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卷第三

此一卷論表裡。治傷寒。須辨表裡。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所以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證。有里證。有半在表半在裡。有表裡兩證俱見。有無表裡證。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半在裡半在表宜和解。表裡俱見。隨證滲泄。無表裡證。用大柴胡湯下之。

白話文:

這一段論述中醫治療外感風寒時,區分表證和裡證的重要性。

判斷表裡證是治療外感風寒的關鍵,如果誤判,採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古人曾說:「桂枝下嚥,陽盛即斃。」就是指在陽氣過盛的情況下使用發汗藥桂枝,會導致死亡。相反,在陰氣過盛的情況下使用攻下藥承氣湯,也會導致死亡。

傷寒外感有表證,有裡證,還有表裡證同時出現,或無表裡證的情況。

表證當發汗,裡證當攻下,表裡證兼見時應採用和解法。表裡證同時出現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治療。如果沒有明顯的表裡證,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攻下。

(正方三十)又四逆湯(正七十五)證。有先溫里乃發表。桂枝(正方一)證。有先解表乃攻裡。仲景云。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急當救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如響應桴。間不容櫛。非特此也。均是發熱。身熱不渴為表有熱。小柴胡加桂主之。(正二十九)厥而脈滑為里有熱。

白話文:

**(正方三十)**另外,還有「四逆湯」(正方七十五)的證候。有先溫暖裏氣,再發散表邪的。桂枝(正方一)的證候。有先解除表邪,再攻裡熱的。仲景說:腹瀉清穀(水樣瀉),身體疼痛。應當立即救治裡氣。身體疼痛,清便自然調理。應當立即救治表邪。猶如呼應鼓槌,一絲不苟。不僅是這些,凡是發熱的。身體發熱不口渴,是表邪有熱。小柴胡湯加桂枝為主治方(正方二十九)。如果寒戰而脈搏滑利,是裡邪有熱。

白虎加人參主之。(正六十五)(黃帝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也)均是水氣乾嘔。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加蕘花主之。(正三十六)身體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正八十九)均是惡寒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麻黃桂枝小柴胡主之。

白話文:

白虎湯加人參 主要用於治療:

  • (傷寒論第65條)皇甫謐說的「發汗並不會使熱邪遠離,下利並不會使寒邪遠離」,都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導致的幹嘔。
  • 微熱、發咳,說明表證有水。可使用小青龍湯加蕘花治療。(傷寒論第36條)
  • 身體寒冷,表證消失,咳嗽並伴有脅下疼痛,說明裡證有水。可使用十棗湯治療。(傷寒論第89條)

惡寒發熱而惡寒者,是陽症。可使用:

  • 麻黃桂枝湯
  • 小柴胡湯

(無麻黃桂枝小柴胡湯。只有柴胡桂枝湯。見正方三十一)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附子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均是身體痛。脈浮發熱頭疼身體痛者為表未解。麻黃主之。(正二十)脈沉自利身體痛者為里不和。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以此觀之。仲景之於表裡亦詳矣。

白話文:

沒有麻黃和桂枝的小柴胡湯,只有柴胡桂枝湯(請參閱正方第三十一條)。沒有發熱卻惡寒的是陰症,附子四逆湯可以治療。(正方第七十五條)身體都痛,脈象浮虛、發熱、頭痛、身體痛,表示表氣未解,麻黃可以治療。(正方第二十條)脈象沉緩、自己發燒、身體痛,表示裏氣不調和,四逆湯可以治療。(正方第七十五條)從上面可以看出,仲景對於表症和裏症的辨證非常詳盡。

學者宜深究之。雖然。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脈雖浮亦有下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陽證。亦有發汗者。非表裡之所能拘。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醫學家應深入研究這個問題。雖然傷寒發病六七天後,眼睛仍不清楚,沒有表裡證,脈象雖浮,但有的人仍需要治療下焦。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後,沒有陽證,但有的人也需要發汗治療。這說明疾病的證候特徵不能被表裡證拘泥,也需要醫生具備一定的靈變性。

(十三)問表證

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證也。(浮。表陽也。其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又曰。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則知脈浮者表證也)表證者。惡寒是也。

