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5)

1. 五臟之癇第六

《千金》論五臟之癇(灸法並在後篇也。)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嬰童寶鑑》云:手足瘛瘲。)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嬰音寶鑑》云:短氣微喘。)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嬰童寶鑑》云:肺癇,面目反視,如枯骨,口吐涎沫。

白話文:

《千金》論述五臟引起的癲癇(灼艾灸治療的方法另在後面)。

肝臟引起的癲癇的病症是:臉色蒼青,眼睛翻白眼,手腳顫抖。(《嬰童寶鑑》中說:手腳抽搐僵硬。)

心臟引起的癲癇的病症是:臉色發紅,心口以下發熱,呼吸短促微弱。(《嬰音寶鑑》中說:呼吸短促微喘。)

脾臟引起的癲癇的病症是:臉色泛黃,肚子很大,喜歡拉肚子。

肺臟引起的癲癇的病症是:臉色蒼白,口吐白沫。(《嬰童寶鑑》中說:肺癇,臉朝下,像枯骨一樣,口吐白沫。)

)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屍狀。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腸癇之為病,不動搖。(《嬰童寶鑑》云:腸癇,身體手足並不動搖,但直而不至痙。)

白話文:

腎癇病的症狀是面部發黑,雙眼正直看向前方不停地搖晃,就像死屍一樣。膈癇病的症狀是眼睛向上翻,四肢不能夠舉起。腸癇病的症狀是不會抽動搖晃。《嬰童寶鑑》中說:腸癇病是指身體、手腳都不動搖,只是肢體僵直而已,不會發生痙攣。

上五臟癇證候。

《嬰童寶鑑》:五臟癇外,又有異癇,面白啼呼,色有變易。

錢乙論: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並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瘲,雞叫,肺也。豬癇,如屍,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白話文:

錢乙說:凡是治療五癇,都要根據臟腑來進行治療。每一個臟腑都對應著一種動物,並用五色丸來治療其疾病。

  • 犬癇:症狀是反復抽搐、上躥下跳,並伴有犬吠聲,這是肝臟引起的。
  • 羊癇:症狀是目光呆滯、吐舌頭、發出羊叫聲,這是心臟引起的。
  • 牛癇:症狀是眼睛直視、腹部脹滿、發出牛叫聲,這是脾臟引起的。
  • 雞癇:症狀是驚嚇跳動、反復抽搐、手部抽搐,並伴有雞叫聲,這是肺臟引起的。
  • 豬癇:症狀像是死屍一樣、吐口水、發出豬叫聲,這是腎臟引起的。 五癇如果病情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即使病情好轉,也有可能在後續發作時死亡。

錢乙論五色丸方

硃砂(半兩,研),水銀(一分),雄黃(二兩,熬),真珠(末一兩,研),鉛(三兩,同水銀熬)

白話文:

硃砂(半兩,研磨成粉末),水銀(一分),雄黃(二兩,熬製成液體),真珠(磨成粉末一兩,研磨成細末),鉛(三兩,與水銀一起熬製)。

上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2. 六畜之癇第七

《千金》論六畜之癇(灸法並在後篇。)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豬癇之為病,喜吐沫。(《嬰童寶鑑》云:豬癇口吐涎沫,依目視人)。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嬰童寶鑑》云:手屈兩足拳攣。)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

白話文:

《千金方》論六畜之癇(灸治法詳見後篇。)

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發出馬鳴,欲反折。

牛癇之為病,目光直視,腹脹。

羊癇之為病,喜歡揚目吐舌。

豬癇之為病,喜歡吐沫。(《嬰童寶鑑》說:豬癇口吐涎沫,依目視人)。

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嬰童寶鑑》說:手屈兩足拳攣。)

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歡自驚自搖。

上六畜癇證候。

《嬰童寶鑑》六畜癇外,又有烏癇,唇口撮,聚目,手俱搖。蛇癇,身軟,頭舉吐舌視人。

《博濟方》治小兒五般癇:牛癇,即牛聲;馬癇,即馬聲;狗癇,即狗吠;羊癇,即羊鳴;雞癇,即雞鳴。

五癇病者,腑臟相引,邪氣盈起,寒厥,各識手顧,口吐沫,須臾如蘇,復作。神效雄黃丸方與錢氏五色丸同,但《博濟》水銀用八分耳。(錢氏五色丸方見前篇。)

白話文:

五癇病是由於臟腑互相牽引,邪氣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病症表現為寒戰、抽搐,病人還會抓自己的手和臉,口吐沫,一時清醒,過一會兒又發作。神效雄黃丸的方子和錢氏五色丸的方子相同,只是《博濟》中水銀的用量為八分而已。(錢氏五色丸的方子見前一篇。)

3. 一切癇第八

《外臺》:《小品》載《元中記》曰:天下有女鳥,一名姑獲,又名釣星鬼也。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裡,喚得來也。是鳥淳雌無雄,不產,喜落毛羽於中庭,置入兒衣中,便使兒作癇必死,即化為其兒也。是以小兒生至十歲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白話文:

《外臺》中《小品》引述《元中記》記載:天下有一種鳥,名字叫做姑獲,又稱釣星鬼。喜歡在陰雨之夜飛鳴,徘徊在村莊裏,會呼喚人的名字讓其出來。這種鳥只有雌鳥沒有雄鳥,也不產卵,喜歡把自己的毛羽掉落到院子裏,然後放在小孩的衣服裏,會讓小孩因此生病抽搐而死亡,之後就變成自己的小孩。因此小孩從出生到十歲時,衣服不能隨意露出來,尤其是七、八月份的時候更要特別注意。

張渙論小兒癇疾最惡病。自古說癇止有三種,至晉唐間,神仙、名醫、諸人方治講究一切諸癇。

《惠眼觀證》癇病形候大抵數類,皆因積驚,過時而發,邪氣傳歸心臟。每發時屈指如數物,良久眼直視,口嚼涎沫,腰背強直,忽然死,良久即蘇。一日之中,常三五次發。其候手足逆冷是也。醫者只作驚風治之,必難得痊。此病驚,邪氣傳入筋骨,以睡驚膏重下數口白涎(方見急驚風門中),次用硃砂膏(方見驚熱門中),夾用去風藥調理。如吐後或不說話無妨,為吐損心氣。

白話文:

《惠眼觀證》中關於癇病的症狀和證候大致可以分為幾類,都由於驚嚇積聚,過了一段時間後發作,邪氣傳遞到心臟。每次發作時,手指屈曲像數東西,過很久後眼睛發直,嘴巴嚼著口水,腰背僵直,突然死去,過很久後又蘇醒過來。一天之中,常常發作三五次。症候是手腳冰冷。醫生只把它當作驚風來治療,病人一定很難痊癒。這種病是驚嚇的邪氣傳入筋骨,可以用睡驚膏重下幾口白涎(詳情請見急驚風門中),然後使用硃砂膏(詳情請見驚熱門中),同時配以祛風藥物調理。如果嘔吐之後或者不說話都沒有關係,這是由於嘔吐而損傷了心氣的緣故。

至來年此時,又恐再發,復下前件藥即瘥。

《吉氏家傳》:癇有八候,前曰僕,後曰僵,晝曰陽,夜曰陰,罵人曰顛,笑人曰邪,一日十數次發曰癇,小年有此患曰呆。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記載,癲癇有八種症候:

  1. 前曰僕:癲癇發作前,患者會出現類似僕人的動作,如端茶倒水等。

  2. 後曰僵:癲癇發作後,患者的身體會變得僵硬,無法動彈。

  3. 晝曰陽:癲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陽性症狀,如抽搐、昏厥等。

  4. 夜曰陰:癲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陰性症狀,如昏睡、夢遊等。

  5. 罵人曰顛:癲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罵人的行為。

  6. 笑人曰邪:癲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笑人的行為。

  7. 一日十數次發曰癇:癲癇發作頻繁,一天可發作十多次。

  8. 小年有此患曰呆:如果幼兒患有癲癇,長大後可能表現愚鈍。

茅先生小兒初受癇病歌:

渾身壯熱腰背強,兩眼瞪眅是尋常。四肢抽掣多啼叫,時發時醒仔細詳。

又小兒癇病死候歌:

四肢瘛瘲脈還沉,身體如綿不暫醒,緊噤牙關難進乳,更兼腹滿轉虛鳴。汗出熱來時又至,渾身壯熱喜生驚,直饒便是盧醫手,手足蹤橫也不停。

白話文:

四肢僵硬,脈搏沉細,身體變得柔軟無力,一點也不清醒,牙關緊閉,難以進食,此外,腹部脹滿,經常傳出虛鳴聲。汗水不停地流出,體溫也升高了,全身發熱,容易驚嚇。即使是醫術高明的盧醫,遇到這種情況,恐怕也束手無策。

《石壁經》三十六種驚風三發惡候歌:

搐來三度便成癇,愛哭心中聚毒涎,曾被醫人頻為取,散入筋間病益傳。(鳳髓經》云:心脈傳。)

雙眼有如羊未睡,四肢軟弱不能安,(四十八候歌同此一句,乃云:口生白沫不堪言。《鳳髓經》云此一句云:涎如膿白不能安。)涎生光泡無他事,卻請醫流仔細看。

白話文:

雙眼有如羊未睡,四肢軟弱不能安,(四十八候歌同此一句,詩中說:口生白沫不堪言。《鳳髓經》雲此一句雲:涎如膿白不能安。)涎生光泡無他事,卻請醫流仔細看。

翻譯:

雙眼無神,四肢軟弱不能安睡,(四十八候歌中也有同樣一句,詩中說:口生白沫,不堪言。《鳳髓經》中也提到這一句:涎如膿白不能安。)涎水生出光泡,沒有別的事,但要請醫生仔細診治。

