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厥陰經證治六十三條

仲景曰。脈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龐氏曰。脈微緩者。囊不縮。若外證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縮。宜承氣湯下之。雍曰。厥陰見沉短。短。命脈。下證未具。更宜詳下證中。下證全則可下。

白話文:

仲景說:脈象尺寸均微緩,是厥陰受病,大約六七天後發病。因為厥陰脈循行於陰器,絡屬於肝,所以會有煩躁、脹滿、囊縮的症狀。龐氏說:脈象微緩的,囊不縮。假如有外證,發熱惡寒,像似瘧疾,看起來快痊癒了,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假如脈象尺寸都沉短,囊必會縮小,應該使用承氣湯來瀉下。雍氏說:厥陰脈見沉短,是短命之脈,但下證尚未具備,還需要詳細地觀察下證。如果下證齊全,就可以瀉下了。

又曰。三陰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雍曰。三陰可下。三陽可汗。此言其大略也。陽之中自有可汗不可汗證。陰之中自有可下不可下證。故陰陽之中。又當各詳其可汗可下而施行之。

白話文:

又說,三陰都患了病。病已經入於了臟腑。只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雍伯明說,三陰可以瀉下,三陽可以用發汗。這話說的是大概的情況。陽證之中有能發汗的症狀,也有不能發汗的症狀。陰證之中有能瀉下的症狀,也有不能瀉下的症狀。所以,在陰陽證之中,又應當分別詳細地瞭解能發汗和瀉下的症狀,然後才能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又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龐氏云。可烏梅丸。常氏以有餘證。故曰可烏梅丸、四逆湯。雍曰。無厥證者。不用四逆。消渴下利。飢不欲食。宜理中湯。下利甚者。去白朮。加附子。氣上如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吐蛔。服烏梅丸。兼理中丸。

白話文:

另說:得了厥陰病,會消渴。體內之氣往上衝撞心臟,心中疼痛發熱。肚子餓了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蛔蟲。腹瀉不止。龐安時說,可以服用烏梅丸。常(德)認為病情有過剩的證狀,所以說可服用烏梅丸、四逆湯。雍(仲雪)說,若無厥證,不可用四逆湯。消渴腹瀉、餓了卻不想吃東西,宜服用理中湯。腹瀉嚴重者,除去白朮,加上附子。體內之氣往上直衝如奔豚的,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嘔吐蛔蟲,服用烏梅丸,兼用理中丸。

又曰。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又曰。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又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又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常氏曰。可當歸四逆湯

又曰。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常氏云。可白頭翁湯。雍曰。白頭翁治熱利。此當更審證冷熱用之。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先手腳冰冷,然後發熱拉肚子,一定會自行停止。如果看到手腳冰冷,再拉肚子,常氏說可以用白頭翁湯。雍氏說,白頭翁湯治療熱利(發熱、拉肚子),此處應該詳細辨證,才能用熱藥還是用寒藥。

又曰。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症狀開始發熱六天,在第九天出現厥反症狀並且大便通暢。一般來說,出現厥反症狀的人是不想吃東西的,而現在卻能吃東西,恐怕是病情加重了。如果患者吃了索餅卻沒有發熱,說明胃氣尚在,一定會康復。但是,如果過了三日,脈象仍然熱,那麼患者應該在第二天的半夜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患者一開始發熱六天,厥反九天,然後又發熱三天,加上前六天,一共是十八天。

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常氏曰。可服千金漏蘆湯

白話文:

這也是第九天。與厥相應。所以第九天早晨到午夜就痊癒了。在往後的三天再去量脈搏,還是脈搏數。體溫不退的人,這是由於熱氣有餘。一定會發展成膿瘡。常氏說,可以服用千金漏蘆湯。

又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白話文:

又說,傷寒病先手足厥冷然後發熱,大便會自然停止,而反而是出汗,有咽喉疼痛的人,是患有喉嚨腫痛。發熱而沒有流汗,而大便會自然停止。如果沒有停止,一定會排出膿血。排出膿血的是,是喉嚨沒有腫痛。常氏說,喉嚨腫痛可以用桔梗湯來治療,排出膿血的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

