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暑症論治

(冒暑,傷暑,中暑,中暍,夾暑,暑風,暑厥,暑瘵,疰夏,濕溫,暑瀉,暑瘍,伏暑附)

白話文:

冒暑: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

傷暑:因暑熱過度而發病

中暑:因暑熱酷烈而突然發作的疾病

中暍:因暑熱過度而昏厥

夾暑:暑熱與其他病邪併發

暑風:暑熱挾帶風邪

暑厥:因暑熱過度而陽氣衰微

暑瘵:因暑熱過度而導致氣血衰竭

疰夏:因暑濕過度而發生的疾病

濕溫:暑熱挾帶濕邪

暑瀉:因暑熱過度而導致腹瀉

暑瘍:因暑熱過度而引發的瘡瘍

伏暑:暑熱潛伏體內,久而不發

暑為陽邪,感之者從口鼻吸入,先阻上焦氣分,則為頭脹脘悶,漸至面垢舌苔,煩渴自汗。熱則氣泄。或嘔惡腹痛,泄瀉肢冷,倦怠少神,經所謂熱傷氣也。仲景言傷暑脈虛。夫肺主氣,夏火鑠金,則肺傷而氣虛,心主血,暑先入心,則煩汗而脈虛,此《千金》生脈散,所以重保肺而清心也。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

白話文:

暑是陽邪,感染它的人從口鼻吸入,先阻礙上焦的氣機,就會出現頭脹、胸悶的症狀,漸漸出現面部晦暗、舌苔增厚,煩渴自汗。熱就會導致氣虛。或者出現嘔吐噁心、腹痛、腹瀉、手腳冰冷、倦怠精神不振的症狀,這就是經典所說的熱傷氣。仲景說傷暑的人脈象虛弱。肺主氣,夏天的火會剋制金,所以肺受到傷害而氣虛,心主血,暑邪最先進入心臟,所以煩躁盜汗,脈象虛弱,這就是《千金要方》中的生脈散,所以要注重保護肺而清心。經典說:因為暑邪,出汗煩躁就會喘息口渴,安靜下來就會說很多話。

蓋暑內擾於營則汗,上迫於肺則喘,內干於心則言多,知暑邪始傷肺,繼傳心包也。節齋曰:夏至後病熱為暑,相火行令,人感之,自口齒入,傷心包絡經。煩渴而熱,頭痛自汗,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名曰暑風。張兼善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其風寒濕,皆地之氣系濁邪。

白話文:

當暑氣侵擾營衛,就會導致出汗、上迫肺部,就會導致喘息、侵擾心臟,就會導致言語增多。知道暑邪一開始是傷害肺部,然後傳染到心包經。節齋說:夏至以後的疾病,以熱為暑,相火行令,人因暑氣感染,從嘴巴、牙齒進入,傷害心包經絡。產生煩躁口渴、身體發熱、頭痛自汗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火熱制金,不能平木,痙攣、昏迷不省人事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暑風。張兼善說: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風寒濕邪這些都是地之氣系濁邪。

所以俱中足經。惟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暑本屬火,而兼風寒濕燥,其傳變為瘧痢霍亂,而條其淺深同異變症,則有冒,有傷,有中,有中暍、暑風、暑厥、暑瘵、濕溫之不同,其感而不即病者,至秋時為伏暑。其候寒熱苦悶,午後為甚,日暮更劇,得汗則減。

白話文:

因此都會傷及足經。只有暑邪纔是天之氣,所以會造成手少陰心經生病。暑邪本來是屬火的,兼雜了風、寒、濕、燥,演變成了瘧疾、痢疾、霍亂,說明其較淺或較深、相同的或不同的變症,則有冒暑、傷暑、中暑、中暍、暑風、暑厥、暑瘵、濕溫等不同,那些被暑邪侵襲而不立刻發病的人,到了秋天就會變成伏暑。它的症狀是寒熱苦悶,下午更加嚴重,傍晚更劇烈,流汗之後就會減輕。

治不合法,熱熾則傷陰化燥,濕滯則傷陽化濁,以致神昏內閉,脘痞肢厥,斯危候矣。葉香岩宗河間三焦立法,在上以辛涼清解,如竹葉連翹杏仁薄荷、梔皮、鬱金沙參、鮮荷葉。在中以辛苦宣通,如半夏瀉心湯之屬。在下以溫行寒性,質重開下,如桂苓甘露飲之屬。

