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1)

1. 卷第二十七

(吐噦霍亂,凡十二門)

2. 吐逆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嘔吐逆候: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怱遽以乳飲之,其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胸膈則胸滿氣急,令兒嘔逆變吐。又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乳變壞,不捏除之,仍以飲兒,冷入兒腹,與胃氣相逆,則腹脹痛,氣息喘急,亦令嘔吐。又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風冷因客膚腠,搏血氣則熱,入於胃則腹脹痛而嘔逆吐也。凡如此風冷變壞之乳,非直令嘔吐,胃虛入於大腸則為利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的小兒嘔吐反流候:當嬰兒哭鬧不止,呼吸還沒平順下來,奶媽就匆匆忙忙地給嬰兒餵奶,嬰兒的氣息還在逆行,奶無法順利吞嚥下去,停留於胸膈之間,就會導致胸悶氣促,令嬰兒嘔吐反流。另外,奶媽休息時受了寒氣,寒氣融入乳汁,使乳汁變壞,沒有去除乾淨就拿給嬰兒喝,寒氣進入嬰兒的肚子裡,與胃氣相沖,就會引起腹脹疼痛、呼吸急促,也會導致嘔吐。此外,解脫更換衣物以及洗浴後,沒有避開風寒,風寒因此入侵皮膚腠理,碰撞血氣產生熱量,由胃部進入則會腹脹疼痛而嘔吐反流。凡是像這樣的風寒變壞的乳汁,不只會導致嘔吐,胃裡空虛的話還會進入大腸而導致腹瀉。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吐奶說:小兒吐奶有數般,或是風疾所致,則其吐不可安也。吐奶更夾痰,才吐卻即風生。若止吐後,其風無止處,更入外風則潮,熱閉胃管,後變驚風。胃主四肢,被痰涎閉卻即搐;心主神,被外邪所幹即驚;神不定,故變驚風也。故止住吐即驚風發,手足搐搦,口眼翻張,頭項強舉。雖多服名藥,亦不能救療耳。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在《家寶》一書中,提到小兒吐奶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一種是由於風疾所致,這種吐奶是不容易止住的。如果吐奶中還夾雜著痰液,那麼吐完後就會出現風疾。如果只是吐奶,卻沒有及時治療,那麼風疾就會繼續發展,如果再受到外風的侵襲,就會出現高熱,胃管被閉塞,最終演變成驚風。

胃部主導四肢,如果被痰液閉塞,就會出現抽搐;心主神明,如果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出現驚嚇;神志不定,所以就會演變成驚風。因此,如果小兒吐奶後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驚風,出現手足抽搐、口眼翻張、頭項強舉等症狀。即使服用再多的名貴藥物,也無法治癒。

小兒吐奶,鼻青,客風傷肺。客風者,則是外風也。鼻青是肺之外應也。夜間煩躁者,是肺氣逆而為之也。身上發熱者,肺主身之皮毛,外邪所傷,故乃發熱。宜下傷寒藥,後平胃氣耳。

白話文:

小兒吐奶、鼻青,是外風侵襲肺臟所致。鼻青是肺臟外在的反應。夜間煩躁,是肺氣逆亂所引起的。身上發熱,是肺臟主管身體的皮毛,外邪侵襲,所以發熱。應該先服用治療外感風寒的藥物,之後再調和胃氣。

小兒吐奶,唇黑多哭是傷脾,湏夾痰也。唇是脾之外應,被食所傷故黑。其夾痰者,脾能生涎,故痰沖胃而吐奶食。

白話文:

小兒吐奶,嘴脣黑色且哭鬧不止,是脾臟受損的徵兆,通常還伴有痰液。嘴脣是脾臟在體表的表現,一旦飲食不當,就會損傷脾臟,使嘴脣發黑。伴隨痰液的吐奶,是因為脾臟可以產生唾液,痰液會湧入胃部,導致吐奶和食物嘔吐。

小兒吐奶身熱,其奶成片子者,是胃有熱,積久即生風也。其人必四肢生瘡,多渴面黃是也。

小兒吐奶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其人必面青唇白是也,宜暖胃止之。

小兒吐奶,早晚發熱則是驚,吐而不睡是也,宜與調驚。

漢東王先生《家寶》:乳食不化,腹急氣逆病證,須進塌氣丸二、三服下卻胸膈(方見本門),卻進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但生胃氣藥皆可以意與之。又乳母不忌口,吃生冷物,冷氣入乳則乳變壞。又不捏除之,仍以此乳與兒吃,冷乳入腹與胃相逆,則腹脹、氣急肚痛,或變為瀉,亦依前項藥調理。如不退卻,用羌活膏治之(方見本門。)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乳食不消化,腹痛、氣往上逆的病症,需要服用塌氣丸二、三副,服下後胸悶氣滯的症狀就會消失(具體方子參見本類),然後再服用觀音散二、三副(具體方子參見胃氣不和類),所有產生胃氣的藥物都可以按照這個想法使用。另外,乳母不注意飲食,吃生冷食物,導致寒氣進入乳汁,乳汁就會變壞。如果不擠掉這些變壞的乳汁,依然用這些乳汁餵孩子,寒涼的乳汁進入孩子的肚子就會與胃氣相沖,導致腹脹、氣急、肚子痛,或者變成腹瀉,這時也要按照前面提到的藥物調理。如果症狀沒有消除,就使用羌活膏治療(具體方子參見本類)。

錢乙: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

《惠眼觀證》:凡生下無故吐乳,此因乳母冷熱不調,啼中餵乳,致令胸膈氣逆,舊乳不化,所以多吐。吐下奶瓣或帶酸氣,謂之奶積。急以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仍服勻氣平胃湯藥。若脾胃虛滑,吃食多吐,只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夾蘆薈丸服之。(方未見。)若至正、二月間,方以鮓湯丸利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

白話文:

惠眼觀證:凡是出生後無緣無故嘔吐奶水,這是由於乳母冷熱失調,在嬰兒啼哭時哺乳,導致胸膈氣機逆亂,舊的奶水無法消化,所以嘔吐增多。吐出來的奶瓣中有酸味,叫做奶積。需要趕快用牛黃丸治療(方劑見風熱門中)。同時服用理氣平胃的湯藥。如果脾胃虛弱順滑,吃東西就容易嘔吐,只用平胃丸(方劑見噦逆門中)配合蘆薈丸服用(方劑未見)。如果到了正月、二月,才用鮓湯丸瀉一瀉(方劑見急慢驚風門中)。