此始初失治,則便有此候。本法當散其風,須表之類。其目如羊眼,半開半合,手足皆軟。若色光明,並睡易覺,即易治;若睡重,面無光澤,其睛不轉者不治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治療不當,就會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是疏散外風,可以用發汗類的藥物。患者的眼睛像羊眼一樣,半開半合,手腳都軟弱無力。如果患者面色紅潤光明,容易醒來,那麼就容易治療。但如果患者昏睡沉重,面色沒有光澤,眼睛不能轉動,則無法治癒。

《鳳髓經》此歌亦同,仍有注云:與白鶴丹(方見慢驚門中)、生銀(方見急慢驚風門中。)

白話文:

《鳳髓經》這首歌也是如此,仍有註解雲:與白鶴丹(方劑見慢驚門中)、生銀(方劑見急慢驚風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驚風三發惡候歌一同。後云:此病驚風后,醫人取散、驚涎入經絡為癇。每發口生白沫如水泡光者,醫得;若同碎點者難除。若要患痊,宜久服蛜𧌴丸,此藥不吐不瀉,只磨經絡驚涎。(蛜𧌴丸方見本門中。)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中說有四十八種驚風發作時的情形,和三種驚風發作的惡候的歌謠在一起。後面說:這種病是驚風發作後,醫生用散劑、驚涎進入經絡形成的癇症。每次發作時口裡生出白沫如同水泡光亮的,醫生能治得好;如果像碎小水點一樣的,就難以治癒。如果想要患病痊癒,應該長時間服用蛜螬丸,這種藥不吐不瀉,只溶解經絡中的驚涎。(蛜螬丸的藥方見本門。)

《本草》治小兒癇方。

烏鴉(一枚,臘月者)

上入瓦缶,泥煨燒,為灰飲下。

《子母秘錄》治小兒癇方。

鱉甲(炙令黃色)

上搗為末,取一錢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癇方。

刮青竹茹(三兩)

上以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一方只用竹瀝一合,溫與兒服之。

白話文:

先用醋三升,煎煮成一升,去除雜質。服用一杯。另外一種方法只使用竹瀝一杯,將其溫熱後給孩子服用。

孟詵治小兒癇疾方。

牡鼠(一枚)

上取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與食之。勿令食著骨,甚瘦人。

葛氏方治小兒方。

卒得癇,刺取白犬血一棗許,合之,又塗身上。

《葛氏肘後方》治卒得癇。

鉤藤,甘草(炙)

上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

《葛氏肘後》又方

水銀(小豆許)

上先將水銀安一瓷盞中,沉湯煮之一食久。服時勿大仰兒頭,恐入腦。亦可以壓切熱矣。近世多不煮,只以紙裂過服。

白話文:

首先將水銀放入瓷杯中,用沸水煮上很久。服用時不要把頭仰得太高,以免水銀進入腦中。也可以把水銀壓迫切開,趁熱服用。但現代很多人都直接用紙包起來服用。

《葛氏肘後方》小兒百日病癇。蛇蛻

蛇蛻皮(三寸,炙。《聖惠》用五寸),鉤藤,黃耆細辛,甘草(炙。各二分),大黃(四分),蚱蟬(去足,四枚,炙。《聖惠》去頭足),牛黃(五大豆許)

白話文:

  • 蛇蛻皮(長三寸,將其在火上烘烤後使用。《聖惠》方中用長五寸的蛇蛻皮)

  • 鉤藤

  • 黃耆

  • 細辛

  • 甘草(將其在火上烘烤後使用。每種藥材用二分)

  • 大黃(用四分)

  • 蚱蟬(去除腿足後使用四隻,將其在火上烘烤後使用。《聖惠》方中要去除頭足)

  • 牛黃(用五顆大豆的量)

上八味切,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合。百日小兒一服二合,甚良。《外臺》:《備急》云:療少小百二十種癇病,胸中病,若窮地無藥,可一二味亦合,不可備用,然大黃不得闕。

《葛氏肘後》小兒二十五癇。大黃湯

大黃,甘草(炙),當歸(各一兩),細辛(二分)

上搗、篩,以一指撮著一升水中,煮取二合。一歲兒溫與一合,日二,得下即愈。

《葛氏肘後》,江荔萬病湯,主小兒癇方。

當歸,細辛,礬石(燒),甘草(炙。各一兩)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白蜜、雞子。大分為五服,當日令盡,則大良。

白話文:

將上等的水四升,煎煮成一升,去除雜質,加入白蜜和一個雞蛋。大分為五次服用,在同一天內服用完,那麼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葛氏肘後》療小兒癇極方。

茯苓龍齒(各二分),鉤藤,芍藥,黃芩(各一分),甘草(半分),蚱蟬(二枚,去翅足,炙),牛黃(二大豆許)

白話文:

茯苓、龍齒(各二錢),鉤藤、芍藥、黃芩(各一錢),甘草(半錢),蚱蟬(二隻,去掉翅膀和腳,烘烤),牛黃(二粒黃豆大小)

上搗,細研末,入竹瀝一合研,候湯欲成下;以東流水二斗,銀器煮金銀各十兩,取五升,入藥煎取一升半,間乳細細與服。此療未出月小兒,若大即加藥。此方是張大夫家秘。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一合竹瀝攪拌均勻。直到湯劑快熬好時,加入。用二斗東流水,用銀器將金屬銀器各十兩熬煮至五升,加入藥材熬煮,取一升半的藥汁,慢慢倒入乳汁均勻攪拌服下。這種藥只用於未滿月的嬰兒,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另加藥物治療。這個方子是張大夫家祖傳的祕方。

《千金》,龍膽湯,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鬾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

白話文:

《千金》中記載的龍膽湯,用於治療嬰兒出生後,血脈旺盛、寒熱交替、四肢抽搐、發熱大吐等症狀。如果嬰兒已經能夠進食,但消化不良、高燒不退,或者受到鬼氣的影響導致驚癇,此方都能有效治療。十歲以下的小兒皆可服用。龍膽湯是專門針對新生嬰兒的方劑。如果嬰兒已經長大,可以根據這個方劑加減用藥。如果知道嬰兒受到外邪或驚嚇,可以加入人參、當歸,其用量與龍膽相同。

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耳。

龍膽,鉤藤(皮),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千金翼》作茯神),甘草(炙。各六銖),蛜𧌴(二枚),大黃(一兩)

白話文:

龍膽花、鉤藤(樹皮)、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千金翼》寫的是茯神)、甘草(烘烤過的,各六銖,即每種六克)、地龍(兩枚)、大黃(一兩,即十五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減藥與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復服也。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物搗碎,以一升水煎煮,取五合為一劑。服用時依照以下的節度:藥物有虛實之分,虛藥宜減少藥量和水量。嬰兒出生後第一天到第七天,將一合藥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後第八天到第十五天,將一合半的藥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後第十六天到第二十天,將二合的藥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後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將三合的藥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後第三十天到第四十天,將五合的藥全部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後都能通便則停止服用,不要再服用了。

《千金》治少小癇,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二兩。《千金翼》各三兩)

白話文: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二兩。《千金翼》各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白話文:

把五味子、柏子仁、松子仁、胡桃仁、杏仁五種藥材,用苦酒浸泡一夜,然後用煉豬油一斤,分三次煎炸,去除渣滓;再加入芒硝,膏體煮成後,用來按摩心窩。這個方劑一年四季都可使用。另一種方法只用丹參和雷丸,也很有效。

《千金》: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瘥,復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身夭䠷,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甦,已與常。治癇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爾後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疏,明日與此竹瀝湯,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竹瀝湯方

白話文:

《千金要方》記載:一個小孩子出生後大約二百多天,頭部和身上患有輕微的瘡,經過治療痊癒後,瘡又復發了。到了五月中旬的時候,他突然咳嗽起來,醫生給他服用了溫和的藥物治療,卻因此誘發了癲癇,每天發作二十多次,四肢抽搐,背部彎曲,眼睛上吊,沒過一會兒就氣絕身亡,過了好一會兒才又蘇醒,呼吸也恢復正常了。之後,醫生用治癇湯使他嘔吐下瀉,這種情況一直間斷地發作著。後來,醫生只給他服用竹瀝汁,每天晚上和早上各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一升左右。在癲癇發作的時候,先用竹瀝汁少量疏通,第二天再服用竹瀝湯,使他嘔吐下瀉,癲癇的發作就大大減少了。在那段時間裡,醫生偶爾會給他服用一些竹瀝汁。

竹瀝湯的配方如下:

竹瀝(五合),黃芩(三十銖),羚羊角(鎊屑),木防己(各六銖),大黃(二兩),茵芋(三銖),麻黃(去根節),白薇桑寄生萆薢,甘草(炙。各半兩),白朮(炮,六銖,一方作白鮮)

白話文:

竹瀝(五合),黃芩(三十銖),羚羊角(鎊屑),木防己(各六銖),大黃(二兩),茵芋(三銖),麻黃(去根節),白薇,桑寄生,萆薢,甘草(炙。各半兩),白朮(炮,六銖,一方作白鮮)。

竹瀝(五合),黃芩(六克),羚羊角(鎊成碎片),木防己(各六克),大黃(四克),茵芋(一克),麻黃(去根節),白薇,桑寄生,萆薢,甘草(炙。各十克),白朮(炮,六克,一方作白鮮)。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藥減半,納竹瀝,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進一服。(一方無萆薢。)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加水二升半煮沸,煮到藥液減少一半後,加入竹瀝,繼續煎熬,煎到藥液剩下一升,分成二次服用,每次服二合,隔一餐的時間再服一次。另一方藥中沒有萆薢。

