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濕溫案

李左,濕溫四天,身熱有汗不解,胸痞泛惡,口乾不多飲,舌苔薄膩而黃,脈濡滑而數。伏邪濕熱,漫布三焦,氣機不宣,痰濁交阻,胃失降和。治宜宣氣淡滲。

白話文:

李左,患濕熱症四天,身體發熱出汗卻不消退,胸悶噁心想吐,口乾但不喜歡喝水,舌苔薄膩發黃,脈象細滑跳動較快。邪氣濕熱內伏,瀰漫在三焦,氣機不暢通,痰液濁氣相互阻滯,胃部下行和降功能失常。治療原則為宣通氣機,淡化濕熱。

杏仁(三錢),清水豆卷(四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江枳實(一錢五分,同炒),苓皮(三錢),通草(八分),白蔻仁(一錢),塊滑石(三錢),佛手露(沖,一兩),生熟苡仁(各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光杏仁(15克),軟豆腐皮(20克),鮮竹茹(7.5克),枳實(7.5克,先炒過),茯苓皮(15克),通草(4克),白豆蔻仁(5克),滑石(15克),佛手花露(50毫升),生熟薏仁(各15克),半夏(7.5克),黃芩(7.5克,先用酒炒過),藿香和佩蘭(各7.5克)

俞左,濕溫五天,身熱不解,有汗惡風,遍體骨楚,胸悶泛惡,不能飲食,舌苔膩布而垢,脈象濡遲。伏溫夾濕夾滯,互阻中焦,太陽表邪郁遏,太陰里濕瀰漫,清不升而濁不降,胃乏展和之權,邪勢正在鴟張。擬五苓合平胃散加減。

白話文:

俞左,患有濕熱五天,身體仍然發熱,有汗怕風,全身骨頭疼痛,胸悶噁心,不能吃喝,舌苔又厚又黃還髒,脈象濡緩。這是熱邪結合濕邪和飲食停滯,相互阻礙在腹部,外邪鬱結在太陽經,內濕瀰漫在太陰經,清氣不能上升而濁氣不能下降,胃部不能正常運作,病邪正在猖狂。準備給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減方。

桂枝(八錢),赤豬苓(各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清水豆卷(四錢),制川樸(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製蒼朮(一錢),枳實炭(一錢),六神麯(三錢),鮮藿梗(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80 克)、赤茯苓(各 30 克)、澤瀉(15 克)、水煮豆腐皮(40 克)、制川貝(10 克)、陳皮(10 克)、半夏(10 克)、製蒼朮(10 克)、枳實炭(10 克)、六曲神麴(30 克)、新鮮藿香(15 克)、新鮮佩蘭(15 克)

王左,溫邪暑濕,夾滯互阻,太陰陽明為病。發熱五天,有汗不解,胸痞泛惡,腹痛痢下,日夜四、五十次。舌尖絳,中厚灰膩而黃,脈象滑數有力。暑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暑濕蘊蒸陽明,濕滯鬱於腸間,氣機窒塞,胃失降和,濕溫兼痢之重症。姑宜泄氣分之伏邪,化陽明之垢濁,表裡雙解,通因通用之意。

白話文:

王左所說的,是溫邪暑濕夾雜在一起,互相阻滯,太陰陽明受到侵害的病症。患者發熱五天,出汗卻不能緩解,胸悶不適,腹痛伴隨腹瀉,一天到晚四五十次。舌尖發紅,舌苔中厚,灰白膩黃,脈搏滑數有力。暑氣是天上的氣,濕氣是地上的氣,暑濕熱氣上蒸陽明,濕氣滯留在腸道,氣機閉塞,胃部失衡,導致濕熱兼痢的重症。現在應該解除氣分中的邪氣,清除陽明中的濁氣,表裡兼治,通因通用。

炒香豉(三錢),銀花炭(四錢),六神麯(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黑山梔皮(一錢五分),扁豆衣(三錢),焦楂炭(三錢),青陳皮(各一錢五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鮮藿香(一錢五分),炒赤芍(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枳實導滯丸(包,三錢)

白話文:

炒香豉(15克)

銀花炭(20克)

六神曲(15克)

炒竹茹(7.5克)

黑山梔皮(7.5克)

扁豆衣(15克)

焦楂炭(15克)

青陳皮(7.5克)

酒炒黃芩(7.5克)

仙半夏(7.5克)

鮮藿香(7.5克)

炒赤芍(7.5克)

鮮佩蘭(7.5克)

枳實導滯丸(15克,一袋)

李左,伏邪濕熱,蘊蒸氣分,漫布三焦。身熱早輕暮重,已有旬余,白疹布而不多,濕熱原有暗泄之機。無如入夜夢囈,如譫語之狀,亦是濕熱熏蒸清竅所致。口乾溲赤,大便溏薄,熱在陽明,濕在太陰,經所謂熱搏注泄是也。吳鞠通先生云:濕溫之症,氤氳黏膩,非易速解,慮其纏綿增劇。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解肌清溫,苦化濕熱。

白話文:

李左患者患有風濕邪熱,導致體內陰陽失衡,濕熱蒸發,瀰漫在五臟六腑。體溫高,早晨症狀較輕,傍晚加重,已經持續十幾日了。身上出現少量白色疹子,體內濕熱原本就有暗中發泄的跡象。但到了晚上,患者會出現說夢話的情況,就像胡言亂語一樣,這也是濕熱燻蒸,影響神志所造成的。患者口渴尿黃,大便稀薄,說明陽明經受熱,太陰經受濕,符合「熱傷津液,濕困脾土」的病機。吳鞠通先生說:濕溫之症,病勢纏綿,不容易快速好轉,擔心病情會加重。準備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其他藥物,達到解肌清熱、苦化濕熱的效果。

葛根(二錢),朱茯神(三錢),炒麥芽(三錢),朱燈心(三紮),酒炒黃芩(一錢五分),炒銀花(三錢),通草(八分),水炒川連(三分),連翹殼(一錢五分),淨蟬衣(八分),雞蘇散(包,三錢),青荷梗(一枝),鮮竹葉(三十張)

白話文:

葛根(12克),茯苓(18克),麥芽(18克),燈芯(3個),酒炒黃芩(9克),炒金銀花(18克),通草(5克),水炒川連(2克),連翹殼(9克),蟬衣(5克),雞蘇散(包,18克),荷梗(1枝),新鮮竹葉(30片)

王右,濕溫身熱兩候,有汗不解,早輕暮重,口乾不多飲,紅疹白㾦,布於胸膺之間。脈數,苔灰黃,伏邪濕熱,蘊蒸氣分,漫布三焦。葉香岩先生云:濕熱為黏膩之邪,最難驟化,所以身熱久而不退也。宜以宣化。

白話文:

王右:濕溫病症,患者發熱,有汗但無法散去,早晨症狀較輕,傍晚加重。口乾但不怎麼想喝水,身上出現紅疹和白點,散佈在胸和腹之間。脈搏快速,舌苔呈灰黃色。濕熱的邪氣潛伏在體內,蒸發體內的氣血津液,瀰漫在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葉香巖先生說:濕熱邪氣黏膩,很難快速化解,所以體熱會持續不退。應採用宣發化濕的方法治療。

淨蟬衣(八分),茯苓皮(三錢),香青蒿(一錢五分),荷梗(一支),熟牛蒡(二錢),通草(八分),嫩白薇(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清水豆卷(三錢),六一散(包,三錢),酒炒黃芩(一錢五分)

白話文:

淨蟬衣(8克),茯苓皮(3錢),香青蒿(1.5克),荷梗(1支),熟牛蒡(2錢),通草(8克),嫩白薇(1.5克),黑山梔(1.5克),清水豆卷(3錢),六一散(1包,3錢),酒炒黃芩(1.5克)

楊左,濕溫七天,身熱有汗不解,午後入夜尤甚,口苦而干,渴不多飲,脈濡滑帶數,舌苔薄膩,伏邪蘊濕,逗留膜原,少陽陽明為病。前進達原宣化不應,今擬柴葛解肌加味。

白話文:

楊左,濕熱症狀已持續七天,身體發熱出汗卻不退燒,下午和晚上更嚴重。口苦口乾,渴而不欲多喝。脈象濡滑而跳動較快,舌苔薄而膩。邪氣濕熱內伏,滯留於體內,陽明少陽經出問題。先前用達原宣化法治療無效,現在打算使用柴葛解肌湯加味治療。

柴胡(八分),清水豆卷(四錢),仙半夏(一錢五分),六一散(包,三錢),粉葛根(一錢五分),赤苓(三錢),六神麯(三錢),澤瀉(一錢五分),甘露消毒丹(包,四錢)

白話文:

  • 軟柴胡:8 克
  • 清水豆卷:4 錢
  • 仙半夏:1.5 克
  • 六一散(藥包):3 錢
  • 粉葛根:1.5 克
  • 赤苓:3 錢
  • 六神麯:3 錢
  • 澤瀉:1.5 克
  • 甘露消毒丹(藥包):4 錢

二診,服藥兩劑,身熱較前大減,胸脘不舒,納減少寐,餘邪濕熱未楚,胃不和則臥不安也。脈濡滑,苔薄膩微黃。今擬芳香淡滲,以靖余氛,更當避風節食,不致反復為要。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服用兩劑藥後,身體發熱的情況比過去減緩許多,但是胸部和腹部不舒服,食慾減少,睡眠品質變差,還有殘餘的濕熱之邪未完全清除,胃氣不和所以睡不安穩。脈象濡滑,舌苔薄膩微黃。現在打算使用清香芳香的藥物,讓體內殘餘的濕熱之邪逐漸散去,此外更要注意避風和忌口,以免再次發作,這是最重要的。

清水豆卷(四錢),佩蘭葉(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炒枳殼(一錢),廣藿香(一錢五分),赤茯苓(三錢),炒秫米(三錢),炒麥芽(四錢),通草(八分),益元散(包,三錢),佛手(八分),甘露消毒丹(包,四錢)

白話文:

清水豆卷(20克),佩蘭葉(7.5克),仙半夏(7.5克),炒枳殼(5克),廣藿香(7.5克),赤茯苓(15克),炒秫米(15克),炒麥芽(20克),通草(4克),益元散(包,15克),佛手(4克),甘露消毒丹(包,20克)

馮左,濕溫三候,身熱有汗不解,胸痞泛惡,臍腹作脹,兩足痿軟不能步履,苔膩脈濡。濕邪自下及上,自外入內,蓋腳氣之重症也。若加氣喘,則危殆矣,急擬逐濕下行。

白話文:

馮左表示,濕熱病有三種階段,症狀包括身熱出汗不止,胸口悶痛噁心,臍部腹中部脹滿,兩腳無力無法行走,舌苔厚膩,脈象滑濡。濕邪由下往上,由外往內侵襲,這是腳氣的嚴重症狀。如果加上氣喘,情況危急,必須馬上想辦法驅散濕氣,讓它下行。

清水豆卷(四錢),陳廣皮(一錢),製蒼朮(一錢),制川樸(一錢),仙半夏(二錢),枳實炭(一錢),赤茯苓(三錢),淡吳萸(五分),大腹皮(二錢),木防己(二錢),陳木瓜(三錢),生苡仁(四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清水豆卷(20克)

陳皮(5克)

蒼朮(5克)

川樸(5克)

半夏(10克)

枳實炭(5克)

赤茯苓(15克)

吳茱萸(2.5克)

大腹皮(10克)

木防己(10克)

陳木瓜(15克)

生苡仁(20克)

生薑(3片)

範童,初患間日瘧,寒短熱長,繼因飲食不節,轉成濕溫。身熱早輕暮重,熱盛之時,神識昏糊,譫語妄言,胸痞悶泛惡,腑行不實,舌苔灰膩滿布,脈象滑數,良由伏溫夾濕夾滯,蘊蒸生痰,痰濁矇蔽清竅,清陽之氣失曠,與陽明內熱者,不可同日而語也,頗慮傳經增變。擬清溫化濕,滌痰消滯,去其有形,則無形之邪,自易解散

