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呃逆」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呃逆,又稱呃氣、噯氣、噯呃,是指胃中氣體上逆而發出的聲音。呃逆在中醫屬於「胃脘痛」範疇,是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原因,導致胃氣上逆所致。

呃逆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呃氣頻作,發作時可伴有胸悶、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呃逆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有:

  •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 藥物治療:常用中藥有香附、陳皮、半夏、生薑等,可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情,選擇不同的藥物組合。
  • 針灸治療:針灸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助於緩解呃逆症狀。
  • 按摩治療: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等,可緩解呃逆症狀。

呃逆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發於青壯年,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治療方法也較為多樣。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瀉心湯

  • 1.《類證治裁》:「痰積脘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脘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脘痛必噯腐,香砂枳朮丸加半夏曲。氣鬱脘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鬱金、歸尾、桃仁、蘇木,或手拈散。怒氣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蛔動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

理中湯

  • 1.《類證治裁》:「傷飲食者,和中飲消導之。脾氣虛寒者,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溫補之。胃虛氣逆者,橘紅半夏湯加蔞、杏苦降之。肝木侮土者,六君子湯加升、柴疏暢之。胃虛呃逆,危症也,理中湯加丁香。古法用丁香散,如不應,急加參、附。遲則難救。其因寒者,丁香柿蒂散。因痰者,橘皮竹茹湯。
  • 2.《醫法圓通》:「一治呃逆不休。夫呃逆之病,原有寒熱之分。果屬胃寒而呃逆不休,理中湯能溫中,中寒去而呃逆自已。
  • 3.《古今醫統大全》:「_理中湯_,治胃中呃逆。(方見傷寒門。)
  • 4.《誠求集》:「(案2)患冷瀉,時作呃逆,進理中湯,呃不已,轉加腹痛,仍用前方加木香、炮姜,一劑痛緩,二劑瀉緩痛止,三劑飲食如常。
  • 5.《傷寒恆論》:「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本時時噦句,以本方配用橘皮(本方加橘皮,即為本方、橘皮湯合方之意)治呃逆及噁心嘔吐、乾咳頻發。因耳前後腫句,以本方加石膏治耳下腺炎、耳後及頸部淋巴腺炎、乳突炎等。又活用此意,療睾丸炎得卓效,學者試之。
  • 2.《皇漢醫學》:「求真按:「小柴胡加橘皮湯,不僅治噁心嘔吐有效,即呃逆及乾咳頻發諸病(百日咳、肺結核等),亦有奇效。若熱熾煩渴者,加石膏。祛痰困難者,更加桔梗,或隨腹證,宜合用排膿散。」
  • 3.《醫學實在易》:「_小柴胡湯_,治脅痛,口苦,耳聾,咽乾,痛在側,呃逆,寒熱往來等證。
  • 4.《傷寒論類方》:「《靈樞》云:真邪相攻,氣並相逆,故為噦。即呃逆也。《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乃肺胃之氣隔絕所致,兼以腹滿,故不治。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於此而不以五苓散利其小便,導上逆之衝氣,使之下行,反與小柴胡湯迫其戰汗,致令陽氣外浮,胃中虛冷,而食入呃逆矣,故曰:「食穀者噦也。」無如庸工密傳衣缽,動以柴胡湯為和解之劑,而不知為發汗之劑,何怪液虛者重虛之,卒令津枯胃敗,致人於死而不自知也。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商人,志氣鬱鬱,嘔不能食,平臥數十日。自心下至脅下硬滿,按之則痛,時時呃逆,夜則妄語,而無熱狀,脈沉微,乃與大柴胡湯。服之後,下利黑物,諸證痊愈。
  • 2.《醫學心悟》:「即𩜺也,氣自臍下直衝胸也。或謂咳逆即呃逆,非也,咳逆為咳嗽,與呃逆有何干涉?大法傷寒當下失下,胃火上衝而呃者,其證燥渴內熱,大便閉結,大柴胡湯下之。便不結,瀉心湯主之。三陰中寒,胃氣欲絕而呃者,其證厥冷惡寒,下利清穀,附子理中湯,合丁香散溫之。呃止則吉,不止則凶也。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又疫兼癇證,其甚者,發為譫語煩躁而呃逆等證,用陶氏散火湯之類無寸效者,用本方即驗。固不及用呃逆之藥,心下及肋下、胸中成強硬狀態者,即不誤矣。證候外有發為種種之證候者,必不可眩惑於見證。余多年用此藥以治疫證及雜證,並及種種之異證,不可勝數,真稀有之靈方也。

