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怔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怔忡

怔忡,又稱心悸,是指心跳不規則、心慌氣短的一種症狀。患者常常會感到心跳加速、胸悶氣短,甚至有瀕死的恐懼感。

怔忡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心血不足、心陽不振、痰濁阻心、氣滯血瘀等。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

  • 心血不足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慌氣短、胸悶不適,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細弱。
  • 心陽不振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沉細無力。
  • 痰濁阻心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胸悶痰多,舌苔白膩,脈滑。
  • 氣滯血瘀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胸悶刺痛,舌質紫暗,脈弦。

治療怔忡,首先要根據病因辨證施治。如果是心血不足型,可以用四物湯、歸脾湯等滋補心血的藥物治療。如果是心陽不振型,可以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等溫補心陽的藥物治療。如果是痰濁阻心型,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二陳湯等化痰祛痰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氣滯血瘀型,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等理氣活血的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還要注意生活調理,包括戒菸戒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情等。

怔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本草綱目》:「),龍眼(安志強魂,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自汗驚悸,歸脾湯用之。),蓮實(清心寧神,末服。),乳香(心神不足,水火不濟,健忘驚悸,同沉香、茯神,丸服。),茯神,茯苓,柏實,酸棗,〔鱗獸〕白龍骨(健忘,同遠志末,湯服。),虎骨(同龍骨、遠志,末服。
  • 2.《本草綱目》:「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虛煩不眠,自汗驚悸。用龍眼肉、酸棗仁(炒)、黃耆(炙)、白朮(焙)、茯神各一兩,木香、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濟生方》)
  • 3.《仁齋直指方論》:「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制,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 4.《奇效良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 5.《仁術便覽》:「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方見下血門。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業廣曰:「業廣於明治十二年初冬,感受微邪,咳嗽頻頻,雖用有桂、麻、瓜蔞、蘇子、杏仁諸方不愈。因飲食起居如常,不以為意。至本年二月初,咳嗽特甚,聲啞短氣,息迫如哮喘。一日併發嘈雜怔忡,診脈有結代之象,始知不可輕視。使小兒診腹狀,謂有心下硬滿之形,為大柴胡湯之候。

酸棗仁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諸病久久不愈,尪羸,困憊,身熱,寢汗,口乾,咳嗽,大便溏,小便澀,飲啖無味者,宜此方,隨證選加黃耆、麥門冬、乾薑、附子等。健忘、驚悸、怔忡三證,有宜此方者,隨證擇加黃連、辰砂。」
  • 2.《証治準繩‧類方》:「_酸棗仁湯_,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蓄,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 3.《醫宗必讀》:「_酸棗仁湯_,治心腎不交,怔忡恍惚,夜臥不安,精血虛耗,脾胃泄瀉。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痼毒壅滯證,其人腹中堅實或硬滿,而大便難,胸腹動悸,或喜怒無常,或不寐驚惕,健忘怔忡,或身體不仁,或戰曳癱瘓,筋攣骨痛,或言語蹇澀,緘默如偶人,而飲啖倍常,或數十月不食不饑等證,變怪百出,不可名狀。

小青龍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小青龍湯,治表證水氣,身熱嗽喘,乾嘔怔忡。
  • 2.《醫學入門》:「水喘怔忡或腫脹,水喘,水氣轆轆有聲,怔忡者,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前湯。水腫、水氣脹肺而喘,然喘必生脹,脹必生喘,二證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而後脹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濕,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
  • 3.《古今醫統大全》:「(仲景)_小青龍湯_,治表證水氣,身熱咳嗽,乾嘔怔忡。(方見傷寒門。)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咳嗽者加款冬花,唾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泄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 2.《嚴氏濟生方》:「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泄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 3.《仁術便覽》:「黃耆,附子,鹿茸(炙),地骨皮,石斛,人參,當歸,芍藥,續斷,川芎,小草(各一錢),嗽加款冬,唾血加阿膠,遺精加龍骨,怔忡加茯神。
  • 4.《嬰童類萃》:「_大建中湯_,治虛熱盜汗,怔忡驚悸,四肢倦怠,氣促。

五苓散


茯苓飲

  • 1.《醫方集宜》:「一心虛而有郁痰,則胸中漉漉,心不自安而成怔忡者,宜用 茯苓飲、十全溫脾湯
  • 2.《醫方集宜》:「治心虛有郁痰怔忡不安

黃耆建中湯

  • 1.《是齋百一選方》:「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疾,服之能美飲食。陸彥安方,唐仲舉家屢效。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形寒心悸頭旋身如溶溶。此二維任帶病也。由帶中血液下滲。奇經失灌溉之源。日久有怔忡腰折之患。極早圖之。