《小方脈》論小兒熱盛,患急熱而吐,更下熱藥,脾胃熱而胃口閉,所以吐傷,水穀不通。凡下湯藥、乳食只伏在管,胃口不開;脾伏,乳食上下不動。若下取藥,胃口不開,只在胸膈不上不下,乃是結腸翻吐候也。

白話文:

《小方脈》討論:小兒身體內有過多的熱氣,導致發高燒並且嘔吐,如果再服用熱性的藥物,脾胃就會變得更熱,進而導致胃口閉塞,所以嘔吐更加嚴重,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凡是服用湯藥或乳食後,只會停留在食道,胃口不開;脾臟不活躍,乳食在食道中上下移動不暢。如果再服用取走的藥物,胃口仍然不開,湯藥只停留在胸膈之間,不上不下,這就叫做「結腸翻吐」徵候。

歌曰:得患初因是熱傷,熱極吐逆也尋常。醫人不會看形候,又服熱藥怎生當。至今胃開並腸結,莫服冷藥不須涼。若還更取兒當死,先須閉胃後通腸。

白話文:

歌中說:得了痢疾最開始是由於熱邪傷害,熱極了就要嘔吐,這是常見的現象。如果醫生不會診斷病情,又讓病人服用熱性藥物,那該怎麼辦呢?現在胃部擴張,腸子打結,不要再服用寒涼藥物了。如果還繼續這樣治療,那病人非死不可。應該先緊閉胃部,再疏通腸道。

《嬰童寶鑑》小兒嘔逆歌:

風冷吹雙乳,乳壞氣須凝。乳兒成嘔吐,氣喘腹膨脝。解脫當風下,洗浴向檐楹。喘中還餵奶,氣逆在胸停。皆成嘔逆病,醫者貴調停。

白話文:

風寒吹到了兩個乳房,乳汁中的邪氣就會凝固。嬰兒就會出現嘔吐、氣喘、肚子脹大的症狀。應該立即脫離有風的環境,在屋檐下沐浴。在氣喘時仍然餵食母乳,會造成邪氣逆行停留在胸中。這些都會導致嘔逆的疾病,醫生應該仔細辨證,對症下藥。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吐乳候歌:

吐乳從來胃氣實,奶滿胃中生吐逆。吐多遍身有風生,驚邪本是從斯得。吐定無過腦後溫,吐出奶來無變色。先與定氣後除驚,如此醫流無費力。

白話文:

吐奶通常是由胃氣過盛引起,胃裡奶水過滿,就會產生嘔吐。吐奶多了,會讓全身產生風氣,而驚嚇邪氣也正是因為這樣而產生的。治療嘔吐,最好的方法是溫暖腦後,嘔吐出來的奶水沒有變色。先用藥物穩定胃氣,再消除驚嚇邪氣,這樣治療起來就會很輕鬆。

此候胃氣實,其乳或氣不定,或食交奶,或怒未息,或行房了便乳孩兒,使劃時便吐。其奶吐出若不變色無害。若色青黃,或如水之狀,或其中有蟲者,治須涼膈,以溫物暖其腦後,避惡風吹其風府也。既生其氣,又涼其上焦,即止也。

白話文:

此時胃氣太強,乳母可能出現乳汁分泌不穩定、哺乳時乳汁交雜、生氣時無法哺乳、或行房後立即哺乳等情況,導致嬰兒吐奶。如果吐出來的乳汁顏色沒有變化,通常無害。但若乳汁顏色青黃、或像水一樣清稀,或其中有蟲,則需要治療。治療方法是清涼隔膜,用溫暖的東西溫暖後腦勺,並且避免吹到風府(後腦杓)。當胃氣已生發,又讓上焦清涼,吐奶就會停止了。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玉露散(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

白話文:

《鳳髓經》所收錄的歌括完全一致。有註釋說:應該與玉露散一起服用(方可在本門中找到。《吉氏家傳方》也是如此)。

《形證論》四十八候吐乳歌一同。後云:此候青色者是驚,黃色者是風熱,有涎者是驚奶,乳解者是傷奶,成塊者是胃冷,臨時辨別用藥。

白話文:

《形證論》中,四十八個診斷徵候中,有一種叫做「吐乳」。之後,它說:這種徵候如果是青色的,就是驚風;如果是黃色的,就是風熱;如果有口水,就是驚奶;如果乳汁分解了,就是傷奶;如果成塊了,就是胃寒。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區分,並用藥物治療。

《本草》主小兒飲乳後吐逆,入腹亦出方。

上用破蘆節中取蟲二枚,煮汁飲之。蟲如小蠶。

《本草》主小兒吐乳方。

上用仙人杖,水煮服之。

《千金》治小兒吐乳,補虛羸止渴方

上以牛乳生薑蔥白煎量服。

白話文:

用牛乳與生薑、蔥白一起煎服適量的藥物。

《仙人水鑑》小兒吐,累醫不瘥方。

水精(一分),當門子(三枚),胡黃連(三分),乾蠍(一枚,以火燒之,切令黑角),代赭,金箔(各二分),黃鹽(四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

白話文:

水精(1錢)、當門子(3個)、胡黃連(3錢)、乾蠍(1個,用火燒成黑褐色)、代赭、金箔(各2錢)、黃鹽(4錢。陶隱居說:北海黃鹽是一種顆粒粗糙的草,可以拿來做魚鮓和醃漬物)

上和藥同研令細勻,於中夜取蟾酥為丸,如黍米大,一丸至兩丸,熱水吞下,服之立瘥。

白話文:

所有的藥都研磨細勻,在午夜的時候,加入蟾酥,製成藥丸,藥丸約像小米一樣大,一次服用一到兩粒,用熱水吞服,服用後立即痊癒。

《廣利》治小兒吐乳,暖胃正氣方。

上用杉木皮以水煎服。(生廣西,如桑株。)

《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

白話文:

五倍子(生的、熟的各兩個),甘草(一把,用沾濕的紙包好,烤過)。

上同搗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

《圖經》治小兒嘔吐逆方。

上取壁錢蟲上錢幕二、七枚,煮汁飲之。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在暗壁間,此土人呼為壁繭。

白話文:

收集二、七隻藏在牆洞中的壁錢蟲,煮汁喝掉。壁錢蟲是一種長得像蜘蛛的蟲子,結的白色網狀繭在暗牆之間,當地人稱它為壁繭。

《聖惠》治小兒嘔吐不止,心神煩悶,惡聞食氣。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丁香,菖蒲(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漸漸與服。

白話文:

把上文所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服一錢,取一小盞水,加入少許生薑,煎煮至只剩五分之一的量後,將藥渣濾出,略微放涼。依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量增減藥量,逐漸給孩子服用。

《聖惠》治小兒嘔吐煩渴。葛根散,方

葛根(銼),人參(去蘆頭),桑根白皮(銼),白朮,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各半兩),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

白話文:

葛根(切碎),人參(去除蘆頭),桑根白皮(切碎),白朮,陳橘皮(用湯浸泡,去瓤,焙乾。各半兩),半夏(分成七分,用湯浸泡七遍,去除滑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半棗大,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漸漸與服。

《聖惠》治小兒嘔吐不定。丁香散,方

丁香,人參(去蘆頭),白茯苓木香,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各一分),麝香(半分,細研)

白話文:

丁香、人參(去掉蘆頭)、白茯苓、木香、葛根(切碎)、甘草(烤至微紅,切碎)、枇杷葉(擦去絨毛,烤至微黃。各一份)、麝香(半份,研磨細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同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生薑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物搗碎,研磨成細粉末,加入麝香一起研磨至均勻。不限服用時間,可以用生薑湯送服半錢。藥物的服用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

《聖惠》又方

藿香,丁香,代赭,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嘔吐心煩,不納乳食。丁香散,方

丁香,人參(去蘆頭。各一分),茅根(銼),麥門冬(去心。各半兩),甘草(炙微赤,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白話文:

丁香、人參(去掉蘆頭,各一分),茅根(打碎),麥門冬(去芯,各半兩),甘草(烤到微紅,打碎),陳橘皮(用湯浸泡,去掉白色果瓤,烘製。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頻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肉豆蔻丸,方

肉豆蔻(去殼),木香,訶梨勒皮,硃砂(細研。各一分),人參(半兩,去蘆頭),麝香(細研,一分)

白話文:

肉豆蔻(去掉外殼),木香,訶梨勒果皮,硃砂(研磨成細粉。各佔一份),人參(半兩,去除鬚根),麝香(研磨成細粉,佔一份)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麵糊和丸如麻子大。三、四歲兒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碎,篩成細末,再研磨均勻,用麵糊和成如麻子般大小的丸子。三、四歲的兒童不限服用的時間,用稀飯送服三粒。根據兒童的大小酌情增減丸子的數量。

《聖惠》治小兒嘔逆。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白朮,乾薑(炮製),半夏(湯洗七遍,炒令黃),桑根白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去掉蘆頭)、白朮、乾薑(炮製過)、半夏(用湯洗七遍後炒至金黃色)、桑樹的白色樹皮、陳年的橘子皮(用湯浸泡後去掉白色果瓤。各半兩重)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飲乳後吐不止。丁香丸,方

丁香(一分),藿香(半兩《顱囟經》用一分),人參(三分,去蘆頭。《顱囟經》用二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研下三丸。《顱囟經》亦妝治孩子霍亂,吐瀉、面色青、冷汗,或四肢冷。

白話文:

上述的藥材搗碎,過濾成細末,加入蜂蜜和成丸,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藥以稀飯送服,研磨三丸。此藥方在《顱囟經》中也用來治療兒童霍亂、嘔吐、腹瀉、面色青、冷汗,或四肢冰冷的症狀。

《聖惠》治小兒吐逆不定。丁香散,方

丁香,花桑葉,人參(去蘆頭),白茅根(銼),藿香(各一分)

白話文:

丁香、桑葉、人參(去蘆頭)、白茅根(切碎)、藿香(各一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九籥衛生》五神散,治吐逆方同,納花桑葉多一分。《孔氏家傳》又以此方治霍亂。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粗末,每服一錢。以少量水煎煮至只剩下五分之一,除去渣滓。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服用。《九籥衛生》的五神散,治療吐逆的方劑與此相同,但增加桑葉一分。《孔氏家傳》又用這個方劑治療霍亂。

《聖惠》治小兒吐乳。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細研),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研入),丁香(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人參湯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搗成粉末,用粟米飯和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人參湯研磨後,服用三丸。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酌情增減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吐乳。菖蒲丸,方

菖蒲,人參(去蘆頭),赤茯苓(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生薑湯化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散,方

枇杷葉(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塗一字,令兒咂便止。

《聖惠》又方

地黃汁,人乳(各一合)

上件藥相和,煎三、五沸,徐徐與兒服之。

《聖惠》治小兒吐乳,令乳母服此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生薑(切,焙乾),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服了良久,令兒飲乳,大效。

《聖惠》治小兒吐奶方。

雄黃馬牙硝(各一分),壁魚兒(五枚)

上件藥入瓷碗子內,研如泥,以乳汁半合調之,使藥注子內。灌少許,把孩兒抬項,吐出黑血即定。

《聖惠》治孩子吐奶方。

上取田中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以粥飲調下半錢,不過三、二服。

《聖惠》治小兒吐乳黃色方。

上多與驢乳吃,令大腸稍利,得利即毒氣便散。

《聖惠》又方

上搗韭根汁,滴豇豆大入口中,瘥。

《聖惠》又方

上取新熱馬屎一塊,絞汁半合,灌之效。

《聖惠》治小兒百日內積痰在胸膈,吐乳方。

上取書中白魚七枚,燒灰細研,以乳汁調一字服之。

《聖惠》又方

上取故壁下鼠負蟲七枚,炙令焦細研,以乳汁調半錢服。

《靈苑》,黑丸子,退熱定吐逆,兼治小兒食傷方。

山茵陳,蜀升麻常山(各半兩),芒硝(半分),麻黃(去根節,用一兩),官桂(一分,去粗皮),附子(一分,燒黑留心)