通脈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前證,心胸氣閉,乾嘔甚,或發呃逆者,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無豬膽時,可用極上熊膽),此證多死。若下利乾嘔皆止,厥冷煩躁,轉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宜茯苓四逆湯,此證亦多死。然用此方,而小便通利,至於大便帶黃色,諸證漸退,有回生者。」

茯苓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前證,心胸氣閉,乾嘔甚,或發呃逆者,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無豬膽時,可用極上熊膽),此證多死。若下利乾嘔皆止,厥冷煩躁,轉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宜茯苓四逆湯,此證亦多死。然用此方,而小便通利,至於大便帶黃色,諸證漸退,有回生者。」

大承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大承氣湯_,治便秘呃逆。
  • 2.《醫學集成》:「當下失下,呃逆不止,大承氣湯加桃仁、歸尾、赤芍。
  • 3.《醫理真傳》:「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乾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小青龍湯

  • 1.《傷寒論類方》:「按《內經》無「噎」字,疑即呃逆之輕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本草》:附子溫中。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小便不利而少腹滿,則水不在上而在下矣,故用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杏仁見前。
  • 2.《醫學衷中參西錄》:「_按_,:蕘花近時無用者,《醫宗金鑑》注,謂系芫花之類,攻水之力甚峻,用五分可令人下數十次,當以茯苓代之。又噎字,註疏家多以呃逆解之,字典中原有此講法,然觀其去麻黃加附子,似按寒痰凝結梗塞咽喉解法,方與所加之藥相宜。

小半夏湯

  • 1.《皇漢醫學》:「由是觀之,本方之所關者,尿色不變、尿利減少、及噦之三證,故不僅黃疸病而已。總之,其病證以噦,即呃逆為主目的,尿色不變,尿利減少為副目的而用之可也。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噦逆證,有屬熱閉邪實者,有屬寒飲精虛者,又有因蛔蟲者,宜精診甄別以措方。庸醫皆懼呃逆,故一見噦證,即為胃寒虛脫,概用治噦之劑,可謂粗矣!王宇泰用瀉心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龔廷賢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等,可謂具眼之士矣!
  • 2.《醫宗必讀》:「仲景作咳逆,即此證也。切勿誤作咳。脈微細,呃逆,胃寒也,橘皮乾姜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脈洪大而呃,心火上奔,肺不得內,甘草瀉心湯。服藥無效,用嗅法。硫黃、乳香,等分為末,酒煎嗅之。失下呃逆,大便實者,小承氣湯。

旋覆代赭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此與前諸瀉心法大略相近。汪訒庵《醫方集解》引《本草綱目》云:「病解後,痞硬噫氣,不下利者用此湯,下利者生薑瀉心湯。」)鎮陰宣陽扶胃弱,呃逆反胃並宜斟。(此鎮陰宣陽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氣逆不降所致,用此鎮其陰氣,宣發胃陽,則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此與前諸瀉心法大略相近。汪訒庵《醫方集解》引《本草綱目》云:「病解後,痞硬噫氣,不下利者用此湯,下利者生薑瀉心湯。」)鎮陰宣陽扶胃弱,呃逆反胃並宜斟。(此鎮陰宣陽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氣逆不降所致,用此鎮其陰氣,宣發胃陽,則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 3.《顧松園醫鏡》:「_旋覆代赭湯_,治積飲成嗝,肥人宜之,並治呃逆。