白話文:

如果同時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且脈搏浮起的,就是表證。(浮脈代表陽氣在體表,按壓脈搏時感覺不足,鬆手後脈搏又強盛。根據《素問》的說法,寸口脈(手腕內側的脈搏)浮而強盛,表示疾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表示疾病在內。仲景也說,脈浮的,病在表,可以發汗治療。又說,表有病的,脈搏應該浮。還說,結胸證(胸悶氣短的疾病)脈浮的,不可以瀉下治療。由此可知,脈浮是表證。)表證就是惡寒的症狀。

惡寒者。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然傷寒發表。須當隨病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汗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時發汗。亦自不同。○春不可大發汗。以陽氣尚弱。不可亟奪。使陰氣勝於時。天寒初解。營衛腠理緩。可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冬不可汗者。以陽氣伏藏。

白話文:

惡寒的人

這屬於表虛,是太陽經證狀。應該讓患者發汗。但是,治療傷寒時發汗,必須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發汗程度。所以仲景(張仲景,東漢著名醫家)有隻發汗的,也有和解(既祛邪又扶正)的。另外,在不同的季節發汗的方法也不同。

春季 不要大量發汗,因為陽氣還比較弱,不能過度發汗,以免陰氣過盛。天氣剛轉暖,營衛之氣運行緩慢,可以用小柴胡湯(見《傷寒論》第29條)之類的方劑。

冬季 不可以發汗,因為陽氣藏伏。

不可妄擾。不問傷寒中風。以輕藥解利之。傷寒無汗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傷風有汗。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或得少汗而解。或無汗自解。(病勢甚者不拘此)○夏月天氣大熱。玄府開。脈洪大。宜正發汗。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須是桂枝麻黃湯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

白話文:

不要輕易打擾病人,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使用輕微的藥物讓病情緩解。傷寒不出汗的患者,只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傷風出汗的患者,只服用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有的人會出些汗後症狀緩解,有的人不出汗也會好轉。(病情嚴重的就不受這些限制)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毛孔打開,脈搏洪大。應該正當地發汗,但是不可使用麻黃桂枝等熱性的藥物。必須使用桂枝麻黃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

(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夏月有桂枝麻黃證。不加黃芩輩服之。轉助熱氣。便發黃斑出也。白虎湯雖可用。然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一白虎未能驅逐表邪。況夏月陰氣在內。或患熱病而氣虛人。妄投白虎。往往有成結胸者。以白虎性寒。非治傷寒藥也。○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白話文:

(在第十二卷的藥方中使用加減法)夏天的時候,有桂枝麻黃證。如果沒有添加黃芩之類的藥物,則服用後會轉化為助長熱氣。這樣,就會出現黃斑。雖然可以使用白虎湯,但它只是治療中暑和汗後解表的一種藥物。單獨使用白虎湯無法驅逐表邪。而且,在夏天,陰氣在內。如果患了熱病,氣虛的人如果錯誤地服用了白虎湯,往往會形成結胸。因為白虎湯性寒,不適合治療傷寒。

○凡是用發汗法,都要讓手腳都出汗。

濈濈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然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蓋腰以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又問三陰有可汗者乎。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即動經。然太陰脈浮。

白話文:

微微出汗,持續一段時間,約一小時左右,算是好的。不要出汗到像淋水一樣。喝了湯藥,病症就會停止,不必喝完一整劑。但是發汗的時候,必須像平時一樣蓋住腰部以上。腰部以下要蓋上厚衣服。因為腰部以上應該流汗,而腰部以下到腳底只要微微出汗即可。如果病症還是沒有減輕,那麼在發汗後的三天內可以再發汗兩三次,直到腰腳都出過汗為止。

另外有人問: 三陰的疾病可以發汗嗎?陰證不應該發汗,發汗就會傷及經絡。但是,如果太陰脈浮在表,

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汗耳。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證。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數。雖里不消。本表中風寒。須宜溫覆少汗而解。仲景太陰證脈浮可汗。宜桂枝湯。(正方一)少陰病發熱脈沉。

白話文:

少陰發熱,也需要微微出汗。但是不正規的發汗。一般來說,風寒侵入人體,使得營氣和衛氣都薄弱而發熱。又沒有服用過發汗的藥物。雖然沒有陽證,也需要稍微出汗才能驅散熱邪。王叔和說:表層有風寒,進入體內就會消散。所以知道初期發病時脈象沉細數,雖然裡層沒有消散,但本質上是表層風寒,需要溫暖覆蓋,微微出汗才能解決。仲景的太陰證脈象浮可以出汗,適合用桂枝湯。(正方一)少陰病發熱,脈象沉。

宜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少陰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微發汗。皆陰證表藥也。要知脈沉細數。病在裡不可發汗。此大略之言耳。脈應里而發熱在表。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也。○大抵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宜發其汗。然熱多寒少。

白話文:

  • 宜服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第23條)適合在少陰病發病的兩三日內使用。經常會出現少陰病的症狀。沒有陽證的,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論》第22條),可以微微發汗。這些都是適合陰證的表證藥物。要了解脈象沉細而數,表示病在裡證,不宜發汗。這只是概略的說法。如果脈象應於裡證,但發熱在表證,宜用小辛藥物令病人微微出汗,且達到溫散的效果。

  • 一般來說,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應當發汗。然而,如果熱多寒少,則不宜過度發汗。

其脈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表也。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尺脈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耆湯。(正三十七)以養其血。晬時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小分劑以和解之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不可表也。

白話文:

脈象微弱的病人,如果尺脈遲緩,不可使用發汗法治療。太陽病出現發熱惡寒,但發熱較重,惡寒較輕,脈象微弱者,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不可發汗。應當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傷寒論》正方四)尺脈遲緩者,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應先服用小建中加黃耆湯。(《傷寒論》正三十七)以補益氣血。到了傍晚時再服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少量服用,以調和氣血。如果患者出汗後流鼻血或便血,不可使用發汗法治療。

(太陽病脈浮而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得瞬。又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不愈宜桂枝湯。正方一)壞病者。不可表也。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犯何逆。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熱無汗。自己流鼻血的人會好轉。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則額頭上的脈會凹陷而緊迫,眼睛直視不能眨眼。另外說,太陽病不能解除,熱氣積聚在膀胱,人會像發狂一樣,血從下方流出,流血的人會好轉。不轉好的,適合服用桂枝湯(正規方)。

壞病: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太陽病三天後,已經發汗,但如果嘔吐、腹瀉或溫針治療後仍不能解除,就是壞病。桂枝湯不適合用於壞病。應該找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找出逆證。

隨證治之。又云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婦人經水適來者。不可表也。(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鬱冒不知人。此病為表裡俱虛。

白話文:

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又說,太陽病未解除,傳入少陽經的(症狀):肋骨下部堅硬脹滿,乾嘔無法進食,寒熱交替,還沒用過催吐或瀉下的藥物,脈象沉實緊促的。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正方 29)如果已經嘔吐、瀉下,出過汗,柴胡證消失,這就是壞病,要查明違背了哪條養生規律,再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婦女在月經剛來的時候,不能發汗。(月經剛來放血發汗,會導致氣鬱昏厥不知人事,這種病是表裡兩虛。)

故令鬱冒也)風溫者。不可表也。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其形不仁。嘿嘿但欲眠者。風溫證也。復發其汗者死。宜葳蕤湯。(雜四十五)濕溫者。不可表也。兩脛逆冷。胸腹滿。頭目痛苦妄言。必多汗者。濕溫證也。不可發汗。發汗者。名曰重暍。

白話文:

  • **風溫證:**不能用發汗法治療。脈象寸口、尺口部位都浮起。頭痛身熱,經常自發出汗。身體沉重。呼吸必喘。神情呆滯,昏昏欲睡。這是風溫證的表現。如果再發出汗,患者會死亡。宜服葳蕤湯。(《雜病四十五論》)

  • **濕溫證:**不能用發汗法治療。小腿逆冷。胸腹脹滿。頭目疼痛,胡言亂語。必定出很多汗。這是濕溫證的表現。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叫做重暍。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宜桂附湯(正十七)、白虎加蒼朮湯。(雜一百十七)虛煩者。不可表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宜服竹葉湯。(正九十五)病人腹間左右上下有築觸動氣者。不可表也。

