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伏暑

談(左),熱勢日輕暮重,熱起之際,懊煩悶亂,神識模糊,目赤顴紅,而所飲之湯,獨喜沸熱,煩甚則氣逆似喘。脈悶數不揚,舌紅苔白厚而罩灰黑。此暑熱之氣,從內熏蒸,而濕熱之氣,從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濕為陰邪,旺於陰分也。濕性瀰漫,清竅被其矇蔽,是以神情糊亂。

白話文:

談論(左側)症狀,白天發熱較輕,到了傍晚發熱加重。發熱開始時,感到煩躁、煩悶、精神恍惚,眼睛發紅、顴骨發紅。而喝的湯水,特喜歡滾燙的。煩躁嚴重時,會有氣喘的症狀。脈搏沉悶、頻率快而不浮,舌頭紅色、舌苔白色厚而覆蓋著灰黑色。這是暑熱之氣從內部燻蒸,濕熱之氣從外部阻滯的緣故。所以傍晚發熱加重,是因為濕氣為陰邪,在陰分(晚上)旺盛。濕氣性質瀰漫,導致頭腦清醒的部分被矇蔽,所以精神意識混亂。

肺為華蓋,熱蒸濕騰肺當其衝,是以氣逆似喘。深恐熱勢復起,而神昏暴喘。勉擬辛開其濕,苦泄其熱,參以豁痰。總望抑鬱之邪濕得開,方為轉機之境。

白話文:

肺臟就像華蓋一樣,熱氣和濕氣會蒸騰到肺部,因此會出現氣喘。擔心熱氣再次加劇,導致神志昏迷和劇烈喘息。所以要採取辛辣的藥物來祛除濕氣,苦寒的藥物來瀉火,再搭配化痰的藥物。整體目標是緩解抑鬱的濕邪,這樣纔有轉機。

半夏(一錢五分),生薏仁(四錢),南星(二分),赤豬苓(各二錢),橘紅(一錢),川連(三分乾薑五分同炒),光杏仁(三錢),蔻仁(七分),枳實(炒一錢五分),栝蔞仁(四錢),玉樞丹(二分),石菖蒲(須九節四分),廣鬱金(六分後三味研極細末薏仁橘紅湯送下)

白話文:

製作半夏(15克),生薏仁(40克),南星(2克),赤豬苓(每種20克),橘紅(10克),川連(3克)與乾薑(5克)一同炒後使用),光杏仁(30克),蔻仁(7克),枳實(炒後15克),栝蔞仁(40克),玉樞丹(2克),石菖蒲(須取9節,4克),廣鬱金(6克)(最後三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薏仁和橘紅煎煮的湯藥送服)

二診,昨日熱起勢較平定,神識亦未昏糊,今晨及午自覺甚舒,下午漸又煩悶。所最甚者,中脘之上,心胸之間,似覺一團結聚,於是欲呻不能,欲噯不得。將寐之際,輒作驚跳。頻渴欲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此痰濕蘊結,上焦之氣鬱痹不宣。脈較數,苔略化,似有鬆動之機。但極盛之時,雖略轉機,尚難足恃,神昏發痙,當預防也。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昨日發熱的勢頭較為平穩,精神意識也未曾昏沉,今早和中午自覺非常舒暢,到了下午逐漸又感到煩悶。最嚴重的是,上腹部和胸腔之間,好像有一團東西堵住,想要呻吟卻不能,想要打嗝也打不出來。將要睡覺的時候,就出現驚跳的症狀。頻繁口渴想喝水,即使是很燙的湯水,也不覺得燙。這是痰濕凝聚,上焦之氣鬱結不通暢所致。脈搏較為數,舌苔略有變化,好像有鬆動的跡象。但是發病最盛的時候,即使有了一點轉機,也不值得依賴,精神昏迷和痙攣發作,應當預先防備。

淡乾薑(五分),廣皮,蔻仁,檳榔皮,赤白苓,枳實,川連(二分),香附竹茹薏苡仁,製半夏,川樸

白話文:

  • 乾薑(與手指大小相近)
  • 陳皮
  • 白豆蔻仁
  • 檳榔果皮
  • 白茯苓、赤茯苓
  • 枳實
  • 連翹(量與手指大小相近)
  • 蒼朮
  • 竹茹
  • 薏仁
  • 半夏(經過加工處理)
  • 草豆蔻

膽星五分,菖蒲五分,鬱金二錢,黑醜二分,研為細末兩次調服。如服藥後仍昏,加鬱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白話文:

另外,膽星(牛膽汁)五分,菖蒲五分,鬱金二錢,黑醜二分。研磨成細末,分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仍然昏迷,再加鬱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三診,胸膺臂膊,發出赤疹隱約,尚是發泄於外者少,鬱結於裡者多,所以熱勢減輕而仍起伏。煩悶頻渴,渴不多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良以濕熱鬱遏,津液不能布散於上,不得不引外水以濟其急,與熱爍津枯者不同。臍下板滿,按之作痛。痰氣阻府,裡氣郁遏,表氣難宣,勢不能以斑疹忌下為例。

白話文:

通過望、聞、問、切這四診合參,發現患者胸部、上肢皮膚上出現隱約可見的紅色疹子,說明體內熱氣尚未完全排出體外,大多仍鬱結在體內,導致熱症減輕但仍反覆出現。患者煩躁不安,經常口渴,但喝水不多,即使是滾燙的熱湯也不會嫌燙。這是因為濕熱鬱積,津液不能輸布到身體上部,患者不得不喝外來水來應急,與因熱氣過剩導致津液耗盡的情況不同。患者臍下有硬塊,按壓時疼痛。這是痰氣阻滯在臟腑中,導致體內氣機鬱結,外在氣機難以宣通,從而導致斑疹出現。因此,不能用出斑疹時忌下瀉的原則來處理此例。

脈數糊滯,苔白罩灰。還恐內閉神昏,而發痙厥。再辛以開,苦以泄,緩下痰積,以備商進。

乾薑(五分川連三分同炒),廣鬱金(明礬三分化水磨七分沖),製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桔梗,光杏仁(二錢),竹二青(生薑汁炒),荊芥,橘紅,香豉,礞石滾痰丸(三錢佛手薏仁湯先服)

白話文:

乾薑(五錢)和川連(三錢)一起炒。

廣鬱金(明礬三錢化水磨,七錢沖調)。

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桔梗。

光杏仁(二錢)。

竹二青(生薑汁炒)。

荊芥。

橘紅。

香豉。

礞石滾痰丸(三錢)先用佛手薏仁湯服用。

滾痰丸服下,仍然四肢發冷,大便未解,用竹瀝達痰丸三錢,橘紅一錢,膽星三分,二味煎湯送下。

白話文:

服用滾痰丸後,四肢仍然感到寒冷,大便沒有通暢。使用竹瀝達痰丸三錢、橘紅一錢、膽星三分,將這兩種中藥材煎煮成湯液,服用後送下。

盛(幼),暑與濕合,濕重暑輕者為濕溫。身熱起伏,屢次得汗,熱仍不解,口膩渴不多飲,漸致迷濛多睡,耳竅不聰,胸項間痱疹密布。脈形糊滑,苔雖不厚,而舌質滑白。似屬邪與濕蒸,熏蒸之氣,瀰漫胸中,所以時多迷睡。濁占清位,清竅不宣,所以耳聾不聰。恐由濕而蒙,由蒙而閉。即請商裁。

白話文:

盛夏時節,暑熱和濕氣結合,如果濕氣較重,暑熱較輕,則為濕溫。症狀表現為:

  • 體溫反覆升高
  • 出汗多次,但仍然不退燒
  • 口脣黏膩,但不太想喝水
  • 逐漸出現昏沉嗜睡的現象
  • 耳朵聽力下降
  • 胸部和頸部出現密集的小痱子

脈象濡滑,舌苔雖然不厚,但舌質光滑而發白。這可能是濕邪蒸騰,熱氣上燻,瀰漫在胸中所致,因此常有嗜睡現象。體內的濁氣上浮,侵佔清氣的部位,導致耳竅不通,聽力下降。擔心是由於濕氣矇蔽,進而導致閉塞。請大家共同商討治療方案。

香豉(三錢),杏仁(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生薏仁(三錢),桔梗(一錢),白蔻仁(三分),滑石塊(三錢),豬苓(二錢),雲茯苓(三錢),殭蠶(二錢),鮮佛手(一錢),通草(七分)

白話文:

香菜籽(15克),杏仁(15克),鬱金(7.5克),半夏(7.5克),生薏米(15克),桔梗(5克),白蔻(1.5克),滑石(15克),豬苓(10克),雲苓(15克),殭蠶(10克),新鮮佛手(5克),通草(3.5克)

某(左),熱盛之時,心胸窒悶,則呼吸之氣,有出無入,呼吸煩擾,刻刻欲厥。而脈雖數,甚覺沉細,苔雖濁多半白膩,舌心黑,仍屬浮灰。安有如此煩熱,已經旬日,而不克化火者。顯系中陽不足,而痰濕鬱遏。疊進辛開,胸間喘呼,雖得稍平,脈轉糊滑,苔白轉黃,顴紅目赤,稍一交睫,輒覺驚跳。

白話文:

某人(左),熱盛時,心胸鬱悶,喘氣有出沒入,呼吸急促,隨時可能昏厥。但是脈雖然跳動得快,卻感覺很細弱,舌苔雖然濁厚,但多半是白色黏膩,舌頭中間發黑,但仍有浮灰。怎麼會有如此煩熱,已經十幾天了,還不能化火。顯然是中焦陽氣不足,痰濕鬱積所致。多次服用辛熱藥物,胸中的喘息雖然有所緩解,脈象變得滑糊,舌苔從白色轉為黃色,顴骨發紅,眼睛發紅,稍一閉眼,就感到驚跳。

