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沈(右),痛泄者久。今年風木在泉,秋冬以來,正當旺氣在木,痛痢日劇。自夏徂冬,泄痢輒帶鮮血,五日來腹痛尤甚,痛起之時,竟有不能支撐之勢。飲食入胃,上則痞阻,下則欲泄,心中怔悸,有難以名言之苦,其尤甚之時,似覺心神矇混,耳鳴頭暈。其痛於少腹為重。

白話文:

脈搏細弱,關脈兩邊緊繃。腹下兩側主肝,中間是衝脈。現在衝脈氣血不和,肝氣太旺,肝氣橫衝直撞,鬱悶生氣在體內,所以痛得特別厲害。氣往下沉為陰氣,往上升為陽氣,陽氣鼓動,心神受其影響,所以會莫名其妙地煩躁不安。只有在夏秋之交,便血帶血,這必定是因為體內濕熱交雜。現在疼痛發作如此猛烈,只有平肝調血,或許能控制肝氣暴戾的性質。

脈細而兩關俱弦。按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衝脈。今沖氣不和,肝木偏亢,其橫暴之氣,鬱怒衝突於中,所以一痛而其重若此也。夫抑而下者為氣,升而上者為陽,陽氣鼓盪,則心神為之搖撼,所以有懊憹莫名之狀也。惟於夏秋之間,便中帶血,此必有濕熱參雜其間。此時痛勢劇盛若是,惟有伐肝和營,或足以制其暴戾之性。

向有喉證,藥難飛渡。仿徐氏上下分治之法,湯丸並進,冀其不致痛極發厥為幸。

白芍(二錢甘草三分煎收),白蒺藜(三錢),甜廣皮(一錢),炒當歸(二錢),醋炒青皮(一錢),黃柏炭(八分),川連炭(三分),上徭桂(五分後三味研細米飲為丸烘乾開水下),

白話文:

杭白芍(2錢,與3分甘草煎煮後取湯液)

白蒺藜(3錢)

甜廣皮(1錢)

炒當歸(2錢)

醋炒青皮(1錢)

黃柏炭(8分研細)

川連炭(3分研細)

上窯桂(5分研細)

將後三味研磨成細末,用米湯調勻製成丸劑,烘乾後,以開水送服。

二診,昨投溫臟清腑,伐肝和營,自夜間至午,痛稍和平,而不能大定。其痛甚之時,以手按之,則勢稍緩,顯不在實痛之列。大便自利,猶然帶血,心中熱辣,時有難名之苦,𩞄雜而不能食。脈兩關俱弦,左寸虛微,尺部細澀,苔白浮糙。良以血去太多,木失涵養,致虛肝肆橫,下克脾土,上撼神舍,中流漸無砥柱,木乘土位,久而不復,延致入損之症也。再擬柔肝之體,而以和胃兼之。

白話文:

經過第二次診斷,昨天服用溫暖臟腑、清利腑氣、抑制肝氣、調和營血的藥物後,從昨晚到中午,疼痛稍微緩解,但無法完全平復。疼痛劇烈時,用手壓住會稍微緩解,顯然不屬於實證疼痛。大便仍然自利(稀便),帶有血絲,心中灼熱難受,時常有說不出的苦悶,無法進食。脈象兩關脈都弦細,左寸脈虛弱微弱,尺脈細小而澀,舌苔白色而浮糙。這是因為失血過多,肝木失去滋養,導致虛弱的肝氣橫行,向下侵犯脾土,向上撼動神志,中焦逐漸失去支撐,肝木乘虛侵佔脾土的位置,時間久了無法恢復,就會演變成氣血虧損的疾病。因此,再擬定以柔肝養肝為主,並兼顧調和胃氣的治療方案。

阿膠(二錢),烏梅肉(五分),半夏曲(二錢),茯苓(三錢),淮小麥(五錢),生地炭(四錢),淮山藥(四錢),當歸炭(二錢),橘白(一錢),大棗(劈開四枚),川雅連(三分吳萸湯炒),杭白芍(二錢炙草三分煎汁炒)

白話文:

  • 阿膠(10 公克)
  • 烏梅肉(2.5 公克)
  • 半夏曲(10 公克)
  • 茯苓(15 公克)
  • 淮小麥(25 公克)
  • 生地炭(20 公克)
  • 淮山藥(20 公克)
  • 當歸炭(10 公克)
  • 橘白(5 公克)
  • 大棗(4 枚,劈開)
  • 川雅連(1.5 公克,用吳茱萸湯炒)
  • 杭白芍(10 公克,用甘草汁炒製)

三診,投阿膠梅連湯出入,痛勢減輕,利下較爽,圊數亦疏。苔雖稠厚,而苔上之糙盡化,脈緩熱退。其為脾陰虧損,肝木勢橫,可以概見。藥既應手,再擴充之。

白話文:

現代中文譯本

謹慎出入,以免損壞草叢。

清阿膠(二錢),茯苓神(各二錢),炙烏梅(五分),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當歸炭(二錢),川雅連(醋炒三分),炒山藥(四錢),石榴皮(炙一錢五分),煅牡蠣(三錢),澤瀉(一錢五分),龍眼肉(四枚),杭白芍(二錢炙草三分煎汁炒),橘白(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去皮)、茯苓(去皮)、炙甘草、益母草(炒)、桂枝、醋(三分)、紅棗、炙陳皮、煅牡蠣、山藥、黨蔘、白芍(炙,三分)、當歸

四診,投藥之後,下利已減至二次,然未及二日,圊數又至五七次之多,色仍紫赤。良以濕熱之邪,留戀於腸腑屈曲之處,不能得楚,而脾陰早已暗傷。差幸肆橫之木漸平,劇痛大定。惟心中一痛,輒下鮮赤,心脾兼虧,致營液滲溢。再參補益心脾。

白話文:

四診後,服藥後,下痢已減至兩次,但不到兩天,排便次數又增加到五七次,大便顏色仍為紫紅色。這是因為熱毒之邪氣滯留於腸道彎曲處,無法得到宣洩,而陰氣已暗中受損。幸好木瓜平息了劇痛,心窩疼痛有所減緩。心窩仍有些疼痛,大便鮮紅,心營氣血同時受損,導致津液外溢。再次給予補益心營氣血的藥物。

吉林參(七分),廣木香(三分),半夏曲(鹽水炒二錢),鹽水炒橘白(一錢),朱茯神(三錢),炙烏梅(三分),遠志肉(甘草湯炒五分),生熟穀芽(各二錢),當歸炭(二錢),酸棗仁(二錢炒),真阿膠(一錢五分),土炒白芍(二錢)

白話文:

吉林參(7 分)

廣木香(3 分)

半夏曲(以鹽水炒,2 錢)

鹽水炒橘皮(1 錢)

朱茯苓(3 錢)

炙烏梅(3 分)

遠志肉(用甘草湯炒,5 分)

生熟穀物芽(各 2 錢)

當歸(炭化,2 錢)

酸棗仁(炒過,2 錢)

真阿膠(1.5 錢)

土炒白芍(2 錢)

五診,疊進補益脾陰,柔和肝木,下痢頓止,痛亦若失,胃亦漸開。半截病魔,卻於旬日,殊出望外,可慶可慶。惟舌苔未化,心中仍似有煩熱之意,脈細弦微數。還是濕熱未清之象。再從育陰之中,兼清濕熱。

白話文:

經過五步診斷,我逐步用補脾陰、調和肝木的方法治療,下痢和疼痛很快就停止,胃口也逐漸打開。半截的病魔在十天之內就消退了,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實在可喜可賀。只是舌苔還沒消退,心中似乎還有些煩熱的感覺,脈象細弦微數。這仍然是濕熱未清的徵兆。所以,我將繼續在涵養陰液的治療中,兼顧清利濕熱的藥物。

炒丹皮(二錢),黑豆衣(三錢),炒女貞子(三錢),薔薇露(一兩),茯苓(四錢),金石斛(四錢),廣橘紅(一錢),炒半夏曲(二錢),鮮谷露(溫沖一兩),川雅連(四分乾薑二分煎汁炒)

白話文:

  • 炒丹皮:2 錢
  • 黑豆衣:3 錢
  • 炒女貞子:3 錢
  • 薔薇露:1 兩
  • 茯苓:4 錢
  • 金石斛:4 錢
  • 廣橘紅:1 錢
  • 炒半夏曲:2 錢
  • 鮮谷露:1 兩(用溫水沖泡)
  • 川雅連:4 分(與乾薑 2 分煎汁後炒)

金(左),疹回之後,飲食過節,致腹痛泄瀉,身復發熱。轉痢則重。

黃芩(一錢五分),煨葛根(八分),桔梗(五分),生甘草(四分),南楂炭(三錢),枳殼炭(一錢),範志曲(二錢),木香(五分),白茯苓(三錢),炙內金(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白話文:


淡黃芩:1.5 克

煨葛根:0.8 克

桔梗:0.5 克

生甘草:0.4 克

南楂炭:3.0 克

枳殼炭:1.0 克

範志曲:2.0 克

木香:0.5 克

白茯苓:3.0 克

炙內金:1.5 克

廣皮:1.0 克

二診,升泄陷里之邪,痛痢仍然不止,里結後重,色白如凍,間帶赤膩,臍下拒按不納不飢,熱退不楚。脈象滑數,舌紅苔白。停食阻氣,遂令風邪濕熱,盡趨於下,轉成痢疾。兩次病傷,何堪經此波折。再擬苦辛開通法。

白話文:

