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柳選四家醫案》~ 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10)

回本書目錄

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10)

1. 腫脹門

營血本虧。肝火本旺。責在先天。乃後天脾氣不健。肝木乘之。所進飲食。生痰生濕。貯之於胃。尚可從嘔而出。相安無事。遲之又久。滲入膜外。氣道不清。脹乃作焉。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若非運化中宮。兼透膜外。則病勢有加無已。成為臌病。亦屬易易。夫脾統血。

肝藏血。病久、血更衰少。不得不佐以和養。古人之燥濕互用。正為此等症、設也。

歸芍六君子湯,去參草,加白芥子萊菔子車前子,川樸,蘇子,腹皮,竹油,雪羹

詒按(用藥虛實兼到。親切不浮。)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經濕熱。交阻於中。先滿後見腫脹。膚熱微汗。口渴面紅。理之不易。

防己茯苓石膏,腹皮,陳皮

再診,濕熱滿三焦。每多腫脹之患。如邪勢偏於下焦。小便必少。前人之質重開下者。原為此等症而設。然此病已久。尚盛於中上二焦。胡以中上兩焦法施之。諸恙不減。或者、病重藥輕之故。將前方制大其劑。

竹葉,石膏,鮮生地,麥冬,知母半夏五皮飲

原注(此十二歲女子。腹暴脹大。面跗俱腫。面紅口渴、小便黃。此症屬熱。所見甚少。)

詒按(此等方治脹病。非有卓見者。不能存之。為臨症者、增一見解。)

脘腹膨脹。二便失調。經絡痠痛。四肢無力。脈形弦細。舌苔白膩而厚。此濕邪內郁。當用苦辛宣泄。

茅朮,川芎香附,黑梔,神麯,腹皮,川樸,赤苓,澤瀉,蔞皮

詒按(此亦濕鬱而化熱者。故兼用梔、蔞、清泄之品。)

再診,諸恙向安。肢體無力。健脾為主。

香砂六君子湯

原注(此越鞠改方。而加胃苓之半。本方治濕鬱。其眼在舌苔白膩而厚在所必效。余每藉以治黃疸亦效。挾痰頭項痛亦效。)

脾主濕。濕因脾虛而鬱。鬱蒸為熱。所以隱癖。僭逆中宮。大腹脹滿。納少便溏。面黃溺赤。咳嗽。

身熱時作。脈息弦細。極易成臌。

越鞠丸(附、蒼、芎、曲、梔),雞金散,加赤苓,青蒿黃芩,川樸

原注(此越鞠症。而兼隱癖。濕化熱者。故合雞金消癖。芩、蒿、化熱。)

原注〔以上越鞠丸症。大約越鞠治無形濕熱之痞。從瀉心化出。雞金治有形食積之癖。從陷胸化出。且如脘痛門中。郁痰作痛。脈數多渴者。用清中蠲痛湯。(山梔、薑汁炒。乾薑、川芎、童便炒。黃連、薑汁炒。蒼朮、童便浸切、麻油炒。香附醋炒。神麯、薑汁炒。橘紅、薑棗。

治中脘火鬱作痛。發即寒熱。)中以寒熱為主。即越鞠加薑、連橘、棗。可知此方、治氣、火、濕、食、血、五者之郁。信極妙矣。說者以梔、主火。朮、主濕。香附、主氣。芎、主血。曲、主食。分為五郁。似可不必。正如五音必合奏而始和也。〕

大腹脹滿。已經四十餘日。近來氣更急促。足跗浮腫。溺黃口乾。脈形弦數。濕熱之邪。因氣而阻。因食而劇。理之不易。

廓清飲(廓清飲、用芥、陳、樸。枳、澤、茯苓、同大腹。菔子、生研、壅滯通。氣逆脹滿均堪服。),去芥枳,加黑梔,豬苓,蘇梗,川連,香附

原注(溫藥留手處。在口乾溺黃四字。)