此濕蒸成痰,熱鬱成火。亟為清泄,參以化痰,俾免痙厥。事濟與否,非所敢知也。

羚羊角(先煎二錢),黑山梔(三錢),廣鬱金(明礬水磨五分沖),枳實(一錢炒),九節石菖蒲(五分),製半夏(三錢),益元散(三錢包),鮮竹茹(一錢五分),陳膽星(七分)

白話文:

羚羊角(先煮二錢),黑山梔(三錢),廣鬱金(用明礬水磨成粉末,取五分沖),枳實(一錢炒),九節石菖蒲(五分),製半夏(三錢),益元散(三錢,包成藥包),鮮竹茹(一錢五分),陳膽星(七分)

二診,前進直清肝膽,大勢稍定,略能安寐,懊煩擾亂,亦稍退輕。脈數較爽,舌苔焦黃亦化。但熱仍起伏,起則依然煩擾,面赤目紅。舌絳苔黃,赤疹密布。肌表之風,三焦之暑,太陰之濕,悉經化火,充斥三焦。非大苦不足以泄熱,非大寒不足以勝熱也。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用藥後,肝膽的火氣得到疏通,情況稍有好轉,能睡得安穩些。心煩氣躁的症狀也緩解了一些。脈搏比之前規律一些,舌苔上焦黃的火氣也消退了。但是體內的熱氣仍反覆上升,一起身還是容易心煩氣躁,臉紅目赤。舌頭紅絳發黃,舌苔上密佈著紅色的疹子。皮膚表面的風熱、胃腸的暑熱和脾胃的濕氣,都化成了火熱之邪,充斥在胃腸、肺部和腎臟之間。必須用強力苦寒的藥物才能瀉掉體內的熱氣。

雅連(五分),犀尖(五分磨),連翹(二錢),鬱金(一錢五分),竹葉心(三十片),益元散(三錢包),淡黃芩(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黑山梔(三錢),杏仁(三錢),栝蔞仁(三錢),鮮荷梗(二尺)

白話文:

連翹(5 分)、犀角尖(研磨成 5 分)、連翹(2 錢)、鬱金(1 錢 5 分)、竹葉心(30 片)、益元散(3 錢)、淡黃芩(1 錢 5 分)、粉丹皮(2 錢)、黑山梔(3 錢)、杏仁(3 錢)、栝蔞仁(3 錢)、新鮮荷花莖(2 尺)

夏(左),風熱感受於上,伏暑竊發於內,胃氣閉郁,陽郁不伸。發熱甚重。暑蒸濕動,熱與濕合,熏蒸肺胃,遂致咳嗽氣逆如喘。痰多稠厚,有時帶紅,左脅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飲。舌紅苔黃,隱然有黴燥之意,脈數浮弦。風為陽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熱,兩邪相併,化熱生火,上迫肺金,陰傷絡損,所以左脅為之作痛也。症方五日,邪勢正熾,有昏喘之虞。

白話文:

夏季(左),風熱侵襲上身,伏暑潛藏體內,胃氣受阻鬱結,陽氣鬱閉不暢。發高燒嚴重。暑熱蒸發濕氣,熱與濕結合,燻蒸肺胃,導致咳嗽氣逆似喘。痰多粘稠,有時帶血,左脅肋下疼痛,嘴脣乾裂口渴想喝水。舌頭紅苔黃,隱約有黴味和乾燥感,脈象數而浮起如弦。風為陽邪,本來容易化火,伏暑根深,更易化熱,兩邪相合,化熱生火,上侵肺金,損傷陰津脈絡,因此左脅部位疼痛。病情已達五日,邪氣正盛,有昏迷氣喘的危險。

擬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即請商裁。

石膏(五錢),鹽半夏(六分),川貝母(二錢),光杏仁(三錢),大天冬(三錢),冬桑葉(一錢五分),冬瓜子(五錢),生薏仁(四錢),通草(一錢),滑石(三錢),蘆根(一兩),竹葉(十六片)

白話文:

  • 石膏(5錢,約15克)
  • 鹽半夏(6分,約2克)
  • 川貝母(2錢,約6克)
  • 杏仁(3錢,約9克)
  • 天冬(3錢,約9克)
  • 冬桑葉(1錢5分,約4.5克)
  • 冬瓜子(5錢,約15克)
  • 薏仁(4錢,約12克)
  • 通草(1錢,約3克)
  • 滑石(3錢,約9克)
  • 蘆根(1兩,約30克)
  • 竹葉(16片)

以滑石蘆根湯代茶

二診,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唇焦舌黴口渴俱減,熱勢略和。而氣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紅青綠之色雖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脅肋俱覺作痛,不能轉側。火迫金傷,液滯為痰,絡氣因而不宣。症起六日,熱方熾甚,恐絡氣閉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變。擬降肺化痰宣絡。即請商裁。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陰虛使得肺氣收斂,把熱氣引導到身體下部,嘴脣發乾、舌苔發黑、口渴的症狀都減輕了,熱勢也稍緩和了些。但是氣息逆亂、咳嗽的症狀仍然不定,痰液的顏色雖然從紅色和青綠色變淡了,但是痰液增多,滿滿一碗,胸腔、肋骨部位都感到疼痛,難以轉身側睡。火熱傷金,體液停滯形成痰液,經絡氣機因此無法宣通。症狀持續了六天,熱勢還在加重,擔心經絡氣機堵塞,降氣無法順利運行,會導致喘鳴加重,病情發生變化。建議清降肺火、化解痰液、疏通經絡。請您審核。

廣鬱金(四分),鹽橘絡(一錢),光杏仁(去尖打三錢),滑石(三錢),通草(一錢),馬兜鈴(一錢五分),旋覆花(二錢猩絳包紮),冬瓜子(四錢打),枳殼(四錢),生薏仁(四錢),青蔥管(二莖),青蘆尖(一兩),

白話文:

廣鬱金(4 分),鹽橘絡(1 錢),光杏仁(去掉尖端,搗碎 3 錢),滑石(3 錢),通草(1 錢),馬兜鈴(1 錢 5 分),旋覆花(2 錢,用紅色布料包裹),冬瓜子(4 錢,搗碎),枳殼(4 錢),生薏仁(4 錢),青蔥管(2 莖),青蘆尖(1 兩)

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外感風邪,引動伏暑。發熱得汗不解,面色帶紅,微作惡心,胸悶不寐。脈數糊滑,苔白黏膩。外感之邪,才從汗解,而伏暑內發,夾濕熏蒸,蘊於肺胃,症方兩日,勢甚熾張。以泄化為法。

白話文:

金(童),受到風邪外襲,引發體內潛伏的暑氣。發熱出汗卻無法緩解,面色發紅,輕微噁心,胸悶失眠。脈搏數而滑,舌苔白膩。外感風邪經由汗液排出後,體內潛藏的暑氣隨即爆發,夾雜濕氣蒸騰,淤積在肺胃。症狀持續兩天,勢頭猛烈。應以「泄」法化解。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六一散(三錢包),桔梗(一錢),枳殼(一錢),通草(一錢),薄橘紅(一錢),大連翹(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五分),範志曲(二錢炒),生薏仁(四錢),炒竹茹(一錢),鮮佛手(一錢)

白話文:

杏仁 (去除尖端,3 錢)

六一散 (3 錢一包)

桔梗 (1 錢)

枳殼 (1 錢)

通草 (1 錢)

薄橘紅 (1 錢)

大連翹 (3 錢)

製半夏 (1 錢 5 分)

廣鬱金 (1 錢 5 分)

範志曲 (2 錢,炒過)

生薏仁 (4 錢)

炒竹茹 (1 錢)

鮮佛手 (1 錢)

溫明遠,微寒熱甚,熱在心胸,肌表並不炙手,一味煩懊,邪氣交會於中宮,噁心欲嘔。脈忽大忽小忽歇,舌苔白掯。此伏暑之邪,為濕所抑,不能泄越。雖有津氣,不克上承,所以惡燥喜潤也。與云瞻先生議流化氣濕,參以芳香破濁法。

白話文:

溫明遠,輕微的怕冷但是發燒很嚴重,熱集中在胸腔,皮膚表面摸起來卻不燙,只覺得煩躁懊惱。邪氣在胸腹之間交會,想吐。脈搏忽快忽慢忽停,舌苔白而厚。這是夏季熱邪潛伏,被濕氣壓制,無法發散。雖然身體有津液,但不能上升到頭部,所以厭惡乾燥喜歡濕潤。與雲瞻先生商量,採用化氣和濕的方法,再搭配芳香醒神除濁的方法治療。

鬱金(磨沖七分),白桔梗(一錢),製半夏(三錢),廣藿香(三錢),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杏仁泥(三錢),白蔻仁(七分研後入),炒竹茹(一錢),玉樞丹(四分研先調服)

白話文:

鬱金(研磨成粉,用量為 7 分)

白桔梗(1 錢)

製半夏(3 錢)

廣藿香(3 錢)

橘紅(1 錢)

大腹皮(3 錢)

杏仁泥(3 錢)

白蔻仁(研磨成粉後加入,用量為 7 分)

炒竹茹(1 錢)

玉樞丹(研磨成粉,先調服,用量為 4 分)

二診,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煩悶雖甚,較昨稍安。但脈仍歇止。頻渴欲飲,飲則嘔吐。氣濕未能流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濕也。從昨法參入苦辛合化。

白話文:

第二次診療,稍微能睡著,胃部狀況稍有改善。煩悶感雖然很嚴重,但比昨天稍好。不過脈象仍然會暫停。頻頻口渴想喝水,喝了就吐。濕氣還沒有化開,清澈津液怎麼能送上去滋潤身體。燥熱也是濕氣造成的。根據昨天的治療方法,加入苦味藥和辛味藥,讓它們結合並產生作用。

製半夏(三錢),橘紅(一錢),蔻仁(七分後入),鬱金(一錢五分),石菖蒲(五分),川雅連(薑汁炒一分),赤白苓(三錢),香豆豉(三錢),淡乾薑(四分炒黃),桔梗(一錢),木豬苓(二錢),廣藿香(一錢五分)

白話文:

藥材

  • 半夏:3 錢
  • 橘紅:1 錢
  • 蔻仁:7 分,後加入
  • 鬱金:1.5 錢
  • 石菖蒲:5 分
  • 川雅連:1 分,薑汁炒過
  • 赤白苓:3 錢
  • 香豆豉:3 錢
  • 淡乾薑:4 分,炒至金黃
  • 桔梗:1 錢
  • 木豬苓:2 錢
  • 廣藿香:1.5 錢

三診,辛開苦降,氣通汗出。其鬱遏亦既開矣,其脈氣宜如何暢爽,而乃悶細如昨,右部彷彿沉伏。汗收則煩懊復盛,汗出之際,肌膚髮冷。足見閉郁欲開而未能果開,衛陽已經虧損。內閉外脫,可虞之至。勉擬連附瀉心法。以備商榷。

白話文:

三次診脈後,使用辛溫開竅、苦寒瀉下的藥物,讓氣機通暢,發汗解鬱。鬱結之氣雖然已經開始疏散,但是脈象卻依然細弱,右部脈象似乎沉伏。汗液收斂後,煩躁懊惱的症狀再次加重;發汗時,肌膚卻出現寒冷的現象。這說明閉鬱之氣雖然有疏散的跡象,但還沒有完全打開,衛陽已經出現虧損。內在閉塞,外在虛脫,情況十分危急。嘗試採用附子瀉心的方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見。

參鬚(另煎沖四分),川雅連(五分炒),製半夏(三錢),益元散(三錢絹包),茯苓(三錢),製附子(三分),淡黃芩(一錢五分),竹茹(薑汁炒一錢)

白話文:

  • 人參鬚(另煎沖四分之三)
  • 川天雄(五分乾炒)
  • 製半夏(三錢)
  • 益元散(三錢,用絹包住)
  • 茯苓(三錢)
  • 製附子(三分)
  • 淡黃芩(一錢五分)
  • 竹茹(一錢,用薑汁乾炒)

四診,昨進連附瀉心法,煩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膚冷較溫。六脈皆起。但仍歇止。足見正虛邪郁,營衛幾不相續,雖為轉機,還怕里陷。

白話文:

四項診斷:昨天連續瀉心法之後,煩躁和懊悔大大好轉,口渴也大幅消退,微微出汗但不多,皮膚溫度較之前溫暖。六脈都出現,但仍有間歇。這說明正氣虛弱,邪氣鬱結,營衛之氣幾乎不能相接,雖然病情有轉機,但仍擔心裡氣下陷。

川雅連(五分炒),黑草(三分炙),吉林大參(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熟附片(三分),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茯苓(三錢),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白話文:

川雅連(炒至五分熟)

黑草(炙烤至三分熟)

吉林大參(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黃芩(用酒炒製,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白粳米(取少許煎煮取湯汁,代替水)

按師云、此際舌苔,業已抽心,中虛極矣。(清儒附志)

五診,同汪藝香合參方,案未錄。

人參鬚(另煎沖一錢),炙黑草(五分),炒白芍(三錢),辰拌塊滑石(五錢),龜板(六錢炙打),製半夏(三錢),陳皮(一錢),熟附片(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辰拌茯苓神(各三錢),薑汁炒竹二青(二錢),僭加薑汁炒川連(五分),淡乾薑(三分)

白話文:

人參鬚(另煎服一錢)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錢)

辰拌塊滑石(五錢)

炙打龜板(六錢)

製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熟附片(五分)

鮮佩蘭(一錢五分)

辰拌茯苓粉(三錢)

辰拌茯苓神(三錢)

薑汁炒竹二青(二錢)

額外加入薑汁炒川連(五分)

淡乾薑(三分)

此際舌苔,不特抽心,而且色絳,氣虛陰亦虛矣。

六診,此方服後,脈之細澀,轉為弦滑,舌之剝痕,已被濁苔滿布,未始不為退象。同汪君議方。

人參條(一錢),茯苓神(各三錢),炙黑草(六分),龜板(六錢炙),廣皮(一錢),製半夏(三錢),鮮佩蘭(一錢五分),川熟附(五分),辰拌滑石塊(五錢),炒白芍(一錢五分),薑汁炒竹茹(一錢),加薑汁炒川連(五分)

白話文:

黨參 1 錢

茯苓、白朮 各 3 錢

炙甘草 6 分

炙龜板 6 錢

陳皮 1 錢

半夏(製) 3 錢

鮮佩蘭 1 錢 5 分

川附子(熟) 5 分

滑石(辰砂拌) 5 錢

炒白芍 1 錢 5 分

薑汁炒竹茹 1 錢

薑汁炒川連 5 分

七診,服後寒熱日重,起伏依然,痰黏舌膩。氣陰漸復,暑濕究未達化故耳。

人參鬚(一錢),茯苓神(各三錢),陳皮(一錢五分),制香附(三錢),藿香(三錢),淡乾薑(五分),製半夏(三錢),粉豬苓(二錢),薑汁炒竹二青(一錢),建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鬚(6克),茯苓(18克),陳皮(9克),香附(18克),藿香(18克),乾薑(3克),半夏(18克),豬苓(12克),姜炒竹茹(6克),澤瀉(9克)

八診,寒熱雖不甚盛,而仍有起伏。大波大折之餘,邪熱與濕,不能遽楚,不問可知。所可異者,脈又轉細,神情亦少爽利,胸悶不舒,時仍有煩懊情形。當其脈見歇止,甚至隱伏,其時進以連附瀉心,脈即頓起,數日甚屬和平。撤龜甲,脈未變。撤草徹芍,脈亦未變。昨方之中,補中氣,扶中陽,並未撤防,而脈情轉異。

白話文:

從八種診斷方法來看,雖然寒熱不是很明顯,但還是有起伏。起伏較大之後,邪熱和濕氣無法快速消退,這是不言而喻的。比較奇怪的是,脈搏又變細,精神也不太爽利,胸悶不舒,偶爾還會煩躁。當脈搏出現停滯,甚至隱藏時,當時用連續服用附子、瀉心湯,脈搏就會立即恢復,幾天後慢慢趨於平穩。停止服用龜甲膠,脈搏沒有變化。停止服用草藥和芍藥,脈搏也沒有變化。昨天所開的方子,用於補益中氣,扶持中陽,並沒有撤掉防禦,但脈象卻出現了變化。

謂是氣不足而不能鼓舞,則參鬚雖為大參之餘氣,其時隱伏之脈,尚足以鼓之而出,今竟不足以保守舊地,於情於理,有所不通。細詢其今日咯吐之痰,不及昨日之多,倦睡較昨為甚,是否上中兩焦之濕熱未清,瀰漫於中,遮蔽脈道,不能鼓舞。質之藝香先生,以為何如。並請云瞻老宗臺定奪。

白話文:

說的是氣不足而不能鼓舞,那麼參鬚雖然是大參的殘餘之氣,那時候隱藏的脈絡,還足以鼓動參鬚而出。現在卻不足以保守舊地,從情理上來說,有些說不通。仔細詢問他今天的咳出的痰,不如昨天的多,倦睡比昨天更嚴重,不知道是不是上中兩焦的濕熱沒有去除乾淨,瀰漫在中間,遮蔽脈道,不能鼓舞。請教藝香先生,您認為如何?並請雲瞻老宗臺定奪。

製半夏(三錢),廣藿香(三錢),淡乾薑(六分),大腹皮(二錢),廣橘紅(一錢),豬茯苓(各二錢),白蔻仁(研末三分沖服四分後入),川雅連(重薑汁炒二分),鬱金(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製作藥方:

  • 半夏:3 錢
  • 廣藿香:3 錢
  • 淡乾薑:6 分
  • 大腹皮:2 錢
  • 廣橘紅:1 錢
  • 豬茯苓:2 錢
  • 白蔻仁:研磨成細末,取 3 分服下,4 分後加入湯劑中
  • 川雅連:用重薑汁炒後加入,2 分
  • 鬱金:1 錢 5 分
  • 澤瀉:1 錢 5 分

九診,氣濕開通,脈歇及數象皆退,大便暢行。胃氣將起,惟祈謹慎。藝香先生商定。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錢),粉豬苓(二錢),香豆豉(一錢五分),佩蘭葉(一錢五分),製半夏(二錢),廣藿香(二錢),澤瀉(一錢五分),新會皮(一錢),生米仁(三錢),杏仁泥(三錢),檀香(二錢劈)

白話文: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錢)

粉豬苓(二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製半夏(二錢)

廣藿香(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生米仁(三錢)

杏仁泥(三錢)

檀香(二錢,劈開)

改方去豉檀,加益元散四錢,枳殼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

陳(右),伏邪晚發,濕重邪輕,邪從汗泄,濕蘊未化,熱退胸寬之後,黏膩之痰未淨,飲食不慎,濁痰蘊聚,熏蒸復熱,中脘痞滿難舒。昨忽於臍上脘下突起一條如梗,作痛異常,按之摩之,其形較軟。刻下痛勢暫定,而形梗之處,按之跳動,心胸之間,汩汩作酸,滴水入口,亦覺阻礙。

白話文:

陳先生,體內潛伏的邪氣晚發,濕氣重而邪氣輕,邪氣從汗液中排出,但濕氣未化解,體溫下降、胸悶好轉後,黏稠的痰液還未清理乾淨。加上飲食不慎,濁痰積聚,燻蒸上熱,使得中脘部位痞滿不適。昨天突然在肚臍以上、胃部以下突起一條像腫塊一樣的東西,疼痛難忍,按壓或摩擦時,腫塊較軟。現在疼痛暫時平息,但腫塊部位按壓時會跳動,胸口之間時常泛酸,喝水時也會感到阻礙。

脈象弦滑,舌紅苔白而浮。良由脾胃為濁痰所遏,胃土不能通降,脾土不克運旋,遂致肝藏之氣,不能疏泄,濁氣阻而不行,突起一條,以衝脈起於氣街,而貫於胸中故也。胸中作酸,以曲直作酸也。今水濕之邪,干犯土位,肝木之氣,鬱於土中,誠恐氣鬱之極,而暴伸為喘,不可不慮。

白話文:

脈象有力而滑溜,舌頭紅潤且苔白而浮腫。這是因為脾胃被濁痰堵塞,脾胃的運化功能受阻,導致肝臟氣機鬱滯,濁氣堆積無法運行,從而形成一條氣結,從氣街(肝脈)起始,貫穿胸腔。胸腔產生痠痛,是因為氣機曲折不通暢。現在水濕邪氣入侵脾胃,肝氣鬱結在其中,若氣鬱過甚,恐會突然發作為喘息,不可不防。

茲擬苦辛通降法,疏其土滯,而木之郁者,或由此條達,然不易也。備商。

川雅連(三分),製半夏(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炒黃淡乾薑(五分),薤白頭(三錢),整砂仁(四粒),薑汁炒竹茹(一錢),鹽水炒橘皮(一錢),生薑汁(二匙沖)

白話文:

川雅連 (0.3 克),半夏 (1.5 克),雲茯苓 (3 克),炒黃淡薑 (0.5 克),薤白頭 (3 克),整粒砂仁 (4 顆),薑汁炒竹茹 (1 克),鹽水炒橘皮 (1 克),生薑汁 (用 2 湯匙水沖泡)

二診,苦辛合化,通降陽明,中脘略舒,稍能安穀。然臍之偏右,有形攻築,心中嘈雜,嘔吐痰涎。詢悉日前曾吐青綠之色。今診左寸細弱,關部弦滑,尺中小澀,右寸濡軟,關尺虛弦,重取竟空豁無根。此中氣虛微之兆。中無砥柱,肝木之氣,自得搖撼其中州,此所以為嘈為雜也。

白話文:

經過二次診斷,發現患者的苦味和辛味已融合,可以通降陽明胃經。中脘略微舒適,可以稍稍進食。

但是,患者的肚臍偏右處有硬塊,心中煩躁,嘔吐痰液。根據詢問得知,患者幾天前曾嘔吐青綠色的液體。

如今診斷,左寸脈細弱,關脈弦滑,尺脈稍微澀滯;右寸脈濡軟,關脈尺脈虛弦,多次按壓後仍然是空空的,沒有根。這是中氣虛弱的徵兆。

由於中氣沒有支撐,肝木之氣就會在腹部動搖,因此才會產生煩躁和嘔吐的症狀。

木無土御,肝濁自得上泛,所以嘔惡,為吐青綠之色。木鬱土中,故肝病而聚形偏右。種種見端,皆由病傷根本而來,右脈空豁,即是木無胃氣,大為可慮。勉擬六君以扶持胃氣,合梅連煎出入,以泄胃濁而柔肝木。備商。

白話文:

肝臟就像樹木,沒有脾胃的約束,肝氣就會上逆,導致嘔吐出青綠色的液體。肝臟受脾胃剋制,所以肝病會表現出體徵偏右。各種症狀的出現都是因為病邪傷害了根本。如果右脈空虛,說明肝氣沒有了胃氣的支持,非常令人擔憂。嘗試用六君子湯來扶助胃氣,配合梅連煎劑一起使用,通過通泄胃濁來柔順肝木。以上供您參考。

人參鬚,製半夏,川雅連,開口川椒,於朮炭,新會紅,雲茯苓,廣木香,炙烏梅肉,砂仁末

白話文:

人參鬚、製半夏、川雅連、開口川椒、於朮炭、新會紅柑皮、雲茯苓、廣木香、炙烤烏梅肉、砂仁粉

三診,扶持胃氣,兼泄胃濁而柔肝木,胃納略有起色,吐水嘈雜,較前大減,結塊攻撐已定。特飲食仍難多進,多進則中州仍覺痞滿,痰猶上湧。脈象稍覺黏指,然仍澀數。此胃氣既已空乏,胃陰亦已耗傷,雖見轉機,尚難深恃也。仿戊己湯出入,參入甘寒益陰之品。備商。

白話文:

經過三診後,扶持胃氣,同時消除胃中的濁氣,並調理肝火旺盛的問題。胃口略有好轉,嘔吐水液的情況也大幅減少,腹部脹痛的感覺也減緩。但進食仍然困難,吃多後仍會感到腹部脹滿,痰液還會湧上來。脈象稍有黏滯的感覺,但仍然乾澀且快速。這是因為胃氣已經虛弱,胃陰也已經耗傷,雖然病情有轉機,但還不能完全依賴。參考戊己湯的用藥原則,加入具有益陰滋潤的作用的藥材。請進一步商量討論。

人參鬚,東白芍,上廣皮,杏仁,白蒺藜,於朮炭,金石斛,製半夏,茯苓,鮮竹茹,左金丸

白話文:

人參鬚、白芍、廣皮、杏仁、白蒺藜、於朮炭、金石斛、半夏、茯苓、鮮竹茹、左金丸

四診,嘔吐嘈雜已止,稍能安穀。特塊之攻撐雖定,而不能泯然無形,所以於聚形之處,氣分總覺窒滯。脈象濡細而澀,舌光無苔。良由氣陰並虧,肝木之氣,與平索之飲氣互結。大便兩旬未行,亦脾土不能鼓舞運旋耳。衰羸之症,尚未穩當。

白話文:

經過四診,嘔吐和嘈雜的症狀已經停止,可以適度進食。但是仍然有塊狀的硬物導致身體不適。雖然這些塊狀物已經固定,但尚未消失。因此,在這些塊狀物的周圍,氣血流通總是有阻塞的感覺。脈象濡弱細微且澀,舌頭光滑無苔。這是因為氣血陰陽兩虛,肝氣與水飲互結凝滯。大便已經二十天沒有通暢,也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所致。虛弱的症狀仍然尚未穩定。

人參鬚,甜杏仁,整砂仁,金石斛,橘白半夏曲,雲茯苓,白蒺藜,白芍,於朮,上徭桂(研末飯丸先服)

白話文:

人參須、甜杏仁、整粒砂仁、金石斛、橘子皮、半夏粉、茯苓、白蒺藜、白芍藥、朮,以上藥材配伍研磨成粉末狀,用飯盛裝後服用。

五診,嘔惡全定,大便亦行,胃納漸次加增,聚形已泯然無跡,攻撐亦止,音聲稍振。雖屬轉機之象,但小溲作酸,脈尚細澀,舌苔薄白而掯,時猶嘈雜。良以中氣未復,肝虛撼擾,腎陰亦虧,氣化不及州都。大節恰臨,還有意外之虞。

白話文:

在五種診斷方法中,嘔吐和惡心的症狀都已經確定,大便也恢復正常,胃口逐漸好轉,腫塊已經消失無蹤,脹痛的感覺也停止了,聲音也略微洪亮。雖然這些都表明病情有了好轉,但小便發酸,脈搏仍然細而澀,舌苔薄白而乾燥,偶爾還會嘈雜不安。這是因為中氣尚未恢復,肝虛導致動搖不安,腎陰也虧損,氣血不能滋養全身。病情正在關鍵時期,仍有意外發生的可能。

人參鬚,白歸身,厚杜仲,川斷肉,炒杞子,薑汁炒大熟地,上徭桂,炒山藥,淮小麥,黑大豆,萸肉炭,牛膝炭

白話文:

人參鬚、白芍藥、厚杜仲、川斷、炒枸杞子、薑汁炒熟地黃、上等桂圓、炒山藥、淮山藥、黑豆、炭化的茱萸、炭化的牛膝

六診,諸恙已退,惟尚有嘈雜之意,穀食較尋常所少無幾。然匝月以來,僅能轉側不假於人,而仍未能起坐,偏左頭頰作痛。脈濡而滑,左部細弱,舌淡少華頻渴。正合內經谷入多而氣少之例,其為血液衰脫,不及告復,確然可見。仿復脈法。

白話文:

各種病症都已經消退了,只是還有點頭腦昏沉的感覺。飲食份量比平時少一點,一個月以來只能在牀上翻身,卻還不能坐起來,左邊臉頰疼痛。脈象微弱而滑,左邊脈象細弱,舌淡少華且頻頻口渴。這正是《內經》所說的「穀物攝入過多,但氣不足」的情況,很明顯是氣血衰弱,未能恢復。仿照《復脈法》進行治療。

人參鬚,大麥冬火麻仁,上徭桂,牛膝炭,炙甘草,炒杞子,淮小麥,制洋參,炒生地,真阿膠,炮薑炭,萸肉炭

白話文:

  • 人參鬚:人參鬚

  • 大麥冬:麥冬

  • 火麻仁:火麻籽仁

  • 上徭桂:上好的肉桂

  • 牛膝炭:燒製後的牛膝

  • 炙甘草:烤炙過的甘草

  • 炒杞子:炒過的枸杞子

  • 淮小麥:淮山藥

  • 制洋參:加工過的西洋參

  • 炒生地:炒過的生地黃

  • 真阿膠:純鹿角膠

  • 炮薑炭:燒製後的薑

  • 萸肉炭:燒製後的山茱萸肉

某,伏邪晚發,熱甚寒微,經水適來適斷,衝脈氣阻。夫衝脈起於氣街,布散於胸中,此響彼應,遂致中州痞滿,痰濕停聚,噦惡嘔吐,自覺中脘之間,似有一團凝結,滴水入口,皆聚於此。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交通,才得成寐。今中州阻痹,則水火相濟之道路,阻隔不通,坎離不接,徹夜不能交睫。

白話文:

某人因邪氣潛伏在體內而晚發,出現發熱嚴重、畏寒輕微的症狀。月經剛剛來潮又突然停止,沖脈的氣血運行受阻。沖脈起於氣街,分佈散佈於胸中,此處有問題會影響到其他部位,這樣導致中焦痞滿,痰濕停聚,噁心嘔吐,自覺中脘部位好像有一團硬塊,喝水時水都積聚在這裡。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相互交接,才得以入睡。現在中焦部位壅塞不通,水火相濟的通道受阻不通,腎水和心火無法交接,導致徹夜難眠。

脈象滑大而數,沉取濡軟,舌淡紅,苔白且掯。邪濕痰氣,交會中宮,而正氣漸虛。所慮神昏發呃。氣濕之結,前人謂非辛不能開,非苦不能降,擬瀉心為法。

白話文:

脈象跳動快而有力,按壓後感覺濕軟,舌頭淡紅色,舌苔白色且乾澀。邪濕痰氣交會於胃脘,正氣漸漸虛弱。擔心會出現神志昏迷和打嗝。氣濕凝結,前人認為不辛辣不能打開,不苦不能下降,打算採用瀉心的方法。

川連(薑汁炒三分),製半夏(三錢),赤白苓(各四錢),鮮佛手(一錢五分),淡乾薑(四分),陳皮(一錢),白蔻仁(七分後入),大腹皮(二錢),藿香(三錢),竹茹(薑汁炒一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川連(用薑汁炒成三分之一的量)

製半夏(三錢)

赤白苓(各四錢)

鮮佛手(一錢五分)

淡乾薑(四分)

陳皮(一錢)

白蔻仁(七分,最後放入)

大腹皮(二錢)

藿香(三錢)

竹茹(用薑汁炒成一錢)

生薑(三片)

改方加鬱金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石菖蒲五分,玉樞丹三分先調服。

某,口鼻吸受暑邪,內藏於骨髓,外舍於分肉之間,至旬前感觸秋涼,內伏之邪,由此而發。不寒但熱,熱則懊煩胸悶,索飲瓜水,而口渴仍喜曖飲,纖毫無汗,頻帶噦惡,中脘板痛,齒垢唇焦。而舌紅苔白乾毛,脈象糊數不揚。此邪濕滯交蒸,伏邪欲從外達,而氣濕相持於內,所以疊經疏解,而未能作汗。

白話文:

某人因口鼻吸入暑邪,暑邪深入骨髓,並在肌肉與皮膚之間堆積。大約十天前,感受到秋日的涼意,體內的暑邪因此而發作。患者不覺得冷,只覺得發熱,發熱時會煩躁胸悶,渴望喝西瓜水解渴,但是口渴時還是喜歡喝溫熱的飲品,身上沒有出汗,但頻頻打嗝噁心,中腹疼痛,牙齒上有垢,嘴脣乾裂。舌頭紅、舌苔白而乾,脈象模糊而浮數不揚。這是因為邪氣濕氣相互交織,堆積在體內,體內的暑邪想要從體外排出,但是濕氣卻阻礙了暑邪的排出。因此,患者雖然服用瞭解表散寒藥物,但仍無法發汗排出暑邪。

暑必歸心,所以懊煩悶亂。將及轉候,深恐內閉神昏,發痙發厥。

杏仁,方通草,炒枳實,薄橘紅,九節石菖蒲,白蔻仁,製半夏,香豆豉,廣鬱金,生薏仁,檳榔,藿香,竹茹,桔梗

白話文:

  • 杏仁
  • 方通草
  • 炒枳實
  • 薄荷葉
  • 九節菖蒲
  • 白豆蔻仁
  • 製半夏
  • 香豆豉
  • 廣鬱金
  • 生薏仁
  • 檳榔
  • 藿香
  • 竹茹
  • 桔梗

改方加川連乾薑。

榮(左),三瘧已久,復感暑邪,旬日來熱勢起伏,初起尚覺微寒,今不寒但熱,熱甚之時,煩懊不堪,思吃瓜水以救燎原,而所進湯飲,仍喜暖熱,胸悶噦惡頻頻。脈數糊滑,苔白糙膩異常。汗不暢達。此由暑邪與濕痰相合,三焦之氣,盡行窒塞。痰濕相持於內,則裡氣不能外通於表,所以不能作汗。

白話文:

榮(左),已經發了三次瘧疾,最近又感染了暑邪,十天以來發燒反覆,剛開始時還覺得有點冷,現在不冷了,只有發燒。發燒嚴重的時候,煩躁不安,難以忍受,想吃瓜水來解救內心的焦渴,但是喝進去的湯水,還是喜歡溫熱的。胸悶、噁心嘔吐的症狀頻繁出現。脈搏數而滑,舌苔白而粗糙,異常厚膩。汗液無法順暢排出。這是因為暑邪與濕痰結合,三焦之氣全部堵塞。痰濕在體內相互粘連,導致裡氣無法輸通到體表,所以不能出汗。

濕阻中州,則為噦惡。暑必為煩,所以懊憹不堪。濕與暑相蒸,暑與濕交煽,若不從外達,即從內閉,將至神昏發痙發厥。急化其里,使蘊遏之濕痰開展,暑邪從濕中外透,是為大幸。

白話文:

當濕氣阻滯在胸腔中部,會導致胸悶噁心欲吐。暑氣必然會引起煩躁,因此感到憂鬱煩悶難耐。濕氣和暑氣相互蒸騰,暑氣和濕氣相互激勵,如果不能從外部排出,就會在體內阻塞,最終導致神志昏迷、抽筋和昏厥。如果能快速調理體內,使鬱積的濕痰得以宣化,暑邪從濕氣中向外發散,那就非常幸運了。

製半夏,蔻仁,川樸,香豆豉,九節石菖蒲,佛手,廣藿香,桔梗,知母,廣鬱金,廣皮,草果仁,薑汁炒竹二青,磨檳榔(沖)

白話文:

製作半夏、蔻仁、川樸、香豆豉、九節石菖蒲、佛手、廣藿香、桔梗、知母、廣鬱金、廣皮、草果仁,薑汁炒製的竹二青,磨碎檳榔(沖製)

二診,煩悶大減,熱之起伏亦得稍衰,噦惡較定,神情亦得爽慧。日前屢屢發厥,自昨至今,厥亦未作,不可不為轉機。但脈數猶帶糊細,舌苔大化,白色漸次轉黃,近根微黴。濕痰之郁遏稍開,而暑濕相蒸,何能遽化。上中二焦,猶是邪濕交熾。將及兩旬,還恐化燥昏厥之類。請正。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煩躁悶熱感大幅減輕,體溫起伏的狀況也略微趨緩,噁心想吐的頻率降低,精神狀態也恢復清明。幾天前時常發作的昏厥,從昨天到現在都未再出現,這算是病情的好轉。

但是脈搏仍舊跳得較快,舌苔變化明顯,原本的白色逐漸轉黃,靠近舌根的地方略微發黴。濕痰阻滯的症狀稍微緩解,但暑氣和濕氣互相加重,無法快速消除。上焦(頭部和胸部)和中焦(胸部和腹部)仍有濕邪交織。

接近兩個星期的時間,仍有可能演變成燥熱昏厥之類的症狀。請您指教。

光杏仁,白蔻仁,廣橘紅,生薏仁,製半夏,赤豬苓,苦桔梗,益元散,川通草,鮮佛手,廣鬱金,淡黃芩,大腹皮

白話文:

  • 光杏仁:杏仁中外表光滑的品種

  • 白蔻仁:白豆蔻的果實

  • 廣橘紅:廣東地區產生的橘皮

  • 生薏仁:未經炒製的薏仁

  • 製半夏:經過炮製的半夏

  • 赤豬苓:藥用真菌豬苓中的紅色品種

  • 苦桔梗:桔梗的根

  • 益元散:由多種藥材製成的補氣藥

  • 川通草:川穹的通條

  • 鮮佛手:新鮮的佛手柑

  • 廣鬱金:廣東地區產生的鬱金

  • 淡黃芩:藥用植物黃芩中顏色較淡的根

  • 大腹皮:大腹子的外皮

孫(左),頭痛遽見退輕,而每至熱蒸,其痛輒甚,咽中牽膩,頻作惡心,窒悶尤甚。脈數糊大。良以暑濕內蒸,火風隨之上旋,肺胃之氣,不能開降。病起即發白㾦,氣分素虛。恐濕熱交蒸,致內竄昏厥。再從三焦宣化,參以清泄。

白話文:

孫(左),頭痛發作時比較輕微,但每當受到熱氣蒸發,疼痛就會加劇,喉嚨裡黏膩牽扯感,頻繁作嘔,悶熱感特別嚴重。脈象數大而混濁。主要原因是暑濕在內蒸發,火氣隨風向上旋轉,肺和胃的氣機無法宣通降下。病發時就出現白色粘液,氣血本就虛弱。擔心濕熱交蒸,導致內竄昏厥。再從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宣化,並配合清泄。