附子理中湯

  • 1.《心醫集》:「柴完我,患一症,怔忡脹滿吞酸,四肢厥冷,飲食不下,大小便每日行數次,或多或澀,十年尋醫不效。予視脈曰:此誤認為中寒中濕症,多用附子理中湯而益重也,此症因好色過度,醉後行房,邪入筋絡,上攻而怔忡,中聚而脹滿,入四肢而痠疼,思飲食而不納,皆邪火也。數劑而愈。

逍遙散

  • 1.《何氏虛勞心傳》:「所以前論云: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寡婦僧尼,易犯此症也。立齋《女科醫按》,每用此方,屢屢見功。又云:若因鬱怒傷肝而寒熱,有怔忡不寐少食等症者,參以加味歸脾湯治之。李時珍云:寇氏乃謂柴胡本草無一字治勞,不分臟腑有熱無熱,一概擯斥,殊非通論。東垣則謂諸有熱者加之,無熱去之。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逍遙散_,治婦人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疼目眩,或怔忡不寧,煩熱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疼,小腹腫墜,水道澀痛,或腫出膿,內熱作渴。

四物湯

  • 1.《考證病源》:「打傷損撲身痛疼,經行方藥自相同。惟加枳殼與童便,水酒勻煎克奏功。吐血衄血藥何先,藕節還同扁柏煎。炒黑山梔龍膽草,柴胡甘草莫教偏。大腸風熱便帶紅,防風荊芥地榆芎。荷葉槐花不可缺,空肚煎來服有功。失血驚悸與怔忡,酸棗黃連蒲茯同。琥珀辰砂為末子,共研一服見奇功。

養心湯

  • 1.《大方脈》:「治心臟虛損,虛煩不眠,心口多汗,健忘驚悸,服天王補心丹(見補養門)。若心脾兩傷,煩熱盜汗,服歸脾湯。心虛怔忡,服養心湯(見理血門)。
  • 2.《醫學窮源集》:「姚氏,廿四,小產後,心虛怔忡,發熱頭運,食減神疲,夜不能寐,醫以養心湯及歸脾湯治之,反見舌燥唇焦、痰嗽氣急之象。脈細數。
  • 3.《雜病源流犀燭》:「_養心湯_,〔氣血虛〕茯苓,茯神,當歸,生地,姜遠志,黃耆(各八分),柏子仁,川芎,棗仁(各七分),半夏曲(六分),炙甘草,肉桂(各三分),五味子(十四粒),停水怔忡加赤苓、檳榔。
  • 4.《雜病源流犀燭》:「_養心湯_,〔不寐〕茯苓,茯神,當歸,生地(各一錢),蜜黃耆,姜遠志(各八分),柏子仁,川芎,棗仁(各七分),半夏曲(六分),人參(五分),炙甘草,肉桂(各三分),五味子(十四粒),姜(三片),怔忡加檳榔、赤苓。
  • 5.《醫方集解》:「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心主血而藏神,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心血虛則易動,故怔忡驚悸,不得安寧也)。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吳又可溫疫論歌括》:「此證若但投承氣,必現肢寒心怔忡,眩冒攝空項強直,急進人參湯養營。地歸五味炙甘草,知母陳皮芍麥冬。

半夏茯苓湯

  • 1.《一見能醫》:「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如畏人捕之狀,無時而作者是也。因其用心過度,心血耗散,則心無血養,而神不安也。用四物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柏子仁、黃連、白朮、炙甘草之類。肥人痰多火旺者,加貝母、竹瀝、薑汁、枳實。如水停心下怔忡者,半夏茯苓湯。

交泰丸

  • 1.《四科簡效方》:「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下。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名交泰丸。
  • 2.《重訂廣溫熱論》:「_十二、瘥後怔忡_,乃水衰火旺,心腎不交也,宜補水養心,硃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尤捷。

大半夏湯

  • 1.《赤水玄珠》:「_大半夏湯_,治土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曰水脹。
  • 2.《古今醫統大全》:「(《良方》)_大半夏湯_,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 3.《奇效良方》:「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柏子養心丸