脾虛。則濕熱內郁。為臌。從去郁陳莝例治之。

廓清飲去芥,加蘇葉,香附,冬朮

小溫中丸朝暮各錢半

詒按(腹滿由於脾之不運。其所以不能運者。痰也。濕也。濁也。氣也。瘀也。故方中多用疏氣化痰。清利濕熱之品。)

大腹主脾。腹大而至臍突。屬脾無疑。然脹無虛日。痛又間作。舌苔薄白。脈息沉弦。見於經期落後之體。顯系血虛不能斂氣。氣鬱於中。寒加於外。而脾經之濕。因而不消。

逍遙散合雞金散,加香附

詒按(沉弦、與沉細不同。沉細色萎。則理中症。此症拈住郁字。故用逍遙。)

單腹脹。脾氣固虛。久則腎氣亦虛。大便溏者。氣更散而不收矣。所用之藥。比之尋常溫補脾腎者。當更進一層。然用之已晚。惜乎。

附桂理中湯,加肉果,當歸牡蠣木瓜,茯苓

生脈散

詒按(案云、較之尋常溫補。更進一層。觀方中所加肉果、當歸。是啟峻法也。)

大腹脹滿。便溏。舌苔冷白。干喜熱飲。膚熱脈數。脾陽大虛。無力運化濕濁。而成臌也。理之棘手。

附桂治中湯,加木瓜,草果,當歸

再診,進溫補四劑。腹脹漸和。其邪從下焦而泄。所以大便作瀉。然膚熱未退。小便未長。干欲熱飲。胃不思谷。白苔已薄。舌質轉紅。中陽稍振。濕熱未清。

理苓湯

原注(舌苔冷白。是桂附把柄。四劑而能便泄。邪從下出。中陽尚好。脾氣尚未衰盡。更以舌質轉紅。知濕熱壅甚。所以轉方減去附桂。參朮已足扶脾。外加四苓。驅濕而已。)

大便作瀉。小水又長。肝脾腎三經。即有陰邪。亦可從此而消。何以隱癖。尚踞於中。腹脹不和。是陽虛也。

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桂枝附子,陳皮,肉果,沉香,乾薑,牡蠣,鱉,甲,雞內金

原注(此啟峻湯也。附子理中、加黃耆、當歸、肉果。比附子理中更進一層。)

太陰腹滿。寒濕有餘。真陽不足。脈弦。下體不溫。幹不欲飲。妨食氣短。其勢頗險。擬以溫通化濕法。

附子茅朮治中湯,加川樸,半夏

詒按(此亦通補兼施之法。)

溫補元陽。浮腫脹滿。有增無減。陽之衰也。極矣。臍平脈遲之候。非溫不可。非補亦不可。然溫補、亦不見長。蓋下泄者。腎更傷耳。

附子理中湯四神丸來復丹

詒按(此法較腎氣丸、更進一層。)

太陰腹滿。寒濕使然。陽若不旺。勢必成臌。

附子理中湯,加川樸,大腹皮,澤瀉,豬苓

詒按(此脾陽不振。寒濕停滯之症。故用溫化法。)

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始非不遽消。其後攻之、不消矣。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此病雖不至如鐵石。而正氣久傷。終非易事也。

治中湯五苓散

原注(以上皆理中加減法也。因記當年侍先生時。問理中之變換如何。曰、理中是足太陰極妙之方。如以中宮之陽氣不舒。用乾薑者。取其散。少腹之陽氣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濕甚而無汗者。用茅朮。濕輕而中虛者。用冬朮。其變換在舌苔之濁與不濁。

此本方之變換也。設脾家當用理中。而胃家有火。則古人早定連理一方矣。設氣機塞滯。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設脾家當用理中。而其人真陰虧者。景岳早有理陰煎矣。其腎中真陽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啟峻一方矣。此外加木瓜、則名和中。必兼肝病。

枳實、茯苓。治胃虛挾食。古人成方。苟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醫哉。因附錄之。以為用理中之法。)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因勞倦所傷。內濕與外濕。合而為一。鬱於土中。致太陰之氣化不行。治病必求其本。先以實脾法。

