞便,以及蛔蟲引起的厥逆等症狀。

這些方劑的療效,雖然不能被否定,但使用時也需要斟酌。大補大熱的藥物,必須仔細辨證後才能使用。

少陰症,舌乾口燥,及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宜以大承氣湯主治而下之。

白話文:

如果得了少陰寒證,出現口舌乾燥、胡言亂語,並且有便祕五、六天、腹痛、口渴等症狀,建議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以瀉下為目的。

大黃(五錢),厚朴(一兩),枳實(五個),芒硝(五錢)

水二盅半,先煎厚朴、枳實至一盅,入大黃煎至七分,去渣,入硝煎一沸,溫服,以利為度,不可過服。

白話文:

使用兩盅半的水,先將木香(厚朴)和枳實煮成一盅,然後加入大黃繼續煮到剩七分水量。將渣滓濾掉,加入硝石煮沸一次,溫熱服用。服用至大便通暢為度,不要過度服用。

少陰症,惡寒,手足拘急,或心中悸而煩,脈微細者,宜以小建中湯主治而溫之。

白話文:

對於少陰證,出現惡寒、手腳抽筋、或心中驚悸煩躁,脈象微弱細小的情況,應當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以溫補陽氣。

桂枝,甘草(各二兩),芍藥(三兩)

作三服,每加姜三片,棗四枚,去渣,入餳糖一合,微火待餳糖化,溫服。嘔者不用餳糖,恐其發吐也。

厥陰症,舌卷囊縮而惡寒,宜以桂附湯主治之。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

作三服,每加姜三大片。

兩感傷寒,雖不治之症,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所稟者實,而所感者淺,間亦可生,治之而愈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也。宜以大羌活湯主治而雙解之。

白話文:

有兩個人雙雙感染了傷寒,儘管這是一種很難治癒的病症,但他們的體質有虛有實,受病的程度也有輕有重。如果體質實而受病較輕,偶爾也能存活,治療而康復的也有,但是不治療就能康復的,卻沒有聽說過。治療方法應該用大羌活湯來治療,並且雙管齊下。

羌活(二錢五分),獨活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二錢),細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錢)

白話文:

羌活(15克),獨活,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12克),細辛(3克),生地,知母(各12克)

作一劑,水煎服。

春分後感冒傷寒,宜以九味羌活湯為主治,代桂枝麻黃湯用。

白話文:

春天分點後如果得了感冒或寒症,應該以九味羌活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代替桂枝麻黃湯使用。

羌活(二錢),防風(一錢五分),蒼朮(一錢),甘草(三分),白芷(一錢),川芎(一錢五分),生地黃(一錢),黃芩(一錢),細辛(三分)

白話文:

羌活(3 公克),防風(2.25 公克),蒼朮(1.5 公克),甘草(0.45 公克),白芷(1.5 公克),川芎(2.25 公克),生地黃(1.5 公克),黃芩(1.5 公克),細辛(0.45 公克)

作一服,加姜三片,蔥一莖,水煎熱服,覆熱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製作一劑藥,加入三片生薑、一根蔥,用沸水煎煮後熱服,並蓋好被子讓身體發汗。

如果原本就有出汗的症狀,則去掉蒼朮,加入白朮。

如果口渴,則加入知母、石膏。

此方通治六經傷寒,無有不驗,乃四時傷寒之聖藥也。何以言之?蓋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大無不通,小無不入,乃撥亂反正之主也;防風治一身盡痛,聽君將命令而行,隨所使引而至;蒼朮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氣,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脾經;甘草緩裡急,和諸藥;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細辛治少陰腎經苦頭痛。此方乃易老所制,凡見表症悉宜服之,不犯三陰禁忌,實解利之神方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六經傷寒,沒有不有效的,是四季傷寒的聖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

