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1)

1. 卷第十三

大柴胡湯(三十),太陽病過十餘日。發汗吐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一云嘔止小安)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與服。○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此主之。(以上屬太陽)○陽明病汗多者。急下之。宜服。○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痛。口乾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病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傷寒後脈沉者。內實也。下之解。宜服。○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宜服。○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大柴胡湯主之。○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脈實者可下之。大柴胡大承氣湯主之。(屬可下病脈證)

白話文:

大柴胡湯(30)

在太陽病發病十多天後,經過發汗和吐下的治療,如果四五天後柴胡湯證狀仍然存在,而且患者先後出現嘔吐不止(也有人說嘔吐緩解後稍好)、心下急、鬱悶、煩躁等症狀,說明病情還沒有完全解除。此時服用大柴胡湯下瀉,病情就會痊癒。

其他適用情況:

  • 傷寒十多天,熱邪積聚在體內,出現反覆寒熱的,可以服用。
  • 傷寒發熱出汗不解,心中痞滿堅硬,嘔吐又腹瀉的,這味藥可用。(以上屬於太陽病)
  • 陽明病出汗太多的,緊急下瀉,適合服用。
  • 少陰病腹瀉清水,心下疼痛,口乾的,可以下瀉,可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
  • 病人腹中滿痛,這是實證,應當下瀉,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
  • 腹滿不減,減輕不足以說明病情好轉,應當下瀉,可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
  • 傷寒後脈搏沉伏的,是內實證,下瀉可以解除,適合服用。
  • 傷寒六七天,眼睛昏花不清,眼神不協調,沒有表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的,是實證,緊急下瀉,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
  • 太陽病未解除,脈搏陰陽兩脈都停止了,必須先發抖出汗才能解除,但是隻有陰脈微弱的,下瀉才能解除,適合服用。
  • 病人沒有表裡證,發熱七八天,即使脈搏浮而數的,也可以下瀉,可用大柴胡湯治療。
  • 病人煩熱,出汗後症狀緩解,又像瘧疾一樣,傍晚發作的,屬於陽明病。如果脈搏實,可以用下瀉的藥物治療,可用大柴胡湯和大承氣湯。(屬於可以下瀉治療的脈證)

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洗),枳實(二枚去穰炒。千金云。枳實去穰一分准二枚)

白話文:

柴胡(160 克),黃芩(60 克),芍藥(各 60 克),半夏(44 克,洗淨),枳實(2 枚,去瓤,炒熟。根據《千金方》,去瓤的枳實 1 分等於 2 枚)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上搓成芝麻大小。每次服五錢的量。加入四片生薑和一顆棗子。加一盞半的水煮。煮到剩下八成。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以排便通暢為準。如果沒有通便,可以再次服用。(本方劑中不含有大黃。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加入一大兩大黃)

柴胡桂枝湯(三十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頭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主之。(屬太陽)○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此藥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屬發汗後病脈證)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方三十一)

針對傷寒病症已發展六七天。症狀表現為:

  • 發熱並伴有輕微惡寒
  • 四肢痠痛
  • 頭痛並伴有輕微嘔吐
  • 心窩處感到脹悶

上述外在症狀尚未完全消除。此方主治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證)

注意:

  • 對於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出現譫語的患者,不可使用下瀉藥。
  • 使用此方可以調和營氣和衛氣,促進津液通暢。患者後續會自行痊癒。(屬於發汗後病脈證)

柴胡(一兩三錢),桂枝(去皮),黃芩,人參,芍藥(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洗),甘草(三錢一字炙)

白話文:

柴胡(15克),桂枝(去皮),黃芩,人參,芍藥(各7.5克),半夏(6克),甘草(4.5克,炙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幹薑湯。(三十二),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宜服之(屬太陽)

白話文:

柴胡桂枝幹薑湯(第 32 方)

適用於:傷寒五六天後,發過汗又拉肚子。胸部和肋骨之間感到脹滿,稍微有些肚子脹氣。小便解不出,口渴但不想吐。只有頭上出汗。忽冷忽熱,心煩。說明體內的病邪還沒有完全解除。

適合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屬於太陽經證)。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黃芩(各一兩半),牡蠣(熬),甘草(炙),乾薑(各一兩),栝蔞根(二兩)