經過第二次診察後,得知邪氣上衝下陷,腹痛腹瀉仍持續不斷,大便後腹脹沉重,顏色蒼白如冰,偶爾帶有暗紅色和黏膩狀,臍下拒按,不思飲食,發熱症狀沒有好轉。脈象滑數,舌頭紅潤,苔白。因飲食停滯,氣機阻滯,導致風邪濕熱全部向下運行,轉變為痢疾。兩次病情折磨,身體已經不堪負荷。現在擬定採用苦寒藥物通腑瀉下的方法。

淡芩(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廣鬱金(磨沖二分),真建曲(三錢),楂炭(三錢),枳實(一錢),茯苓(三錢),磨木香(三分),生草(三分),香連丸(七分先服分二次)

白話文:

  • 苦杏仁(1.5錢)
  • 白芍藥(1.5錢)
  • 廣鬱金(磨細後2分)
  • 神麴(3錢)
  • 山楂炭(3錢)
  • 枳實(1錢)
  • 茯苓(3錢)
  • 木香(磨細後3分)
  • 生草(3分)
  • 香連丸(7分,先分2次服用)

三診,疏通府氣,兼清濕熱,解出碎雜散糞。有形之積,已得疏化,理應痛止痢減。乃痢稍減疏,而少腹作痛,有加無已,且從白轉紅,黏膩之血,鮮紫雜下,火升顴紅,唇色如朱,神情委頓,穀粒不食。脈滑數轉為細弱,舌紅苔黃,近根脫液。有形之積雖化,而風濕熱從氣入血,血液耗殘,木失柔養,虛肝肆橫,所以少腹作痛更甚,以少腹居中為衝脈,兩旁屬肝也。擬酸甘柔潤養血。

白話文:

三診後,疏通了臟腑之氣,同時清除了濕熱,排出了碎雜不成形的糞便。有形的積滯已被疏化,理論上疼痛和腹瀉應該減輕。但現在腹瀉稍減,少腹卻疼痛加劇,而且從白色轉為紅色,黏膩的鮮血混著紫色的血排出,兩顴發紅,嘴脣像塗了硃砂,精神萎靡,吃不下飯。脈搏由滑數轉為細弱,舌紅苔黃,舌根附近有液體剝落。有形的積滯雖然清除了,但風邪濕熱侵入血液,導致血液虧耗,肝木失去滋養,虛弱的肝氣肆意發作,所以少腹疼痛加劇。因為少腹居於中間,屬於衝脈,兩側屬於肝經。因此,應該使用酸甘柔潤的藥物來滋養血液。

生地炭(四錢),當歸炭(二錢),阿膠珠(一錢五分),生熟草(各三分),川連炭(五分),丹皮炭(二錢),金銀花(各一錢五分),杭白芍(三錢),隔年香稻根鬚(五錢如無隔年者用香粳米百粒煎湯代水)

白話文:

生地黃炭化後(4錢),當歸炭化後(2錢),阿膠珠(1錢5分),生熟地黃(各3分),川連炭化後(5分),丹皮炭化後(2錢),金銀花(各1錢5分),杭白芍(3錢),隔年香稻根鬚(5錢,若無隔年者,則用香粳米100粒煎成湯代水)

四診,酸甘柔潤養血,痛勢稍緩,而下利不減。每交陰分,輒後重氣墜,頻痢不爽,其營液耗殘,略見一斑。然不納不飢,紅積之外,復有深黑如醬之物雜下,營液既虧,而腸胃濕熱鬱阻,不克宣通。前法再參苦辛開通,以冀濕熱宣化,而腸胃怫鬱開通是幸。

白話文:

四種症狀同時出現時,用酸性、甘甜、滋潤的藥物來養血,疼痛會稍微緩解,但腹瀉沒有好轉。每次進入陰分(下午或晚上),患者總是覺得沉重,氣息下墜,腹瀉不止,營液(體液)已經損耗,這一點顯而易見。但是,患者又不進食、不感到飢餓,除了鮮紅的便血外,還有深黑色、像醬一樣的東西混在便中。營液已經虧損,腸胃濕熱鬱結,不能暢通。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再加入苦味和辛味藥物來開通,希望濕熱可以被宣化,腸胃鬱結可以暢通,這樣就太好了。

當歸炭(二錢),炒丹皮(二錢),淡黃芩(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三錢),杭白芍(二錢),炒川連(五分),炒紅曲(一錢五分),香粳稻須(五錢),滑石塊(三錢),上徭桂(研後入二分)

白話文:

當歸炭(10 克),炒丹皮(10 克),淡黃芩(7.5 克),赤白苓(各 15 克),杭白芍(10 克),炒川連(2.5 克),炒紅曲(7.5 克),香粳稻須(25 克),滑石塊(15 克),上等瑤桂(研磨後加入 1 克)

五診,開通大腸怫鬱,痢數稍減,紅膩略退。但臨圊仍然腹痛,後重氣墜,不納不飢。脈數不爽,舌紅苔黃,唇口糜碎。腸胃濕熱鬱阻,胃濁蒸騰於上,所以不思納穀。腸中屈曲之處,亦為濕熱所阻,府氣不能宣通,所以後重氣墜不爽也。再苦辛通以開腸胃怫鬱。

白話文:

經過五診脈診和問診後,發現腸道堵塞、氣血鬱結,腹瀉次數稍有減少,舌苔發紅發膩的症狀也略有減退。但排便時仍有腹痛和後重感(排便不盡),而且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

脈象數而無力,舌頭發紅,苔呈黃色,嘴脣和口腔黏膜糜爛。這表明腸胃濕熱鬱積,胃部的濁氣上蒸,所以不想吃東西。腸道彎曲處也被濕熱阻滯,腑氣不能運行通暢,因此會有後重氣墜不爽的感覺。

治療方法:繼續使用苦寒藥物清熱通便,以疏通腸胃鬱結。

川樸(七分),廣皮(八分),枳殼(一錢),淡芩(一錢五分),香稻根鬚(五錢),木香(五分),檳榔(八分),茯苓(三錢),川連(酒炒五分)

白話文:

川椒(7克),陳皮(8克),枳殼(6克),黃芩(9克),香附根鬚(30克),木香(3克),檳榔(5克),茯苓(18克),連翹(用酒炒5克)

六診,疏通腸胃,胸中閉結之濁稍開,漸思納食,痢亦減疏。然仍腹痛後重,色赤仍如膏凍。脈象細數。厥陰伏熱乘脾,腸胃氣機皆阻。再擬苦辛開通,而泄厥陰伏熱。必得逐步退輕,方為順象也。

白話文:

根據六種診斷方法,疏通腸胃後,胸中的鬱結濁氣逐漸散開,逐漸有進食的慾望,痢疾也逐漸減少。但是仍然腹痛和大便黏滯,大便顏色仍然像膏狀凍狀。脈象細數。厥陰經的伏熱侵犯脾臟,腸胃氣機都被阻塞。再次考慮使用苦辛之藥通利,來宣瀉厥陰經的伏熱。一定要逐步地緩解症狀,這樣纔是順應病情的表現。

上廣皮(一錢五分),上川樸(七分),炮薑炭(二分),杭白芍(一錢甘草煎汁炒),製半夏(一錢半),炒丹皮(二錢),淡黃芩(一錢五分),川雅連(薑汁炒五分),茯苓(三錢),檳榔(六分磨)

白話文:

廣皮 (1.5錢)

川樸 (0.7錢)

炮薑炭 (0.2錢)

杭白芍 (1錢,用甘草汁炒過)

製半夏 (1.5錢)

炒丹皮 (2錢)

淡黃芩 (1.5錢)

川雅連 (0.5錢,用薑汁炒過)

茯苓 (3錢)

檳榔 (0.6錢,磨碎)

七診,赤積大退,痛墜略減。所下黃膩起沫者居多,沫屬於氣,黃屬於濕,還是濕熱怫鬱,欲開不開,蒸騰於胃。發熱顴紅,小溲渾濁。脈數,舌紅苔黃。泄化濕熱,疏通腸胃怫鬱,是目前之定局也。

白話文:

經過七次診察後,患者的紅腫積聚消退很多,疼痛感也減輕了一點。大便中多見黃膩起沫,沫狀屬於氣,黃色屬於濕氣,說明體內濕熱氣鬱結,想要發散卻無法發散,在胃中蒸騰。患者發熱,顴骨發紅,小便渾濁。脈搏數快,舌頭紅,舌苔黃。目前治療重點是清除濕熱,疏通腸胃的鬱結。

川雅連(五分),製半夏(一錢),廣木香(五分),淡乾薑(二分),苦桔梗(一錢),淡芩(一錢五分),葛根(一錢五分),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一錢五分),豆卷(三錢),炒紅曲(一錢五分),六一散(三錢包),鮮荷葉邊(炒黃三錢)

白話文:

川雅連(5克),炮製半夏(3克),廣木香(5克),炮製乾薑(2克),苦桔梗(3克),炮製黃芩(4.5克),葛根(4.5克),酒炒白芍(4.5克),赤茯苓、白茯苓(各4.5克),豆豉(9克),炒紅曲(4.5克),六一散(一個小包,約9克),炒黃的蓮荷葉邊(9克)

八診,赤積漸退,腹痛稍輕,痢數略減,後重氣墜亦鬆,胃氣甦醒,頗思飲食,山根青色亦退,皆屬轉輕之象。然痢雖減輕,身復發熱,一晝夜不能熟寐。脈數右大,舌紅苔黃。痧後少腹先覺不舒,山根色青,遂借飲食過節而成下痢,厥陰必有伏熱,其上中濕熱,因內虛而陷入於下。今腸胃怫鬱稍開,而濕熱充斥於三焦,所以熏蒸為熱。再仿協熱下痢治之。

白話文:

檢查八診,發現皮膚發紅積血逐漸褪去,腹部疼痛稍微緩解,腹瀉次數略有減少,下墜感也變鬆,胃氣有所恢復,開始想吃東西,鼻樑兩側的青色也退去,這些都屬於病情好轉的徵兆。

雖然腹瀉有所減輕,但身體又開始發熱,整晚不能安睡。脈搏數而有力,舌紅苔黃。

痧氣過後,腹部先有不適感,鼻樑兩側發青,然後進食過度而導致腹瀉,說明厥陰經中必定有潛伏的熱邪,而中上焦也有濕熱,由於內虛而下陷。

現在腸胃的鬱結稍微打開,而濕熱充斥在三焦,所以燻蒸而化為熱症。繼續按協熱下痢的治療方法處理。

白頭翁(二錢),北秦皮(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益元散(包一錢五分),杭白芍(一錢),川黃柏(一錢五分),川雅連(四分),淡黃芩(一錢五分),辰燈心(三尺)

白話文:

  • 白頭翁:2 錢
  • 北秦皮:1.5 錢
  • 朱茯神:3 錢
  • 益元散(包):1.5 錢
  • 杭白芍:1 錢
  • 川黃柏:1.5 錢
  • 川雅連:0.4 錢
  • 淡黃芩:1.5 錢
  • 辰燈心:3 尺

九診,邪從上中陷入於下,仍使邪還上中,不表而汗,熱勢因而大退,痢亦大減,後重已松,腹痛漸止,胃納大起。種屬轉機。守效方再望應手。

白話文:

在「九種診脈法」中,邪氣從上焦和中焦侵入下焦,應使邪氣重新回到上焦和中焦,不發汗而發熱,熱勢因此大幅消退,痢疾也大幅減少,大便不順暢的情況已經緩解,腹痛逐漸停止,胃口大開。這是病情出現了轉機。按照原有的藥方再治療一段時間,應能見到顯著效果。

白頭翁(二錢),川雅連(五分),淡芩(一錢五分),川黃柏(一錢五分),茯神(三錢),生薏仁(三錢),辰燈心(三尺),益元散(三錢包),北秦皮(一錢五分),白芍(八分)

白話文:

白頭翁(2 錢)

川雅連 (5 分) 淡芩 (1 錢 5 分) 川黃柏 (1 錢 5 分) 茯神 (3 錢) 生薏仁 (3 錢) 辰燈心 (3 尺) 益元散 (3 錢包) 北秦皮 (1 錢 5 分) 白芍 (8 分)

左,便利雖止,而肛門如墜,迸迫不舒。服升補之藥,下墜不退,脈濡且滑。此濕熱壓滯,府氣下墜。宜苦泄法。

白話文:

方便地釋放被困在灌腸液或潮溼的物體中

白朮,枳殼,赤白苓,澤瀉,桔梗,防風,製半夏,豬苓,上徭桂(三分),炒黃柏(七分),川連(三分三味研末為丸服)

白話文:

臺白朮、枳殼、赤白茯苓、澤瀉、桔梗、防風、製半夏、豬苓、上等肉桂(三分)、炒黃柏(七分)、四川連翹(三分,三味研磨成末製成丸子服用)。

章(左),痢經數月,而臨圊仍然腹痛,當臍動躍,足厥不溫,痢色雖赤,而殷淡不鮮。良以脾陽暗傷,濕積未楚。擬補臟疏腑。

白話文:

一位姓章的患者,腹瀉持續數月,每次上廁所時仍會腹痛,肚臍周圍有異常蠕動,腳趾冰冷,腹瀉物顏色雖然是紅色,但呈淡紅色,不鮮豔。看來是脾臟陽氣暗中受損,濕氣積滯未清。治療方式應當補益腸胃功能。

於朮,白芍,炙草,奎黨參,木豬苓,當歸炭,枳實,茯苓,炮姜,木香,澤瀉,木香檳榔丸

白話文:

於朮:消滯利尿的草藥

白芍:滋養肝血的中藥

炙草:補氣健脾的中藥

奎黨參:補氣的中藥

木豬苓:利尿消腫的中藥

當歸炭:補血活血的中藥

枳實:行氣化痰的中藥

茯苓:利尿健脾的中藥

炮姜:溫中散寒的中藥

木香:理氣止痛的中藥

澤瀉:利尿通淋的中藥

木香檳榔丸:消檳榔瘴氣的丸藥

馮(右),下痢稍疏,而腹痛仍甚。氣濕鬱阻將成噤口。

川樸,砂仁,炒紅曲,六一散,赤砂糖(炒枯研細入煎),木香,白芍,廣皮,烏藥,茯苓,澤瀉,荷葉

白話文:

川貝、砂仁、炒紅麴、六一散、炒至焦糖色研磨後加入藥湯、木香、白芍、廣橘皮、烏藥、茯苓、澤瀉、荷葉

此方專治血痢,妙在赤砂糖。師云、小腸火府,砂糖入之糖性黏滯,故炒枯用之。(正蒙志)

趙(左),下痢氣墜後重略鬆,右脈結代較和。其色猶帶赤膩。的屬濕熱之邪尚盛。雖見轉機,尚不足恃。

參鬚,滑石,白芍,淡乾薑,川連,香稻根鬚,當歸(炒),淡芩,豬苓,砂仁,木香

白話文:

  • 黨參鬚:增強元氣,補益脾胃

  • 滑石: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 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

  • 淡乾薑: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 川連: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 香稻根鬚:利尿消腫,清熱化濕

  • 當歸(炒):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淡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豬苓:利尿消腫,清熱化濕

  • 砂仁:理氣健脾,化濕止瀉

  • 木香:理氣止痛,調經止帶

席(左),疏補兼施,百次以外之痢,漸減至二十餘行,臍下按痛,已得全化,不可不謂起色。無如氣怯懶言,頻頻噦惡,不能飲食。脈細無神,大有雀啄之意。良以食滯通行,而暑濕熱沖斥三焦,致胃氣遏伏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較昨雖有起色,正虛病實,猶於大局無裨。

白話文:

使用疏補兼施的方法,持續治療百次以上,腹瀉次數逐漸減少至二十多次。臍下按壓的疼痛,已經完全化解,不能不說是有所好轉。然而,患者氣虛不振,懶得說話,經常感到噁心反胃,不能進食。脈象細小無力,有如雀啄。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在體內,導致暑濕熱氣侵犯三焦,造成胃氣受阻,脾氣也因此受阻。雖然比昨天有所好轉,但虛弱的病因仍然存在,實證還沒有完全解決,對整體病情並無太大幫助。

參條(一錢),炒川連(五分),廣陳皮(一錢),水炒竹茹(一錢),廣木香(五分),生薑汁(一匙),茯苓(三錢),藕汁(一兩隔湯燉熱沖),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嘔惡甚,先用石蓮川連以止嘔。

白話文:

臺參(1錢),炒川連(5分),廣陳皮(1錢),水炒竹茹(1錢),廣木香(5分),生薑汁(1匙),茯苓(3錢),藕汁(1兩,隔水燉熱後沖入),白粳米少許,將這些藥材煎煮後代水。

如果嘔吐嚴重,先用石蓮和川連來止嘔。

二診,病稍起色。用生薑瀉心湯

三診,痢漸減疏,肛門澀滯,亦已爽利,裡急亦鬆,噁心亦定,脈亦起。

川雅連(五分),半夏(一錢五分),砂仁(七分),鮮竹茹(一錢),赤白苓(各二錢),甜廣皮(一錢),淡芩(一錢五分),滑石(三錢),鮮生薑(四錢),香稻根(一兩五錢),藕(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川雅連: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

鮮竹茹:一錢

赤茯苓、白茯苓:各二錢

甜甘草皮:一錢

淡芩: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鮮生薑:四錢

香稻根:一兩五錢

藕:一兩五錢(煎湯代替水)

此證至後痛痢均減,竟仍不起,正虛也。(清儒附註)

邱(左),向有痔墜裡急,茲則下痢不爽。此暑濕熱鬱阻腸中,而成滯下,癖染紫霞,未可與尋常並論。

廣皮,砂仁,枳殼,白芍,生草,香連丸,木香,滑石,川樸,黃芩,生薏仁

袁(左),下痢傷陰,濕熱盡行化燥。便利雖不甚盛,而口舌糜腐滿布。將至虛脫。擬救陰之中,兼清濕熱。

清阿膠,炒鬆生地,金石斛,茯苓,橘紅,川雅連,水炒竹茹,白荷花露佛手露(各溫熱過口),上濂珠(三分),川貝(四分),上西黃(四釐三味研細吹口)

白話文:

將阿膠淨化、炒鬆生的生地、金石斛、茯苓、橘紅、川雅連、水炒竹茹、溫熱過的白荷花露、佛手露(以上均溫熱服用)、研磨過的濂珠(三分)、川貝(四分)、研磨成細末的上西黃(四釐,約0.04克),吹入口中。

某,下痢雖不甚盛,而肛門火熱,所下之物,臭穢異常,白腐滿布,今白色皆轉深黃。此皆濕熱化燥,陰津告竭,車薪杯水,勢難與造化爭權也。

白話文:

我這個病人,雖然拉肚子不算太嚴重,但是會有嚴重的便意,排出的便便非常臭,還有大量的白色腐敗物,最近這些便便都變成深黃色了。這些情況都屬於體內溼熱,體液不足,就像用車子載柴火,卻只有杯子裡的水可以救火,難以對抗病痛。

西洋參(三錢),北沙參(六錢),生扁豆(三錢),淡黃芩(一錢五分),大麥冬(三錢),金石斛(四錢),粉丹皮(二錢),川雅連(七分),白荷花露,佛手露(各一兩沖)

白話文:

西洋參(15克),北沙參(30克),生扁豆(15克),淡黃芩(7.5克),大麥冬(15克),金石斛(20克),粉丹皮(10克),川雅連(3.5克),白荷花露、佛手露(各500毫升沖泡)

左,瘧後下痢,腹痛甚劇。脈細,苔白質掯。有形之積,無形之氣,郁阻府中。宜為溫通。

範志曲,川樸,砂仁,木香,上湘軍,青陳皮,楂炭,附片,茯苓

高,痢疾之後,脾虛濕滯。腰脊不舒,面帶微腫。茲則食入運遲,時多沉睡。脈細不爽。此皆脾為濕困,脾土旋運不及。久恐有脹滿之虞。

白話文:

高某人,得了痢疾後,脾氣虛弱,濕氣滯留。腰背不適,臉上浮腫。這時,食物消化緩慢,經常昏昏沉沉地睡覺。脈象細弱無力。這些都是因為脾氣受濕邪困阻,脾土運化不及時造成的。如果長時間拖延,恐怕會有腹脹滿脹的隱憂。

川樸(一錢),枳實(一錢),白朮(一錢枳實同炒),連皮苓(五錢),砂仁(七分),廣皮(一錢),香附(二錢),澤瀉(一錢五分),小溫中丸(三錢)

白話文:

川貝母(1錢),枳實(1錢),茯苓(5錢),砂仁(7分),陳皮(1錢),香附(2錢),澤瀉(1錢5分),小溫中丸(3錢)

徐(左),痢後氣滯下墜,每至小溲,輒漏糞水。此中氣不足,清陽淪陷。擬升補之。

大有耆,於朮,茯苓,炙升麻,生熟穀芽,上安桂,黨參,廣皮,白芍

此補中益氣也。服之效,後用三奇散加砂苓薏澤術木香,續用五苓散方全愈。(正蒙附志)

白話文:

這種湯劑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服用後見效,之後再使用三奇散加上砂仁、苓米、薏苡仁、白朮、木香等藥物,接著再使用五苓散配方,便可痊癒。(出自《正蒙附志》)

邵(左),下痢之後,濕熱未清,暑濕蒸動,致下痢復作,色赤黏膩,臨圊腹痛。休息情形也。勢難急切從事。

枳殼,廣皮,川樸,廣木香,當歸炭,澤瀉,砂仁,茯苓,酒炒白芍

朱(右),久痢不止,臨圊仍痛。濕熱伏留腸胃屈曲之處。休息情形也。

臺冬朮,川連炭,白芍,陳皮,上湘軍(酒炒後入),當歸炭,丹皮炭,木香,澤瀉,茯苓

王(左),數年前曾經下痢,雖經治愈,然每至夏秋,濕熱蒸動,其痢輒發。脈沉而滑。此濕熱伏留腸胃,根蒂未清,所以觸之即動也。當以通為止。

白話文:

王(左),幾年前曾經腹瀉,雖然治癒了,但是每到夏秋季節,濕熱上蒸,腹瀉的症狀就會復發。他的脈象沉滑。這是因為濕熱潛伏在腸胃,根源沒有清除,所以稍微誘發就會發作。應當用通泄的方法止瀉。

廣木香,澤瀉,川樸,川連,生熟薏仁,赤白苓,廣皮,砂仁,炮姜

裘(右),休息痢遷延數載,臨圊作痛。此濕熱伏留腸胃屈曲之處,血液由里耗損,天癸自然不行,恐難以此而便為孕象也。脈細不爽。先為疏通。

白話文:

裘(姓氏),患有休息痢已經好幾年了,每次上廁所都疼痛。這是濕熱之氣鬱結於腸胃曲折處,導致氣血內耗,月經自然不會到來,恐怕無法因此而懷孕。脈象細弱不流利,先通調氣血。

丹皮,砂仁,香附,炮姜,澤瀉,赤白苓,當歸炭,廣皮,木香,川連,白芍

鄒(左),痢成休息,色赤黏膩。脈濡微滑,苔白心黃。此濕熱鬱阻大腸屈曲之處。病久邪深,不能一蹴而幾也。

白話文:

腹瀉成形、頻繁排便,糞便呈黏稠的紅色。脈搏細弱緩慢,舌苔白色,舌根發黃。這是由於濕熱阻滯在大腸彎曲處。病情已久,邪氣深入,不能一下子痊癒。

炙綿耆,奎黨參,醋炙升麻,訶黎勒,廣皮,當歸炭,野於朮,醋炒柴胡駐車丸(三錢)

白話文:

炙乾的山藥

新鮮的黨參

用醋炒過的升麻

訶黎勒

廣皮

烤過的當歸

乾燥的蒼朮

醋炒過的柴胡

駐車丸(9克)

陳(右),痢成休息,臨圊仍痛。脈濡而滑。此濕積伏留大腸屈曲之處。暫為疏通。

炒川連(五分),於朮(一錢五分),黨參(二錢),枳實(一錢),湘軍(二錢炒),當歸炭(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雲苓(四錢),炮姜(三分)

白話文:

川連(5 克),白朮(15 克),黨參(20 克),枳實(10 克),炒湘軍(20 克),當歸炭(15 克),白芍(15 克),茯苓(40 克),炮姜(3 克)

二診,疏通腸胃,臨圊仍然腹痛,膿血稠膩,而大便依然結燥。良以久痢陰傷,臟陰愈虧,則腑陽愈燥。和陰之中,仍開濕熱。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疏通了腸胃,但是上廁所時腹部仍然疼痛,膿血黏稠,而且大便仍然乾結。這是因為長期痢疾損傷了陰分,臟腑的陰分越虧損,腑陽就會越燥熱。在調和陰分中,仍然會導致濕熱。

當歸炭(二錢),生地炭(三錢),火麻仁(三錢),白芍(甘草湯炒一錢五分),地榆炭(二錢),丹皮炭(二錢),栝蔞仁(四錢),阿膠(一錢五分),上徭桂(三分),川黃柏(一錢五分),川連(三分三味研細末米飲為丸曬乾先服)

白話文:

  • 當歸炭(12 克)
  • 生地炭(18 克)
  • 火麻仁(18 克)
  • 白芍(炒用甘草湯 9 克)
  • 地榆炭(12 克)
  • 丹皮炭(12 克)
  • 栝蔞仁(24 克)
  • 阿膠(9 克)
  • 上等肉桂(2 克)
  • 川黃柏(9 克)
  • 川連(2 克,研磨成細粉,加水調配成丸狀,曬乾後服用)

三診,養臟之陰,開腑之結,大便減少一次,膿血亦稀。其為臟陰不足,腑陽有餘,可無疑義。前法再進一步。

炒阿膠(二錢),當歸炭(二錢),地榆炭(二錢),炒槐花(二錢),火麻仁(三錢),大生地(四錢),丹皮炭(二錢),栝蔞仁(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二分同炒)

白話文:

炒阿膠(10 克),當歸炭(10 克),地榆炭(10 克),炒槐花(10 克),火麻仁(15 克),大生地(20 克),丹皮炭(10 克),栝蔞仁(15 克),白芍(7.5 克),甘草(1 克,與白芍同炒)

方維卿,投劑之後,合夜甚安,至今午後呃忒又盛,下痢肛門火熱滯墜,小溲熱痛。脈數左尺堅硬,苔白質紅。痰滯較化,故得胃中之熱氣暫平。而下焦之火挾熱上衝,所以肺胃之氣,欲從下降而不能降,至成彼此鼓激之局。忌款未退仍在危地也。

白話文:

方維卿在服藥後,整夜都覺得很平安。但到了今天下午,噁心嘔吐的症狀又嚴重了,而且還出現腹瀉、肛門灼熱疼痛、小便熱痛的情況。他的脈搏數且有力,尤其左手尺脈較硬,舌苔白而舌質紅。

痰液阻塞較為緩解,所以胃中的熱氣暫時平息了。但下焦的火氣挾帶著熱氣向上衝,導致肺胃之氣想要下降卻不能下降,最後形成彼此激勵對抗的局面。現在症狀還沒有消失,仍然處於危險的狀態。

生熟白芍(各一錢),廣皮(一錢),砂仁(七分),炒竹茹(一錢),滋腎丸(三錢),生熟木香(各三分),川連(五分),吳萸(一分川連同炒),磨刀豆子(四分)

白話文:

  • 生白芍 1 錢

  • 熟白芍 1 錢

  • 廣皮 1 錢

  • 砂仁 7 分

  • 炒竹茹 1 錢

  • 滋腎丸 3 錢

  • 生木香 3 分

  • 熟木香 3 分

  • 川連 5 分

  • 吳茱萸 1 分 (與川連同炒)

  • 磨刀豆子 4 分

二診,宣肺氣之痹,原欲行其上而下脘通降也。乃呃忒仍然不止,中脘結痹不舒,沃出痰涎,呃方暫定。下痢頻頻。脈數,右關沉糊。良以暑濕熱三氣鬱阻腸胃不化,熱迫於下,致濕熱之氣,俱結於上。胃中之陽氣不通。痢證之忌象頻見,敢云治乎。不得已仿附子瀉心法。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目的是宣通肺氣瘀滯,原本希望疏導肺氣往下走,同時讓中脘通暢、降氣。但沒想到嗝逆仍然沒有停止,中脘氣機鬱結不通,只好吐出痰涎,嗝逆才暫時平息。但腹瀉卻頻繁發生。脈象數,右關沉而渾濁。仔細思考,應該是暑、濕、熱三種氣鬱結在腸胃,無法化開,熱氣迫於下部,導致濕熱之氣都鬱結在上部。胃中的陽氣不通暢。腹瀉證狀的危急徵象頻頻出現,怎麼敢說可以治好呢?不得已只能仿照附子瀉心的方法治療。