白話文:

如果治療方法不適當,高熱會傷陰化燥,濕氣滯留會傷陽化濁。如果上述情況沒有獲得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神志昏迷、身體內部閉塞、胃脘脹滿、四肢厥冷等危急症候出現。葉香巖承襲河間派的治療方法,針對三焦調整。在上面用辛涼藥解表清熱,例如竹葉、連翹、杏仁、薄荷、梔皮、鬱金、沙參、新鮮荷葉。在中間用辛苦藥宣通氣機,例如半夏瀉心湯等。在下面用溫熱藥來改善寒性,質重藥通便瀉下,例如桂苓甘露飲等。

此治三焦之大旨也,更宜細審邪在氣分營分,治氣分有寒溫之別。寒則宗白虎湯天水散;溫則從二陳湯正氣散。理營有清補之宜,清則犀角地黃湯,加入心之品;補則如三才湯、人參固本丸復脈湯。又如濕熱沉混,宜蒼朮石膏湯。氣血兩燔,宜玉女煎。宣閉逐穢,宜至寶丹牛黃丸紫雪等。

白話文:

這是治療三焦的基本原則,更應該詳細審查邪氣在氣分、營分的位置。治療氣分的寒熱有區別。寒症則用白虎湯、天水散;熱症則用二陳湯、正氣散。治療營分則有清補之宜,清則用犀角地黃湯,加入心臟類的藥物;補則如三才湯、人參固本丸、復脈湯。又如濕熱混雜,宜用蒼朮石膏湯。氣血兩燔,宜用玉女煎。宣通閉塞、逐出穢氣,宜用至寶丹、牛黃丸、紫雪等。

扶虛養正,如參附湯兩儀膏。隨其變幻,審其陰陽而治要得矣。

白話文:

滋補虧虛、扶助正氣,像人參和附子的湯劑及兩儀膏。隨著病情變化,觀察陰陽的變化來進行治療,就能抓住要領。

〔冒暑〕腹痛水瀉,系胃與大腸受之,香薷飲。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香薷飲下消暑丸。此暑病之輕者。

白話文:

〔夏季受暑〕引起的腹痛水瀉,是胃與大腸受到影響,用香薷飲治療。噁心的人,胃中有痰飲,用香薷飲下消暑丸。這些都是暑病較輕的。

〔傷暑〕由靜而得之,陰症也。傷暑,則暑邪傷及肉分。納涼廣廈,起居不時,惡寒肢厥,面垢煩躁,汗出,脈虛細,清暑益氣湯。或過襲陰涼,惡寒頭痛,肢體拘急,膚熱無汗,脈弦緊,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邪,內傷生冷,腹痛吐利,正氣散、六和湯。身熱煩渴,小便不利,乃濕盛而氣不施化。

白話文:

傷暑是由於靜止不動而獲得的,是陰症。傷暑,就是暑邪傷及肉分。在寬敞的房子裡納涼,起居沒有規律,怕冷四肢冰冷,臉色暗淡煩躁,出汗,脈搏虛弱細小,要用清暑益氣湯。或者過於貪圖陰涼,怕冷頭痛,四肢拘急,皮膚發熱無汗,脈搏弦緊,要用消暑十全散。或者外感暑邪,內傷生冷,腹痛吐瀉,要用正氣散、六和湯。身體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這是濕氣太盛而氣不能正常運行。

益元散。煩熱頭痛燥渴,乃濕蒸而熱耗津液,麥冬湯。此暑病之稍重者。

白話文:

益元散:煩躁、發熱、頭痛、口乾,是濕氣蒸騰,耗損體液所致。服用麥冬湯。這種暑熱病症屬於較為嚴重的。

〔中暑〕由動而得之,陽症也。中暑,則暑邪傷及臟腑。夏日遠行,陽氣內伏,熱舍於腎,水不勝火,煩渴喘促,猝然昏暈,用蒜搗汁,和童便灌下。待甦醒後,隨症用藥。麥冬湯,或人參白虎湯。忌用香薷辛溫之品。香薷飲,可治傷暑,不可治中暑。此暑病之尤重者。