白話文:

柴胡(160 克),桂枝(去皮)(80 克),黃芩(各 60 克),牡蠣(熬製),甘草(炙製),乾薑(各 40 克),栝蔞根(80 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三),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劑第 33 號)

適用於傷寒病程進入第 8~9 天,出現腹瀉後出現以下症狀:

  • 胸悶不適、煩躁不安
  • 小便不利
  • 神志不清、說胡話
  • 全身沉重、無法轉動身體

此方主治上述症狀。(屬於太陽經病)

柴胡,黃芩,龍骨(各一兩),鉛丹,人參,桂枝,半夏(半合湯洗),牡蠣(一分半煅),

白話文:

  • 柴胡:一兩
  • 黃芩:一兩
  • 龍骨:一兩
  • 鉛丹:一兩
  • 人參:一兩
  • 桂枝:一兩
  • 半夏:半合,與湯劑一起煎煮
  • 牡蠣:一分半,煅燒後使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辨誤)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柴胡加芒硝湯(第34條)

傷寒發作十三天了還沒有好轉。胸脅(是指兩肋下部位)脹滿,並且嘔吐。下午開始出現潮熱,後來消退了,並且大便稍稀。

這種情況原本適合服用柴胡湯來通下,但是卻沒有通下的現象。現在反而有通下,說明醫師錯誤地使用了丸藥來通下。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潮熱是一種實證。首先應服用小柴胡湯來解表(驅逐外邪)。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屬於太陽經病證)

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字),芒硝(一兩),甘草(炙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白話文:

  • 黃芩:半兩
  • 人參:半兩
  • 柴胡:一兩三錢
  • 芒硝:一兩
  • 甘草(炒製):半兩
  • 半夏(用姜湯洗滌過):四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芒硝。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藥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大青龍湯(第35條)

  • **適用症狀:**太陽中風。
  • **症狀:**脈象浮緊、發燒惡寒、全身疼痛、不流汗但煩躁不安。

注意:

  • 如果脈象微弱、流汗惡風,則不可服用此藥。服用後會出現厥逆、筋惕肉蹦等逆反應。
  • 傷寒脈浮緩、全身不疼,但感覺沉重,偶爾有輕快的時候,且沒有少陰證,也適用此藥。(屬於太陽病)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白話文:

桂枝(去掉樹皮,一兩) 甘草(一兩,烤製過) 石膏(像半個雞蛋那麼大,搗碎) 杏仁(二十枚,去掉皮和尖) 麻黃(三兩,去掉節,用湯泡過。將黃汁洗掉。烤乾後秤重)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後服。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多不止。用溫粉撲之。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像芝麻大小的顆粒。每次取五錢用湯匙舀取。加入四片生薑和一顆紅棗。加水一盞半。煮到八分熟。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以出汗為度。如果全身都出汗了,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全身出汗,可以暫停服用,等下次再服用。不要出汗太多,因為會耗損陽氣。如果出汗太多而且不止,用溫熱的粉撲在身上撲一下。

溫粉方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白話文: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均量)

上搗羅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藁本亦得。若汗已出後盡劑服。汗多亡陽。遂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將羅布搗成細末。每一兩羅布末加入三兩米粉,將其混和。將混合物塗抹於全身,可以止汗。如果沒有羅布,也可以使用。如果已經出汗,則服用全部劑量。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導致逆氣上行,怕風、煩躁,無法入睡。

小青龍湯(三十六),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此主之。

白話文:

小青龍湯(方劑編號三十六)

適用於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液積聚,伴有咳嗽、輕微喘息、發熱但不口渴。服藥後口渴,說明寒邪已經去除,即將痊癒,應繼續使用小青龍湯。

其他適應症: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液積聚,症狀包括乾嘔、發熱、咳嗽,可能伴有口渴、腹瀉、呃逆、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喘息等。

芍藥,桂枝(去皮),乾薑(炮),甘草(炙),細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別本或加一分),半夏(一兩半。湯洗。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麻黃泡)

白話文:

芍藥、桂枝(去除樹皮)、炮製過的乾薑、炙過的甘草和細辛(各 1 兩半); 五味子(1 兩,其他版本中可能增加 1 分); 半夏(1 兩半,用熱湯清洗,若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 1 兩半); 麻黃(1 兩半,輕微便祕者去除麻黃,加入蕘花如 1 個彈子大小,熬煮至呈紅色,若有窒息感,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半個。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 2 兩。若喘鳴,去掉麻黃,加入杏仁 1 兩半,去掉尖端,將麻黃浸泡)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杏仁、半夏二味。或各作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三十七),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白話文:

小建中湯(第 37 條)

當陽脈緊澀,陰脈弦急時,按理應有腹部劇烈疼痛。先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病情沒有緩解,則用小柴胡湯治療。

另有記載:

傷寒發生二三日,心中悸動煩躁的,宜服用小建中湯。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局方加黃耆一兩半為黃耆建中湯

白話文:

芍藥(150克),甘草(60克,炙過),桂枝(90克,去皮),膠飴(250毫升。曾有輕微腹瀉或嘔吐者可去除膠飴。中藥局方中加入黃耆90克,稱為黃耆建中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大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耆末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 5 錢左右。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入 4 片生薑和 1 枚大棗。煮沸後,剩八分滿時過濾去除渣滓。再加入 2 匙左右的膠飴後繼續熬煮,直到溶解。溫熱服用。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兩次。如果脈搏還是比較慢,再製作一劑藥,加入 1 錢黃耆粉。

煎造膠飴法

糯米(一升揀淘淨),大麥柏末(六兩)

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柏末一合。並湯一盞來許。拌和。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都以柏末拌和。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許。冬月罐子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約內面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並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抱定近火。

白話文:

將上好的米像煮飯一樣蒸熟,直到它冒出蒸氣。

把米飯取出倒入一個盆子裡。加入一合(約 180 毫升)柏樹末和一小碗湯。攪拌均勻。

再次把米飯放入蒸籠,蒸至熟透。再把米飯倒入盆子裡。趁熱加入柏樹末,拌勻。

將米飯裝入一個可容納約五升的瓷罐中。在冬天,把瓷罐加熱;在春秋夏季節,只需溫熱瓷罐即可。

在冬天,倒入兩升湯到瓷罐中。湯液應蓋過米飯約三指高。

用布和紙蓋好瓷罐,再用棉花或絮包裹住,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

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銀石器內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篦不住手攪。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白話文:

在春秋夏三季節,天氣溫和。經過一晚,會發現米粒漂浮在水面上。這時用布將米絞碎,提取清澈的米湯。將米湯倒入銀或石器皿中煎煮。當米湯表面出現一層薄膜時,就用木篦不斷攪拌,直到變成稀糊狀。將稀糊裝入瓷器中。在夏季,將瓷器放置在井中,這樣可以防止米湯變酸。

大陷胸湯(三十八),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服。○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小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此主之。○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此主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此主之。(以上屬太陽)

白話文:

大陷胸湯

適用於:

  • **太陽病:**脈搏浮動,浮數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
  • **發熱:**微出盜汗,但又有寒意,表示表症未解,此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脈搏變遲,膈內疼痛,胃中空虛,客氣衝動膈膜,導致氣短煩躁,心中懊悔。
  • **陽氣內陷:**心下硬結,形成結胸。
  • **非結胸:**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頸部發緊,小便不利,身體可能發黃。
  •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疼痛,按壓如石硬,可服此方。
  •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反覆寒熱,與大柴胡湯相似,但結胸無大熱者,屬於小結在胸脅,頭部微微出汗者,可服此方。
  • **太陽病重發汗後又瀉下:**五六日未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小便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疼痛,難以靠近,可服此方。
  • **傷寒五六日:**嘔吐發熱,符合柴胡湯的證狀,但誤用其他瀉下藥,導致柴胡證狀仍存,可再次服柴胡湯。雖然已經瀉下,但並非逆證,服後會蒸蒸振動,發熱出汗而解。若心下滿硬疼痛,則是結胸,可服此方。(以上均屬太陽病證)

大黃(一兩半。去皮錦文者為末),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芒硝(五分)

白話文:

大黃(一兩半,去除表皮的稱為「錦紋大黃」磨成細末),甘遂(果實上有一個紅色圓點的品種,磨成細末),芒硝(五分)