  • 1.《羅氏會約醫鏡》:「_柏子養心丸_,治勞心太過,怔忡驚恐等證。

茯苓甘草湯

  • 1.《醫學原理》:「如傷寒厥逆,心下怔忡,宜治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
  • 2.《醫學正傳》:「多用綿衣包手足,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傷寒厥逆,心下怔忡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主之。如得病後,四肢逆冷,脈沉而細,足攣臥而惡寒,引衣蓋復,不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陰厥也,四逆湯、白通湯。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
  • 3.《類證治裁》:「〔臥喘〕,茯苓甘草湯,見本卷怔忡。

溫膽湯

  • 1.《醫學原理》:「_溫膽湯_,怔忡門。
  • 2.《醫學原理》:「_溫膽湯_,定志丸,硃砂安神丸,八味定志丸,以上俱怔忡門。
  • 3.《驗方新編》:「治心膽虛怯,怔忡多驚,半夏曲、麥炒枳實、遠志肉(甘草泡洗)、白茯苓、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竹茹一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生化湯

  • 1.《高淑濂胎產方案》:「去血而大便燥結,蓯蓉加於生化。汗多而小溲短澀,六君倍用參耆。脫肛、茄帕俱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是良方也。口噤拳攣,無非血燥類風,加參生化,大有益焉。產戶入風,服以養榮羌獨。玉門傷冷,洗須床菟萸硫。怔忡驚悸,生化湯加以遠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兼服。
  • 2.《胎產心法》:「產婦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則心中躁動不寧,謂之怔忡。若惕然而驚,心中怯怯,如人將捕之狀,謂之驚悸。治此二證,惟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俾志寧神定,氣舒心安而病愈矣。如分娩後血塊未消,宜服生化湯以補血行塊,連服數劑,則血旺而怔忡驚悸自平,不必加定志安神之品。如塊痛已止,服加減歸脾湯。

六君子湯

  • 1.《慎五堂治驗錄》:「危急之際,煎謝氏霹靂劫巢湯合蔣氏倉公火劑湯,與服不吐,少頃嘔止,二便未痛,汗呃漸止,切脈流利如平人。明日未刻,大便一通,小便亦解,瀉下四次皆黃水,燥糞則豆大五六粒耳。鼓脹既釋,食粥碗許而泄止,心中怔忡,是病去露虛,用六君子湯加香、砂、歸、志,調理而康。(雅診)

補中益氣湯

  • 1.《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一童子,因用心過度,少寐驚悸,怔忡惡寒,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棗仁、遠志,惡寒漸止。又用加味歸脾湯,驚悸稍安,再用養心湯而安。

二陳湯

  • 1.《濟陽綱目》:「因停水飲茶酒不散曰水脹。腸中漉漉有聲,怔忡喘急,二陳湯加桔梗、檳榔消飲丸。酒脹,桂苓甘露飲。瘀血脹,便黑多跌撲及產後所致,人參芎歸湯、散血消腫湯。
  • 2.《成方切用》:「(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牆倒壁之功。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疲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片子薑黃。)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胸滿,咳逆上氣。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麯,治食積痰嗽發熱。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醫學摘粹》:「怔忡者,心下跳動不安也。即驚悸之類,緣土濕木鬱,相火浮動,逼擾宮城,以致心神震盪不安也。以金鼎湯主之。如因水氣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湯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當於奔豚門求方治之。

加味逍遙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加味逍遙散_,治血虛有熱,遍身瘙癢,心煩目昏,怔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 2.《証治準繩‧瘍醫》:「_加味逍遙散_,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 3.《癘瘍機要》:「_加味逍遙散_,治血虛有熱,遍身搔癢,心煩目昏,怔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 4.《內科摘要》:「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症。
  • 5.《保嬰撮要》:「_加味逍遙散_,治小兒肝脾血虛內熱,脅腹作痛,頭目昏黑,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胸乳膨脹,小便不利;或女子患前症,經候不調,發熱咳嗽,寒熱往來等症。(方見發熱不止)