白話文:

中暑是由於劇烈運動而引起的,是陽症。中暑,則暑邪侵犯了人體內臟。夏季外出遠行,陽氣內伏,熱量積聚在腎臟部位,水不勝火,出現煩渴、氣喘、突然昏迷等症狀。此時,可用大蒜搗汁,加入童便灌服。待患者清醒後,再根據症狀用藥。可服用麥冬湯,或者人參白虎湯。忌用香薷等辛溫之品。香薷飲,可以治療傷暑,但是不能治療中暑。這是暑病中最嚴重的一種。

〔中暍〕行旅農夫,日中勞役,忽頭痛壯熱,汗泄,肌肉如火,大渴引飲,無氣以動,乃熱傷元氣。益元散、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若吐瀉脈沉微,不宜用涼藥。六和湯、大順散。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盛身熱,得之中暍;此暑與暍微有辨也。

白話文:

〔中暑〕

行旅的人或農夫,在正午時分辛勤勞作,突然頭痛、發高燒、盜汗,肌肉像火一樣灼熱,口渴想喝涼水,身體無力動彈,這是因為暑熱損傷了元氣。可以用益元散、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治療。如果病人出現嘔吐、腹瀉,脈搏沉微,則不宜使用涼藥,可用六和湯或大順散治療。脈搏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暑所致;脈搏強勁,身體發熱,這是因為中暑所致;暑與暍之間,也有細微的區別。

〔內傷夾暑〕暑月房勞,兼膏粱水果雜進,致陽氣不得伸越,脈沉細,或弦緊。面垢無汗惡寒,四肢厥逆拘急,霍亂嘔吐,冷香飲子。或吐利兼作,脈微欲絕,急宜漿水散溫之。又有暑痿症,暑月膏粱之人,陽事頓痿,不可全用熱藥,亦不可全用涼藥。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

白話文:

內傷夾暑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天裡過度房事,加上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和水果,導致陽氣無法舒展,脈搏細弱或弦緊。臉色暗沉,沒有汗但卻怕冷,四肢逆冷抽搐,腹瀉嘔吐,可服用清熱生津的藥物。有些情況下,患者還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脈搏微弱到幾乎消失,這時需要緊急使用漿水散溫補陽氣。還有一種暑痿症,是炎熱的夏天裡,體質虛弱的人,陽事突然痿軟,不能完全使用熱藥或冷藥。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

〔暑風〕因病暑忽手足搐搦,昏迷不醒,脈浮虛急,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灌之。俟醒再用藥,黃連香薷飲羌活大效。此因痰火鼓風,矇蔽心包。若嘔吐,前藥加陳皮藿香。小便不利,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痰多,加石菖蒲、薑汁。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瀉利,加白朮

白話文:

〔暑風〕因為暑症忽然手腳抽搐,昏迷不醒,脈搏浮虛而急,先用溫水化解蘇合香丸灌服。等到甦醒後再用藥,黃連香薷飲加上羌活,效果很好。這是因為痰火鼓動風邪,矇蔽了心包所致。如果嘔吐,在原藥方中加上陳皮、藿香。小便不利,加上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痰多,加上石菖蒲、薑汁。口渴,去掉半夏,加上花粉。腹瀉,加上白朮。

轉筋,加木瓜。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此熱兼暍也。白虎湯。

白話文:

抽筋,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言語含糊不清,面容憔悴,胡言亂語,尿失禁,這是外熱夾濕所致。服白虎湯。

〔暑厥〕中暑手足逆冷,二香散,或人參羌活散合香薷飲。有熱深厥亦深,煩躁昏冒,便秘溺赤,脈沉滑而數者,大小承氣湯加減。有濕熱沉混者,蒼朮白虎湯加滑石。若寒厥脈微者,理中湯四逆湯加減。

白話文:

〔暑厥〕中暑手足冰冷,可以用二香散,或人參羌活散合香薷飲來治療。如果有熱,厥證也會很深,病人會煩躁昏迷,便祕小便發紅,脈沉細滑而數者,可用大小承氣湯加減來治療。如果有濕熱沉積混雜者,可用蒼朮白虎湯加滑石來治療。如果寒厥脈微者,可用理中湯、四逆湯加減來治療。

