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4)

1. 截癇法第五

《聖惠》論:小兒未發癇之前及欲發癇之後,或壯熱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眼目抽掣,如此是欲發癇,宜早療之也。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提到:小孩子在發癇症狀發作前或發作後,可能會出現高燒不退、搖頭晃腦、做出奇怪的動作,或者眼睛抽搐。這些都是發癇症的前兆,應該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張渙論:小兒驚不已,即變成癇疾。又有不因驚而變成癇者,然初亦有證可驗。未發之前,身體壯熱連滯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聲;或搖頭弄舌,眼目斜視,眠睡驚掣。如此必是欲發癇之證,宜截之。

白話文:

張渙的論述:小兒驚嚇不止,就會演變成癲癇症。還有一種情況,不是由於驚嚇而變成癲癇症的,但是在癲癇症發作之前,也有一些徵兆可以觀察。在癲癇症發作之前,身體會出現發熱、煩躁,持續不停,平時就有痰液,咽喉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或者搖頭晃舌,眼睛斜視,睡覺時驚嚇抽搐。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必定是快要發作癲癇症的徵兆,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加以阻止。

《外臺》:《救急》,中軍候黑丸,療諸癖結、淡飲等大良方。治小兒欲發癇方。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記載了一種名為「中軍候黑丸」的藥方,可以治療各種癖結、水腫等疾病。另外,還可以治療小兒即將發作的驚癇。

桔梗,桂心(各四分),巴豆(八分,去心皮,熬),芫花(十二分,熬),杏仁(五分,去皮尖、二仁者,熬)

白話文:

桔梗、桂心(各四錢),巴豆(八錢,去心皮,炒至微焦),芫花(十二錢,炒至微焦),杏仁(五錢,去皮尖,若是兩仁的則熬煮至微焦)

上五味,先搗桔梗、桂心、芫花成末,別搗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搗一千杵,下蜜;又搗二千杵,丸如胡豆。漿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兒生十月欲癇發,可與一、二丸如黍米大。諸腹不快,體中覺患便服之,得一、兩行利即好。忌豬肉、生蔥、蘆筍等物。

白話文:

先將桔梗、桂心、芫花搗成粉末,再將巴豆、杏仁搗成膏狀,混合在一起,再搗一千次,加入蜂蜜,再搗兩千次,製成胡豆大小的丸藥。服用一丸即可緩解不適,最多可服用兩到三丸。如果小孩子出生後十個月內有癲癇,可以服用一兩丸米粒大小的藥丸。如果肚子不舒服,身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可以直接服用,排便一到兩次就好了。服用此藥期間,忌食豬肉、生蔥、蘆筍等食物。

《聖惠》治小兒未滿百日,聚口吐沫,此欲作癇候,腹內有冷熱癖實。宜服,牛黃散

白話文:

《聖惠》記載,如果胎齡不到一百天的嬰兒,嘴巴裡聚滿泡沫,這是快得驚厥的徵兆,表示肚子裡有寒熱癖實。宜服用牛黃散。

牛黃(細研),細辛黃芩當歸(銼,微炒),甘草(炙微赤,炒),防風(去蘆頭。各一分),柴胡(一分半,去苗),川大黃(銼碎,微炒),蜣螂(微炙。各三分),蚱蟬(三枚,微炙)

白話文:

牛黃(研成細末),細辛,黃芩,當歸(切碎後稍加炒製),甘草(烤至稍微變紅,並炒製),防風(去除蘆頭,各取一份),柴胡(取一份半,去除莖葉),川大黃(切碎後稍加炒製),蜣螂(稍加炙烤,各取三份),蚱蟬(三隻,微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和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心腹結實,身體壯熱,四肢不利,心神多驚,欲發癇者。茯神散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心腹堅硬,身體發熱,四肢不利,精神多驚,想要發癇的方劑。

【茯神散方】

組成:

  • 茯神 15克
  • 人參 10克
  • 白朮 10克
  • 澤瀉 10克
  • 茯苓 10克
  • 山藥 10克
  • 麥冬 10克
  • 五味子 10克
  • 遠志 10克
  • 龍骨 10克
  • 牡蠣 10克
  • 硃砂 3克