天王補心丹

  • 1.《本草綱目拾遺》:「下氣消痰,通和血脈,能返魂。凡有人魂神不安,及驚越失魂,神不守舍一切等症,此為要藥,故靈璧趙氏天王補心丹治怔忡用之。張綠猗言,十香返魂丹加飛松子殼,更效。
  • 2.《仁術便覽》:「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乾,育養心神。
  • 3.《古今名醫方論》:「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症。
  • 4.《時方歌括》:「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症。
  • 5.《兒科要略》:「(二十二)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棗仁、遠志、木香、龍眼肉,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 2.《景岳全書》:「徐東皋曰: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憎寒發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 3.《濟陽綱目》:「或云,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宜養榮湯、四君子湯,切不可過用寒涼,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而難治。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今血去則面黃色,亦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瘧後並諸病後面黃者,俱宜健脾之劑,如異功散加黃耆、扁豆或參苓白朮散之類。
  • 4.《濟世全書》:「治黃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症,宜四君子湯吞下八味丸。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治諸疸_,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濁(此為虛症),宜四君子湯吞下八味丸。(方見虛損門)
▼ 展開更多

金沸草散

  • 1.《醫方集解》:「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生,故頭目昏痛而咳嗽。《直指方》云:咳嗽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悽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忡。或實或虛,痰之黃白,唾之稀稠,從可知也)。

八珍湯

  • 1.《癘瘍機要》:「一男子赤痛熱渴,膿水淋漓,心煩掌熱,目昧語澀,怔忡不寧,此心經受症也,用安神丸兼八珍湯,少加木通、炒黑黃連、遠志,元氣漸復。卻行砭刺,外邪漸退,但便燥作渴,用柴胡飲並八珍湯而愈,再用換肌散而瘥。
  • 2.《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氣血俱虛,以致惡寒發熱,嘈雜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臥,四肢酸倦等症。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勞則心跳怔忡,寒熱往來,用歸脾湯為主,佐以八珍湯,諸症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寧志丸而安。後復作,服歸脾、定志二藥即愈。

參蘇飲

  • 1.《醫燈續焰》:「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及感冒風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證。
  • 2.《濟世全書》:「_參蘇飲_(方見咳嗽),治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狀似傷寒。
  • 3.《校註婦人良方》:「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

半夏湯

  • 1.《濟陽綱目》:「_小青龍加半夏湯_,治水喘心下有水氣,漉漉有聲,怔忡者。

玉液湯

  • 1.《濟陽綱目》:「_玉液湯_,治七情氣鬱生痰,上逆頭目眩暈,心嘈怔忡,眉稜骨痛。

牛黃清心丸

  • 1.《神農本草經疏》:「入至寶丹,治中風不語氣絕,中惡蠱毒屍疰,難產血暈等證。入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恍惚怔忡,痰涎壅塞,驚恐怕怖,或喜怒無時,癲狂昏亂。入紫雪,治內外煩熱,口舌生瘡,狂呼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疰,蠱毒,卒黃,小兒驚癇百病。紅雪治療略同。

二陰煎

  • 1.《不居集》:「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

大補元煎

  • 1.《不居集》:「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

生脈散

  • 1.《醫通祖方》:「治心腎虛耗,怔忡不寧。
  • 2.《張氏醫通》:「天王補心丹,治心腎虛耗。怔忡不寧。
  • 3.《成方切用》:「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 4.《醫方集解》:「本方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本方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右歸飲

  • 1.《景岳全書發揮》:「一、心脾血氣本虛,而為怔忡,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此皆火之擾亂也。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新方治法,未能切中病情。○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者,左歸飲。心之不寧,乃火衝動。○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怔忡之病而講真陽不足,大誤後人。
  • 2.《不居集》:「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

導痰湯

  • 1.《醫辨》:「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心風、不寐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導痰湯加石菖蒲半錢。

小營煎

  • 1.《虛損啓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 2.《虛損啟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 3.《成方切用》:「當歸(二錢),熟地(三四錢),芍藥(酒炒),山藥,枸杞(二錢),炙草(一錢),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煨姜。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溫脾湯

  • 1.《不居集》:「憂愁之治,若初郁不開,未至內傷而胸膈痞悶者,宜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六君子湯之類。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神香散。若憂鬱傷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溫脾湯、壽脾煎。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肌肉日削,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
  • 2.《醫方集宜》:「一心虛而有郁痰,則胸中漉漉,心不自安而成怔忡者,宜用 茯苓飲、十全溫脾湯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乾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

都氣丸

  • 1.《醫學從眾錄》:「有所觸而動曰驚,無所觸而動曰悸,凡怔忡瞤惕,皆其類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起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劑歸脾湯去木香,加麥冬、五味、枸杞,吞都氣丸,(楊乘六云:治怔忡大法。無逾此旨。)如怔忡而實,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則加生地、川貝母、黃連之類以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