〔暑瘵〕暑熱劫陰,咳血吐血。六味湯阿膠、麥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葉、鮮石斛

白話文:

【暑瘵】暑熱損傷體內陰液,導致咳血吐血。使用六味湯再加入阿膠、麥冬、丹皮,或者杏仁、西瓜皮、竹葉、新鮮石斛。

〔疰夏〕夏月患頭痛足軟,食少體羸,倦怠嗜臥,五心煩熱,多屬元氣不足。補中湯升麻,加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參。肺胃陰虛,生脈散,或加玉竹、杞子、扁豆、石斛等,甘潤之品。

白話文:

〔疰夏〕夏天患有頭痛、足部無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倦嗜睡、五心煩熱等症狀,多數屬於元氣不足。補中湯去除升麻,加入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參。肺胃陰虛,加生脈散,或加入玉竹、枸杞、扁豆、石斛等甘潤之品。

〔濕溫〕其人傷濕,因而中暑,兩脛逆冷,胸滿頭重,妄言多汗,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切不可汗,汗之必死。蒼朮白虎湯。又有冷水澡浴,致暑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發熱,五苓散加羌活。若冒暑作勞,乘汗冷浴,身痹如針刺,間有赤腫處,或發水泡者,六和湯加蒼朮、荊、防。

白話文:

濕溫症:是由於人體遭受濕邪侵襲,進而引發暑熱的病症。患者小腿肚冰涼,胸悶頭昏,胡言亂語,多汗不止,脈搏浮弱,陰脈細弱,千萬不能讓患者出汗,否則會危及生命。可服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

另外,如果在天氣炎熱的時候,用冷水洗澡,就會導致暑濕相搏,全身痠痛,自汗發熱,可以用五苓散加上羌活來治療。

如果在炎熱的天氣裡勞累過度,然後又用冷水洗澡,就會導致身體僵硬,像被針刺一樣,間或出現紅腫的地方,或者發出水泡,可以用六和湯加上蒼術、荊芥、防風來治療。

〔暑瀉〕暑傷腸胃,或挾食挾濕,煩渴溺赤,腹痛,陣瀉如水,桂苓甘露飲加減。久瀉者,玉龍丸。暑傷心脾,嘔瀉浮腫,霍亂轉筋,六和湯。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併,上吐下瀉,解暑三白散。傷暑吐瀉,兼煩亂,香樸飲子。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大順散。若暑盛傷於外,陰冷傷於內,內外受迫,連理湯桂苓丸縮脾飲

白話文:

暑瀉:暑邪侵犯腸胃,或夾雜食物和濕氣,出現煩渴、小便赤色、腹痛、陣發性瀉下水樣便的症狀,可使用桂苓甘露飲加減治療。久瀉者,可以使用玉龍丸。

暑傷心脾:暑邪侵犯心脾,引起嘔吐、腹瀉、浮腫、霍亂轉筋等症狀,可使用六和湯治療。

暑熱引飲過多:暑熱導致飲水過多,水暑相併,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可使用解暑三白散治療。

傷暑吐瀉,兼煩亂:暑邪侵犯脾胃,導致嘔吐、腹瀉,兼有煩躁不安的症狀,可使用香樸飲子治療。

脾胃停積冷濕:脾胃停積寒濕之邪,導致嘔吐、腹瀉,可使用大順散治療。

若暑盛傷於外,陰冷傷於內:暑邪盛大,侵犯外在,陰寒之邪侵犯內在,內外夾擊,導致嘔吐、腹瀉,可使用連理湯、桂苓丸、縮脾飲治療。

〔暑瘍〕暑月頭頂赤腫,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堪步履,日夜發熱,敗毒散。熱解,腫自消。暑瘡發泡,由濕熱入經腠。黃連解毒湯、香薷飲。

白話文:

〔暑瘍〕在暑熱的月份,頭頂出現紅色的腫脹,咽喉腫脹疼痛,或者腿部和腳部又腫又脹,而且可以長到好幾寸,無法行走。白天和晚上都會發燒。治療方面,可以服用敗毒散來清除熱毒,熱毒消除了,腫脹自然就會消退。暑瘡會起泡,是由濕熱進入經絡和肌肉引起的。治療方面,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或香薷飲來清除毒素。