光杏仁,鬱金,製半夏,赤豬苓,鮮佛手,通草,橘紅,白蔻仁,淡黃芩,竹茹

白話文:

修改藥方,加入防己、枇杷葉、絲瓜葉、西瓜翠衣和荷葉梗。

沈(幼),症起十七朝,熱甚於里,屢經汗出,而煩懊不寧,夜甚無寐,小溲數而且多,頻渴欲飲。曾發飛漿赤㾦。舌紅苔黃,中心略罩微黑。此由吸受暑邪,邪留氣分,雖經表散,而暑乃無形之氣,與外感風寒不同,屢表屢汗,而暑熱之氣仍然未化,以致氣分熱迫。一飲一勺,為熱所迫,則建瓴而下,所以溲數且多。

白話文:

沈(幼),症狀開始於十七天前,內熱嚴重,多次出汗,但仍然煩躁不安,夜裡無法入睡,小便頻繁且量多,經常口渴想喝水。曾吐出帶有血絲的鮮紅色痰液。舌頭紅,舌苔黃,舌頭中間略有發黑。這是由於吸入了暑熱之邪,邪氣滯留在氣分之中。即使通過發汗的方法散去表邪,但暑熱卻是一種無形的氣,與受風寒之邪不同。多次發汗並不能祛除暑熱之氣,導致氣分被熱氣逼迫。喝一口水,就會被熱氣逼著像決堤之水一樣往下流,所以小便次數多且量大。

暑喜歸心,所以暑必為煩。大腸與胃相聯續,與肺相表裡,肺熱下移於腸,則大便泄瀉。恐暑邪不化,從暑化熱,從熱化火,而動風生驚。擬以輕劑清化。候專家商進。

白話文:

夏天容易心煩氣燥,所以暑熱一定會導致煩躁。大腸和胃相連接,和大腸互為表裡,肺熱會下行到腸道,導致腹瀉。擔心暑邪不轉化,從暑邪化為熱,從熱化為火,而引起風動驚厥。打算用輕劑進行清化。等候專家會商進展。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川石斛(三錢),水炒竹茹(一錢),橘紅(鹽水炒一錢),益元散(三錢),黑山梔(三錢),肥知母(去毛炒二錢),大連翹殼(三錢),朱茯神(三錢),青竹葉(二十片)

白話文:

  • 杏仁(去尖,炒三錢)
  • 川石斛(三錢)
  • 水炒竹茹(一錢)
  • 橘紅(鹽水炒一錢)
  • 益元散(三錢)
  • 黑山梔(三錢)
  • 肥知母(去毛炒二錢)
  • 大連翹殼(三錢)
  • 朱茯神(三錢)
  • 青竹葉(二十片)

二診,輕清泄化,熱勢微輕,懊煩較定,大便通行,並不溏泄,極為正色。但舌苔稍化,而中心仍覺黃掯。暑濕蒸騰於胃,濕蘊為熱,肺脈通心,所以時作懊煩。前方已經應手,宜再擴充。候專門名家商用。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脈象較輕而清,熱勢減輕,煩躁感得到控制,大便通暢,但並未腹瀉,且氣色很好。不過舌苔稍有化解,但中央仍然偏黃。暑濕停留在胃中,濕氣化熱,肺氣與心氣相通,因此時而感到煩躁不安。之前的處方已經對症,但需要再擴充。請諮詢專家或名醫進一步會診。

川雅連(三分),光杏仁(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橘紅(八分),益元散(三錢),生薏仁(三錢),黑山梔(二錢),連翹殼(三錢),竹葉(十二片)

白話文:

川雅連(0.9克)

光杏仁(4.5克)

廣鬱金(4.5克)

製半夏(4.5克)

橘紅(2.4克)

益元散(9克)

生薏仁(9克)

黑山梔(6克)

連翹殼(9克)

竹葉(12片)

三診,大熱雖退,余蘊未清,至暮神煩口渴,肢倦發熱,熱愈甚則小溲愈多。良由暑濕熱熏蒸,肺當其炎,遂令津液不能約束。擬瀉火生津法。

白話文:

三診後,高熱雖然已退,餘熱尚未完全消退,到了傍晚時分,患者精神煩亂、口乾,四肢疲倦、發熱,而且熱度越高,小便越多。這是因為暑濕熱氣蒸騰,肺部受到炎症侵襲,導致津液不能正常收攝。因此,擬採用清熱生津的方法治療。

川雅連(二分),天花粉(一錢五分),藕汁(一酒杯),活水蘆根(八錢)

李(右),每至下午,輒凜寒而熱,熱勢不揚於外,而甚於里,胸悶中脘痞阻,噁心嘔吐,渴不多飲,少腹作痛。脈數沉鬱不揚。咳嗽痰多。苔黃質膩。暑邪夾濕,郁阻氣分,肺胃之氣,不克下行,開合因而失度。症起旬日,病邪方盛,恐再轉劇。姑開泄氣機,以通三焦而致開合。即請商裁。

白話文:

李姓患者,每天下午總會出現寒顫卻又發熱的症狀。發熱的熱度不會散發到體外,而是集中於體內,胸悶中脘阻塞,感到噁心嘔吐,口渴卻不願多喝水,小腹部疼痛。脈搏數而沉鬱,沒有跳動感。咳嗽有大量痰液。舌苔黃而膩。這是因為暑邪與濕邪同時侵襲身體,導致氣機鬱滯,肺胃之氣無法下行,導致開合失調。症狀已經出現了十天,病邪正盛,恐怕會進一步加重。暫時先開通氣機,以疏通三焦,使開合恢復正常。請大家共同商議對策。

製半夏(一錢五分),炒枳實(一錢),上廣皮(一錢),白蔻仁(五分),竹茹(一錢),粉前胡(一錢),淡乾薑(二分),廣鬱金(一錢五分),川連(三分),杏仁(三錢),鮮佛手(一錢)

白話文:

半夏(1.5錢)

炒枳實(1錢)

廣皮(1錢)

白蔻仁(0.5錢)

竹茹(1錢)

粉前胡(1錢)

淡乾薑(0.2錢)

廣鬱金(1.5錢)

川連(0.3錢)

杏仁(3錢)

佛手(1錢)

二診,中脘痞阻已舒,噁心亦減,凜熱退輕,咳亦稍松,故氣逆因而大定。然下午仍有微寒,痰多膠膩。脈象稍揚,而帶糊滑,舌紅苔白不勻。上焦微通,而濕蘊成痰,瀰漫肺胃。再參清化。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中脘的痞塞阻滯已經緩解,噁心也減少了,發冷發熱減輕,咳嗽也稍微緩和,因此氣逆的症狀也明顯好轉。但是下午還是有些微寒,痰液多且黏稠。脈象稍稍跳動有力,但是有點模糊不清晰,舌頭紅而舌苔白且不均勻。上焦氣機稍通,但是濕氣凝聚成痰,瀰漫在肺和胃中。因此再服用清肺化痰的藥物。

香青蒿(一錢五分),杏仁(三錢),杜蘇子(三錢),冬瓜子(三錢),雲茯苓(三錢),竹瀝半夏(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旋覆花(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枇杷葉(去毛三片)

白話文:

香青蒿(15 克)

杏仁 (30 克) 杜蘇子 (30 克) 冬瓜子 (30 克) 雲茯苓 (30 克) 竹瀝半夏 (15 克) 栝蔞皮 (15 克) 旋覆花 (15 克) 竹茹 (15 克) 枇杷葉 (3 片,去毛)

三診,似瘧已止,中州亦舒,咳嗽亦減。然仍痰多黏膩,痰氣穢濁。舌苔前半稍化,後半尚覺白膩。少陽陽明之邪,早經泄化,而濕熱熏蒸於肺胃之間,濁釀成痰,肺胃少降。擬降肺化痰。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治,像是瘧疾已經停止了,腹中也感到舒暢,咳嗽也減輕了。但是仍然痰多黏膩,痰氣污濁。舌苔前半部稍有消退,後半部仍然覺得白膩。半表半里的邪氣,早經發散解表,但濕熱之氣鬱積在肺胃之間,混濁生痰,肺胃降氣功能減弱。擬定治療方案,以降肺化痰。

甜葶藶,製半夏,冬瓜子,炒竹茹,生薏仁,炒蘇子,栝蔞仁,橘紅,茯苓,枇杷葉

榮(右),木鬱已久,茲兼暑濕內伏,風邪外束,脾胃受困,驟然吐瀉。伏暑風邪,乘此而發,不能外泄,鬱於肺胃之間,以致咽赤作痛,肌癢發痧,煩熱不解。熱迫下注,大便頻泄。胃熱上衝,咽中牽膩,干惡連綿。又當天癸臨期,經行不爽。脈細弦數,舌紅無苔。熱鬱陰傷,勢多變局。擬清咽滋肺湯進退。

白話文:

病人右肺氣血循環不暢,且有濕熱內蘊,外感風邪,導致脾胃功能受阻,突然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體內的暑熱和風邪趁機發作,無法排出體外,鬱積在肺胃之間,導致咽喉紅腫疼痛,皮膚發癢出痧,煩熱不退。熱氣往下走,導致大便頻頻泄下。胃熱上逆,咽喉有異物感,噁心嘔吐的症狀持續不消。此外,病人正值經期,月經不調。脈象細弱而急促,舌頭紅無苔。熱邪鬱積,陰液受傷,病情容易變化。建議使用「清咽滋肺湯」治療,既能祛除熱氣又能滋養肺部。

大連翹(三錢),川雅連(五分),大元參(三錢),炒牛蒡(三錢),澤蘭葉(二錢),酒炒淡黃芩(一錢五分),青防風(一錢),泡射干(六分),細木通(六分),滑石塊(三錢),枳實(八分),桔梗(一錢),紫丹參(二錢),薄荷(一錢後入)