白話文:

範童最初得間日瘧疾,發冷時間短,發熱時間長。後來因為飲食不節制,轉變為濕溫。他身體發熱,早上較輕晚上較重。發熱嚴重的時候,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胸中痞悶噁心,大便不正常,舌苔呈灰色並佈滿舌面,脈象滑而數。這是由於伏溫夾濕夾滯,蘊蒸生痰,痰濁遮蔽了清竅,清陽之氣無法上升,與陽明熱盛的證候不同,我擔心病情會傳變加重。打算用清熱溫化濕,祛痰消滯的方法,去除有形的病邪,那麼無形的病邪也會容易散去。

豆豉(三錢),前胡(一錢五分),乾葛(一錢),銀花(三錢),連翹(三錢),赤苓(三錢),半夏(二錢),藿香佩蘭(各一錢五分),炒枳實(一錢五分),荷葉(一角),竹茹(姜炒,一錢五分),神麯(三錢),菖蒲(八分)

白話文:

材料:

  • 豆豉 15 克
  • 前胡 7.5 克
  • 乾葛 5 克
  • 銀花 15 克
  • 連翹 15 克
  • 赤苓 15 克
  • 半夏 10 克
  • 藿香、佩蘭 各 7.5 克
  • 炒枳實 7.5 克
  • 荷葉 一片
  • 竹茹(薑炒) 7.5 克
  • 神麯 15 克
  • 菖蒲 4 克

二診,服前方以來,諸恙漸輕,不過夜有夢語如譫之象。某醫認為暑令之恙,暑熱熏蒸心包,投芩、連、益元散、竹葉、茅根等,變為泄瀉無度,稀粥食升,猶不知飽,渴喜熱飲,身熱依然,舌灰淡黃,脈象濡數,此藜藿之體,中氣本虛,寒涼太過,一變而邪陷三陰,太陰清氣不升,濁陰凝聚,虛氣散逆,中虛求食,有似除中,而尚未至除中也。陰盛格陽,真寒假熱,勢已入於險境。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後,服用前一帖藥方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但到了晚上,患者會出現像說夢話一樣的現象。某位醫生認為是暑熱之症,暑熱燻蒸心包,於是開了芩連益元散、竹葉、茅根等藥物。但服藥後,患者變得腹瀉不止,稀粥大量進食後仍沒有飽足感,並且口渴,喜歡喝熱飲,體內仍有熱感,舌苔灰淡黃,脈象濡數。這是脾胃虛弱體質,中氣本來就虛,用寒涼藥物過度,邪氣轉而侵犯三陰,太陰的清氣不能上浮,濁陰凝聚,虛氣亂竄,中虛求食,類似於脫水,但還未到真正的脫水。陰盛阻滯陽氣,真寒假熱,病情已經步入險境。

姑仿附子理中合小柴胡意,冀其應手則吉。

熟附塊(一錢五分),炒潞黨(二錢),炮薑炭(六分),炒冬朮(二錢),炙草(四分),雲茯苓(三錢),煨葛根(一錢五分),軟柴胡(七分),仙半夏(二錢),陳皮(一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紅棗(二枚),荷葉(一角)

白話文:

熟附子:1錢5分

炒潞黨參:2錢

炮薑炭:6分

炒冬朮:2錢

炙甘草:4分

雲茯苓:3錢

煨葛根:1錢5分

軟柴胡:7分

仙半夏:2錢

陳皮:1錢

炒谷芽苡仁:各3錢

紅棗:2顆

荷葉:1角

三診,溫運太陰,和解樞機,連服三劑,身熱泄瀉漸減,脹滿亦鬆,脘中雖飢,已不多食,均屬佳境。而神疲倦怠,渴喜熱飲,舌淡黃,脈濡數無力,中虛脾弱,飲水自救。效方出入,毋庸更張。

白話文:

連續服用三劑中藥後,體溫上升,腹瀉逐漸減少,腹脹滿盈症狀也緩解。儘管胃部仍感飢餓,但食量減少,這些都是好轉的徵兆。

然而患者仍有精神疲倦、口渴並喜喝熱飲的症狀,舌苔淡黃,脈搏濡數無力,表明脾胃虛弱,只能靠喝水緩解。

目前藥方效果顯著,無需再做調整。

炒潞黨(二錢),熟附片(一錢),炮薑炭(五分),雲苓(三錢),炙草(五分),大砂仁(八分),陳皮(一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炒白朮(二錢),荷葉(一角)

白話文:

炒潞黨參(30克)

熟地黃(15克)

炮製過的姜炭(7.5克)

雲茯苓(45克)

炙甘草(7.5克)

大砂仁(12克)

陳皮(15克)

炒過的穀芽和苡仁(各45克)

炒過的蒼朮(30克)

荷葉(15克)

又服三劑,加炒淮藥(三錢)。

原按:此症驟見似難著手,然既瀉而腹仍膨,則非實脹,已可概見。苔灰淡黃,脈象濡數,俱是假熱,所謂不從脈而從症也。

白話文:

原註:這個症狀突然出現時看起來難以下手治療,然而瀉過之後肚子仍然脹,說明不是實脹,這已經可以大致判斷出來了。舌苔灰淡黃,脈象濡數,都是假熱的表現,這所謂的不從脈象而從症狀。

費左,濕溫三候,初病足背濕熱結毒起見,腐潰不得膿,瘡旁四周腫紅焮痛,寒熱晚甚,夢語如譫。前醫疊投寒涼解毒,外瘍雖見輕減,而加呃逆頻頻,胸痞泛惡,口有酸甜之味,不能飲食,渴不欲飲,口舌糜腐,小溲短赤,脈象濡滑而數。良由寒涼太過,濕遏熱伏,熱處濕中,胃陽被遏,氣機窒塞,已成壞症。

白話文:

傷寒濕溫病的三個階段。初期症狀:腳背浮腫疼痛,伴有濕熱毒氣,潰爛沒有膿,傷口周圍紅腫疼痛,寒熱交替,晚上加重,說夢話像發神經病一樣。之前醫生一直用寒涼藥治療排毒,雖然外傷暫時好轉,但病人開始頻繁打嗝,胸悶反胃,口中發酸或發甜,無法進食,不渴也不想喝水,口舌糜爛,小便發紅發黃,脈象細軟而快速。這都是因為寒涼藥用太多了,濕氣阻礙熱氣無法宣發,熱氣被濕氣包圍,胃氣受到抑制,氣機不通,導致情況惡化。

議進辛以開之,苦以降之,芳香以宣之,淡滲以利之,複方圖治,應手乃幸。

仙半夏(二錢),淡吳萸(一分),鬱金(五錢),通草(八分),清水豆卷(四錢),枳實炭(一錢),川雅連(四分),姜竹茹(五錢),柿蒂(五枚),鮮藿香(五錢),鮮佩蘭(五錢),鮮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白話文:

半夏(30 克),淡吳茱萸(1.5 克),鬱金(75 克),通草(12 克),清水豆包(60 克),枳實炭(15 克),四川連翹(6 克),姜竹茹(75 克),柿蒂(5 枚),新鮮藿香(75 克),新鮮佩蘭(75 克),新鮮枇杷葉(3 張,去除絨毛和包裹)

二診,連服辛開苦降,芳香淡滲之劑,呃逆止,泛惡亦減,胸痞噫氣,口舌糜腐依然,口有酸甜之味,身熱起伏無常,小溲短赤,脈象濡數。濕熱為黏膩之邪,最難驟化,膠阻於中,則胸痞噫氣,熏蒸於上,則口有酸甜,三焦決瀆無權,則小溲短赤,白疹不現,邪無出路。前方既見合度,循序前進,以圖後效。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連服辛溫宣散、苦寒瀉下、芳香淡滲的藥物,打嗝止住,噁心感也減緩了,但胸悶、噯氣、口舌糜爛腐爛仍舊,口腔有酸甜味,體溫高低起伏無常,小便短赤,脈象濡數。濕熱是黏膩的病邪,最難一下子化解,濕熱粘附在體內,就會導致胸悶、噯氣;蒸發到頭上,就會導致口腔有酸甜味;三焦通暢不順,就會導致小便短赤。白疹不出,說明病邪沒有出路。前面開的藥方合適,可以按部就班地服用,爭取後續療效。

仙半夏(五錢),左金丸(包,五分),清水豆卷(四錢),通草(八分),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二錢),茯苓皮(三錢),鮮藿佩(各五錢),柿蒂(五枚),枇杷葉(去毛、包,五張),滋腎通關丸(包煎,五錢)

白話文:

仙半夏(25 克),左金丸(包著,2.5 克),清水豆卷(20 克),通草(4 克),枳實炭(5 克),炒竹茹(10 克),茯苓皮(15 克),新鮮藿香、佩蘭(各 25 克),柿蒂(5 枚),枇杷葉(去除絨毛,包著,5 張),滋腎通關丸(包著煎,25 克)

三診,嘔惡止,胸痞未舒,口舌糜腐亦減,白疹漸現,伏邪濕熱,已有暗泄之機。十餘日未更衣,小溲短赤,身熱臨晚似劇,脈濡數。申酉為陽明旺時,陽陰腑垢不得下達,三焦之餘濕,一時未易清澈。再守原法,加入通幽潤腸之品,腑垢得去,則經中之餘熱,自無形默化也。

白話文:

治療後,嘔吐惡心的症狀已經停止,但胸悶的情況尚未改善,口舌糜爛也有所減輕,出現了白色的皮疹。這說明體內的濕熱邪氣依然潛伏,有暗中泄瀉的趨勢。病人十多天沒有更換衣服,小便短赤,身體發熱,到了傍晚好像更嚴重,脈搏濡數。申酉時辰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陽明經和陰陽腑的濁物不能順利排出,三焦的餘濕一時也難以清除。仍然按照原來的治療方法,再加入具有通便潤腸作用的藥物。當腑中濁物排出後,經絡中的餘熱自然會逐漸消退。

仙半夏(四錢),川連(四分),青蒿梗(五錢),白薇(五錢),清水豆卷(四錢),全栝蔞(切,四錢),郁李仁(研,三錢),大麻仁(研,三錢),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五錢),鮮佩蘭(四錢),滋腎通關丸(包煎,五錢)

白話文:

仙半夏(12克),川連(1.2克),青蒿梗(15克),白薇(15克),清水豆卷(12克),全栝樓(切片,12克),郁李仁(研末,9克),大麻仁(研末,9克),枳實炭(3克),炒竹茹(15克),鮮佩蘭(12克),滋腎通關丸(包裹煎服,15克)

四診,腑氣已通,諸恙均平。今且調其胃氣,宣化余濕,更當節飲食,以杜反復。

南沙參(三錢),青蒿梗(五錢),白薇(五錢),清水豆卷(三錢),鮮佩蘭(五錢),仙半夏(五錢),江枳殼(一錢),竹茹(五錢),通草(八分),鮮枇杷葉(四張),生熟穀芽(各三錢),滋腎通關丸(包,五錢)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青蒿梗(25克),白薇(25克),清水豆卷(15克),鮮佩蘭(25克),仙半夏(25克),江枳殼(5克),竹茹(25克),通草(4克),鮮枇杷葉(4片),生穀芽(15克),炒穀芽(15克),滋腎通關丸(1包,25克)

徐右,伏溫夾濕,陷入厥陰,神識昏糊,牙關緊閉,四肢逆冷,唇燥而焦,胸悶嘔吐,飲食不進,濕熱釀成濁痰,互阻中焦,胃失降和,脈沉細而數,苔灰黃,況素體陰虧,肝火內熾,更兼懷孕,頗慮殞胎,危篤之症也。仿經旨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意,擬四逆散加減,冀陷入之邪,從陽明而解為幸。

白話文:

徐右,患有陽熱挾帶濕氣,陷入少陰經絡,導致神志不清,牙關緊閉,四肢冰冷,嘴脣乾裂焦黑,胸悶嘔吐,不思飲食。濕熱之氣凝聚成黏稠的痰液,阻塞在中焦,導致胃部運化失常,脈象沉細而快速,舌苔灰黃。況且病人素來陰氣不足,肝火旺盛,加上懷有身孕,十分擔心胎兒不保,情況危急。古籍有言,即使如此,仍有保命的可能。擬用四逆散加減方的藥物,期望將陷入體內的邪氣通過陽明經絡排出體外,以期好轉。

銀柴胡(一錢),炙遠志肉(一錢),炙殭蠶(三錢),仙半夏(五錢),淨蟬衣(七分),枳實炭(八分),九節石菖蒲(八分),炒竹茹(五分),嫩鉤鉤(後下,三錢),清水豆卷(二錢)廣鬱金(五錢),薄荷葉(八分),淡竹瀝(一兩),薑汁(沖服,三、四滴)

白話文:

銀柴胡(6 克),炙遠志肉(6 克),炙殭蠶(18 克),仙半夏(30 克),淨蟬蛻(4.2 克),枳實炭(4.8 克),九節菖蒲(4.8 克),炒竹茹(3 克),金櫻子(後下,18 克),水豆蔻(12 克),廣鬱金(30 克),薄荷葉(4.8 克),淡竹葉汁(60 克),薑汁(3-4 滴,送服)

二診,昨進四逆散加減,神識漸清,嘔吐亦止。雖屬佳兆,無如牙關拘緊,齒垢無津,裡熱口乾,胸悶氣粗,按脈沉細而數,良由陰液已傷,津無上承,陷入之溫邪,未能透達,痰熱膠阻肺絡,肺失輸布之權,況懷孕七月,胎氣已傷,雖見小效,尚不足恃也。今擬生津達邪,清神滌痰,未識能得轉危就安否。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昨天服用了「四逆散」加上其他藥材,神智逐漸清醒,嘔吐也停止了。雖然這是個好兆頭,但仍然有以下問題:牙關緊閉、牙齒上沒有津液、內熱口乾、胸悶氣粗,摸脈搏發現脈象沉細而數。這些症狀表明陰液已經受損,津液無法滋潤上部,陷入體內的溫熱邪氣未能透發出來,痰熱粘膩阻塞肺部脈絡,肺部失去疏布津液的作用。況且患者懷孕七月,胎氣已經受傷。儘管症狀有所好轉,但還不足以安心。現在打算生津液,疏通邪氣,清心神,化痰熱,不知道能否轉危為安。

石斛(三錢),炙遠志肉(一錢),川貝母(二錢),淡竹油(沖,一兩),清水豆卷(三錢),鮮石菖蒲(八分),栝蔞皮(二錢),嫩鉤鉤(後下,三錢),黑山梔(二錢),鮮枇杷葉(三張),鮮竹茹(二錢),枳實(七分,同炒)

白話文:

  • 鐵皮石斛(15克)
  • 烤遠志(5克)
  • 川貝母(10克)
  • 淡竹油(沖泡,50克)
  • 清水豆卷(15克)
  • 鮮石菖蒲(4克)
  • 栝樓皮(10克)
  • 嫩鉤鉤藤(後下,15克)
  • 黑山梔(10克)
  • 鮮枇杷葉(3片)
  • 鮮竹茹(10克)
  • 枳實(3.5克,與其他材料一起炒)

三診,神識漸清,嘔吐漸止,牙關拘緊亦舒,齒垢無津,咳嗽咯痰不爽,裡熱頭眩,按脈濡滑而數,是陰液已傷,津少上承,陷入之邪,有暗泄之機,厥陽升騰,痰熱膠阻肺絡,肺失輸布,懷麟七月,今太陰肺經司胎,胎熱乘肺,肺氣愈形窒塞,雖逾險嶺,未涉坦途。再宜生津達邪,清神滌痰,冀望正勝邪卻為吉。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斷,病人的神志逐漸清醒,嘔吐逐漸停止,牙關緊閉的現象也消失了,齒垢沒有水分,咳嗽咳痰不暢快,感覺體內燥熱頭暈目眩,按脈發現脈搏濡滑而脈數較快,表示陰液已經受損,津液不足上沖,邪氣已經開始暗中泄出,厥陽升騰,痰熱像膠狀物一樣阻塞肺部經絡,導致肺部輸布功能失常,胎齡大約七個月,現在是太陰肺經主治胎位,胎熱侵襲肺部,使得肺氣更加窒塞,雖然已經度過險境,但也還沒有進入平穩的階段。後續治療仍應以滋生津液、疏通邪氣、清神滌痰為主,希望正氣能夠戰勝邪氣,這是吉兆。

霍山石斛(三錢),炙遠志肉(一錢),霜桑葉(三錢),清水豆卷(三錢),鮮石菖蒲(八分),滁菊花(三錢),黑山梔(二錢),鮮竹茹(二錢),光杏仁(三錢),川貝母(二錢),栝蔞皮(二錢),嫩鉤鉤(後下,三錢),鮮枇杷葉(三張),淡竹油(沖,一兩)

白話文:

霍山石斛 (4.5 克)

炙遠志(1.5 克)

霜桑葉(4.5 克)

清水豆卷(4.5 克)

鮮石菖蒲(1 克)

滁菊花(4.5 克)

黑山梔(3 克)

鮮竹茹(3 克)

光杏仁(4.5 克)

川貝母(3 克)

栝蔞皮(3 克)

嫩鉤鉤(後下,4.5 克)

鮮枇杷葉(3 片)

淡竹油(沖泡,15 克)

四診,神識已清,津液漸回,裡熱亦減,而嘔吐又起,不能飲食,口舌碎痛,腑氣不行,脈象左弦數,右濡滑。此濕火上升,痰濁未楚,肺胃之氣,不得下降,能得不生枝節,可望漸入佳境。仍宜生津和胃,苦降痰濁,懷麟七月,助順胎氣。

白話文:

四診後,意識逐漸清醒,體液也逐漸恢復,體內熱氣也逐漸減退,但嘔吐卻再次開始,無法進食,並且口舌疼痛,腹部氣體不順暢,脈象左手弦跳得快,右手濡滑。這是濕熱上火,痰濁未清除,肺胃之氣不能下降造成的。這樣下去,病情可能會惡化。目前應繼續滋潤腸胃,苦寒藥物降痰,懷麟七個月,幫助調整胎氣。

川石斛(三錢),川貝母(二錢),炙白蘇子(五錢),水炒川連(三分),全栝蔞(切,四錢),旋覆花(包,五錢),仙半夏(五錢),鮮竹茹(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干蘆根(去節,一兩),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柿蒂(十四枚),廣橘白(一錢)

白話文:

川石斛 (3 錢)

川貝母 (2 錢)

炙白蘇子 (5 錢)

水炒川連 (3 分)

全栝蔞 (切碎,4 錢)

旋覆花 (整朵,5 錢)

仙半夏 (5 錢)

鮮竹茹 (2 錢)

生熟穀芽 (各 3 錢)

幹蘆根 (去節,1 兩)

清炙枇杷葉 (去毛,整朵,3 錢)

柿蒂 (14 個)

廣橘白 (1 錢)

五診,嘔吐已止,口舌碎痛亦減,胸脘不舒,飲食少進,神疲,右顴赤色,脈象軟滑無神。懷麟七月,陽明少陰陰液已傷,痰濁未楚,厥氣乘勢橫逆。再宜益陰柔肝,助順胎氣,而化痰濁。

白話文:

五種診脈:嘔吐已經停止,口舌疼痛也有所減輕,但胸腹之間仍覺不適,食量減少,精神疲憊,右邊顴骨發紅,脈搏軟弱無力。懷孕七個月,胃、腎、肺中的陰液已經受損,痰液濁氣未除,邪氣趁機橫衝直撞。宜滋補陰液,緩和肝氣,幫助胎兒順利發育,同時化解痰液濁氣。

川石斛(三錢),抱茯神(三錢),廣橘白(一錢),生白芍(二錢),川貝母(二錢),炒竹茹(二錢),仙半夏(五錢),栝蔞皮(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干蘆根(去節,二兩),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春砂殼(四分)

白話文:

川石斛(15克),懷山藥(15克),連翹(5克),生白芍(10克),川貝母(10克),炒竹茹(10克),乾半夏(25克),天花粉(10克),生熟穀芽(各15克),幹蘆根(去除節點,100克),清炒枇杷葉(去毛和包,15克),生石膏(2克)

六診,嘔吐止,口舌碎痛亦減,惟納穀不香,頸項胸膺發出白㾦,伏邪濕熱,已有外泄之佳象。口乾不多飲,舌質紅,苔薄膩,脈象濡滑而數。陰傷難復,濁痰未化,津少上承。懷麟七月,胎前以清熱養陰為主。再宜養陰宣肺,和胃化痰。

白話文:

六種症狀診斷後,嘔吐已經好轉,口舌疼痛也有所緩解,但食慾不振,頸部、胸部出現白色皮疹。這是伏邪濕熱,已有外泄的好現象。口乾但飲水不多,舌質紅,舌苔薄而膩,脈象濡滑而數。陰液受損難以恢復,濁痰未消,津液不足上升至上焦。懷孕七個月,胎前以清熱養陰為主。還要養陰宣肺,和胃化痰。

川石斛(三錢),抱茯神(三錢),熟穀芽(四錢),淨蟬衣(八分),清水豆卷(三錢),佩蘭梗(五錢),光杏仁(三錢),陳廣皮(一錢),象貝母(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炒竹茹(五錢),干蘆根(去節,一兩),淨蟬衣(八分),吉林參鬚(八分)

白話文:

石斛 3 錢

茯苓 3 錢

麥芽 4 錢

蟬蛻 0.8 錢

豆腐皮 3 錢

佩蘭莖 5 錢

甜杏仁 3 錢

陳皮 1 錢

貝母 3 錢

枇杷葉 3 錢(洗淨,去除毛絨和果肉)

竹茹 5 錢(炒製)

蘆根 1 兩(去除節)

蟬蛻 0.8 錢

吉林參鬚 0.8 錢

謹按:此症為陰虛溫邪內陷,若遇時醫,見神識昏糊而大進犀羚,則邪遏不達而斃。或見四肢逆冷,而任投姜附,則陰液涸竭而亡。況懷麟七月,恐其胎氣受傷,用藥最為棘手。而夫子初診,即認定為熱厥,投四逆散以解之。繼又速進養陰清熱之劑,使內陷之邪,由臟轉腑,由里達表,竟使病者得慶更生,夫子之識見深矣。治安幸列門牆,彌殷瞻仰,謹錄之。

白話文:

謹慎遵循:此病為陰虛溫邪內陷,若遇時醫,見神識昏糊而大量使用犀牛角和羚羊角,則邪氣受遏而無法排出,導致死亡。或見四肢逆冷,而隨意投用生薑和附子,則陰液乾涸而死亡。況且懷孕七月,擔心其胎氣受傷,用藥最為棘手。然而夫子的初診,即確定為熱厥,用四逆散來治療。接著又迅速進用滋陰清熱之劑,使內陷的邪氣,由臟腑轉移到表層,竟然使病人得以康復重生,夫子的見識深遠。治病有幸列門牆,更為殷切景仰,謹慎記錄下來。

受業,朱治安志。

鄒女,濕溫九天,身熱午後尤甚,口乾不多飲,頭痛且脹,胸悶不能食,腑行溏薄,舌苔薄膩帶黃,脈象濡數,左關帶弦,溫與濕合,熱處濕中,蘊蒸膜原,漫布三焦,溫不解則熱不退,濕不去則溫不清,能得白㾦,而邪始有出路,然濕為黏膩之邪,最難驟化,恐有纏綿之慮。姑擬柴葛解肌,以去其溫,芳香淡滲,而利其濕。

白話文:

鄒姓女子罹患濕溫症已九日,身熱午後特別嚴重,口乾但喝水不多,頭痛且有脹感,胸悶不能進食,大便稀溏,舌苔薄膩帶黃,脈象濡數,左關脈帶弦。溫邪與濕邪合而為患,熱邪藏於濕邪之中,蘊蒸膜原,漫布三焦。溫邪不解,則熱邪不退;濕邪不除,則溫邪不清。必須使用白虎湯,才能讓病邪得以排出。然而,濕邪黏膩,難以迅速化解,恐怕會有纏綿不癒的隱憂。暫且擬用柴葛解肌湯,以去除溫邪,芳香淡滲,以利濕。

軟柴胡(八分),葛根(一錢五分),清水豆卷(三錢),赤苓(三錢),澤瀉(五錢),銀花炭(三錢),連翹(二錢),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神麯(二錢),大腹皮(二錢),通草(八分),荷葉(一角),甘露消毒丹(包,四錢)

白話文:

軟柴胡(0.8 克),葛根(1.5 克),豆腐皮(3 克),赤茯苓(3 克),澤瀉(5 克),銀花炭(3 克),連翹(2 克),新鮮藿香(1.5 克),新鮮佩蘭(1.5 克),神麴(2 克),大腹皮(2 克),通草(0.8 克),荷葉(一片),甘露消毒丹(4 克)

二診,濕溫十二天,汗多,身熱雖減,而溏瀉更甚於前,日夜有十餘次之多。細視所瀉之糞水,黑多黃少,並不臭穢,唇焦齒垢,口乾欲飲,飲入腸鳴,小溲短少而赤,舌邊紅,苔干黃,脈象左濡數,右濡遲,趺陽之脈亦弱。此太陰為濕所困,清氣下陷。糞水裡黑多黃少,黑屬腎色,是少陰勝趺陽負明矣,況瀉多既傷脾、亦傷陰。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濕溫病已經持續了十二天,出汗增多,身體發熱雖然有所減輕,但腹瀉比之前更嚴重,一天多達十多次。仔細觀察排泄物,黑色較多,黃色較少,沒有異味。患者嘴脣乾裂,牙齒上有垢,口乾想喝水,喝水後腸鳴,小便量少發紅。舌邊發紅,舌苔乾燥發黃。脈象左邊浮而數,右邊浮而遲,趺陽脈也偏弱。這是因為太陰脾胃被濕氣困住,清氣下陷。排泄物中黑色較多,黑色屬於腎色,說明少陰腎水較強,趺陽脈負載太重,而且腹瀉過多會損傷脾胃,也會耗傷陰液。

脾陽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輸運於上,傷陰津液亦不上承,唇焦齒垢,職是故也。書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少陰為水火之臟,為三陰之樞,少陰陰陽兩傷,上有浮熱,下有虛寒,顯然可見。脈證參觀,頗慮正不敵邪,白㾦不能外達,有內陷之險,欲滋養則礙脾,欲溫化則傷陰,顧此失彼,殊屬棘手。

白話文:

脾臟陽氣不足,無法將胃中的津液運送到頭部,導致上部陰津受傷也無法輸送上去,所以出現嘴脣乾裂、牙齒上有垢物。醫書中說:自發性腹瀉而不口渴,屬於太陰證;自發性腹瀉且口渴,屬於少陰證。少陰是水火之臟,也是三陰之樞,少陰的陰陽兩方面都受傷,上面有浮熱,下面有虛寒,很明顯。結合脈象和症狀來看,擔心正氣不足而邪氣過盛,津液無法排出體外,有內陷的危險。如果想要滋養身體,會損害脾臟;如果想要溫化身體,會傷害陰津。顧及這邊就失了那邊,實在棘手。

輾轉思維,惟有扶正祛邪,培補中土,冀正旺則伏邪自達,土厚則虛火自斂,未識能弋獲否。

人參鬚(一錢),米炒於術(二錢),清水豆卷(四錢),雲苓(三錢),生甘草(三分),炒淮山藥(三錢),炮薑炭(三分),炒扁豆衣(三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乾荷葉(一兩),陳倉米(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 人參須(6 克)

  • 炒於術(12 克)

  • 清水豆卷(24 克)

  • 雲苓(18 克)

  • 生甘草(1.8 克)

  • 炒淮山藥(18 克)

  • 炮薑炭(1.8 克)

  • 炒扁豆衣(18 克)

  • 炒穀芽苡仁(各 18 克)

  • 乾荷葉(60 克)

  • 陳倉米(60 克,煎成汁液代替水)

三診,濕溫兩候,前方連服三劑,泄瀉次數已減。所下糞水,仍黑黃夾雜,小溲短赤,口乾欲飲,齒縫滲血,舌邊紅,苔干黃,脈象濡數,尺部細弱,白㾦布於胸膺臍腹之間,籽粒細小不密,伏溫蘊濕,有暗泄之機。然少陰之陰,太陰之陽,因瀉而傷,清津無以上供。瀉不止,則正氣不復,正不復,則邪不能透達,雖逾險嶺,未涉坦途也。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斷,認為是濕熱兩種病因兼併的病症。之前開的藥方服用三劑後,腹瀉次數已經減少。排出來的糞便仍然是黑色和黃色混合,小便量少而顏色發紅,口乾想要喝水,牙齒縫隙滲血,舌頭兩側發紅,舌苔乾燥發黃,脈象細軟而快,尺脈細弱,胸部、腹部和肚臍周圍出現白色或紅色的疹子,疹子細小且不密集。表現為熱蘊藏在體內,濕氣蒸騰,有持續腹瀉的傾向。

然而,少陰的陰氣和太陰的陽氣因為腹瀉而受損,體內的津液不足以滋養身體。如果腹瀉不止,正氣就無法恢復,正氣不恢復,邪氣就無法排出體外。雖然病情已經好轉,但還沒有完全痊癒。

仍宜益氣崇土為主,固胃澀腸佐之。

吉林參(一錢),米炒於術(二錢),生甘草(三分),雲苓(三錢),炒淮山藥(三錢),炒川貝(二錢),禹餘糧(三錢),炒穀芽(三錢),橘白(一錢),炒薏仁(三錢),乾荷葉(一角)

白話文:

人參(1錢),米炒白術(2錢),生甘草(3分),茯苓(3錢),炒淮山藥(3錢),炒川貝(2錢),禹餘糧(3錢),炒穀芽(3錢),橘皮(1錢),炒薏仁(3錢),乾荷葉(1角)

四診,濕溫十七天,泄瀉已減七八,糞色轉黃,亦覺臭穢,太陰已有健運之漸,白㾦布而甚多,色亦顯明,正勝邪達之佳象。口乾而膩,不思穀食,睡醒後面紅,稍有譫語,逾時而清,脈濡數而緩,舌質紅苔黃。良由氣陰兩傷,神不安舍,余濕釀成痰濁,留戀中焦,胃氣呆頓。今擬七分扶正,三分祛邪,虛實兼顧,以善其後也。

白話文:

經過十七天的濕溫病,拉肚子的症狀已減輕七八成,大便顏色轉為黃色,而且有臭味。這是脾胃功能開始恢復的徵兆。舌苔又厚又白,而且顏色清晰,說明正氣在逐漸戰勝邪氣。

雖然如此,但患者仍然口乾口膩,沒有食慾,睡醒後臉會發紅,說話有些糊塗,過一會兒又會清醒。脈搏濡數但緩慢,舌質發紅,苔色黃。

這是因為氣血陰陽兩傷,神氣不寧,體內殘餘的濕氣化為痰濁,停留在中焦,胃氣不振所致。

現在的治療方針是七分補益正氣,三分祛除邪氣,虛實兼顧,以鞏固療效。

人參鬚(八分)炒於術(一錢五分),炒川貝(二錢),雲苓神(辰砂拌,各三錢),遠志(一錢),炒淮藥(三錢),橘白(一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清水豆卷(三錢),佩蘭(一錢五分),清炙枇杷葉(二錢)

白話文:

人蔘須(8克)與當歸(15克)炒熟,炒川貝(20克),茯苓(30克,與辰砂混合),遠志(10克),炒淮山藥(30克),陳皮(10克),炒谷芽和薏仁(各30克),清水豆卷(30克),佩蘭(15克),用清炙法制作的枇杷葉(20克)

張左,秋溫伏暑,蘊蒸陽陰,身熱甚壯,有汗不解,口乾欲飲,苔黃脈數,兩足逆冷。是熱在陽明,濕在太陰,與中寒者不同,症勢沉重。姑擬加味蒼朮白虎湯,清溫燥濕,以望轉機。

白話文:

張左,在秋季仍然感覺到暑熱,體內陽氣和陰氣相互影響,身體發熱特別厲害,有汗卻出不來,口乾想喝水,舌苔發黃,脈搏跳動快,兩隻腳冰涼。這是因為熱氣在陽明經絡,濕氣在太陰經絡,跟受了寒氣的情況不同,症狀很嚴重。暫時考慮增加蒼朮和白虎湯,清熱除濕,希望能好轉。

石膏(五錢),天花粉(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肥知母(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兩),生甘草(五分),連翹殼(一錢五分),製蒼朮(一錢)

白話文:

生石膏(15 克),天花粉(9 克),黑山梔(4.5 克),肥知母(4.5 克),金銀花(9 克),活蘆根(去節,30 克),生甘草(1.5 克),連翹殼(4.5 克),製蒼朮(3 克)

王幼,濕溫伏邪,已十六天,汗多潮熱,口乾欲飲,白㾦布於胸腹之間,八九日未更衣,臍下按之疼痛,舌紅絳中後膩黃,脈象沉數。疊投清溫化濕之劑,諸症不減;良由伏邪蘊濕化熱,由氣及營,由經入腑,腑中宿垢不得下達也。吳又可云:溫病下不嫌早。導滯通腑為主,清溫涼營佐之,使有形之滯得下,則無形之邪自易解散。

白話文:

王幼患有濕溫病,已經十六天了。他大汗淋漓,潮熱口渴,胸腹之間黏膩潮濕,已經八九天沒有換衣服了。按壓臍下有疼痛感。舌頭紅赤後期發黃。脈象沉而數。多次服用了清熱化濕的藥方,但是症狀沒有減輕。這是因為濕邪蘊藏化熱,從氣血影響到臟腑。臟腑中的宿便無法排除。吳又可說:溫病治療宜早下達。以導滯通腑為主,輔以清熱涼血的藥物。讓有形的積滯排出,無形的病邪自然容易消散。

生川軍(二錢),玄明粉(後入,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生甘草(五分),冬桑葉(二錢),粉丹皮(二錢),青蒿(一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京赤芍(一錢五分),青荷梗(一尺),活水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生川軍(10克),玄明粉(最後加入,7.5克),枳實(5克),生甘草(2.5克),冬桑葉(10克),粉丹皮(10克),青蒿(7.5克),嫩白薇(7.5克),京赤芍(7.5克),青荷梗(30公分長度),活水蘆根(去掉節,30公分長度)

復診,昨進導滯通腑,清營泄熱之劑。腑氣已通,潮熱漸減,白㾦布而不多,口乾欲飲,舌中膩黃漸化,脈濡數無力,陰液暗傷,餘熱留戀氣營之間,清津無以上供。今擬生津清化,佐入和胃之品,尚須節食,恐多食則復,少食則遺之弊。

白話文:

複診,昨天服用了疏通腸胃、清熱解毒的藥劑。腸胃氣血已經通暢,潮熱逐漸減退,白帶減少,口乾喜飲,舌苔黃膩逐漸消退,脈搏濡軟無力,體內津液暗耗,餘熱尚滯留在氣血之間,津液無法滋潤上焦。現在打算滋生津液,清熱解毒,佐以健胃藥材,但仍須節制飲食,怕飲食過多則復發,飲食過少則會出現身體虛弱的弊病。

天花粉(三錢),霜桑葉(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京赤芍(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青蒿梗(一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通草(八分),六一散(包,三錢),青荷梗(一尺),生熟穀芽(各三錢)