白話文:

山茵陳、蜀升麻、常山(各半兩),芒硝(半分),麻黃(去掉根莖,用一兩),官桂(一分,去掉粗皮),附子(一分,燒黑留心)。

上同為末,須重羅令極細,旋炒一大錢,入杏仁二粒,去皮尖,燈上燒黑存性。巴豆一粒,壓去油,寒食麵糊為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傷寒手腳心冷,冷茶清下,日三服。吐血、眼眥血出者,生油、冷酒下。吐不止,茅根竹葉湯下。熱攻瀉血,蜜炒,生薑湯下。失音,竹瀝酒下,不過十服聲出。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都搗碎成粉末,必須以羅篩極細,然後用小火旋轉炒至一錢的重量,放入兩粒杏仁,去皮和尖頭,在燈火上燒焦後保存其特性。一粒巴豆,壓去油脂,用寒食麵粉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小孩子的丸劑則做成芝麻大小。每次服用五粒丸劑,如果是傷寒導致手腳心發冷,就用冷茶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是吐血、眼睛出血的情況,就用生油和冷酒送服。如果吐血不止,就用茅根和竹葉煎成的湯汁送服。如果是熱邪引起的瀉血,就將藥材用蜂蜜炒過,然後用生薑湯送服。如果是失音,就用竹瀝酒送服,一般服用不到十次就能讓聲音恢復。

太醫局,蘇合香丸,療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方。

白話文:

太醫局所用的蘇合香丸,用來治療屍體感染、骨蒸潮熱、疰忤鬼氣、肺痿、惡鬼入侵、心臟劇烈疼痛、霍亂吐瀉、時疫鬼魅、瘴瘧、赤白痢疾、瘀血閉經、痃疾癖疾、丁腫、驚癇等疾病和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病的藥方。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薰陸香(別研),龍腦(研。各一兩),硃砂(研,水飛),白朮,丁香,青木香,白檀香(銼),沉香,烏犀(鎊屑),蓽拔,安息香(別為末,澄去砂石,用無灰酒一升熬成膏),香附子(去皮),訶黎勒(燒,取皮),麝香(研。以上各二兩)

白話文:

蘇合香油(加入安息香膏內),薰陸香(分別研磨),龍腦(研磨。各一兩),硃砂(研磨,水飛),白朮,丁香,青木香,白檀香(銼碎),沉香,烏犀(鎊成屑),蓽拔,安息香(分別研磨成末,澄清去除砂石,用無灰酒一升熬成膏),香附子(去皮),訶黎勒(燒焦,取皮),麝香(研磨。以上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小兒可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並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白話文:

碾成末,混入研磨的藥中均勻混合,使用安息香膏和煉製好的蜂蜜和劑做成丸子。每次服用旋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清晨從井裡取水,溫熱或冰涼都可以,化開之後服用四丸,老人家或小孩可以服用一丸,用溫酒化開服用也可以,都要空腹服用。用蠟紙包住一丸如彈子般大小,用紅色絲綢袋裝著,貼身攜帶,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

太醫局,小丁香丸,消積滯生冷、留飲宿食,止痰逆噁心、霍亂嘔吐。治心腹脹滿,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常服順脾胃,進飲食。又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白話文:

太醫局的小丁香丸,可以消積滯生冷、留飲宿食,止痰逆噁心、霍亂嘔吐。治療心腹脹滿,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長期服用可以順理脾胃,增進食慾。又可以治療小兒吐逆不定。

丁香(三兩),肉豆蔻(三十個),木香(一兩半),五靈脂(一十二兩),巴豆(去皮出油,二百一十個)

白話文:

  • 丁香:三兩

  • 肉豆蔻:三十個

  • 木香:一兩半

  • 五靈脂:十二兩

  • 巴豆(去皮出油):二百一十個

上為細末,入巴豆令勻,麵糊和令得所,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生薑湯下,橘皮湯亦得,食後服。如霍亂吐逆,煎桃葉湯放冷下。小兒吐逆不定,三歲兒服三丸,五歲以下服四丸,用生薑桃葉湯下。

白話文:

將巴豆磨成細末,與麵粉和勻,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5 到 7 粒,用溫的生薑湯送服,也可以用橘皮湯送服,飯後服用。如果出現霍亂嘔吐的症狀,可以用煎好的桃葉湯放涼後服用。對於吐逆不止的小兒,3 歲的小孩服用 3 粒,5 歲以下的小孩服用 4 粒,用生薑桃葉湯送服。

太醫局,丁香散,治小兒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羸困,霍亂不安方。

丁香,藿香(去枝梗。各一分),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同杵,羅為散。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去滓,稍熱時時服,不計時候。

《譚氏殊聖》治小兒吐逆,下膈和胃。紫樸散,方

上用厚朴去粗皮,以生薑汁炙令香熟,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米飲調下,溫服。

白話文:

用厚朴去除粗糙的皮,將生薑汁烤至芳香熟透,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用米湯調和後,溫熱服用。

《譚氏殊聖》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上用乾薑炭火燒及八分,研如粉。每服一字至半錢,以蜜湯放冷,調下立效。

《嬰孺》,王子湯,治小兒吐下不止方。

赤石脂(九錢),黃連,甘草(炙),乾薑(各六銖),黃芩(二錢),膠(一挺,如指大),黃蠟(一彈子大)

白話文:

赤石脂(九錢),黃連,甘草(炒過的),乾薑(各六銖),黃芩(二錢),膠(一挺,如手指般大小),黃蠟(一粒彈子般大小)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蠟並膠令烊盡。為三服或四、五服,以意加減良。

《嬰孺》治小兒吐下後,內虛氣奔上,飲食嘔逆而煩方。

厚朴(六分),桂心(四分),枳實(三個、炙),生薑(二分)

上切,以水二升煎至一升一合,為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乳食不化,腹急氣逆。塌氣丸,方

巴豆(十片,是五個也),胡椒(十粒),丁香(十個),青橘(十個,湯浸一宿,不去皮瓤,每個入巴豆半個,胡椒一粒,丁香一個,麻線纏結之)

