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6)

1. 灸癇法第九

《千金》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疾病,不要輕易使用針灸。如果逆向針灸,那麼會按壓嬰兒的五脈,導致其疼痛而動,進而容易引起癇疾。河洛關中地區氣候寒冷,嬰兒容易患痙攣。在嬰兒出生後三天內,可以通過逆向艾灸來預防痙攣。同時,還可以灸嬰兒臉頰來預防噤口。噤口是指舌頭下方脈搏急促,牙齒緊閉,筋脈僵硬。由於當地氣候寒冷,需要刺破舌頭放血,並灸臉頰來預防噤口。吳蜀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的醫療手段雖然值得傳承,但是現在的人不考慮南北地區的差異,直接按照古代的醫療手段進行治療,導致對嬰兒造成很多傷害。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乘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白話文:

因此,鄉村裡的小孩子,讓他們自然成長都可以長得好,沒有夭折的。小孩子受到驚嚇而啼哭,睡覺時四肢抽動,是體質損耗還沒有恢復,絕對不能針灸他們的指甲,因為這會刺激他們的脈絡,反而會因為驚嚇而成為癲癇。只有陰癇症才會出現抽搐痙攣的症狀,可以針灸他們的指甲。凡是灸癲癇都要先讓孩子虛弱,然後趁虛灸之。沒有讓孩子虛弱就灸的,會導致氣血不通,會把人害死。發病在早上的,在足少陽經;發病在上午的,在足厥陰經;發病在中午的,在足太陽經;發病在傍晚的,在足太陰經;發病在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的,在足陽明經;發病在半夜的,在足少陰經。

上癇發時,病所在是。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又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千金》五臟癇灸法:肝臟癇,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心癇,灸心下第一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脾癇,灸胃管三壯,俠胃管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肺癇,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陽各二壯。腎癇,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的五臟癲癇灸法:

  1. 肝臟癲癇:灸足少陽經、厥陰經各三個壯。

  2. 心臟癲癇:灸心下的第一根肋骨端下凹陷處,此為巨闕穴。另外,灸手心主穴及少陰經各三個壯。

  3. 脾臟癲癇:灸胃管穴三個壯,胃管旁灸二壯,足陽明經、太陰經各二壯。

  4. 肺臟癲癇:灸肺俞穴三個壯。另外,灸手陽明經、太陽經各二壯。

  5. 腎臟癲癇:灸心下二寸二分處三個壯。另外,灸肘中動脈穴各二壯。

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膈癇,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腸癇,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三十壯。

白話文:

另外,灸足太陽經、少陰經,各刺灸兩壯。隔肌痙攣,灸風府穴。又灸頭頂、鼻孔、下嘴脣,都跟著年紀增加壯數。腸痙攣,灸兩邊的承山穴。又灸腳心、雙手勞宮穴。又灸雙耳後的完骨穴,灸壯數也是隨著年紀增加。又灸肚臍中三十壯。

上灸五臟之癇。

《千金》六畜癇灸法:馬癇,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聖惠》灸僕參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牛癇,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嬰孺方》云:一土燒牛蹄末服之。《聖惠》只灸鳩尾一穴三壯。)羊癇,灸大椎上三壯。

白話文:

《千金翼方》中記載的六畜癇灸法:

  1. 馬癇:在項風府穴和臍中穴各灸三壯。如果病症在腹中,可以將燒焦的馬蹄末服下,效果很好。(《聖惠方》中,還需要在僕參穴各灸三壯,僕參穴位於足跟骨下的白色肉際陷中,取穴時需要足弓拱起。)

  2. 牛癇:在鳩尾骨和大椎穴各灸三壯。(《嬰孺方》中說:可以將燒焦的牛蹄末服下。《聖惠方》中只灸鳩尾穴三壯。)

  3. 羊癇:在大椎穴上灸三壯。

(《聖惠》炙第九椎下節間三壯。)豬癇,灸耳後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聖惠》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犬癇,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嬰孺方》云:犬癇,灸手心一壯,灸足陽明各一壯,肋戶一壯,灸腳頭兩室各一壯。)雞癇,灸足諸陽各三壯。

白話文:

  1. 《聖惠》指示,在第九椎骨下間隔的中間灸三壯。

  2. 豬癲癇,在耳後完骨兩旁,各灸一寸七壯。

  3. 《聖惠》指示,在巨闕穴上灸三壯,它位於鳩尾下一寸的凹陷中。

  4. 狗癲癇,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穴一壯,灸肋戶穴一壯。

  5. 《嬰孺方》中說到:狗癲癇,灸手心一壯,灸足陽明穴各一壯,灸肋戶穴一壯,灸腳頭穴的兩個房間各一壯。

  6. 雞癲癇,灸足諸陽穴各三壯。

(《聖惠》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陰郄穴陷者中。)

上灸六畜之癇。

《千金》暴癇灸法: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頭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白話文:

《千金》中記載的治療小兒暴癇的灸法:

小兒突然發作的抽搐,灸兩邊乳頭,如果是女孩則灸乳房下二分的位置。治療小兒突然發作的抽搐,這個病症患者的身體會像死掉一樣筆直僵硬,且肚子裡會發出雷鳴般響聲。灸太倉穴和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的位置,總共六個。另外再灸肚臍直線延伸到背部的部位,用繩子繞過頭部、下至臍中繫緊,然後讓繩子沿著背脊下行至繩子末端盡頭,灸兩旁各一寸,每側灸十五壯。但如果患者臉色蒼白,哭聲和其他時間無異,則灸足陽明、太陰穴。

上灸暴癇。

《千金》頭部灸癇法: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分許,直望鼻為正。(《嬰孺方》云:次灸額上髮際五壯,不言入發二分。

白話文:

《千金》頭部灼艾治療抽搐的方法:如果眼睛上翻凝視,瞳孔抖動,應該在囟門灸灼。取穴方法:橫向測量嘴巴,並沿著嘴脣兩端計量,再橫向測量鼻子下方,同樣是沿著兩端計量,減去鼻子長度的二分之一,加起來就是嘴巴的長度;從額頭發際向上測量。在頭頂灸灼一處穴位,位於囟門上方尚未合攏的骨頭中央,根據患者手部的動作確認位置的正確性,這是最重要的穴位。其次,在額頭發際內側灸灼兩分處,直接對著鼻子為準。(《嬰孺方》記載:其次,在額頭發際艾灸五壯,但沒有提到進入發際二分。)

)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嬰孺方》同止言直上入髮際,不言二分。)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兩眉後際動脈是。(《嬰孺方》云:客主人在眉後髮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

白話文:

接下來灸兩邊,在正對著瞳孔直向上方進入髮際約二分的距離。(《嬰孺方》中只說向下進入髮際,沒有說二分。)接下來灸頭頂漩渦的中央部位。接下來灸「客主人」穴位,位於眉毛後動脈跳動的位置。(《嬰孺方》說:「客主人穴在眉後髮際動脈跳動的位置。」)接下來灸雙耳門穴位,當耳朵打開,骨骼鬆開呈張開凹陷的狀態就是這裡。接下來灸雙耳上方,用卷耳來尋找,位於耳朵上端的位置。

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嬰孺方》云:至此又有次灸鼻人中口上,灸當令近鼻。又云:次灸承漿。次灸玉枕,玉枕在項上高骨是也。)次灸玉枕。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大人必須在耳朵上面橫向三指處,小孩則各自根據其手指的長度來取穴。然後灸治兩耳後面的完骨穴上出現的青筋,也可以用針刺出血。(《嬰孺方》這本書裡說:這部位還有另外需要灸治的位置,包括鼻樑正中間、人中穴、嘴脣的上方,灸治的時候靠近鼻子。這本書裡還說:然後灸治承漿穴。然後灸治玉枕穴,玉枕穴在脖子後面最突出的那個骨頭上。)然後灸治玉枕穴。然後灸治兩側風池穴,風池穴位於脖子後面的兩個大筋外側、頭髮下面凹陷的地方。然後灸治風府穴,風府穴位於脖子正中央的髮際,也可以和風池穴一起灸治,三個穴位的高度是一樣的。

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嬰孺方》至此又有太極者,可灸兩眉頭也。)

上頭部凡十九處,(《嬰孺方》云:二十三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者,具灸之;輕者,惟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嬰孺方》云:去頭部凡二十三處,此亦不可一時下灸,待諸處無效即續次灸之。

白話文:

頭部共有十九個穴位,但《嬰孺方》中說有二十三個穴位。小孩子出生後十天可以灸三壯,三十天後可以灸五壯,五十天後可以灸七壯。生病嚴重的,全部灸。病情輕微的,只需要灸囟門、風池、玉枕三個穴位。要使用成熟的艾灸,並且把艾條捏成平整規整的形狀,緊貼著皮膚,這樣火勢才能到達病竈。如果艾條沒有成熟,艾條捏得不正,且沒有緊貼著皮膚,那麼即使多灸幾壯,都是沒有用的。(《嬰孺方》中說,要避開頭部的二十三個穴位,並且不要一次灸完所有的穴位,要等其他穴位都無效之後,再繼續灸其它的穴位。)