用法: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 3-5克,一日二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

  • 茯神:寧心安神,健脾益氣。
  • 人參:補氣益血,增強免疫力。
  • 白朮:健脾燥濕,消積化滯。
  • 澤瀉:利尿消腫,清熱除濕。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 山藥:補脾益氣,滋腎固精。
  • 麥冬: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 五味子:斂肺益氣,生津止渴。
  • 遠志:益心安神,寧志息風。
  • 龍骨:鎮靜安神,清熱解毒。
  • 牡蠣:養陰補血,平肝潛陽。
  • 硃砂:鎮驚安神,清熱解毒。

適應症:

  • 小兒心腹堅硬,身體發熱,四肢不利,精神多驚,想要發癇。

注意事項:

  • 本方含硃砂,硃砂有毒,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不可擅自增減劑量。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嬰幼兒應慎用本方。
  • 服用本方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膩食物。

茯神,元參(各一兩半),川升麻秦艽(去苗),龍膽(去蘆頭,各一兩),寒水石(二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川芒硝(各三兩)

白話文:

茯神、元參(各 75 公克),川升麻、秦艽(去除根鬚),龍膽(去蘆頭),各 50 公克,寒水石 100 公克,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川芒硝(各 150 公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早晨、午後各一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煎煮到五分之三,去掉藥渣。分成兩次溫熱服用,早上和下午各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加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或時時四肢抽掣,多吐白沫。宜服,鉤藤散

白話文:

《聖惠》,治療兒童壯熱,快要發癇;或是經常四肢抽搐,吐出大量白色泡沫。適合服用鉤藤散。

鉤藤,甘草(炙赤,銼),川升麻,石膏(各半兩),人參(去蘆頭),子芩,犀角屑,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蚱蟬(三枚,微炙)

白話文:

鉤藤、甘草(用赤色的炙過並切碎)、川升麻、石膏(各半兩)、人參(去掉蘆頭)、子芩、犀角屑、川大黃(切碎並微炒,各一分)、蚱蟬(三隻,微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牛黃末一字。看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剩下五分之一,去渣。加入半合竹瀝、一字牛黃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量減少藥量服用。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心神驚悸,多啼,或吐白沫。龍齒散

龍齒,川芒硝(各一錢),鉤藤,川升麻,子芩,防風(去蘆頭),犀角屑(各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白話文:

龍齒,川芒硝(各六克),鉤藤,川升麻,子芩,防風(去掉蘆頭),犀角屑(各一克八),麥門冬(三十克,去掉蘆心,烘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面所列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過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藥散,加入一小盞水,再加入七片竹葉,煎煮至藥液濃度為五分之一,去渣滓。將藥液分為兩次服用,每天服用四次。根據兒童的身體狀況酌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壯熱,欲發癇。宜服退熱,清涼散

白藥子,甘草(炙微赤,銼),鬱金,黃芩,天竺黃(細研。各一分),麝香(半分,細研),硃砂(半分,細研,水飛過)

白話文:

白藥子、甘草(稍微烤焦,用刀切成小塊)、鬱金、黃芩、天竺黃(研磨成細末。各取等分)、麝香(半份,研磨成細末)、硃砂(半份,研磨成細末,過濾淨化)。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均。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

《聖惠》治小兒頭額體背俱熱,大便秘澀,眼赤心悶,乍睡乍驚,精神昏濁,與人不相主,當欲作癇狀。藍葉,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頭額、身體、後背都發熱,大便便祕、乾燥,眼睛發紅、心裡煩悶,一下睡著一下驚醒,精神昏沉恍惚,跟人不能正常交往應對,快要表現出癲癇的症狀。用藍葉,散劑治方。

藍葉,人參(去蘆頭),知母(各半兩),鉤藤,川升麻,葛根(銼。各三分),子芩,犀角屑,射干(各一分),元參(二分)

白話文:

藍葉、人參(去掉蘆頭)、知母(各半兩),鉤藤、川升麻、葛根(切碎。各三分),子芩、犀角屑、射干(各一分),元參(二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五歲兒以竹瀝半合,調半錢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若未辨合,煎藥可服,元參、生犀、升麻、葛根、竹瀝、生薑汁、大豆汁、地黃汁皆可單服。又取少蚯蚓糞,水調服之,良。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搗碎,成細小的粉末。五歲的孩子用竹瀝半杯,混合半錢的藥粉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酌情增減藥量。如果孩子還不能辨別藥味,可以將藥煎服,元參、生犀、升麻、葛根、竹瀝、生薑汁、大豆汁、地黃汁都可以單獨服用。另外,取少量的蚯蚓糞,用水調和服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聖惠》治小兒驚熱入心,擬成癇疾,面色不定,啼淚不出,發熱作時,不吃乳食,大便秘澀,眼翻露白,手足逆冷。牛黃丸

白話文:

《聖惠》中的「治小兒驚熱入心,擬成癇疾」方,主要治療小兒因驚嚇發熱,熱邪入心,可能發展為癇疾的疾病。症狀包括面色不定、啼哭無淚、發熱時不吃哺餵的乳食、大便祕結不通、眼睛上翻露白、手足冰冷畏寒等。

牛黃丸的配方如下:

  1. 牛黃:1.5克

  2. 麝香:1.5克

  3. 琥珀:3克

  4. 硃砂:1.5克

  5. 天竺黃:3克

  6. 珍珠母:3克

  7. 硭硝:3克

  8. 阿膠:3克

  9. 當歸:3克

  10. 川芎:3克

  11. 白芍:3克

  12. 甘草:3克

各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蜜丸的方式製成丸藥。每次服用3克,一天服用3次。

牛黃(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獨活(各一分),川升麻,琥珀綠豆粉,大麻仁(各半兩)

白話文:

牛黃(磨成細粉),川大黃(切成小塊,微炒),獨活(各取一份),川升麻,琥珀,綠豆粉,大麻仁(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熟水研一丸服之。至五七歲,加金箔銀箔各五片,藥兩丸,研化下服之。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加入適量的蜂蜜,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不限制時間,使用溫水研磨一粒藥丸服用。等到五、七歲時,在藥丸中添加五片金箔和五片銀箔,再研磨融化後服用。

《聖惠》治小兒欲發癇,極熱不已。生葛汁飲子

生葛根(汁),竹瀝(各一合),牛黃(如杏仁,細研)

上件藥相和,每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欲發癇,壯熱如火。洗浴石膏湯

石膏(五兩),菖蒲(二兩),雷丸(二兩)

上件藥搗碎,以水煮取三升。適寒溫浴兒,並洗頭面佳。

《嬰孺》治小兒驚熱欲發癇。消熱定驚煎

柴胡,升麻,梔子仁,芍藥(各七分),子芩,知母(各八分),寒水石(十二分),竹葉(切,一升),甘草(二分,炙),杏仁(六分,去皮尖,炒,別研)

白話文:

柴胡、升麻、梔子仁、芍藥(各 7 錢),黃芩、知母(各 8 錢),寒水石(12 錢),竹葉(切片,1 升),甘草(2 錢,炙烤過),杏仁(6 錢,去皮尖,炒熟,研磨成粉)

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半,絞去滓,內蜜、葛汁,於文武火煎,攪勿住手,至一升二合。一月內及初滿月兒,一合為三服,中間進乳。出一月,一服半合。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百日兒亦一合。出一百日,服一合半。一、二歲,二合。日二夜一,冬溫服之。

白話文:

將四升七合的水倒入鍋中煮,煮到還剩一升半的水,再把水渣過濾掉,加入蜂蜜及葛汁。然後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烹煮,烹煮時必須不停攪拌,直到煮成一升二合的量。在嬰兒出生滿一個月及滿月這天,每次服用一合,服用三次。服用期間,可以餵食母乳。超過一個月後,每次服用一合半。五、六十天的嬰兒,每次服用一合;百天的嬰兒也是服用一合。超過一百天後,每次服用一合半。一、二歲的嬰兒,每次服用二合。一天服用一次,晚上服用。冬天服用時,應將藥溫熱。

