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諸血病 (8)

回本書目錄

諸血病 (8)

1. 大便血

脈候,關脈芤,大便去血數斗者,以膈輸傷也(按:《病源·血痢候》曰: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宜服生地黃並生竹皮湯,灸膈腧。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脈經》)

白話文:

在脈搏上,關脈洪數,大便去血數鬥者,是由於膈輸被損傷(按語:《病源·血痢候》說:診脈,關脈洪數,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宜服生地黃並生竹皮湯,灸膈俞穴。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穴。嚴重者,宜服龍骨丸,必能痊癒。(《脈經》)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男子盛大,其脈陰陽微,趺陽亦微,獨少陰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設言淋者,當小便不利。趺陽脈弦,必腸痔下血。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同上)

白話文:

尺脈澀,容易引起下血,出汗量大。(《素問》又說:尺脈澀,脈滑,稱為多汗)。男子身體壯大,脈象陰陽微弱,趺陽脈也微弱,只有少陰脈浮而大,一定會便血而失精。假設說淋病,應是小便不利。趺陽脈弦,一定有大腸痔瘡下血。尺中脈芤,下血;微芤,小便出血。(同前)

脈來浮弱,按之帶芤者,下血也。(《濟生續方》)

林氏曰:初起之脈,或沉數有力,或弦數不清,久則芤數無力,或沉澀而弱,或結陰脾虛之脈,非芤澀則虛搏。(《瘍醫大全》)

白話文:

林氏說:患邪病的初期脈象,可能表現為沉數有力,或弦數不清;時間長了,脈象就會變成芤數無力,或沉澀而弱,或者出現結陰脾虛的脈象,不是芤澀,就是虛搏。

源候諸說,大便下血候: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血,鮮而腹痛。冷氣在內,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病源論》)

白話文:

各種關於便血的病因,大便出血症狀: 這是由於五臟內傷造成的,臟腑功能既受傷,風寒之邪容易入侵,熱氣在體內,同樣會大便出血,鮮紅且伴隨腹痛。寒氣在體內,也會大便出血,其顏色像小豆汁,排出時疼痛但不特別劇烈。先有便意後有出血的,血來自遠處; 先出血後有便意的,血來自近處。遠近是指病竈在上焦或下焦。

夫腸風下血者,由臟腑勞損,氣血不調,大腸中久積風冷,中焦有虛熱,冷熱相攻,毒氣留滯,傳於下部,致生斯疾也。皆由坐臥當於風濕,醉後房勞,恣食豬雞果實羊面,酒食之毒滯於臟腑,臟腑停留毒氣,日久不能宣通,風冷熱毒搏於大腸,大腸既虛,時時下血,故名腸風也。(《聖惠》)

白話文:

腸風便血是因為肝臟腎臟勞累受損,氣血不調,大腸中長久以來積蓄風寒,中焦有熱氣,冷熱交替攻擊,毒氣滯留,傳播到下部所引起的疾病。這都是因為居住、坐臥於風濕之地,喝醉酒後房事過度,放縱地吃豬、雞、水果、羊臉,酒精和食物的毒氣滯留在肝臟腎臟之中,肝臟腎臟長期積蓄毒氣,時間一久無法宣通,風寒熱毒交集於大腸,大腸已經虛弱,時常便血,所以叫做腸風。

大腸既虛下血,故面色痿黃,四肢消瘦,或綿連年月,諸醫不瘥,故曰積年腸風下血也。(同上)

人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厚則腸實而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者必服冷藥而愈,服之過當,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醫說》引《醫余》)

白話文:

為什麼會有人患有腸風下血的症狀呢?每個人生下來腸子都有脂肪包裹著,脂肪厚則腸子充實而安穩。腸子本無血,但如果風邪或熱邪消耗掉脂肪,腸子就會變薄,以致血液滲入。腸風下血的患者一開始服用寒涼藥物後會好轉,但服用的時間一長,腸子會變得更加虛寒,脂肪更難生長,以致血液再次滲出到腸道中。凡是熱性的血呈鮮紅色,寒性的血呈青黑色,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血的顏色來判斷病症的寒熱,並且使用適當的藥物。

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血者也。若得革脈,卻宜服溫補藥。蟲痔宜熏,《千金》用蝟皮、艾者佳。(《本事》)

白話文:

如果大便時血的顏色鮮紅,是由於腸道有風。大便時血的顏色暗紅,是由於臟腑中有毒。肛門射出鮮血,如血線一般,是由於蟲痔引起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下部虛弱,陽氣不升,血隨陽氣而下降。仲景說:脈搏弦而大,弦脈主減,大脈主緩,減主寒,緩主虛,寒虛相搏,稱為「革」。婦女會出現半產漏下,男子會出現亡血失精。這都是下部虛弱而導致便血的。出現革脈時,應服用溫補藥。蟲痔宜燻蒸,以蝟皮、艾草為佳。

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凝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故曰便血。(《三因》)

白話文:

病患大便時會出血,有時是鮮紅色、有時是暗紅色、有時是黑色、有時在便前、有時在便後,或與腹瀉物一起排出。這是由於內外因素傷害身體,血液凝結停留在胃中,隨著氣血向下流通,也屬於妄行出血的範疇,所以稱為便血。(《三因》)