白話文:

造成死亡是因為醫生的治療不當。建議使用桂附湯(正方第十七)、白虎加蒼朮湯(雜方第一百一十七)。對於虛熱煩躁的患者,不適合驅邪出外。虛熱煩躁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是患者沒有怕冷、身體沒有疼痛,因此知道不是傷寒。不適合發汗治療,因為患者沒有頭痛、脈搏也不緊,因此知道不是內實症。不適合瀉下治療。建議服用竹葉湯(正方第九十五)。如果患者腹部左右上下出現築觸動氣的現象,不適合驅邪出外。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雜方二)汗止。次當服建中湯。(正三十七)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一二服。(正六十六)次服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

白話文:

動氣在左

  • 不能發汗,否則會頭暈目眩,汗出不止,筋脈抽搐,肌肉跳動,這個情況嚴重難治。
  • 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後,
  • 再服「建中湯」。

動氣在右

  • 不能發汗,否則會流鼻血、口渴、心煩意亂,喝水後會嘔吐。
  • 先服「五苓散」,一到兩次,
  • 再服「竹葉湯」。

動氣在下

  • 不能發汗,否則氣會往上衝。

正在心端。宜服李根湯。(雜方三)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雜方四)。骨節疼煩。目暈惡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化。先服大橘皮湯。(雜方四)吐止後。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如此。

白話文:

病情集中於心臟部位。應服用李根湯。(雜方三)

心氣運動在下焦。不可發散汗液。發汗後就會沒有汗液。心中煩躁異常。(雜方四)

骨節疼痛煩惱。頭暈怕冷。進食後立即嘔吐。食物無法消化。先服用大橘皮湯。(雜方四)

嘔吐停止後。服用小建中湯(正三十七)

通過這些記載,可看出古人謹慎使用發散藥物的態度。

(十四)問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滿而喘。或譫語。脈沉而滑者。里證也。(仲景云。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傷寒欲下而小便少。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者。不可攻也)里證者。(內熱是也。內熱者。里之弱)此屬陽明也。

白話文:

不畏寒,反而畏熱。手掌心和腋窩總是出汗。胃裡乾涸。大便乾燥堅硬。潮熱感。大便硬結。小便正常。腹部脹滿而喘息。或胡言亂語。脈搏沉細而滑利。這是非外感引起的內臟症狀。(仲景說:手足總是出汗的,這是大便已經硬結的緣故。傷寒證候想用瀉下法,但小便少。手足心和腋窩都不滋潤的,不可攻下。)這些症狀是內臟熱證。(內熱就是裡虛)這屬於陽明經證。

宜下之。○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亦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以日數。○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喘急極者。

白話文:

需要瀉下。

傷寒病剛開始時發燒,畏寒。現在出汗後不畏寒了。但是發燒加倍,而且煩躁。一開始脈象浮大。現在脈象洪實,或沉細而數。一開始神志清醒,現在卻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胃中有實熱,陽氣過盛。如果再發汗就會死。必須立即瀉下才會痊癒。

也有的人在剛剛得病時,就表現出陽盛的證候。必須立刻瀉下。不要拘泥於發病的天數。

還有人會出現心胸到臍腹之間大範圍的悶脹,腹中疼痛,坐臥不安。甚至出現嚴重的心悸、喘急。

亦不候他證。便下之。凡大便秘。妨悶恐尚有表證者。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又問三陰有可下者乎。三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證方可也。何謂積證。

白話文:

也不等其他徵兆出現,就用瀉藥。凡是大便不通,導致胸悶憂懼,懷疑還有外感證的,也需要少喝一點小承氣湯(湯方見《正方》,第42號)稍微通便。不可喝太多,導致大瀉。瀉太多,氣血就會不通,四肢就會冰冷。醫生不知道,反而懷疑是陰厥,再給病人用熱藥。這樣就會造成極大的禍害。不可不注意。

另外問:三陰證也有可以瀉的嗎?三陰證大致都可以溫補,但必須有積滯的證據纔可以使用瀉藥。什麼是積滯的證據?