輕者,囟中、額中、髮際、鼻人中、耳門、風池、玉枕可也。凡灸頭風,大人多者不過三十壯。此則沉者,不可頓灸,可日日灸之也。又灸口吻各二七壯。)

白話文:

輕微的頭痛,可以在囟門、額頭、髮際、人中、耳門、風池、玉枕等穴位上艾灸。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次艾灸頭風,最多灸30個壯。如果是嚴重的頭痛,則不能一下子灸很多,可以每天灸一下。還可以艾灸口脣,每次灸27個壯。

《千金》腹部灸癇法: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嬰孺方》於臍中字下獨有百壯字。)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嬰孺方》又於此注云: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是也。)次灸胃管;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

白話文:

《千金方》腹部的艾灸治療抽搐的方法:如果腹部飽滿短氣且腹中鳴叫,就艾灸肺的募穴,它位於左右兩乳上方第二肋骨之間凹陷中,用懸掛法取穴,就是瞳孔相正的地方。其次艾灸膻中穴;其次艾灸胸堂穴;其次艾灸臍中穴。(《嬰孺方》在臍中兩個字下面單獨加了“百壯”兩個字。)其次艾灸薜息穴,薜息穴位於左右兩乳下方第一肋骨之間凹陷中。其次艾灸巨闕穴,成人取穴時向下測量一寸,小兒根據出生後每六天記為一分,向下測量六分,再向下測量一寸,就是巨闕穴的位置,並艾灸兩側。(《嬰孺方》又在此處注釋說:鳩尾穴位於胸前蔽骨下方五分。)其次艾灸胃管穴;其次艾灸金門穴,金門穴位於穀道前面的囊之後,居於中央。

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處,(《嬰孺方》云:腹部十四處。)胸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可灸三壯,兒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白話文:

上腹部共有十二個穴位。(《嬰孺方》說:腹部有十四個穴位。)胸骨的正中、胃脘上七寸處、胃部位的正中,十天大的嬰兒可灸三壯,一個月以上的嬰兒可灸五壯,陰部的縫隙處可灸三壯。也有說法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灸壯的數量。

《千金》背部灸癇法: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背部針灸治療癲癇的方法:如果脊椎僵硬、後背反弓,可在「大椎穴」針灸,另外還要針灸各臟腑俞穴和督脈脊椎正中的「督脊穴」。從「大椎穴」一直量到「尾骨」的中間彎曲處,再從「大椎穴」量下來,針灸量度下的第一個穴位就是「督脊穴」。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

《千金》手部灸癇法: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嬰孺方》云:肘中約中動脈。)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嬰孺方》云:掌中央動脈。)次灸心主;次灸合谷;(《嬰孺方》云:手大指歧骨間。)次灸三間;(《嬰孺方》云: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臼中。)次灸少陽。

白話文:

《千金》中記載的手部灸癇法:如果手足抽搐痙攣,可以在尺澤穴灸。其次灸陽明穴;然後灸少商穴;再灸勞宮穴;(《嬰孺方》中說:掌中央的動脈。)再灸心主穴;再灸合谷穴;(《嬰孺方》中說:手大拇指分叉骨之間。)再灸三間穴;(《嬰孺方》中說:大拇指和食指本節後內側的凹陷中。)再灸少陽穴。

右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千金》足部灸癇法:又灸伏兔。(《嬰孺方》云:膝上六寸。)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嬰孺方》云:在足二踝前骨下臼中。)

白話文:

《千金》中記載的足部灸癇法:再灸伏兔穴。(《嬰孺方》中說:在膝蓋上方六寸。)接著灸三里穴;然後灸腓腸穴;再灸鹿溪穴;再灸陽明穴;再灸少陽穴;最後灸然谷穴。(《嬰孺方》中說:然谷穴在雙腳二踝前骨下方凹陷處。)

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嬰孺方》云:諸穴不可悉灸,候諸處無效方灸之。《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中也。

白話文:

足部的 14 個穴位,都可以灸,灸壯的數量同上述。手足陽明穴,是指人的四個手指,凡是小兒驚風、癲癇的,都要灸這些穴位。如果是風病發作嚴重,手足抽搐僵硬的人,要完全灸手足十個手指的末端,再灸這些穴位的後一個關節。