又曰。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常氏云。喉痹。可桔梗湯。便膿血。可桃花湯

又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雍曰。仲景言厥應下之者。謂有當下之厥而誤汗也。非謂皆可下也。故仲景又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然厥病至於發癰疽。便膿血。應下者。不必拘此。

白話文:

再說,傷寒經過一兩天,到了四五天而有厥逆發生的,一定會發高熱,之前發熱的人,之後必定會厥逆,厥逆嚴重的,熱也嚴重,厥逆輕微的,熱也輕微,遇到厥逆應該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而誤用發汗法治療的,必定會口舌生瘡,爛而發紅。雍說,仲景說遇到厥逆應該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是指那些應該用瀉下法治療的厥逆而誤用發汗法,並不是說所有的厥逆都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仲景又說,凡是四逆厥的,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然而,厥逆的病症發展到出現癰疽、便膿血,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的,不必拘泥於這個原則。

又曰。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龐氏續云。若六日厥者。必發熱愈甚。仍下利也。雍曰。此恐論中語。而諸書皆不見。若六日厥。則知陽氣有餘。故知熱愈甚也。

白話文:

又說:傷寒病證的昏厥,通常在五天內出現。發熱的症狀也持續五天。假設在第六天,病人仍昏厥,那就可以預期病情會好轉。如果沒有昏厥,患者就會自行痊癒。昏厥的症狀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熱會持續五天。所以知道可以自行痊癒。龐安時繼續說:如果在第六天昏厥,那一定是發熱更嚴重,還會伴有腹瀉。雍仲春說:恐怕這是醫家們在討論中談論的話,但在所有的醫書裡都看不到。如果在第六天昏厥,那就可以知道陽氣有餘,所以可以知道發熱會更嚴重。

又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龐氏曰。凡厥。通用四逆湯。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屬裡有寒也。雍曰。世之論厥者。皆不達其源。厥者。逆也。凡逆皆為厥。傷寒所論。蓋手足厥逆之一證也。凡陰陽正氣偏勝而厥者。一寒不復可熱。

白話文:

又說,凡是厥逆,都是由於陰陽之氣不能順暢相接而引起的。厥逆的症狀是手足冰涼。龐安常說,凡是厥逆,都通用四逆湯來治療。因為厥逆的脈象浮而遲緩,有時微弱,有時細微,有時沉伏,這些都說明體內有寒氣。雍正說,世人對於厥逆的討論,都沒有探究到其根源。厥逆就是逆轉的意思,凡是逆轉的都稱為厥逆。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厥逆,只是手足厥逆的一種證候。凡是陰陽正氣偏盛而引起的厥逆,一遇到寒氣就無法再恢復溫熱。

一熱不復可寒。傷寒之厥。非本陰陽偏勝。暫為毒氣所苦而然。毒氣並於陰。則陰盛而陽衰。陰經不能容其毒。必溢於陽。故為寒厥。毒氣並於陽。則陽盛而陰衰。陽經不能容其毒。必溢於陰。故為熱厥。其手足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龐氏謂非正厥。

白話文:

一見到熱就會無法再覺得寒冷。傷寒時引起的厥症,並不是因為陰陽偏勝造成,而是暫時因為毒氣侵襲所造成。毒氣與陰氣結合,就會導致陰盛而陽衰。陰經無法承受這種毒氣,就會溢出到陽經,所以會產生寒厥。毒氣與陽氣結合,就會導致陽盛而陰衰。陽經無法承受這種毒氣,就會溢出到陰經,所以會產生熱厥。病人的手腳會冰冷,但有時會溫暖。即使手腳冰冷,但手腳的掌心一定會是溫暖的。龐氏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厥症。

皆寒氣之輕者也。故可消息汗下。或者以此便為熱厥。非也。熱厥之熱。與寒厥之寒一也。傷寒厥陰。止論寒厥。唯有輕重之異。無熱厥也。其謂寒熱相勝復五日六日之言。謂發熱五日復寒。厥深重者。後發熱亦深重。其寒厥輕微者。其後發熱亦輕微。此仲景論文本意。誤讀者謂手足寒厥深者。

