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3)

1. 癖氣第三

《聖惠》論:夫絕乳小兒,五臟調和,榮衛氣理,則津液流通,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調養乖方,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相搏,結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痛也。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論述:那些已經斷奶的小孩,他們的五臟調理和諧,氣血運行通暢,津液代謝流通,即使多喝水,也不會生病。如果調理方法不正確,三焦痞隔,腸胃的運化功能就會出問題。這時再喝水,就會停滯不散,再遇到寒氣相搏,就會結成疾病。疾病在兩脅之間,有時會疼痛,這叫做癖病。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下蓬莪朮散(方見痃氣門中)夾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白話文:

茅先生曾說,小兒出生後五個月至七歲之間,如果有結癖在肚子裡,像梅核那麼大,忽大忽小,時常疼痛不止的,也可分幾類。如果在右脅下疼痛的,就是癖氣,用蓬莪朮散(見痃氣門裡的方子)加上健脾散(見胃氣不和門裡的方子)服用,就能治癒。如果出現臉色發黑、眼睛發黑、瀉出黑血、鼻口發涼、手足發涼,不吃東西的症狀,就會死亡。

錢乙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水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白話文:

錢乙認為小兒病癖是由乳食不消引起的,這種病症伏在腹中,時而涼時而熱,飲水或喘咳,與潮熱相似,如果不早點治療,必定會變成疳病。因為病癖會導致孩子不飲食,從而導致脾胃虛弱,出現發燒症狀,所以孩子會喝很多水,這就會沖刷腸胃,損失津液,胃也就不能運化水穀了。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脈搏會細弱,而且越是不吃東西,脾胃就越虛弱,四肢也沒有力氣,各種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很快就會瘦弱成疳病。

錢乙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錢乙曰:當下白餅子主之(方見搐搦門中),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方見積聚門中),此乃癖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管內不能消,至令發寒。服止渴藥吐者,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

白話文:

錢乙認為癖證會引起潮熱,他舉了一個例子:曹宣德的3歲孩子,臉色發黃,有時發冷發熱,不想吃東西,但一直想喝水和喝奶。其他醫生都認為是潮熱,用了牛黃丸和麝香丸,但沒有效果。後來用了止渴乾葛散,孩子反而吐了。錢乙說:應該用白餅子來治療(方法見搐搦門),之後再補脾,用消積丸磨成粉來服用(方法見積聚門),這是癖證,孩子後來果然好了。為什麼呢?孩子不吃東西但一直想喝水,是食物停留在食道內不能消化,導致發冷。服用止渴藥會吐,是因為藥沖擊脾胃所致,用白餅子治療就可以痊癒。

《嬰童寶鑑》:小兒食癖者,是小時失乳,或母無乳暴將食哺之,或動或不動,食在於脾,兒不能消化,結聚成塊。其腹內左右不定,或如梨慄,覆杯之狀是也。

白話文:

《嬰童寶鑑》:小兒食癖,是指小時候失去母乳,或者母親沒有乳汁,突然給予食物餵食,不管小兒活動與否,食物停留在脾胃中,小兒不能消化,積聚成塊。小兒的腹部內部左右不定,有時像梨慄,有時像倒扣的杯子一樣。

《嬰童寶鑑》:滯寒不流,又夾痰涎成癖,自然有聲。

《嬰童寶鑑》:小兒癖者,於腹中來往不常者是也。

《千金》,牛黃鱉甲丸,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厚朴(薑製),茯苓,桂心,芍藥,乾薑(炮。各半兩),鱉甲(醋炙香熟),麥面,柴胡大黃枳實(麩炒),芎藭(各一兩)

白話文:

牛黃:清熱解毒,化痰息風。

厚朴(薑製):溫中散寒,行氣化痰。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桂心:溫心益氣,活血通脈。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乾薑(炮。各半兩):溫中散寒,回陽救脫。

鱉甲(醋炙香熟):滋陰補腎,益精養血。

麥面:補中益氣,和胃止瀉。

柴胡:疏肝解鬱,和中退熱。

大黃:清熱瀉火,通腑泄滯。

枳實(麩炒):理氣寬中,消積導滯。

芎藭: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千金》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芒硝紫丸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治療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的方劑:芒硝紫丸。

【配方】

芒硝一兩五錢

紫菀一兩五錢

縠芽一兩二錢

滑石一兩二錢

訶黎勒一兩二錢

木香六錢

蒼朮四錢五分

砂仁六錢

橘皮三錢

青皮三錢

桂心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二分

【製法】

將芒硝、紫菀、縠芽、滑石、訶黎勒、木香、蒼朮、砂仁、橘皮、青皮、桂心、薄荷研成細末,拌勻,加煉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服十丸,溫水送服。