四物湯

  • 1.《症因脈治》:「楨治陰火呃逆,單用四物知柏湯,今治陰火喘逆,又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因喘逆繫上焦不和,必兼痰火故耳。丹溪雖有方,未有發明,故特表之。

甘草瀉心湯

  • 1.《幼幼集成》:「_甘草瀉心湯_,治呃逆脈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納。
  • 2.《慈幼新書》:「_甘草瀉心湯_,治呃逆,脈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納。

炙甘草湯

  • 1.《湯頭歌訣》:「(仲景)參薑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甘草(炙)、人參、生薑、桂枝各三兩,阿膠、蛤粉各二兩,生地一斤,麥冬、麻仁(研)各半升,棗十二枚,水、酒各半煎。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唾多。《千金翼》用治虛勞,《寶鑑》用治呃逆,《外臺》用治肺痿。
  • 2.《醫方集解》:「《寶鑑》用治呃逆。
  • 3.《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曰結,不能自還曰代。氣血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動悸,真氣內虛也。肺痿濁唾多者,以胃中之津液上供,悉從燥熱化為涎沫也。)寶鑑用治呃逆。
  • 4.《大方脈》:「_炙甘草湯_,治傷寒,脈結代,心悸動,及肺痿咳多呃逆燥症。

麥門冬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楊(關上,四十五歲),瘧痢乃長夏濕熱二氣之邪,醫不分氣血,反傷胃中之陽,呃逆六七晝夜不已,味變焦苦,議和肝胃(大凡瘧痢並作,只要宣發瘧邪,松透肌表,俾得津津汗泄,則濕熱外出而痢自止。)

五苓散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於此而不以五苓散利其小便,導上逆之衝氣,使之下行,反與小柴胡湯迫其戰汗,致令陽氣外浮,胃中虛冷,而食入呃逆矣,故曰:「食穀者噦也。」無如庸工密傳衣缽,動以柴胡湯為和解之劑,而不知為發汗之劑,何怪液虛者重虛之,卒令津枯胃敗,致人於死而不自知也。

調胃承氣湯

  • 1.《傷寒瘟疫條辨》:「呃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內經》作噦,即此字之聲也,即此證也,勿誤作咳逆。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呃逆者,才及咽喉則遽止,呃呃然連續數聲,而短促不長也,如傷寒胃熱失下,內實大便硬呃逆者,脈必應指有力,調胃承氣湯。便軟者,生薑瀉心湯。胃虛有熱呃逆者,橘皮竹茹湯。

四逆湯

  • 1.《羅氏會約醫鏡》:「雜病及傷寒,呃逆多為胃寒,用丁香柿蒂散,不若四逆湯,功效更捷。而疫病呃逆,寒熱皆有治法,宜從本症而消息之。如見白虎症,則投白虎。見承氣症,則投承氣。膈間邪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則用四逆。但治本症,而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
  • 2.《醫理真傳》:「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乾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 3.《醫通祖方》:「治胃冷呃逆。
  • 4.《簡明醫彀》:「可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寒盛,脈沉遲,下利腹滿身痛,發熱,脈反沉,陰毒呃逆,四逆湯。少陰寒嘔,理中湯。
  • 5.《張氏醫通》:「羌活附子散,治胃冷呃逆。

附子理中湯

  • 1.《傷寒恆論》:「【闡釋】,陽明病不能食,既有屬於實熱的,也有屬於虛寒的。此條之不能食,實由陽明胃腑虛冷,若誤攻其熱,則病呃逆,必犯虛虛之禍。這時的救逆,原文中未出方法,可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以祛寒降逆而止呃逆。
  • 2.《景岳全書》:「又按: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眾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人參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丁香柿蒂散_,〔寒呃〕丁香,柿蒂(各二錢),共為末,生薑(五片),煎湯調下。如治傷寒呃逆,每末一錢,人參湯下。本方潔古治虛人呃逆,加人參一錢,《三因方》加貝母、甘草等分。《衛生方》加青皮、陳皮。《易簡方》加半夏、生薑。

