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

仲景曰。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龐氏曰。此證惡寒。可發汗。若惡寒罷。反自汗惡熱者。為胃家實。屬正陽陽明。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仲景說:尺寸脈都長的,是陽明經受到了病邪。應在二三天內發病。因為它的脈絡經過鼻子,連接到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澀,不能入睡。龐氏說:這種證狀惡寒,可以發汗治療。如果惡寒停止,反而自汗惡熱的,是胃中有實,屬於正陽陽明經。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仲景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龐氏曰。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名曰太陽陽明也。

白話文:

仲景問道:「病症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

有位醫生回答:「太陽陽明是指脾氣虛弱。正陽陽明是指胃裡有積實。少陽陽明是指發汗、利尿以後,胃中燥熱煩悶、大便困難。」

龐氏說:「原本是太陽病,如果發汗、瀉下、利小便,那麼津液就會枯竭,胃中就會乾燥。因此轉變為陽明病,稱為太陽陽明。」

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難者。名曰少陽陽明也。病人本風盛氣實。津液消爍。或始惡寒。汗出後。惡寒既罷。而反發熱。或始得病。便發熱狂言者。名曰正陽陽明也。凡陽明證。俱宜下。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

白話文:

如果由少陽篇傳變到陽明篇。由於發汗、小便通利,胃中有燥熱、大便困難的症狀,稱為少陽陽明證。病人本來的風氣很盛,津液消散,開始出現怕冷的症狀,出汗以後,怕冷的症狀停止,反而開始發熱。或者剛得病就發熱、說胡話的,稱為正陽陽明證。凡是陽明篇的證候,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只有由於中寒而怕冷引起的疾病在經絡表層,與太陽篇合病屬於表證,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

又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千金作胃中寒者非。

又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白話文:

再問:怎麼會得陽明病呢?

回答:太陽病如果發汗、下瀉、利尿,就會耗盡津液,胃中乾燥,因此轉變成陽明病。不更換衣服的人,飲食吃太多,大便不通的人,都會得到陽明病。

又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又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又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又曰。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又曰。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又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又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白話文:

又說:傷寒脈搏浮緩,手腳自溫者,這是由太陰經引起的。太陰經病變,身體會發黃,如果小便自利,那麼就不會發黃。如果到第七、第八天,大便乾燥,那麼這是陽明經的病。

又曰。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又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常氏云。可桂枝麻黃各半湯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又說,陽明經中風,口腔發苦、咽喉發乾、腹部脹滿、呼吸微喘、發燒怕冷、脈浮且緊。如果用瀉藥來治療,腹脹更厲害,而且小便困難。常氏說,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小柴胡湯。

又曰。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又曰。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常氏云。可理中湯豬苓湯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症,如果遇到寒證者,吃不下飯,小便不利,手腳突然出汗。這是想要變成痞塊的徵兆,一定是大便起初硬結,之後變成溏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分清楚的緣故。常氏說,可以用理中湯、豬苓湯來治療。

又曰。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常氏云。疑闕麻黃一法。又一本云。脈去則愈。雍曰。千金翼作堅者則愈。無脈字。證既有誤。未可便用麻黃湯也。若脈浮而緊無汗者。

白話文:

另外一種情況是,陽明病的患者,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想吃東西,但是小便卻不利,大便卻很正常。患者的骨骼關節疼痛,渾身發熱,突然發狂,最後出汗而解。這是因為水液不能勝過穀氣,導致水液與汗液一起外泄。如果脈搏緊繃,患者的病情就會好轉。常氏說,懷疑這裡缺少了一種使用麻黃的方法。還有一本醫書說,如果脈搏消失,病情就會好轉。雍氏說,《千金翼方》中寫的是「堅者則愈」,沒有「脈」這個字。由於這個證據有誤,所以不能輕易使用麻黃湯。如果脈搏浮而緊,沒有出汗,這就不是陽明病。

則可用。三書之誤。是誤以緊為堅。者為去。或漏脈字。或漏者字。當云脈緊者則愈。

又曰。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又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常云。可溫中湯。金匱方小半夏湯亦可。

白話文:

又說,得了陽明病,不能吃東西,治療它的熱症一定會吐出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裡虛寒。由於這樣的人本虛,治療它的熱症一定會吐出來。通常說,可以用「溫中湯」來治療。金匱裡「小半夏湯」也可以。

又曰。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常氏云。茯苓湯五苓散。雍曰。已發黃者。茵陳蒿湯

白話文:

又說:太陽經的病症,脈搏遲緩,飲食難以吃飽,吃飽了就會感到輕微煩躁,頭暈目眩,一定會出現小便困難。這時病症就要轉變成消化不良。即使用瀉藥瀉下,腹中滿脹如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脈搏遲緩。常某說:服用茯苓湯、五苓散。雍某說:已經出現黃疸的,服用茵陳蒿湯。