【功效】

清熱化痰,消食導滯,理氣和中。

【適應症】

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硝,大黃(各四兩),半夏(湯浸七遍),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二百枚,去皮膜),杏仁(湯去皮尖,一百二十枚)

白話文:

  • **芒硝:**四兩。

  • **大黃:**四兩。

  • **半夏:**二兩,用沸水浸泡七次後使用。

  • **甘遂:**二兩。

  • **代赭:**一兩。

  • **巴豆:**二百枚,除去外皮和內膜。

  • **杏仁:**一百二十枚,用沸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

上七味末之,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王氏名保童丸,治伏積,寒熱,吐瀉,大便久不調,諸驚疳,伏涎,溫壯等皆療之。龐醫云:人家有此藥者,可保小兒無誤。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磨成粉末,巴豆、杏仁單獨搗成膏狀,然後將藥末加入一起搗三千次,使藥物充分混合。如果孩子體質強壯,可以加入少量蜂蜜。一百天內的嬰兒一次服一丸,如同胡豆大小,超過一百天到一歲的嬰兒一次服兩丸,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適當調整用量。服用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排便情況,如果藥物沒有排出,則繼續服用。王氏將此藥取名為「保童丸」,用於治療小兒積食、寒熱、吐瀉、大便長期不調、各種驚嚇引起的疳病、流涎以及溫壯等症狀。龐醫生說:如果有這味藥,孩子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問題。

《外臺》:《古今錄驗》還魂丸療大人、小兒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飛屍、鬼疰、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的《古今錄驗》記載,還魂丸可以治療成人、兒童傷寒四、五天以上,以及數年的各種頑固性疾病,包括:

  1. 食積結塊在心下,飲食不消化。

  2. 目眩,四肢疼痛。

  3. 咽喉不適,壯熱。

  4. 脾胃逆滿,腸鳴。

  5. 兩脅裡急。

  6. 飛屍、鬼魅、邪氣侵擾。

  7. 由於受到驚嚇,導致消瘦、背痛,手腳麻木。

  8. 口苦、舌燥。

  9. 天氣變化時發作,風溫感冒不能長時間停留,嘔吐酸水等症狀。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硃砂,芍藥(各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白話文:

巴豆(去心、皮,熬煮):用於祛邪、通便。

甘草(炙):用於調和藥性、補益氣血。

硃砂:用於驅邪、安神。

芍藥:用於緩解疼痛、活血化瘀。

麥門冬(去心):用於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上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白話文:

  1. 將五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在一起,再加入蜂蜜,搗三千下,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2. 每服兩丸,用蔥棗湯送服。

  3. 小孩兩歲以上,服用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天兩次。

  4.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和生血物。

《外臺》:《廣濟》療老小腹中癖氣方。

牛膝,枳實(炙),鱉甲(炙),茯苓(各八分),桔梗,芍藥,白朮人參,厚朴,大黃,桂心,檳榔(各六分)

白話文:

  1. 牛膝:8 分

  2. 枳實(烤):8 分

  3. 鱉甲(烤):8 分

  4. 茯苓:8 分

  5. 桔梗:6 分

  6. 芍藥:6 分

  7. 白朮:6 分

  8. 人參:6 分

  9. 厚朴:6 分

  10. 大黃:6 分

  11. 桂心:6 分

  12. 檳榔:6 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空肚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減丸,微利。忌生冷、油膩、小豆、黏食、莧菜、桃、李、雀肉、大醋、生蔥、豬肉

白話文:

將上方的十二種藥材搗碎、篩過後,再以蜂蜜和成藥丸。空腹時以溫酒送服,每次服用約20丸,每日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藥丸的服用量,直到每次服用30丸。老人、小孩則減少藥丸的服用量,並具有輕微的通便作用。飲食上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膩、小豆、黏食、莧菜、桃、李、雀肉、大醋、生蔥、豬肉等食物。

《外臺》:《必效》療大人、小兒癖方。

上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與乾麵相半搗之為餅。如猶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人手掌。為二餅微炙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後利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白話文:

取車前子、李仁,用微溫的熱水去除皮和仁,與乾麵粉混合一起搗成餅。如果還很乾,就加入一點點冷水,就像平常揉麵一樣,大小跟病人的手掌一樣大。做出兩個餅,稍微烤一下就變成黃色,不要烤熟,空腹吃一個,很快就能通便。如果沒有通便,再吃一個,或者喝熱粥就能通便,以感覺通暢為準。等到下午之後就不會再通便了,這時用醋飯止瀉,腹瀉後身體會比較虛弱。如果病沒有完全好,可以隔一、兩天再吃一帖,以治癒疾病為止。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頻試差。神效。

白話文:

小兒也是用這個方法來治療。不讓他們吃乳酪和牛、馬肉,所有的都見效。但是病情嚴重的,李子仁和麵粉各一半的量,病情輕的就可以酌量減少。服藥之後,也要視情況適當的多次嘗試治療,效果很好。

《外臺》:急救小兒閃癖,治之方。

青葙苗(六月六日採),知母黃連(去毛),大黃,梔子仁,栝蔞,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參皮(十二分),甘草(炙),蜀漆(洗。各五分)

白話文:

青葙苗(在六月六日採摘),知母、黃連(去掉根莖上的絨毛)、大黃、訶子仁、栝蔞、常山、葳蕤(各八分),苦參皮(十二分),甘草(烤過的)、蜀漆(清洗過。各五分)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漸加至十五丸,日再,以知為度。因至利,小兒減丸量度服。忌豬肉、熱面、蔥蒜、生菜、海藻、菘菜。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和在一起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五丸,每天服用兩次,以服用到腹瀉為適度。如果腹瀉發生,小兒可以減少丸藥的量,按照服用的程度服用。服用期間忌諱食用豬肉、熱面條、蔥蒜、生菜、海藻和捲心菜。

《外臺》:《廣濟》療小兒痃癖發,腹痛不食,黃瘦。鱉甲丸

鱉甲(炙),郁李仁(各八分),防葵,人參(各五分),訶梨勒皮(七顆),大黃(四分),桑菌(三分)

上七味搗、篩,蜜丸。大小量之,以酒飲乳服五丸至十丸。《聖惠》獨治痃氣發動,但鱉甲、防葵、大黃、郁李仁各半兩,人參、桑菌各六分,訶梨勒三分。

白話文:

將上列七種藥搗碎,過濾,用蜂蜜做成丸劑。根據實際情況,用酒或牛奶送服五至十丸。《聖惠》一書中,將此藥方專門用於治療痃氣發作,但藥方有所不同,鱉甲、防葵、大黃、郁李仁各半兩,人參、桑菌各六分,訶梨勒三分。

《外臺》:劉氏療小兒冷癖、痃癖氣,不下食,瘦,時時肋下痛方。

防葵,當歸,枳實(炙),厚朴(炙),楮實,人參,黃耆茯神,訶梨勒皮,白朮(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芍藥,橘皮防風紫菀(去土、洗),薏苡仁(各六分),鱉甲(炙),三稜根(各十二分),桂心(七分),大附子(二枚,炮),乾薑(末,二分),甘草(炙),乾地黃,大黃(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檳榔仁(四顆),仙鼠(二枚,如無,以糞二合代)

白話文:

防葵、當歸、枳實(烤過的)、厚朴(烤過的)、楮實、人參、黃耆、茯神、訶梨勒皮、白朮(各八分)、牛膝、郁李仁(去皮)、柴胡、大麻仁、芍藥、橘皮、防風、紫菀(去土、洗)、薏苡仁(各六分)、鱉甲(烤過的)、三稜根(各十二分)、桂心(七分)、大附子(兩枚,炮過的)、乾薑(末,二分)、甘草(烤過的)、乾地黃、大黃(各十分)、五味子(四分)、檳榔仁(四顆)、仙鼠(兩枚,沒有則用二合糞代替)

上三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小增減,以意量之。須飲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方。

上用三稜汁作羹粥,以米麵為之,與奶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兒吃,亦得作粥與癇熱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白話文:

用三稜莖的汁液做湯,也可以用米麵做粥,給保姆吃。每天取一個棗子那麼大給小兒吃,也可以做粥給患癇熱症的小兒吃。適合十歲以下的小兒和出生後一百天內的新生兒,無論是癇熱、無辜痃癖等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神奇而有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閃癖,頭髮豎黃,瘰癧羸瘦方。