森立夫曰:愚參諸方論,大率下血有二:曰腸風,曰臟毒。腸風之證,起於胃感風寒,飲食起居,皆有忤犯,致中焦氣滯不宣,血從大腸中出,其色鮮而如注,或久而不止者,是其候也。又臟毒之證,因腸胃有飲食毒,或酖酒人久而積毒,致熱氣鬱滯,血得熱而流入大腸,故下如黑色,或穢汙成塊作片者,是其候也。

白話文:

森立夫說:我參考了各方的論述,大體上來說,便血有兩種:一種是腸風,一種是臟毒。腸風的證狀,起因於胃部感受風寒,飲食起居,都受到侵犯,導致中焦氣機滯而不宣,血液從大腸中流出,其顏色鮮紅而如注,或久而不愈者,便是這種證狀。又臟毒的證狀,是由於腸胃中有飲食毒,或因飲酒過度而積蓄毒素,導致熱氣鬱滯,血液受到熱氣而流入大腸,所以便血呈黑色,或穢汙成塊狀或片狀者,便是這種證狀。

又有脾濕毒,令氣血凝滯,滲入腸間而下者,必面目深黃,小便不利,胸膈膨脹,不進飲食,又下血瘀黑,見蠱注痢門。(《萬安》引《可用方》)

白話文:

還有脾臟濕熱有毒,使氣血凝滯,滲入腸道而下注的,必定是面容深黃,小便不利,胸口和橫膈膜脹滿,進食不進,又下血瘀黑,看到有蠱注痢疾的症狀。

若風入腸胃者,其脈浮,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停積於大腸者,其脈沉滯,血在糞後,又名遠血。臟寒者,其脈沉微,下血無痛。積熱者,其脈洪數,純下鮮血,甚則兼痛。傷濕者,脈沉而遲,下血如豆汁。又有因氣鬱結,酒色過度,並過食炙膾,因毒生蟲,亦能令人下血。又當以五臟所傷,辨其證治。(《大成》)

白話文:

如果風邪侵襲腸胃,脈象浮動,便血必定在糞便之前,叫做「近血」。停積在大腸的,脈象沉滯,便血在糞便之後,叫做「遠血」。臟器受寒,脈象沉細而微弱,便血沒有疼痛。積熱的,脈象洪大而數,純粹是鮮血,嚴重的還會同時疼痛。濕邪傷著的,脈象沉而遲緩,便血像豆汁。還有因為氣鬱結,飲酒過度,吃太多烤肉和生魚,因此中毒生蟲,也能令人便血。還應該根據五臟受傷的情況,辨別診治。

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如是者謂之榮血也。陰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其臟感內外之邪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阻,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著留之邪,擘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

白話文:

血在人體內,有陰血和陽血之分。陽血順著氣血運行,在脈中流動,調和五臟,使六腑得以正常運作,這種血稱為榮血。陰血則貯存在絡脈中,專門守衛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如果臟腑受到內外邪氣的侵襲,那麼循經的陽血就會流到受傷的地方,被邪氣阻滯,導致漏出經脈之外。而居於絡脈的陰血,則會因邪氣的停留而破裂而出,最終都滲入腸胃而導致泄瀉。

世俗每見下血,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則可謂之腸風。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用力過度,傷其陰絡之血者,亦謂之腸風可乎。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

白話文:

一般人每當見到腸出血,就稱之為腸風,卻不知風只是六種外邪中的一種。有時候風邪會從腸胃經脈進入,或者肝經風木之邪內侵腸胃,這纔算是腸風。但如果沒有外邪入侵,而腸胃受到火熱兩種外邪,或寒燥濕怫鬱其氣,以及飲食、用力過度,損傷了陰絡之血,也可以稱之為腸風嗎?許學士說,如果下血的顏色鮮紅,那就是腸風。

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脈痔也。然腸風挾濕者,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不必盡鮮,正當以久暫為別耳,然要之皆俗名也。世醫編書者,或以瀉血為腸風,或分瀉血與腸風臟毒為二門,皆非也。(《準繩》)

白話文:

血色混濁且顏色深暗的,是臟腑中有毒素的緣故。肛門內噴射出像血線一樣的便是脈痔。但是,腸風挾濕便的膿血,也像豆汁一樣,以及紫黑色瘀血出現,不一定全是鮮紅的,應該以發病的先後為分別,所有的這些在民間都叫它們「腸風」。世俗的醫生在編書的時候,或者以瀉血為腸風,或者把瀉血與腸風臟毒分為二種門診,都是不正確的。

大便下血,多由腸胃之火,然未必盡由於火也。故於火證之外,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氣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無火者多因虛滑,故治血者但當知虛實之要。(《景岳》)

白話文:

大便出血,大多是腸胃的火熱所致,但也不一定完全是火造成的。因此,除了火熱的證狀之外,還有脾胃陽虛而無法統攝血液的,有氣虛下陷而血也跟著下陷的,有病久滑洩而導致血液流動的,有風邪侵襲陰分而引起的便血的。大都是火熱的證狀,多是由於血熱引起,沒有火熱的證狀,多是由於虛滑引起的,所以治療便血的人,只要知道虛實的關鍵就好。(《景嶽》)