上以水二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大陷胸湯方

桂枝(一兩),甘遂(一兩或作半兩),大棗(一兩或作三枚),人參(一兩),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白話文:

桂枝:一兩 甘遂:一兩(或半兩) 大棗:一兩(或三枚) 人參:一兩 栝蔞實:一枚(去皮後僅用四分之一)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或作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三十九),(又見辯誤)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此藥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大陷胸丸(方子編號:39)(另見辨誤)

病因是陽氣,但卻使用瀉下法治療,導致熱氣進入引起胸中結塊。病因是陰氣,但卻使用瀉下法治療(另一說法是發汗),導致胸悶腹脹。

之所以形成胸中結塊,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造成的。結胸的症狀是:頸部僵硬,類似於柔痓(一種與梅毒或瘧疾相關的疾病)。此時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而本方藥適用於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病)

大黃(二兩或作四兩),芒硝(三分),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苦葶藶子(三錢熬)

白話文:

材料:

  • 大黃:60 克(或 120 克)
  • 芒硝:9 克
  • 杏仁:9 克(去皮尖,炒黑)
  • 苦葶藶子:15 克(炒熟)

上搗羅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錢匕。白蜜一合。水二盞。煮取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白話文:

先把羅布麻和石膏搗碎。再把杏仁和芒硝研磨成粉。把它們混合後搓成像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另外,準備甘遂粉末半勺,白蜜一碗,水兩碗。把甘遂粉末、白蜜和水一起煮,煮成一碗,然後一次性喝光。大約一晚上後就會起效。如果沒有起效,可以再服用一丸。(由於甘遂性質猛烈,服用時應根據體質強弱酌量加減)

小陷胸湯。(四十),(又見辯誤)小結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小陷胸湯(方劑編號:40)

(又見辨正誤)

小結胸病的病根在心臟。按壓時會有疼痛感。脈象浮滑的。這個方劑對症。(屬於太陽經病)

半夏(湯洗秤一兩半),黃連(一兩),栝蔞(一枚去皮或作半枚)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先煮栝蔞至一盞半。下諸藥。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

大承氣湯。(四十一),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此藥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此藥。不硬者。不可與之。○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服。○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以為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服。○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服。○陽明病下之。心下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服。○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發汗宜桂枝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服。○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服。○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服。○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一升。若不大便。更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此主之。○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服。○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服。○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服。○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服。(以上屬陽明)○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服。○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服。○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服。(以上屬少陰)○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服。○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服。○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服。○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服。○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此主之。○下利脈反滑。當下所去下乃愈。此主之。○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服。○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服。此主之。(以上屬可下病脈證)

白話文:

大承氣湯(方劑四十一)

適應證

  • 陽明病症,脈搏緩慢
  • 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脹
  • 有潮熱感,外證已經解除,可以攻裡
  • 手足大量出汗,大便已變硬
  • 發熱惡寒,外證尚未解除(此法與桂枝湯合用)
  • 潮熱,大便微硬
  • 吐瀉後不解,多日不排便,傍晚發作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嚴重者不識人,循衣摸牀,不安
  •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不能食,胃中有燥屎
  • 陽明病,下血,譫語,為熱入血室,頭部出汗,刺期門穴,瀉出血即可治癒,出汗而譫語,為胃中有燥屎
  • 兩陽病同時發作,太陽證已退,只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譫語
  • 陽明病,下藥後,心下懊惱煩躁,胃中有燥屎
  • 煩熱,出汗後緩解,或似瘧疾,傍晚發熱,屬陽明病,脈實者,宜攻下,脈浮虛者,宜發汗,攻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 大便後,久日不排便,煩躁不解,腹脹痛,有燥屎
  • 傷寒,目中不清,脈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為實證
  • 陽明病,發熱多汗
  • 病後兩三日,脈弱無太陽證,心煩躁,心下硬,四五天後,可服小承氣湯,稍稍緩和,至第六天服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再過六七天,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糞便初硬,後必溏,若未變硬,攻之必溏,需等小便通暢,糞便變硬,此方主治
  • 發汗不解,腹脹痛
  • 腹脹不減或減而不顯著
  • 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時有微熱,喘促不能臥,有燥屎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脈不浮負為順,脈浮負為失,互相剋制謂之負,脈滑數者,有宿食,當攻下 (以上屬陽明病證)