白話文:

大連翹 15 克

川雅連 2.5 克

黨參 15 克

炒牛蒡子 15 克

澤蘭葉 10 克

酒炒黃芩 7.5 克

青風藤 5 克

泡製射干 3 克

細辛 3 克

滑石粉 15 克

枳實 4 克

桔梗 5 克

紫丹參 10 克

薄荷 5 克(最後加入)

二診,利膈清咽,熱態稍安,而咽中赤碎痛甚,環口發出熱泡,兩腮碎痛,煩渴欲飲。經色紫黑。左脈弦緊,舌紅邊尖絳刺。邪熱化火,熏灼肺胃,陰津暗傷。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喘。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胃氣通暢,喉嚨清涼,體溫稍微下降。但喉嚨疼痛劇烈,環繞著嘴巴發出熱疹,兩頰疼痛,煩渴口乾。脈象顏色紫黑。左脈弦緊,舌頭發紅,邊緣尖銳、顏色絳紫。邪熱化火,灼傷肺胃,陰津暗中損耗。擔心熱邪進入血室,導致昏迷或喘不過氣。

磨犀尖(六分沖),鮮生地(一兩洗打),大元參(三錢),柴胡(五分),丹皮(二錢),細生地(四錢),大天冬(三錢),連翹殼(三錢),肥知母(二錢),人中黃(五分),澤蘭葉(二錢),青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 磨犀角尖(研磨成細粉,六分,約0.36克)
  • 新鮮生地黃(一兩,約37.5克,洗淨並搗碎)
  • 大元參(三錢,約1.8克)
  • 柴胡(五分,約0.3克)
  • 丹皮(二錢,約1.2克)
  • 細生地黃(四錢,約2.4克)
  • 大天冬(三錢,約1.8克)
  • 連翹殼(三錢,約1.8克)
  • 肥知母(二錢,約1.2克)
  • 人中黃(五分,約0.3克)
  • 澤蘭葉(二錢,約1.2克)
  • 青竹葉(三十片)

三診,涼營泄熱和陰,咽赤碎痛稍減,漸能得寐痰,稍爽利。舌絳赤轉淡,中心似苔非苔,頗覺黏膩。火得水而漸衰,濕得水而仍濁,濁火蒸騰,仍是熏蒸肺胃之局。擬泄熱化濁。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察和治療,患者的營血涼了,熱氣消了,陰氣足了。咽喉的鮮紅疼痛感減輕了些,逐漸能睡覺和吐痰,痰也較為暢通。舌頭鮮紅的顏色轉淡,舌頭中間像苔蘚又不像苔蘚,感覺有些黏膩。火氣被水澆滅後逐漸減弱,濕氣得水後仍然渾濁。渾濁的火氣蒸騰,仍然會燻蒸肺胃。建議繼續瀉熱化濁治療。

羚羊片(三錢先煎一炷香),白茯苓(四錢),黑山梔(三錢),脈氣(三錢包),連翹殼(三錢),淨蟬衣(六分),柴胡(五分),枳實(七分),水炒竹茹(二錢),青竹葉(三十片),竹瀝(一兩沖),鮮橄欖(去核五枚打汁沖)

白話文:

羚羊角片(三錢,先煎煮一炷香的時間),白茯苓(四錢),黑山梔(三錢),脈氣(三錢,用布包好),連翹殼(三錢),淨蟬衣(六分),柴胡(五分),枳實(七分),水炒竹茹(二錢),青竹葉(三十片),竹瀝(一兩,沖入溶液中),鮮橄欖(取出果核後榨汁,用五枚橄欖的汁液沖入溶液中)。

四診,咽痛略定,氣逆較平,痰稍爽利,煩熱亦輕,而肌膚仍然作癢,口渴喜涼飲,咽中白腐不退。左脈細弦而數,右脈細數微弱,舌白質紅,舌尖滿布紅點。火熱劫爍肺胃,陰津大傷。咽通於胃,喉通於肺,肺為辛金,在色為白,金因火旺,其腐為白,金之色也。還恐火刑金爍,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熱,而救肺胃之陰。

白話文:

通過四診,咽痛稍緩解,氣逆較平穩,痰液略微暢通,煩熱也較輕,但皮膚仍瘙癢,口渴喜飲涼,咽中白腐未消退。左脈細而弦,且脈數較快,右脈細數微弱,舌苔白而舌質紅,舌尖遍佈紅點。由於火熱損耗肺胃,陰津嚴重受傷。咽部與胃相通,喉嚨與肺相通,肺屬辛金,五行中對應白色,由於火氣旺盛,腐敗物呈白色,這是肺的顏色。還擔心火氣灼傷金氣,導致肺部喘息。繼續清瀉肺胃之熱,救治肺胃之陰。

北沙參(五錢),大麥冬(三錢),生石膏(六錢),真川貝(三錢),冬桑葉(一錢),鮮生地(洗打八錢),鮮鐵斛(洗打七錢),元參肉(三錢),天花粉(三錢),甘中黃(五分),粉丹皮(二錢),生赤芍(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打),金汁(一兩沖),青蘆管(一兩五錢)

白話文:

  • 北沙參(25 克)
  • 大麥冬(15 克)
  • 生石膏(30 克)
  • 川貝母(15 克)
  • 冬桑葉(5 克)
  • 鮮生地黃(40 克,洗淨並搗碎)
  • 鮮鐵斛(35 克,洗淨並搗碎)
  • 元參肉(15 克)
  • 天花粉(15 克)
  • 甘草(2.5 克)
  • 丹皮(10 克)
  • 生赤芍(7.5 克)
  • 冬瓜子仁(15 克,搗碎)
  • 金銀花汁(50 毫升)
  • 青蘆管(75 克)

五診,另定方服。

龍膽草(二錢),杭白芍(二錢),大元參(八錢),生甘草(二錢),生山梔(二錢),大生地(一兩),川黃柏(一錢五分),全栝蔞(三錢),生石膏(三錢),馬兜鈴(二錢),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龍膽草(8公克),杭白芍(8公克),大元參(32公克),生甘草(8公克),生山梔(8公克),大生地(40公克),川黃柏(6公克),全栝蔞(12公克),生石膏(12公克),馬兜鈴(8公克),板藍根(12公克)

六診,咽痛白腐布滿,項側耳後腫脹作痛,熱勢不衰,肝膽之火,勢若燎原。大苦泄熱,大寒勝熱,咽痛略減,白腐略退。然熱勢仍熾,經紫色不淨,臍下按之板滯。脈象弦數,舌紅起刺。肝膽之火風,交熾於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滯於下,營鬱則熱,亦屬定理。再從清泄之中,兼和營滯。以備商酌。

白話文:

六種診斷方法中,咽喉疼痛且佈滿白色腐爛物,頸部和耳後腫脹疼痛,熱勢不退,這是肝膽之火,勢如燎原。使用極苦寒的東西來發散熱氣,咽喉疼痛和白腐爛物都略微減輕。然而,熱勢依然旺盛,經血呈紫色且不乾淨,臍下按壓有硬塊。脈象弦緊有數,舌頭紅腫且有刺狀突起。肝膽之火風在上面交織,欲行未行的血凝滯在下面,營氣鬱結則生熱,這是必然的道理。再次從清泄的方法中,同時化解營氣鬱滯。以上供各位參考。

大生地(七錢),龍膽草(一錢五分),黑山梔(三錢),桑葉(二錢),生甘草(七分),板藍根(三錢),生赤芍(二錢),丹皮(二錢),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單桃仁(三錢去皮尖打),(另)上濂珠(二分),上西黃(四釐),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

白話文:

生地黃(42克),龍膽草(9克),黑山梔(18克),桑葉(12克),生甘草(4.2克),板藍根(18克),生赤芍(12克),丹皮(12克),酒炒延胡索(9克),單桃仁(18克,去皮尖後研碎),另加:

  • 上濂珠(1.2克)
  • 上西黃(0.24克)
  • 西血珀(0.48克,研成細末)

以上所有藥材,用蜂蜜水調服。

七診,清泄肝膽,兼化營滯,熱勢減輕,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穀。人之一身,營衛陰陽而已矣,周流貫通,無一息之停。衛者陽也,所以衛閉者則生寒。營者陰也,所以營鬱則生熱。蓋營鬱則陽氣屈曲,自然生熱。熱重複輕,其勢起伏,以營鬱而陽不得宣,屈曲而熱,鬱極而通,熱即轉輕。

白話文:

七診後,可以疏通肝膽,化解氣血凝滯,熱勢減輕,咽喉疼痛和潰瘍大幅消退,食慾也會好一些。人體由營衛陰陽構成,它們周流貫通,一刻不停。衛氣屬陽,可以衛護肌表,閉塞則會產生寒。營血屬陰,可以營養五臟,鬱積則會產生熱。如果營血鬱積,陽氣就會屈曲收斂,自然會產生熱。熱會反覆發作,起伏不定,因為營血鬱積,陽氣無法宣通,屈曲後產生熱,鬱積到極點就會疏通,熱勢就會減輕。

迨周流至營郁之處,陽氣復阻,屈曲復熱,此熱勢起伏之情形也。昨進藥後,少腹微微攻動,旋即大便,堅而且黑,甚覺安舒,未始非滯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覺板滯,項側耳後,腫硬漸甚,外瘍大有起發之勢。其腫硬之處,營血亦必停阻,肝膽之火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營氣不宣,陽氣屈曲,積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

白話文:

當氣血運行到營血鬱結的地方時,陽氣再次受阻,彎曲迴流,重新產生熱症,這就是熱度起伏的情況。昨天服藥後,小腹稍有蠕動,隨即大便,大便堅硬發黑,感到很舒服,這可能是瘀血化解的結果。但是小腹仍然感覺僵硬,脖子側面和耳後腫脹硬結逐漸加重,外傷有明顯發作的跡象。腫脹硬結的地方,營血必然也停滯了,肝膽之火亢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營氣不順暢,陽氣彎曲迴流,就像積蓄柴火助長火勢,怎麼可能不燒成燎原大火呢?