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同上)

白話文:

血液不止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疾病時間太久而導致,或者是因為年齡衰老而導致,又或者是因為氣虛而導致,再不然就是因為錯誤使用攻擊性的藥物,導致氣陷而導致。凡是讓血液開始流動,大多都是因為火,以及火邪衰退後,但血液仍然無法停止,這不是虛就是滑。

證治諸說,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者與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風邪既丟,然後隨其冷熱而對治之。或曰血遇熱則行,止血多用涼藥,如地榆散柏皮湯黃連阿膠丸酒蒸黃連丸輩,施之熱證,固當然爾。其或陽虛陰走,正氣不得歸元,則用木香理中湯附子理中湯震靈丹黑錫丹輩,如之何而廢之。要之芎歸湯一劑,又調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是以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真料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直指》)

白話文:

《證治諸說》說,治療大腸下血的治療方法大要,首先要解散腸胃中的風寒之邪。如果是熱證,就服用敗毒散;如果是寒證,服用不換金正氣散。風邪消除後,再根據熱證或寒證進行治療。有說法是,血遇熱則流動,所以治療止血多用涼藥,比如地榆散、柏皮湯、黃連阿膠丸、酒蒸黃連丸等,用於熱證,當然是適當的。但是,如果陽虛陰走,正氣不能歸於元氣,則用木香理中湯、附子理中湯、震靈丹、黑錫丹等,怎麼能廢棄不用呢?總之,芎歸湯一劑,又是調血的良藥,熱證加茯苓、槐花,寒證加茯苓、木香,這是從根本上論治。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所以大腸下血,大抵以健脾胃的藥物奏效,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配合枳殼散、小烏沉湯等,胃氣一恢復,血自循經絡流動。

夫臟毒下血,可用調胃承氣湯當歸瀉訖,次用芍藥柏皮丸(按:用芍、歸、柏、連)、黃連解毒湯。(《治病百法》)

白話文:

若是內臟有毒素導致下血,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加上當歸,瀉完後再服用芍藥柏皮丸(芍藥、當歸、柏、連翹)和黃連解毒湯。

風濕則祛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停滯則疏滌之,氣則調之,有毒者解利之。下血之證,非只一端,大概血得熱而行,遇黑而止,用藥當審之。(《大成》)

白話文:

風濕引起的病症,就要用祛風濕的藥物治療。寒冷引起的病症,就要用溫暖的藥物治療。發熱的病症,就要用清熱的藥物治療。停滯不暢的病症,就要用疏通的藥物治療。氣機不調的病症,就要用調氣的藥物治療。有毒的病症,就要用解毒的藥物治療。

血證的病症,不僅限於一種情況,總體而言,血受熱而流動,遇到寒涼而停止,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必須仔細辨別。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屬虛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也。(《丹溪》)(按:《金匱翼》以此說為該諸血證者。)

白話文:

血便病,治療方法不可以只用寒涼藥物,一定要在寒涼藥物中加辛味藥物為佐劑。長久不癒的,後期的調養應該用溫補的藥劑,一定還要兼用升舉的藥物,藥物中加入用酒浸泡炒涼的藥材,像是酒煮黃連丸之類的藥物,這是因為寒症是由於熱性病變產生的,所以用熱性的藥物治療。有熱性的血便,用四物湯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用來消除大腸的濕熱。屬於虛證的血便,應當溫散治療,用四物湯加炮乾薑、升麻。凡是治療血便的藥物,不可以單獨使用,也不可以只用一種藥物。 (《丹溪》)(按:《金匱翼》認為這個論述涵蓋了所有的血便病症。)

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證狀,先清其表,後攻其里,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宜後方四物合解毒湯調治。(《綱目》引玄)

白話文:

大便出血,稱為腸風,切勿馬上使用止血收斂的藥物,應該先找出病因和症狀。首先要清熱解毒,然後再攻治腸風,才能讓出血自行停止。如果脈搏洪大,宜使用四物合解毒湯治療。(《綱目》引玄)

瀉血當別其色,色鮮為熱,色瘀為寒。熱血,連蒲散(方闕)。寒血,理物湯。血色鮮紅者,多因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大瀉不止者,四物湯加黃連、槐花。瀉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氣入客腸胃,故下瘀血,理中湯

白話文:

瀉血時應區分血色,鮮紅色的血屬熱,暗紅色或帶黑紫色的血屬寒。熱血,連蒲散(方子遺失)。寒血,理物湯。血色鮮紅的,多半是因為體內蘊藏了熱毒,毒氣進入腸胃,或因為喝酒過量,以及吃油炸食物,導致血液進入大腸,因此瀉出鮮血,應服用連蒲散,吞服黃連阿膠丸和香連丸,或服用只有黃連成分的湯藥。大出血不止的人,服用四物湯加黃連和槐花。瀉出暗紅色或帶黑紫色的血是寒的,血跟著氣流走,寒氣侵入腸胃,因此瀉出瘀血,服用理中湯。

不效,宜黑神散(據《類方》,即《和劑》婦人用方),米飲調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膠艾湯加米煎,吞震靈丹。顛撲內損,惡血入腸胃,下出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有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風濕入腸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並宜胃風湯、膠艾湯