二陳湯

  • 1.《止園醫話》:「呃逆(俗稱打嗝)此現象係胃氣不降。實證(熱性病居多)有此,率用瀉藥有效(此根據余之經驗,屢試不爽。大凡治呃逆,應於治主症藥中,(例如肺熱、腸熱等症)加入一二緩下之品,呃逆立去。此指呃逆甚者而言,若較輕之症,無其他熱證者,以二陳湯等治之亦有效。

橘皮竹茹湯

  • 1.《傷寒瘟疫條辨》:「呃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內經》作噦,即此字之聲也,即此證也,勿誤作咳逆。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呃逆者,才及咽喉則遽止,呃呃然連續數聲,而短促不長也,如傷寒胃熱失下,內實大便硬呃逆者,脈必應指有力,調胃承氣湯。便軟者,生薑瀉心湯。胃虛有熱呃逆者,橘皮竹茹湯。
  • 2.《傷寒瘟疫條辨》:「_橘皮竹茹湯_,治傷寒胃虛有熱呃逆,(或因吐利之故。)並治久病虛熱,或吐、利後胃虛嘔逆不止。
  • 3.《奉時旨要》:「下痢呃逆,丹溪以氣從上衝屬火,古方多以胃弱言之,久痢每多此症,下多亡陰也,火則橘皮竹茹湯,虛則參朮煎湯調益元散,亦有導滯而愈者。
  • 4.《竹亭醫案》:「《金匱》橘皮竹茹湯治呃逆,系橘皮、竹茹、薑、棗、參、草六味,後人加半夏、麥冬、赤苓、枇杷葉亦名其湯。
  • 5.《丹台玉案》:「**橘皮竹茹湯** 治大病後,中氣不足,呃逆不已,脈來虛細。
▼ 展開更多

白通湯

  • 1.《目經大成》:「向治某甲,投此湯,利不止,漸厥逆無脈,乾嘔而噎呃。或據傷寒論云:此寒盛格陽,不能下達少陰,反逆亂於上故也。須加人尿、豬膽汁以導之。切思暴盲系腎陽虛極,方悔用蔥過表,更與大寒奇苦之尿、膽,則落井下石。所謂不死於病,死於藥矣。乃以柿蒂、丁香、乾薑濃煎一大杯,下咽呃逆即止。

補中益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六君子湯

  • 1.《瘍醫大全》:「又曰:寒氣內淫,腹痛吐瀉,手足冷而人昏憒,或咳嗽呃逆,腹鳴不食,陽氣虛之惡證,宜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

桃仁承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托裡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神效托裡散_,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消解,皮涼,心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六味回陽飲

  • 1.《程杏軒醫案》:「鄭鶴鳴,君平之流,冬月適患傷寒,初起寒熱身痛,不以為意。延挨數日,陡然肢冷,脈伏肌肉青紫,面赤煩躁,呃逆頻頻,請同道曹肖岩翁診視,詢知系欲事後起病,以為少陰下虧,寒邪乘之,逼其真陽外越,與六味回陽飲。服之不應,勢已瀕危,邀予商酌。予曰:景岳回陽二方,皆能救急,其中尚有分別。

葛花解酲湯

  • 1.《目經大成》:「若癖溺成勞,夙夜牛飲,如前症外,定加吞酸𩞄雜,溏瀉呃逆,甚則噎膈翻胃,水漿不能下咽。是湯徒能解酲,不聞起死。至若好氣之人,酒以僨事;好色之人,酒以助欲;機謀縱密,酒中常吐真言;謹慎自操,酒後每遭奇辱。身家之禍,又豈葛花輩之所能解哉。毋謂吾有此方,可以終老醉鄉矣。

參附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凡真陽不足,喘嘔呃逆,腹痛厥冷氣短者宜此。
  • 2.《景岳全書》:「(嚴氏),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
  • 3.《治痢捷要新書》:「參附湯治誤服寒藥至真陽大虛厥逆自汗呃逆頭暈等痢
  • 4.《婦人規》:「_嚴氏參附湯_(見《古方八陣·補陣》)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

溫中散

  • 1.《傷寒恆論》:「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