熟附子(五分),川連(薑汁炒五分),木香(五分),橘皮(一錢),炙柿蒂(四個),公丁香(三分),赤白苓(各二錢),乾薑(五分),豬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竹茹(一錢)

白話文:

熟附子(10 克),川連(用薑汁炒過,10 克),木香(10 克),橘皮(3 克),炙柿蒂(4 個),公丁香(6 克),赤白苓(各 6 克),乾薑(10 克),豬苓(6 克),澤瀉(4.5 克),竹茹(3 克)

三診,呃逆較疏,仍然不止,下痢較爽,溲略通利。脈象稍稍有神。木邪素旺,暑濕熱鬱阻腸中,胃府失於通降,遂失清升濁降之常。仍在險途。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治,打嗝較為緩解,但仍未停止,腹瀉較為暢快,小便稍有通暢。脈象略微有力。體內的木邪一直旺盛,暑濕熱氣鬱積於腸道,胃部失去了降濁升清的正常功能。情況仍然十分危險。

臺參鬚(另煎沖八分),炒川雅連(四分),製半夏(三錢),刀豆子(磨沖三分),茯苓(四錢),枳實(一錢),炒淡乾薑(五分),橘皮(一錢五分),竹茹(薑汁炒一錢),公丁香(三分),上徭桂(三分),柿蒂(二枚三味共研細末飯丸藥湯送下)

白話文:

臺參鬚(先煎後沖,剩八分)

炒川雅連(四分)

製半夏(三錢)

刀豆子(磨粉沖泡,三分)

茯苓(四錢)

枳實(一錢)

炒淡乾薑(五分)

橘皮(一錢五分)

竹茹(用薑汁炒,一錢)

公丁香(三分)

上徭桂(三分)

柿蒂(兩枚。以上三味藥研成細末,用飯丸送服,佐以湯藥)

按師常云、維卿之恙,後審知其有停飲,用沉香黑醜二味見功,此法外之法也。下方丁香徭桂黑丑三味,固以有酸水泛出而用,然治法之神,殆得子和氏三昧者矣。(清儒附註)

白話文:

據老師說,維卿的疾病是由於體內停留的水飲所導致,使用沉香和黑醜這兩種藥物取得了效果,這是外部療法。下方的丁香、徭桂、黑醜三種藥物主要是用來治療由酸水溢出引起的問題,但其治療方式有一種接近子和氏治療三昧的感覺。(清儒附註)

四診,呃忒下痢俱減,神情亦略起色,脈沉略起,然脘中時仍阻塞,並有酸水泛出。良以平素所有之寒,阻遏中陽,致氣血鼓激,胃氣逆沖。既稍有轉機,不得不竭人力,以希造化。

白話文:

經過四種診斷方法,嘔吐腹瀉都減輕了,精神狀態也稍微好轉,脈搏微弱但稍有起色,但是胸腹仍時常感覺堵塞,伴有酸水泛出。這是由於平時積累的寒氣阻滯了體內的陽氣,導致氣血激動,胃氣上逆。現在已經有了轉機,必須盡力而為,期待病情好轉。

臺參鬚(另煎六分),鮮生薑(洗切一錢),製半夏(三錢),茯苓(五錢),煨木香(五分),公丁香(三分),上徭桂(四分),黑醜(三分後三味研細末飯丸薑湯下)

白話文:

  • 臺參鬚(另煎取六分)

  • 鮮生薑(洗淨切片,1錢)

  • 製半夏(3錢)

  • 茯苓(5錢)

  • 煨木香(5分)

  • 公丁香(3分)

  • 上徭桂(4分)

  • 黑醜(3分,後三味研磨成細末,用飯團和薑湯服下)

五診,呃止兩日,而下痢仍然不減,腹痛溲少,糜黃甚臭。脈微數。上寒下熱,而又未便苦寒。姑以輕劑擴清火府。

白話文:

連續嘔吐超過兩天,但腹瀉仍未減輕,腹痛,尿液量少,大便呈糊狀且臭味很重。脈搏微弱而頻數。上部寒冷,下部發熱,但又不宜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暫且用溫和的藥劑來清熱通便。

炒紅曲(二錢),砂仁(七分),豬苓(二錢),滑石(四錢),赤白苓(各二錢),鮮荷葉(一角),甘草(二分),廣皮(一錢),木香(五分),沉香(三分),血珀(五分二味研細先服)

白話文:

紅麴(2錢),砂仁(7分),豬苓(2錢),滑石(4錢),赤白茯苓(各2錢),新鮮荷葉(1角),甘草(2分),廣皮(1錢),木香(5分),沉香(3分),血珀(5分,研磨成細末,先服用)

六診,胃納稍起,小溲略通。昨藥進後,其痢甚暢,旋即止住有數時之久,至晚又痢不爽。良以濕熱之郁阻者,既開復痹。姑再開通。

白話文:

六種診斷方法中,食慾略有恢復,小便稍微通暢。昨天的藥服用後,腹瀉非常暢快,隨即停止了一段時間,到了傍晚又開始腹瀉不通暢。這是因為濕熱鬱結,現在已經解除。暫且再繼續疏通。

廣皮,砂仁,木香,薏仁,花檳榔,赤白苓,澤瀉,川樸,香連丸(藥汁送),炒枯赤砂糖(四錢),松蘿茶(三錢),白蘿蔔汁(半杯沖),陳關蟄(七錢上四味煎湯代茶)

白話文:

廣陳皮、砂仁、木香、薏仁、檳榔花、赤苓、白苓、澤瀉、川樸,用香連丸藥汁送服。

炒焦的赤砂糖(四錢)、松蘿茶(三錢)、白蘿蔔汁(半杯沖服),煎煮成湯,加入陳關蟄(七錢),代替茶飲用。

七診,胃氣漸開,痢亦漸疏,而時有欲痢之意。還是濕熱之郁,氣機不能開通。再苦辛開通。

赤白苓,木豬苓,木香,砂仁,澤瀉,陳皮,生薏仁,滑石塊,上徭桂(三分),炒川連(三分),炒黃柏(一錢三味研細末米飲糊丸藥汁送下)

白話文:

赤白茯苓、木豬苓、木香、砂仁、澤瀉、陳皮、生薏仁、滑石粉、上等桂皮(用米漿打成細末)、炒川連(用米漿打成細末)、炒黃柏(研細末為一錢三種,用米漿拌勻做成丸藥,用藥水送服)

某,苦辛以合化,淡滲以導濕,亥子之交,小溲即多,且極清利,獨後重仍不能除。良以氣虛之甚,清陽之氣,淪墜不舉,非然者,何以宣通府氣,導滯祛濕,並不足以挫其壓墜之勢,而後重於子後必甚。惟向有麻瞀昏暈之本病,非方家意會之所及,斷不敢言升舉耳。其實上越之陽,起於肝木,而淪陷之陽,出於脾胃,風馬牛不相及也。

白話文:

這位患者,用苦辛藥材配合,性質清淡的滲利藥材引導濕氣排出體外。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小便增多而且非常清澈利便,但小便後殘留感依舊無法消除。這是因為氣虛非常嚴重,真正的陽氣沉降不升,造成陽氣不足,所以無法疏通臟腑之氣,消除濕氣,自然無法抵擋陽氣沉降的力量,導致後重在凌晨1點後更為嚴重。但患者過去有麻木昏眩的老毛病,不是一般醫生所能體會的,所以不敢貿然使用升舉陽氣的藥物。其實,往上升的陽氣源於肝木,而往下沉的陽氣則由脾胃而來,兩者並無關聯。

用東垣先生法以覘動靜,姑勿過劑,以留餘地。

上有耆(二錢),生於術(一錢五分),炙升麻(三分),炙草(三分),白歸身(二錢),大兼參條(一錢),炙柴胡(四分),廣皮(七分)

白話文:

生甘草:2 錢

生術:1 錢 5 分

炙升麻:3 分

炙艾草:3 分

白芍藥:2 錢

大黨參:1 錢

炙柴胡:4 分

陳皮:7 分

改方加戊己丸

左,休息痢疾,每因濕熱逗留而成,其紅赤之物,都緣濕熱迫傷營分。然邪郁大腸,安有久而不去,不腹痛、不後重之理。今並不身熱,不腹痛、不後重,其血液時止時來,而脈象常帶細數,又安有不發熱而脈數之理。所以然者,以痢傷脾陰,脾為統血之帥,脾陰不能統攝,血液滲溢,其紅膩之物,即隨時而見。前用補益藏陰,服之頗適,藥既應手,毋庸更張。

白話文:

腹瀉後遺症,通常是由濕熱停滯所致。糞便中的紅赤物體,都是因為濕熱侵犯血脈所致。然而,如果邪氣停留在大腸中,不可能長時間不去,而且不會有腹痛、便後不爽的道理。現在患者沒有發燒、腹痛、便後不爽,但是糞便中出現的血液時有時無,而脈象經常細而數。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沒有發燒卻脈數的原因。這是因為腹瀉傷及了脾陰,而脾主管血液的運化,脾陰不足不能統攝血液,導致血液滲出,所以纔出現紅膩的物質。之前使用補益脾陰的藥方,患者服後感到效果良好。既然藥方已見效,就不用更改。

當歸炭(一錢五分),人參鬚(另煎沖七分),生薑(二錢打汁炒生地渣),炙草(四分),茯苓神(各二錢),木瓜皮(炒一錢五分),淮山藥(二錢),白芍(土炒一錢五分),大生地(四錢打汁炒生薑渣),黑大棗(二枚)

白話文:

當歸炭:1.5錢

人參鬚:7分(另用熱水沖泡)

生薑:2錢(搗汁與生地渣一起炒)