《千金翼》治小兒癇方

上將馬絆繩煮,洗兒。

《外臺》:《備急》又療少小二十五癇。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炙),甘皮,當歸(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五味搗篩,以三指撮著水一升,煮取二合,一歲兒服一合,日二。《外臺》《古今錄驗》赤湯,療二十五種癇,吐痢,寒熱百病,不乳哺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物搗碎成粉篩過,用三指捏著一升的水,煮沸後取兩合藥液,一歲的嬰兒服用一合,每天喝兩次。《外臺》、《古今錄驗》記載的赤湯,可以治療二十五種癇疾、吐瀉、寒熱等百病,不哺乳的嬰兒也可以服用。

大黃(五兩),當歸,芍藥,黃芩,栝蔞,甘草(炙),桂心,人參,赤石脂牡蠣(熬),紫石英,麻黃(去節。各二兩)

白話文:

  • 大黃(250克)

  • 當歸(100克)

  • 芍藥(100克)

  • 黃芩(100克)

  • 栝蔞(100克)

  • 甘草(炙)(100克)

  • 桂心(100克)

  • 人參(100克)

  • 赤石脂(100克)

  • 牡蠣(熬)(100克)

  • 紫石英(100克)

  • 麻黃(去節)(100克)

上十二味搗篩令調,盛以韋囊。八歲兒以干棗五枚,用水八合煮棗,取五合,兩指撮藥入湯中,煮取三沸,去滓。與兒服之,取利,微汗自除。十歲用棗十枚,三指撮藥,水一升,煮三沸,服之。此湯療小兒百病及癇,神驗。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過篩,使其均勻混合,並裝入絲囊中保存。對於八歲的兒童,用五枚幹棗和八杯水煮棗,取五杯煮棗水,用兩根手指撮取藥物放入湯中,煮沸三次,將藥渣去除。將此湯藥給兒童服用,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兒童會微微出汗,症狀就會消除。對於十歲的兒童,使用十枚幹棗、三根手指撮取藥物和一升水,煮沸三次,然後給孩子服用。這種湯藥可以治療兒童的各種疾病和癲癇,效果非常顯著。

《外臺》:《備急》又療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麵青,反張。宜服,麻黃五癇湯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記載:備急方又治療出生一百天或超過一百天的嬰兒發癇,連續發作而不清醒,以及胎兒帶風、身體冰冷、臉色青紫,反張抽搐。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上方,即麻黃五癇湯。

麻黃(去節,二分,《嬰孺方》用一分),羌活,乾葛(各二分),甘草(炙,二分。《嬰孺》用一分半),枳實(曲炒,二分。《嬰孺方》用三分),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碎。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二分,《嬰孺方》用一分),羌活,乾葛(各二分),甘草(炙,二分。《嬰孺》用一分半),枳實(曲炒,二分。《嬰孺方》用三分),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碎)。

《嬰孺方》用四十個),升麻,黃芩,大黃(各四分),柴胡,芍藥(各三分),鉤藤皮(一分,《嬰孺方》用一分半),蛇蛻(三寸,炙,《嬰孺方》用二分),蚱蟬(二枚,炙,去足翅),石膏(六分,碎)

白話文:

《嬰孺方》用四十個),升麻,黃芩,大黃(各四分之一兩),柴胡,芍藥(各三分之一兩),鉤藤皮(一分,若用《嬰孺方》則為一分半),蛇蛻(三寸,烤製,《嬰孺方》用二分),蝦蟬(二枚,烤製,去除足翅),石膏(六分,研成碎末)。

上十五味切,以水二升並竹瀝五合,煎取六合。每服一合佳。(《嬰孺方》用水二升半、竹瀝二合,煮取六合半,為五服。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五味中藥切碎,以水二升和竹瀝五合,煎煮至六合。每次服用一合。

(《嬰孺方》用水二升半、竹瀝二合,煮取六合半,分為五次服用。)

《聖惠》治小兒五種癇,手足動搖,眼目反視,口吐涎沫,心神喜驚,身體壯熱。硃砂散方

硃砂,牛黃(並細研),白蘞露蜂房,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桂心(半兩)

白話文:

硃砂,牛黃(都研磨得很細),白蘞,露蜂房,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端和雙仁,麩炒至微黃。各一份),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諸癇,驚惕掣瘲及中客忤。宜服,牛黃丸

牛黃(細研),人參,防風(各去蘆頭),細辛,赤芍藥,栝蔞根,當歸(以上各半兩),蚱蟬(七枚,去翅足,微炙。《嬰孺》用二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炙),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嬰孺方》用三分),麝香(一分,細研。《嬰孺方》用二分),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研如膏)

白話文:

牛黃(研磨成粉)、人參、防風(去除蘆頭)、細辛、赤芍藥、栝蔞根、當歸(以上各半兩)、蚱蟬(七隻,去除翅膀和腳,略微烘烤。《嬰孺方》使用二分)、川大黃(一兩,切碎,略微烘烤)、甘草(三分,烘烤至微紅,切碎)、蛇蛻皮(五寸,烘烤至黃色。《嬰孺方》使用三分)、麝香(一分,研磨成粉。《嬰孺方》使用二分)、巴豆(三十粒,去除豆皮和豆心,研磨成膏狀)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初生一月至百日兒,每服一丸;一歲至三歲服兩丸;四歲至五歲兒每服三丸;並用薄荷湯下,令快利為度。《嬰孺方》云:若兒惕惕驚,及中人溫壯發熱,腹滿有不調,增服,令快利為度。量兒大小、虛實與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加入巴豆,研磨均勻。加入蜂蜜,搗三、四百次,製成芝麻大小的丸劑。初生一個月至一百天的嬰兒,每次服用一丸;一歲至三歲服兩丸;四歲至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丸;並用薄荷湯送服,服用到順暢為止。《嬰孺方》中說:如果嬰兒驚嚇、或成年人中暑發熱,腹脹不調,可以酌情增加服用量,直到不適症狀解除為止。具體用量應根據兒童的大小、強弱而定。

《聖惠》治小兒未滿月及出月,壯熱發癇。宜服,鉤藤散方《嬰孺方》用鉤藤湯,分兩並不同。)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新生兒出生未滿一個月,或剛滿月,因酷熱的環境而發出抽搐等症狀的藥方。宜用:

鉤藤散方。

《嬰孺方》中記載的鉤藤湯,與本方成分並不完全相同。

鉤藤皮(一分。《嬰孺方》用二分半),蚱蟬(二枚,微炒。《嬰孺方》用一枚,去頭足,炙),柴胡(去苗),川升麻,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石膏(一分,細研。《嬰孺方》用二分),蛇蛻皮(五寸,微炙。《嬰孺方》用二寸),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嬰孺方》用三分)

白話文:

  • 鉤藤皮(四克。《嬰孺方》用八公克)

  • 蚱蟬(四公克,微炒。《嬰孺方》用二公克,去頭足,烤)

  • 柴胡(去草)

  • 川升麻

  • 黃芩(各二十克)

  • 甘草(四克,烤至微紅,切碎)

  • 石膏(四克,研末。《嬰孺方》用八公克)

  • 蛇蛻皮(五公分,微炒。《嬰孺方》用二公分)

  • 川大黃(二十克,切碎,微炒,《嬰孺方》用十公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三、兩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嬰孺》云:得利,見湯色出者停。後服至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若連發不醒者,加麻黃一分,去節。

白話文:

將上個方子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煎煮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二,過濾渣滓。加入半合竹瀝,繼續煎煮三、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減少藥量,溫熱後服用。《嬰孺》中說:如果孩子服藥後大便通暢,就可以看到湯藥的顏色從大便中排出,就可以停止服藥。之後繼續服用五、六十天,孩子每次服用一合。如果孩子連續發作不醒,可以加一分麻黃,但要除去節。

《聖惠》治小兒初生百日內發癇。蚱蟬散

蚱蟬(微炙),赤芍藥(各三分),黃芩,甘草(炙微赤,銼),黃耆(銼),細辛(各半兩),鉤藤(半分。《嬰孺方》用二分),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嬰孺方》用二分),牛黃(一分,細研),麝香(一錢,細研。《嬰孺方》用半分),川大黃(一錢,銼碎,微炒)

白話文:

  • 蚱蟬(微炙):蚱蟬經過微炙。

  • 赤芍藥(各三分):赤芍藥各取三分。

  • 黃芩:使用黃芩。

  • 甘草(炙微赤,銼):將甘草炙至微微發紅,然後切碎。

  • 黃耆(銼):將黃耆切碎。

  • 細辛(各半兩):細辛各取半兩。

  • 鉤藤(半分。《嬰孺方》用二分):鉤藤取半分,但《嬰孺方》中使用了二分。

  • 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嬰孺方》用二分):將蛇蛻皮切成五寸長,炙至黃色,但《嬰孺方》中使用了二分。

  • 牛黃(一分,細研):將牛黃取一分,研磨成細末。

  • 麝香(一錢,細研。《嬰孺方》用半分):將麝香取一錢,研磨成細末,但《嬰孺方》中使用了半分。

  • 川大黃(一錢,銼碎,微炒):將川大黃取一錢,切碎後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溫服之。《嬰孺方》

云:治小兒五十日發癇,諸藥不愈者。又云:五十日兒,麝香、牛黃不必兩用。十一物者,治百日兒也。

《聖惠》治小兒百日內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麵青,身體反張。麻黃散

白話文:

《聖惠》這本書中記載了治療小兒出生後一百天內發生抽搐,連續抽搐不醒。以及胎兒帶風,身體寒冷,臉色發青,身體反張的病症。麻黃散方如下:

麻黃二十兩,桂枝十五兩,白芍藥十五兩,甘草五兩,大棗十五枚,麥門冬二十枚,人參三兩,五味子十二枚。

上藥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麻黃(去根節),甘草(炙微赤,銼),鉤藤(各一分),羌活,柴胡(去苗。各三分),川大黃(銼碎,微炒),川升麻,子芩(各一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葛根(銼。各半兩),蛇蛻皮(五寸,炙令黃),石膏(一兩半,細研),蚱蟬(二七枚,微炙),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鉤藤(各一錢)、羌活、柴胡(去掉苗。各三錢)、川大黃(切碎,微炒)、川升麻、子芩(各一錢)、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葛根(切碎。各半兩)、蛇蛻皮(五寸,炙烤至黃)、石膏(一兩半,研細)、蚱蟬(二十七枚,微炙)、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更入竹瀝半合,煎三、二沸。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上述藥物搗碎,粗略過濾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藥末,以一小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掉藥渣。再加入半合竹瀝,煎煮三、四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服用。

《聖惠》治小兒諸癇,宜用,固囟大黃膏,方。

川大黃(三分),雄黃,丹參,黃芩(各一分),生商陸(一兩),豬脂(一斤),雷丸,附子(去皮臍,生用。各半兩)

白話文:

  • 川大黃(三分):這是一種瀉下的中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

  • 雄黃:這是一種有毒的礦物,但它也可以用於藥用,可以幫助殺蟲止癢。

  • 丹參:這是一種中藥,可以幫助活血化瘀。

  • 黃芩:這是一種中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

  • 生商陸:這是一種中藥,可以幫助利水消腫。

  • 豬脂:這是一種動物脂肪,可以幫助滋潤皮膚。

  • 雷丸:這是一種中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

  • 附子:這是一種中藥,可以幫助回陽救逆。

上件藥搗碎,以豬脂先入鍋中,以文火熬令熔,以綿濾過,然後下藥,煎令七上七下,去滓。細研雄黃下膏中,攪令至凝,於瓷器中盛。每用少許,熱炙手,摩兒囟及掌中、背脅,皆使遍訖,以蛤粉粉之。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碎,用豬油事先放入鍋中,用文火煮至融化,用棉花過濾,然後加入藥物,煎煮令藥物上下翻滾七次,去掉渣滓。將研磨細的雄黃加入膏藥中,攪拌令至凝固,盛放在瓷器中。每次使用少量藥物,將手加熱,塗抹在孩子的囟門、手掌、背部和腰部,都要均勻塗抹,最後用蛤粉粉末擦拭患處。

《聖惠》治小兒癇及百病傷寒。雷丸膏

雷丸(一分),甘草(一兩。《嬰孺方》用五分),莽草,川升麻(各一兩。《嬰孺方》用二味各二兩),防風(一兩,去蘆頭。《嬰孺》用五分),桔梗(二分,去蘆頭),白朮(三分。《嬰孺方》用二分)

白話文:

  1. 雷丸:1分。

  2. 甘草:1兩。(《嬰孺方》中使用5分)

  3. 莽草、川升麻:各1兩。(《嬰孺方》中各使用2兩)

  4. 防風:1兩,去除蘆頭。(《嬰孺方》中使用5分)

  5. 桔梗:2分,去除蘆頭。

  6. 白朮:3分。(《嬰孺方》中使用2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豬膏一片,先入鐺,慢火煎令熔,後下藥末,以柳篦不住手攪成膏,綿濾,入瓷合盛之。每有患者,摩其頂及背上。《嬰孺方》云:東郡濮陽張子良不用針灸,只用此膏。小兒癇及腹中病,熱摩腹背令適,待乾,粉之立愈。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磨成粉末,將一片豬油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煎至融化,之後加入藥粉,用柳條做的湯匙不停攪拌,直到變成膏狀,用棉花過濾,裝入瓷罐中保存好。每當有病人,用藥膏按摩病人的頭頂和背部。《嬰孺方》中記載:東郡濮陽的張子良不用針灸,只用這種膏藥。小孩子得了癲癇或腹中疾病,用熱膏藥按摩腹部和背部,直到病人感到舒服為止,等到藥膏乾了,用粉末敷上,立刻就會痊癒。

《靈苑》,大金箔丸,治一切風及大人小兒諸癇。解心胸壅熱,消痰墜涎。

白話文:

《靈苑》中記載的大金箔丸,可以治療各種風症,以及大人、小孩的各種癇症。它可以疏通心胸的鬱熱,化痰、止涎。

銀箔(各一百片),辰砂(一兩,研),牛黃(研),生犀(末),丁香沉香,真珠(末),木香,腦麝,琥珀(末),硼砂烏蛇肉(酒浸,炙,去皮骨),天麻(酒浸,炙),雄黃(研),蠍梢,白殭蠶,附子(炮,去臍皮),天南星(炮),防風,白附子,甘草(炙。以上各一分),香墨(半兩,燒)

白話文:

  • 金箔、銀箔(各100片)

  • 辰砂(1兩,研磨成粉)

  • 牛黃(研磨成粉)

  • 生犀角(研磨成粉)

  • 丁香

  • 沉香

  • 真珠(研磨成粉)

  • 木香

  • 腦麝

  • 琥珀(研磨成粉)

  • 硼砂

  • 烏蛇肉(用酒浸泡,烤炙後,去除皮骨)

  • 天麻(用酒浸泡,烤炙後)

  • 雄黃(研磨成粉)

  • 蠍梢

  • 白殭蠶

  • 附子(炮製後,去除臍皮)

  • 天南星(炮製後)

  • 防風

  • 白附子

  • 甘草(烤炙後。以上各1份)

  • 香墨(半兩,燒成灰燼)

上件二十四味杵,羅為細末,入研者藥同一處勻合,又將金銀箔入水銀三分,同研如泥,再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大人五丸,用薄荷酒下;小兒三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將上述二十四種中藥材搗成細末,與研磨的藥物放在一起均勻混合。另外,將金箔、銀箔放入水銀中,一起研磨成泥狀,再與藥物混合均勻。然後,將蜂蜜煉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同綠豆。服用時,成人每次服用五丸,用薄荷酒送服;兒童每次服用三丸,用薄荷湯送服。

《靈苑》治大人小兒一切風及久患癇病。天烏散方一名狐肝散

白話文:

《靈苑》治療所有年齡段患者的一切風病和長期患有的癇病。天烏散方,別名狐肝散。

臘月烏鴉(一隻,去毛羽及嘴爪腸胃),臘月野狐肝(一具,同前物入餅子內,固濟,燒為灰),麝香(研),天麻,犀角屑(各半兩),乾蠍,白殭蠶,蟬殼,牛黃(研,更多益妙),荊芥(取穗),藿香,天南星(去心),白附子,膩粉(研),桑螵蛸(須用臘月抹取,桑上者佳。各一兩),烏蛇(二兩,酒浸,炙,去皮骨)

白話文:

臘月烏鴉(一隻,去除毛髮、嘴巴、爪子、腸胃)。臘月野狐肝(一個,同上一樣,放入餅子內,封閉好,燒成灰)。麝香(研磨成粉)。天麻,犀牛角屑(各半兩)。乾蠍子,白殭蠶,蟬殼,牛黃(研磨成粉,使用的越多越好)。荊芥(取穗)。藿香,天南星(去除根)。白附子。膩粉(研磨成粉)。桑螵蛸(必須在臘月的時候抹取,生長在桑樹上的最好,各一兩)。烏蛇(二兩,用酒浸泡,烤熟,去除皮和骨)。

上件一十六味並精細杵,羅為末。每服半錢,用煎荊芥湯豆淋酒調下,空心。小兒用薄荷湯調下一字。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種藥物按照順序精細地研磨、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煎荊芥湯或豆淋酒調和後,空腹時服用。小兒服用時,可改用薄荷湯調和後服用,劑量減半。

《嬰孺》治五歲兒壯熱發癇疹,自下痢。五癇湯

大黃(十二分),鉤藤皮,蜂房,麻黃(去節。各二分),柴胡,梔子仁,知母,芍藥,升麻(各七分),蚱蟬(三個),石膏(十分,碎),蛇蛻皮(五寸,炙),杏仁(六分)

白話文:

  • 大黃(120 克):具有瀉熱通便、清肝退黃的功效。

  • 鉤藤皮(24 克):具有平肝熄風、鎮靜安神、清熱祛暑的功效。

  • 蜂房(24 克):具有益氣補中、滋陰潤燥的功效。

  • 麻黃(去節,24 克):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 柴胡(84 克):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功效。

  • 梔子仁(84 克):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知母(84 克):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生津的功效。

  • 芍藥(84 克):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

  • 升麻(84 克):具有升陽舉陷、解毒透疹的功效。

  • 蚱蟬(3 個):具有平肝息風、鎮靜安神、清熱祛暑的功效。

  • 石膏(120 克):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

  • 蛇蛻皮(15 公分,炙):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的功效。

  • 杏仁(72 克):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

上水七升煮二升,去滓,稍稍如人肌暖,以拭身。

《嬰孺》治新生兒客忤、中惡、癇發,乳哺不消,中風反折,蹙口吐舌,並疰忤面青,目下垂,腹滿,丁奚羸瘦脛交,三歲不能行。麝香雙丸

白話文:

《嬰孺》治療新生兒客忤(被外邪侵犯)、中惡(蠱毒)、癇發(痙攣、抽搐)、乳哺不消化、中風反折(半身不遂)、蹙口吐舌(嘴巴緊閉、吐舌頭)、並疰忤面青(面色青黑)、目下垂(眼睛垂下)、腹滿、丁奚羸瘦脛交(四肢瘦弱,脛骨交叉)、三歲不能行。(治療方法是)使用麝香雙丸方。

