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主客辨疑 (2)

1. 傷寒論

傷寒專祖仲景。凡讀仲景書。須將傷寒與中寒。分為兩門。始易以通曉。為因年久殘缺。補遺註釋者。又多失次錯誤。幸歷代考正者漸明。逮陶節庵六書吳綬蘊要二書刊行。而傷寒之理始著。余於至理。未暇詳辨。先將傷寒中寒。逐一辨明。庶不使陰陽二證混亂。夫傷寒治之。

白話文:

在傷寒的專門治療方面,仲景是祖師。凡是閱讀仲景書的人,必須將傷寒和中寒分成兩類,這樣才能容易通曉。由於年久失傳,在補充和註釋方面,也有很多錯漏。幸虧歷代有考證者漸漸弄清了,到了陶節庵的《六書》和吳綬的《蘊要》二書刊行,傷寒的道理才開始顯著起來。我對於至理,沒有時間詳細辨別,先將傷寒中寒逐一辨析清楚,免得陰陽兩證混亂。傷寒,必須先治。

得其綱領不難也。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先以陽證言之。夫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先皮毛。次肌肉。又次筋骨腸胃。此其漸入之勢然也。若夫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便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之證。寒鬱皮毛。是為表證。

白話文:

抓住中醫的綱領並不難。如果追求過多的分歧,就會支離破碎。先從陽證來說。說到傷寒,寒邪從外侵入內部而傷害了人體。寒邪侵入人體有淺深次第。從表及裡,先傷皮毛,其次是肌肉,再其次是筋骨腸胃。這是寒邪逐漸深入的勢態。至於風寒初入,必定先侵襲太陽經的寒水,於是就會出現惡風惡寒、頭痛脊痛的症狀。寒邪鬱結於皮毛,這就是表證。

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發之。得汗為解。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散邪。汗止為解。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何。表裡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謂皮膚之下也。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

白話文:

如果在其他經絡,就不會有這些證狀。脈浮緊無汗,是傷寒,用麻黃發汗來治療,出汗了就是解除了。脈浮緩有汗,是傷風,用桂枝散去邪氣,汗止了就解除了。如果沒有頭痛怕冷的症狀,脈又不浮,這是表證已除,病邪在中。中是哪裡?就是表裡之間,是陽明和少陽的分界線。脈不浮不沉,在肌肉之間,就是皮膚的下面。但有兩種情況:如果脈搏微洪而長,

即陽明脈也。外證鼻乾不眠。用葛根湯以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脅痛耳聾。寒熱往來而口苦。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若有一毫惡寒尚在表。雖入中還當兼散邪。過此為邪入里。為實熱。脈不浮不沉。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若脈沉實有力。

白話文:

這是陽明脈的症狀。外證是鼻子乾燥、失眠。可以用葛根湯來解肌。脈搏弦而數,這是少陽脈的症狀。其症狀是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口苦。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如果還有一點惡寒在表,雖然入中還當兼散邪。過了這個階段就為邪入裏,為實熱。脈不浮不沉,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若脈沉實有力。

外證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大便通而熱愈矣。以陰證言之。若初起。便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兼之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此為陰證。不從陽經傳入熱證治例。

白話文:

外表的證狀不是怕冷怕風,反而怕熱,說胡話,非常口渴,六七天不大便。這說明熱已經進入體內,腸胃乾燥而實熱。症狀輕的,用大柴胡湯治療。症狀重的,用三承氣湯治療,大便通暢後,熱病就會好。從陰證來說,如果剛開始發病,就怕冷,手腳冰冷,或者戰慄畏縮,但卻不口渴,伴有腹痛、嘔吐、泄瀉,或者口吐涎沫,臉色像刀刮過一樣,不發熱,脈搏沉遲無力。這種情況就是陰證,不能按照熱證的治療方法來治療。

更當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以溫之。由此觀之。可見傷寒者。由皮毛而後入臟腑。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證。其人必素有火者。中寒者。直入臟俯。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證。其人必無火者。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門判然明白。何至混雜於中而使後人疑誤耶。

白話文:

更應該看外在症狀如何。輕者用理中湯治療。重者用姜附湯、四逆湯溫暖身體。由此可知,傷寒的病邪由皮毛而後進入臟腑。一開始雖然畏寒發熱,但最後還是成為熱證。這樣的人必定素有火氣。而中寒的人,病邪直接進入臟腑,始終畏寒,而沒有發熱等症狀。這樣的人必定沒有火氣。一派是發散汗邪、攻裡熱,一派是溫暖中焦、散解寒氣,兩者分明,怎麼會混雜在一起,使後人產生誤解呢?