白話文:

巴豆(十片,也就是五個),胡椒(十粒),丁香(十個),青橘(十個,浸泡一整晚,不去皮和瓤,每個橘子放入半個巴豆,一粒胡椒,一個丁香,用麻線捆綁起來)。

上用釅米醋一碗煮青橘,候醋乾為度,取出,細切青橘,同諸藥焙乾為末,粟米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歲五丸,五歲七丸,七歲十丸。飯飲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用一碗濃米醋來煮青色的橘子,直到醋汁乾涸為止。然後將青橘取出,切碎,再與其他藥材一起焙乾研成細末,用粟米糊調和製成粟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的藥丸數量,三歲的小孩吃五丸,五歲吃七丸,七歲吃十丸。藥丸要用飯或飲品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吐逆不止。羌活膏,方

羌活,獨活(各去蘆頭),人參,白茯苓,防風(蠶頭者),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全蠍(炒),水銀(各一兩),硫黃(三錢,同上項水銀研令青色,各不見水銀星方可用)

白話文:

羌活、獨活(都去掉蘆頭)、人參、白茯苓、防風(有蠶頭的)、肉桂(去掉粗皮,沒有經過火烤)、全蠍(炒過的)、水銀(各一兩)、硫黃(三錢,與前面提到的水銀一起磨成青色,完全看不到水銀星光纔可以使用)

上為末,煉蜜為膏。每服旋與嬰孩如黑豆大,二、三歲如龍眼核大,五、七歲如龍眼大,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膏狀。每次服用,嬰兒服用如黑豆般大小,兩三歲的服用如龍眼核般大小,五歲至七歲的服用如龍眼般大小,用薄荷湯送服用。

錢乙香銀丸,治吐方。

丁香,乾葛(各一兩),半夏(湯浸十次,切、焙),水銀(各半兩)

上三味同為細末,將水銀與藥研勻,生薑汁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銀湯下,無時。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材研成細末,將水銀與藥材研勻,加入生薑汁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到兩丸,最多服用五到七丸,搭配金銀湯服用,不拘服用時間。

張渙,養中湯,方,養脾胃,治嘔吐不止。

大附子(炮裂,去皮尖臍,一枚),沉香,木香(各半兩),人參(一兩),官桂,半夏(湯浸七遍,焙乾。各一兩)

白話文:

大附子(打碎、去除皮尖臍,一枚):30 克

沉香:15 克

木香:15 克

人參:30 克

官桂:30 克

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焙乾):30 克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

張渙,香參湯,方,消寒痰,治嘔吐。

香葉,人參,舶上丁香皮,丁香,白茯苓(各一兩),青橘皮(去白),木香,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藿香葉、人參、舶上丁香皮、丁香、白茯苓(各一兩),青橘皮(去掉白色的果皮),木香、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萬安丹,方,治胃虛久吐。

半夏(湯洗七遍,焙乾為末),硫黃(末),白朮(炮為末。各一分),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附子(一枚,炮製去皮臍,別搗為細末)

白話文:

  • 半夏(洗淨七次,焙乾後研成細末)

  • 硫黃(研成細末)

  • 白朮(炮製後研成細末。各一份)

  • 硃砂(半兩,研磨細緻,用水飛過)

  • 附子(一枚,炮製後去除皮和肚臍,單獨搗成細末)

上件同拌勻,生薑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張渙,菖陽散,方,和心胃,治嘔吐。

菖蒲(一兩,一寸九節者),丁香,人參,木香,檀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生薑自然汁少許同白湯調,放溫令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勻氣湯,方,寬中止嘔吐。

白朮(三分),人參,丁香,木香,甘草(炙),青鹽,厚朴(生薑制,炒香熟。各半兩)

上件慢火炒香熟為度,碾、羅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沸湯點服。

張渙,溫膈湯,方,勻氣治嘔逆。

丁香,草豆蔻(去皮用),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青橘皮,檳榔,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丁香、草蔻(去除外皮使用)、人參(去除蘆頭。各半兩)、青橘皮、檳榔、甘草(炙烤過的。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入生薑自然汁少許,溫湯調下。

張渙,香樸散,方,調冷熱,治嘔吐

丁香,麥門冬(去心。各半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白朮湯,方,治嘔吐,滋津液。

白朮(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人參(去蘆頭),桑根白皮(銼),半夏(湯浸七遍,焙乾。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白朮(六十克),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晾乾),人參(去除根須),桑根白皮(切碎),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晾乾。以上各三十克)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香葛湯,方,治嘔吐後渴甚,津液燥少。

藿香葉,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丁香,乾葛根(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一錢細研,同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生薑湯調,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枇杷葉湯,方,治嘔吐煩渴。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丁香,人參(去蘆頭),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紫蘇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遺方藿香散,治小兒脾胃不和,吐逆。

藿香葉(半兩),人參,丁香,菖蒲(一寸九節者),半夏(薑汁製。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服。

張渙,遺方銀液乳香丸,治小兒久吐不定。

紅牙大戟,半夏(二銖,用漿水煮軟,切、焙,干秤),乳香貫眾粉霜(各一分),硃砂,膩粉(各一錢),水銀(砂子,一皂皂大)

白話文:

紅牙大戟、半夏(二銖,用漿水煮軟,切、焙,乾秤),乳香、貫眾、粉霜(各一公分),硃砂、膩粉(各一錢),水銀(砂子,一皁皁大)。

上為細末研勻,用黃蠟熔丸和如綠豆大。每一歲二丸,二歲三丸。以上量大小加減丸數,研大麻仁水下。

張渙,遺方真朱丸,治小兒久吐,諸藥不效者,此方神驗。

水銀(砂子),輕粉(各一錢),丁香(一分),紅牙大戟(一兩半,漿水煮過),乳香,五靈脂(末。各半兩)

白話文:

水銀:1錢

輕粉:1錢

丁香:1分

紅牙大戟:1兩半(用漿水煮過)

乳香:半兩(末)

五靈脂:半兩(末)

上為細末,用黃蠟九錢,重熔,入藥末攪勻,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煎馬齒莧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加入九錢的黃蠟,重新熔化,將藥末攪拌均勻,製成粟米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粒,用煎好的馬齒莧湯送服。