白話文:

中醫方劑

  • 天花粉:3錢
  • 霜桑葉:2錢
  • 粉丹皮:1錢5分
  • 京赤芍:1錢5分
  • 朱茯神:3錢
  • 青蒿梗:1錢5分
  • 嫩白薇:1錢5分
  • 通草:8分
  • 六一散(包):3錢
  • 青荷梗:1尺
  • 生穀芽:3錢
  • 熟穀芽:3錢

裘左,濕溫八天,壯熱有汗不解,口乾欲飲,煩躁不寐,熱盛之時,譫語妄言,胸痞泛惡,不能納穀,小溲渾赤,舌苔黃多白少,脈象弦滑而數。陽明之溫甚熾,太陰之濕不化,蘊蒸氣分,漫布三焦,有溫化熱、濕化燥之勢,症非輕淺。姑擬蒼朮白虎湯加減,以觀動靜。

白話文:

裘姓男子,濕熱溫病八天。發燒嚴重,出汗不止,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發燒嚴重時,胡言亂語,胸悶噁心,無法進食,小便渾濁發紅。舌苔黃厚,白苔較少。脈象弦滑而數。陽明熱症很嚴重,太陰濕熱未化解,蒸發體液,瀰漫三焦,有熱化成火、濕化成燥的趨勢,病情不輕。暫且擬定用蒼朮白虎湯加減治療,觀察病情變化。

生石膏(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枳實炭(一錢),通草(八分),製蒼朮(八分),茯苓皮(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飛滑石(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荷梗(一尺)

白話文:

生石膏(15克),肥知母(7.5克),枳實炭(5克),通草(4克),製蒼朮(4克),茯苓皮(15克),炒竹茹(7.5克),飛滑石(15克),仙半夏(7.5克),活蘆根(去節,30公分),荷梗(30公分)

二診,今診脈洪數較緩,壯熱之勢大減,稍能安寐,口乾欲飲,胸悶泛惡,不能納穀,舌苔膩黃漸化,伏溫漸解,而蘊濕猶留中焦也。既見效機,毋庸更張,參入芳香淡滲之品,使濕熱有出路也。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脈象現在洪數但較緩和,高燒的狀況大幅減緩,患者稍微能睡了,口乾想喝水,胸悶伴有噁心,吃不下東西,舌苔由厚膩的黃色逐漸轉淡,潛伏的熱症逐漸消解,但體內中焦仍有濕氣殘留。既然已經見效,不需要再改變處方,加入芳香、利水滲濕的藥材,讓濕熱有出路排出。

熟石膏(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枳實炭(一錢),澤瀉(一錢),製蒼朮(八分),赤茯苓(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通草(八分),飛滑石(三錢),鮮藿佩(各一錢五分),荷梗(一尺)

白話文:

熟石膏(15克)

仙半夏(7.5克)

枳實炭(5克)

澤瀉(5克)

製蒼朮(4克)

赤茯苓(15克)

炒竹茹(7.5克)

通草(4克)

飛滑石(15克)

鮮藿香(7.5克)

鮮佩蘭(7.5克)

荷梗(30釐米)

三診,熱退數日,復轉寒熱似瘧之象,胸悶不思納穀,且有泛惡,小溲短赤,苔黃口苦,脈象左弦數,右濡滑。此伏匿之邪,移於少陽,蘊濕留戀中焦,胃失降和。今宜和解樞機,芳香淡滲,使伏匿之邪,從樞機而解,濕熱從小便而出也。

白話文:

經過三日發熱後,又伴有寒熱交替的類似瘧疾的徵象,胸悶、不思飲食,並有噁心,小便短少且顏色發紅,舌苔黃色,口苦,脈象左關弦緊而跳動頻繁,右關脈濡滑。這是埋伏的邪氣轉移到少陽經,濕邪積存在中焦,胃氣降和失常。現在應當疏通樞機,使用芳香淡滲的藥物,讓埋伏的邪氣通過樞機排出,濕熱通過小便排出。

軟柴胡(八分),仙半夏(二錢),酒黃芩(一錢),赤苓(三錢),枳實(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通草(八分),鮮藿佩(各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荷梗(一尺)

白話文:

柴胡(8 克),半夏(12 克),黃芩(6 克),茯苓(18 克),枳實(6 克),炒竹茹(9 克),通草(8 克),佩蘭(各 9 克),澤瀉(9 克),荷梗(30 釐米)

趙童,濕溫已延月餘,身熱早輕暮劇,有時畏冷背寒,熱盛之時,譫語鄭聲,渴喜熱飲,小溲短赤,形瘦骨立,納穀衰微,舌質紅,苔薄黃,脈象虛弦而數,白疹布而不多,色不顯明。良由病久正氣已虛,太少之邪未罷,蘊濕留戀膜原,樞機不和,頗慮正不敵邪,致生變遷。書云:過經不解,邪在三陽。今擬小柴胡合桂枝白虎湯加減,本虛標實,固本去標為法。

白話文:

趙童患有濕溫症已經一個多月了,體溫早晚有別,白天較輕,晚上較高,有時會畏寒背部發涼。體溫升高時,會胡言亂語、說胡話,喜歡喝熱飲,小便短赤,身形消瘦,食慾不振,舌頭呈紅色,舌苔薄黃,脈象虛弦而數,白疹零星分佈但不明顯。這是由於疾病時間過長,正氣已經虛弱,少陽之邪尚未退散,濕氣滯留在胸中,臟腑功能失調,擔心正氣不能抵抗邪氣,導致病情惡化。經典醫書中說:病邪超過正經不退還會侵襲三陽經。現在打算使用小柴胡湯與桂枝白虎湯相結合並加減藥物,既補益虛弱的正氣,又驅除外在的邪氣,以固本培元、去邪安神的治療方法。

黨參(一錢五分),軟柴胡(一錢),生甘草(五分),仙半夏(二錢),熟石膏(三錢),赤茯苓(硃砂拌,三錢),炙遠志(一錢),川桂枝(八分),通草(八分),澤瀉(一錢五分),焦穀芽(三錢),佩蘭葉(一錢五分)

白話文:

潞黨參(9克),軟柴胡(6克),生甘草(3克),仙半夏(12克),熟石膏(18克),赤茯苓(加硃砂研磨,18克),炙遠志(6克),川桂枝(5克),通草(5克),澤瀉(9克),焦穀芽(18克),佩蘭葉(9克)

二診,進小柴胡合桂枝白虎湯加減,寒熱漸退,譫語亦止,白疹布而漸多,脈象濡數,苔薄黃。太少之邪,已有外達之勢,口乾不多飲,精神疲倦,穀食衰微,正氣已奪,脾胃鼓舞無權。今擬製小其劑,扶正祛邪,理脾和胃,冀胃氣來復,自能入於坦途。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服用加味小柴胡湯合併桂枝白虎湯的藥方,寒熱症狀逐漸消退,譫語也停止了,白疹擴散且逐漸增多,脈象濡數,舌苔薄黃。外邪太少,已經有向外出表的趨勢,口乾但不特別想喝水,精神疲倦,食慾不振,正氣已被奪走,脾胃鼓舞無力。現在打算開一個小劑量的藥方,扶助正氣驅除邪氣,調理脾胃,希望胃氣恢復,自然能進入順遂的康復之路。

潞黨參(一錢五分),銀柴胡(一錢),生甘草(五分),雲苓(辰砂拌,三錢),仙半夏(二錢),粉葛根(一錢五分),廣橘白(一錢),佩蘭葉(一錢五分),白薇(一錢五分),川通草(八分),生熟穀芽(各三錢),生薑(一片),紅棗(三枚)

白話文:

黨參(6克),銀柴胡(4克),生甘草(2克),雲苓(與辰砂混合,12克),仙半夏(8克),葛根(6克),廣橘皮(4克),佩蘭(6克),白薇(6克),川通草(3克),生穀芽(12克),熟穀芽(12克),生薑(一片),紅棗(3顆)

李左,脈來濡數,濡為濕,數為熱,濕與熱合,蘊蒸氣分,漫布三焦,是以身熱三候,朝輕暮重,白疹滿布胸膺之間,形瘦神疲,乃濕熱鬱久不化,耗氣傷陰所致,症勢非輕。急宜存陰清宣。

白話文:

李左先生的脈象濡弱而跳動頻繁,濡弱表示濕氣,頻繁表示熱氣。濕氣和熱氣結合在一起,向上蒸發,瀰漫於三焦經(人體上、中、下三部),因此感到全身發熱,而且早晨發熱較輕,傍晚加重。白疹遍佈在胸部和前胸之間,形體消瘦,精神疲憊,這是因為濕熱之氣鬱結已久,沒有化解,耗損了氣血,損傷了陰津所致,病情並不輕微。應當緊急地滋養陰津,清熱宣通。

金石斛(三錢),嫩白薇(一錢五分),六一散(包,三錢),象貝母(三錢),南北沙參(各一錢五分),茯苓皮(三錢),淨蟬衣(八分),鮮竹葉(三十張),香青蒿(一錢五分),通草(八分),連翹殼(一錢五分),荷梗(一支)

白話文:

金線蓮(3錢)

嫩白薇(1.5錢)

六一散(1包,3錢)

貝母(3錢)

南北沙參(各1.5錢)

茯苓皮(3錢)

淨蟬蛻(0.8錢)

鮮竹葉(30張)

香青蒿(1.5錢)

通草(0.8錢)

連翹殼(1.5錢)

荷梗(1支)

沈左,濕溫四候,身熱早輕暮重,有汗不解,白㾦已布,色不顯明,口乾欲飲,唇燥齒垢,形瘦神疲,舌質紅,苔微黃,脈濡數無力。此乃氣陰已傷,餘邪濕熱,留戀氣營之間,入夜夢語如譫,有神不守舍之象,且有咳嗽,肺胃亦虛,虛多邪少,還慮生波。今擬清養肺胃之陰,宣化三焦之濕。

白話文:

沈左認為,濕溫病四個階段中,患者的身體發熱在早上較輕,晚上較重,出汗卻無法退熱,白色的疹子已經出現,但顏色不明顯。患者口乾想喝水,嘴脣乾裂,牙齒上有污垢,身體消瘦,精神疲倦,舌質發紅,舌苔略微發黃,脈搏濡弱無力。這是因為氣陰已經受傷,殘餘的邪氣濕熱滯留在氣血之間,夜間會出現說夢話、神志不清的現象,還有咳嗽,表明肺胃也虛弱。虛弱的部分多,邪氣少,但仍需考慮會出現波折。現在打算通過清養肺胃之陰,宣化三焦之濕來治療。

沙參(三錢),朱茯神(三錢),川貝(二錢),通草(八分),川石斛(三錢),冬桑葉(三錢),栝蔞皮(二錢),冬瓜子(三錢),嫩白薇(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廣橘白(一錢),生苡仁(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二錢)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朱茯神(15克),川貝母(10克),通草(4克),川石斛(15克),桑葉(15克),栝樓皮(10克),冬瓜仁(15克),白薇花(7.5克),牡丹皮(7.5克),陳皮(5克),生苡仁(15克),炙枇杷葉(10克,去除毛和蒂)

復診,諸恙見輕,原方加北秫米(包)三錢。

鄭左,濕溫十六天,身灼熱,有汗不退,口渴欲飲,煩躁少寐,夢語如譫,目紅溲赤,舌紅糙無津,脈象弦數,紅疹布於胸膺之間。此溫已化熱,濕已化燥,燥火入營,傷陰劫津,有吸盡西江之勢,化源告竭、風動痙厥之變,恐在目前。亟擬大劑生津涼營,以清炎炎之威,冀其津生邪卻,出險入夷為幸。

白話文:

鄭左患溫熱證十六天,全身發燒,出汗也不退燒,口渴想喝水,心煩意亂睡不好,說夢話像在胡言亂語,眼睛發紅小便赤黃,舌頭又紅又粗糙沒有津液,脈象弦而數,紅疹分佈在胸部和胸部之間。這種溫熱證已經轉化為熱證,濕證已經轉化為燥證,燥熱之火進入營氣,損傷陰液劫奪津液,好像要把西江的水都吸乾一樣,導致津液枯竭、風動痙攣的變化,恐怕馬上就要發生。緊急安排大劑量的滋陰涼營藥方,以緩解炎熱之勢,希望津液生長、邪氣消退,從險境中脫離出來為幸。

鮮生地(六錢),天花粉(三錢),川貝母(二錢),生甘草(八分),粉丹皮(二錢),冬桑葉(三錢),銀花(八錢),白薇(一錢五分)羚羊片(八分),朱茯神(三錢),帶心連翹(三錢),茅蘆根(各一兩),鮮石斛(四錢),鮮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 鮮生地:6錢

  • 天花粉:3錢

  • 川貝母:2錢

  • 生甘草:8分

  • 粉丹皮:2錢

  • 冬桑葉:3錢

  • 銀花:8錢

  • 白薇:1錢5分

  • 羚羊片:8分

  • 朱茯神:3錢

  • 帶心連翹:3錢

  • 茅蘆根:1兩

  • 鮮石斛:4錢

  • 鮮竹葉:30片

二診,濕溫十八天,甘寒清解,已服二劑,舌紅糙略潤,津液有來復之漸。身灼熱、口渴引飲均減,夜寐略安,佳境也。紅疹布而漸多,目白紅絲,小溲短赤,脈數不靜,少陰之陰已傷,水不濟火,營分之熱尚熾,木火升騰。前方既見效機,毋庸改弦易轍也。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濕熱已經持續十八天,服用甘寒清熱解毒的中藥已經兩劑,舌頭變紅,舌苔粗糙略微有津液,津液逐漸恢復。身體發熱、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都減輕,晚上睡覺也比較安穩,這是好的徵兆。身上出現紅疹且逐漸增加,眼睛白的部分有紅血絲,小便量少且顏色偏紅,脈搏快速且不平穩,代表體內陰液已經受傷,水液不足以控制火熱,營氣的熱度依然很高,肝火旺盛。之前的治療方劑已經見效,不需要改變治療方案。

原方加:西洋參(一錢五分)、鮮藕(四兩,切片入煎)。

三診,濕溫三候,溫化熱,濕化燥,疊進生津涼解,身灼熱大減,寐安,夢語亦止。紅疹滿布,營分之熱,已得外達,脈數不靜,舌轉光紅,小便黃,七、八日未更衣,陰液難以驟復,木火尚熾,余焰未淨。仍擬生津泄熱,佐通腑氣,雖緩下,亦寓存陰之意。

白話文:

經過三次問診,濕溫症三階段演變,溫熱化熱,濕熱化燥,逐漸增加津液並清涼緩解症狀,身體發熱大幅減輕,睡眠安穩,夢話也消失了。紅疹遍佈全身,是營氣中的熱氣已透發到體外,脈搏數快不能平靜,舌頭顏色鮮紅偏亮,小便黃色,七、八天沒有更衣,陰液難以迅速恢復,肝火旺盛,餘熱未清。仍然打算滋生津液,疏導熱氣,並配合通暢腑氣,儘管緩慢地瀉下,但也有儲存陰液的用意。

西洋參(一錢五分),冬桑葉(二錢),天花粉(三錢),白薇(一錢五分),鮮生地(四錢),粉丹皮(二錢),川貝母(三錢),生甘草(六分),鮮石斛(四錢),朱茯神(三錢),郁李仁(研,三錢),麻仁(研,四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西洋參(約1.5克),桑葉(約2克),天花粉(約3克),白薇(約1.5克),生地黃(約4克),丹皮(約2克),川貝母(約3克),甘草(約0.6克),石斛(約4克),茯苓(約3克),郁李仁(研磨,約3克),麻仁(研磨,約4克),蘆根(去掉節,約30公分)

四診,濕溫二十二天,身灼熱已退,寐安神清,紅疹布而漸化,腑氣亦通,舌質紅,苔微白,脈象濡軟而數,精神疲倦,小溲淡黃,穀食無味,邪退正虛,脾胃鼓舞無權。今擬養正和胃,寒涼慎用,慮過猶不及也。

白話文:

經過 22 天的中醫診治,濕溫之邪已退,患者感到身體熱度已退,睡眠安穩,神智清明。皮膚上的紅疹逐漸消退,腑氣通暢。舌質泛紅,舌苔微微發白。脈象濡軟但跳動較快,精神有些疲倦,小便顏色淡黃,飲食感覺乏味。這是因為邪氣已經退去,但正氣尚未完全恢復,脾胃功能尚弱。現在治療的重點是扶正和胃,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物,避免傷及正氣。

西洋參(米炒,五錢),朱茯神(三錢),川石斛(三錢),生甘草(五分),通草(八分),栝蔞皮(二錢),廣橘白(一錢),川貝母(二錢),北秫米(包,三錢)

白話文:

西洋參(乾炒後,五錢)

丹參(三錢)

川石斛(三錢)

生甘草(五分)

通草(八分)

栝樓皮(二錢)

陳皮(一錢)

川貝母(二錢)

糯米(包起來,三錢)

巫左,濕溫症已延月,寒熱時輕時劇,口乾不喜飲,腑行溏薄。初由伏邪濕熱,蘊於募原,少陽樞機不和,太陰為濕所困,清氣不升。閱前方參、附、龍、牡、薑、桂、二陳等劑,溫澀太過,致伏邪無路可出,愈郁愈深,如膠似漆。邪遏化熱,濕遏化燥,傷陰劫津,化源告竭,氣逆而促,神糊譫語,所由來也。

白話文:

巫左,你的濕溫病已經持續了月餘,寒熱時而減輕時而加重,口乾卻不愛喝水,大便稀溏。最初是因為邪氣濕熱蘊藏在胸腹之間,少陽經的樞紐功能失調,太陰脾胃被濕氣困擾,清氣無法上升。我看了你之前所用的參、附、龍、牡、薑、桂、二陳等藥物,溫補的藥性太過,導致邪氣無法排出,反而越積越深,猶如膠水一樣粘稠。邪氣被阻遏而化為熱氣,濕氣被阻遏而化為燥氣,損傷了陰液,耗竭了津液的來源,氣機阻滯而急促,神志糊塗胡言亂語,這就是你生病的原因。

舌苔黑糙而垢,有似少陰熱結旁流、急下存陰之條,無如脈象左弦細促數,右部虛散,腹無燥實堅滿之形,安有可下之理?陰液枯槁,正氣亦匱,厥脫之變,即在目前矣。勉擬增液生津,以救其焚,亦不過盡人力以冀天眷!

白話文:

舌苔黑而粗糙,就像少陰熱盛往旁邊侵犯,急需瀉下保住陰液的證狀,但脈象卻是左側弦細而快,右側脈象虛弱無力,腹部也沒有熱結實滿的徵象,怎麼會有能下瀉的道理?陰液已經耗竭,正氣也已經衰敗,只剩一線生機在眼前。勉強用藥來增加體液、生津液,希望救他一命,也不過是盡人事,希望老天庇佑罷了。

西洋參(三錢),朱茯神(三錢),天竺黃(一錢五分),嫩鉤鉤(後入,三錢),大麥冬(二錢),紫貝齒(三錢),銀柴胡(八分),枳實炭(八分),霍石斛(三錢),川貝母(二錢),清炙草(四分),炒竹茹(一錢五分)

白話文:

  • 西洋參:9克
  • 朱茯神:9克
  • 天竺黃:4.5克
  • 嫩鉤鉤(最後加入):9克
  • 大麥冬:6克
  • 紫貝齒:9克
  • 銀柴胡:2.4克
  • 枳實炭:2.4克
  • 霍石斛:9克
  • 川貝母:6克
  • 清炙草:1.2克
  • 炒竹茹:4.5克

費右,濕溫三候,灼熱不退,舌絳起刺,脈洪數。溫邪化火,由氣入營,熱邪內熾,擾犯包宮,傷津劫液,化源欲竭。以致唇焦齒垢,譫語妄言,內陷重症,危篤之至。擬養陰救液,清火開竅,未識能有挽回否。

白話文:

費右先生,感染了濕熱之邪,三期病程中高燒不退,舌頭紅絳突起刺狀物,脈搏洪盛而急促。濕熱之邪化火,由氣分侵入營分,導致熱邪內熾,擾亂心包,損傷津液,水液來源將近枯竭。因此脣焦舌垢,胡言亂語,病情向內陷重,情況危急。我打算用滋養陰液、搶救津液,清火開竅的方法治療,不知道能否挽回病情。

犀角尖(三分),粉丹皮(一錢五分),帶心麥冬(三錢),鮮石菖蒲(五分),鮮生地(三錢),京赤芍(一錢五分),上川連(三分),鮮竹葉心(三錢),帶心連翹(三錢),京玄參(三錢),天竺黃(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兩),牛黃清心丸(一粒,另研細末化服)

白話文:

犀角粉末 (0.3 克)

牡丹皮粉末 (1.5 克)

帶心麥冬 (3 克)

鮮石菖蒲 (0.5 克)

鮮生地黃 (3 克)

赤芍 (1.5 克)

上川連 (0.3 克)

鮮竹葉心 (3 克)

帶心連翹 (3 克)

玄參 (3 克)

天竺黃 (2 克)

蘆根 (去節,15 克)

牛黃清心丸 (1 粒,研磨成細末服用)

葉左,初病喉痧,治愈之後,因復感停滯,釀成濕溫。身熱有汗不解,臨晚畏寒,入夜熱勢較盛,天明即覺輕減,已有三候。口乾不多飲,小溲短赤,逾時有粉汁之形。苔薄黃,脈濡數。素有失紅,陰虛體質,疊進清溫化濕之劑,其熱非特不減,反加膚腫足腫,臍腹飽滿,面浮咳嗽。細推病情。

白話文:

葉左最初患了喉嚨痛,治癒後,由於再次受涼停滯,演變成濕熱症。身體發熱出汗不退,傍晚怕冷,入夜發熱加重,天亮時症狀減輕,已經持續了三天。口乾但不怎麼喝水,小便短赤,過一段時間會出現粉色沉澱物。舌苔薄黃,脈搏濡數。他原本就有缺血、陰虛體質,於是疊加服用清熱化濕的藥物,但發熱不僅沒減輕,反而出現皮膚腫脹、腳腫、肚臍和小腹脹滿、臉色浮腫、咳嗽的症狀。仔細分析病情。

太陽經邪未解,膀胱腑濕不化,久則濕困大陰,健運無權。濕為陰邪,易於化水,水濕氾濫,則為膚腫足腫;中陽不運,濁陰凝聚,則為臍腹飽滿;水濕逆肺,則為咳嗽面浮;格陽於外,則身熱不退也。恙勢已入險境,豈可泛視。今擬五苓加味,溫開太陽而化水濕,勿可拘執陰虛體質,而畏投溫劑,致一誤而再誤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邪氣尚未解除,膀胱的水濕不能化開,久了就會導致水濕困住大腸,陽氣運作不暢。水濕是一種陰邪之氣,容易轉化為水液,而水濕泛濫就會出現皮膚浮腫和足部水腫;中陽之氣不運轉,濁陰之氣凝結,就會導致臍部和腹部脹滿;水濕逆流至肺部,就會引起咳嗽和麪部浮腫;水濕阻滯陽氣運行於體外,就會導致持續發燒。病情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豈能輕視。現在打算使用五苓散加味,溫通太陽經氣,化解水濕,不要因為患者陰虛體質而擔心服用溫熱劑,導致一再誤診誤治。

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川桂枝(八分),連皮苓(四錢),炒白朮(三錢),豬苓(三錢),仙半夏(三錢),大腹皮(二錢),砂仁(八分),光杏仁(三錢),澤瀉(一錢),姜皮(八分),陳皮(一錢),冬瓜子皮(各三錢)

白話文:

川芎(8 克)、帶皮茯苓(40 克)、炒白朮(30 克)、豬苓(30 克)、半夏(30 克)、大腹皮(20 克)、砂仁(8 克)、光杏仁(30 克)、澤瀉(10 克)、生薑皮(8 克)、陳皮(10 克)、冬瓜子仁(每種 30 克)

二診,兩進五苓,症勢未見動靜。夫太陽為寒水之經,本陰標陽;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陰為水火之臟,本熱標寒。太陽之陽不行,少陰之陰亦傷,少火不能生土,中央乾健無權,水濕日積,氾濫橫溢,濁陰凝聚,陰盛格陽,肺失治節,水道不行,險象環生,殊可慮也。脈象寸部濡數,關尺遲弱,真陽埋沒,陰霾滿布,若加氣喘,則難為力矣。

白話文:

第二次診療,連續注射了五苓散,病情沒有明顯變化。太陽經屬於寒水之經,陰實標陽;太陽經與少陰經為表裡關係,少陰經為水火之臟,陽虛標寒。太陽經的陽氣不運行,少陰經的陰氣也受傷,少陽之火不能生化脾胃,中焦運化無力,水濕日積月累,氾濫橫流,渾濁的陰邪凝聚,陰盛阻隔陽氣,肺氣失控,水液代謝不暢,出現了危險的徵象,令人憂慮。脈象尺部濡數,關尺部遲弱,說明真陽埋沒,陰邪充斥。如果再加上氣喘,那就難以救治了。

再擬五苓合真武湯,震動腎陽,溫化水濕,千鈞一髮,惟此一舉,狂見如斯,明者何如!?