寒傷榮。風傷衛。衛陽也。風亦陽也。陽從陽之類。故風能傷衛。血陰也。寒亦陰也。陰從陰之類。故寒能傷榮。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寒宜甘發。桂枝辛而熱者。故能發散衛中之風邪。麻黃甘而熱者。故能發散血中之寒邪。又桂枝麻黃。氣味俱輕。陽中之陽。故能入太陽經。

白話文:

寒氣會損傷榮氣。風氣會損傷衛氣。衛氣是陽氣。風氣也是陽氣。陽氣會與陽氣同類相合。所以風氣能損傷衛氣。血是陰氣。寒氣也是陰氣。陰氣會與陰氣同類相合。所以寒氣能損傷榮氣。辛味和甘味能發散陽氣,所以風氣宜用辛味來發散,寒氣宜用甘味來發散。桂枝辛辣而溫熱,所以能發散衛氣中的風邪。麻黃甘甜而溫熱,所以能發散血中的寒邪。而且桂枝和麻黃的氣味都很輕,是陽氣中的陽氣,所以能進入太陽經。

散皮膚間之風寒也。此二方者乃治冬月正傷寒之的方。霜降後至春分前。此時太陽寒水用事。房勞辛苦之人其太陽寒水之氣。乘虛而客入於太陽經。同氣相求。故易以傷也。仲景特以殺氣最重。故詳言之。其餘時月則無傷寒。則二方不可用也。今人醫牌上多書治四時傷寒。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白話文:

散發皮膚之間的風寒。這兩種方劑是治療冬季正傷寒的有效方劑。從霜降後到春分前,這個時期是太陽寒水當令的季節。房事勞累辛苦的人,其太陽寒水的氣,乘虛而侵入太陽經。同氣相求,所以容易受到傷害。仲景特別以殺氣最重(太陽寒水)這個情況,詳細說明,其他的時間月份就沒有傷寒,因此這兩種方劑不能使用。現在的醫生,很多在醫牌上寫著治療四季傷寒,名稱不正確,言論就不會通順了。

活人言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不可便與升麻葛根湯。恐太陽流入陽明。是太陽邪氣引入陽明。不能解也。未至少陽者。不可便與柴胡湯。如有惡寒證。本方加麻黃。惡風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用白虎湯

白話文:

活著的人說頭痛好像要裂開一樣。可以使用連須蔥白湯,但不能馬上用升麻葛根湯,因為擔心太陽經的邪氣會流入陽明經。這是太陽經的邪氣導入陽明經,無法解除。如果沒有進入少陽經,就不能馬上使用柴胡湯。如果有惡寒的症狀,就可以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麻黃;惡風的話就加入桂枝。如果是陽明經本身病變,不惡寒但有汗並且口渴,就應該用白虎湯。

太陽經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表之裡也。行身之前。少陽經半表半裡也。行乎兩脅之旁。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而為里。

白話文:

太陽經是表經中最表層的。循行於人體的後背。陽明經是表經中較裡的。循行於人體的腹診。少陽經半表半里。循行於兩脅的旁邊。過此之後,少陰、太陰、厥陰皆入於臟中而成為裏經。

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俱全。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

白話文:

總體而言,傷寒邪熱傳送到內部結實。必須根據熱氣的淺深來用藥。當今的醫生不分清應該急著瀉下,還是應該少用藥,適當調和胃氣。一律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瀉下。因此枉死的病人就多了。我認為傷寒的邪氣傳入體內,情況並非唯一。治療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病情有三焦俱傷的,則痞滿、燥實、堅硬的症狀都有。應該用大承氣湯。厚朴苦溫,可以消除痞滿。枳實苦寒,可以緩解滿腹。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堅。

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實厚朴。恐傷上焦元氣。調胃之名。由此立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

白話文:

大黃由於具有苦寒的藥性,可以瀉去實熱,使疾病得以治癒。當病邪位於中焦時,就會產生乾燥、實熱、堅硬三種證狀,此時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調胃承氣湯中,甘草具有調和中焦的作用,芒硝可以潤燥,大黃可以瀉實。之所以不用枳實和厚朴,是擔心它們會損傷上焦的元氣。由此定下了「調胃」的湯名。當病邪在傷及上焦時,就會出現痞滿和實熱的症狀。此時,使用小承氣湯,枳實和厚朴可以去除痞滿,大黃可以瀉實。不使用芒硝,是為了不損傷下焦的真陰,以免「伐其根本」。