白話文: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見效,則應該使用黑神散(根據《類方》,就是《和劑》中的婦女專用方),用米湯調服,其中最好是含有附子的。或者可以用膠艾湯加入米,煎煮之後服用,再吞服震靈丹。如果因為跌打損傷引起內臟損傷,導致惡血進入腸胃,排泄物呈現濁而如瘀血的狀況,則應該使用黑神散,再加入老黃茄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若是風氣進入腸胃,純粹排出清澈的血,或者風濕進入腸胃,排出豆汁狀的物質,或者排出瘀血,則都應該使用胃風湯或膠艾湯。

瀉血或淡或濁,或鮮或瘀,亦宜胃風湯,吞駐車丸。或獨瀉血,或與糞俱出,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經,故爾作痛,卻無裡急後重及纏墜等患,不可因痛而認為血痢。婦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從後分出者,當調其經。瀉血過多,手足厥冷而眩暈者,當審其寒熱施治,不可因眩暈而便用附子熱藥。

白話文:

瀉血(出血)或淡或濁,或鮮紅或瘀血,也應服用胃風湯,吞駐車丸。如果是單純瀉血,或與糞便一起排出,則應辨別其顏色和致病原因,再進行治療。如果有腹痛,那是因為血液不循經絡運行,因此會腹痛,但沒有裡急後重或纏墜等症狀,不能因為腹痛而誤認為是血痢。婦女因為月經不通,血液不循正常途徑流出,從後分出者,應調經治療。瀉血過多,手腳冰涼而頭暈的,應根據寒熱症狀來治療,不能因為頭暈就用附子等熱性藥物。

寒血猶可,熱血為害不少。(《要訣》)

大抵此證所致之由不同,當究其所因治之。如元氣有餘,形黑氣盛,先糞而後紫血者,更兼脈實有力,此屬有餘,法當涼血止血藥,應自效。至若形體瘦弱,面色痿黃,先鮮血而後糞者,更兼脈虛無力,此屬不足,豈可反用涼藥止之,致傷脾胃,此證若不溫中健脾,升舉中氣,其血不得歸原,故藥難效,遠其根本也。(《外科正宗》)

白話文:

一般來說,這種疾病是由於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應找出其原因並進行治療。

例如,元氣旺盛,面黑氣盛,先是大便黑色,然後是紫色的血液,加上脈搏有力,這是屬於多餘的,應使用涼血止血藥,應能有效。

如果身體瘦弱,面色萎黃,先有鮮血,然後是大便,加上脈搏虛弱無力,這是屬於不足的,怎麼可以用涼藥來止血,反而傷了脾胃。

如果這個病症不溫中健脾,升舉中氣,血液就不能歸原,所以藥物很難有效,這是治標不治本啊。

凡下血證,脈數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熱,是為有火,宜用清魂散荊芥、當歸水煎)加黃芩、丹皮、生地之屬。若脈細無力,唇淡口和,喜熱畏寒,或四肢厥冷,是為有寒,宜用溫藥止之,理中加歸、芍主之。若便久不止,氣血大虛,宜用歸脾、十全輩統血歸經。血本屬陰,生於陽氣,治者宜滋其化源。(《心悟》)

白話文:

凡是患有便血癥狀的病人,脈搏數而有力,嘴脣乾裂,口內乾燥,喜歡冷涼而厭惡溫熱,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應該使用清魂散(荊芥、當歸水煎)加上黃芩、丹皮、生地等藥物治療。如果脈搏細弱無力,嘴脣淡白,口不乾燥,喜歡溫熱而厭惡寒冷,或者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止血,如理中湯加歸芍為主藥。如果便血長時間止不住,氣血大虛,應該使用歸脾湯、十全大補湯等藥物來統攝血液,使之歸經。血本屬陰,但它是由陽氣而生的,治療時應該滋補其化生的源頭。

初則宜於升陽清熱,次則清補相兼,和血解毒。結陰則當升清利濁,兼溫補其血可也。(《瘍醫大全》引林氏)

方書論血從下流為順,易治。若大下數升,形肉枯槁,此為陰脫也。正所謂微則易治,甚則難痊。若先吐血,後變為下血,則又吉矣。(《司命》)

白話文:

醫書上說,血從下部流出是順暢的,容易治療。如果大量的血從下部流出,身體形體枯槁,這是陰液脫失的緣故。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微則易治,甚則難痊。」如果先是吐血,後來變成下血,那麼又吉祥了。(出自《司命》)

蟲痔、痔血勿誤認,腸風之與蟲痔,特介乎毫芒之間。腸風之血,自腸中來。蟲痔之血,肛門邊旁別一小竅,射出如血線是也。迨夫肛門既脫,腐血浸淫子其間,則俱化為蟲,蠹蝕腸口,滴血淋漓,自此即不能約而收之矣。善調理者,尤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輩為之化蟲。(《直指》)

白話文:

蟲痔和痔瘡不要認錯,腸風和蟲痔之間,只有一點點的區別。腸風的出血,是從腸道中流出來的。蟲痔的出血,是在肛門旁邊還有一個小孔,そこから血像血線一樣射出來。等到肛門脫落,腐敗的血液浸在裡面,就都變成蟲,腐蝕腸口,血流不止,從此就無法收縮了。善於調理的人,尤其應該用蕪荑、艾葉、苦楝根之類的東西來殺蟲。(《直指》)