白話文:

這些都是寒氣較輕的症狀。因此可以用發散汗液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有些人因此就認為這是熱厥。這是不對的。熱厥的熱和寒厥的寒是一樣的。傷寒厥陰,只討論寒厥,只有輕重之分,沒有熱厥。所謂寒熱相勝又過了五天或六天的說法,是指發熱五天後又再出現寒厥。厥症深重的人,之後發熱也深重。寒厥症狀輕微的人,之後發熱也輕微。這是仲景所論的本意。錯誤的解讀認為手腳冰冷,厥症深重。

其內蓄熱亦深。寒厥微者。其內蓄熱亦微。大非也。然則熱厥之證何如。曰。手足如炭火炮烙。或如入湯中是也。曰。傷寒有此證乎。曰。雖未之見。以理推之。陽毒恐有此證。人見之。未悟其為熱厥也。曰。寒熱二厥之論。始於何時。曰。始於素問。岐伯曰。陽氣衰於下。

白話文:

內部積聚的熱量較深。輕微的寒厥,體內積聚的熱量也很輕微。這是很不正常的情形。那麼熱厥的症狀是什麼呢?答:手腳像火炭燒烤過或像浸在熱水中一樣。問:傷寒有這種症狀嗎?答:雖然沒有見過,但依道理推測,陽毒恐怕會有這種症狀。人們看到這種症狀,不知道是熱厥。問:寒熱二厥的理論是從何時開始的?答:開始於《素問》。岐伯說:陽氣衰弱在下面。

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故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也。曰。經又言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一證。豈寒熱並厥乎。曰。此為風痹淫爍。陰陽二經俱不足。邪氣乘虛而入。舍於二經之間。往來寒熱。正氣不能與之爭。邪氣日進。正氣日衰。所以不出三年死。

白話文:

如果是寒厥,陰氣在下面虛衰。如果是熱厥,陽氣就會勝出。所以陽氣勝出,則兩足發熱。陰氣勝出,那麼從五個手指到膝蓋以上都會發寒。經書上又說有「足部好像踩在冰塊上,但有時卻好像進入熱水中」的徵狀。豈不是寒熱都厥了嗎?這叫做風痹淫爍,陰陽二經都已經不足。邪氣趁著這個虛弱的機會,侵入到人體,並停留在二經之間的部位,導致時而寒冷、時而發熱,正氣沒辦法與它抗衡。邪氣一天比一天增長,正氣一天比一天衰弱,因此不超過三年就會死亡。

非厥也。

又問曰。厥病發癰膿。便膿血。何也。雍曰。毒氣隨三陰經走下。不復可止。非發膿癰便膿血。則無自而出。故其毒下於表者。則發癰膿。下於里者。則便膿血。以是知厥亦有可下逐之理。免發癰膿便膿血也。便膿血則喉不痹者。以毒下也。應下之而反汗。則口傷爛赤者。以毒下而復上也。

白話文:

有人又問。厥證發作,生了瘡流膿,還拉膿血,這是為什麼呢?雍氏說。邪毒隨著三條陰經的路線向下走,不能停住。如果不生膿瘡拉膿血,邪毒就沒有出路。所以,邪毒向外發作在表面,就形成瘡癤流膿;邪毒向下發作在皮下肌肉,就拉膿血。由此可以知道,厥證也是可以通過攻下法來治療的,以避免生膿瘡拉膿血。拉膿血後,喉嚨沒有異常,這是因為邪毒已經向下走了。本應攻下,卻用汗法,就會造成口瘡腐爛發紅,這是因為邪毒向下走了又上來了。

曰。厥陰論寒厥。而此皆熱厥。何也。素問曰。人之傷於寒者。則為病熱。寒極則生熱。是為熱厥也。

龐氏曰。手足厥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厥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

白話文:

龐氏說,手腳冰涼,都屬於厥陰證,不可用瀉下法,也不能用發汗法來治療。在某些必須用瀉下法的證候,比如手腳雖然冰涼,但有時候會溫暖,手腳冰涼但是手掌和腳掌心裡卻是溫暖的,這就不是正厥陰證,可以用發汗法和瀉下法來治療。

龐氏又曰。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者。當用綿衣包手足令暖溫。必大汗而解。

龐氏曰。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得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

白話文:

龐按:有的人沒有因為大汗而虛脫,而兩手突然沒有脈搏,叫做雙伏,或是單手無脈,叫做單伏,或只能大便,這種情況下,必定有虛汗,趕快用四逆類藥方溫補,只要能發汗,就會安穩。脈搏始終不出來的人就會死亡。

仲景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龐氏曰。四逆輩冷服之。常氏云。可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的病人脈搏微弱而手腳冰冷,到了七八天皮膚仍然是冰冷的,病人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臟厥,不是蛔厥。龐安時說:得了四逆病的人可以用冷的藥服用。常舜賢說: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又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白話文: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蛔厥的病人,應當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安靜時,有時又煩躁不安,這是由於臟器受寒,蛔蟲往上進入膈肌,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了,吃飯以後又嘔吐、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了,病人應該自己吐出蛔蟲。蛔厥的病人,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烏梅丸還可以治療久瀉。

又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龐氏曰宜乾薑甘草湯)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雍曰。熱不除而便血。可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另外說。傷寒熱證,熱入少陰經,陽氣微弱的證候。手指冰涼,默默不欲吃東西,煩躁不安數日,小便清白。這是熱證解除的表現。(龐安時說:此時應該用乾薑、甘草湯治療)如果想吃東西,病情就可好轉。如果發生厥證,並且嘔吐,胸脅煩滿,之後必定便血。雍所說:“陽熱沒有解除而便血,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又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龐云。宜灸關元。

又曰。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常氏云。可桃花湯。

白話文:

此外,傷寒發高燒四天。突然不燒退燒三天。又發燒四天。低溫少熱多。病情應好轉。四天到七天。發熱沒退掉。一定腹中將出現膿血。常氏說,可用桃花湯。

又曰。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常氏云。可四逆湯。待其熱退寒存。厥不復熱。始可用之。雍曰。寒多熱少。便宜四逆湯少與之。

白話文:

古文:又曰。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常氏雲。可四逆湯。待其熱退寒存。厥不復熱。始可用之。雍曰。寒多熱少。便宜四逆湯少與之。

傷寒症狀在出現四天後,體溫正常了三天,但是第五天又開始出現厥症狀。這種情況下,病情屬於發展的狀態。由於寒症狀多,熱症狀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會惡化。常氏說:這種情況可以服用四逆湯。等到熱症狀退去,只留下寒症狀,厥症狀也不再發作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服用四逆湯。雍氏說:由於寒症狀多,熱症狀少,所以適當服用四逆湯是有好處的。

又曰。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常氏云。可灸太衝穴。

又曰。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又曰。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又曰。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雍曰。汗出不止者死。先服防風牡蠣湯以止汗。次服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得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以和之。

白話文:

若傷寒病經過六、七天還未痊癒,又開始發熱、腹瀉,病人汗流不止的話,必死無疑,這是因為陰盛而陽虛所致。雍曰,汗出不止的人,先給予防風牡蠣湯來止汗,再服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四肢溫暖了,病情就好轉了。再服用芍藥甘草湯來調和營衛之氣。

又曰。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常氏云。可當歸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法。傷寒病五、六天了。沒有胸悶、腹脹、脈搏微弱,又出現昏厥的症狀,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因為病人已經失血,再瀉下就會死。常氏說: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

又曰。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常氏云。四逆散

又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常氏云。灸太衝穴。

又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又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白話文:

又說手腳冰涼,脈搏細弱欲絕的,應服用當歸四逆湯。如果這個人體內有長期的寒氣的,應當服用當歸四逆加上吳茱萸和生薑的湯劑。

又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法,病人在手腳冰涼、脈搏忽緊的情況下,是邪氣停留在胸腔內,導致心下部位滿悶煩躁,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胸腔內的疾病。此時應該服用催吐的藥物,比如可以服用瓜蒂散來緩解。