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尤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芒硝。方得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云。盪滌傷寒熱積。

白話文:

如果使用大柴胡湯,表示表證還沒有去除,而裡證又很急迫,不得已必須使用瀉藥時,只能用這個方劑來通調表裡症狀,並且緩慢地進行治療。特別是對於年老體弱或血氣兩虛的人,也應該使用這個方劑。所以醫書上說:「瀉藥中哪一個比較急迫?」芒硝最急迫,大承氣湯次之,小承氣湯再次之,柴胡湯又再次之。大柴胡湯加上芒硝,才能起到瀉藥的作用,這主要是針對病情較輕的患者而設。仲景說:「清除傷寒熱積。」

皆用湯藥。切不宜用丸藥。不可不知。如欲用此三方。須以手按病人。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方敢下手。然其至妙處。尤須辨舌之燥滑若何。此金鏡錄三十六舌。不可不細玩也。

白話文:

總之都是用湯藥,切忌用丸藥。這一點不可不知。至於如何使用這三個方劑,必須以手按病人,自胸部到腹部,如果有硬塊,手不可接近硬塊,纔敢用藥。然而,其至妙之處,尤須辨別舌苔的乾滑如何。金鏡錄記載了三十六種舌象,不可不細細玩味。

初病無熱。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滿。或嘔吐腹滿痛下利。脈細無力。此自陰證受寒。即真陰證。非從陽經傳來。便宜溫之。不宜少緩。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治宜四逆湯。腹滿腹痛。皆是陰症。只有微甚不同。治難一概。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

白話文:

  • 初期階段沒有發熱。但四肢都感覺冰涼。或胸腹脹滿。或嘔吐伴隨腹脹疼痛以及腹瀉。脈搏又細又弱。這是因為陰證受寒所致。也就是真正的陰證。不是從陽經傳來的。應該用溫陽的藥物調理。千萬不要延誤治療。經書上說:發燒且畏寒的是發病於陽經。沒有發燒但畏寒的是發病於陰經。治療上應該使用四逆湯。腹滿、腹痛都是陰症。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治療無法一概而論。腹痛不排便,可用桂枝芍藥湯。

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宜溫中。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使陰退而陽復也。

白話文:

腹痛特別嚴重,使用桂枝大黃湯。

如果已經腹瀉,同時也有腹痛。小便清澈、顏色發白,應溫補脾胃。

可以考慮使用理中湯或四逆湯,而使用哪種湯劑要依據病情輕重而定。

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五積散,病情重的可以使用四逆湯。

如果摸不到脈象,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因為它可以使陰氣退卻,陽氣復甦。

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脈沉細而急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陰毒甘草湯。臍中蔥熨。氣海關元著艾。可灸二三百壯。乃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以復陽氣。若俱不效。死證也。

白話文:

陰毒導致的疾病。手腳指甲都青紫。脈搏沉細而急促的,用四逆湯。脈搏沒有的,用通脈四逆湯和陰毒甘草湯。用蔥汁熨臍中,在氣海穴和關元穴灸二百到三百壯,然後用溫和補氣的藥物,通調內外氣機,以恢復陽氣。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見效,就是不治之症。

以上皆真陰證。人皆知之。至於反常。則不易曉。有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飲冷脈大。誤為陽證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藥。若已曾服過涼藥。脈必鼓指而有力。脈又難憑矣。若一應茶湯。

白話文:

以上都是真陰症,這是人們都知道的,至於反常的症候。就不容易瞭解了。有發燒臉紅、煩躁不安、揭開被子、喝冷水、脈搏大等,誤認為陽症而服用寒涼藥,致死者很多。必須根據脈象下藥,不論浮沉、大小,只要按起來無力,按到筋骨,完全無力者,必定有伏陰,不能用寒涼藥。如果已曾經服過寒涼藥,脈搏必定會鼓動有力,脈象就難以憑藉了。如果服用茶湯。

及寒熱藥俱吐者。此陰盛格陽。急用白通湯。加人尿膽汁。以通拒格之寒。所以仲景傷寒論中。傳經與直中並論者。正謂有陽證似陰。陰證似陽。所宜詳辨。但年久散亂。後人誤相補集。致使不明。如太陽證頭痛發熱。當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少陰證脈沉。

白話文:

如果同時有寒證和熱證的症狀,這就屬於陰盛格陽。這種情況應該急用白通湯,加入人尿和膽汁,以疏通和排除阻滯的寒邪。所以,在《傷寒論》中,仲景把傳經和直中的兩種證型並列討論,正是因為有的陽證類似陰證,有的陰證類似陽證,需要仔細辨別。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後人誤將兩者混淆,造成混亂。比如太陽證,頭痛發熱,脈象應當是浮脈,但反而沉脈,這就類似少陰證了。因此,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又如少陰證,脈象沉遲,