近世患痔者多,而痔中出血者亦不少,多有誤認腸風臟毒,而補瀉盡屬妄投。及余細審脈證,方知此血實從痔瘡中出,痔愈則血不治而自止。(《瘍醫大全》引林氏)

白話文:

近年患有痔瘡的人數很多,而痔瘡中出血的人也不少,很多人誤認為是腸風和臟毒引起的,而補益和瀉下的治療方法都是錯誤的。等我詳細地審察脈象和症狀後,才知道這些血確實是從痔瘡中流出來的,痔瘡好了,血也就會自然停止。(《瘍醫大全》引林氏)

清涼諸方,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氣急,此是勞熱所致方。

生地黃(八兩),蒲黃(一升),地骨皮(五兩),黃芩,芍藥,生竹茹(各三兩)

白話文:

生地黃(四百公克),蒲黃(二百五十毫升),地骨皮(二百五十公克),黃芩、芍藥、生竹茹(各一百五十公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千金》)

治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無恆,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黃柏,黃連,地榆銼,生乾地黃犀角屑(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黃芩、黃柏、黃連、地榆末、生乾地黃、犀角末(以上各一兩重)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小,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聖惠》)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用具搗碎、篩選成藥粉,每次服用三錢(約 9 克),加入一碗水,放進半個雞蛋大小的青色竹茹,煎到剩下六分之一的量,去掉渣子,在每次飲食前溫熱服用。(出自《聖惠》)

治腸風瀉血如痢,腹中㽲痛,面色痿黃,黃連飲方。

黃連(去須一兩),乾薑(炮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三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枚劈,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聖濟》)

白話文:

將柴胡、丹皮、車前子這三味藥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生薑兩片、劈開的棗一枚,一起煎煮,煎到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時候,過濾掉藥渣,趁微溫的時候服用。(出自《聖濟》)

解毒四物湯,治大便下血,不問糞前糞後。(《壽世》)(按:此係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地榆、槐花、阿膠、側柏葉。)

白話文:

解毒四物湯,用於治療大便下血,不論是大便前還是大便後出血。(《壽世》)(注:此方劑是四物湯和黃連解毒湯的合方,再加入地榆、槐花、阿膠、側柏葉。)

沈王府長史王庭,任國子學正時,病大便下血,勢瀕危殆。一日昏憒中,聞有人云:服藥誤矣,吃小水好。庭信之,飲小水一碗,頓蘇,逐日飲之,病勢漸退。(《菽園雜記》)

白話文:

沈王府的參謀長官王庭,在擔任國子監的教官時,得了便血的病,病情危急。有一天他昏沉的時候,聽到有人說:“吃錯藥了,喝小便就好了。”王庭相信了,喝了一碗小便,頓時清醒過來,以後每天都喝,病情漸漸好轉。(《菽園雜記》)

驅風諸方,治腸風下血。

荊芥穗,地黃(各二兩),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食後,日三夜一。(《中藏經》)

治腸風臟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葉(爛杵焙),荊芥穗,枳殼(去穰細切麩炒黃)

上修事了方秤,等分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本事》)《濟生》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不止,於本方加生地黃、當歸、川芎、甘草、生薑、烏梅,水煎。

白話文:

上藥製好、研成細末,用清米湯調和二錢,空腹在吃飯前服用。(《本事》)《濟生》加減四物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不止,在原方中加入生地黃、當歸、川芎、甘草、生薑、烏梅,一起用水煎煮。

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下血,以胃風湯去桂,加枳殼、荊芥、防風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風邪入侵腸胃,導致純淨的血液下行,或因濕毒導致便血,此時應使用胃風湯,並去除桂枝,加入枳殼、荊芥、防風等藥材來治療。(出自《原病集》)

瀉血諸方,治腸風,枳實丸方。

枳實(麩炒黃),槐莢(麩炒黃),皂莢(豬牙者塗酥炙),大黃(炒令焦黃各一兩)

白話文:

枳實(用麩炒至微黃),槐莢(用麩炒至微黃),皁莢(取豬牙皁莢塗上一層豬油後烘烤),大黃(用文火炒至焦黃,每種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臘茶下,空心食前服。(《聖濟》)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用麵糊和成丸藥,每個藥丸的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荊芥臘茶送服,在空腹時飯前服用。(《聖濟總錄》)

大黃檳榔丸,治便血久不可止,臍腹疼痛,裡急後重,諸藥無效者。

大黃(半兩),細墨(半兩),大檳榔(二個),蕎麵(一錢)

上為細末,醋和丸,分為三丸,用灰火內燒令紫色,醋內磨開,臨臥都作一服,早晨取下惡物為效。(《醫林方》)

白話文:

  1. 將藥材研磨為細末。

  2. 用醋和藥粉製成三丸藥丸。

  3. 用灰火將藥丸燒成紫色。

  4. 將藥丸研磨成粉末,加入醋中。

  5. 睡前服用一服藥,早上取出藥渣便是療效。

治便血,用黃連四兩,朴硝二兩,同炒,地上出火毒,研為細末。用酒調服。(《經驗良方》)