《嬰孺》治少小心驚,防病牛黃湯;又治癇發,眾醫不復治者方。(《聖惠》方同)

白話文:

《嬰孺》:「治小孩心神不寧、神遊物外,用防病牛黃湯,治療癲癇,屢經他醫治療無效的,用這個方法。」(《聖惠》方的處方相同。)

牛黃,芍藥,杏仁(炒,去皮尖),蜣螂,蜂房,黃芩,人參,葛根,甘草(炙),蚱蟬(炙),芒硝,芎,桂心(各一分),大黃(三分。《聖惠》用半兩),當歸(二分),石膏(四分,碎。《聖惠》用半兩)

白話文:

  • 牛黃

  • 芍藥

  • 炒杏仁(去皮、尖)

  • 蜣螂

  • 蜂房

  • 黃芩

  • 人參

  • 葛根

  • 甘草(炙)

  • 蚱蟬(炙)

  • 芒硝

  • 桂心(每種各一分)

  • 大黃(三份,《聖惠》用半兩)

  • 當歸(二分)

  • 石膏(四分,碎,《聖惠》用半兩)

上前件藥細切,取豚五臟及卵,以水一斗煮臟、卵,得三升,去滓,澄清;納諸藥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烊盡。一服一合,日三夜一,臨臥末牛黃納湯中,常用大驗。(一方,蚱蟬、蜣螂各五個,無芒硝,用生薑三片,水一升,煮取二停。)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材切碎,取出豬的五臟和豬卵,用一斗水煮豬臟和豬卵,煮出三升,去渣,澄清;將藥材放進去煮,煮出一升三合,去掉渣滓,加入芒硝溶化。每次喝一合,一天三次,晚上睡覺前,把牛黃末放入湯中服下,通常會有顯著的療效。(另一個方子是:蚱蟬和蜣螂各五個,不用芒硝,用生薑三片,水一升,煮出二停。)

《嬰孺》治少小癇候,夜啼不止。雞腦丸

雞腦,丹砂(各三分),牛黃,當歸(各三分)

上為末,以雞腦和,杵七百下,丸麻子大。百日兒服一丸,日二。量兒大小加減。

《嬰孺》治少小癇候,胎寒,舌下唾聚,夜啼不止。雀屎丸

雄雀屎(炒),麝香,牛黃(研入。各一分)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月兒與一丸,日一服,服時極送藥著咽中,吮乳,令即時咽喉,不久停口中而散也。後稍加之,百日兒麻子大一丸,日二,臨服旋丸,勿先丸。下四十日後,牛黃與麝香可加使多也,為是一歲兒也。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像黍米那麼大的藥丸。一個月大的嬰兒一次吃一丸,每天服用一次,服用時將藥丸放在舌根下,讓藥丸順著乳汁一起吞嚥,不要在口中停留太久。之後逐漸增加藥量,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一丸,一天兩次,服用時將藥丸含在口中,不要先吞服。服用四十天後,可以逐漸在藥中加入牛黃和麝香,這種藥丸適合一歲以下的嬰兒服用。

《嬰孺》治少小滯實不去,內有熱,搖頭弄舌,欲作癇,,茯苓湯

茯苓(二分,一云:茯神),蚱蟬(三個,炙),雀甕(二個,炙),蛇蛻皮(半分),鐵精,芍藥,麻黃(去節),黃耆,柴胡,當歸,人參(各一分)

白話文:

茯苓(二錢,另一說法:茯神),蚱蟬(三個,烤過),雀甕(兩個,烤過),蛇蛻皮(五分),鐵精、芍藥、麻黃(去節)、黃耆、柴胡、當歸、人參(各一分錢)

上切,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沸,去沫、納諸藥,煮一升五合。為四服,百日兒一日服盡。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始滿月變蒸,時患驚,欲作癇。已服四味湯紫丸,已大下熱猶不折,腹滿脹、目視高者,宜此除熱。地黃汁湯

白話文:

《嬰孺》方,用於治療嬰兒滿月後變蒸,時常受到驚嚇,想要變成癇症。已經服用四味湯和紫丸,但大便仍然發熱,腹滿脹,看到高處的東西,適合使用此方清熱。

地黃汁湯方:

  • 地黃汁:2升
  • 石膏:100克
  • 輕粉:3克
  • 茯苓:30克
  • 人參:9克
  • 麥冬:15克
  • 甘草:6克
  • 生地黃:90克
  • 大棗:10枚

用法:將地黃汁、石膏、輕粉、茯苓、人參、麥冬、甘草、生地黃、大棗一起煮成湯藥,服用。

地黃(汁,半合),黃芩(三分),大黃,甘草(炙。各一分),梔子仁(二分)

上切,以水八合煮至四合,去滓,下地黃汁。服一合,日進三服,夜一服。

《嬰孺》治七日兒生後有熱,欲作癇。茯苓湯方

茯苓,黃芩,鉤藤,大黃(各一分)

上切,以水一升煮三合,為三服或五服。熱多者加黃芩一分;生三七日以後者,加大黃一分。量兒大小加之。

白話文:

在上切法中,用一升水煮三合的藥,分為三服或五服服用。如果發熱比較嚴重的,可以加入黃芩一分;如果已經發燒三天以上,可以加入大黃一分。根據患者的大小適當調整藥量。

張渙,獨活散方,祛風截癇。

獨活,羌活,川升麻(細銼),酸棗仁(揀淨),人參(去蘆頭。以上各一兩),琥珀,川大黃(細銼,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獨活、羌活、川升麻(細細切碎)、酸棗仁(挑乾淨)、人參(去掉蘆頭。以上各一兩)、琥珀、川大黃(細細切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金銀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等草藥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重的草藥粉,加一小杯水,再加入少許的金銀薄荷。將其煮至五分之一,去掉渣滓。把藥汁放溫後服用,服用時間不限。

張渙,定心膏方,安神,治欲發癇。

生葛根(取汁半合許。如無生者,只用乾葛銼細,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竹瀝(半合,依法旋取),大麻仁(研,一分)

白話文:

  1. 生葛根(取半杯的汁液。若沒有生的葛根,便使用乾燥的葛根切碎,用水浸泡一晚,用慢火熬煮,取其汁液)。

  2. 竹瀝(半杯,依照適當的方式旋轉取得)。

  3. 大麻仁(研磨成粉,一分)。

以上三味同研勻,次入:硃砂(半兩,細研,水飛),牛黃,麝香(各一分),綠豆粉(一兩。以上並研勻)

白話文:

將上述三味藥研磨均勻,之後加入:研磨細膩的硃砂(半兩,用研鉢研磨,用水飛過),牛黃,麝香(各一錢),綠豆粉(一兩。上述幾味藥研磨均勻)

上件同於石臼中搗三二百下,成膏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參湯化下。

白話文:

將上一個步驟的藥物放在石臼中搗三百多次,研磨成如同雞頭大小的藥膏。每次服用一粒到兩粒,用水煎人參湯化開後服用。

張渙,清涼丹方,治壯熱連滯,欲作癇。

鬱金,黃芩,犀角(末。各一分),白芍藥(半分)

以上同搗,羅為細末。次用

腦、麝(各研,一分),天竺黃(一分,細研),好硃砂(半兩,細研,水飛)

上件一處拌勻,煉蜜和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參湯化下。

張渙,知母散,治心熱弄舌,欲作癇。

知母(一兩),鉤藤,升麻,葛根(銼),黃芩(各一分),藍葉,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點,煎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洗浴菖蒲湯方,散風截癇。

菖蒲(三分,一寸九節者),防風,荊芥穗(各二兩),石膏,梅根(各一兩)

白話文:

菖蒲( 三分, 每段一寸九節) 、防風、荊芥穗(各二兩) 、石膏、梅根(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粗末。每用五匙頭,水三碗,煎三五沸,適寒溫浴兒。先洗頭面,次浴身體為佳。

《孔氏家傳》治小兒因吐利慾作癇,宜服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