應無熱。而反發熱者。又似太陽矣。須用乾薑附子甘草湯。如陰證四肢厥逆。而陽證亦有厥逆者。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又如陰證下利。而陽證又有漏底者。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若此之類。疑似難明。幸陶節庵六書。已明分矣。予又有說焉。若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

白話文:

應該是沒有發熱,但卻反而發熱的狀況,那跟太陽症類似,需要用乾薑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如果陰證的四肢厥逆,陽證也有厥逆的狀況,這四逆湯跟四逆散的治療方式就不一樣。又如同陰證有下利的情形,而陽證也有漏底的情況,這理中湯跟黃龍湯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像這些情形,讓人疑惑,難以理解,幸好陶節庵的六書,已經將它們說明清楚了,我有另外的說法。如果只讀《傷寒論》,而不讀東垣的書。

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讀丹溪書。而不讀薛氏書。則真陰真陽不明。而殺人亦多矣。東垣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外感者間而有之。此一間字當作五百年間出之間。甚言其無外感也。東垣脾胃論。與夫內傷外感辨。

白話文:

如果只讀東垣的書而不讀丹溪的書,那就不明白陰虛的道理,這樣就會害死很多人。如果只讀丹溪的書而不讀薛氏的書,那就不明白真陰真陽的道理,這樣也會害死很多人。東垣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世界上患有內傷的人很多,由於外感而生病的人很少。這個「間」字應該理解為五百年間纔出現一次,由此可見外感疾病是十分罕見的。東垣的脾胃論和內傷外感辨,就是這個道理。

深明飢飽勞逸發熱等證。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少加發散。以補中益氣湯一方為主。加減出入。如內傷兼傷寒者。以本方加麻黃。兼傷風者。本方加桂枝。兼傷暑者。本方加黃連。兼傷濕者。本方加羌活

白話文:

必須充分地瞭解飢餓和飽食、勞累和休息、發燒等證狀。這些都屬於內傷的範疇,仔細辨別與傷寒類似。切忌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因為內傷較多,外感病較少,只須溫補,不必採用發散的方法。如果外感病較多而內傷較少,則在溫補的基礎上酌情加入發散的藥物。以補中益氣湯方為主,加減用藥。例如內傷兼有傷寒的,在本方中加入麻黃;兼有傷風的,在本方中加入桂枝;兼有傷暑的,在本方中加入黃連;兼有傷濕的,在本方中加入羌活。

實萬世無窮之利。東垣特發明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世間真陰虛而發熱者十之六七。亦與傷寒無異。反不及論何哉。今之人一見發熱。則曰傷寒。須用發散。發散而斃。則曰傷寒之書法已窮。奈何。豈知丹溪發明之外。尚有不盡之旨乎。予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煩躁。

白話文:

這的確是萬世無窮的利益。東垣特別發明瞭陽虛發熱這一門派。然而世間真正陰虛而發熱的人佔了十分之六七。也與傷寒沒有區別。反而不予以討論,這是為什麼呢?現在的人一見到發熱。就說傷寒。必須用發散的藥物治療。發散之後死去。就說傷寒的醫書上的方法都用完了。怎麼辦呢?哪裡知道丹溪發明的之外,還有沒有窮盡的旨意呢?我曾經在陰虛發熱的人身上,看見他們大熱面紅口渴煩躁。

與六味地黃大劑。一服即愈。如見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欲飲而反吐。即以六味湯中。加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飲。下咽即愈。予嘗以此活人多矣。敢以私秘乎。因制補天要論一卷。以補前人之不迨。所望於高明者。再加裁奪。幸甚幸甚。且舉傷寒口渴一證言之。

白話文:

再和六味地黃喝一大劑藥即可痊癒。但如果出現下半身畏寒、腳冰冷,上半身非常口渴而且乾燥,或者想喝水卻又吐出來的情形,就再在六味湯中加入肉桂、五味。病情嚴重的,再加入附子、冷飲,喝下去之後就會痊癒。我曾用這個方法救活很多人了,難道還敢有什麼私藏嗎?因此我才編寫了《補天要論》一卷,為前人未盡之處作補完。希望有高明的人再加以刪改,幸甚幸甚。現在舉口渴、傷寒的一個例子來證明。