又曰。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雍曰。治厥。四逆湯。

白話文:

醫書上又說:傷寒出現四肢逆冷、心下悸動,應先治療體內的水濕,宜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症,否則水濕積聚進入胃中,必定會導致腹瀉。雍氏說:治療厥症可用四逆湯。

又曰。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雍曰。服湯已。脈終不至。泄利不止。宜服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傷寒已經到了第六或第七天,在服用大量瀉藥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冰冷,下部的脈搏摸不到,咽喉不舒服,吐出膿液或血,腹瀉不止的患者,病情難以治癒。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麻黃升麻湯來治療。

雍曰:服用了湯藥之後,脈搏仍然摸不到、腹瀉不止的患者,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

又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常氏云。可四逆湯散。

又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雍曰。竊疑此湯性寒。又幹薑黃連相反。若更嘔吐者。當服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及吳茱萸湯

白話文:

又說,傷寒本來就因寒氣從下而生的。醫生又再使用吐法和瀉法治療,就會讓寒氣閉住,更加逆亂吐法和瀉法。若食物入口就吐,應該服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來治療。雍氏表示,我懷疑這種湯藥性質偏寒,而且乾薑、黃連的藥性相反。如果吐得更厲害的,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湯,以及吳茱萸湯。

又曰。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又曰。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雍曰。緊為有寒。須溫之。宜四逆湯。

又曰。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常氏云。當灸氣海關元二穴。龐氏云。凡厥通用四逆湯。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里有寒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摸不到的,灸也不會熱起來,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微微喘氣的,就死了。少陰負趺陽的,是順證。常氏說,應該灸氣海、關元兩個穴位。龐氏說,凡是厥症,一般都用四逆湯,因為它的脈象是浮遲,或者微弱,或者細小,或者沉弱,都是體內有寒氣。

又曰。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常氏云。可桃花湯。

又曰。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雍曰。宜通脈四逆湯。

又曰。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又曰。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雍曰。不解。宜通脈四逆湯少與之。其人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正通脈四逆證也。

白話文:

另外一種情況是,腹瀉、脈象沉而遲,病人臉色微微發紅,身體有些發熱,腹瀉排出的東西清澈如穀物,必定是鬱熱冒犯引起的,出汗後就會好轉。病人必定會出現輕微的厥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病人面部的陽氣被鬱熱冒犯,下焦虛寒的緣故。雍醫生說,如果不出汗,就應該適當服用通脈四逆湯。病人腹瀉排出清澈如穀物的東西,腹中寒冷而體表發熱,正是通脈四逆證的症狀。

又曰。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常氏云。可黃芩湯。

又曰。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雍曰。宜通脈四逆湯。

又曰。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又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又曰。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又曰。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又曰。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此外,還說到,腹瀉腹脹、身體疼痛的人,先溫暖其體內,然後治療其體表。溫暖體內的藥方適用於四逆湯,治療體表適用於桂枝湯。

又曰。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又曰。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又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又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又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又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又曰。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常氏云。可吳茱萸湯。

白話文:

另有說法,傷寒病者大吐大下之後,極度虛弱。然後,又大汗淋漓,這是因為人體外部的正氣鬱結,又給他喝水,以發出他的汗。因此,就會發生呃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的緣故。常氏說,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又曰。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常氏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雍曰。噦者胃中有寒。不宜更服調胃承氣湯。先宜服半夏生薑湯。腹滿如故。後部不利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白話文:

還有,有傷寒、噁心、腹部脹滿的情況,觀察患者的前後部,就會知道哪一部分不通暢,讓不通暢的地方通暢,患者就會痊癒。常氏說:前部不通暢,可服用豬苓湯;後部不通暢,可服用調胃承氣湯。張雍說:噁心是因為胃中有寒氣,不宜再服用調胃承氣湯,應該先服用半夏生薑湯。如果腹部脹滿的情況沒有改善,後部不通暢,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讓它稍微通暢。

龐氏曰。三陽皆有合病。凡十四證。唯三陰無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