《嬰童寶鑑》治小兒只吐不瀉,腹中疼痛。玉露散,方

上以寒水石燒為末。每服半錢,姜水調下。

《嬰童寶鑑》治小兒吐逆。人參散,方

人參(末,三分),丁香(末,一分),藿香(末),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和勻。每服一字半錢,飯飲下。

《良方》治大人、小兒吐。紫粉丸

針砂(醋浸一夜,闢去醋,便帶醋炒,且候並銚子紅色無煙乃止,候冷細研,更用醋團火燒通赤,取候冷再研極細)

白話文:

針砂(將其浸泡在醋中一個晚上,取出後將醋瀝乾,重新加入醋一起炒,直到針砂和銚子都變成紅色、不再冒煙為止。讓它冷卻後研磨成細末,再用醋在火上燒至通紅,取出後待冷卻後再研磨至極細)

上件藥用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飲下。服訖,便吃一盞許粥,已不吐。如未定,再服決定。小兒小丸之,隨兒大小與此藥,極神異。然吐有多端,《良方》中有數法,皆累驗者,可參用之。

白話文:

上列藥用麵糊丸,丸劑的大小像梧桐籽一樣。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稀飯送服。服藥後,再吃一碗稀飯,就不會再吐了。如果吐的狀況還沒有緩解,再服用一次肯定會止吐。小兒應服用小丸,藥物的劑量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此藥非常靈驗。但造成嘔吐的原因有很多種,《良方》中有好幾種方法,都是經過多次驗證的,可以參考運用。

《良方》大人、小兒吐逆。軟紅丸

辰砂,信砒(各半兩強),胭脂(一錢),巴豆(七個,取霜)

上熔蠟少許,油三、兩滴和藥為劑,以油單裹之,大小如綠豆大,小兒如芥子。濃煎槐花甘草湯,放溫下一丸。忌熱食半時久。此藥療人吐只一服止,嘗與人一丸。偶兩人病,分與兩人服,兩人皆愈。

白話文:

將少許的熔蠟,與三、兩滴的油混合成藥劑。用油單獨包裹它,藥丸的大小要像綠豆一樣,小兒服用要像芥子一樣小。將槐花甘草湯濃煎,待溫熱後放置一粒藥丸在湯中。服用後禁食熱食半個小時。此藥治療嘔吐,服用一次即可止嘔。曾經給一個人一粒藥丸,剛好兩個人生病了,就一分為二讓兩人服用,兩人都痊癒了。

《九籥衛生》,藿香散,療小兒嘔不定,虛風喘急方。

藿香,白附子(等分)

上同為細末,米飲調下一錢。

《九籥衛生》,草金散,療小兒吐逆方。

爛大梔子(三個),草烏頭(一個)

上件同於小藏瓶內,用泥固濟燒,煙盡取出,研細。每服一字,生薑汁調下。

《聚寶方》,香茅散,治小兒吐乳。

藿香,白茅根,丁香花蕊葉,人參(各一分)

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加減服。

《聚寶方》,白餅子,治小兒吐逆。

滑石,黃鷹條(各一錢),半夏(一枚,炮),蛤粉(半錢)

上四味為細末,薄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捏為餅子。每服三餅,煎丁香湯下。新生兒,湯內研灌半餅。

白話文:

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適量麵粉和水做成麵糊,搓成像豌豆大小的丸狀,然後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三片餅,用煎好的丁香湯送服。對於新生兒,可將半片餅研磨後溶解在湯中餵服。

《三十六種》治吐乳。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藿香,丁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半盞,乳香少許,同煎至二分溫服。

《寶童方》治翻胃吐逆,腹內虛鳴。

天台烏藥(醋炙或炒),半夏(各半兩),白姜(一分),羊屎(十粒,羊腹內者)

白話文:

  1. 天台烏藥(醋炙或炒):烏藥是一種中藥材,原產於浙江天台山,具有溫中止血、斂汗固脫的功效。醋炙或炒後性味更溫,補益作用更強。

  2. 半夏(各半兩):半夏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各半兩是指每種藥材都取半兩。

  3. 白姜(一分):白姜是指沒有皮的生薑,具有溫中止血、溫肺化痰的功效。一分約為一錢。

  4. 羊屎(十粒,羊腹內者):羊屎是指綿羊腹內的小而圓的糞丸,具有溫陽止瀉、暖腎壯陽的功效。十粒是指取十粒羊屎。

上件用文武火炒為末,熔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紅酒下。

《劉氏家傳》,醒脾散,治小兒脾胃滯、吐食,一切慢驚、慢脾風,大能醒脾。如危困多睡,飯飲調下一字至半錢,止吐瀉方。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醒脾散,可以治療小兒脾胃不和、嘔吐食物、各種遲發驚風、遲發脾胃風,有很好的醒脾作用。如果孩子睡覺很多、很沉,可以在飯菜中調入一字至半錢的醒脾散,可以止吐瀉。

天南星(一個,重三錢以上者)

上件熱湯燙七次,開臍入硃砂一塊如黃豆大,薄紙濕裹。開地穴深四寸,方圓八寸,藥仰安穴內,地上以黃泥餅蓋,用泥固臍,用炭火二斤地上燒,候火盡冷後取,末之,入腦麝少許,金銀薄荷湯下一字至半錢。

白話文:

  1. 先用熱水燙 7 次。

  2. 開刀切開肚臍,放入一塊黃豆大的硃砂,用薄紙濕裹好。

  3. 在肚臍下方四寸處,挖一個長寬各八寸的洞。

  4. 將藥物倒入洞中,用黃泥餅蓋住地面,並用泥巴把肚臍固定住。

  5. 在地上燒二斤炭火,等火完全熄滅後,把藥物研磨成末,加入少許腦麝。

  6. 用金銀薄荷湯送服,一次服一字到半錢的藥量。

《劉氏家傳》小兒吐逆方。

薄荷,茴香(炒。各等分)