麝香,牛黃,黃連(各二兩),桂心,雄黃,烏賊魚骨(炙),丹砂,附子(炮),巴豆(六十粒,去皮,炒),特生礜石(燒煉半日。各一錢),蜈蚣(一個,去頭足)

白話文:

麝香、牛黃、黃連(各二兩),桂心、雄黃、烏賊魚骨(烘焙過),丹砂、附子(烘焙過),巴豆(六十粒,去皮,炒過),特生礜石(燒煉半日,各一錢),蜈蚣(一條,去頭足)。

上十一味,別研巴豆如脂,和末勻,蜜和,杵三千下,拍合,收勿泄氣。十日至一月兒服一米許;百日至三百日兒服二麻子許,以意增減。兒雖小病甚者,增大其丸,不必依此。小兒病率多耐藥,服當汗出。若不汗及不覺瘥,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及瘥為限。為嬰兒中人亦為客忤。

白話文:

把以上的十一味藥研磨成粉末,巴豆另磨成脂狀,混合均勻後加入蜂蜜,搗杵三千下,拍 合,收藏時注意不要漏氣。十天到一個月大的嬰兒服用一米粒大小的藥丸;一百天到三百天大的 嬰兒服用二麻子的分量,可根據情況增減。嬰兒即使是小病,也要加重藥丸的劑量,不必依此 標準。小兒通常較耐藥,服用後應出汗。若不出汗,或者沒有明顯好轉,一天一夜服用四、五 次,以出汗或好轉為準。此藥方可治嬰兒、中年人,也可用於治療客忤。

婦人月水來未盡了,觸兒子亦為客忤。若喜失子產生輒死者,兒落地啼聲未絕,便以指刮舌上,當時銜血如薤葉者,便與二丸米大,一日一服,七日乃止,無不全者。若不全合一劑,當合半劑者,用巴豆三十個。若三分合一者,用巴豆二十七粒,亦不隨余藥減。其然者,正以此為良爾。

若無赤頭足蜈蚣者,只取赤者三條,斷其頭並項後二節用之。其餘者,不堪用也。

《嬰孺》治小兒癇,時時發作,將成厥。宜服,鎮心丸

人參,桂心,蜀椒,茯苓,附子(炮。各三分),細辛,乾薑半夏,牛黃(各二分),桔梗(十分),白薇(五分),防葵(四分)

白話文:

人參、桂皮、花椒、茯苓、炮附子(各三分),細辛、乾薑、半夏、牛黃(各二分),桔梗(十分),白芷(五分),防葵(四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先食服。五歲、六歲三丸,日三。往來寒熱及虛熱者,可作知母丸。若胸上氣脹,可作杏仁煎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細末,加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先用食物送服。五歲、六歲的孩子服三丸,一天服用三次。有往來寒熱或虛熱症狀的人,可以服用知母丸。如果胸悶氣脹,可以服用杏仁煎。

《嬰孺》黃帝石室,紫藥神丸,治小兒十二癇方。

丹砂(九分,別研),大黃(六分),桂心,半夏(洗。各四分),牛黃,黃連(各五分),雲母(七分),雄黃(二分),特生礜石(十二分,煉)

白話文:

丹砂(九錢,另研磨),大黃(六錢),桂心、半夏(每次使用前都要洗乾淨,各四錢),牛黃、黃連(各五錢),雲母(七錢),雄黃(二錢),特級礜石(十二錢,請先煉過)

上為末,更入巴豆(二分,心去,炒),雷丸(三分),真珠(一分),代赭(二分),乾薑(三分),各為末,新絹袋盛,蒸如十斛米熟方取。牛黃、桂、薑、代赭別為末,與前相和勻,以蜜杵丸黍大。一歲兒乳頭上下一丸,十歲小豆大一丸,日三服。

白話文:

將前述藥材磨成細粉末,再用新絲綢袋子裝起來,蒸到與十鬥米飯同熟的程度才取出。牛黃、桂皮、乾薑、代赭分別磨成細粉末,再與前述藥材均勻混合,以蜂蜜揉成黍米大小的丸劑。一歲幼兒在乳頭上下一處各敷貼一丸藥,十歲幼兒則服一丸,每日服用三次。

《嬰孺》治少小百癇。崇命湯方

當歸,細辛,龍骨,牡蠣(各二分),石膏,大黃,芍藥,黃芩,赤石脂,桂心(各一分),甘草(四分),乾薑(三分)

白話文:

當歸、細辛、龍骨、牡蠣(各0.6公克),石膏、大黃、芍藥、黃芩、赤石脂、桂心(各0.3公克),甘草(1.2公克),乾薑(0.9公克)

上十二味㕮咀,五歲兒五指撮,以水七合,大棗五個,去核,煮取三合。日三服,一服一合,若夏天二服。自下者,用赤石脂。量兒大小增減。若有熱,若驚,加黃芩二分。以韋囊盛藥,大驗。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打碎,五歲孩童用五指抓起,加入七杯水,加上五個去核的大棗,煮到剩三杯水,每天服三次,每次服一杯,如果在夏季,則每天服兩次。如果腹瀉,則加入赤石脂,依照孩童的身體大小增減藥量。如果有發熱、驚厥的症狀,則加入二分黃芩。將藥物裝入皮革袋中,藥效很顯著。

《嬰孺》治少小二十五癇,日數百發者,治之無不效。曾青湯

曾青,甘草(炙,二分),當歸,細辛,芍藥,獨活,大黃,麻黃(去節,各三分)

白話文:

曾青、炙甘草(二分)、當歸、細辛、芍藥、獨活、大黃、麻黃(去節,各三分)

上八物,水三升,煮取七合。一月兒服如杏核;二月二杏核大小,以此為準。湯訖,要當抱兒令汗出。若先下者,勿令汗出。若自汗出,去麻黃,加麻黃根一分。若腹中急痛,加當歸、芍藥一分。若縮口聚唾、夭紏者,加細辛一分。若中風身強,戴眼反折者,加獨活一分。要當消息,視病所苦,依病增減藥,藥皆令精新。

白話文:

把以上八種藥材,加入水三升,煮成七合。從月子分娩後一個月開始給嬰兒服用,藥丸的大小像杏核;兩個月大時,藥丸的大小為兩個杏核的大小,以此為準。嬰兒服藥後,一定要緊緊抱著嬰兒,使其出汗。如果嬰兒服藥後很快就拉肚子,那麼不要讓嬰兒出汗。如果嬰兒自發出汗,那麼就去除麻黃,加入一分麻黃根。如果嬰兒腹中急痛,那麼就加入一分當歸和芍藥。如果嬰兒縮口聚唾、夭紏(一種小兒疾病),那麼就加入一分細辛。如果嬰兒中風,身體強硬,眼睛向上翻轉,那麼就加入一分獨活。一定要注意藥物的增減,根據嬰兒的具體病情增減藥物,所用的藥物都要新鮮。

或分五服,日三夜二。小有癇候便可作服,無病候亦可服,令兒終身不病癇。日中數百發者,此湯治之,無不瘥者。

白話文:

分為五服,三天服用兩次。即使已經出現癲癇症狀也可以服用,沒有病情也可以服用,可以讓孩子終身不患癲癇。每天發作上百次的,這個湯藥來治,沒有治不好的。

《嬰孺》治少小眾癇,乳哺不時,發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一十五癇。四味大黃湯

白話文:

《嬰孺》一書中記載了一種治療小兒癇病的方劑,名為「四味大黃湯」。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癇病,包括乳哺不時、發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等十五種癇病。

四味大黃湯的組成為:

  • 大黃
  • 芒硝
  • 甘草
  • 黃芩

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芒硝具有清熱瀉下、涼血的功能,甘草具有補氣益血、調和諸藥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止瀉、安胎的作用。

四味大黃湯的用法為:

  • 將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
  • 將藥粉用溫水調和成糊狀。
  • 將藥糊塗抹在患兒的囟門、百會穴、神闕穴等部位。
  • 每天一次,連用一個月。

大黃(四分),芍藥,當歸,甘草(炙。各二分)

上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月兒服一杏核許,日三服;百日兒二杏核大小,以此為率。若發熱加麻黃二分,去節,有毒當切之,先煮數沸,去沫,納諸藥。若反折戴眼掣縮者,加細辛四分。若乳哺不消,壯熱有實者,增大黃令倍諸藥,不爾等分。大黃刀劈破,勿令有碎末,無其疾不須增益。

白話文:

上四物,加水三升,煮到只剩下約一升。過濾後,一個月大的嬰兒每次服杏仁大小的藥,每天服用三次;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杏仁加大一點的藥,以此為標準。如果發燒,加麻黃二分,去掉枝節,有毒要切碎,先煮幾沸,去掉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物。如果痙攣發作,眼睛抽搐,加細辛四分。如果乳食不消化,壯熱有實證者,加大黃的劑量,讓它比其他藥物多一倍,否則其他藥物的劑量相等。大黃用刀平切成四塊,不能讓它有碎末,如果不是以上症狀,就不須另外增加藥物。

兒有大小強弱,以意增減。一方諸藥等分。兒下痢者,減大黃三分之一。服湯令母抱之,令小汗出;病甚者,令大汗出,畢,溫粉粉之。下痢者,勿令出汗也。日夜可四服。兒夜啼,有微熱,口銜乳,若不安,皆可服。一方:治下粗篩,盛以韋囊。欲合小劑,用水一升半煮,三指撮藥內湯中,更三沸,令得六合,絞去滓,服之。

白話文:

小孩有大小強弱的不同,應根據情況增減藥量。方中諸藥等量。小孩腹瀉者,減大黃三分之一。服藥後讓母親抱著孩子,使孩子微微出汗;病情嚴重的,令孩子大汗淋漓,汗出後,用溫熱的滑石粉擦拭全身。腹瀉者,不要讓孩子出汗。一天可服藥四次。孩子夜裡哭鬧,有低熱,叼著乳頭,好像不安心,都可以用此方治療。方二:治療孩子腹瀉,把粗篩下的藥物盛在皮革袋中。服藥時取藥,用水一升半煮藥,將三指抓捏的藥投入湯水中,再煮沸三次,使藥物濃縮成六分之一,濾去渣滓,服藥。

皆當取真新藥,方可用也。小兒氣弱,惡藥不精,非但無益,乃更損兒,可不慎乎?此方屢試有驗。王汝南方:又戴眼中風,身體當強,增獨活二分,大妙。便是《葛氏肘後》及《元和經》四味飲子,但分兩不同及又有加減藥爾。《肘後》與《元和經》方已收溫壯門中。

白話文:

必須採集真正的生藥,才能用藥。小兒氣虛體弱,劣藥與精良藥物的效果不相同。如果服用了劣藥,不僅沒有好處,還會損害小兒的身體,能不小心嗎?此方經反覆驗證,很有效。王汝南方:又戴眼中風,身體虛弱無力,增加獨活二分,效果很好。這和《葛氏肘後》和《元和經》中的四味藥飲是一樣的,只是重量不同,也有藥物的加減。在《肘後》和《元和經》中,此方已被歸入溫壯門中。

《嬰孺》治少小癇,手足掣瘲,十指顫,舌強。獨活湯

獨活,麻黃(去節),人參(各二分),大黃(四分)

上四物,水二升,煮麻黃減三合,去沫;納諸藥,煎九合,為三服,大有神效。

《嬰孺》治少小生七日已後患癇。茯苓鉤藤湯

鉤藤,茯苓(各二分),甘草(炙),大黃(煨。各一分)

上四味,水一升,煮取三合,為五服,當大驗。

《嬰孺》治少小發癇,經日不解,諸治不瘥,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熱。茵陳湯

白話文:

《嬰孺》是治療兒童發病,病程超過一天,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嘴巴發乾,臉色發紅發黑,胸中有熱症狀的方劑。茵陳湯就是治療此病的藥方。

茵陳,大黃,黃芩(各四分),黃連,硝石(無以芒硝代之),甘草(炙。各二分)

上六物,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內硝石烊盡,為三服。

《嬰孺》治期歲至四歲兒,壯熱,大驚發癇。蚱蟬湯

蚱蟬(二個,去足羽,炙),石膏,柴胡(各八分),子芩,升麻,知母,梔子仁(各六分),龍齒,蛇蛻皮(炙。各半分),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二分),生葛(五分),大黃(十分),鉤藤(皮,一分半)

白話文:

  • 蚱蟬(兩隻,去掉足部和翅膀,烤過)

  • 石膏、柴胡(各八分)

  • 澤瀉、升麻、知母、梔子仁(各六分)

  • 龍齒、蛇蛻皮(烤過。各半分)

  • 麻黃(去掉節)、甘草(烤過。各二分)

  • 生葛(五分)

  • 大黃(十分)

  • 鉤藤(皮,一分半)

上十四物,水三升半,竹瀝一升二合,為四服。

《嬰孺》治少小癇,眾醫不能治。神明還命十味牛黃湯

牛黃(三大豆許),白石脂,龍骨(各一兩半),桂心,寒水石,大黃(各二兩半),牡蠣,栝蔞(各二兩),石膏(碎),硝石(各三兩)

白話文:

  • 牛黃(三大豆那麼大)

  • 白石脂、龍骨(各一兩半)

  • 桂心、寒水石、大黃(各二兩半)

  • 牡蠣、栝蔞(各二兩)

  • 石膏(搗碎)硝石(各三兩)

上為末,水二升,三指撮末煮五合,為三服,日三。牛黃為末,臨時入。

《嬰孺》治小兒癇方。

茯苓,牛黃(候湯成研入),龍齒(各二分),鉤藤,芍藥,黃芩(各一分),甘草(半分,炙),蚱蟬(二個,炙,去羽足),竹瀝(一合,煮湯成下之)

白話文:

茯苓、牛黃(等湯煮成後研磨加入)、龍齒(各二分)、鉤藤、芍藥、黃芩(各一分)、甘草(半分,烤過)、蚱蟬(二個,烤過,去除翅膀和腳)、竹瀝(一合,煮湯完成後加入)

上九物,東流水二斗,銀器中煮金銀各十兩,分五升汁煎藥,取一升半,間乳細細與服。此治未出月兒,若大者加少藥。此方是張大夫家用,神驗無比。

白話文:

使用上等九味藥材,加上兩鬥東流水,在銀器中煮沸十兩金銀,用五升汁煎藥,取一升半,加少許乳汁,慢慢服用。這種藥方是張大夫家傳的,非常神奇有效。如果病情較重,可以適量增加藥量。

《嬰孺》治小兒諸癇,掣瘲吐舌。鉤藤湯方

鉤藤,當歸,石膏(碎),獨活,桂心,芍藥,甘草(炙),黃芩,栝蔞(各二分),麻黃(四分,去節),蛇蛻皮(六寸,炙)

白話文:

  • 鉤藤: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石膏(搗碎):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

  • 獨活:具有祛風除濕,舒經活絡的功效。

  • 桂心:具有溫陽化瘀,補益氣血的功效。

  •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和疼痛的功效。

  • 甘草(炙):具有補益氣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 栝蔞: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

  • 麻黃(去節):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 蛇蛻皮(炙):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

上十一物,水三升,煮取一升。百日兒服一合,二歲二合,三歲三合半,一日一夜令盡。乳哺如故。

《嬰孺》治小兒癇,瘛瘲,嘔吐方。

鉤藤,獨活,黃芩,麻黃(去節),桂心,石膏,甘草(炙),防風,茯神,大黃(湯洗。各二分),蚱蟬(二枚,炙),蛇蛻皮(三分,炙)

白話文:

鉤藤、獨活、黃芩、麻黃(去除莖節)、桂心、石膏、甘草(炒過)、防風、茯神、大黃(用湯水洗淨,各二錢),蚱蟬(二隻,炙過)、蛇蛻皮(三錢,炙過)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一歲服一合,日三服。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少小腹中有熱,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鳴而滿,驚啼。甚即發癇掣縮,休作有時。十味白朮湯,方

白話文:

《嬰孺篇》治療小兒腹部有熱,胸部有寒,逆嘔吐,腹部雷鳴般作響並飽脹,驚恐哭啼。嚴重時出現抽搐痙攣,時有時無。十味白朮湯的配方是:

白朮,當歸(各一兩),厚朴(炙),半夏(洗),甘草(炙),人參,芎,生薑(各二兩),枳實(三十個,炙),食茱萸(二合)

白話文:

白朮、當歸(各60克),厚朴(炙過的),半夏(洗過的),甘草(炙過的),人參,芎,生薑(各120克),枳實(30個,炙過的),食茱萸(12克)

上十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三合,日三夜二。

《嬰孺》治小兒驚熱癇,體羸,不堪余治。子母五癇煎

鉤藤皮(一錢半),子芩,知母(各四分),甘草(五分),升麻(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蟬(二個,炙,去羽足),蜣蜋(炒三個),沙參,龍齒,柴胡(各二分),蛇蛻皮(四寸,炙)

白話文:

鉤藤皮(1.5錢),知母、黃芩(各0.4錢),甘草(0.5錢),升麻(0.3錢),寒水石(0.6錢),蚱蟬(2個,烤後,去掉翅膀和腳),蜣蜋(炒過3個),沙參、龍齒、柴胡(各0.2錢),蛇蛻皮(4寸,烤過)。

上為末,以清蜜和,使流行銅器中,置沸湯中煎,攪成飴糖狀,取收之。一月兒取棗核大,一呷二枚,日再,夜五六過,不甚妨食。五十日兒呷三枚、百日兒呷四枚,二百、三百日兒五枚,一歲六枚,三四歲七枚,五歲十枚,兼夜並六七過,不妨食也。

白話文:

將上面(所述方法)製成的藥粉,用蜂蜜調和,放在銅器中煮沸,攪拌成飴糖狀,取出收藏起來。一個月大的嬰兒服用棗核大小的藥丸,每次兩粒,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五六次,不影響飲食。五十天大的嬰兒服用三粒,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四粒,二百天、三百天大的嬰兒服用五粒,一歲的嬰兒服用六粒,三四歲的嬰兒服用七粒,五歲的嬰兒服用十粒,晚上也服用六七次,不影響飲食。

《嬰孺》療卒得癇方。

蚯蚓(七個,日死者。)

上取置新竹筒內,入水一升,並蚯蚓炭火內煨,水沸消盡蚯蚓,去滓澄清。每發即飲之,不服三、兩度,立瘥。余當舍諸兒服之,皆驗也。

白話文:

將竹筒的上部打開,放入一升水,並把蚯蚓放在炭火中燒烤,直到水沸騰,蚯蚓都化掉。然後去掉雜質,澄清。每當發作時就飲用,喝不到三、四次,就會立即痊癒。我曾讓諸兒服用,都獲得了驗證。

《嬰孺》治百癇。八味固囟膏

大黃(十六銖),定粉(十八銖),雄黃,黃芩(各六銖),雷丸(八銖),附子(一兩十二銖),生商陸根(四兩,切)

白話文:

  • 大黃:十六公克

  • 定粉:十八公克

  • 雄黃、黃芩:各六公克

  • 雷丸:八公克

  • 附子:一兩十二公克

  • 生商陸根:四兩(切片)