太陰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皆積證也。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者。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

白話文:

太陰

  • 腹脹且疼痛。
  • 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正方第12條)。
  • 疼痛嚴重者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正方第13條)。

少陰

  • 口乾舌燥,或腹脹且無大便。
  • 或下痢清澈水樣便,心下疼痛。
  • 這些都是積滯證狀。
  • 仲景說,少陰病兩三天內出現口乾舌燥,應立即瀉下,使用大承氣湯(正方第41條)。
  • 少陰病自發下痢清澈水樣便,心下疼痛、口乾,使用大承氣湯。
  • 少陰病六七天內腹脹且無大便。

宜大承氣湯也。下證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盡劑服之。(更衣謂病人服承氣湯後得下利。故勿與也)下後慎不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瘥。慎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覆成。更復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養之。○大抵傷寒最慎於下。若表證未罷。

白話文:

現在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大便不通的症狀都符合。服用了湯藥後,如果病人排便,就先停止服用,等排便結束後再服用。如果不這樣做,就一口氣把藥全部吃完。(排便指病人服用了大承氣湯後拉肚子,所以不要再給予)拉肚子後,要注意不要馬上服用補藥。孫思邈說:服用了大承氣湯,腹瀉痊癒後,要注意不要馬上服用補藥。熱氣得到補藥的滋養會再次發作,需要再次瀉下。這會加重病人的痛苦。應該適當調理,好好調養身​​體。○一般來說,傷寒最忌諱瀉下。如果外在邪氣的症狀還沒有消失。

不可亂投湯劑。虛其胃氣。(仲景云。表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也。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乃可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脈浮者。

白話文:

不要隨意服用煎劑藥方。要補強胃氣。(仲景說:病人的表症解除了,但內裡沒有康復。如果病人不是非常飽脹,仍會出現寒熱症狀,那麼病情就無法消除。病人的表症已經解除,但內裡沒有康復。如果病人很飽脹、實熱,並有乾燥的大便,纔可以服用瀉下藥。即使服用瀉下藥後四五天沒有排便也不會危害身體。如果病人不適合服用瀉下藥而勉強服用,會使內裡虛熱加重,協熱隨之下行而瀉肚。因此會出現煩躁等各種變化,多得難以計算。輕者會身體虛弱,重者會死亡。(這也是古人告誡治療傷寒時要避免使用承氣湯的原因。)

不可下。(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應汗而下。為懊憹。為痞。為結胸)脈虛細者。不可下。(王叔和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惡寒者不可下。(惡寒者。表之虛。雖是陽明證。尚惡寒。即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少陰惡寒。當溫之)嘔吐者。不可下。

白話文:

不可下瀉的狀況:

  • 不能瀉下。(仲景說:脈搏浮起,表示疾病在體表,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如果應該發汗而卻瀉下,會導致懊憹(頭痛、胸悶)、痞結(腹脹)和結胸(胸痛)。)
  • 脈搏虛弱細小的,不能瀉下。(王叔和說:脈搏微弱的,不能使用催吐法。脈搏虛弱細小的,不能使用瀉下法。)
  • 感覺惡寒的,不能瀉下。(惡寒表示體表虛弱,即使是陽明經證(熱症),仍然有惡寒,即與太陽經(表證)合病,屬於表證。可以發汗治療。少陰經證的惡寒,應該溫補治療。)
  • 嘔吐的,不能瀉下。

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宜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得屎而解。不轉失氣者。不可下。轉失氣。今人所謂下泄也。傷寒論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白話文:

仲景說: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病的證狀,也不能瀉下。陽明病症狀為脇腹以下脹得硬硬的,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者,宜服小柴胡湯。(傷寒論 正文二十九)上焦氣機通暢,津液得以下降,胃氣因此調和,身體自然出汗,解出大便後症狀緩解。如果轉而虛脫,也就是現在人說的拉肚子,不能瀉下。轉而虛脫,現在人稱之為下瀉。傷寒論中說,陽明病,不大便六七天,恐怕有乾燥的大便。想知道的方法是

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云。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仲景無治法。

白話文:

在年輕時就給患者服用小承氣湯。腹中已經不放屁了。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堵塞住了。此時可以攻下。如果不放屁了,這是因為大便太硬,之後一定會變稀軟。不能攻下。攻下會導致腹脹滿悶,不能吃東西。又說:陽明經有熱,說胡話,發潮熱,脈搏滑而快的人。用小承氣湯治療。(《傷寒論》原文第42條)根據情況給病人服用了1升小承氣湯。如果腹中已經不放屁了,再服1升。如果不放屁,就不要再服用了。仲景沒有其他治療方法。

今詳。宜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仲景亦無治法。宜與黃耆建中湯。大便堅。小便數。不可用承氣湯攻之。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千金云。脾約者。

白話文:

現在詳細說明。應給予小柴胡湯。(主方二十九)明天仍然沒有大便。脈象反覆微弱而澀滯。這是內部虛弱的緣故。很難治癒。仲景也沒有治療方法。可給予黃耆建中湯。大便堅硬。小便頻繁。不能使用承氣湯攻下。足太陽膀胱經脈浮現而澀滯。浮現表示胃氣旺盛。澀滯表示小便頻繁。浮現與澀滯相互作用,會導致大便硬結。脾氣被抑制。可使用麻子仁丸。(主方九十二)《千金要方》中提到:脾氣被抑制。

大便堅。小便利。宜枳實丸。太陽陽明者。脾約乃是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恐津液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白話文:

大便硬,小便少 ,適合服用枳實丸。屬於太陽陽明證的,是由於脾氣虛弱導致的。小便清澈的患者,不能使用瀉下藥物。(仲景說:傷寒症的患者如果不排大便,六七天後出現頭痛發熱,可以給予承氣湯治療。如果小便清澈,說明病不在腸胃。)

大便硬,小便少 的患者,不能直接使用攻伐療法。(因為擔心津液會迴流到胃裡,變成先便祕,後腹瀉的狀況。)如果小便正常,就可以使用攻伐療法。需要詢問患者每天小便的次數。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

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大便蜜導之。若土瓜根、大豬膽汁。皆可導之。(正一百十一)以此知古人慎用轉藥如此。

白話文:

今天再吃一次(導瀉劑)。所以知道大便不會很快排出。現在因為小便次數變少。體液應該返回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後一定會大便。(陽明病)自發出汗好像是被發汗藥發的汗。小便自然排出者。不可使用瀉下藥。這是因為體液內耗竭。即使大便硬結也不可攻之。應該用大便導瀉劑自利。例如:土瓜根、大豬膽汁。都可以導瀉。(正一百十一條)由此可知,古人對轉藥的慎重使用。

(十五)問表裡兩證俱見

傷寒表證當汗。里證當下。不易之法也。發表攻裡。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以合飲。桂枝承氣安可以並進。○然而假令病人脈浮而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卻當下。此是表裡證俱見。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仲景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

白話文:

原文: 傷寒表證當汗。裏證當下。不易之法也。發表攻裡。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以合飲。桂枝承氣安可以並進。

傷寒的表證應該發汗,裏證應該攻下。這是不可改變的法則。發汗和攻裡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不能混用。甘遂神丹和桂枝承氣湯不能同時服用。

原文: 然而假令病人脈浮而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卻當下。

但是,如果病人脈象浮大,表明是表證應該發汗。但是如果這個病人同時發熱口渴,小便發紅,則表明也有裏證,應該攻下。

原文: 此是表裡證俱見。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仲景雲。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

這種表裡證並見的情況,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正方六十六條)仲景說: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出現煩躁,這是表裡證並見的表現。

渴欲飲水者。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證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當鬚髮汗。此是兩證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正方一)○假令病人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證當下。其人頭汗出。

白話文:

渴欲飲水者 口渴想喝水,但水喝進去就會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水逆」。用五苓散治療。

假設傷寒患者六七天不大便,頭痛且有熱 這是裡證,應該下瀉。如果患者小便清澈,說明病不在裡頭,仍在表層。應讓患者發汗。這是兩種證候同時出現,不可以下瀉,應給予桂枝湯。(標準方劑)