〔伏暑〕秋髮為伏暑,初由口鼻吸受,繼而內結募原,至伏邪為新涼引動,頭痛脘悶,漸至唇燥齒乾,烈焰內燔,陰津消灼。內熱煩冤,忽然鼻冷氣窒。夫暑穢,熏蒸則為黏涎,遏鬱則為厥冷,得汗則涼。然有一厥而熱,便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熱,但頭汗出者。有四末不和,身溫而躁擾益甚者。

白話文:

〔伏暑〕秋天的暑邪稱為伏暑,最初是從口鼻吸入,然後在體內積聚成邪氣,直到被新的涼氣引動,就會頭痛、胸悶,漸漸嘴脣乾燥、牙齒乾枯,體內烈火焚燒,陰津液被灼燒。內熱煩悶,忽然鼻塞、呼吸不暢。暑邪和穢氣,燻蒸就會變成黏性鼻涕,遏制抑制就會變成極度的寒冷,出汗就會涼爽。但有人一次發作而發熱,出汗後就會解除。有人發作兩次、三次、四次而發熱,但只是頭部出汗。有人四肢不協調,身體發熱而煩躁加劇。

蓋邪伏募原之裡,熱內結,外反不熱,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也。若用苦寒直降,竟走腸胃,與膈上結邪無干,宜山梔、石膏天冬竹葉枳殼、栝蔞、鬱金汁等味。若初但氣分阻痹,手太陰肺。宜治上焦,宜杏仁、貝母、薄荷、薏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朴等味。

白話文:

邪氣潛伏在募原穴的裡層,造成內熱,在外卻感覺不出來,這就像仲景所說的,熱度越深則畏寒越厲害。如果直接使用苦寒藥來瀉熱,藥物就會直接走入腸胃,而無法與膈上的邪氣相抗衡。應該使用山梔子、石膏、天冬、竹葉、枳殼、栝蔞、鬱金汁等藥材。如果只是氣分阻塞,並且在手太陰肺經的部位,應該治療上焦,可以使用杏仁、貝母、薄荷、薏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朴等藥材。

若由氣分延及血分,神呆舌縮,鼻煤唇血,邪已逆走膻中,包絡心主。既入營絡,神識漸昏,內閉外脫,危期至速。急宜石菖蒲、犀角尖磨汁、連翹、元參、鮮生地、金銀花露等。或芳香逐穢宣竅,如藿香、佩蘭、鬱金、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若熱痰黏膩,用竹瀝、貝母、橘紅、栝蔞、花粉、沙參、甘草、蔗梨汁。

白話文:

如果邪氣由氣部分延及到血部分,會導致患者神志恍惚,舌頭無法伸縮,鼻孔中有帶血的污垢,嘴脣也發黑,邪氣已經逆行到膻中,包圍了心臟。邪氣進入血脈之後,患者神志會逐漸昏迷,心神內閉,外無法與外界溝通,情況非常危急。此時需緊急使用石菖蒲、犀角尖磨成的汁液、連翹、元參、新鮮生地、金銀花露等藥物。或者使用芳香的藥物來驅邪開竅,如藿香、佩蘭、鬱金、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如果邪氣是熱痰黏膩,則使用竹瀝、貝母、橘紅、栝蔞、花粉、沙參、甘草、蔗梨汁等藥物。

俱可選用。最忌脈象澀數,正虛邪陷,手足厥逆,神昏液涸。若溺短自利,潮熱不解,中下焦均受,或參用六一散四苓散。然總以清理上中焦為要。

白話文:

以上處方都可以依臨牀症狀,擇一選用。最忌脈象澀滯、脈率增快且數,正氣虛弱、邪氣陷於經絡、手腳冰冷逆冷、神志昏迷、體液耗盡。如果出現小便短赤、自利(拉肚子)、潮熱不退,中焦與下焦均受影響,可用六一散、四苓散治療。但總的來說,以清理上焦、中焦為主要治療原則。