上用林檎杵末,以和醋敷上,癖移處就敷之。

劉禹錫治小兒閃癖方。

上用蝤䗋煮食之。

陳藏器治小兒閃癖,大腹痞滿方。

上用鸛腳骨及嘴,並煮汁服之;亦燒為黑灰飲服。

陳藏器治小兒閃癖方。

上用苦瓠取未破者,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聖惠》治小兒腹中癖氣不散,肌肉瘦瘁,或多心煩,不能飲食,食即吐逆,或大小便秘澀,及天瘹、驚風並宜服。大紫霜丸

白話文:

《聖惠》中的大紫霜丸,用於治療小兒腹中癖氣不散、肌肉瘦弱、心煩意亂、不能飲食、吃東西就嘔吐,或大小便不通,以及天瘹、驚風等疾病。

代赭(細研),硃砂(細研,水飛過),犀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麝香,牛黃(各研細),巴豆(各一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當歸,川大黃(各銼,微炒),鱉甲(各三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代赭(研磨成粉末),硃砂(研磨成粉末,水飛後使用),犀牛角,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端、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半兩),麝香,牛黃(研磨成粉末),巴豆(各一分,去皮、去心,研磨成粉末,用紙包裹並壓去油),當歸,川大黃(切碎,微炒),鱉甲(各三分,塗上醋,烤至黃色,去除裙襴)

上件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每服粥飲下二丸。驚風、天瘹,荊芥薄荷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以利下惡物為效。

白話文:

把上件藥研成粉末,加入研磨過的藥,再研磨均勻,加入蜜糖和搗三、二百次,丸成如麻子般大。每次服用粥後服用兩丸。如果是有驚風、天瘹,則以荊芥、薄荷湯服用。依兒童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服用到利下惡物為止。

《聖惠》治小兒癖氣腹痛。前胡丸

前胡,桔梗(各去蘆頭),赤芍藥,赤茯苓枳殼(麩炒,去殼),川大黃(銼碎,微炒),當歸(銼,微炒),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微炒),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前胡、桔梗(去掉根須和鬚根)、赤芍藥、赤茯苓、枳殼(用麩皮炒黃,去掉外殼)、川大黃(切碎,略微炒一下)、當歸(切碎,略微炒一下)、郁李仁(各半兩,用湯浸泡去皮,略微炒一下)、鱉甲(一兩,用醋塗抹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和胸甲)。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然後碾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成丸劑,丸劑的大小如綠豆。三歲的孩子每次服藥時,應空腹將五顆藥丸化在粥中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丸的數量。

《聖惠》治小兒腹中結聚,脅下有癖,手足煩熱。鱉甲丸方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嬰孺》用五分),川大黃(半兩,銼碎炒。《嬰孺》用五分),柴胡(去苗),赤茯苓(各半兩,《嬰孺》各用一兩),乾薑(一分,炮裂,銼。《嬰孺》用一兩),桂心(半兩),蠐螬(十枚,乾者微炒。《嬰孺》用二十個),䗪蟲(二十枚,微炙)

白話文:

鱉甲(一兩,塗醋烘烤至呈黃色,去除裙襴。《嬰孺》用量為五分),川大黃(半兩,切碎烘烤。《嬰孺》用量為五分),柴胡(去除苗),赤茯苓(各半兩,《嬰孺》用量各為一兩),乾薑(一分,烘烤裂開,切碎。《嬰孺》用量為一兩),桂心(半兩),蠐螬(十枚,乾的稍微烘烤。《嬰孺》用量為二十個),䗪蟲(二十枚,稍微烘烤)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二、三歲兒空腹以粥飲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癖氣,久不消散。防葵丸

防葵(一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人參,訶梨勒皮,桑菌,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成癖氣,兩脅妨悶,氣急,不能下食,腹大脹硬。小紫雙丸

白話文:

《聖惠方》中治療小兒宿食不化,積聚成癖,兩脅悶脹,氣急,不能進食,腹部膨大堅硬的方劑。

小紫雙丸方:

  • 紫河車(牡蠣)二兩
  • 半夏(半夏)一兩
  • 砂仁(砂仁)一兩
  • 厚朴(厚朴)一兩
  • 生薑(生薑)一兩
  • 大棗(大棗)二兩
  • 甘草(甘草)二兩
  • 人參(人參)二兩
  • 山藥(山藥)二兩
  • 茯苓(茯苓)二兩
  • 白朮(白朮)二兩
  • 遠志(遠志)二兩
  • 小茴香(小茴香)二兩
  • 木香(木香)二兩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溫水送服。

代赭(細研),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丹砂(細研,水飛過),木香,犀角(屑),杏仁(湯浸去皮尖,麥麩炒微黃),當歸(各半兩,銼,炒),巴豆(一分,去皮、心,研細,紙裹壓去油用)