假設病人感到心腹脹滿,沒有食慾,大便乾燥,脈搏沉細 這是裡證,應該下瀉。如果患者頭上出汗,

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證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裡半在表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假令太陽病表證未除。而醫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仲景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正十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痛。是有表。復有里。

白話文:

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 如果出現了這兩種症狀,在中醫理論中稱為「半在裡,半在外」。

主治: 小柴胡湯

假設太陽病的表證(如發熱、惡寒)未去除,醫生卻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 這樣就會導致熱邪協同瀉下,腹瀉不止。此時會出現心下痞硬(胃部脹滿疼痛)。在中醫理論中,這種情況稱為「表裡不解」。

主治: 桂枝人參湯

原本是太陽病,但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方法,導致腹痛。 這種情況表示既有表證,也有裡證。

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此皆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學者當以意推之也。

白話文:

張仲景使用桂枝加上芍藥的湯藥。(傷寒論篇十二)疼痛非常厲害的人,使用桂枝加上大黃的湯藥。(傷寒論篇十三)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療外感又夾有內傷的傷寒方法。學習的人應該用心推敲研究。

(十六)問無表裡證

傷寒四五日後。以至過經。(十三日為過經)無表證。又於裡證未可下者。但非汗證。亦非下證者。皆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隨證加減用之。(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也)以至十餘日者。亦可用。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看證可下。則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以過經。

白話文:

發病四、五天後,直到超過「過經」(第十三天稱為過經)。沒有表證,也沒有明顯的裡證,但也不是汗證或下證的。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29)根據證狀加減應用。(加減方法在第十二卷的藥方中)發病超過十幾天也可以使用。如果發病超過十幾天,用小柴胡湯無效,如果大便乾燥,看證狀可以下利,就用大柴胡湯下利。(30)以過經為界。

其人氣稍虛當下者。用大柴胡湯則穩。蓋恐承氣湯太緊。病人不禁也。○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又云。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大柴胡下之。(正三十)假令已下。

白話文:

對於略微元氣虛弱且腹脹的病人,宜用大柴胡湯治療。因為擔心承氣湯的瀉下作用太強,病人承受不了。

仲景說:六七天後,病人感到眼睛模糊,瞳孔散大,沒有表證或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是氣滯血瘀造成的,需要瀉下,適用大承氣湯。(正41)

他又說: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發燒七八天,脈象雖然浮數,但可用大柴胡湯瀉下。(正30)即使已經服下瀉藥。

脈數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屬抵當湯。(正九十一)

(十七)問病人有身大熱。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此名表熱裡寒。表寒裡熱也。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仲景無治法。宜先與陰旦湯。(雜方六)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雜三十九)以溫其表。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仲景亦無治法。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正六十五)熱除。

白話文:

這個病名錶示外熱內寒。或外寒內熱。病人身體發熱,卻想穿衣服。熱在皮膚,寒在骨頭。張仲景沒有治療方法,宜先服用陰旦湯。(《雜方》卷六)寒氣去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雜方》卷三十九)溫暖體表。病人身體發冷,卻不靠近衣服。寒在皮膚,熱在骨髓。張仲景也沒有治療方法,宜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傷寒雜病論》卷六十五)熱氣消除。

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本。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脈須沉而遲。手或微厥。下利清穀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四逆湯(正七十五)、通脈四逆湯主之。(正八十一)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而厥。口燥舌乾也。所以少陰惡寒而踡。時時自煩。不欲厚衣。

白話文:

接著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第二篇)來解除體表的病症。一般來說,疾病有顯露的症狀(標)和根本原因(本)。治療時應當先後順序進行。體表有熱、體內有寒的人,脈象應當沉緩,手部可能略有厥冷,會拉肚子並且排泄物是清穀(未消化的食物)。所以陰證(體內有寒的證型)也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這時可以使用四逆湯(正方第七十五篇)、通脈四逆湯(正方第八十一篇)來治療。體表有寒、體內有熱的人,脈象必定滑數而厥冷,口乾舌燥。所以少陰病證(體內有寒的證型)會怕冷蜷縮,時常煩躁不安,不想要穿厚衣服。

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而愈。此皆仲景之餘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