又曰。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常氏云。可桂枝加黃耆湯。雍曰。以無汗。故如蟲行皮中狀。須小汗乃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湯解身癢。能小汗故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法,陽明病,依法應該是多汗,反而沒有出汗,身體像蟲在皮膚裡爬行的樣子,這是因為虛症已經很長時間了。常氏說,可用桂枝加黃耆湯。雍氏說,因為不出汗,所以像蟲在皮膚裡爬行的樣子,必須讓患者微微出汗才能解除。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這種湯可以解除身體的癢,同時也能讓患者微微出汗。

又曰。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常氏云。類要用小建中湯誤也。可小柴胡湯。雍曰。手足厥者。宜小建中湯

白話文:

還有說,陽明病。沒有汗但小便頻繁。經過二、三天,開始嘔吐和咳嗽。而手腳冰冷者,一定會伴隨著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和嘔吐,四肢也不會冰冷,頭就不會疼。常氏說,治療這種病,如果使用小建中湯就是錯誤的,應該使用小柴胡湯。雍氏說,手腳冰冷者,應當使用小建中湯。

又曰。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常氏云。可服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未見方)咽痛者。宜桔梗湯

白話文:

另外說一種情況,陽明經病,只有頭暈的症狀,不畏寒,所以還能吃飯,而且咳嗽。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咽喉疼痛。如果不咳嗽的,咽喉就不會疼痛。常氏說,可以服用茯苓、甘草、白朮和生薑一起熬成的湯藥(方劑沒有記載)。有咽喉疼痛的,應該服用桔梗湯。

又曰。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常氏云。可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白話文:

另外說到,陽明病症狀,沒有汗出、小便不利,心中煩悶不安的人,身體一定會發黃。常氏說,可用茵陳蒿湯混合五苓散。

又曰。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常氏云。可與茵陳蒿湯調五苓散。

又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常氏云。可與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陽明病,脈象浮而緊的,必然會發高燒潮熱,病症發作有固定的時間。但凡僅僅脈浮的,必然會盜汗。常氏說,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湯。

又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常氏云。可黃芩芍藥地黃湯。(當作黃芩芍藥甘草湯此句後增非郭氏語)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口乾,只想要漱口卻不想吞嚥的人,這個人必定會流鼻血。常氏說,可以用黃芩、芍藥、地黃湯。(應該用黃芩、芍藥、甘草湯,這句話後面加上「不是郭氏的話」)

又曰。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本是從出汗開始的,醫生卻又加重發汗。病情已經痊癒,但還稍微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大便一定很硬了。由於津液枯竭,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變硬。應該詢問他一天小便次數。如果本來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只剩兩次,所以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現在因為小便次數減少,所以津液應當已經回到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後一定會排大便。

又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常云。可小柴胡湯。

又曰。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常氏云。未攻者。可與生薑瀉心湯。利不止者。四逆湯

白話文:

還說,陽明病,心下硬滿的,不能攻之。攻之,下利不止的,會死。下利停止的,會痊癒。常氏說,未攻之者,可用生薑瀉心湯。下利不止的,可用四逆湯。

又曰。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既不可攻。則調胃承氣不可用。但煎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

白話文:

另說,陽明病。臉色紅潤。不可攻之。必定發熱,臉色發黃。小便不利。常氏說,可以用五苓散。雍氏說,既然不能攻,則調胃承氣湯不可用。只煎茵陳蒿湯,加入五苓散一起服。

又曰。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又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另外,如果是陽明經病,脈搏遲緩。雖然出汗,卻不畏寒,那麼他的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呼吸急促,腹部脹滿而喘息,並且有潮熱的症狀,這是外邪想要消散的徵兆,可以攻下裡面的邪氣。如果手腳都濕漉漉地出汗,這是大便已經變硬的徵兆,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汗出很多,稍有發熱惡寒的症狀,這是外邪尚未消散,他的熱度沒有潮起潮落,還不能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服用小承氣湯來稍微和胃氣,不要讓它大泄瀉下。

又曰。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另外說到陽明病症狀,口渴潮熱以及大便微硬的人,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則不要服用。假使六七天沒有排便,擔心可能是有硬便堵塞。想要知道是否有硬便的方法,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將湯藥服下後,若腹中氣體排不出,則是有硬便堵塞,這時纔可以攻下硬便。若服用後腹中氣體排出,則是大便初頭硬,後面會變軟,不可攻下,若是攻下,必定會導致脹滿而不能吃東西。想喝水卻一喝水就嘔吐,且之後發熱的人,必定是大便又變硬又變少,可以用小承氣湯和解。如果喝完後腹中氣體沒有排出,則要謹慎,不可攻下。

又曰。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又曰。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又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白話文:

又說:傷寒患者。如果吐過或是下過後。(症狀)仍然不解。不大便五六天到十幾天的時間。下午三四點會發潮熱。不畏寒。獨自講話時好像看到鬼一樣。嚴重的患者。發作時不認得人。沿著衣服抓摸著牀舖。驚慌不安。微喘且直視。脈搏弦的能活下來。脈搏澀的會死亡。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只發熱說胡話者。以大承氣湯為主藥。如果服用一劑後就見效。症狀消失後就停止服用。

又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白話文:

另外說,陽明病之人,大多會出汗。津液流出來,胃腸乾燥,大便一定會硬。大便硬就會胡言亂語。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喝一服藥後,胡言亂語的現象停止了,就不要再喝了。

又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常氏云。可用黃耆人參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症,胡言亂語,出現寒熱交替,脈象滑而快的,服用小承氣湯治療。因此,用一升承氣湯給他服用,腹中轉動而排氣了,再服用一升。如果不轉動排出氣體,就不要再給他服用。第二天仍然沒有大便,脈象反而微弱澀滯的,是腸胃功能虛弱的緣故,很難治療,不能再服用承氣湯了。常氏說,可以使用黃耆人參建中湯治療。

又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又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雍曰。此是婦人證。

白話文:

另外還說,陽明病、下血、說胡話的,這是熱侵入血室所致。如果只是頭部出汗的,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放血。出汗後就痊癒了。雍說,這是婦女病。

又曰。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又說,出汗且說胡話的,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是風邪引起的,需要把這些糞便瀉出來。但必須等到糞便經過大腸,才能瀉出來,如果太早瀉出來,語言必定會混亂,這是因為表虛裏實的緣故。瀉出來之後就會痊癒。宜服用大承氣湯。

又曰。傷寒四五曰。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常氏云。喘滿無大熱者。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裡實譫語者。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另有一說法。患者感染風寒四五天,脈象緩慢而呼吸急促,沉脈表示病在體內,卻反覆發出汗,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困難。表面虛弱,體內實熱。時間長了,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常氏說,呼吸短促、胸悶而沒有高熱的患者,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和石膏組成的藥方來治療。體內實熱、胡言亂語的患者,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又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龐氏在少陽證)

白話文:

又說:三陽合病,(出現)腹滿身重,難以翻身,口齒不靈、面目垢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發汗後就胡言亂語,瀉下後就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出現自汗的,用白虎湯主治。(龐安時認為,這種情況屬於少陽病的證候)

又曰。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又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龐氏云。脈浮緊。當無汗。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法當下之。而反脈浮緊。不可下。此恐變風濕。宜細詳之。)

白話文:

有的人,得了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澀,嘴裡苦,肚子脹滿,且呼吸困難,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讓他出汗,就會煩躁;心裡也慌慌張張的,說起話來語無倫次,就像神志不清一樣。如果對他使用燒針灸法治療,必定會感到心煩意亂,難以入眠。如果讓他腹瀉,胃中就會變得空虛,腹中客氣就會刺激膈膜,心中懊惱、煩悶,舌苔出現的話,就用梔子豉湯治療。(龐安時認為:脈浮緊,本應該不出汗,但卻有汗,咽喉乾澀,肚子脹滿,怕熱,這種情況應該讓他腹瀉治療,但反而脈象浮緊,不能腹瀉。這種情況恐怕會轉變成風濕,要仔細判斷。)

又曰。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曰。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又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常氏云。可與白虎加人參湯。雍曰。宜柴胡桂枝和營衛。通津液也。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患者,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汗出多了,胃中乾燥,豬苓湯又利尿,加重尿液的排泄,使胃中更加乾燥。常氏說:此時應服白虎湯加人參湯。雍氏說:此時應服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疏通津液。

又曰。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常氏云。可溫中湯。(金匱方二物)

又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常氏云。可黃芩湯

又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症,已經瀉下後,但外感還有熱症,手腳溫熱,胸口不悶脹,心中煩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的,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又曰。陽陰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又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白話文:

此外,若陽明病,肋骨下方堅硬脹滿,無法大便但想嘔吐,舌頭上有白色苔垢的,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讓上焦氣機暢通,津液可以順利下降,胃氣因此而得以調和,身體自然就會出汗解除了。

又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另外,中醫還說,太陽經中風,脈象弦浮大而急促短淺,腹部脹滿,脅下及心臟疼痛,長時間按壓後,疼痛還是無法緩解。鼻子乾燥,出不了汗,愛睡覺,全身及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感,時常嘔吐,耳前及耳後腫脹,刺血後可以稍微緩解,但無法根治。如果疾病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數的,可以給予小柴胡湯來治療。

又曰。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雍曰。千金通續前證為一證。似當理。

又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自發汗。如果再發汗,小便自然通利,這是津液內竭了,即使強制通便也不能解決問題。應該等待自己想大便,然後用蜜煎導來通便。如果用土瓜根和豬膽汁也可以作為導便的藥物。