再從和陰泄熱,兼化營滯。

羚羊片(三錢先煎),粉丹皮(二錢),人中黃(五分),大生地(六錢),元參(三錢),霜桑葉(二錢),龍膽草(一錢五分),澤蘭葉(二錢),大貝母(三錢),丹參(三錢),生赤芍(一錢五分),十大功勞葉(二錢)

白話文:

羚羊角片(3錢,先煮沸)

丹皮粉(2錢)

人中黃(5分)

大生地(6錢)

元參(3錢)

桑葉(2錢)

龍膽草(1錢5分)

澤瀉葉(2錢)

貝母(3錢)

丹參(3錢)

生赤芍(1錢5分)

十大功勞葉(2錢)

八診,辛涼重劑,原為清熱解毒,救液熄風而設,何以喉間更痛者。曰、紅爐潑水,烈焰飛騰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氣欲泄而不泄,腸間之氣,反為痹阻也。經云、其始則異,其終則同。斯之謂歟。今諸款見松,喉腐亦定,痛勢且緩,獨是遺毒脹痛,更甚於前。脈小數弦,口乾作渴,唇吻燥痛。

白話文:

八種診斷方法中,使用辛涼的重劑藥物,原本是為了清熱解毒、補液、止痙。為何現在喉嚨更痛了呢?這就像在滾燙的爐子上潑水,烈火會更加旺盛。為何小腹會脹硬呢?因為體內的氣體想要排出但又排不出來,腸子裡的氣反而會造成阻塞。經書上說,「疾病的起因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句話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現在各種症狀都緩解了,喉嚨的潰爛也一定會痊癒,疼痛也會減輕,但是遺留下來的毒素引起的脹痛,卻比以前更加劇烈。脈象細小、跳動緩慢、弦緊,嘴巴乾渴,嘴脣和口腔發乾疼痛。

分明鬱伏之邪火,由臟出腑,由腑出經,痛雖不堪,而症則由此轉順矣。所嫌者本質陰虛,又當邪火燔灼之餘,氣傷液耗,熱猶未已,而遺毒之痛,亦起心火,則火化風而劫液,實為可慮。急急存陰清熱,導腑解毒,安內攘外之法,未識當否。

白話文:

從症狀上看,這是明顯的鬱積伏藏的邪火,由臟腑向外,由外向經絡發作,疼痛雖然難以忍受,但病情會因此而轉為順利。令人擔憂的是這個人本身陰虛,加上邪火灼燒過後,氣血受傷,津液消耗,熱勢依然沒有消退。殘留的餘毒之痛,還會引發內心的邪火,這邪火會化為風氣,劫奪津液,實在令人擔憂。當務之急是補充陰液、清除熱毒,疏導腑氣以解毒,兼顧內外調理的方法,不知道是否妥當。

羚羊片(三錢先煎),桑葉(二錢),銀花(三錢),元參(三錢),連翹(二錢),丹皮(二錢),人中黃(五分),赤芍(一錢五分),石膏(八錢),川貝母(二錢),枯芩(一錢五分),鐵皮斛(五錢),知母(二錢),猴棗(二分),金汁(一兩沖),蘆根(一兩)

白話文:

  • 羚羊角粉(3錢,先煎)
  • 桑葉(2錢)
  • 金銀花(3錢)
  • 元參(3錢)
  • 連翹(2錢)
  • 丹皮(2錢)
  • 人中白(0.5錢)
  • 赤芍藥(1.5錢)
  • 石膏(8錢)
  • 川貝母(2錢)
  • 黃芩(1.5錢)
  • 鐵皮石斛(5錢)
  • 知母(2錢)
  • 猴棗(0.2錢)
  • 金汁(1兩,泡水後服用)
  • 蘆根(1兩)

王(右),伏暑感新涼而發,凜寒而熱有起伏,胸悶噁心欲嘔,適及經來,少腹不舒。脈細數而滯,舌苔白膩。此伏邪夾濕,郁阻氣機,深恐內閉昏痙。

白話文:

王(右),因夏季中暑後接觸涼氣而引發不適,忽冷忽熱,胸悶、噁心、想嘔吐,剛好遇到經期來,小肚子也不舒服。脈象細而快且有阻滯感,舌苔白而膩。這是因為伏熱夾雜濕邪,鬱阻氣機,深怕會因此內閉昏厥抽搐。

大腹皮(二錢),川樸(一錢),鬱金(一錢五分),赤豬苓(各二錢),澤蘭(二錢),製半夏(二錢),橘紅(一錢),延胡(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桔梗(一錢),炒枳殼(一錢),羌活(一錢),竹茹(一錢),玉樞丹(四分佛手湯先化服)

白話文:

大腹皮(12克),川樸(6克),鬱金(9克),赤豬苓(12克),澤蘭(12克),製半夏(12克),橘紅(6克),延胡(9克),光杏仁(18克),桔梗(6克),炒枳殼(6克),羌活(6克),竹茹(6克),玉樞丹(化於佛手湯中,用量4分)

二診,熱勢起伏不減,胸悶噁心,每至熱起,輒覺頭昏暈冒,汗不獲暢。脈滯數不揚,舌苔淡黃,而中帶干毛。無形之暑,有形之濕,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氳之鄉。更以經來澀少,血因熱滯,深慮內竄昏厥。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時,體內的熱氣仍然高漲,胸悶噁心。每當熱氣發作時,就會覺得頭暈目眩,汗水無法順利排出。脈象滯澀而數次,舌苔淡黃且中間夾雜著乾枯的毛狀物。無形的暑氣和有形的水濕交織不散,導致心胸部位產生濕氣蒸騰的環境。再加上經血來得少且不順暢,使得血液因為熱氣的阻滯而深藏在體內,擔心會往內衝導致昏厥。

炒香豉,廣鬱金,廣杏仁,五靈脂(酒炒),桔梗,上廣皮,製半夏,延胡,竹二青(鹽水炒),絲瓜絡,荷葉邊,西血珀(四分),上西黃(三釐二味研細先調服)

白話文:

香豉炒熟,鬱金、杏仁、五靈脂(用酒炒過),桔梗、橘皮,半夏經過炮製,延胡索,竹青(用鹽水炒過),絲瓜絡,荷葉邊,血珀(四分),黃柏(三釐,研成細粉,先調服)

三診,今日熱起,大為減輕,噁心亦得較定,昏暈煩渴,與昨迥殊。足見伏氣與濕交蒸,心胸即如雲霧矣。但脈仍糊數。邪勢尚甚,還恐起伏生波也。

白話文:

經過三次的診斷,今天病患的發熱症狀減輕很多,噁心感也得到改善,昏眩和口渴的現象與昨天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由此可見,病患體內的伏氣和濕氣交織在一起,導致心胸之間就像籠罩著一層雲霧。但病患的脈象仍然混濁而快速,說明邪氣仍然很盛,還擔心會出現反覆發作的情況。

連翹,烏藥,光杏仁,赤苓神,淡子芩,南楂炭,天水散,延,澤蘭,製半夏,鬱金,竹葉心

白話文:

連翹: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烏藥:用於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光杏仁:用於潤肺止咳、平喘。

赤苓神:用於利水消腫、化痰止咳。

淡子芩:用於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南楂炭:用於消食化積、行氣止痛。

天水散:用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延胡索:用於活血止痛、散寒止痙。

澤蘭:用於清熱利尿、消炎解毒。

製半夏:用於止咳化痰、降逆止嘔。

鬱金:用於疏肝解鬱、活血行氣。

竹葉心:用於清熱除煩、涼血止血。

四診,熱勢雖未大起,而猶戀戀未退,胸悶噁心,臍上作痛,經事已淨,較諸尋常尚覺澀少。脈左關弦大。良以暑濕交蒸於氣分,肝胃之氣,亦由此失和。再參調氣。

白話文:

四診之下,雖然暑熱尚未嚴重發作,但仍有餘熱未散,胸悶噁心,臍部疼痛,月經已經乾淨,但經血較平時少且色暗。脈象左手關脈弦大。原因是暑氣和濕氣在氣分裡面混雜蒸騰,肝氣和胃氣也因此失調。現在再補充調氣藥方。

半夏,香附,廣皮,鬱金,枳殼,澤瀉,赤苓,杏仁,竹茹,佛手,左金丸(佛手湯先服)

張,熱勢起伏,起則煩擾不寧,語言錯雜,胸悶頻渴欲飲,汗多不解。舌紅苔白,脈濡。此暑從內發,暑為天之熱氣,所以一經熏灼,即亂神明。經水適來,深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厥。

白話文:

張某,體內熱氣升降不息,發作時煩躁不安、胡言亂語,胸悶、頻繁口渴想喝水,汗流不止。舌頭紅而苔白,脈象濡緩。這是內熱引發的暑熱病,暑熱是天上的熱氣,一旦燻灼身體,就會擾亂神志。經水剛來臨,深怕熱氣侵入血室,導致昏迷。

光杏仁,益元散,鬱金,煨石膏,桔梗,炒竹茹,川桂枝,通草,製半夏,澤蘭,元胡索,鮮佛手

白話文:

生杏仁、益氣散、鬱金、煅燒過的石膏、桔梗、炒竹茹、川桂枝、通草、炮製的半夏、澤蘭、元胡藤、新鮮佛手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