上用生藕汁二合,麥門冬飲二合,調半錢下。

《劉氏家傳》小兒翻胃吐逆方。

上用硫黃研細,生薑汁入沙糖,調硫黃一大錢,下立止(大人亦治)。

《劉氏家傳》治小兒氣胃不和,臟腑泄瀉,不思乳食,或哯奶嘔逆。異攻散,方

藿香葉,白朮(炒),人參,白茯苓,陳皮(炒),木香,肉豆蔻(麵裹炮,去面不用。各等分),甘草(炙)

白話文:

藿香葉、白朮(炒)、人參、白茯苓、陳皮(炒)、木香、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烤製,去掉麵粉即可。各等分)、甘草(炙)

上為末。每服小半錢,紫蘇飯飲調下。

《劉氏家傳》,平胃丸,治小兒一切吐不住,兼常服大壯胃氣方

馬芹子,白殭蠶(去絲),丁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此○大。煎陳橘皮湯化下。

《莊氏家傳》,蠍梢丸,鎮驚、化痰、祛風,兼止嗽、定吐逆,除一切驚積方。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的蠍梢丸,具有鎮靜、化痰、祛風的作用,還能止咳、定吐逆,消除一切驚嚇積聚的症狀。

蠍梢(炒),半夏(湯洗七遍),丁香(揀者炒),硃砂,白附子(炮製。各一分)

上件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用薑湯下,不拘時候。

《莊氏家傳》治吐奶方。

蓮子心(七個),丁香(三個),人參(三寸)

上細為末。以綿裹乳汁浸,令小兒吮吃妙。

《莊氏家傳》又方

藿香(半兩),何首烏白扁豆,甘草(炙),糯米(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藿香(半兩),何首烏,白扁豆,甘草(炙),糯米(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半錢,用水一小盞,入淡竹茹,煎至七分冷服,臨臥空心。

《孔氏家傳》治小兒吐奶方。

上用生薑、橘皮等分煎湯,與乳母服。

《孔氏家傳》,醒脾散,治小兒因吐胃虛生風,胃氣欲脫方。

人參,天南星(等分,各碾)

上為末。旋抄,每服二味各半錢,冬瓜子三、七粒,水一盞半煎兩茶腳許,通口服,不計時候,以胃氣生為度。大人亦可服,須倍煎之,以知為度。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粉末。旋轉服用,每次服用兩種藥物,各半錢。冬瓜子三到七粒,加入一盞半的水,煎成兩茶杯的量。口服,不拘時間,以胃氣生發為度。大人也可以服用,但需要加倍煎煮,以知道為限度。

《孔氏家傳》治小兒吐不止方。

上用香白芷為末。每服一字,煎茅根湯調下,淡甘草湯亦得。

白話文:

把上等的香白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米字形的一小撮,用煎過的茅根湯送服,用淡甘草湯送服也可以。

《王氏手集》,香葛半夏散,治痰逆嘔吐,胸膈痞滯、煩渴胃瞀、壯熱頭痛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香葛半夏散,能夠治療痰氣上逆導致的嘔吐、胸腔和隔膜出現痞滿或不通暢、煩渴、胃脹、壯熱和頭痛等情況。

藿香,乾葛,牙硝,滑石(各三分),半夏(半兩),甘草(炙,二分)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二片,木瓜少許,同煎四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都是很細微末小的藥粉。每次服藥一錢,加水八分杯,放入生薑兩片,木瓜少許,一起煎熬,熬成四分之一杯,去渣後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王氏手集》治小兒久吐。玉壺丸,方

半夏,白麵(各一兩),天南星(大者一個),天麻(半兩)

上件為末,薑汁化柳膠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漿水煮四沸,服以煮漿水下。如無漿水,以柳枝三兩莖煮之亦妙,後服太醫局丁香散(方見本門。)

白話文:

將上藥做成很細的粉末,用薑汁將柳樹汁做成黃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到十五丸,用漿水煮沸四次,用煮出來的漿水服用。如果沒有漿水,用三兩根柳樹枝煮沸也是很好的,之後服用太醫院的丁香散。(丁香散的配方請參閱本藥方。)

《王氏手集》,丁香膏,治大人、小兒吐逆方。

丁香,藿香(各一分),硫黃(二分),柿蒂(十個),水銀,木香(各一錢),蠟茶,槐花(各半兩)

白話文:

  • 丁香:1 分

  • 藿香:1 分

  • 硫黃:2 分

  • 柿蒂:10 個

  • 水銀:1 錢

  • 木香:1 錢

  • 蠟茶:半兩

  • 槐花:半兩

上先研水銀、硫黃令勻,入在眾藥末內,煉蜜和成膏,以蠟紙裹。大人一杏核大,煎桑葉湯下,甚者三服。小兒量大小加減,一皂皂大,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首先把水銀、硫磺研磨成粉末,並將其與其他藥物的粉末混合在一起,用煉過的蜂蜜攪拌均勻後做成膏狀,再用蠟紙將其包裹起來。大人服用時,取一顆杏核大小的藥膏,用桑葉湯送服,病情嚴重的患者,可服用三帖。小兒服用時,可根據患兒的年齡和病情,取皁角般大小的藥膏,用薄荷湯送服。

《趙氏家傳》治小兒吐逆不定,虛困生風。硫黃半夏丸,方

硫黃(一錢),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蠍梢,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綠豆大。生薑米飲下。

《趙氏家傳》,不換金散,治小兒吐逆方。

片子薑黃草龍膽(各一兩),乾葛(一兩半)

上為細末。五歲以下小兒每服半錢,用重帛子裹藥在內,以線扎定,放入甜水半盞中,用慢火煎存三分以來。溫服。

白話文:

將藥研磨成細末。五歲以下的幼兒每次服用半錢的藥量,將藥包在厚布中,用線綁緊,放入盛有半小杯甜水的小碗中,用小火慢煎,讓水剩三分之一時取出。趁熱服用。

《吉氏家傳》治吐奶腹脹方。

代赭石,麝香,巴豆(各一分),赤石脂,杏仁(各半兩)

上件細末,蜜丸如桐子大,米飲下。三日兒一丸,百日、一歲二丸。

《吉氏家傳》治吐奶方。

母丁香(三、七粒),殭蠶(直者七個,淨洗去粉,炒)