邪熱入於胃腑。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干。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多與。並無治法。縱有治者。徒知以芩連知柏麥冬五味天花粉。甚則石膏知母以止渴。此皆有形之水。以沃無形之火。安能滋腎中之真陰乎。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其渴立愈。

白話文:

邪熱進入胃腸,消耗津液,所以口渴。擔心胃液乾涸,需要緊急瀉下,以保存津液。其次是,只說想喝水的人,不能不給他喝,但不能給他喝太多。並沒有治癒的方法。即使有治療方法的醫生,也只知道用芩、連、知、柏、麥冬、五味、天花粉。嚴重時用石膏、知母來止渴。這些都是有形的液體,用來澆灌無形之火。怎麼能滋養腎中的真陰呢?如果服用六味地黃丸大劑量,口渴立即可癒。

何至傳至少陰。而成燥實堅之證乎。既成燥實堅之證。仲景不得已而以承氣湯下之。此權宜之伯術。然諄諄有虛人老弱人之禁。故以大柴胡代之。陶氏以六乙順氣湯代之。豈以二湯為平易乎。代之而愈。所喪亦多矣。況不愈者十之八九哉。當時若多用六味地黃飲子大劑服之。

白話文:

為什麼會演變到少陰證,而變成燥實堅證呢?既然已經變成燥實堅證,仲景不得已用承氣湯來攻下。這是權宜之計。然而仲景再三叮囑說,虛人老弱之人禁用。所以用大柴胡湯來代替它。陶氏用六乙順氣湯來代替它。難道是認為這兩種湯藥比較平和嗎?用它們來代替承氣湯而治癒的病人,所喪失的也很多了。何況不治癒的又有十分之八九呢。當時如果多用六味地黃飲子,大劑量服用。

取效雖緩。其益無窮。況陰虛發熱者。小便必少。大便必實。其上證口渴煩躁。與傷寒無異。彼之承氣者。不過因亢則害。下之以承真陰之氣也。予今直探其真陰之源而補之。如亢旱而甘霖一施。土木皆濡。頃刻為清涼世界矣。何不可哉。況腎水既虛矣。復經一下之後。萬無可生之理。

白話文:

雖然治療效果緩慢,但益處無窮。況且凡是陰虛發熱的人,小便一定少,大便一定實。其上證口渴煩躁,與傷寒沒有區別。那些使用承氣湯的人,不過是因過度燥熱而造成危害,用承氣湯是為了承接、保護真陰之氣。我現在直接探求其真陰的根源而予以治療。如同久旱逢甘霖,土壤、草木潤澤,頃刻間變成了清涼的世界。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況且腎水已經虛弱,再經過承氣湯治療後,根本無法生長。

慎之慎之。吾為此懼。故於補天要論中詳言之。

陶節庵亦悟此理。有云自氣而至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生地黃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子。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是皆三焦胞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陶以血為陰。故有此論。惜乎其不識真陰真陽之至理也。

白話文:

陶節庵也領悟到這個道理,他說:「從氣中產生的血,血中又產生的氣,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從血中產生的氣,氣中又產生的血,用生地黃黃連湯來治療。這兩種藥方都不引起大便,這就是承氣湯的對偶藥方,與三黃石膏湯亦屬相關的藥方。這些都是治療三焦胞絡虛火的藥方。病情危急時只能用這個藥方來降血中的陰火。」陶節庵把血當作陰,所以有這種論述。可惜他不明白真正的陰和真正的陽的道理。

合而言之。真知其為陽虛也。則用補中益氣湯。真知其為陽虛直中也。則用附子理中湯。真知其為陰虛也。則用六味腎氣湯。真知其為陰虛無火也。則用八味腎氣湯。其間有似陰似陽之假證也。則用寒因熱用之法從之。不可少誤。惟以補正為主。不可攻邪。正氣得力。自然推出寒邪。

白話文:

綜上所述,如果明確知道是陽虛,則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如果明確知道是陽虛直中,則用附子理中湯調理;如果明確知道是陰虛,則用六味腎氣湯調理;如果明確知道是陰虛無火,則用八味腎氣湯調理。其間有似是陰虛似是陽虛的假象,則用寒因熱用的方法來處理,不可稍有差錯。治療時,以扶助正氣為主,不可攻伐邪氣。正氣得到了增強,自然能夠將寒邪排出體外。

汗出而愈。攻之一字。仁人之所惡也。百戰百勝。戰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曰善戰者服上刑。

白話文:

出汗後就好了。攻伐是仁者所不喜歡的。多次戰爭多次勝利,是戰爭中擅長的人。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是擅長戰爭中最好的。所以說,善於作戰的人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