白話文:

現在開立五苓合真武湯,以振奮腎臟陽氣,溫化水濕。情勢危急,只有這麼一次機會,病勢如此嚴重,明白的人應該怎麼做呢?

擬五苓合真武湯:

  • 茯苓
  • 豬苓
  • 澤瀉
  • 白朮
  • 桂枝
  • 附子

功效:

  • 振奮腎陽
  • 溫化水濕
  • 緊急救護

警示:

現在情勢危急,必須果斷採取行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明白的人應該立即行動,不要猶豫。

熟附塊(一錢),川桂枝(八分),陳皮(一錢),大砂仁(八分),連皮苓(四錢),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川椒目(十四粒),炒白朮(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水炙桑皮(一錢五分),淡姜皮(八分)

白話文:

熟附子(5克),川桂枝(4克),陳皮(5克),大砂仁(4克),連皮苓(20克),豬苓(10克),大腹皮(10克),川椒目(7粒),炒白朮(15克),澤瀉(7.5克),水炙桑皮(7.5克),淡姜皮(4克)

三診,連服五苓真武以來,膚腫跗腫腹滿,已見輕減,小溲稍多,真陽有震動之漸,水濕有下行之勢,臨晚形寒身熱,至天明得汗而退,樞機有斡旋之意,均屬佳象。口乾渴喜熱飲,痰多咳嗽,穀食衰微,白苔化而轉淡。夫太陰為濕久困,乾健無權,肺失肅化。脈象關尺遲弱略起,雖逾險嶺,夫涉坦途。仍守前法,努力前進。

白話文:

連續服用了五苓散和真武湯三天後,患者皮膚腫脹、腳部浮腫、腹部脹滿的情況已經明顯減輕,小便量也略有增加。真陽開始振奮,水濕開始往下走。傍晚,患者感到身體發冷,到了天亮時出汗後症狀緩解。這些都是好徵兆,表示身體的樞機機能正在調整。

現在,患者口乾舌燥,喜歡喝熱飲,痰多咳嗽,食慾不振,舌苔變白轉淡。這是因為太陰脾胃長期受濕困擾,乾健之氣虛弱,肺臟失去了宣降之能。

脈搏的關部和尺部仍然遲緩虛弱,但已經略有起色。雖然病情已經度過了危險期,但仍要繼續努力。接下來,繼續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案,堅持治療。

桂枝(六分),白朮(三錢),熟附塊(一錢),軟柴胡(七分),大腹皮(二錢),茯苓(四錢),澤瀉(一錢五分),大砂仁(八分),仙半夏(二錢),水炙桑皮(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生薑(二片),紅棗(四枚),炒穀芽苡仁(各,三錢)

白話文:

桂枝:6分

白朮:3錢

熟附子:1錢

柴胡:7分

大腹皮:2錢

茯苓:4錢

澤瀉:1錢5分

大砂仁:8分

半夏:2錢

桑皮:1錢5分

炙草:5分

生薑:2片

紅棗:4枚

炒穀芽、苡仁:各3錢

四診,溫少陰,開太陽,運中陽,逐水濕,又服二劑,腫退,腹滿漸消,臨晚寒熱亦輕,惟痰多咳嗽,納穀衰少,小溲不清,苔薄膩微黃,脈象緩滑。此脾不健運,胃不流通,濕痰積之於肺,肺失肅化之權。再仿前意,制小其劑。

白話文:

四種診察方式(望、聞、問、切)後,得知是少陰虛寒,因此先溫補少陰,再疏通太陽經絡,運行中陽之氣,祛除水濕。服用了兩劑藥後,腫脹消退,腹脹逐漸緩解,傍晚時分的寒熱症狀也減輕了。不過,痰液較多,伴有咳嗽,進食量減少,小便混濁不清,舌苔薄而膩,呈淡黃色,脈象緩慢而滑利。這是脾氣運化無力,胃氣運行不暢,濕痰積聚在肺部,導致肺部失卻肅清宣降的功能。按照之前的思路,再調整藥方,劑量略減。

吉林參鬚(八分),連皮苓(四錢),炒白朮(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陳皮(一錢),熟附塊(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軟柴胡(八分),福澤瀉(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大砂仁(八分),仙半夏(二錢)

白話文:

吉林人蔘鬚(1.6克)

連翹(6克)

炒白朮(2.5克)

杏仁(5克)

冬瓜子皮(各5克)

陳皮(1.5克)

熟地黃(1.6克)

炒穀麥芽(各5克)

柴胡(1.6克)

澤瀉(2.5克)

甘草(0.8克)

砂仁(1.6克)

半夏(3克)

五診,腫滿已消,寒熱亦退,惟納穀衰少,口有甜味,痰多咳嗽,小溲不清,脈象濡滑。余濕留戀中焦,脾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布為痰,此痰多而咳嗽也。今當調理脾胃以化余濕,節其飲食而慎起居。

白話文:

經過望、聞、問、切四診後,發現腫脹已經消退,寒熱症狀也退了,但食量變少,口中感覺有甜味,痰多咳嗽,小便不清澈,脈象濕潤滑動。這是因為體內餘濕滯留在中焦(脾胃處),導致脾胃運化失調,津液無法分佈而形成痰,所以才會痰多咳嗽。現在需要調理脾胃來化解餘濕,並且節制飲食和注意起居。

炒白朮(五錢),陳廣皮(一錢),清水豆卷(四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連皮苓(四錢),仙半夏(二錢),省頭草(一錢五分),大砂仁(七分),光杏仁(三錢),川貝(二錢),通草(八分),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二錢)

白話文:

炒白朮(25 克),陳廣皮(5 克),清水豆卷(20 克),炒穀芽苡仁(各 15 克),冬瓜子皮(各 15 克),連皮茯苓(20 克),仙半夏(10 克),省頭草(7.5 克),大砂仁(3.5 克),光杏仁(15 克),川貝(10 克),通草(4 克),清炙枇杷葉(去毛、包,10 克)

哈右,濕溫匝月,身壯熱,汗多畏寒,胸悶嘔吐,納食不進,煩躁懊憹,少腹脹痛拒按,溺時管痛,小便不利,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舌苔白膩,脈象左弦遲而緊,右沉細無力,據述病起於經行之後,閱前所服之方,梔豉、二陳、瀉心、八珍、金鈴子散等劑。

白話文:

哈右,濕熱挾溫已超過一個月,身體強壯,發燒,多汗卻又畏寒,胸悶噁心嘔吐,無法進食,煩躁不安,小腹脹痛,拒絕按壓,小便時尿道疼痛,小便不暢,口乾脣裂,口渴喜歡喝熱飲,舌苔白膩,脈搏左邊弦而緩慢且緊,右邊沉細無力,據說病情始於經期過後,回顧之前服用的藥方,包括梔豉、二陳、瀉心、八珍、金鈴子散等。

推其病情,其邪始在太陰陽明,苦寒疊進,邪遂陷入少陰厥陰,清陽窒塞,蓄瘀積於下焦,膀胱宣化失司,煩躁似陽,實陰躁也,陰盛於下,格陽於上,若再投苦降,則邪愈陷愈深矣。今擬吳茱萸湯加味,溫經逐濕,理氣祛瘀,冀其轉機為幸。

白話文:

從他的病情來看,病邪最初在脾胃,用苦寒藥堆積起來,病邪就深入腎臟和肝膽,清陽被堵塞,瘀血積在下腹部,膀胱排泄功能失調,看起來焦躁像陽氣旺盛,實際是陰氣亢盛引起的焦躁,陰氣在下方盛旺,阻隔陽氣在上方,如果再給他吃苦寒瀉下的藥,那麼病邪將會越來越深入。現在我考慮用吳茱萸湯加減,溫暖經絡排出濕氣,疏通氣血去除瘀血,希望他能好轉。

淡吳萸(六分),熟附片(八分),赤苓(三錢),連殼蔻仁(八分),焦楂炭(三錢),姜半夏(二錢),砂仁(八分),陳皮(八分),延胡索(一錢),五靈脂(一錢五分),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澤瀉(一錢),生薑(二片)

白話文:

淡吳茱萸(0.6克)

熟附子(0.8克)

赤茯苓(3克)

連殼草蔻仁(0.8克)

焦山楂(3克)

姜半夏(2克)

砂仁(0.8克)

陳皮(0.8克)

延胡索(1克)

五靈脂(1.5克)

兩頭尖(用酒浸泡包起來,1.5克)

澤瀉(1克)

生薑(2片)

二診,兩進吳茱萸湯,嘔吐煩躁,均已輕減,少腹脹痛亦鬆,反加大便溏泄,有七八次之多,寒滯有下行之機,中陽有來復之漸,佳象也。身熱依然,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苔膩稍化,脈仍弦遲,勿可因口乾唇燥,即改弦易轍,雖有身熱,可毋庸慮,但使衛陽能入於陰,則身熱自除矣。仍守原法,更進一籌。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已經進服兩劑吳茱萸湯了,嘔吐和煩躁的症狀都已經減輕,小腹脹痛也緩解了,但大便卻變得很稀,一天有七八次,寒氣有下降的趨勢,中陽有恢復的跡象,這是好現象。但是身熱的症狀仍然存在,口乾舌燥,喜歡喝熱飲,舌苔的膩苔稍有化解,脈象仍然是弦脈和遲脈。不要因為口乾舌燥的症狀,就隨意改變治療方法。雖然還有身熱的症狀,但也無需擔憂,只要衛陽能夠進入陰分,身熱自然就能消除。仍然堅持原本的治療方案,再進一步加強。

原方去生薑、連殼蔻仁,加炮薑炭(六分)、炒白朮(一錢)。

三診,嘔吐溏泄已止,少腹脹痛亦減大半。惟小溲不利,溺時管痛,唇燥口乾不多飲。脈象寸關濡滑,尺部澀遲,是蓄瘀蘊濕,留戀下焦,膀胱氣化無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浸潤於上,症雖轉機,還當謹慎。今制小其劑,加入通關滋腎之品,使蓄瘀蘊濕,從下竅而出。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察後,嘔吐、腹瀉的情況已經停止,腹部脹痛也減輕了大半。但小便仍然不利,排尿時尿道疼痛,嘴脣乾裂,口乾但不想喝太多水。脈象上,寸關脈濡滑,尺脈澀遲,這表示瘀血和濕氣仍殘留在體內,滯留在下焦,膀胱的氣化功能受阻,脾臟無法為胃輸送津液,導致津液上逆。雖然病情已經出現轉機,但還需要謹慎對待。現在縮小藥方劑量,加入通利關竅、滋養腎臟的藥材,讓瘀血和濕氣從下竅排出。