《嬰孺方》中說:所有的穴位不能都灸,等其他地方的穴位都無效時,再灸這些穴位。《千金翼》中說:灸第二椎骨和下到尾骨的兩個穴位,用繩子量,繩子的中間對折的一端,就是脊骨的中央。

凡三處,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參合如厶字,以一角主中央,灸下二角。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行為度膀繩。《嬰孺方》又云:凡灸癇得啼為輕,易治;不得啼為重,難治。小兒生十數日,便得癇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壯。其要極者,三五壯。

白話文:

《外臺祕要》:《甲乙經》記載:灸本神穴,位於耳後乳突直上入髮際四分處,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灸此穴5壯,可治療頭痛、眩暈、頸項強直、胸脅疼痛、不能側身、癲癇不吐涎沫、小兒驚癇等病症。

《外臺》:《甲乙經》灸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是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頰青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

白話文:

《外臺祕要》裡《甲乙經》說:灸臨泣穴,在眼睛的上眼皮直入髮際五分凹陷的地方,是少陽、太陽兩條經脈的交匯處,灸三壯。主治臉頰發青而看不見東西,口角流涎而哭泣,兩眼和眉毛疼痛,小兒驚風,反覆抽搐。

《外臺》:《甲乙經》灸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白話文:

《外臺祕要》:《甲乙經》中記載的筋縮病,位於第九椎骨下方的間隙處,督脈的氣在此發出。取俯臥位,在此處灸三壯。主治小兒驚嚇癲癇、瘛瘲、狂躁走動、脊背僵硬強直、眼睛上翻。

《聖惠》灸長強一穴,在腰俞下,脊體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白話文:

《聖惠方》上灸長強穴,在腰俞穴的下面,脊骨的終端中間凹陷的地方。灸五壯。主治腰脊強直,不能俯仰,癲狂病,大小便困難,泄瀉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聖惠》灸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眵夢。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聖惠》中提到,灸瘛脈的兩個穴位,一個是資脈,它位於耳內雞足的青脈上。這個穴位主治頭風、耳後痛,小兒的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力模糊、眵夢等症狀。灸療法使用三壯,針刺的深度為一分。

《聖惠》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在唇內中央絃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決斷更佳。

白話文:

小兒如果患有驚癇,可以用艾柱灸鬼祿穴,艾柱的大小和一個小麥差不多。在脣內部的正中央有一條弦,沿着這條弦灸一壯。『壯』就是艾灸的一次,鬼祿穴位於上脣內側正中,當口輪匝肌的交叉點處。 也可用鋼刀將艾柱決斷,這樣效果會更好。

《聖惠》秦承祖灸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姆指,用軟絲繩子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諸癇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根據《聖惠》一書,秦承祖治療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神邪和癲狂病等各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是用柔軟的絲繩將小兒的兩手大拇指綁起來,然後施灸三壯。艾炷放在四個地方,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肉上,四個地方都要燒完。如果少一個地方沒燒,其疾病就不會好。其神效難以估量。治療各種癇症,灸一壯,艾炷如同小麥一般大小。

《嬰孺方》審是癇候,急灸頂上旋發中。若眼直視,灸兩目直瞳子髮際各一處,心下一寸宛宛中,脊當兌骨上一處,大顴一處,各灸二七壯。頂上多灸益良。更見有癇候,灸兩乳內各一寸七壯,累試大效。

白話文:

《嬰孺方》中記載,孩童患有癲癇的徵兆是:眼珠直視,往上翻。治療方法是:在頭頂旋毛中心急灸;如果孩童的眼睛直視且瞳孔往上翻,則灸雙眼瞳孔旁各一處,以及心下約一寸、脊椎骨兌骨上一處、大顴骨一處,各灸二到七次。此外,也可以在頭頂多灸幾次,效果會更好。如果孩童再次出現癲癇徵兆,可在雙乳內側各灸一寸,七次,也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萬全方》:小兒驚癇者,先驚怖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一法:灸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絃上。)

白話文:

《萬全方》:小孩受到驚嚇而抽搐病發作,起初會受到驚嚇後大叫,之後才會發病。在小孩頭頂旋轉毛髮部位用艾灸三次,耳後青絡脈也用艾灸三次,艾灸的量約小麥般大小。(另一種方法:在小孩上脣內的中央絃上灸鬼祿穴。)

小兒風癇者,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炷如麥大。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上五分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