又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又曰。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另外,陽明病,發高燒出汗,這是熱越過頭的緣故。他們不能出現黃疸,但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水會從脖子逆流而上,小便不利,並且渴得要喝水;這種情況,是體內淤積著熱邪,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又曰。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白話文:

又說陽明證,這個人喜愛忘事,一定有瘀血,原因是本就有長久瘀血,因此,才會喜愛忘事。即使大便很硬,但排便卻很通暢,且大便顏色一定會是黑色,應當服用「抵當湯」來治療。

又曰。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陽明病,服藥後拉肚子。心裡煩躁不安,胃中有燥熱大便者,可以攻下。腹部微微發脹,開始的時候大便乾硬,後來必定會變稀。不可攻下。如果有燥熱大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又曰。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常氏云。可小承氣湯。

又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原文大意:另外一種說法,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就會緩解。還有一種類似瘧疾的症狀,每天傍晚發作的熱症,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脈搏紮實有力的,宜用攻下法治療。脈搏浮虛的,宜用發汗法治療。攻下法,用大承氣湯。發汗法,用桂枝湯。

又曰。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又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又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常氏云。可桔皮湯。(類要云。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為末。水煎服。)

白話文:

又有說法,吃穀物後想吐的,是陽明經的問題。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喝了藥後反而更嚴重的,是上焦的問題。常氏說,可以用橘皮湯來治療。(《類要》記載: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

又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另外,如果太陽病的人,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人發熱汗出,又惡寒,不嘔吐,但心下的部位痞悶,這是從太陽經傳變到陽明經的癥狀。這時病人不惡寒而口渴,小便數次且大便堅硬,十天都不更換衣服也覺得沒什麼痛苦的,這是因為內熱把陽氣都引出來了。口渴想喝水的話,就少少地給他喝一些,並用藥物來調理。口渴的人,宜服五苓散。

又曰。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常氏云。可與小柴胡湯和其津液。如便益堅。可調胃承氣湯。雍曰。通津液。用柴胡桂枝湯尤穩。如不得已。至用承氣湯。防下後變作狐惑。宜小小通之。

白話文:

再者,陽脈脈象微弱而汗液不多的人,是因為陰陽自和的緣故。出汗多的人,是因為陽氣太過。陽脈浮實,因此導致出汗,汗液多的,也是因為陽氣太過。陽氣太過,會導致體內陰液耗盡,大便因此變硬。

常氏說,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津液。如果大便益發堅硬,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雍氏說,用柴胡桂枝湯來通調津液是最穩妥的。如果不得已,才服用承氣湯。服用承氣湯後,容易出現狐惑病,所以應該少量服用。

又曰。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常氏云。可柴胡湯。

又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白話文:

又說:趺陽脈象浮而澀。浮脈是胃氣旺盛。澀脈則小便次數多。浮脈和澀脈同時出現,大便則堅硬。其脾氣鬱結,應以麻仁丸為主藥。

又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又曰。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又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又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得病二三天,脈搏微弱,沒有太陽柴胡證,煩躁不安,心下堅硬,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但小承氣湯少量緩緩給予,讓病情稍微緩和。到第六天,給予承氣湯一升。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小便少,即使不能吃東西,但剛開始時堅硬,後來一定會變溏稀,還沒確定變成堅硬,攻下必溏稀,必須小便通暢,糞便一定堅硬,纔可以攻下,應給予大承氣湯。

又曰。傷寒六七日。(千金作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又說得,傷寒病已經持續了六七天(《千金方》記載為七八天),眼睛看不清楚,視線模糊,沒有表證(由外感風寒引起)或裡證(由內傷飲食停滯引起)的徵兆,大便不通,身體微熱的,這是實證。需要趕緊進行瀉下的治療,宜用大承氣湯。

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又曰。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

又曰。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雍曰。此本文與前證相連。恐是合病脈滑數者。更詳之。

又曰。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

白話文:

另外,病人沒有表證和裡證,發燒長達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應該瀉下。假如已經瀉下,脈數不退,吃東西容易飢餓,到了六七天大便不通暢,那是因為有瘀血,適宜服用抵當湯。

又曰。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常氏云。可白頭翁湯。千金方通前證合為一證。

白話文:

又說:如果脈搏快速而下痢不止,一定是因為熱毒而導致膿血。常氏說:可以用白頭翁湯。千金方把前面出現的證狀合起來為一個證狀。

又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

白話文:

另外又說,治療傷寒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都發黃。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寒濕留在體內,沒有解除的緣故。認為不能採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而要從寒濕中尋找。常氏說,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又曰。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又曰。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又曰。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白話文:

另外說,傷寒病,淤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炒)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