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嘔吐噁心章

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何以不降而反上逆?嘔吐者多由肝氣衝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生剋,木動必犯土,胃病治肝,隔一之治也。凡嘔吐青黑,必系胃底腸中逆瀉而出。

乾嘔(即噦)有聲吐有物,聲物兼有吐斯實。吐輕嘔重乾嘔凶,嘔乃漸出吐頻出。不嘔不吐為噁心,總是胃虛不能食。胃中有火膈有痰,降火調氣治痰適。平胃散可加減投,橘半竹茹湯亦得。煩渴脈若洪數來,黃芩竹茹山梔該。吐水冷涎沉遲脈,乾薑肉桂吳萸偕。嘔吐痰沫脈洪滑,南星苓朮門冬裁。

水停心下聲汩汩,茯苓澤瀉豬苓入。飽悶作酸暖氣升,食傷麥曲檳榔及。及病不食脈細微,茯苓人參白朮。酒傷白蔻瀉葛(花)添,傷風合用紫蘇葛(根)。

痰飲嘔吐都是濁陰所化,陽氣不振,勢必再熾。仲景以溫藥和之。

肝犯胃

溫膽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合左金丸,川連,吳萸,安胃丸

旋覆代赭石湯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厥陰濁逆,治法同上。

胃陽虛濁陰上逆

白朮,川樸,益智,半夏,茯苓,薑汁

苓薑朮桂湯,加川樸,川椒,黃連附子,粳米

中陽虛

人參,附子,半夏,砂仁,乾薑,白朮,炙草,茯苓,川椒,大棗

陽虛吸受穢濁氣

人參,木香,廣藿,川樸,廣皮,丁香,茯苓,煨姜,砂仁,肉果,益智

肝腎虛,衝脈氣動

蓯蓉,上肉桂,沙蒺藜,茯苓,杞子,鹿角霜當歸

嘔傷胃中,邪熱劫津

溫膽湯去甘草加山梔、豆豉、薑汁。

邪熱內結

半夏瀉心湯去薑棗,加枳實、山梔、杏仁、薑汁。

暑減內結,治法同上

肝火刑金

桑皮,丹皮,蘇子,山梔,枇杷葉鬱金,栝蔞,橘紅,杏仁,竹瀝沙參,麥冬,豆豉

溫熱結於厥陰(身熱肢冷,神昏嘔吐,厥逆險症)

川連,半夏,乾薑,山楂滑石石菖蒲,黃芩,枳實,廣皮,竹心,連翹綠豆皮

痰涎呃逆,續嘔黑汁傾囊(危症,此由胃底腸中渾淆而出)

真西甘草四兩,熬濃服之,呃停嘔止可救。

吐蛔(蛔與蛔通。古人以狐惑蟲厥都是胃虛少谷之故,仲景之蛔蟲厥都從驚恐得之)

延胡,蘆薈,吳萸,枳實,茯苓,人參,細辛紅棗,安胃丸,半夏瀉心湯理中湯,加栝蔞,香附,川椒,旋覆代赭湯白芍,附子

2. 噎膈反胃章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丹溪謂噎應反胃,多由氣血兩虛而成。噎膈多由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枉,或縱情嗜欲,恣意酒食,致傷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治當調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

反胃乃胃中無陽,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

噎膈之症多因火,熏蒸津液成痰阻。七情妄動五臟傷,陰血漸槁無生所。咽喉通塞不能食,病起賁門上焦膈。中膈飲食得水入,食下半日又吐出。下膈飲食如平人,朝食暮吐渾無力。治主加味二陳湯,韭汁牛乳服之適。血虛四物氣四君(子湯),痰飲瀝貝栝蔞應。瘀血歸尾桃韭汁,氣急檳術沉香吞。

便結大黃合四物,桃仁蘇子蔞麻仁。反胃為輕噎膈重,三陽熱結精血空。薄味勤藥靜養之,香草之品切忌用。

陳曰:按經云味過辛熱,肝陽有餘,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陽氣結於上,陰氣衰於下,為關格。

附子瀉心湯

附子黃芩,川連,大黃,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加黃連,薑汁,進退黃連湯,人參,川連,桂枝枳實竹瀝枇杷葉杏仁乾薑茯苓,半夏,薑汁

肝陰傷胃汁枯

陳參曰:酸甘濟陰,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用柔則和,酸甘兩濟其陰。

人參,烏梅,生地,阿膠,杏仁,玉竹,川貝,天冬,麥冬,白芍,胡麻,梨汁,柿霜

煩勞陽亢,肝胃津液枯

清燥救肺湯,生地,麥冬,黑芝麻,杏仁,柏仁,白蘇子松子

為汁,熬膏,末,丹溪法。

胃陽虛

陳參曰:胃氣下行為順。積勞傷陽,治宜通補清利,苦降辛通,利痰清膈。

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外臺》,茯苓飲,貝前吳萸理中湯,即理中湯加吳萸,益智,新會,栝蔞,杏仁,竹茹,茯苓,附子,枳實,豆豉,粳米,竹瀝,薑汁,川連,鬱金丁香

憂鬱痰阻

川連,茯苓,半夏,杏仁,橘皮,栝蔞,薑汁,竹瀝,桔梗,枳實

肝鬱氣逆,並通厥陰陽明。

半夏,茯苓,薑汁,杏仁,橘皮,竹瀝

液虧氣滯

半夏,枳實,枇杷葉,茯苓,竹瀝

肺胃氣不降

陳曰:輕劑清降,苦辛寒開肺。

杏仁,鬱金,栝蔞,枇杷葉,山梔,豆豉

酒熱鬱傷肺胃

川連,枳實,豆豉,紫菀,桃仁,白蘇子,半夏,杏仁,鬱金,茯苓,薑汁,枇杷葉

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紅花,延胡,半夏,鬱金,蔞仁,橘皮,人參,茯苓,益智,歸身,薑汁,制軍,枳實,川連,韭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