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湯

DING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20%
腎經 12%
心經 7%
三焦經 0%
肝經 0%
大腸經 0%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丁香湯」以丁香、胡椒、砂仁、生薑、甘草五味藥材組成,主治風毒腳氣上衝、散在四肢、虛腫無力等症狀。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可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胡椒溫裡溫中、補陽、解毒、降氣、溫中散寒、下氣消痰,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瀉,止呃止嘔,解毒之功。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腹瀉、腹部不適、氣滯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脾虛濕滯、中焦氣滯之證、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可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 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丁香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丁香0.5兩,胡椒1錢,縮砂仁4兩,乾生薑1兩,甘草2兩,鹽2兩。
消酒下痰,通中健胃。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不拘時候,沸湯點下。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辛溫,能發散風寒,行氣止痛;胡椒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砂仁辛溫,能行氣溫中,健脾和胃;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甘草甘平,能緩急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發散風寒,溫通經脈,行氣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胰臟炎腳氣病霍亂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丁香1分,藿香葉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乾薑(炮)半分。 主治:胃寒,胸膈虛滿,面目浮腫,飲食不化。

丁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丁香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乾薑(炮)1兩,高良薑1分。 主治:傷寒嘔吵不止,或吐酸水;兼治一切冷氣吐逆。

丁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丁香皮(銼)2兩,白朮(銼)4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半兩,枇杷葉(拭去毛)2-7片,草豆蔻(去皮)5枚。 主治:胃中虛冷,霍亂吐瀉,煩熱發渴,或下利赤白。

丁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丁香2兩,陳曲(炒令黃)2兩,沉香(銼)2兩,木香2兩,紫蘇子(炒)3兩,乾木瓜(焙乾)5兩,吳茱萸(浸洗,焙乾,炒黃)1兩。 主治:風毒腳氣上衝,散在四肢,虛腫無力。

丁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丁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炮)半兩,胡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益智(去皮)半兩,高良薑半兩,紅豆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氣虛,風冷乘之,腹內虛滿,有妨飲食。

丁香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 丁香湯(《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十便良方》。)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十便良方》。組成:丁香半兩,胡椒1錢,縮砂仁4兩,乾生薑1兩,甘草2兩,鹽2兩。主治:消酒下痰,通中健胃。 。 主治:消酒下痰,通中健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