川附,於術,茯苓,陳皮,草果,大腹皮,烏藥,木瓜,澤瀉

詒按(案云、實脾。而方中仍屬溫通之品。此非實脾正法也。)

初起痞滿。繼增腹脹。臍突筋露。足跗浮腫。大便溏泄。此濕熱內壅。中虛不化。勢從下走也。用藥最為棘手。且從口苦、舌紅。小便短赤立方。

桂心,茯苓,豬苓,白朮,澤瀉,石膏,寒水石滑石

詒按(此河間甘露飲也。用五苓以降濕。三石以清熱。)

咳而腹滿。經所謂、三焦咳也。苔黃干。苦臥難著枕。肢冷陽縮。股痛囊腫。便溏溺短。種種見症。都屬風邪濕熱。滿布三焦。無路可出。是實症也。未可與虛滿者。同日而語。

桑皮,骨皮,苓皮,蔞皮,大腹皮,姜皮,防己,杏仁,蘇子,葶藶子車前

詒按(濕熱壅盛。脾不輸運。肺不肅降。故立方專用疏化。仿五皮五子法。)

中陽不足。寒濕有餘。脘痞納少。舌白便溏。脈細小。法當溫化。即平為妙。

茅朮理苓湯,加大腹皮,雞內金,葛花,川樸

再診,溫化不足以消脹滿。陽之虛也。甚矣。重其制以濟之。

茅朮(錢半),川附(錢半),乾薑(錢半),黨參(三錢),肉桂(七分),防風(二錢),茯苓(三錢),五加皮(三錢),陳皮(一錢)

三診,諸恙向安。仍守前法。以祛留濕。

川附(一錢),桂枝(一錢),黨參(三錢),生於術(錢半),乾薑(四分),茯苓(錢半)

詒按(茅朮改於術。想重濁之白苔已化也。○此症純以溫化得效。所謂陽運則濕自化也。)

隱癖日久。散而為臌。所以左脅有形作痛。大腹漸滿。便出紅色垢積。更兼脘中因食而痛。久吐痰涎帶瘀。元氣益虛。竟有不克支持之象。收散兩難。洵屬棘手。

香圓皮,人中白桃仁泥,雞內金,炙鱉甲射干,牡蠣,川貝母,陳皮,砂仁,雪羹

詒按(別錄謂、射干、治老血作痛。)

再診,大便之紅積已除。胃中之痰涎仍泛。大腹之脹滿如此。何堪磨耐。

前方去陳貝,加瓦楞子,延胡,丹參,鮮藕

原注(此癖散成臌。上下見血。分明有瘀。消瘀消癖。一定之理。無如此症元氣大虧。不任攻消。又不可補。乃組織此化瘀化癖。不甚克伐之方。病雖減半。究屬難痊。)

素有隱癖。肝脾之不調可知。去年血痢於下。痞結於中。久未向愈。大腹脹滿。溺赤舌黃。脈形弦細而數。濕熱內聚。脾虛無力以消。極易成臌。毋忽。

歸芍異功散,加川連,川樸,木香

枳實消痞丸,小溫中丸

詒按(立方穩實。惟歸芍異功。似嫌補多消少。)

脹者。皆在臟腑之外。此病之脹。不從腹起。自足跗先腫。而後至腹。是由下以及上。因脾虛不能運濕。濕趨於下。尚在本經。腫脹及中。又屬犯本也。腫脹之處。按之如石。陽氣大傷。理之棘手。

附桂治中湯,加肉果,當歸,防己,牛膝

另腎氣丸

詒按(方中防己外。無治濕之品。據症情論。似當兼參滲利。)

隱癖僭逆中宮。臍雖未突。青筋漸露。勢欲散而為臌。況大便時溏時結。脾氣久虛。更屬棘手。擬以攻補兼施法。

枳實消痞丸(枳、連、樸、朮、夏、苓、參、薑、麥芽、草),加雞內金,當歸,鱉甲,白芍,牡蠣

詒按(此已成脹病矣。而中宮先虛。又難攻克。此等症、最費經營。而又最難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