吳萸(四分),仙半夏(二錢),熟附片(八分),赤苓(三錢),陳皮(一錢),炒白朮(二錢),炮薑炭(四分),清炙草(四分),砂仁(八分),琥珀屑(沖,六分),通天草(五錢),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烏藥(0.5克),半夏(2克),熟附片(1克),茯苓(3克),陳皮(1克),炒白朮(2克),炮薑炭(0.5克),炙甘草(0.5克),砂仁(1克),琥珀屑(研成粉末,0.7克),通天草(5克),滋腎通關丸(包煎,3克)

四診,諸恙十減七八,小溲亦利,惟納穀衰少,神疲肢倦,唇乾口乾不多飲,苔轉淡黃,脈現濡緩,是脾胃兩傷,運化失常。今擬醒脾和胃,而宣余濕,隔一日服一劑,仿經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過之,傷其正也之意。

白話文:

運用四診法,各種疾病可以減輕七八分,小便也通暢,只是進食減少,精神疲憊,四肢倦怠,嘴脣乾燥,口乾卻不怎麼飲水,舌苔轉為淡黃,脈象細軟無力,這是脾胃兩傷、運化功能失常的表現。現在計劃通過醒脾和胃,以及宣化餘濕的方法治療,隔一天服一劑藥物,效仿經書中所說的:「有大毒的藥物可以治病十分之六,小毒的藥物可以治病十分之八。」但不要過量使用,以免損傷正氣。

炒白朮(二錢),雲苓(三錢),清炙草(五分),陳皮(一錢),仙半夏(二錢),大砂仁(八分),焦穀芽(五錢),省頭草(五錢),絳通草(八分),通天草(五錢),生薑(二片),紅棗(四枚)

白話文:

炒白朮(10公克),雲苓(15公克),炙過的甘草(2.5公克),陳皮(5公克),仙半夏(10公克),大砂仁(4公克),炒焦過的穀芽(25公克),艾草(25公克),絳通草(4公克),通天草(25公克),生薑(2片),紅棗(4顆)

鄭左,濕溫十八天,初起身熱,繼則不熱,兩顴紅赤,小溲自遺,時時欲寐,舌灰薄膩,口乾不欲飲,脈沉細無神。此邪陷少陰,腎陽堙沒,龍雷之火,飛越於上,戴陽症也,殊為可慮!急擬溫經扶正而潛浮陽,未識能得挽救否。

白話文:

鄭左患有濕溫病十八天,最初起身發熱,後來不再發熱,兩顴發紅,小便失禁,經常想睡覺,舌苔灰色薄膩,口乾不願意喝水,脈象沉細無力。這是病邪侵犯少陰,腎陽虧虛,龍雷之火上升到戴陽的症狀,非常令人擔憂!需要緊急採取溫經扶正、潛降陽氣的治療方法,不知道是否能挽救他的生命。

潞黨參(五錢),龍骨(三錢),煨益智(一錢五分),炙遠志(一錢),熟附塊(三錢),牡蠣(三錢),清炙草(五分),炒於術(一錢五分),鹿角霜(五錢)

白話文:

潞黨參(30公克),龍骨(18公克),煨益智仁(9公克),炙遠志(6公克),熟地黃(18公克),牡蠣(18公克),清炙甘草(3公克),炒白朮(9公克),鹿角霜(30公克)

復診,加炙黃耆、大砂仁。

周左,濕溫月餘,身熱汗多,神識昏糊,譫語鄭聲,唇燥口乾不欲飲,穀食不進,舌苔干膩,脈象沉細。此濕邪久困太陰,陷入少陰,濕為陰邪,最易傷陽,衛陽失於外護則汗多,浮陽越於軀殼則身熱,神不守舍則神糊,與熱入心包者,有霄壤之別。動則微喘,腎氣不納也。

白話文:

周某,患濕溫一個多月,發熱出汗較多,精神恍惚,胡言亂語,嘴脣乾裂口乾而不願喝水,也不想吃東西,舌苔乾燥油膩,脈象沉細。這是因為濕邪長期鬱結在太陰(脾胃),侵犯到少陰(腎)。濕邪是一種陰寒的邪氣,最容易傷害陽氣。衛陽不能外護,就會出汗多。浮陽運行於體表,就會發熱。神志不能安定,就會精神恍惚。這與熱邪侵入心包的情況有很大不同。稍微活動就會有輕微喘息,這是因為腎氣不能收納。

十餘日未更衣,此陰結也。脈證參合,正氣渙散,陰陽脫離即在目前矣。急擬參附回陽,龍牡潛陽,苟能陽回神定,庶可望轉危為安之幸。

白話文:

十幾天沒有更換過衣服,這是陽氣被陰邪阻滯的緣故。脈象和證狀綜合來看,正氣已經渙散,陰陽二氣即將完全脫離。現在要緊急使用參附回陽,龍牡潛陽的方法,如果能夠使陽氣恢復,神志安定,或許能期待轉危為安。

別直參(二錢),熟附塊(二錢),左牡蠣(三錢),大砂仁(八分),仙半夏(二錢),炙遠志(一錢),花龍骨(三錢),朱茯神(三錢),炒棗仁(三錢),北秫米(包,三錢),浮小麥(四錢)

白話文:

  • 別直參:2 錢

  • 熟附塊:2 錢

  • 左牡蠣:3 錢

  • 大砂仁:8 分

  • 仙半夏:2 錢

  • 炙遠志:1 錢

  • 花龍骨:3 錢

  • 朱茯神:3 錢

  • 炒棗仁:3 錢

  • 北秫米(包裝):3 錢

  • 浮小麥:4 錢

二診,兩進參附回陽,龍牡潛陽,汗收神清,陽氣有內返之佳境。口乾,渴喜熱飲,納穀衰少,精神困頓,十餘日未更衣,腹內微脹,並不拒按,苔干膩,脈沉細。陽不運行,陰氣凝結,腸垢不得下達,猶嚴寒之時,水冰而地坼也,險嶺雖逾,未入坦途。再擬扶正助陽,溫通腑氣。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中,病患服用兩劑參附回陽湯後,陽氣浮動的情況有所改善,並開始出汗,神智清醒,陽氣有內返的良好跡象。不過,病患仍然口乾舌燥、喜愛熱飲,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十多天沒有更換衣服,腹部略微脹大,但按壓時無不適感,舌苔乾燥且膩,脈象沉細。這表示病患的陽氣依然無法正常運行,陰氣凝結,腸中的廢物無法下達,就像嚴寒時水會結冰、大地會龜裂一樣。雖然病情有改善,但距離痊癒還有一段路要走。因此,需要繼續扶正助陽、溫通腑氣的治療。

別直參(一錢五分),熟附塊(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炒棗仁(三錢),仙半夏(三錢),陳廣皮(一錢),大麻仁(研,四錢),郁李仁(研,三錢),焦穀芽(四錢),半硫丸(包,二錢)

白話文:

  • 別直參:1.5 克

  • 熟附塊:1.5 克

  • 朱茯神:3 克

  • 炙遠志:1 克

  • 炒棗仁:3 克

  • 仙半夏:3 克

  • 陳廣皮:1 克

  • 大麻仁粉:4 克

  • 郁李仁粉:3 克

  • 焦穀芽:4 克

  • 半硫丸(包裹):2 克

外用蜜煎導法。

三診,服兩劑後,腑氣已通,余恙如故。原方去半硫丸、郁李仁、大麻仁,加米炒於術。

朱孩,濕溫已延月餘。身熱不退,腹痛便泄,大腹膨脹,面浮體腫,舌苔灰黃,脈象濡數,紋色青紫,已逾氣關。某專科投以銀翹、芩、連、滑石、通草、楂、曲、雞金、苓、術等,意謂疳積成矣。惟按脈論證,此三陽之邪,已傳入三陰。在太陰則大腹脹痛,在少陰則泄瀉體腫,在厥陰則腹痛肢冷。

白話文:

朱小朋友,濕熱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身體持續發熱,腹痛腹瀉,肚子很大,臉和身體都浮腫,舌苔灰黃,脈搏又濡又快,脈紋顏色青紫色,已經超過了氣的關卡。某專科醫生開了銀翹、黃芩、黃連、滑石、通草、山楂、麥芽、雞內金、茯苓、白術等藥物,認為是疳積病已經形成了。但是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看,這應該是三陽之邪,已經傳入了三陰。在太陰經則表現為大腹脹痛,在少陰經則表現為腹瀉和身體浮腫,在厥陰經則表現為腹痛和四肢寒冷。

衛陽不入於陰則發熱,水濕氾濫橫溢,則遍體浮腫。小孩稚陽,病情若此,猶小舟之重載,覆沉可慮!今擬真武、理中、小柴胡複方圖治,冀挽回於什一。

白話文:

當衛陽能量無法進入陰分時,就會發熱;而水濕過多氾濫橫流,則會導致全身浮腫。孩童衛陽能量本就薄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好像小船承載過重的貨物,隨時都有翻覆沉沒的危險!現在擬定使用真武湯、理中湯、小柴胡湯等方劑複合治療,希望能挽回一成把握。

熟附片(八分),炒乾姜(五分),炒白朮(一錢五分),連皮苓(三錢),陳皮(一錢),炒潞黨(一錢),軟柴胡(五分),清炙草(五分),川椒目(十粒),砂仁(八分),大腹皮(二錢),六神麯(三錢)

白話文:

熟附子片(八克),炒乾薑(五克),炒白術(一十五克),連皮茯苓(三十克),陳皮(十克),炒潞黨參(十克),軟柴胡(五克),清炙甘草(五克),川椒目(十粒),小砂仁(八克),大腹皮(二十克),六神曲(三十克)

二診,服理中、真武、小柴胡複方以來,腹脹滿肢體腫均見輕減,泄瀉亦止,佳兆也。惟身熱晚作,乳食少進,口乾欲飲。指紋色青紫已回氣關之內,脈仍濡數無力,是陰盛格陽,真寒假熱,切勿因身熱而即改弦易轍也。仍守原法,努力前進。

白話文:

第二次診療後,服用了理中湯、真武湯、小柴胡湯等複方,腹部脹滿、四肢浮腫的症狀都明顯減輕,腹瀉也停止了,這是好兆頭。但是患者仍有發熱的症狀,晚間發作,且乳食攝取量減少,口乾想喝水。舌苔顏色從青紫色退到正常的區域,脈象仍然濡潤、數快而無力,這表示陰盛格陽,真正的病症是寒症假象為熱症,切勿因為發熱的症狀而改變治療方針。繼續遵循原來的治療方法,堅持治療。

原方加:嫩白薇(一錢)。

三診,腫脹十減七八,身熱亦覺漸退,惟神疲形瘦,穀食少進,水濕已化,正虛困頓,脾胃陽衰,鼓舞無權也。仍守原方出入。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療,腫脹已消退了七八成,身體發熱也漸漸消退,但仍然感到精神疲勞、形體消瘦,食慾不振,水分濕氣已經化解,但正氣虛弱疲倦,脾胃陽氣衰弱,無法鼓勵身體機能。繼續遵循原來的方藥加減調理。

原方去柴胡,加焦穀芽(三錢)、佩蘭梗(一錢五分)。

按:此症疑似之處,最難辨別。認定三陰見象,投以溫藥,故能無慮也。否則再進寒涼,必致邪陷陽越,而不起矣。

白話文:

譯文:

注意:這種疾病的疑難點,是最難分辨的。認為是三陰經的症狀,使用溫暖的藥物,就能消災免難。否則繼續使用寒冷的藥物,必定會導致邪氣深入陽經,以至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