白話文:

  • 代赭:細研磨成粉末 。

  • 川大黃:一兩,切碎,略微炒一下。

  • 丹砂:細研磨成粉末,需經過水飛提煉。

  • 木香:半兩,切碎,炒一下。

  • 犀角:半兩,切碎,炒一下。

  • 杏仁:浸泡在熱水中去除皮和尖端,用麥麩炒至微黃。

  • 當歸:半兩,切碎,炒一下。

  • 巴豆:一分,去除皮和中心,研磨成細粉,用紙包住並壓出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上,每服空心以溫水下二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取下惡物為效。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研磨好的藥材,繼續研磨使均勻混合。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三歲以上孩童,每次空腹時,以溫水送服兩丸藥丸。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丸數目,以排出體內毒素為療效。

《聖惠》治小兒癖氣,手腳心熱,面色痿黃,不思飲食,日漸羸瘦。鱉甲丸方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柴胡(三分,去苗),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當歸(銼,微炒。各一分),桂心,白朮,木香(各一分),檳榔,京三稜(微煨,銼),生薑(各半兩,切作片子,焙乾)

白話文:

鼈甲(塗上醋,用火烤成黃色,去掉邊緣的軟殼),川大黃(各一兩,切碎,稍微炒一下),柴胡(三分,去掉根鬚),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當歸(切碎,稍微炒一下,各一分),桂心,白朮,木香(各一分),檳榔,京三稜(稍微烘烤一下,切碎),生薑(各半兩,切片,烘乾)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空心以粥飲研下五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當下諸惡物為效。

《聖惠》治小兒癖氣,手腳心熱,脾胃虛弱,不下飲食,面色痿黃,漸加羸瘦。京三稜丸方

京三稜(微煨,銼),防葵,木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去蘆頭),赤茯苓,白朮,桂心(各半兩),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微炒),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各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京三棱(稍微烘烤,切碎),防葵,木香,枳殼(用麩子炒至微黃,去除瓤),人參(去除蘆頭),赤茯苓,白朮,桂心(各半兩),郁李仁(三分,用湯浸泡去皮,稍微烘烤),川大黃(切碎,稍微烘烤),鱉甲(各一兩,塗上醋烘烤至黃色去除裙襴)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以粥飲下,隨年丸數,日三服。兒稍大,即以酒下之。

《聖惠》治小兒羸瘦,腹內有癖氣,脅下堅滿,時有腹痛,雖食不成肌肉。雞骨丸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的治療小兒瘦弱、腹中有積氣、脅下堅滿、時有腹痛、即使吃東西也不長肉的方劑——雞骨丸方:

  1. 雞骨碎末二兩。

  2. 人參去蘆三銖。

  3. 茯苓、橘皮各五銖。

  4. 黃連、甘草各二銖。

  5. 黃芩、陳皮各三銖。

  6. 蜀椒五粒。

  7. 鹽一撮。

作法:

  1. 將雞骨研磨成細末,加入上述藥材,研磨成均勻的粉末。

  2. 加入適量的水,調和成糊狀。

  3. 將糊狀物分成小丸,每個丸子約重三到四分。

  4. 將丸子曬乾,即可服用。

服用方法:

  1. 每服用一次,用米湯送服十五到二十丸。

  2. 可早晚服用。

  3. 連續服用一到兩個月。

注意事項:

  1. 本方中的蜀椒,是指四川花椒。

  2. 本方中的鹽,是指海鹽。

  3.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烏雞骨(一具。酒浸炙令黃),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黃芩澤瀉,柴胡(去苗),桔梗,人參(各去蘆頭),赤芍藥(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防葵(各三分),䗪蟲(五枚,微炒令黃)

白話文:

烏雞骨骼(一整組。用酒浸泡並烤至變成黃色),川大黃(切碎,稍微烤一下),鱉甲(塗上醋烤至黃色,去除裙甲),黃芩,澤瀉,柴胡(去除枝葉),桔梗,人參(去除蘆頭),赤芍藥(各一兩),枳實(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杏仁(用湯浸泡,去除皮殼和尖端,用麩皮炒至微黃),防葵(各三分),䗪蟲(五枚,烤一下至變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四、五歲兒以粥飲下七丸,日二服。看兒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癖氣,脅下妨悶,手足微腫,並宜服,枳殼丸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牽牛子(生用),黃柏(銼。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三分),牡丹,甘遂(煨令微黃),桂心(各一分)