炙草:4分

茯苓:2錢

木瓜皮:1.5錢(炒過)

淮山藥:2錢

白芍:1.5錢(土炒過)

大生地:4錢(搗汁與生薑渣一起炒)

黑大棗:2顆

榮(右),交節痢數增多。氣虛而濕熱留戀,補瀉兩難,姑用七補三瀉,以覘動靜。

炙綿耆(二錢),茯苓(四錢),廣木香(五分),升麻(醋炒四分),炒於朮(一錢五分),訶黎勒(三錢),廣皮(一錢),柴胡(醋炒五分),黨參(二錢),生熟草(各一分)

白話文:

炒過的黃耆(2錢),茯苓(4錢),廣木香(0.5錢),醋炒升麻(0.4錢),炒過的蒼術(1.5錢),訶黎勒(3錢),廣皮(1錢),醋炒柴胡(0.5錢),黨參(2錢),生、熟地黃(各1錢)

二診,痢數稍減,其為氣虛可見。前法再進一步。

炙綿耆(三錢),訶黎勒(二錢煨),黨參(三錢炒),炮姜(三分),炒川連(三分),歸身炭(二錢),野於朮(二錢炒),澤瀉(一錢五分),真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生熟草(各二分),茯苓(三錢)

白話文:

黨參,炙耆(三錢),炒川連,生熟草(各二分),訶黎勒(二錢煨),炒野於朮(二錢),炮姜(三分),茯苓(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歸身炭(二錢),蛤粉炒真阿膠(一錢五分)

三診,脈症相安,再守效方出入。

炙上耆,黨參,炒於朮,茯苓,駐車丸,菟絲子,柴胡,炙升麻,廣皮

四診,下痢雖減,而有時仍帶黏膩。腸胃濕熱留戀,脾陽不能升舉。前法再進一步。

炙綿耆(三錢),阿膠珠(二錢),黨參(三錢),炮姜(四分),訶子肉(煨二錢五分),炒川連(四分),於朮炭(二錢),茯苓(四錢),炙草(三分),當歸炭(一錢五分)

白話文:

炙黃耆(9克),阿膠珠(6克),黨參(9克),炮製生薑(1.2克),煨訶子肉(7.5克),炒川楝子(1.2克),於朮炭(6克),茯苓(12克),炙甘草(0.9克),當歸炭(4.5克)

張(右),氣撐腹痛下痢。濕熱化燥傷陰,脈虛喉舌起腐。深入重地,圖治為難。

炒川連(三分),當歸鬚(一錢五分),川石斛(五錢),炒鬆麥冬(一錢五分),北沙參(五錢),淡黃芩(酒炒一錢),云茯神(三錢),丹皮炭(一錢五分),戊己丸(一錢五分二露送下),野薔薇露(一兩),白荷花露(一兩)

白話文:

炒川連:三分

當歸鬚:一錢五分

川石斛:五錢

炒鬆麥冬:一錢五分

北沙參:五錢

淡黃芩(炒酒):一錢

雲茯神:三錢

丹皮炭:一錢五分

戊己丸:一錢五分(以露水送下)

野薔薇露:一兩

白荷花露:一兩

二診,糜腐大退,痢亦略疏,而腹仍作痛。濕熱稍化,陰液漸能上升,而有形之積,猶然內阻。雖見轉機,未為穩妥。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時,腐敗糜爛的程度大幅消退,痢疾也稍有緩解,但腹部仍然疼痛。濕熱之氣稍微化解,體內的陰液逐漸上升,但有形的積聚仍然阻礙在內。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還不算穩定。

磨枳實(六分沖),酒炒淡芩(一錢五分),炒北沙參(四錢),川雅連(土炒三分),川石斛(四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炒範志曲(三錢),磨檳榔(三分沖),鮮佛手露(一兩沖),野薔薇露(一兩沖)

白話文:

磨枳果實(六分,用開水沖泡)

酒炒淡竹葉(一錢五分)

炒北沙參(四錢)

土炒川雅連(三分)

川石斛(四錢)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炒麥芽曲(三錢)

磨檳榔(三分,用開水沖泡)

鮮佛手露(一兩,用開水沖泡)

野薔薇露(一兩,用開水沖泡)

左,下痢兜澀太早,以致濕熱傷營,便痢紫黑。蒸濕成痰,痰多咳嗽。上下交困,久虛之體,恐不能支。

丹皮炭,南楂炭,炒槐花,前胡葶藶子,川連炭,延胡索,白桔梗,茯苓,澤瀉

白話文:

丹皮炭:將丹皮煅燒成炭。

南楂炭:將山楂煅燒成炭。

炒槐花:將槐花炒至焦黃。

前胡:使用前胡的根。

葶藶子:使用葶藶的種子。

川連炭:將川連煅燒成炭。

延胡索:使用延胡索的根。

白桔梗:使用白桔梗的根。

茯苓:使用茯苓的根。

澤瀉:使用澤瀉的根。

二診,紫黑之血已退,而下痢仍然不止。的是濕熱傷營。前法兼益脾腎。

野於朮,茯苓,川連炭,破故紙,生熟木香,丹皮炭,廣皮,炮薑炭,菟絲子,蓮子

白話文:

野於朮: 野生的朮草

茯苓: 茯苓

川連炭: 燒焦的川連

破故紙: 揉碎的舊紙張

生熟木香: 生的和炒熟的木香

丹皮炭: 燒焦的丹皮

廣皮: 柚子皮

炮薑炭: 燒焦的乾薑

菟絲子: 兔絲子的種子

蓮子: 蓮子的種子

某,噤口大勢,較前雖減,然臨圊依然痛墜,節骱作燒,糜飲入口,輒欲反出上齶兩腮唇口糜腐滿布。然又並不甚濁。脈數滑。久按少情。此濕熱內郁,下則壓墜府氣,上則熏灼傷陰。有厥脫之虞。擬清燥並行,甘苦合化法。備請商進。

白話文:

某某,口腔潰瘍大面積,比以前雖然有所減輕,但是排便時仍然疼痛難忍,小腹有灼熱感,喝水後,欲嘔逆,上顎和兩邊嘴脣、口腔內潰爛明顯。但是潰瘍又不太嚴重。脈搏數次有力,按壓後時間稍長。這是由於體內熱氣鬱結,下壓大腸,上傷胃陰。有輕微發燒的情況。應當採取清熱燥濕、甘苦相濟的方法。請您提供具體的藥方。

南沙參(炒黃四錢),金石斛(三錢),淡芩(一錢五分),法半夏(一錢五分鹽水炒),赤白苓(各二錢),廣橘白(一錢),滑石塊(三錢),川連(五分),方通(八分),白荷花露(一兩),佛手露(一兩二味溫過藥)

白話文:

炒黃南沙參(四錢),金石斛(三錢),淡味黃芩(一錢五分),用鹽水炒過的半夏(一錢五分),赤茯苓和白茯苓(各二錢),廣陳皮(一錢),滑石塊(三錢),川連(五分),方通草(八分),白荷花露(一兩),溫過的佛手露(一兩)

某,至冬而成下痢,濕熱蘊伏之深可知。大腸迂迴曲折,濕熱在是,不易泄化,欲成休息淹纏之證。可以治而愈,不可以治而遽愈也。耐心善調為上。

白話文:

某人一直到冬天才開始腹瀉,由此可以得知他體內濕熱蘊藏已久。大腸彎曲輾轉,濕熱停留其中,不易被排出,容易演變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此病可以治癒,但不能操之過急。耐心調養纔是最佳之道。

炙綿耆,當歸炭,炙升麻,野於朮,西黨參,訶黎勒,炙柴胡,廣陳皮,駐車丸(二錢)

某,痢久而根未除,赤白互見,後重起沫。脾虛而濕熱鬱阻腸中。煙體當此,極惡劣也。姑為溫臟清腑。

炮姜,焦冬朮,生熟木香,範志曲,生熟陳皮,澤瀉,川雅連,生熟薏仁,豬茯苓,淡黃芩

章(左),下痢赤膩,裡急後重。苔黃糙掯,脈滯不爽。暑濕熱鬱阻腸胃。煙體當此,未可與尋常並論。

整砂仁(四枚),磨木香(四分沖),陳皮(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煎湯收入),黃柏炭(一錢),川雅連(酒炒五分),枳實(一錢),茯苓(三錢),炮姜(三分)

白話文:

全砂仁(4 顆),磨碎木香(4 分),陳皮(1 錢),白芍(1 錢 5 分,與甘草 3 分一起煎煮),黃柏炭(1 錢),酒炒川雅連(5 分),枳實(1 錢),茯苓(3 錢),炮姜(3 分)

二診,下痢已止,而便尚未調。再和中清理濕熱,以清邪藪。

上川樸,豬茯苓,南楂炭,生熟穀芽,川雅連,野於朮,廣陳皮,澤瀉

龐(左),下痢不止,所下皆屬紫瘀之色,口燥舌乾。脈細數,舌苔灰滯。濕熱傷營,清津不司流布。恐元氣難支,虛中生變。

白話文:

龐(左),拉肚子不止,大便顏色暗紅瘀滯,口乾舌燥。脈搏細而快,舌苔灰白黏膩。濕熱損傷了營氣,津液失調無法正常運轉。恐怕元氣不足,虛弱的內部產生變故。

黃柏炭(二錢),北秦皮(一錢五分),杭白芍(二錢甘草二分煎汁收入),橘白(一錢),當歸炭(二錢),丹皮炭(一錢五分),川連炭(四分),炒扁豆衣(三錢),白頭翁(三錢),炒槐花(二錢)

白話文:

中藥材清單:

  • 黃柏炭:2 錢
  • 北秦皮:1 錢 5 分
  • 杭白芍:2 錢(用甘草 2 分煎煮後,將藥汁加入)
  • 橘白:1 錢
  • 當歸炭:2 錢
  • 丹皮炭:1 錢 5 分
  • 川連炭:4 分
  • 炒扁豆衣:3 錢
  • 白頭翁:3 錢
  • 炒槐花:2 錢

二診,下痢大減,血亦太少,然仍赤膩色鮮,口燥舌乾。濕熱迫傷營分。再參養血和營。

川連炭(五分),白頭翁(三錢),白芍(一錢五分),北秦皮(一錢五分),丹皮炭(二錢),扁豆衣(三錢),駐車丸(四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川連炭(0.5錢) 白頭翁(3錢) 白芨(1.5錢) 北秦皮(1.5錢) 丹皮炭(2錢) 皁莢衣(3錢) 車駐車丸(4錢) 蟬蛻(3錢)

三診,下痢已止,然陰分損傷不復,口燥,多夢紛紜。再養血和陰。

阿膠珠(三錢),丹皮炭(二錢),甘草(二分),川雅連(二分),杭白芍(一錢五分),金石斛(三錢),當歸炭(二錢),茯神(三錢),炒棗仁(二錢),生山藥(三錢)

白話文:

阿膠珠(15克),牡丹皮炭(10克),甘草(1克),川雅連(1克),杭白芍(7.5克),金石斛(15克),當歸炭(10克),茯苓(15克),炒棗仁(10克),生山藥(15克)

左,每至便後,輒下血淋漓。脈形濡滑。濕熱鬱於大腸。宜苦燥濕,寒勝熱。

川連炭(四分),黃柏炭(二錢),白茯苓(三錢),制茅朮(一錢五分),荊芥(一錢),炒於朮(一錢),丹皮炭(二錢),炒防風(一錢),大紅雞冠花(三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川連炭(2.4 克),黃柏炭(12 克),白茯苓(18 克),制茅朮(9 克),荊芥(6 克),炒於朮(6 克),丹皮炭(12 克),炒防風(6 克),大紅雞冠花(18 克),澤瀉(9 克)

王(左),休息痢雖愈,腸胃必有留邪,夏濕熏蒸,下痢復發,臨圊腹痛,色赤黏膩。舌苔近根黴黑,腸中尚有留滯。先為疏通。

白話文:

王(左),痢疾雖然已經痊癒,但腸胃中必定還有殘留的邪氣。夏季濕氣蒸發,下痢就會復發,上廁所時伴有腹痛,大便顏色發紅且黏膩。舌苔靠近舌根處發黑,說明腸道內還有殘留的瘀滯。應採取疏通治療。

川樸(一錢),枳實(一錢),砂仁(五分),白芍(一錢五分),範志曲(二錢炒),陳皮(一錢),茯苓(三錢),木香(五分),香連丸(六分分二次開水送)

白話文:

川芎(1克),枳實(1克),砂仁(0.5克),白芍(1.5克),範志曲(2克炒過),陳皮(1克),茯苓(3克),木香(0.5克),香連丸(0.6克,分兩次,用開水送服)

二診,舌根黴黑已化,下痢較疏,臨圊稍爽,赤色亦退。再理氣以宣府熱。

廣木香(五分),廣皮(一錢),赤白苓(各三錢),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縮砂仁(五分),於朮(一錢),生熟薏仁(各二錢),炒範志曲(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枳殼(一錢)

白話文:

廣木香(0.5克),廣陳皮(1克),赤靈芝和白靈芝(各3克),生穀芽和炒穀芽(各1.5克),縮砂仁(0.5克),蒼術(1克),生薏仁和炒薏仁(各2克),炒山楂(1.5克),澤瀉(1.5克),枳殼(1克)

三診,下痢已止,大便未實。再培土而參調氣。

炒於朮(八分),煨木香(四分),扁豆衣(三錢),生熟薏仁(各二錢),砂仁(五分),白茯苓(三錢),廣皮(土炒一錢),炒山藥(三錢),澤瀉(一錢五分),煨生薑(二片)

白話文:

  • 炒蒼朮 (8 分)

  • 煨木香 (4 分)

  • 扁豆衣 (3 錢)

  • 生熟薏仁 (各 2 錢)

  • 砂仁 (5 分)

  • 白茯苓 (3 錢)

  • 廣皮 (土炒 1 錢)

  • 炒山藥 (3 錢)

  • 澤瀉 (1 分 5 錢)

  • 煨生薑 (2 片)

四診,大便未實,臨圊仍澼澼有聲。濕熱未能盡澈,氣滯因而不宣。再導氣理濕。

川樸(八分),陳皮(土炒一錢),生熟木香(各三分),川連(五分),焦穀芽(三錢),炮姜(五分),澤瀉(一錢五分),生熟米仁(各二錢),砂仁(五分),茯苓(三錢)

白話文:

川樸(1.6克),陳皮(土炒2克),生、熟木香(各0.6克),川連(1克),焦榖芽(6克),炮姜(1克),澤瀉(3克),生、熟米仁(各4克),砂仁(1克),茯苓(6克)

五診,圊後帶紅,色雖不鮮,而甚覺黏膩。還是濕熱所化。前年曾患休息,脾氣藏陰已虛。擬升脾養臟清腑。

奎黨參(二錢),炒於朮(一錢五分),升麻(醋炙三分),駐車丸(三錢開水送分二服),炙綿耆(二錢),生熟草(各二分),柴胡(醋炙三分),廣皮(一錢),砂仁(五分)

白話文:

  • 黨參(3克)

  • 炒白朮(1.5克)

  • 醋炙升麻(0.5克)

  • 駐車丸(4.5克,分兩次服用,以開水送服)

  • 炙甘草(3克)

  • 生熟地黃(各0.3克)

  • 醋炙柴胡(0.5克)

  • 廣皮(1.5克)

  • 砂仁(0.8克)

龔(左),痢經二月有餘,從白變赤,腹痛不起於初起之時,而起於從白變赤之後。濕熱損傷營分。恐成休息纏綿之證。

白話文:

龔(先生),痢疾已經超過兩個月了,從白色變成紅色,腹痛不是在病初出現的,而是從白色變成紅色後才發生的。濕熱損傷了血氣。恐怕會成為長期纏綿不癒的疾病。

當歸炭(二錢),廣木香(三分),杭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一錢),白茯苓(三錢),川連炭(五分),廣陳皮(一錢),生熟草(各二分),桔梗(一錢)

白話文:

當歸炭(12 克),廣木香(1.8 克),杭白芍(9 克),枳殼(6 克),白茯苓(18 克),川連炭(3 克),廣陳皮(6 克),生草(1.2 克),熟草(1.2 克),桔梗(6 克)

二診,腹痛後重俱減,紅赤亦退。效方再進一籌。

炒黃芩(一錢),當歸炭(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生甘草(三分),丹皮炭(一錢五分),枳殼(五分),補中益氣丸(一錢五分),駐車丸(一錢五分二丸開水先服)

白話文:

炒黃芩(5克),當歸炭(10克),白芍(用酒炒過,7.5克),澤瀉(7.5克),白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丹皮炭(7.5克),枳殼(2.5克),補中益氣丸(7.5克),駐車丸(7.5克,以開水先行服用)

郁(左),久痢不止,臨圊腹痛,膿血稠膩,肢面帶浮。脾虛腸實,營液損傷。不易圖治也。

當歸炭(二錢),杭白芍(一錢五分),白頭翁(二錢),川連炭(五分),防風炭(一錢),生於術(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炮薑炭(三分),澤瀉(一錢五分),阿膠珠(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炭(12克),杭白芍(7.5克),白頭翁(12克),川連炭(2.5克),防風炭(6克),生於術(7.5克),白茯苓(18克),炮薑炭(1.5克),澤瀉(7.5克),阿膠珠(7.5克)

二診,紅膩大退,痢數稍減。守效方再望應手。

當歸炭(二錢),煨訶子肉(一錢五分),炙升麻(四分),駐車丸(三錢開水先服),白茯苓(三錢),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炙柴胡(四分),炒於朮(一錢五分),奎黨參(三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炭(12 克),煨訶子肉(7.5 克),炙升麻(2.5 克),駐車丸(18 克,先用溫水送服),白茯苓(18 克),杭白芍(9 克,用酒炒過),炙柴胡(2.5 克),炒於朮(9 克),奎黨參(18 克),澤瀉(9 克)

三診,休息勢稍減輕,臨圊仍然作痛。大腸曲折之間,必有留阻。

奎黨參(三錢),枳實炭(七分),川雅連(五分),炮姜(三分),生熟草(各二分),炒於朮(二錢),當歸炭(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錦紋大黃(二錢酒炙成炭後入)

白話文:

黨參:3 錢

枳實炭:7 分

川雅連:5 分

炮薑:3 分

生熟草:各 2 分

炒於朮:2 錢

當歸炭:2 錢

白芍:1 錢 5 分

錦紋大黃:2 錢,以酒炙成炭後放入

四診,通因通用,痛痢大減。的屬濕熱鬱阻大腸,屈曲之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炮姜(三分),當歸炭(一錢五分),生熟草(各二分),大黃(二錢酒炙成炭),枳實(一錢)

五診,下痢大勢漸退,而肢面帶浮,每至夜臥,氣輒上逆。臥則氣上,下虛不攝可知。再鎮攝其下。

當歸炭(二錢),懷牛膝(三錢),補骨脂(三錢),杭白芍(二錢),炙黑草(四分),蓯蓉(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菟絲子(鹽水炒三錢),紫衣胡桃肉(二枚)

白話文:

當歸炭(12 克),懷牛膝(18 克),補骨脂(18 克),杭白芍(12 克),炙黑草(2.4 克),蓯蓉(9 克),白茯苓(18 克),菟絲子(鹽水炒後 18 克),紫衣胡桃肉(2 枚)

某,感受暑熱,熱與濕合,阻於腸胃,發為痢疾。乃不為清熱,誤投姜附,致熱傷營分,下血盈盆。其大勢雖得循定,而至今時仍解出瘀塊,腹中㽲痛。胸次窒塞不舒,欲嘔難爽。苔色黃薄幹膩。此由血去過多,沖氣逆上,而腸胃中濕熱仍然未清,補瀉兩難,為棘手重證。勉擬養肝以平沖氣,兼以丸藥入下,以堅陰泄熱,為上下分治之法。即請明哲商用。

白話文:

某人因感受暑熱,導致體內的熱和濕氣混合,阻滯在腸胃中,形成痢疾。然而,他誤服了溫熱的姜附,導致熱邪損傷了營血,導致大量便血。雖經過治療暫時緩解,但至今仍解出瘀血塊,腹中疼痛。同時,胸悶不舒,有噁心感但不暢通。舌苔黃薄,幹燥而油膩。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氣血上逆,而腸胃中的濕熱未清,補瀉兩難,十分棘手。我擬定了一個治療方案:滋養肝臟以平抑氣血逆亂,同時服用丸藥通便,以滋陰洩熱,分上下兩路治療。這個方案還望各位明理之人一同商議。

阿膠珠(二錢),炒黑豆衣(三錢),杭白芍(一錢五分),生熟甘草(各二分),大天冬(三錢),炒木瓜皮(一錢),炒川貝(一錢五分),鹽水炒竹茹(一錢),大補陰丸(二錢二次服)

白話文:

  • 阿膠珠:2 錢
  • 炒製黑豆衣:3 錢
  • 杭白芍:1 錢 5 分
  • 生甘草、熟甘草:各 2 分
  • 大天冬:3 錢
  • 炒製木瓜皮:1 錢
  • 炒製川貝:1 錢 5 分
  • 淡鹽水炒製竹茹:1 錢
  • 大補陰丸:2 錢(分兩次服用)

金(左),紅痢後重,肛脫不收。諸醫用運氣消食磨積之品,不效。宗前賢養陰清熱法。

炙生地(三錢),茯苓(三錢),炒槐花(二錢),側柏炭(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阿膠珠(二錢),杞子(三錢),炒丹皮(二錢),當歸炭(二錢),黃柏(一錢五分),川連(四分),肉桂(二分三味研細末飯丸作二次先服)

白話文:

  • 炙過的生地黃(3錢)
  • 茯苓(3錢)
  • 炒過的槐花(2錢)
  • 側柏炭(2錢)
  • 酒炒過的芍藥(1錢5分)
  • 阿膠珠(2錢)
  • 枸杞子(3錢)
  • 炒過的丹皮(2錢)
  • 當歸炭(2錢)
  • 黃柏(1錢5分)
  • 川連(4分)
  • 肉桂(2分,研成細粉)

將所有材料(除了肉桂粉外)研成細粉,與飯粒混合搓成丸狀,分成兩次服用。

在服藥前,先把肉桂粉研成細末,加入飯丸中服用。

蔣(左),痰濕盛極趨入大腸,腸澼不止。舌紅苔黃。宜運脾理濕泄熱。

製半夏(二錢),生熟薏仁(各二錢),枳殼(一錢),丹皮炭(二錢),臺白朮(二錢),白茯苓(三錢),桔梗(一錢),防風根(一錢),香連丸(五分開水送下)

白話文:

半夏(兩錢)、生熟薏仁(各兩錢)、枳殼(一錢)、丹皮炭(兩錢)、白朮(兩錢)、白茯苓(三錢)、桔梗(一錢)、防風根(一錢)、香連丸(五分,以開水送服)

二診,濕熱旁流,勢稍減輕。藥既應手,宜擴充之。

製半夏(一錢五分),煨葛根(一錢),桔梗(一錢),戊己丸(一錢五分開水先送下),防風根(一錢炒),陳廣皮(一錢),枳殼(一錢),澤瀉(一錢五分),茯苓(三錢),薏仁(四錢)

白話文:

製作半夏(1.5錢),煨葛根(1錢),桔梗(1錢),戊己丸(1.5錢,用開水送服),防風根(1錢,炒製),陳皮(1錢),枳殼(1錢),澤瀉(1.5錢),茯苓(3錢),薏仁(4錢)

三診,濕熱旁流不止,腸紅色如豬肝。還是濕熱熏蒸之象。再於培土之中,兼清濕熱。

白話文:

三診脈象顯示,濕熱之氣持續旁流不止,腸道呈現豬肝般的紅色。這仍然是濕熱燻蒸的徵狀。因此,在補益脾胃的同時,也需要兼顧清除濕熱之氣。

炒於朮(二錢),黃柏炭(二錢),生薏仁(四錢),川連炭(四分),制茅朮(八分),炒槐花(二錢),丹皮炭(二錢),白茯苓(三錢),防風炭(一錢),澤瀉(一錢五分),炙黑大紅雞冠花(三錢)

白話文:

炒白朮(3 公克),黃柏炭(3 公克),生薏仁(6 公克),川連炭(0.6 公克),製白朮(1.2 公克),炒槐花(3 公克),丹皮炭(3 公克),白茯苓(4.5 公克),防風炭(1.5 公克),澤瀉(2.25 公克),炙黑大紅雞冠花(4.5 公克)

四診,腸澼不止,肛門下墜。脈象滑大。此濕熱不化,大腸府氣壓墜。擬和營兼清濕熱。

當歸炭(二錢),炒槐花(二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駐車丸(三錢開水先送下),丹皮炭(二錢),白茯苓(三錢),宋半夏(一錢五分),淡黃芩(一錢五分),廣橘白(一錢)

白話文:

  • 當歸炭:2 克

  • 炒槐花:2 克

  • 杭白芍:1.5 克

  • 駐車丸:3 克(先用開水溶解服用)

  • 丹皮炭:2 克

  • 白茯苓:3 克

  • 宋半夏:1.5 克

  • 淡黃芩:1.5 克

  • 廣橘白:1 克

衛(左),向有便血,陰分久虧。復以寒飲傷脾,脾不統攝,腸澼日久不止,臟陰愈虧,則腑陽愈燥,所以時有燥糞雜下。脈象虛弦。養陰之中,參以培脾,兼清濕熱。

白話文:

這位患者長期便血,陰分長期虧損。再加上寒濕損傷脾臟,脾臟功能失調,腸澼長期不止,導致臟陰進一步虧損,腑陽更加燥熱,所以時常有乾硬的大便下墜。脈象虛弦。在滋補陰分的同時,還要兼顧健脾,並清熱化濕。

奎黨參(三錢),炙黑草(三分),扁豆衣(三錢炒),酒炒白芍(一錢五分),生於術(二錢),白茯苓(三錢),當歸炭(一錢五分),炒半夏曲(一錢五分),橘白(一錢),駐車丸(三錢開水分二次服)

白話文:

  • 黨參(3 錢)

  • 炙黑草(0.3 錢)

  • 炒扁豆衣(3 錢)

  • 酒炒白芍(1.5 錢)

  • 生於術(2 錢)

  • 白茯苓(3 錢)

  • 當歸炭(1.5 錢)

  • 炒半夏曲(1.5 錢)

  • 橘皮(1 錢)

  • 駐車丸(3 錢,分二次服,開水送服)

二診,胃納漸起,腸澼亦減。再扶持中氣,除濕升陽。

白茯苓(三錢),扁豆衣(三錢炒),生於術(一錢),小兼條參(另煎沖一錢),炒山藥(三錢),生熟薏仁(各二錢),炒穀芽(二錢),鹽水炒橘白(一錢),澤瀉(一錢五分),建蓮子(去心三錢)

白話文:

白茯苓(15克),炒扁豆衣(15克),生於術(5克),另煎沖泡小黨參(5克),炒山藥(15克),生薏仁和熟薏仁(各10克),炒穀芽(10克),鹽水炒橘皮(5克),澤瀉(7.5克),去心的建蓮子(15克)

三診,腸澼之後,食入飽悶,溲少足腫。良以大腸濕熱雖化,而脾土氣虛,不能運濕,所以在昔為濕熱,在今為濕寒,在昔為腑實,在今為臟虛。擬脾腎雙調法。

白話文:

三次診脈後,腹瀉後,飲食後,腹脹飽悶,小便量少,雙腳水腫。這是因為大腸濕熱雖然消退,但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濕氣,所以以前是濕熱,現在變成濕寒,以前是腑實,現在變成臟虛。因此擬定脾腎雙重調養的方法。

鹽水炒菟絲子,炒真建曲,炙綿耆,炒薏仁,鹽水炒補骨脂,炒扁豆衣,雲茯苓,炙黑草,酒炒杭白芍,奎黨參,炒穀芽,土炒於朮,土炒懷山藥,炒杞子,煨益智,橘白(另煎湯俟諸藥汁濃稠然後加入)

白話文:

用鹽水翻炒菟絲子。

將真建曲炒香。

將綿耆烤炙。

薏仁炒熟。

用鹽水翻炒補骨脂。

扁豆衣炒香。

雲茯苓(不需處理)。

將黑草烤炙。

將杭白芍用酒翻炒。

奎黨參(不需處理)。

炒穀芽。

於術用土培炒。

懷山藥用土培炒。

炒杞子。

益智仁煨熟。

橘白(另煮水,待其他藥材的汁液濃稠後再加入)。

後加胡桃肉五兩煨姜四兩大棗百枚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