董龍山公夫人,年三十五而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諸醫診治者,三年不效。予診之,左脈沉澀,右脈漏出關外,診不應病。予竊謂血既久下,且當益其氣而升提之,以探其證。乃用補中益氣湯加阿膠、地榆、側柏葉,服八劑,血不下者半月,彼自喜病愈矣。偶因勞而血復下,因索前藥。

白話文:

董龍山公的夫人,三十二歲時得了便血的病,每天大便兩三次,肚子不痛,很多醫生診治了三年,都沒有效果。我診脈時,發現她的左脈沉澀,右脈滑出關外,診脈的結果與病情不符。我暗自想,便血已經很久了,應該先提升她的元氣,再升提止血,才能探究出病因。於是我用了補中益氣湯,再加上阿膠、地榆、側柏葉,她服用了八劑藥,半個月都沒有便血了,她自己很高興,以為病好了。後來因為勞累,便血又復發了,所以又來找我要之前的藥方。

予語龍山公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積於經隧。前藥因右脈漏關難憑,故以升提兼補兼澀者,以探虛實耳。今得病情,法當下而除其根也。龍山公曰:三年間便血,雖一日二三下,而月汛之期不爽,每行且五日,如此尚有瘀血停蓄耶?予曰:此予因其日下月至,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經云:不塞不流,不行不止。

白話文:

我對龍山公說:這個人的疾病,必定是瘀血積聚在經脈中。先前開的藥方,因為右側脈象漏關難以判斷,所以用升提兼補兼澀的方法,來探查究竟虛實罷了。現在掌握到了病情,方法應該是直搗黃龍,消除其根源。龍山公說:三年來便血,雖然一天只有二、三次,但月經週期卻很正常,每次來潮都長達五天,這樣的情況還會有瘀血停蓄嗎?我說:我正是因為她來月經那天,才推斷出她體內一定有瘀血停蓄。經典上說:不通暢就不會流動,不運行就不會停止。

今之瘀,實由塞之行也,不可再澀。古人治痢,必先下之,亦此意也。即用桃仁承氣湯,加丹參五靈脂荷葉蒂,水煎,夜服之,五更下黑瘀血半桶,其日血竟不來。復令人索下藥。予曰:姑以理脾藥養之,病根已動,俟五日而再下,未晚也。至期復用下劑,又下黑瘀如前者半。

白話文:

現在治療婦女經痛的方法,實際上是採用疏通的方法,因此不能再讓經血凝結。古代人治療痢疾,一定先用通便的藥物,也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要用攻下的方法。現在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加上丹參、五靈脂、荷葉蒂,一起加水煎服,晚上服用後,五更天的時候,就會將黑色瘀血排出一桶,而當天的血沒有再來了,可是仍然有人希望再次將藥物排出來。我告訴他說:可以先使用理脾的藥物來調養,因為病根已經鬆動了,等待五天後再使用通便的藥物也不晚。到了時間再服用通便劑,又排出跟前面同樣的黑色瘀血。

繼以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調理全愈。(《赤水》)

白話文:

再用補中益氣湯和參苓白朮散調理後完全痊癒。(《赤水》)

治瀉血不止,決效方

巴豆(一枚去皮)

上一味,以雞子開一小竅,納巴豆一枚入雞子殼中,以紙塞定,別以濕紙裹,用火煨熟透,去殼並巴豆,只一味吃盡雞子,其病即止,不得稍生氣,虛人作二服。(《聖濟》)

白話文:

只有一味方,用雞蛋開一個小洞,放入一粒巴豆,用紙塞好,再用濕紙包好,用火煨熟,剝去雞蛋殼和巴豆,只吃雞蛋,即可治病,但不能稍有生氣,虛弱者可服二劑。(《聖濟》)

治腸風臟毒便血等疾。

溫州枳殼(不以多少)

上逐個刮去穰,入去殼巴豆一粒,以線扎兩片合定,銀石器內,米醋煮枳爛為度,洗淨去巴,只以枳銼焙為末,醋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臘茶清吞下,病愈住服。痢疾亦可用,初患則留巴少許亦可。(《增品易簡》)(《澹寮》)

白話文:

將橘子一個一個地颳去橘穰,放入一粒巴豆,用線將兩片橘皮合攏紮好,放在銀石器皿中,加入米醋煮到橘皮腐爛為止,洗淨去除巴豆,只將橘皮焙炒研成細末,用醋糊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用淡茶送服,病癒後仍要繼續服一段時間。痢疾也可以用此方治療,初患痢疾時,可以留一點巴豆在裡面。

世傳經驗方,下血,用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一錢,巴豆霜五分,丸綠豆大,空心酒下,神妙不可言。(《六要》)

白話文:

相傳有個經驗方,針對血便,使用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一錢,巴豆霜五分,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酒送服,效果非常顯著。(《六要》)

止遏諸方,治大腸風,下血不止,腹痛,日漸尪羸,宜服此方。

棕櫚皮(二兩燒灰),艾葉(二兩燒灰),雞子(三枚炒令焦)

上件藥都研如粉,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一錢。(《聖惠》)

治積年腸風下血,肛門腫痛,肌體羸劣,宜服此方。

蛇黃(一枚大者),釅醋(五合)