白話文:

  • 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瓤)

  • 牽牛子(直接使用)

  • 黃柏(切成碎末,各半兩)

  • 川大黃(切碎,微炒,三分)

  • 牡丹

  • 甘遂(煨至微黃)

  • 桂心(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研破二丸服之,日再服。看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癖氣不消,四肢黃瘦,時有腹痛。大黃丸

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大麻仁(研入),赤芍藥(各三分),防葵,神麯(微炒),白朮,木香(各一分)

白話文:

川大黃(切碎,稍微炒一下),鱉甲(塗上醋,烤到黃色,去除裙襴),大麻仁(研磨放入),赤芍藥(以上各三分),防葵,神麴(稍微炒一下),白朮,木香(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化五丸服之,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癖氣,壯熱瘦瘁,不欲乳食。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皮,柴胡(去苗),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厚朴(各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大麥櫱(炒令微黃),芎藭,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乾薑(炮製),桂心(各一分)

白話文:

訶梨勒皮、柴胡(去除枝葉)、川大黃(切碎,略微炒製)、赤芍藥、鱉甲(塗上醋炙烤至黃色,去除邊緣)、厚朴(各半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大麥炒(炒至微黃)、芎藭、赤茯苓、枳殼(用麩炒至微黃,去除果瓤)、乾薑(炮製)、桂心(各一份)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癖氣堅硬,瘦瘁,不欲食。芫花丸

芫花(醋拌,炒令乾),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大黃(銼碎,微炒),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京三稜(微煨,銼),雄黃(細研。各一分)

白話文:

  • 芫花:將芫花以醋拌勻,然後炒至乾。

  • 鱉甲:將醋塗於鱉甲上面,然後炙烤至呈黃色,去除裙襴。

  • 川大黃:將川大黃切碎,稍稍炒一下即可。

  • 桃仁:將桃仁以熱水浸泡,去皮和尖端,去除雙仁,並以麩皮炒至微黃。

  • 京三稜:將京三稜稍稍烘焙一下,然後切碎。

  • 雄黃:將雄黃研細。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粟米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生薑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增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件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加入蜂蜜煉成像粟米粒大小的藥丸。三歲小孩每次空腹服用三丸,藥丸可用生薑湯送服,依兒童年齡大小酌量增減服用量。

《博濟方》治小兒諸癖,每至午後時作寒熱,微有咳嗽,脅肋癖硬。燒青丸

白話文:

兒童各種癖病,每於午後發作時,感到寒熱,並有輕微咳嗽,脅肋部有硬塊。青丸的成份及製法如下:

輕粉(二錢),元精石,粉霜硇砂(各一分),白麵(三錢)

白話文:

  • 輕粉(兩錢)

  • 元精石、粉霜、硇砂(各一分)

  • 白麵(三錢)

上件五味同細研,滴水和為餅子,以文武火燒熟為度,再研,滴水和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漿水下。三歲以下服五丸。

白話文:

將上面的五種藥材同時磨粉,滴水和勻製成餅狀,用文火與武火交替燒製至熟,再研磨成粉,滴水和勻製成黃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七丸,用漿水送服。三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五丸。

《嬰孺》,知母丸,治少小、大人脅下有疾,心下癖症,頭中苦痛,微眩,面黃,小便赤色,往來寒熱,手足厥冷,不能飲食,夏秋轉甚,令人淋瀝。或苦手足煩躁,或瘧病之後,余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熱,心胸下有疹結,及連瘧後疾不止。或是溫疫,或欲作瘧,頭項苦強,或胸膈間痰熱癖飲。

白話文:

《嬰孺》,知母丸,用於治療小兒、成人的脅下疾病、心下的痞症(即胃痛)、頭部疼痛、輕微眩暈、面色發黃、小便發紅、寒熱交替、手足冰涼、飲食不振,夏季和秋季病情加重,使人虛弱消瘦。或因煩躁而手足不靈活,或因瘧疾後餘毒未清,早上好轉晚上加重,忽冷忽熱,心胸以下有疹塊結聚,以及連續瘧疾後疾病不停止。或因溫疫,或欲發瘧疾,頭部頸部疼痛難忍,或因胸腔膈膜間痰熱癖飲。

小兒痞疹,脅下症堅,及傷寒後七、八日結熱,痰積不除,久則寒熱頭痛,逆害食飲,胃中煩躁,夜臥苦煩,朝瘥夕甚,有如溫瘧,此是熱結不去。此方能除熱消飲,治寒熱,和胃氣,利小便。胸膈間痰熱留飲,面黃,小兒壯熱,諸癖症並主之,又不令吐下方。