少陰病證

  • 病後兩三日,口乾咽燥
  •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
  • 病後六七日,腹脹,不大便

下利脈證

  • 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
  • 脈遲滑,內實,利未欲止,當攻下
  •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脈微澀,有宿食,當攻下
  • 下利不欲食,有宿食,當攻下
  • 下利瘥後,至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復發,因病未盡,當攻下
  • 下利脈反滑,下後方愈
  • 脈雙弦而遲,心下必硬,脈大而緊,陽中有陰,可攻下
  • 腹中滿痛,為實證,當攻下

大黃(二兩。錦文者去皮生用酒洗過),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穰炒淨秤用半兩),厚朴(四兩去皮薑汁炙),芒硝(二兩或作一合半。朴硝有蘆頭者亦得)

白話文:

**大黃:**二兩。錦文大黃先去除外皮,生用時用酒洗淨。

枳實: 四枚或三枚。去除種子,炒熟後秤取半兩使用。

厚朴: 四兩。去除外皮,用薑汁炙烤。

芒硝: 二兩或一合半。帶蘆頭的芒硝也可以使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二盞。先煮厚朴枳實至一盞余。下大黃。煮取六分。去滓。入芒硝煎一二沸。放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與一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細成芝麻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的藥粉。加入兩碗水。先將厚朴和枳實煮到剩下一碗多點。再加入大黃。繼續煮到只剩下六分之一。過濾掉藥渣。加入芒硝煎一到兩次。待藥液溫熱後服用。到有瀉肚的感覺為止。如果沒有瀉肚,再服用一劑。

小承氣湯(四十二),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不可攻也。○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氣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為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大承氣湯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此藥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後服。○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滑而疾者。此藥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此主之。(屬厥陰)

白話文:

小承氣湯

適用於陽明病,伴有潮熱和大便略硬的患者。可以合併大承氣湯使用。如果大便不硬,則不能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已經六七天未大便,懷疑有燥屎,可以少量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服用後出現放屁,表示有燥屎,此時可以攻之。如果不放屁,表示一開始大便硬,但之後會變稀,不可攻之。攻之必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

如果患者口渴,給水則會嘔吐。之後發熱,大便又會變硬、變少。此時可以使用小承氣湯調理。如果服用後不放屁,則不可攻之。

辨證要點

  • 陽明病脈遲:雖然出汗但不惡寒,一定是氣重。伴有氣短、腹脹、喘。如果有潮熱,表示外邪將解,可以攻裡。
  • 手足浮腫出汗:這是大便硬的表現,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腹脹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輕微和胃氣,不要讓大便過度稀軟。
  • 陽明病:患者多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定硬結。硬結則會出現譫語,此藥可以治療。如果服用一劑後譫語停止,則不要再服用。
  •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滑而快,可以使用此藥治療。服用一升承氣湯後,如果腹中有放屁聲,再服用一升。如果不放屁,則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仍然未大便,脈象反微澀,表示裡虛,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
  • 太陽病:如果吐、瀉、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硬,使用小承氣湯可以改善。
  • 發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滿。到四五日後雖然能進食,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以緩解症狀。如果出現腹瀉、譫語,表示有燥屎,可以使用此藥治療。(屬厥陰)

大黃(四兩去皮),厚朴(二兩去皮薑汁炙),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穰炒淨秤半兩也)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大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初服湯更衣者。止後服。不爾者。再服之。

白話文:

藥丸的大小像麻子。每次服五錢。用水一大碗半。煎到八分滿。去掉藥渣,趁溫熱服用。以大便通暢為止。第一次服用後要更換衣服。否則,再服用一次。

調胃承氣湯。(四十三),發汗後。惡寒。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此主之。○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服。○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此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服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服。○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屬胃也。此主之。○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服。(以上屬陽明)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古方編號:43)

  • 發汗後,出現惡寒,是虛證。若不惡寒,只有發熱,是實證。應當調和胃氣,此方為治療主方。

太陽病未解

  • 脈象陰陽俱停,必須先振奮陽氣,發汗而出汗才能痊癒。
  • 若陽脈微弱,先發汗治療。
  • 若陰脈微弱,用瀉下法治療。
  • 要用瀉下法時,宜服此方。

傷寒脈浮自汗出

  • 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用於解表相同,這是錯誤的。
  • 服用後便厥(手腳發冷),咽中乾澀,煩躁,嘔吐,應當服用甘草乾薑湯,以溫復陽氣。
  • 若便厥痊癒,腳部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就能伸展。
  • 若胃氣不和,出現譫語,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

