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師機

《理瀹駢文》~ 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並加藥法 (10)

回本書目錄

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並加藥法 (10)

1. 滋陰壯水膏

(舊名坎濟膏○世人知百病生於心而不知百病生於腎飲酒食肉醉飽入房不謹嗜欲妄為傷精則腎水空虛不能平其心火心火縱炎傷其肺金是絕水之源金水衰虧不能勝其肝木肝木盛則克脾土而反生火火獨旺而不生化故陽有餘陰不足獨熱而不久矣○左腎屬水右尺洪大或數用此補陰降火○此方滋腎而兼五臟與清肺清胃清肝三膏可參用)

白話文:

古方「坎濟膏」聞名於世,人們都知道百病源於心臟,卻不知道百病源於腎臟。飲酒、食肉、沉迷於房事、縱慾過度、傷害精氣,都會導致腎水空虛,無法平息心火。心火旺盛,會傷害肺金,而肺金是水的源泉。金水衰竭,就無法勝過肝木。肝木旺盛,就會剋制脾土,從而反生火。火勢獨旺,無法生化,就會導致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獨熱而短暫。左腎屬水,右尺脈洪大或多,可以用此方滋陰降火。此方滋腎兼顧五臟,與清肺、清胃、清肝三膏可以一起使用。

治男子陰虛火旺。午後發熱。咳嗽痰血。(肺火)或鬱熱衄血吐血。(肺肝胃火)或涎唾帶血。(腎火)或心煩口乾。驚悸喘息。眼花耳鳴。兩顴發赤。喉舌生瘡。盜汗夢遺。(夢遺屬相火所迫不夢而遺乃心腎虛弱文中有五倍塗臍法可糝)腰痛脊酸。(腎虛也有臀尖痛者陰虛膀胱有火)足痿。

白話文:

治療男性陰虛火旺的症狀:

  1. 午後發熱:午後感到發熱。

  2. 咳嗽痰血:咳嗽時帶有痰血。

  3. 肺火:肺部火氣旺盛。肺火引起的症狀包括咳嗽痰血、胸悶氣喘、口乾舌燥等。

  4. 鬱熱衄血吐血:肝臟和胃臟火氣旺盛。鬱熱引起的症狀包括衄血(流鼻血)、吐血、口乾舌燥等。

  5. 涎唾帶血:唾液中帶血。涎唾帶血是腎火旺盛的症狀之一。

  6. 心煩口乾:心情煩躁,口乾舌燥。心煩口乾是心火旺盛的症狀之一。

  7. 驚悸喘息:突然感到驚恐,呼吸急促。驚悸喘息是心腎虛弱的症狀之一。

  8. 眼花耳鳴: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裡有嗡嗡聲。眼花耳鳴是肝腎陰虛的症狀之一。

  9. 兩顴發赤:兩顴發紅。兩顴發赤是腎陰虛的症狀之一。

  10. 喉舌生瘡:喉嚨和舌頭上長瘡。喉舌生瘡是腎火旺盛的症狀之一。

  11. 盜汗夢遺:晚上睡覺時出汗,並且在夢中遺精。盜汗夢遺是心腎虛弱的症狀之一。

  12. 腰痛脊酸:腰部和脊椎痠痛。腰痛脊酸是腎虛的症狀之一。

  13. 足痿:腳部無力。足痿是腎虛的症狀之一。

(痛為痹不痛為痿火盛制金不能生水以致肝木乘肚中土受傷骨軟筋弛狀若癱瘓者古用耆朮熟地歸芍杜仲生膝知柏等藥治之膏貼膝蓋並三里穴以痿屬陽明胃也外加痿藥敷)婦人骨蒸潮熱。或經水不調或少腹熱痛。及一切陰虛有火之症。(腎有補無瀉然實則瀉其子百祥用大戟是也又相火宜清治夢遺用甘遂是也滋陰方中亦有用木香官桂者膏內戟遂等藥本此)○上貼心背。中貼臍眼。

白話文:

疼痛是痹證,不痛是痿證,火盛壓制金,不能生水,導致肝木乘勝,中土受傷,骨軟筋弛,狀如癱瘓者。古人用耆朮、熟地、歸芍、杜仲、生膝知柏等藥治療。膏藥敷貼膝蓋和三里穴,因為痿證屬陽明胃,還在外加痿藥敷。婦女骨蒸潮熱,或經水不調,或小腹熱痛,以及一切陰虛火旺的症狀,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腎臟補而不瀉,但如果實證就瀉其子,如百祥用大戟。相火宜清治,夢遺用甘遂。滋陰方中也有用木香、官桂的,膏藥內的戟遂等藥也是根據這個。)○上貼心背,中貼臍眼。

下貼丹田。○陰無驟補之法。膏以久貼見效。故不多加藥。

龜板(一斤腹黑者佳黃色及湯板不可用)用小磨麻油三斤浸熬去渣聽用。或下黃丹收亦可。

白話文:

生烏龜的背甲(重量一斤,甲殼腹面呈黑色者最佳,黃色及熬湯用的甲殼不能用)用小磨香油三斤浸泡熬煮,去除渣滓後備用。或在熬煮時加入黃丹也可以。

元參(四兩),生地,天冬(各三兩),丹參,熟地,萸肉,黃柏知母,麥冬,當歸白芍,丹皮,地骨皮(各二兩),黨參白朮,生黃耆川芎柴胡連翹桑白皮,杜仲(炒斷絲),熟牛膝,南薄荷,川鬱金羌活防風香附蒲黃秦艽枳殼杏仁,貝母青皮橘皮半夏膽星,黑荊穗,桔梗天花粉遠志肉(炒),女貞子柏子仁,熟棗仁,紫菀,菟絲餅,釵石斛,淮山藥續斷巴戟天,黑山梔,茜草,紅花黃芩黃連澤瀉車前子木通,生甘遂,紅芽大戟,生大黃五味子(炒),五倍子金櫻子,炒延胡炒靈脂,生甘草,木鱉仁,蓖麻仁,炮山甲,羚羊角,鎊犀角,生龍骨,生牡蠣,吳萸(各一兩),飛滑石(四兩),生薑乾薑(炒各一兩),蔥白,韭白,大蒜頭(各二兩),槐枝柳枝桑枝,枸杞根,冬青枝(各八兩),鳳仙草旱蓮草益母草(各一株),冬霜葉,白菊花側柏葉(各四兩),菖蒲,小茴香,川椒(各兩),發團(二兩)○兩共用油二十四斤分熬去渣合龜板油並熬丹收○再加鉛粉(炒一斤),生石膏(四兩),青黛,輕粉(各一兩),靈磁石(醋煆二兩),官桂,砂仁,木香(各一兩),牛膠(四兩酒蒸化如清陽膏下法),硃砂(五錢)

白話文:

元參(120克),生地黃、天冬(各90克),丹參、熟地黃、萸肉、黃柏、知母、麥冬、當歸、白芍、丹皮、地骨皮(各60克),黨參、白朮、生黃耆、川芎、柴胡、連翹、桑白皮、杜仲(炒斷絲)、熟牛膝、南薄荷、川鬱金、羌活、防風、香附、蒲黃、秦艽、枳殼、杏仁、貝母、青皮、橘皮、半夏、膽星、黑荊穗、桔梗、天花粉、遠志肉(炒)、女貞子、柏子仁、熟棗仁、紫菀、菟絲餅、釵石斛、淮山藥、續斷、巴戟天、黑山梔、茜草、紅花、黃芩、黃連、澤瀉、車前子、木通、生甘遂、紅芽大戟、生大黃、五味子(炒)、五倍子、金櫻子、炒延胡、炒靈脂、生甘草、木鱉仁、蓖麻仁、炮山甲、羚羊角、鎊犀角、生龍骨、生牡蠣、吳茱萸(各30克),飛滑石(120克),生薑、乾薑(炒各30克),蔥白、韭白、大蒜頭(各60克),槐枝、柳枝、桑枝、枸杞根、冬青枝(各240克),鳳仙草、旱蓮草、益母草(各一株),冬霜葉、白菊花、側柏葉(各120克),菖蒲、小茴香、川椒(各30克),發團(60克)。

以上各藥,共用油二十四斤,分開熬煮,去渣,混合龜板油,然後熬煉成丹,再加入鉛粉(炒製1斤)、生石膏(120克)、青黛、輕粉(各30克)、靈磁石(醋煆2兩)、官桂、砂仁、木香(各30克)、牛膠(120克,以酒蒸化,如清陽膏法)、硃砂(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