  • 羌活可以治療太陽經肢節疼痛,從大到小、從表到裡都管用,是撥亂反正的關鍵藥材。
  • 防風可以治療全身疼痛,它能聽從醫生命令,隨意引導到需要治療的地方。
  • 蒼朮具有壯盛上升的藥氣,能夠祛除濕氣,讓太陰經安穩,防止邪氣傳入脾經。
  • 甘草可以緩解裡急,調和各味藥材。
  • 白芷可以治療陽明經頭痛,疼痛部位在額頭。
  • 川芎可以治療厥陰經頭痛,疼痛部位在大腦。
  • 生地可以治療少陰經心熱,熱感在體內。
  • 黃芩可以治療太陰經肺熱,熱感在胸部。
  • 細辛可以治療少陰經腎經的苦頭痛。

這個藥方是易老所製定的,凡是看到表症,都適合服用。它不觸犯三陰經的禁忌,是治癒表症的神奇方劑。

小結胸症,胸膈迷悶,乃邪熱結於上焦而生痰也,宜小陷胸湯

半夏(六錢),黃連(三錢),瓜蔞(一個,連皮取四分之一)

作一服,水二盅,先煮瓜蔞至一盅半,下余藥,煎至一盅,溫服。如未效再服,得口出黃涎即愈。

大結胸症,胸前脹滿,煩悶,不進飲食,乃渴多飲水,有停飲在上故也,宜大陷胸湯

白話文:

胸部嚴重腫脹,胸前脹滿發熱煩悶,飲食不進,反而口渴多喝水,這是因為胸腔上面有水液淤積,建議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大黃(一兩五錢),芒硝(一兩一錢五分),甘遂(二錢五分,末)

作二服,水二盅,煎大黃至一盅,去渣,入硝煎一沸,次入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後服。

附痧疹

痧疹之症,惡寒發熱,頭疼腹滿,噁心嘔吐,遍身如紅雲推出,俗名痧子,即傷寒發斑也。發斑雖是熱症,然不可驟用涼藥,恐遏絕邪氣於內,而不得出,多有不救者,宜解毒發散為主。

白話文:

痧疹是一種疾病,症狀包括惡寒發燒、頭痛腹脹、噁心嘔吐,全身就像被紅雲覆蓋,俗稱「痧子」,也是傷寒發斑的一種。雖然發斑是熱症,但不能急著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邪氣被遏制在體內而不能排出,導致患者難以存活。因此,治療重點應放在解毒發散上。

如羌活、防風、白芷、紫蘇以發散,大劑生甘草以解毒,加蔥、姜煎服。喉痛加玄參、桔梗,嘔血加地榆側柏葉犀角、生地,腹滿加枳殼陳皮、蒼朮、厚朴,斑有紫色,熱極也,加黃連、連翹、赤芍,噁心加藿香木香。斑不出者,單用帶根蔥頭,搗取汁一盞,入酒漿一盞,調和服之,能飲者,再飲一二盞,其斑即發出,至妙。此症嘔血者重,以邪氣逆上也,聲啞者危,無聲者死,以斑毒入肺中故也。

白話文:

使用羌活、防風、白芷、紫蘇來發散,大劑量使用生甘草來解毒,並加入蔥、薑煮沸後服用。如果喉嚨痛,再加玄參、桔梗;如果嘔血,再加地榆、側柏葉、犀角、生地;如果腹脹,再加枳殼、陳皮、蒼朮、厚朴;如果斑點呈紫色,是熱症很嚴重,再加黃連、連翹、赤芍;如果噁心,再加藿香、木香。如果斑點不出,就單獨使用帶根的蔥,搗碎取汁一碗,加入酒漿一碗,攪拌均勻後服用。能夠喝酒的人,可以再喝一到兩碗,斑點就能排出,非常有效。這種疾病中,嘔血的比較嚴重,因為邪氣逆流到上部;聲音嘶啞的比較危險;沒有聲音的會死亡,因為斑毒已經進入肺中。

附瘟疫

瘟疫之症,乃天行時氣,發熱譫語,眾人病一般者是也。有大頭瘟、蝦蟆瘟之異。並用十神湯為主治。

白話文:

瘟疫是一種季節性流行的疾病,它會導致發燒和胡言亂語,很多人同時發病。瘟疫有「大頭瘟」和「蝦蟆瘟」等不同的類型。治療瘟疫主要使用「十神湯」。

川芎,甘草,麻黃,紫蘇,升麻,白芷,陳皮,香附,芍藥(各四錢),乾葛(一兩四錢)

白話文:

川芎、甘草、麻黃、紫蘇、升麻、白芷、陳皮、香附、芍藥:各 12 克

乾葛:42 克

每服五錢或一兩,姜三片,水煎熱服,以汗出為度,未效再服。

瘟疫秘方

人中黃(五錢),羌活,蒼朮(各三錢)

煎服立愈。

大頭天行,病濕氣在高巔之上,宜用此方。

黃芩(酒炒),大黃(酒蒸),羌活(各二錢或三錢),煎服。

蝦蟆瘟,遍身如蝦蟆之皮,皆屬風熱,宜疏風散熱之劑治之。

白話文:

蝦蟆瘟:全身皮膚粗糙如蝦蟆皮,皆因風熱所致,宜使用疏散風熱的藥方治療。

羌活,防風,荊芥,黃芩,甘草(各二三錢),煎服。

又,用側柏葉自然汁,調蚯蚓糞敷之。或丁香尖、南星,醋磨敷。

附腳氣

腳氣之症,惡寒發熱,有類傷寒,但發時,足膝之間先紅腫作疼,而後發寒熱,乃濕熱留於肌肉之中故也,急宜治之。若不早治,其氣上行至心,即死矣。

白話文:

腳氣的症狀,會畏寒發燒,與傷寒很像。但是,發病時會先從足部和膝蓋之間開始紅腫疼痛,然後才會發寒發熱。這是因為濕熱留存在肌肉之中所導致的。必須立即治療。如果延誤治療,濕熱之氣會上升至心臟,就會死亡。

蒼朮,黃柏赤茯苓,牛膝,木通木瓜,甘草,黃連,烏藥,防風

白話文:

蒼朮:利水消腫,健脾胃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牛膝:強筋骨,活血通絡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木瓜:行氣消食,化痰止咳

甘草:緩和藥性,補脾益氣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烏藥:補腎固精,溫中止嘔

防風:解表發散,祛風除濕

上各二錢,量輕重投之,水煎,空心服。其紅腫處用朴硝、大黃、寒水石、牙皂為末,雞子清調敷,甚妙。或用人中黃為末,芭蕉汁調敷亦妙。

白話文:

將各味藥材上方的用量按照輕重先後投入,用清水煎煮。趁空腹時服用。對於紅腫處,可以用朴硝、大黃、寒水石、牙皁研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效果非常好。或者也可以用人中黃研成細粉,用芭蕉汁調和後敷在患處,效果也很顯著。

附傷風

傷風之症,乃風邪客於腠理,灑淅惡寒,噴嚏呵欠,頭痛發熱,類於傷寒,但見風即怕,其寒亦不太甚,以此為辨耳。

白話文:

傷風的症狀,是風邪入侵皮膚表層,出現惡寒、噴嚏、呵欠、頭痛發熱等現象。雖然症狀類似傷寒,但傷風的人會特別怕風,而且發寒的症狀不太嚴重。這是傷風和傷寒的主要區別。

川芎,紫蘇,羌活,防風,蒼朮,香附,甘草

上各二錢,加蔥白十莖,姜三片,煎服。以被覆之,微汗為度。若以為小疾而不治之,風入於肺,必成咳嗽,即費調理矣。凡感風邪,忌用茯苓,以其味淡,善於滲泄,表症服之,則引邪入陰經,而邪無由發矣。

白話文:

上述各味藥材,各取二錢,加入十根蔥白、三片薑煎服。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如果以為是小毛病不予治療,風邪會進入肺部,必定會引起咳嗽,到時就需要費很大力氣調理了。所有受風寒侵襲的症狀,忌用茯苓,因為茯苓味淡,利於滲透,治療外感症狀時服用,會把病邪引到陰經,而病邪就無法從體內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