白話文:

兒童痞疹,脅下淋巴結腫脹,以及傷寒後七、八天結熱,痰積不除,日久則有寒熱頭痛,飲食逆反,胃中煩躁,夜臥苦煩,早晨稍緩,傍晚加重,有如溫瘧,這是熱結不去之故。此方能除熱散瘀,治寒熱,和胃氣,利小便。胸膈間痰熱留飲,面色發黃,兒童壯熱,諸種癖症都可以用此方治療,且不必催吐或瀉下。

知母,大黃(各三兩),黃芩,杏仁(炒),常山(各二分),蜀漆,甘草(各一兩),麻黃(二兩,去節),牡蠣(六分,煅赤)

白話文:

知母、大黃(各三兩),黃芩、杏仁(炒)、常山(各二分),蜀漆、甘草(各一兩),麻黃(二兩,去節),牡蠣(六分,煅赤)

知母、大黃(各一百二十公克),黃芩、杏仁(炒)、常山(各八公克),蜀漆、甘草(各四十公克),麻黃(八十公克,去除節),牡蠣(二十六公克,煅燒至紅色)

上為末,蜜丸相子大。飲下五丸,日進三服。加至二十丸,老小半之。小兒以意加減。

《嬰孺》,防葵丸,治老小痃癖,不食,羸瘦神驗方。

防葵,當歸,旋覆花,橘皮,訶梨勒皮,吳茱萸,桂心,桔梗(各四分),杏仁(六十個,炒),大附子(一個,炮),大黃(十二分),鱉甲(六分)

白話文:

防葵、當歸、旋覆花、橘皮、訶梨勒皮、吳茱萸、桂心、桔梗(各四分之一湯匙),杏仁(六十粒,炒熟),大附子(一個,蒸熟),大黃(十二分之一湯匙),鱉甲(六分之一湯匙)。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服。

《嬰孺》治小兒痃癖方。

質汗(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檉乳、地黃並熱血成之)

上取半匕,以水半盞,研如稀糊,更研硃砂調令勻。若五歲以下,空心只作一服。服之得利,惡物出,如不利,隨糞出瘥,三、五日大愈。量兒大小與之。

白話文:

取出半茶匙藥粉,加上半杯水,研磨成稀糊狀,再加入硃砂研磨均勻。若是五歲以下的兒童,空腹時服用一劑即可。服藥後若能順利排出惡物,則病症即可痊癒,若沒有排出惡物,則會隨糞便排出,三到五天內便可痊癒。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

《嬰孺》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大便難方。

茯苓,芎,鱉甲(炙),枳殼(炙),芍藥(各二分),柴胡(四分)

上切,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為二服,去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嬰孺》治小兒羸瘦,腹中有癖,兩脅堅滿,時痛,食不生肌。雞骨鱉甲丸

白話文:

《嬰孺》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小兒瘦弱、腹中有積聚、兩肋堅硬腫脹、時常疼痛、吃飯也沒有長肉的症狀。

雞骨鱉甲丸的藥方組成如下:

  • 雞骨:10枚,洗淨,曬乾,研為末。
  • 鱉甲:10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 山藥:10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 芡實:10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 茯苓:10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 白朮:10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 甘草:5克,洗淨,曬乾,研為末。

以上藥物混勻,做成丸劑,每次服用3克,每日服用2次,用溫水送服。

宿烏雞(胸膈骨一具,酒浸一宿,炙黃),鱉甲(炙),蜀漆,柴胡,桔梗,人參(各四分),芍藥,大黃,黃芩,杏仁(各五分),枳實(一分半,炒),防葵(切),白朮(各三分),䗪蟲(五個,炙)

白話文:

  • 宿烏雞(一整套胸骨,浸泡在酒中一夜,烤至金黃)

  • 鱉甲(烤製)

  • 蜀漆

  • 柴胡

  • 桔梗

  • 人參(各四分之一)

  • 芍藥

  • 大黃

  • 黃芩

  • 杏仁(各五分之一)

  • 枳實(炒過,一分半)

  • 防葵(切碎)

  • 白朮(各三分之一)

  • 䗪蟲(五個,烤製)

上為末,蜜丸豆大。四、五歲兒服二丸,日再服佳。

《嬰孺》治小兒水癖,黑丸子

當歸(四分),細辛,附子(炮),乾薑,胡椒(汗。各三分),鹽豉(二合),巴豆(十枚,去皮,炒),狼毒(炙,一分),杏仁(去皮,炒。十個)