上先煎豬膏三斤為油,去滓,下藥沸七上七下,去滓;研雄黃下之,攪至凝,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

白話文:

  1. 首先煎煮三斤豬油,去掉渣滓。

  2. 加入草藥,煮沸七次,然後取出草藥,去掉渣滓。

  3. 研磨雄黃,加入豬油中,攪拌至凝固。

  4. 將混合物塗抹在頭頂、手掌和後背上,直到完全覆蓋。

  5. 用爽身粉治癒粉狀物。

《嬰孺》治少小心氣虛,或已發癇及未發。安五臟,定心氣。

鐵精,黃芩,芍藥,芫花(炒),人參,甘遂(炙),茯神(各三分),硝石,牛黃(各二錢),蛇蛻皮(二寸,炙),甘草(一分,炙)

白話文:

鐵精、黃芩、芍藥、芫花(炒)、人參、甘遂(炙)、茯神(各三分)、硝石、牛黃(各二錢)、蛇蛻皮(二寸,炙)、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三丸,日再。不知加之,取微利為度,數試神效。

《嬰孺》治初得癇,雖時時發,先服鉛丹丸,後服此方。鉛丹丸,方(與《聖惠》同,見癇瘥後發門中。)

白話文:

《嬰孺篇》治療初次得癇症的方劑,即使時常發病,也要先服用鉛丹丸,再服用這個方劑。鉛丹丸的配方與《聖惠方》相同,詳見癇症治癒後又復發的章節。

鐵精,石膏,甘草(炙。各二分),當歸(三分),麝香(半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嬰孺》治少小痞癖結積,除癇止驚。硝石丸方

硝石(三分),柴胡,細辛,當歸,茯神,芍藥,甘草(遂。各二分),大黃(十分),黃芩(四分),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炒),牛黃(別研),葶藶子(炒。各研一分)

白話文:

硝石:三分。

柴胡:二分。

細辛:二分。

當歸:二分。

茯神:二分。

芍藥:二分。

甘草:二分(需搗碎)。

大黃:十分。

黃芩:四分。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炒熟。

牛黃:研磨備用。

葶藶子:炒熟,研磨備用。

上為末,蜜丸。一服胡豆大二丸。日一服,以微利為度。

《嬰孺》治小兒百二十癇,諸變蒸,腹中宿痞及飲食不節,腹滿溫壯,朝輕夕甚,大小便不通。胃氣弱,脾冷,使之服,牛黃雀屎丸,方。

白話文:

《嬰孺》專治小兒百二十種癲癇,各種熱蒸病,腹中有宿疾及飲食不節,腹脹且身溫強壯,早上症狀輕,晚上症狀加劇,大小便不通。胃氣虛弱,脾臟虛寒,讓患者服用牛黃雀糞丸,以下為處方。

牛黃,芍藥,甘草(炙),巴豆(去心皮,炒,別研入。各三分),雀屎白(炒),乾薑,當歸,黃芩(各二分),芎,人參(各四分),黃耆(一分),面(一合,炒),大黃(五分)

白話文:

牛黃、芍藥、甘草(用火炙過)、巴豆(去心皮、炒過,另研為末。各三分)、雀屎白(炒過)、乾薑、當歸、黃芩(各二分)、川芎、人參(各四分)、黃耆(一分)、麵粉(一合,炒過)、大黃(五分)

上為末,蜜丸胡豆大。一歲兒未食與二丸,三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微利為度,常服大良。初生兒及二日五日以上,腹中滿,口急不得取乳,大小便不通,通而胸中作聲者,服半黍大一丸。十日兒一黍大一丸。若頭身發熱,惕惕驚不安,腹脹滿;中惡,中客,中人,吐乳皆主之。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末,以蜂蜜拌勻做成胡豆般大小的丸劑。一歲以下的小孩未進食時服用二丸,三、四歲的小孩服用小豆般大小的二丸,每天三次。不知道劑量時,可酌量增加,以稍有通便效果為度,常服對身體很有益處。初生兒及出生兩天、五天以上的小孩,腹部脹滿,口渴卻無法吸吮乳汁,大小便不通,即使通了也會有胸中鳴叫的聲音,服用半黍米大小的一丸藥。出生十天的小孩服用一黍米大小的一丸藥。若是頭部和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腹部脹滿;中毒了,受了風寒,受了驚嚇,吐乳,都可服用此藥。

百日見一丸。及寒熱往來,朝夕溫壯;或身體發熱,利久不斷,青黃五色;又已發癇及如欲戴眼,但欲眼上;或通夜轉急,不得須臾息;及傷寒,食飲脹滿;丁奚大腹,食不消化,吐逆皆主之。小兒有耐藥,有不耐藥,不止二丸,量兒大小服之,無不瘥也。

白話文:

每隔一百天服用一丸藥丸。到了寒熱往來,早晚溫暖壯實;或者身體發熱,腹瀉很久都不停止,青黃五色;又已經發癇和好像想要戴眼罩,但只想要戴在眼睛的上方;或者整晚轉動很急,片刻都不得休息;還有傷寒,飲食脹滿;丁奚肚子很大,食物不消化,嘔吐倒流都適用此藥丸。小孩子有耐受藥性,有不耐受藥性,不只服用兩丸,根據小孩的身高與年齡服藥,沒有不好的。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風癇疾,喉閉,牙關緊急。開關散

蟾酥(一小片),鉛白霜(一字)

上同研令極細,用烏梅肉蘸藥於口兩角揩之,良久便開。如不開,即用歸魄散一字許,吹入鼻中(方見驚癇忤是三候門中),候噴嚏,即關開,便下歸魂散一服。如驚風癇再發,須進睡紅散一二服(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後下調胃氣藥,看詳用之。

白話文:

先把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烏梅肉蘸取藥粉,在口角處輕輕塗抹,過一會兒牙關就會鬆開了。如果牙關沒有鬆開,就用歸魄散一字許,吹入鼻中(方見驚癇忤是三候門中),等待打噴嚏,牙關就會鬆開,隨即服下歸魂散一劑。如果驚風癇再次發作,需要服用睡紅散一二劑(方見急慢驚風門中),之後再服用調胃氣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使用。

張渙,三癇丹方,治癇疾潮搐,正發未分。

黑錫(一兩),蠍梢,半夏(湯洗七遍),天南星(炮裂),防風,木香,人參(去蘆頭),白殭蠶(炒黃,各半兩)

白話文:

  • 黑錫(6克):它是一種黑色礦物,具有解毒和消腫的功效。

  • 蠍梢(6克):它是蠍子的尾部,具有祛風止痙和鎮痛的功效。

  • 半夏(12克):它是半夏的塊莖,具有化痰止咳和降逆止嘔的功效。

  • 天南星(12克):它是天南星的塊莖,具有祛風除濕和化痰止咳的功效。

  • 防風(6克):它是防風的根莖,具有祛風解表和止痛的功效。

  • 木香(6克):它是木香的根莖,具有行氣止痛和健脾和胃的功效。

  • 人參(去蘆頭,6克):它的人參根,具有補氣益血和生津止渴的功效。

  • 白殭蠶(炒黃,3克):它是白殭蠶的幼蟲,具有息風止痙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件搗,羅為細末,次用水銀半兩同石腦油半盞,研極細;入麝香一錢、龍腦半錢同研細,與諸藥拌勻,棗肉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煎荊芥薄荷湯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層藥物搗成細粉,再加入半兩水銀和半碗石腦油,研磨至極細;再加入一錢麝香與半錢龍腦,一同研磨至細,然後將所有藥物混合均勻,加入棗肉和成像黍米般大小。每次服用7到10粒,用荊芥薄荷湯送服,不限服用時間。

張渙,鐵粉丹方,治諸癇胸膈不利。

鐵粉(一兩,研),乾蟾(一枚,生薑汁浸少時,炙焦黃為末),乾蠍梢(七個,為末),硃砂(半兩,細研,水飛),牛黃(一分,研)

白話文:

鐵粉(一兩,研磨成粉末),乾蟾蜍(一枚,用生薑汁浸泡一段時間,然後烤焦變黃,研磨成粉末),乾蠍子尾(七個,研磨成粉末),硃砂(半兩,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牛黃(一分,研磨成粉末)。

上件都拌勻,糯米飲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人參湯下。

白話文:

將上面的東西都攪拌均勻,用糯米酒或黃酒調和,使之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到五粒,用人參湯送服。

張渙,人參茯神湯方,治諸癇精神不定。

人參,茯神(銼),羚羊角(屑。各一兩),天門冬酸棗仁,白蘚皮(各半兩),天竺黃,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茯神(切碎)、羚羊角(磨成屑,各一兩)、天門冬、酸棗仁、白蘚皮(各半兩)、天竺黃、甘草(炙烤過的,各一錢)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張渙,鉤藤飲子方,治諸癇啼叫者。

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淨),甘草(微炙),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露蜂房散方,治五種癇痰,手足抽掣,口吐涎沫。

露蜂房(洗淨,焙乾),遠志(去心),人參(去蘆頭。各半兩),桂心(半兩),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各一兩)

白話文:

露蜂房(洗淨,焙乾),遠志(去心),人參(去蘆頭。每種各半兩),桂心(半兩),石菖蒲(一寸九節者。每種各一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硃砂,牛黃(各細研),杏仁(湯浸,麩炒,去皮尖,別研。各一分)

上件同諸藥拌勻。每服半錢,麝香湯調下。

《四十八候》,治癇,蛜𧌴丸方

全蠍,半夏,京墨(煅。各半錢),辰砂,鐵粉,人參,真珠(末。各一錢),好茶(半錢),春柳芽(半錢,乾者。或一錢)

白話文:

全蠍、半夏、京墨(煅燒過的京墨,各半錢),辰砂、鐵粉、人參、真珠(研磨成末,各一錢),上等茶葉(半錢),春天的柳樹芽(半錢,要是乾的可以用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菜子大。每服七粒至十粒,薄荷薑湯下,一日三服。一月見效。

《三十六種》治驚風,三發成癇羌活膏

羌活,人參,桂心,防風(各半錢),蠍,硃砂,硫黃,茯苓,木香(各一錢),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膏,入金銀箔各十片、袞研,加減多少,用薄荷湯下。

《張氏家傳》,舌強,治小兒五癇,驚悸狂叫,發搐,上盛涎潮等疾,如尋常涎盛,看緊慢並宜服之,不動臟腑。養小之家,宜預合,以應倉卒。其驗如神方。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記載,舌頭僵硬,治療小兒患有五種癇病,驚悸狂叫,發作抽搐,涎水滿口等疾病,如平常涎水過多,須視病情緩急,服用此藥,不會傷及臟腑。撫養幼兒的家庭,應預先配好此藥,以應付突發情況。其療效像神方一樣。

皂角(去皮,捶碎,水三、四升浸,取汁濾過,銀器重湯熬成膏),白礬(枯過,細研。各四兩),半夏(洗七次),上等辰砂(別研),天南星(炮。各一兩)蠍梢(炒),白殭蠶(直者,炒),上等雄黃(別研),白附子(各半兩),麝香(別研),烏蛇(酒浸,去皮骨,焙乾,炒。各一錢),蜈蚣(大者一條,去頭足,酒浸,炙)

白話文:

皁角(去除外皮,搗碎,加入三到四升的水浸泡,過濾取汁,用銀器在沸水中熬成濃膏。),白礬(烘乾後,研磨成細粉,各取四兩。),半夏(清洗七次。),上等辰砂(研磨成細粉。),天南星(炮製過,各取一兩。),蠍尾(炒過。),白殭蠶(直身的,炒過。),上等雄黃(研磨成細粉。),白附子(各取半兩。),麝香(研磨成細粉。),烏蛇(用酒浸泡,去除皮骨,烘乾,再炒過,各取一錢。),蜈蚣(選用大的,去除頭、足,用酒浸泡,烘烤過。)

上件為末,先用皂角膏子和,未能就;次用生薑汁煮糊為丸,硃砂為衣。小兒六七歲,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粒,三四歲二三十粒;一二歲,如麻子大一二十粒,並用薄荷湯下,生薑湯亦得。

白話文:

將上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皁角膏加水和成糊狀,不能成糊的話,再用生薑汁煮成糊,製成丸劑,表面裹上一層硃砂。如果病兒年齡在六、七歲,每次用藥量相當於綠豆大小,每次服三十到四十粒,三、四歲的用二十到三十粒,一、二歲的用十到二十粒,都用薄荷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急慢驚風,天瘹撮口搐搦;奶癇,壯熱。定命丹

蟾酥(一錢,乾者酒洗一宿),乾蠍(七個),天南星(一分),白附子(末),青黛(各半錢),麝香(少許)

白話文:

蟾酥(一錢,若是乾的,先用酒洗浸一晚),乾蠍子(七個),天南星(一分),白附子(磨成細末),青黛(各半錢),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以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別以青黛為衣。

湖南路鈐陳防禦所傳,扁金丹,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瘛瘲,目睛上視,頸項緊急強直。或搖頭弄舌,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醉方。

白話文:

湖南路鈐陳防禦所流傳的扁金丹,可以用來治療小兒胎風諸癇、手足瘛瘲、目睛上視、頸項緊急強直。

或者是有搖頭弄舌、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醉等症狀。

白花蛇(去骨,酒浸,焙乾,秤),防風(去蘆頭,焙乾,秤),蜈蚣(要赤者,不去頭足,全用,炙),乳香(研極細。各半兩),蠍(一扁瘦全者,炙用),硃砂(研極細。各一兩),天南星(火燒存性),大草烏頭(火燒存性。各一兩半),麝香(一錢,研細),牛黃(半錢、研細)

白話文:

白花蛇(去除骨頭,浸泡在酒中,烘乾,秤重),防風(去除蘆頭,烘乾,秤重),蜈蚣(必須是紅色的,不去除頭和足,全部使用,烘烤),乳香(研磨至極細。各半兩),蠍子(一整隻又扁又瘦的,烘烤後使用),硃砂(研磨至極細。各一兩),天南星(加熱後保留藥性),大草烏頭(加熱後保留藥性。各一兩半),麝香(一錢,研磨至細),牛黃(半錢,研磨至細)

上件十味除研者外並搗,羅為極細末;然後與研者藥一處再研勻,用水浸,吹餅,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捏扁。每服三餅子,用荊芥湯化如稀糊,抹入口中,漸漸嚥下;候一時辰,更進一服,神效。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除了研磨的以外,其餘的都搗成極細的末。然後將研磨和搗碎的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用熱水浸泡。將吹好的湯餅和藥末混和,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將丸子捏扁。每次服三個藥丸,用荊芥湯將藥丸化開,直到像是稀飯糊,再將藥糊抹在口中,慢慢嚥下,等候一個時辰左右,再服用一次藥丸,效果顯著。

《吉氏家傳》治暗風癇疾,取涎積倒地不知人事。五星丸,此方神妙,取下病積。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有一種治療暗風癇疾的方法,是用涎積倒地不知道人事。這個五星丸非常的神奇,可以起到疏通下藥積的效果。

白丁香赤小豆(各三十個),乳香(一分),輕粉(半錢重),巴豆(一十四粒,去油用)

白話文:

白丁香、赤小豆(各三十個)、乳香(一分錢重量)、輕粉(半錢重量)、巴豆(十四粒,去除油脂)

上末,滴水為丸,分作十一丸。每服一丸,水半盞磨化下,臨發時服,取下積涎如青黑色。是應如十年內,此一服便瘥,更無再作。以上者,半月日再一服,永除。次服硃砂鎮心藥。

白話文:

把最後剩下的藥材,滴水使其成丸,分為 11 個丸子,每次服一丸,用半杯水研磨,在症狀發作時服用,直至所有的積涎都排出呈青黑色。如果症狀持續十年內,服這一劑便可痊癒,不再復發。如果症狀超過十年,半個月再服一劑,即可永久根除。然後服用硃砂鎮心藥。

《吉氏家傳》治一切驚癇。鐵彈丸

五靈脂(四兩),川烏頭(二兩,炮,去皮臍),生烏犀,乳香,沒香(各一兩),牛黃,麝香(各一分)

白話文:

  • 五靈脂:四兩

  • 川烏頭:二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

  • 生烏犀:一兩

  • 乳香:一兩

  • 沒香:一兩

  • 牛黃:一分

  • 麝香:一分

上七味各為細末,臘日重午日,人不得語,打井花水和丸如此○大,合時忌見雞犬婦人,收起藥方得語。用牙隱破,荊芥湯下一丸。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在臘日和端午節這一天,在無人說話的情況下,用井花水和成丸劑,大小如同「○」,合藥時要注意不能看見雞、狗和婦女,收起藥方後才能說話。服用時用牙齒咬破藥丸,以荊芥湯送服一丸。

《朱氏家傳》治因驚過發疳,但或受風熱,積未洗除,心臟積熱壅毒。雖設湯散療治,日久不退。至熱過涎生,膈上壅塞,心胸氣亂,交橫變生癇疾。其候發來一日數次,變候轉頻吐瀉,氣弱未曾補治,宜服,勝金丸,方。

白話文:

《朱氏家傳》中記載,因驚嚇過度而得疳疾的患者,有的因同時受風熱,積邪未除,心臟積熱有毒,即使治療,服用湯藥散劑,時間久了仍不能痊癒。到了夏天,生了暑熱疳疾,上焦阻塞,引起心胸氣亂,交錯發作,演變為癇疾。這種病症發作,一天會發作數次,病症變化頻繁,嘔吐、瀉下,體弱未曾得到充分治療,應該服用「勝金丸」。

腦麝,蘆薈,牛黃,胡黃連(末)

上等分,研細,熊膽汁為丸綠豆子大。每服三丸,米泔水研下。

東京石魚兒班防禦扁金丹,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瘛瘲,目精上視,搖頭弄舌,頸項強直,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臥之疾。

白話文:

東京石魚兒班防禦扁金丹,治療小兒胎風引起的各種癇症,手足瘛瘲,眼睛向上翻視,搖頭弄舌,頸項強直,牙關緊閉,口吐痰沫,反覆拗動身體,多啼哭,精神不寧,睡覺多驚醒,嘔吐腹瀉,昏迷不醒等疾病。

天南星(炮),白花蛇(酒浸三日,炙熱、去骨),全蠍,麝香(並別研),草烏頭(燒灰存性。各半兩),蜈蚣(一條,蘸酒炙熟),乳香,硃砂(各別研一分)

白話文:

天南星(炮製過),白花蛇(浸泡在酒中三天,烤熱、去骨),全蠍,麝香(另外研磨),草烏頭(燒成灰,保留藥性。各半兩),蜈蚣(一條,蘸酒烤熟),乳香,硃砂(各別研磨一分)

上件為細末,酒浸蒸餅,和作餅子如此○大。每服三兩餅,薄荷湯化下,三歲以上服五餅(與陳防禦方不同。)

白話文:

上面一條一方子是將細末藥粉浸入蒸餅中,和在一起做成餅子,大小如此○。每次服用三兩餅,用薄荷湯送服,三歲以上服用五餅(與陳防禦的方子不同)。

班防禦又方,,全蠍散

全蠍(半兩),白附子,硃砂(別研。各三分),白殭蠶(二錢),麝香(一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荊芥湯入酒少許,同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