  • 超過規定期限仍出現譫語者,是因為有熱,應當用瀉下法治療。
  • 若小便通暢,大便應當乾燥,但反而腹瀉,脈象調和,說明醫生使用丸藥瀉下是不正確的治療方法。
  • 若自行腹瀉,脈象應當微厥,但現在反而平和,這是內實症,此方為治療主方。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 心窩溫熱,欲吐,胸痛,大便反而溏薄,腹部微滿,鬱悶煩躁。此時可以服用曾經劇烈嘔吐或腹瀉過的人。若非如此,不可服用。
  • 若只是想嘔吐,胸痛,大便微溏,這不是柴胡證,因有嘔吐症狀,可知曾劇烈嘔吐或腹瀉。

陽明病不吐不下

  • 心煩者可服用。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

  • 渾身發熱,屬胃證,此方為治療主方。

傷寒吐後

  • 腹脹滿者可服用。(以上皆屬陽明病)

甘草(一兩),大黃(二兩去皮),芒硝(一兩三分。或作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更上火二三沸。溫、頓服之。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結者。乃可攻之。宜用此藥。(屬太陽)

白話文: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方) ,用於太陽病無法緩解。

太陽病熱邪聚集在膀胱,患者神志不清,血從下部排出。病邪從下部排出的人能好轉。只見外感熱邪未解除的,還不能攻裡實之邪,應該先解除外感熱邪。外感熱邪解除後,只有小腹有結塊的,纔可以攻裡實之邪。應該使用這個藥方。(屬於太陽病)

大黃(四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捶碎)

白話文: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後兩兩 甘草:炙後兩兩 芒硝:兩兩 桃仁:去皮、尖端的雙仁桃仁五十顆,捶碎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下硝煎化。溫服。以微利為度。未利。移時再服。

梔子豉湯(四十五),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此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此主之。○仲景云。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此主之。(以上屬太陽)○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此主之。○陽明病下之。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此主之。○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此主之。(屬厥陰)

白話文:

梔子豉湯

在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虛煩失眠。如果情況嚴重,患者會反覆顛倒,心中煩悶。此方可用於治療此類情況。

  •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煩熱,胸中鬱悶。此方可用於治療。
  • 仲景說,凡使用梔子湯,如果患者以前有輕微腹瀉,則不可服用。
  • 傷寒持續五六天,腹瀉嚴重,身熱不退,心中發痛。病情尚未緩解,此方可用於治療。(以上症狀屬於太陽經)

陽明病

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息,發熱出汗,不畏寒反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症狀會加重,心中煩躁,神志不清,說胡話。如果再使用溫針,患者會驚恐煩躁,夜不能寐。如果瀉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煩悶,舌苔厚。此方可用於治療此類情況。

  • 陽明病後瀉下,體外有熱,手足溫暖,胸不悶結,心中煩悶,飢餓卻不能進食,只有頭部出汗。此方可用於治療。
  • 腹瀉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中濡濕。此為虛煩,此方可用於治療。(此症狀屬於厥陰經)

香豉(二兩),肥梔子(十六個擘碎或作十四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先煮梔子至一盞。入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四十六),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梔子甘草豉湯(第46方)

在發汗、吐下後,出現虛火上升,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的症狀。如果症狀嚴重,會反覆癲癇發作,心中煩悶焦急。此時可用梔子豉湯治療。若伴隨氣短的症狀,此方也能治療。(屬於太陽經症候)

梔子(七枚),甘草,豉(各一兩)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煎梔子甘草至一盞。內豉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四十七),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嘔者。當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梔子生薑豉湯(第 47 方),在發汗或催吐後。出現虛火煩躁,無法入睡。如果情況嚴重者。必定不斷翻滾,心中煩躁不安。梔子豉湯主治此症。若有嘔吐者。應主治。(屬太陽病)

梔子(七枚),生薑(二兩半),豉(一兩)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薑至一盞。內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