白話文:

當歸(四錢),細辛,附子(炮製過的),乾薑,胡椒(用汗水炒製過。各三錢),鹽豉(二合),巴豆(十顆,去除豆皮,炒製過),狼毒(炙烤過,一錢),杏仁(去除豆皮,炒製過。十顆)

上為末,蜜丸胡豆大。飲服三丸,日一服。

《吉氏家傳》治腹肚不調,並癖氣久不愈方。

知母,牡蠣,枳實(各六分),鱉甲(醋煮,炙),甘草(各四分),大黃(三分)

上末,蜜丸如綠豆大,粥飲下五丸。

《朱氏家傳》治小兒腹痛不調,兼癖氣。知母丸方

知母(六分),鱉甲(四分,炙),牡蠣,枳殼(各三分,炒去殼),大黃(十二分,紙裹煨熟)

上件為末,蜜丸如綠豆大,飲下五丸。大人以意下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七、八歲兒多睡,或時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候。其狀似瘧疾,人多不識此患方。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曾經治療過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這個小孩總是愛睡覺,偶然發燒,越來越瘦弱,身體雖然不痛,但有時會拉出膿狀痢疾,嘔吐拒食,這是一種癖氣的表現。它的症狀很像瘧疾,很多人不認識這種疾病的方法。

柴胡,黃芩(各一分),枳殼(二片,炒),甘草(炙),知母,芍藥(各二分),大訶梨勒(一個,大者,煨,取皮。小者二個)

白話文:

柴胡、黃芩(各一錢)、枳殼(二片,炒過)、甘草(炙過的)、知母、芍藥(各二錢)、大訶梨勒(一個,大的,用火煨過,取皮。小的用兩個)

上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大戟餅子,治小兒食癖,脅下有一塊,飲食不生肌肉方。

白話文:

長沙的醫師丁時發流傳的一個方子,是用大戟做成的餅子,治療小兒食積,在肋骨下有一塊硬塊,飲食不增長的症狀。

大戟(半兩,勻切作片子,以好醋浸一宿,取出焙乾為末,用藥末一錢),好面(一錢)

白話文:

大戟(半兩,均勻切成薄片,用好醋浸泡一夜,取出烘乾後研磨成粉末,使用藥粉一錢),好麵粉(一錢)

上滴水和丸,捻作餅子如小錢大,厚三分。𨫼上煿熟。米飲嚼下一餅,兒小減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諸癖腸結,不思飲食,或時吐逆。練香丸散

青皮,白殭蠶,甘草,訶子(各二錢,並煨過存性,研為末),沒藥乳香,巴豆霜(各一錢,別研)

白話文:

  • 青皮:2 錢,炒至外表呈青色,並保存其藥性,研磨成粉末。

  • 白殭蠶:2 錢,烘乾的蠶蛹,研磨成粉末。

  • 甘草:2 錢,切碎,研磨成粉末。

  • 訶子:2 錢,炒熟,研磨成粉末。

  • 沒藥:1 錢,研磨成粉末。

  • 乳香:1 錢,研磨成粉末。

  • 巴豆霜:1 錢,研磨成粉末。

上和勻,為末。嘔逆兼瀉不止每服二字,米飲調下。如要思食、消癖,卻入巴豆,以稀麵糊為丸,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日進三、兩服。量虛實加減用之。

白話文:

把上面藥材均勻地混合並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 2 份藥粉,用米湯調和服用。如果要促進食慾和消除積食,再加入巴豆,以稀麵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 5-7 顆藥丸,用薄荷湯吞服,每天服用 3-4 次。根據個人的情況增減藥量。

長沙醫者王兌傳,二丁散,治小兒諸癖,久不消,腹痛,乍寒乍熱,泄瀉無時,多渴黃瘦,或下痢,腹脅有塊如掌,癖側石硬方。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王兌留傳下來的方劑,叫「二丁散」,治療小兒諸種癖病(積塊)、久治不癒、腹痛、忽冷忽熱、腹瀉不定時、口渴、面黃肌瘦,或者下痢、腹脅有塊(堅硬似掌)等症狀。

丁香白丁香,沒石子(各二錢),硫黃,密陀僧(各三錢)

白話文:

選取丁香、白丁香、沒石子(各二錢),硫磺、密陀僧(各三錢)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一字至半錢。白湯調下,空心臨臥日二服。以消為度。

《千金》灸法: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