上焙乾為末。每服一字,煎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奶。豆蔻散,方

肉豆蔻(麵裹炮赤熟,去面為末),草果子(炮去皮。各一個),縮砂(去皮),甘草(炙),肉桂(不見火。各一錢),陳皮(半錢,去白)

白話文:

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炮製至赤熟,去掉麵粉研磨成末),草果子(炮製後去除外皮。每樣一個),縮砂(去除外皮),甘草(炙烤過),肉桂(不經過火。每樣一錢),陳皮(半錢,去除白色部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玉露散,治小兒吐奶,面赤煩躁方。

不灰木(煆),滑石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生油並水調下。

《吉氏家傳》治翻胃嘔逆方。

硃砂,硇砂硼砂(各半錢),巴豆(七粒,去油),柏子仁(七十粒)

白話文:

硃砂、硇砂和硼砂各半錢,巴豆七粒,去除油脂,柏子仁七十粒。

上末,用酸醋浸,蒸餅糊為膏,油紙裹旋如此○大。米飲下一丸,常服薑湯下。

白話文:

藥材的上藥末,用酸醋浸泡,然後將蒸餅糊做成膏狀,像油紙包裹起來,做成大約拳頭般的大小。每天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平常也可以用薑湯送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交奶吐下方。

豆蔻,母丁香,宣連(各一兩)

上件為散,空心米飲調半錢服之。

長沙醫者李剛中治小兒吐藥方。

當歸(洗、銼),甘草(炙。各一分),桂心(去粗皮,不見火),枳殼(湯浸去瓤切,麩炒黃色),北五味子(揀淨。各半兩)

白話文:

川當歸(洗過、搗碎),甘草(炙過。各三分之一),桂心(去除粗皮,不經過火),枳殼(用沸水浸泡去除內皮切碎後,用麩皮炒到黃色),北五味子(挑選乾淨。各二分之一)

上五味修制了一處,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半盞溫服。大人亦可加藥末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肉豆蔻散,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痛嘔吐,不納乳食方。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在臨牀中採用肉豆蔻散來治療小兒脾胃不和,表現為怕冷、發熱、腹痛、嘔吐、不願吃奶等症狀的方劑。

白豆蔻,肉豆蔻,甘草(炙),芎藭,陳皮(去皮),枇杷葉(去毛炙。各一分),黃耆(炙),乾木瓜,人參(各半兩)

白話文:

白豆蔻、肉豆蔻、甘草(炒過的)、川芎、陳皮(去掉內皮)、枇杷葉(去毛後炒)、黃耆(炒過的)、乾木瓜、人參(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五分,薑棗同煎三分,去滓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吐逆方。

上取舊船上石灰,不計多少為末。每服小兒一字,先滴油一點在漿水內,調藥灌下。大人半錢。

白話文:

使用舊船上的石灰,不限數量,研磨成粉末。每次給小兒服用一撮,先滴一滴油在米湯裡,攪拌藥粉後灌服。成年人服用半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逆,藿香散,方

藿香,赤曲(各二錢),半夏(一錢,薑汁製)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南木香湯下,木瓜湯亦得。三服立止,次用調中散(方在次。)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南木香湯送服,用木瓜湯送服也可以。服用三次後即可止瀉,然後再服用調中散(藥方在後面)。

長沙醫者鄭愈傳,調中散,方

枳殼(二錢,煮遍),陳皮,半夏,人參(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棗煎六分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方。

丁香,胡椒,半夏,乾葛(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一片,水一平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又方

雞舌香(二個),母丁香(七個),附子(炮去皮),硫黃,水銀,錫砂子(各二錢)

上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米飲化下一丸,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丁香(四十九個),葛根(末,一錢),半夏(七粒,湯浸洗七次)

上件四味為細末,用溫湯浸,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煎葛根湯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把以上四種藥材研成細末,用溫水浸泡,蒸成餅狀的藥丸,每個藥丸像黃米粒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丸,用煎煮過的葛根湯送服,不拘泥於服用時間。

長沙醫者鄭愈傳,大戟膏,治小兒、大人吐方。

大戟(水略煮過,焙乾為末),丁香(各半兩),膩粉(一錢,研),水銀砂子,硃砂(各一錢半)

上件五味為末,黃蠟半兩,乳香皂皂大,用蠟同化為汁,和藥為膏,旋丸如綠豆大三、五丸,小兒如黃米大二、三丸。熱吐,研脂麻冷水下。冷吐,煎丁香湯下。驚吐,煎馬牙湯下。

白話文:

將上面的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半兩黃蠟和適量乳香,一起加熱融化成汁,加入藥材攪拌均勻,做成藥膏,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三到五丸。如果兒童吐,研磨芝麻,倒入冷水,沖服。如果兒童是因風寒引起的嘔吐,就煎煮丁香湯沖服。如果兒童是因受驚引起的嘔吐,就煎煮馬牙湯沖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油朱散,治小兒吐方。

滑石,丁香(各末),豬牙皂角(去皮,用蜜炙黃色。各一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漿水半盞,滴好油一點在漿水,下抄藥在油星上,候沉下調灌之,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水銀丸,治小兒啼叫不止,乳母便將奶喂,因被怒氣未定,為涎裹乳,留滯胸膈,面色痿黃,或時發熱、吐逆方。

白話文:

湖南長沙的醫師鄭愈傳授的一個方劑,水銀丸,治療小兒啼叫不止,乳母便將奶喂,因被怒氣未定,乳汁被口水包裹,滯留在胸膈部位,面色萎黃,有時發熱及嘔吐,這個方劑。

上用積聚門中三出丸藥末五、七銅錢,入水銀、艾同研令勻,星盡為度。亦用醋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金銀薄荷湯下三、五丸,乳食後。

白話文:

先將積聚門中的藥丸磨成粉末,取五到七銅錢的重量,加入水銀和艾草一起研磨均勻,直到星光消失為止。再用醋和小麥粉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以硃砂作為外衣。最後用金銀薄荷湯送服三到五丸,於飯後服用。

《聖惠》: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聖惠方》:小孩子嘔吐奶汁,灸中庭穴一壯。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一寸的凹陷處,用像小麥般大小的艾炷灸治。

《嬰童寶鑑》灸法:吐食灸上管、中管各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