上以炭火燒蛇黃通赤,即入醋中焠,重迭燒焠,醋盡為度,搗細研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半錢。(同上)

黑聖散,治腸風臟毒痔瘻及諸下血。

當歸,川芎,茯苓,地榆,槐花(焙),敗棕,艾葉(燒存性),百草霜

上件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陳米飲調下。(《直指》)

真人養臟湯,加生槐花,治腸風,冷熱不調下血。(同上)

陳彥質患腸風下血,近三十年,體肥身健,零星去血,旋亦生長,不為害也。舊冬忽然下血數斗,直出如箭,以致肛門脫出三五寸,一晝夜下利二十餘行,苦不可言,面色浮腫,夭然不澤,唇焦口乾,鼻孔黑煤。於是以人參湯調赤石脂末,服之稍安。次以人參白朮、赤石脂、禹餘糧為丸,服之全愈。(《寓意草》)(節錄)

白話文:

陳彥質患有腸風下血的病症,已經接近三十年了。他身體肥胖,體格健壯,偶爾會出現便血的症狀,但是很快就能痊癒,所以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在上個冬天,他突然大出血,鮮血像箭一般噴射而出,導致肛門脫垂了三五寸。一天一夜之內,他腹瀉了二十多次,痛苦不堪,面目浮腫,臉色暗淡,嘴脣乾裂,口乾舌燥,鼻孔裡塞滿了黑煤。於是他服用人蔘湯調和赤石脂末,服用後病情略有緩解。後來他又服用人蔘、白朮、赤石脂、禹餘糧製成的藥丸,服用後完全痊癒。

利氣諸方,腸風方。

香附(一兩制),枳殼(三分),當歸,川芎(各半兩),槐花(炒),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香附(半斤),枳殼(兩錢五分),當歸,川芎(各三錢),槐花(炒),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新水一盞半,薑棗煎,食前服。(《直指》)

法制香附方,治諸下血。

大香附(杵去毛皮,以童子小便浸一日夜,日乾截碎,又用米醋蘸過,焙乾。)

上為末,每二錢,米湯調下。治冷帶,用炒艾葉煎湯調下。(同上)

姜香散,止血有奇功。若腸風臟毒,下血不止者,可服。若是腸臟虛弱,則不可服也,專以涼藥攻之,必至脾虛,血必大下,宜謹之。

白話文:

姜香散,在止血方面有奇特的效果。若是腸道有風毒,造成下血不止的情況,可以服用姜香散。但是若是腸臟虛弱的人,則不可服用姜香散。專門使用清涼的藥物攻治,必定會導致脾虛,而造成更嚴重的下血。所以服用姜香散,必須謹慎小心。

乾薑,香附子,烏梅(各燒灰存性),烏藥

上等分細末,煎烏梅湯調下,不拘時候。(《魏氏》)

沉香湯,失血之後,脾虛人尤宜服。

香附子(去毛三兩),白茯苓(去皮),縮砂仁,甘草(炙銼各一兩半),沉香(二錢不見火)

白話文:

香附子(去除毛三兩),白茯苓(去除表皮),縮砂仁,甘草(烤焦並切碎,各一兩半),沉香(二錢,不能用火烤過)。

上為細末,入鹽湯點服。如煎服,則用薑棗。(同上)

平胃諸方,病必問藥,藥貴當病。煇苦下血十五年,蓋因思慮損心,飲酒過量,百藥俱嘗,或暫止復作,或屢投不驗。近有俾服平胃散,云得於紹興國醫王繼先,主厚朴厚腸也。以十五年之病,欲愈於此淺近之劑,固可笑。然日進一杯,固無反誤,雖未保斷除根本,似有近效。廣求博訪,徒費前勞,道在邇而求諸遠,其斯之謂乎。(《清波別志》)(按:《續醫說》引《清波雜誌》,作或教以服人參平胃散,逐日進一服,至月餘而十五年之病瘳矣。蓋妄意所改,然人參平胃散卻妙,故《觀聚方》取之。)

白話文:

在治療平胃疾病時,醫生一定要根據病人的病情來開藥,開的藥纔是有價值的。有一位名叫煇苦的病人,患有吐血癥已經十五年了。這是因為他思慮過多,損傷了心神,還過量飲酒,導致各種疾病纏身。他試遍了各種藥物,有時候病情暫時得到緩解,但很快又會復發,有的藥物根本就不起作用。最近有人讓他服用平胃散,說是從紹興國醫王繼先那裡得到的,主要用於治療厚朴厚腸。想用這種簡單的藥物來治好十五年的疾病,這實在是可笑。但是,每天服用一杯平胃散,也沒有什麼副作用,雖然不能保證徹底根治,但似乎有近期的療效。廣泛求醫,徒勞無功,明明近在咫尺卻要遠求,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說明:《續醫說》引用《清波雜誌》,作或教以服人參平胃散,逐日進一服,至月餘而十五年之病瘳矣。這顯然是隨意改動的,但人參平胃散卻很妙,所以《觀聚方》採用了它。)

唐生者,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餘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當考)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陰證略例》)

白話文:

唐生者得了疾病,是由於飲用了酪水和吃了一些沒煮熟的食物,導致下痢,大便呈紫黑色,並且次數很多。他的脾胃受寒濕毒侵襲。於是給予六神平胃散半兩,再加入三錢白朮,用藥後,腰臍間的血便停止了,服用一劑便痊癒了。(出自《陰證略例》)

楊氏飲冷酒瀉血,服對金散止(即胃苓散),亦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意也。(《綱目》引《海藏》)

白話文:

楊氏喝了冰酒而瀉血,服用對金散以止血(即胃苓散),亦有理中脘,促進陰陽分化流利,安定血脈之意。(《綱目》引用《海藏》)

腸風下血,平胃散加續斷煎服。又方,加小麥四十九粒,去續斷。(《理傷續斷方》)

白話文:

腸胃中積聚的風氣,導致下血,可以使用平胃散加上續斷煎服。另外還有一個方子,可以在平胃散中加入四十九粒小麥,並去掉續斷。(出自《理傷續斷方》)

溫中補虛諸方,膠姜理中湯,治腹虛便血。

上用理中湯,加黃耆、阿膠、艾、當歸煎,食前服。(《魏氏》)

白話文:

服用理中湯,加入黃耆、阿膠、艾、當歸來煎煮,飯前服用。(魏氏)

陽虛陰乏之人,久年便血不時,面帶黃柏皮色者,理中湯加附子、百草霜,為丸服。(《丹溪》)

理物湯,即理中湯、四物湯並用。(《證治類方》)

艾附湯,治臟寒大便血作。

大附子(二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一兩),川薑(七錢炮洗)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魏氏》)

歸附湯

當歸(半兩去蘆),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同上)

治凡下血虛極,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白朮(各四兩),甘草(一兩),牡蠣,芍藥,阿膠(各三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麥門冬、白朮(各 160 克),甘草(40 克),牡蠣、芍藥、阿膠(各 120 克),大棗(20 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

人參散,治腸風臟毒。運使孫紹遠傳,云有此疾者,常常服之,不至力乏,不至面黃,多服為佳。屢傳與人,皆以為妙。

白話文:

人參散,用於治療腸胃病和其他中毒症狀。孫紹遠將軍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經常服用這種藥,不會感到疲乏,不會面黃,服用越多越好。他曾多次傳給其他人,都被認為非常好。

人參,白茯苓,黃耆(蜜炙),甘草,五味子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大錢,白湯調下,每日四、五服。(《事證方》)(按:此方本於《三因》,治五痔下血,加味四君子湯。今去白朮、白扁豆,加五味子。)

白話文:

上品應磨成粉末,每服二錢,以白開水送服,每天服四、五次。(《驗證方法方》)(註:此藥方根據《三因》,用於治療五痔便血,並加入四君子湯。現在去白朮、白扁豆,加入五味子。)

去血過多,面色萎黃,以十全大補湯去桂主之。(《原病集》)

通府薛允頫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余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一劑而愈。(《內科摘要》)

白話文:

通州知府薛允頫得了便血的病,服用了犀角地黃湯等藥物治療,但他的便血反而更加嚴重,身體消瘦,發熱而食慾不振,常常覺得肚子裡急,有大便解不出來的感覺。這種情況是脾氣下陷引起的,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炮製過的生薑一同治療,一劑藥服下去,他的病就痊癒了。(出自《內科摘要》)

一人素善飲酒,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萎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壽世》)

白話文:

有一個人一向好喝酒,喝酒後經常便血,有時在糞便之前,有時在糞便之後。他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面色萎黃。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所以用益氣湯加上吳茱萸、黃連。

斷紅丸,治臟腑陽虛,久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白話文:

斷紅丸,可用來治療臟腑陽虛,長久後引起腸道風熱而發生的痔瘡疾病,大便出血且無法止血,或是有大量的出血,使臉色蠟黃,日漸消瘦。

側柏葉(微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燎去毛醋煮),附子(炮去皮臍),黃耆(去蘆),阿膠(銼蛤粉炒成珠子),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白礬(枯半兩)

白話文:

側柏葉(微炒至黃色),川續斷(以酒浸泡),鹿茸(用火燎去毛,再以醋煮),附子(炮製,去除外皮和肚臍),黃耆(去掉蘆),阿膠(與蛤粉一起炒成珠子狀),當歸(去掉蘆,以酒浸泡,各一兩),白礬(研磨成粉,半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濟生》)

如老年陽氣虛虧,脫血不能存,走失大腸,宜鹿茸丸

鹿茸(七兩),熟地黃(十兩),附子(四十個),牛膝(二十兩),山藥(四斤),杜仲(三斤半),五味(二斤),肉蓯蓉(三斤)

白話文:

鹿茸(350公克),熟地黃(500公克),附子(200個),牛膝(1000公克),山藥(2000公克),杜仲(1750公克),五味子(1000公克),肉蓯蓉(1500公克)

煉蜜丸,麝香為衣,鹽湯鹽酒下。(《如宜》)

腎虛下血。

鹿茸(酥炙),烏梅(去仁各一兩),破故紙(炒),杜仲(各半兩)

上炒為末,粟米粥為丸,每三十粒,空心鹽湯吞下。(《澹寮》)

調攝法,血證不斷酒色厚味,縱止必發,終成痼疾。(《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