治暑暍,汗液大泄,中氣先傷,雖有膈滿潮熱,最忌攻下,以無形之熱,不能隨藥攻散也。雖有頭額重痛,最忌發汗,以表藥皆能升舉,痰食濁氣支撐膈上也。

白話文:

治療夏季中暑,汗液大量流失,中氣首先受傷,即使有胸膈滿悶、發熱的症狀,最忌諱攻下,因為無形的熱邪不能隨藥物攻散。即使有頭痛額痛的症狀,最忌諱發汗,因為表藥都會升舉,痰濁濁氣會因此堵塞在胸膈之上。

許學士治濕溫病,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其脈關前濡,關後數,此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許氏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紀氏以浮為陽,沉為陰。是名濕溫。先以白虎人參湯。次用白虎加蒼朮湯。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三日愈。

白話文:

許學士治療濕溫病,病人胸部和頸部多汗,兩隻腳冰冷,胡言亂語,他的脈象在關脈之前部分是濡弱的,在關脈之後部分是數快的。這是因為病人先受到暑邪,後受到濕邪,暑濕之邪相互搏擊,濡弱的脈象見於陽部,這是濕邪搏擊暑邪的緣故。而數快的脈象見於陰部,這是暑邪蒸騰濕邪的緣故。許氏認為關脈之前部分屬陽,關脈之後部分屬陰。紀氏認為浮脈屬陽,沉脈屬陰。這就是濕溫病。先用白虎人參湯治療,之後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病人的頭痛逐漸減輕,雙腳逐漸溫暖,出汗逐漸停止,三天後痊癒。

孫兆治濕溫病,遍身皆潤,兩足冷,腹滿,不省人事,脈小弱而急。以五苓散合白虎湯,十餘劑少蘇,更與清燥湯調理而安。凡陰病厥冷,脛臂皆冷,今脛冷臂不冷,故知非下厥上行,是陽微寒厥,而合用祛熱藥也。

白話文:

孫兆治濕溫病,患者全身皮膚濕潤,兩隻腳冰冷,腹部脹滿,昏迷不省人事,脈搏細小、微弱而急促。他用五苓散和白虎湯一起服用,十幾劑後,患者稍微清醒,再用清燥湯調理身體,使病情穩定。一般來說,陰性疾病引起的厥冷,小腿和胳膊都應該冰冷,但現在只有小腿冰冷,胳膊並不冷,所以知道這不是下半身厥冷的症狀向上發展,而是陽氣衰微引起的寒厥,因此需要使用祛除熱邪的藥物。

張石頑曰:中暍用白虎湯,熱傷氣之治也,用人參白虎湯,兼傷無形之氣也。中暑用生脈散,暑傷無形之氣也。用清暑益氣湯,暑傷於氣,兼挾風熱,乘虛傷其經也。傷暑用十味香薷飲,風熱濕合而傷形氣也。偏於表,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偏於里,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

白話文:

張石頑說:中暑時服用白虎湯,是治療熱傷氣的藥方。服用人參白虎湯,則兼顧到無形之氣的傷害。中暑時服用生脈散,是治療暑傷無形之氣的藥方。服用清暑益氣湯,是治療暑傷於氣,同時夾雜風熱,趁虛傷其經絡的藥方。暑傷時服用十味香薷飲,是治療風熱濕合而傷形氣的藥方。如果偏於表症,則將香薷飲改為消暑十全;如果偏於裡症,則將香薷飲改為六和湯。

此夏月鼎峙三法。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濕氾濫而為痞滿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熱,阻滯而為溺澀也。用大順散者,水果傷於脾也。用冷香飲子者,冷食內傷於胃也。用來復丹者,陰氣固結於下也。用五苓散者,陽氣遏絕於內也。

白話文:

這個夏天主要有三大中醫治療方案。

1、消暑丸: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導致的上盛之濕氾濫,出現胸悶、腹脹等症狀。

2、益元散: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導致的下盛之熱,阻滯不通,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症狀。

3、大順散:用於治療夏季水果傷脾,導致脾胃不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4、冷香飲:用於治療夏季寒涼食物傷胃,導致胃寒疼痛,或嘔吐、腹痛等症狀。

5、來復丹:用於治療夏季陰氣固結於下,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6、五苓散:用於治療夏季陽氣遏絕於內,導致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